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合集下载

2023新插图版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奇偶性【教案】

2023新插图版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奇偶性【教案】

第2课时奇偶性▷教学内容教科书P15例2,完成教科书P16~17“练习四”中第4~7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掌握两个自然数相加之和的奇偶性的规律。

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推理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应用价值,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两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的确定。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喝水用的一次性杯子1个。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感知规律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翻杯子”的游戏,猜一猜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教师演示活动:拿出1个一次性杯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翻动杯子:开始杯口朝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3次,杯口又朝下;翻动4次,杯口又朝上……师:翻动8次后,杯口朝上还是朝下?11次呢?【学情预设】学生猜测后,教师翻动杯子,验证学生的猜测。

师:如果我翻动100次后,杯口朝哪里?119次呢?【学情预设】学生会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师:老师没有翻,你们就能确定杯口朝上还是朝下,为什么呢?【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翻动是有规律的,“翻动奇数次,杯口朝下;翻动偶数次,杯口朝上”。

师:杯子在翻动中,杯口的朝向确实是有规律的,跟杯子翻动的次数有关。

奇数次,杯口朝下;偶数次,杯口朝上。

同学们就是运用了奇偶性的规律对杯口的朝向作出了判断。

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涉及数的奇偶性。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偶性问题。

(板书课题:奇偶性)【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阅读与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5例2。

(2)理解题意。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将题目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遍;有的学生说,题目让我们去探索奇数、偶数的和。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可以反问学生:需要探究“偶数与奇数的和”吗?让学生明白“奇数+偶数”与“偶数+奇数”是同一类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5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5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5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表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服务设施教案(附带教学思考),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1单元观测物体(三)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极探索图形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第6单元分数的乘法和加法打电话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第8单元数学广角――打听次品第9单元总备考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观测物体与统计数据1五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值分成84.9,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4.7%。

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合乎年龄及年级特点,具备一定的自学习惯,存有较好的学习态度,自学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存有一定的提升。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极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缺乏,须要Thuir力量去培育训练。

同时也存有个别学生自学习惯极差,家长协调不妥当现象,影响学生自学数学的态度。

本班的学生能遵从老师的教导,但是技术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少,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必须强化培育独立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自学基础极差、家长常于疏失的学生,应当在课内课外予以协助,并使其践行自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培养较好的自学习惯,并同时提升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改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一些代莱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选曲既特别注意彰显《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选曲的建议,同时著重彰显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集中选曲,精心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含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就是使学生介绍和掌控这些关键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融合约分后教学最小公因数的概念和带发修行,融合通在分后教学最轻公倍数的概念和带发修行其次,特别注意所牵涉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防止题目中的数目过小此外,在例题的精心安排、素材的挑选出、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实行了代莱措施。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教案】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教学内容教科书P95~96“练习二十四”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能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巩固练习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现在请同学们在随堂作业本上做一做教科书P95“练习二十四”第1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不错!请简洁地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二、以题为例,变式练习1.课件出示习题。

解方程。

师:这是两道涉及分数计算的方程,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1)学生尝试解答,并点两名同学板演。

(2)展示交流,课件呈现解答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情预设】根据方程的性质或四则运算的意义解方程。

指名学生板演:师:解答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3)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四”第4题,并点名同学板演。

集中反馈。

【设计意图】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与解方程综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巧算方法。

(1)课件出示习题。

(2)学生先计算前两列,再交流算法。

(3)课件出示前两列算式的解答过程。

(4)探寻规律。

师:仔细观察,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情预设】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的。

分母的差或和是得数的分子,分母的积是得数的分母。

(5)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后两列算式的结果。

3.解决问题。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学生会解整数方程,分数计算的方程与整数相同,只是计算时是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放手让学生解答。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质数、合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质数、合数的判定方法。

3.能够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质数、合数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三、教学内容1.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称为质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称为合数。

2. 质数和合数的判定方法•质数判定:一个大于1的数,如果它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他因数,那么这个数是质数。

•合数判定:一个大于1的数,如果它可以被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的其他数整除,那么这个数是合数。

3. 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将合数分解为各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为了引起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兴趣,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展示质数和合数的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演示质数和合数的判定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3. 练习•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判定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或将合数进行分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质数和合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搜集生活中的质数和合数的例子。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质数和合数的判定上存在理解困难,下节课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朶对贵校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简析通过四年多的数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以往的教材中,是以整除的形式出现,以约数、倍数、2、3、5整除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同时出现,形成同一单元概念过多,易混、理解困难的问题,本教材进行了调整。

1.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在以往的教材中,由于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限制学生的思维,本教材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建立是以因数、倍数的概念为基础的,也是为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做准备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的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课件、100以内数表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学习内容因数和倍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学习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1.出示例1,仔细观察:你能将这些算式分类吗?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分类结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教学用具: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

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1、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3、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三、揭示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2024-2024学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详案

2024-2024学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详案

2024-2024学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详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3.体积和体积单位4.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5.简易方程6.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7.总复习第一单元:图形的认识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的特点。

2.学习新知(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生:共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不同点: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三角形的特征师:请同学们观察三角形,它有什么特点?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条边之和等于周长。

3.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的练习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

第2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平面图形,现在我们来学习立体图形。

2.学习新知(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生:共同点:都有六个面,12条边,8个顶点。

不同点:长方体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2)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师:请同学们观察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特点?生: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3.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的练习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单元学习了立体图形,现在我们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学习新知(1)长方体的表面积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如何计算?生: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第29、第30页的内容及练习七第8~10题。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投影仪,小正方体若干,长方体、正方体教具。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单位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先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再数一数)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师: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生:如果我们能把它切成一些小正方体就好了。

师: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为什么?生:体积是4立方厘米。

因为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生:12立方厘米。

师:怎么得到的?生:1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师: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生: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2 真分数和假分数第1课时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材第53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并能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难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和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分数。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你能在下面方框中填上合适的分数吗?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哪几类呢?二、学习新课1.认识真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1。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然后同桌交流。

(1)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明确: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13,涂色部分表示13。

第二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14,涂色部分表示34。

第三个圆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是16,涂色部分表示56。

(2)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相应的分数单位?明解:13的分数单位是13,它有1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34的分数单位是14,它有3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56的分数单位是16,它有5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3)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比较上面的三个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比较每个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看看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

发现:涂色部分都不满1个单位,这三个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而且它们都小于1。

归纳: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然后同桌交流。

把一个圆作为单位“1”,涂色表示各个分数。

新人教版(新插图)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2课时 分数与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插图)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2课时 分数与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

第 2 课时 分数与除法【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通过除法的计算过程,把两数相除迁移到分数表示,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法【课前准备】PPT 圆形纸片【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1. 35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单位“1”?师:5除以9,商是多少?师: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引出课题。

[板书:分数与除法]二 课前检测师布置任务:1.学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3.通过预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让全班同学互相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得都非常棒!不会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地探究吧!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教材P 49例1)。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2)师: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应是这个蛋糕的13,就是13个“1”。

[板书:1÷3=13(个)]2.教学例2(教材P 49例2)。

(1)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画内容。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个月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个月饼的14,即3个14个月饼,把3个14个月饼合起来就是1个月饼的34,即34个,因此,3÷4=34(个)。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教材分析: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约5分钟)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约5分钟)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约1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1.达标练习(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五5,6题。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优秀课时教案 第2单元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优秀课时教案 第2单元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第课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1.理解和掌握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2.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3.能借助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4.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点】在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师准备】PPT课件,两种颜色的正方形教具。

【学生准备】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学具(两种颜色)。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关偶数和奇数的知识。

老师用PPT出示下面的问题:1.什么样的数是偶数?什么样的数是奇数?2.偶数是2的倍数,那么偶数除以2,余数是几?奇数除以2,余数又是几?3.如果用n表示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用2n表示,奇数该怎样表示呢?4.偶数、奇数在日常生活中又叫什么数?学生读题思考,在小组里议一议,然后指名回答。

预设生1: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生2:偶数除以2,余数是0(或回答没有余数);奇数除以2,余数是1。

生3:用2n+1(或2n-1)表示。

生4:偶数又叫做双数,奇数又叫做单数。

师:对于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老师还有1个问题: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偶数总能摆成什么图形?奇数呢?小组里一部分同学用5个正方形摆一摆,另一部分同学用6个正方形摆一摆。

学生用正方形摆图形,老师巡视,把学生摆的图形进行展示。

用5个正方形摆的:用6个正方形摆的: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掷骰子的游戏,骰子上有1~6六个数字,有奇数也有偶数。

(1)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掷,掷出的是数字几,就再加上这个数字。

如果和是奇数,就有奖;如果和是偶数,没有奖,小组里每人掷一次,组长记录下同学们算出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2)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活动,活动结束,组长交上记录单。

师:老师看了组长的记录单,一个得大奖的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有的同学已经有了猜想,那就是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不可能是奇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5篇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1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运用: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2教材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掌握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的方法。

3.能够熟练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3的倍数的特征。

2.因数与倍数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下》。

2.教具: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实物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3的倍数的特征”。

2. 概念解释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如果可以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3的倍数。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引导学生做简单的练习。

3. 教学示范
展示几个案例,让学生自己尝试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并讨论解答过程。

4. 练习与讨论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尝试,并进行互相讨论和解答。

5. 拓展延伸
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自行设计两个题目,让其他小组进行解答,加深对“3的倍数”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选做:设计更多的“3的倍数”的相关题目,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程,学生应该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的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时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时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案】】

第2课时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P70例3,完成教科书P71~72“练习十七”中第4~12题。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学生的相关阅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两个数的公倍数问题的道理。

▷教学预备课件,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1.教科书P71“练习十七”第4题。

2.教科书P71“练习十七”第5题。

3.教科书P71“练习十七”第8题。

课件呈现问题,学生口答。

【学情预设】这些都是学生上节课学到的学问,都能快速地解答。

第4题要求学生说出对错的理由,可以举反例。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学习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学问把握得非常好。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设计意图】对上节课的学问进行回顾,加深理解,同时为今日的学习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形成策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0例3。

2.阅读与理解。

师:请认真看看铺正方形的要求,你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学情预设】学生能读出:墙砖是长方形的,长3dm,宽2dm;要满意用整块墙砖铺成正方形。

问题是:用这种墙砖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课件出示完整的数学信息。

3.分析与解答。

(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看多少块长3dm、宽2dm的墙砖能铺成一个正方形。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三道题都让学生自主解答,在口答时,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答方法。

想一想,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把相关数据填在表格中。

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学生4人一组,探究解决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用学具摆。

用纸剪一些长3dm、宽2dm的长方形纸,摆一摆。

预设2:画一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教案】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教案】

第2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教学内容教科书P78~79“练习十九”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关注互化结果,促进学生有意识地记一些常见的分数、小数互化值。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教科书P78“练习十九”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教科书P79“练习十九”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二、综合应用1.课件出示教科书P78“练习十九”第4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求猎豹的速度是小汽车速度的多少倍时,有的学生用带分数表示,有的学生用小数表示,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渗透倒数的概念,沟通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2.课件出示教科书P79“练习十九”第10题。

师:怎么知道谁家离学校远些?【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谁家离学校的距离长些,谁家离学校就远些。

但是不知道两人的速度,无法求出距离,引导学生推理出,速度相同,谁花的时间长些,谁家离学校就远些。

师:谁回家的时间长一些呢?[板书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学情预设】预设1:统一成以小时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预设2:统一成以分钟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板书:当数据形式不一致时,统一成分数或小数均可。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大小的实际问题,实现分数、小数的灵活转化。

三、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78~79“练习十九”第5、6、7、9题。

2.完成后集中评价。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学生快速解答后集体反馈,选少数不同答案的学生问问是怎么想的。

【教学提示】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四、补充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教学笔记【设计意图】本课时的内容相对比较少,适当补充不同的内容,进一步落实本次练习的重点,突破难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二2第1课时《2、5的倍数》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二2第1课时《2、5的倍数》教案设计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2、5的倍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的过程,积累归纳概括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2、5的倍数。

难点:能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百数表学生准备百数表彩笔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文艺汇演情境图及入场要求)明天将在学校的剧场举行文艺汇演,学校提出了入场要求,大家请看课件。

师:由于我们学校人数较多,因此需要分两个口入场,分别是单号入场口和双号入场口,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号码的同学能从双号入场口进入呢?生:2号,4号,6号,8号,…的同学能从双号入场口进入。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的号码,像这样的号码能说得完吗?能不能把所有适合的号码用一句话概括呢?预设生1:说不完,可以用“双数号码”概括。

生2:2的倍数的号码。

师:我们平时所说的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

(板书课题:2、5的倍数)操作指导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双数,并明确这样的数是无限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征。

板块二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活动1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1.合作探究。

(1)操作:(课件出示百数表)请同学们在百数表中将2的倍数框起来,并涂上红色。

(学生独立完成)(2)思考: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2的倍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各小组选代表汇报。

(提示:注意个位上的数字的特征)(3)汇报: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4)游戏:同桌之间互相说数,并让对方判断该数是不是2的倍数。

2.总结。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2.1 2的倍数30-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2.1  2的倍数30-人教版

2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特征,能够熟练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并根据方法归纳出5的倍数特征。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学习利用列举法检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数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完成下下面的习题好吗?12÷2=612是2的()2是12的()(12除以2等于6,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也就是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判断下列哪些数是2的倍数?6 17 18 108467 1870 2019 13698很好!同学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快速找到2的倍数的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究下2的倍数特征以便同学们能迅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 的倍数呢?二、探索新知1.2 的倍数的特征(15’)(1)小组合作,寻找2 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观察、思考尝试归纳特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本第9 页中的100以内的数字图表中找出 2 的倍数,并将2的倍数圈起来。

)(2)小组汇报: 2 的倍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个位上是 0、2、4、6、8 的数是 2 的倍数。

(3)验证:说出几个较大数,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2,4,6,8这些是2的倍数的整数,我们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整数我们叫做奇数。

出示概念: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特殊:0也是偶数。

(因为任何数除以0都等于0,所以0也是偶数)3.判断下列哪些是偶数那些是奇数?0 1 2 3 4 5 6 7 8 9 104.同学们,我们学完了奇数和偶数,那么下面我们再来探索下5的倍数特征好吗?(5’)(请同学们100以内的数字图表中找到5的倍数,并将5的倍数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最大公因数(1)【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材第60页的例1、例2,第61页“做一做”及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重点难点】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是因数?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后汇报,老师总结使学生了解因数的几个特点:(1)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2)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3)一个数除以它的因数,商一定是自然数(0除外)。

2.写出16和12所有因数。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检查。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组织学生交流,再说一说)【新课讲授】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1。

(2)找出8的因数。

(1、2、4、8)(3)找出12的因数。

(1、2、3、4、6、12)(4)再找12、8的因数中两个数的公有因数。

(1、2、4)电脑课件呈现:指出: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最大公因数。

2.组织小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2题,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3)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

3.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2)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方法一: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哪些是18的因数。

从中找出最大的。

(4)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1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2×2×3=12指出:两个数所有公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巩固小练习: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2、3题。

第2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站队,并说出这样站队的道理。

第3题:学生先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①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②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将这8组数分为三类:一类是最大的公因数是1,(如5和9,15和16);一类是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本身(如34和17、16和48、13和78);另一类是一般情况。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此题渗透了互质数组成的几种情况,练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答案:1:(1)1,5(2)1,72:3 3 6 15 9 1 17 16 1 133:(1)1 2 4 8;8(2)1 2 4;4(3)1 2 4;4(4)1 2 4;44:1 4 18 3 7 1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最大公因数(1)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这节课是在掌握了因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为了加深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让学生经历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学习过程。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深厚,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最大公因数(2)【教学内容】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第62页的例3,及教材第63~64页练习十五第5~11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要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来解决,并能说出这样想的道理。

【复习导入】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11和33 60和48 12和42 4和15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最大公因数(2)。

【新课讲授】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

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

所以可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63~64页练习十五第5~11题。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

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7题。

此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8题。

此题检验学生公因数是1的数的几种情况,答案不唯一。

5.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6.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10题填表找规律.7.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11题。

这一题是有关三个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达到“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能有剩余”的要求,每根小棒的长必须是12、16和44的公因数。

要使每根小棒的长度最长,所以要找出12、16和44的最大公因数,练习时,可让学生分别写出12、16和44的因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答案: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 女生:36÷12=3(排)7:5 3 6 12 368:略9:A C C10:规律:5的倍数与5的最大公因数是5,不是5的倍数与5的最大公因数是1。

11:每根小棒的长度最长是12、16和44的最大公因数,即4cm。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最大公因数(2)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因数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两个数没有特殊关系,用列举法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3)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本节课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归纳和整理,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练习,使学生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学习通分和计算打基础。

让学生学会找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为以后约分打基础。

约分(1)【教学内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意义(教材第65页的例4及“做一做”,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重点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复习导入】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9和18 15和21 7和94和24 20和28 11和13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65页例4: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1)学生先尝试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最简分数。

24242123030215÷==÷ 12123415153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4246430306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板书)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或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小结:如果一下子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2.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题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

练习时,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答案:1.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同样多,因为1263=16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