教育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归纳整理。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归纳整理。
教育心理学六大理论
分类 心理学家 理论 理论解释
1、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 的重要条件。他的学习理论通常被称为发现学习论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内在动机),从 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发现原理。学习与智慧的发展 是同义语。学习过程是通过认知表征(不同)获得 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其编码系统。2、认知表征:学 2 习者通过直觉而将外部事物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事 实的过程。随着个体的年龄而发展,表现为三个阶 段: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3、学习的过 3 程:学习包含三个几乎同时的过程,首先是新知识 的获得;其次是知识的转换,通过它把信息转换为 各种不同的方式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进而使之超越 给定的信息,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是评价, 要核对一下处理知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 务,是否得当。4、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学习的中 4 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从而获得问 题的答案和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即发现学习。 1、奥苏泊尔认为学校学习更多地应该是接受学习即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 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即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转 化为学习者的心理意义。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 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和符号所代 表的观念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表象、已有意 义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 2 条件是:①外部条件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 辑意义;②学习者必须具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 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 知识。3、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 3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4、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 的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的主要理论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的创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人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环境的刺激来塑造的。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学生的某些行为。

如果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就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频率;如果学生违反纪律,就给予批评或惩罚,以减少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行为的再次发生。

如果一个行为之后伴随着积极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果一个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削弱。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强化原理来激励学生学习。

比如,给学习进步的学生颁发奖状、奖品等,这是正强化;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取消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资格,这是负强化。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及时反馈、强化训练等。

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发展任务。

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教学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和实物为主;而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教学可以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生的主动学习。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1.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和研究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教育者提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而研究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刺激以引发学生所期望的反应,从而促进他们的研究。

3.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4.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的研究和发展是通过社会和文化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该理论强调教育者应关注学生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以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5.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于研究和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并提供支持和认可,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成长。

6. 结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和自我决定理论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育者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这些理论,灵活运用,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与发展、教育及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

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教育中的问题,并提供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和策略。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它主张人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和学习历程的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学习是一种行为习得的过程,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反馈来形成和强化。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重复、强化和奖励的重要性,提出了训练和条件反射的概念。

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可以促使动物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强调了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作用,提出了积极适应和平衡的概念。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强调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由他人的指导和支持中逐步掌握更高层次的心理功能。

这一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区域性能力发展”,即在适当的教学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潜力,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四、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迪西·瑞恩和爱德华·迪西提出的,强调个体对自我决定、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追求。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基于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和关系。

只有在满足这些需求的情况下,个体才会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内在动机和更好的学习成果。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提供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和积极激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和积极参与。

教育心理学主要理论解析

教育心理学主要理论解析

教育心理学主要理论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探究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主要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过程需要通过激励和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在这一理论中,学习可以通过评价和奖励系统来激励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对于塑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增强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该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不同阶段。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案例分析和探索式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于个体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杜高斯基-蔡特斯基提出,他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学应该注重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人本主义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支持和关怀。

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人的学习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外界刺激的控制和引导来实现。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关系,并通过正、负强化和惩罚等手段来强化或削弱某种行为。

这一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正向的奖励或者惩罚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和提高。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于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理论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应该积极地关心和支持学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安全感。

四、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对于人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交往的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涉及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结晶,旨在探索教育过程当中人
们如何接受、传播和应用知识,以及在课堂、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行
为是如何发展和受到控制的。

它拥有多种理论,包括认知过程理论、
行为模式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以及情感心理学理论等。

认知过程理论主要研究学习者在接受、传播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生
的心理过程,从而探索影响这些过程的各种有效的条件。

行为模式理
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着重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
联系,并利用将知识以及反馈的技术,来影响学习的行为。

人格心理
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内因、外因以及学习能力所决定的,
揭示成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社会学理论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受到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情感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者
产生情绪和情感如何影响其学习行为,并探究如何利用这些情绪和情
感来促进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引言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理论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法。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

正文:一、行为主义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塑造。

2.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行为,例如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3. 应用与教育实践: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行为,对于学校教学的课堂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二、认知发展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2. 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索,重视在适当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刺激。

3. 应用与教育实践: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社会学习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和尤利·列昂季耶夫,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

2. 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模仿和观察学习,重视社会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3. 应用与教育实践: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和模仿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情绪与动机理论1. 来源和基本原理:情绪与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亚当斯和霍尔曼,情绪与动机理论认为情绪和动机对于学习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 学习理论:情绪与动机理论强调情绪和动机对学习和行为的调节作用,重视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环境。

3. 应用与教育实践:情绪与动机理论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动机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总结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总结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总结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的过程、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理论进行总结。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人的行为是环境对人的刺激的结果。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以及学习都可以通过刺激和响应之间的联结来解释。

该理论提出了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等概念,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种奖惩机制来增强或抑制学习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人的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步发展。

他的理论认为,人类根据环境中的刺激构建知识和理解,并通过适应和平衡来适应新的认知结构。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使之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瓦西里·列夫·维果茨基提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交互动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强调教育者在教学中创造合作和交流的环境。

4.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伯特·班德拉提出,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成功的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行为、动机和学习成就。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智能方面具有不同的天赋和优势。

多元智能理论将传统的智力概念从单一的智商转变为个体在语言、音乐、空间、逻辑数学、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智能。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了学习者的发展、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等因素,并通过理论框架的建立来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理论框架。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通过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惩罚和模仿等教学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奖励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同时采取惩罚措施来遏制不良行为。

此外,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他们通过自主构建意义和整理知识来建立对世界的理解。

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戈茨基。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应该提供适度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策略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学习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该理论强调人们是在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会活动中学习的。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社会互动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与他人学习的社会环境,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四、情感和动机理论情感和动机理论探讨了情感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动机是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情感和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瓦伦斯坦。

根据情感和动机理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创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意义深远的学习任务和反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学生的认知成长;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作用;情感和动机理论强调情感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理论

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从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类认知、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理论,正是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的学说之一。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对人的刺激所引发的反应和学习所决定的。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减少学生的某种行为。

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制定、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的重点。

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和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涉及到人类思维和知识的发展。

在教育学中,这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

例如,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试错来学习,还可以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在教育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真实生动的感受、模拟实践、观察和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在社会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激发学生的模仿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知识。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尊重和自主权。

该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在教育学中,这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发言、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设计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

五、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是过去二十年来最常被探讨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实验中,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狗狗口中或嘴附近,肉末可自动引起狗的US),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UR)。

如果给狗呈现NS)。

如(CS),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反应,这CR)。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件刺激,反映强度会逐渐降低以致消失。

此时机体条件反射被暂时抑制,若时间间隔到一定程度后行为又呈现出来,即是所谓延迟。

应又重新出现,如果此时在条件刺激后紧跟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得到最大限度恢复反应(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的条件反应最易泛化)对非常特定的刺激反应件刺激与另一个中型刺激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种双重条件作用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第一信号系统:用以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用以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系统(3)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通过小阿尔波特的实验,华生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指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人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S—R 联结形成的。

的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汰汰而强制活动都会烦恼(2)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发明了“Skinner box”箱内装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

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则自动送落一粒食丸。

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至吃饱。

实验中,白鼠由偶然经验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练习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按压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因此这又叫工具性条件作用。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探究了学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和理论,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众多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就其中几个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关注学习的可观测行为,强调通过刺激和响应的方式来建立条件反射和习惯性反应。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通过设计明确的奖惩机制来引导和塑造学生的行为。

此外,行为主义理论也强调实践和反馈的重要性,认为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行为。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张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强调个体通过对新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来构建知识结构。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Piaget和Vygotsky。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指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认知发展理论也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主张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

三、情感社会学习理论情感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情感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根据情感社会学习理论,教育者应该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机,通过激励和示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模仿。

此外,情感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观察学习和社会认知的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倡导学生相互观摩,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思维过程来学习和提高。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人性本质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潜力。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教育者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提供积极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潜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与心理的关系。

它关注学习者的心理过程、行为和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理论,它们为我们理解和指导教育实践提供了基础和框架。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外在行为反应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

著名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Watson提出了古典条件作用的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而形成的。

Skinner则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他认为行为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反应而获得奖励或惩罚来增强或抑制。

行为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强调了学习者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来设计刺激和奖励机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自我建构和理解来对待和解决问题。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能力要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并且通过参与社会和文化活动来实现。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教师和同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互动和合作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和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介绍

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介绍

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介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行为的学科,它探究人类学习的过程、发展和影响因素,旨在提供针对个体差异的教育指导方法。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被学者们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早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联而形成的。

以美国心理学家沃森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外界刺激的结果,通过正、负强化和惩罚等方式,可以塑造个体的学习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评价上。

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强化来帮助学生形成所期望的学习行为。

教学设计上,可以运用强化技术,例如奖励和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在评价方面,行为主义者倾向于关注学习行为的明确目标和可观测结果,例如考试成绩和行为观察。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认知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能力。

依据皮亚杰的理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适应新信息和调整现有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认知发展理论学派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引导学生在发展阶段上适宜的认知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的。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德拉提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在社交互动中进行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在适当的时候模仿这些行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观察、模仿和参与他人的行为。

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并提供具体的示范和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响应,而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条件与反应的形成和巩固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注重外部刺激和奖惩机制的运用,以塑造学生的行为和习惯。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予正面的奖励与鼓励,以增加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此外,行为主义理论还强调通过反馈与强化来加强行为的巩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关于学习者思维与认知发展的一系列观点。

根据该理论,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者应了解学生所处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认知和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教育者应创造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联心理学家瓦列达诺夫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高级心理活动"的概念,认为人的认知是在社会活动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的。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者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他们在团队中交流和合作,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解析

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解析

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心理现象对教育的影响,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育工作者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塑造和控制。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刺激和奖励来形成和增强学生的正确行为和习惯。

行为主义理论对于教师来说,强调明确的目标设定、清晰的指导和及时的强化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发展和演变的,并经历不同的阶段。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等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支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的参与获得的。

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而是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实践相互关联的。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师应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合作、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四、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动机是源于内在的需求和自我决定。

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供选择和支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五、情感与情绪理论情感与情绪对于学习和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关心和理解学生的感受,创造积极和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积极应对挫折和情绪管理能力。

结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学习和发展的理论和原则,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塑造和控制,认知发展理论关注认知的演变和差异,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作用,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学生自主性和内在动机,情感与情绪理论关注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科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1.1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儿童在自由、独立的环境中发展潜能。

教师应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1.2 洛克理论洛克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经验构建起来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与响应的反馈来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规范。

2.2 构造主义理论构造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与建构新知识。

教师应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和合作学习。

三、个体差异理论3.1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能,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样式和智力发展需求。

3.2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理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背景,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缩小教育差距。

四、动机理论4.1 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是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构成的。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满足感,并激发其自我实现的动力。

4.2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与其成就需求有关。

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和反馈,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

五、教育评价理论5.1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包括公正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教育评价中应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知识和技能评价知识和技能评价应包括形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项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理论一、学习分类理论1、加涅(1)学习八水平分类按学习水平简繁程度分为: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反应;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学习六水平分类①连锁学习;②辨别学习;③具体概念学习;④定义概念学习;⑤规则学习;⑥解决问题学校(3)学习结果分类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2、奥苏贝尔学习性质分类(两个维度互不依赖、相互独立)(1)根据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3、我国学习结果的分类①知识学习;②技能学习;③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二、学习理论1、联结理论(1)经典条件反应论①巴甫洛夫: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一级条件反射、二级条件反射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泛化、分化正诱导: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周围发生兴奋地过程。

负诱导:一个部位发生兴奋引起周围发生抑制的过程。

同时诱导、继时诱导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②华生: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的过程。

遵循频因律、近因律。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2)操作性条件说①桑代克(联结试误说):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这种联结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

三条学习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②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普雷马克原理: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强化程式:连续强化程式(灯一开就亮);间接强化程式:a 定时强化(按时发工资) b 定比强化(计件工作) c 变时强化(随堂测验)d 变比强化(买彩票)(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动机观察学习:直接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简单模仿)、抽象性观察学习(从示范者行为中获得行为规则或原理)、创造性观察学习(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行为特点,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榜样:活的榜样、符号性榜样、诫例性榜样2、认知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苛勒):顿悟、黑猩猩顿悟实验(2)符号学习论(托尔曼)a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b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c 在外部刺激、行为反应间存在中介变量O。

潜伏学习: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

(3)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①认知表征理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阶段: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②认知结构理论: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包含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③学与教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性、直觉思维的价值、学习动机的重要性④发现学习(4)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①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

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b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c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是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③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④认知同化过程: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

⑤接受学习:认为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不是通过发现。

⑥讲授教学的原则:渐进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序列组织、巩固。

(5)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学习过程八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学习过程的信息流程:注意、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和复述、语义编码和长时记忆、搜寻和提取、反映组织、操作、反馈和强化。

整个过程在预期、执行控制两个结构作用下进行的。

预期: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动机)执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等级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

学习条件:内部条件(必要、辅助)、外部条件学习层级说: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

3、建构主义(1)个人建构主义理论①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图示——同化——顺应——平衡②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菲尔德)③生成学习论(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着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的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的建构信息的意义。

④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认为: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

a 结构良好领域:有些知识领域是由规则的、确立的,可以套用相应的法则或公式。

(如求正方形面积)结构不良领域知识:无法套用原来方法,需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建构新的理解方式、解决方案b 初级知识获得、高级知识获得c 乔纳生:知识获得三阶段(a)初级阶段:多靠简单的字面编码(b)高级知识获得阶段:通过学徒式的引导而进行(c)专门知识学习阶段: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d 随即通达教学: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①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维果斯基)②情景性认知和分布性认知理论(布朗、科林斯、达吉德)③认知学徒制(布朗)④抛锚式教学(布兰斯福德)⑤支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系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分类:互动式: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非互动式: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提示过程:预热、探索、独立探索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内在学习论(马斯洛)外在学习: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内在学习: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

(3)罗杰斯学习理论三、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2、需要层次说3、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结果期望: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望: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这一活动。

影响自我效能感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情绪唤起、言语说服。

4、成就动机理论和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默里、麦克里兰、阿特金森)(1)成就动机概念源于默里: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2)麦克里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避免失败的一般倾向。

创造一种投射测验,测量成就动机。

(3)阿特金森认为:人在追求成功时有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意向、避免失败的意向。

追求成功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决定;避免失败的倾向由避免失败的动机、失败的可能性、失败诱因决定。

公式表示为:T= Ts - Tf= Ms×Ps×Is–Mf×Pf×If。

当T为正,Ps=0.5时动机强度最大;T为负,Pf=0.5时动机强度最小。

(4)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倾向于难度适中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倾向于最易或最难的任务。

5、控制点理论(罗特)6、归因理论(韦纳)(1)归因理论是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2)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是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四种主要原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3)能力:内控、稳定、不可控;努力:内控、不稳定、可控任务难度:外控、稳定、不可控;运气:外控、不稳定、不可控(4)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成功归于内部因素,产生自豪感;归于外部因素,产生侥幸心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产生羞愧感;归于外部因素,会生气。

(5)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成功归于稳定因素,产生自豪感;归于不稳定因素,产生侥幸心理;失败归于稳定因素,产生绝望感;归于不稳定因素,会生气(6)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成功归于可控因素,积极争取成功;归于不可控因素,不会产生太大动力;失败归于可控因素,会继续努力;归于不可控因素,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7、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

一种为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特质,倾向建立表现目标,更关心能否像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也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一种为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可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加强的,倾向建立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其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8、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做为最优先的追求。

将学生分为:高驱低避型:学习是他们快乐的手段,使他们生命存在的方式。

低驱高避型:对别人吹毛求疵以减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高驱高避型: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

低趋低避型:对失败不感到恐惧和愧疚。

9、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认为人类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论把冬季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机的抵消。

四、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是通过对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2、相同元素说(桑代克):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3、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4、关系转换理论(苛勒):5、产生式理论(安德森)6、学习定势说7、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8、三维迁移理论(奥斯古德)五、心智技能冯忠良:心理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模型(1)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或原型活动的结构。

(2)原型操作:学习者一句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意外险的操作方式执行在头脑中应该建立的活动程序和计划。

(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