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药学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药学复习笔记

1解表药1.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紫苏:解表散寒(力弱),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防风:祛风解表,盛湿止痛,止痉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燥湿止带,通鼻窍,消肿排脓细辛:解表散寒,袪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利咽开音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煨)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2清热药2.1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2.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烦,解毒疗疮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2.3清热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6~9g。

丸散剂)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最新 执业医师笔记(整理版)

最新 执业医师笔记(整理版)

第一部分临床医学综合F老师第一讲:呼吸系统1(共三讲)呼吸系统(分值 30分)第一章呼吸系统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概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COPD和慢支和肺气肿有密切关系。

(一)慢支1.病因:最主要的病因为吸烟。

2.机制:腺体增多、粘液增多、鳞状上皮化生、支气管软骨萎缩、炎症细胞侵润。

3.临床表现:稳定期: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

(慢性咳痰喘)急性加重期:咳痰喘加重,细菌感染时咳脓痰。

4.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诊断。

即咳、痰或喘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以上可诊断。

(二)阻塞性肺气肿1.机制:肺部终末支气管持久性扩张、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破坏融合成为肺大泡。

2.诊断要点①肺功能:表现为残气容积增加。

RV/TLC(残气容积/肺总量)>40% 。

②体征:桶状胸、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吸烟:为最常见发病原因。

吸烟致病机制:①支气管杯状细胞增生致粘液分泌增多(咳浓痰);②纤毛功能下降,气道净化能力下降(咳黄浓痰);③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粘液积聚,易继发感染;④烟雾使自由基增多,抑制抗蛋白酶系统,诱发肺气肿。

⑤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收缩狭窄。

2.感染:为重要发生发展原因,是本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炎症使白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而形成肺大泡。

致病微生物:以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最常见。

病毒以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细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为主。

3.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或异常(低)。

4.理化因素:空气污染、气候、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尘肺、矽肺)。

5.其他:气道慢性炎症(中性粒细胞为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副交感神经亢进)、呼吸道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降低(IgA减少)。

三、病理生理1.早期:主要为小气道(气道内径<2mm)功能异常(早期COPD的病理核心)。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笔记Word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笔记Word版

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⑴辛温解表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4.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5.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6.止嗽散—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一.解表剂 1.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⑵辛凉解表 2.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3.麻杏甘石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⑶扶正解表 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2.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湿热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⑴寒下剂 2.大黄牡丹汤—泄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3.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二.泻下剂⑵温下 1.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⑶润下 1.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2.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⑷逐水 1.十枣汤—攻逐水饮—①悬饮②水肿、一身悉肿⑸攻补兼施 1.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⑴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和解少阳—①伤寒少阳证②热入血室证③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2.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三.和解剂 1.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①阳郁厥逆证②肝脾气郁证⑵调和肝脾 2.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3.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⑶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⑴清气分热 1.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2.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⑵清营凉血 1.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血证2.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1.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⑶清热解毒 2.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3.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4.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阳证痈疡肿毒初起1.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四.清热剂 2.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①肝胆实火上炎②肝经湿热下注证3.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4.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⑷清脏腑热 5.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6.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7.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8.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9.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⑸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瘟病后期,邪伏阴分证2.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盗汗⑴祛暑解表 1.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五.祛暑剂⑵祛暑利湿 1.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⑶祛暑益气 1.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1.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③脾胃虚寒致胸痹/病后多涎唾/小儿慢惊⑴温中祛寒 2.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六.温里剂 3.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之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4.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⑵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⑶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2.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⑴解表清里 1.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协热下利七.表里双解剂⑵解表攻里 1.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2.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泄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1.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2.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⑴补气 3.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①脾虚气陷证②气虚发热证5.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6.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1.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⑵补血 2.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血虚阳浮发热证3.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八.补益剂⑶气血双补 1.八珍汤—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2.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②虚劳肺痿1.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2.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⑷补阴 3.大补阴丸—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4.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5.一贯煎—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⑸补阳 1.肾气丸—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2.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⑹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⑴固表止汗 1.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⑵敛肺止咳 1.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久咳肺虚证⑶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九.固涩剂 2.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⑷涩精止遗 1.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1.固冲汤—固冲摄血,益气健脾—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⑸固崩止带 2.固经丸—滋阴清热,固经止血—阴虚血热之崩漏3.易黄汤—固肾止带,清热祛湿—肾虚湿热带下⑴重镇安神 1.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十.安神剂⑵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2.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1.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邪热内陷心包证⑴凉开 2.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十一.开窍剂 3.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痰热内闭心包证⑵温开1.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1越鞠丸—行气解郁—六郁证2.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肝气郁滞证3.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症⑴行气 4.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十二.理气剂 5.厚朴温中汤—行气除满,温中燥湿—脾胃寒湿气滞证6.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肝经气滞寒凝证7.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1.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喘咳证⑵降气 2.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3.旋复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痰阻气逆证1.桃核承气—逐瘀邪热—下焦蓄血证2血府逐淤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3.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洛—中风之气虚血瘀证⑴活血祛淤 4.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5.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6.生化汤—养血祛瘀,温经止痛—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十三.理血剂 7.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瘀血停滞证8.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瘀阻胞宫证1.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2.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⑵止血 3.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消肿—热结下焦之血淋4.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5.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1.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2.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风疹,湿疹⑴疏散外风 3.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风中头面经络4.大秦艽汤—疏风清热,养血活血—风邪初中经络证十四.治风剂 5.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寒湿痹1.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增液舒筋—肝热生风证⑵平熄内风 2.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类中风3.天麻钩藤汤—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4.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阴虚风动证1.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⑴轻宣外燥 2.清燥救肺汤—清肺润燥,益气养阴—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十五.治燥剂 3.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1.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①虚热肺痿②胃阴不足证⑵滋阴润燥 2.玉液汤—益气滋阴,固肾止渴—消渴气阴两虚证3.增液汤—增液润燥—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⑴燥湿化痰 1.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2.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胆郁痰扰证⑵清热化痰 1.清气化痰汤—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咳嗽十七.祛痰剂 2.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痰热互结证⑶润燥化痰 1.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⑷温化寒痰 1.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寒饮咳嗽2.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证⑸化痰息风 1.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风痰上扰证⑴消食化滞 1.保和丸—消食和胃—食滞胃脘证十八.消食剂 2.枳实导滞丸—消导化积,清热利湿—湿热食积证⑵健脾消食 1.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虚食积证十九.驱虫剂 1.乌梅丸—温脏安蛔—脏寒蛔厥证⑴燥湿和胃 1.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2.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1.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证2.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3.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⑵清热祛湿 4.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5.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湿热霍乱6.当归拈痛汤—利湿清热,疏风止痛—湿热相搏,外受风邪7.二妙散—清热燥湿—湿热下注证十六.祛湿剂 1.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⑶利水渗湿 2.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水热互结证3.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1.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中阳不足之痰饮⑷温化寒痰 2.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3.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⑸祛湿化浊 1.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2.萆解分清散—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⑹祛风胜湿 1.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之痹症2.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 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 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笔记1.我跟你们说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可不容易呢!这笔记就像是攀登高峰的绳索。

就像我朋友小李,他一开始备考的时候那是一头雾水啊,后来看了前辈的考试笔记,就像是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盏明灯。

那笔记里详细记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什么阴阳五行啦,就像一张地图,指引着你在中医知识的迷宫里前行。

你要是想顺利通过考试,能没有这样的笔记吗?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啊,那是一场考验知识和耐心的战斗。

笔记呢,就是战斗中的武器库。

我认识的一个师兄,他备考的时候笔记做得超级详细。

每一个病症的辩证论治,就像一个个被精心排列的棋子。

比如说感冒这个病症,分了好多证型,他的笔记里把每个证型对应的症状、治法、方剂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笔记要是拿在手里,就像握着一把打开宝藏的钥匙,难道你不想拥有这样的钥匙吗?3.嗨,想考中医执业医师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考试笔记就像垫脚石一样重要。

我自己当初备考的时候,就到处找好的笔记。

那些关于中药的笔记可太有用了。

就像记忆中药的功效,有些药的功效特别多,笔记里把它们编成了有趣的口诀,就像把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串成了项链。

你看那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口诀一念,轻松就记住了。

如果没有这样的笔记,你得多走多少弯路啊!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知识啊,浩瀚得像星空一样。

笔记呢,就是那星空里的繁星。

我有个同学小张,他的笔记特别有条理。

在针灸学部分,他把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花园里,每个花朵(穴位)的位置、作用都被标记好了。

看着他的笔记学习,就像在星空中找到了最亮的星星来指引方向。

你难道不想自己的知识星空也被这样点亮吗?5.哎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可不能小瞧了。

这时候笔记就像一个百宝箱啊。

我在备考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方剂的配伍意义。

后来看了一位学姐的笔记,她在笔记里把每个方剂里药物配伍的意义都详细解释了。

就像一个精密的机械,每个零件(药物)的作用都被剖析清楚。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常考知识考点总结(内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常考知识考点总结(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复习资料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转化性)、规定性。

-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交感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等)、生理功能(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与功能的阴阳互根)、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以及疾病的诊断(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等)和治疗(“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这种生中有克的关系就是制化。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等)、病理变化(如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等,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等)。

3. 藏象学说。

- 五脏。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主神明(又称心藏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精选文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精选文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
手册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
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鸭题榜汇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1.气随血脱者为: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2.气不摄血者为: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

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

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

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昏厥、呕血。

7.气滞的临床表现是:胀闷、疼痛。

8.痰迷心窍可致:神志昏糊,或癫或痫。

9.痰停经络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10.痰滞胃脘可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

11.痰滞于胃则:眩晕呕恶。

12.痰滞经络则:肢体麻木。

13.痰结皮下肌肉则:痰核瘰疬。

1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饮停于胸胁。

1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饮停于肺。

16.痰饮内停见:渴喜热饮。

17.热盛津伤见:口渴喜饮。

18.肝火炽盛多见:弦数脉。

19.食积内热多见:滑数脉。

20.肺热壅盛为: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21.肺痈为: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

22.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2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中气下陷。

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寒湿困脾。

25.阴挺多属:中气下陷。

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湿邪困脾。

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风水相搏。

28.女子宫寒不孕是:肾阳虚。

29.男子滑精早泄是:肾气不固。

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肾精虚。

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胸胁胀痛而走窜。

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胸痛彻背时作时休。

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痰。

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痰湿内阻。

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肝阳上亢。

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气血两虚。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细目一:概述一、呃逆的概念及源流1.呃逆的概念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呃逆的`源流《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二、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及转化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气郁、食滞、痰饮等。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呃逆的诊断要点二、呃逆与干呕、嗳气的鉴别1.干呕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嗳气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呃逆的辨证要点辨证首当辨虚、实、寒、热。

其次,辨病情轻重。

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二、呃逆的治疗原则及其方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

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脾胃阳虚、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1.胃中寒冷证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甘草。

2.胃火上逆证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

关于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关于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细目一:概述一、噎膈的概念及源流1.噎膈的概念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的疾患。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

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

2.噎膈的源流《临证指南医案》提出“脘管窄隘”。

二、噎膈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噎膈的常见病因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年老。

二、噎膈与气、痰、瘀、虚的关系本病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因此吞咽格拒,饮食难下。

久则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病机由标实转为正虚为主,病情由轻转重。

三、噎膈的.病机特点及转化噎膈的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基本病机为食管狭窄,津液干涸。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本虚指阴津损伤,严重者为气虚阳微。

标实为痰、气、瘀阻塞食道。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噎膈的诊断要点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紧缩感。

2.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病人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等病史。

二、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

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入,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三、噎膈与梅核气的鉴别二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

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

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噎膈的辨证要点临床应辨标本主次。

标实当辨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之不同。

本虚多责之于阴津枯槁为主,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二、噎膈的基本治疗原则三、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1.痰气交阻证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最新整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最新整理)

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五、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七、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八、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十、血证1.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2.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3.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十一、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十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右归饮十三、不寐1.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十四、厥证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十五、郁证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十六、癫狂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十七、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十八、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二十、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二十一、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二、泄泻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三、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四、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五、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二十六、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二十八、积聚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二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三十、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三十一、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三十二、中风1.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4.后遗症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三十四、疟疾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三十五、水肿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三十六、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三十七、癃闭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三十八、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3)肾虚腰痛: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十九、消渴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痹证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四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四十二、内伤发热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四十三、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2.血虚1)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益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右归丸《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病名的出处:《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内科学要点笔记精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内科学要点笔记精华.

中医内科学要点笔记速记精华第二章心系病症一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痰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二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篓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三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泄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中医治疗方法对疾病产生的影响,致力于发掘和总结中医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准备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来说,中医内科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重点。

1.中医内科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这些理论对中医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考生应该熟悉每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和应用,以及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2.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断治疗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胃炎、胃溃疡、肝炎、肾炎、膀胱炎等。

对于每个疾病,考生需要了解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特点,考生需要理解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对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3.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内科学除了常见病之外,还涉及一些疑难杂症,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癌症、甲状腺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诊断和治疗就更加考验医生的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便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

4. 中医内科学的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治疗既能缓解病情,又能增强体质,对于某些慢性病和疑难病症有着独特的疗效。

针灸治疗还包括了各种针刺方法和器械,考生需要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5. 食疗调养中医内科学还包括了食疗调养,即通过饮食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考生需要了解食疗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注意食疗与药物治疗的搭配,避免不当的食物和药物相互干扰。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中医内科速记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便秘的辨证要点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热秘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冷秘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4.虚秘(1)气虚秘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图文稿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内外妇儿针灸笔记图文稿

豉桔梗汤
金化痰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
薷饮
蛤散合泻白散
(二)虚证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
1.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参麦冬汤
2.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三、哮病
二、咳嗽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
继服人参养营汤
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要症状的病证。
十五、胃痛
(一)实痞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保和丸加减
(一)实证﹙寒热食气瘀﹚
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3. 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1. 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通窍活血汤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4. 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2. 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养心汤合越鞠丸
5. 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二)狂证: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1. 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十三、痴呆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
七、肺胀
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
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
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
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
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
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
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

最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笔记

最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一、基础概念:中医的两大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综合考试中对于这两个特点是一定会考的,但不会这样傻忽忽的提问。

如:整体观念的内容要包括三个细节:人体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常见的题型如:例题: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A、人的气血运行规律,B、心神是主导,C、人对自然界的保护,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E、社会发展是健康的主要保证。

分析:这种题目的目的,是考验考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整体观念,如何分析这类题目要采用排他法。

正确答案是D,‘五脏是人体的中心’这个含义,包含在人体的整体观念当中。

而C不是人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与统一性的准确描述。

E则过分强调了社会因素。

(对于助理的题型,其干扰答案要简单一些,更容易排除。

)对于辨证论治的内容,要掌握的内容包括:理解‘病’‘症’‘证’的区别,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系,理解‘证型’与‘治则’的关系。

例题:对于牛皮癣治疗中选择清热解毒治则是属于:A、特效治则,B、病情发展中的特殊性,C、病情稳定阶段的治则,D、异病同治,E、同病异治。

分析:正确答案是B,属于证与治的紧密关系。

D、E不属于原命题含义。

了解了考试常见题型,就可以在复习中抓住重点,贯通知识。

二、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的关键是‘精’与‘气’这两个字,精是精微的含义,包含于气,既气中的精微、精华之意。

而气就是指物质,是物质的最小、最精细的形式。

重点:精气的有形与无形——聚则有形,散则无形。

精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形与态是暂时的——气机学说。

天地的精气运动化生为人——精气的生命运动形式。

精气的阴阳学说——精气的运动形式趋向。

例题:精气学说的主要特点是指A、气的升降运动。

B、阴阳互根。

C、宏观的人体生命学说。

D、肾的功能。

E、精神活动。

分析:正确答案为C,属于精气的运动方式之一。

A为狭义概念,其他则背离命题。

三、阴阳学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了解阴阳的感念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1.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五、喘证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七、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八、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2.悬饮1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十、血证1.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2.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3.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十一、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十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右归饮十三、不寐1.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虚证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十四、厥证1.气厥1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2.血厥1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十五、郁证1.实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2.虚证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十六、癫狂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十七、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十八、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九、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二十、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二十一、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二十二、泄泻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三、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四、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二十五、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二十六、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二十八、积聚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二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三十、头痛1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三十一、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三十二、中风1.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4.后遗症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三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三十四、疟疾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三十五、水肿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三十六、淋证1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三十七、癃闭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三十八、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3)肾虚腰痛: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十九、消渴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痹证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四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四十二、内伤发热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四十三、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肺汤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2.血虚1)心血虚-养心汤2)肝血虚-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益胃汤4)肝阴虚-补肝汤5)肾阴虚-左归丸4.阳虚1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右归丸《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病名的出处:《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