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小说与电影 PPT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摘要: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屡见不鲜,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通过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文学和影视早在八十年代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发展至今,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取材方式之一。
王朔作为著名的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大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部分改编之后的电影甚至超越了文学作品,满足了很多人的审美需求。
但是,毕竟文学与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会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以王朔部分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为实例,通过思想主题、艺术风格、故事叙述、人物关系这几方面对原著以及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剖析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失败,对王朔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做一简单评介并探讨今后文学与电影应该如何更好的结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王朔;文学;电影;改编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学者对王朔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但是对于改编后的“王朔电影”与文学作品在艺术上的差异尚未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像李兴叶的《病态社会病态精神的真实写照——王朔电影的价值与失误》是从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在人物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评价的;黎鲲的《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探析》是从“王朔电影”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怜悯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其社会意义;而魏宇航的《王朔小说电影改编后的主题定位》也只是围绕改编电影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深化、弱化、转移、还原等方面进行探究。
此外,“王朔电影”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也遭到了大众的强烈抨击,《文汇电影时报》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堕落的代名词,是消极的情绪的传播者,是腐蚀观众心灵的文化垃圾”。
也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对几十年前欧美关于‘垮掉的一代的翻版’”。
更有影视评论家看过电影《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后评论“王朔电影”为教唆人们犯罪的犯罪片。
①但是,在我看来,“王朔电影”却是不可多得的充斥着社会气息、反映现实的片子。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以王朔为例浅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摘要: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屡见不鲜,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通过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文学和影视早在八十年代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发展至今,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取材方式之一。
王朔作为著名的文学作家之一,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大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部分改编之后的电影甚至超越了文学作品,满足了很多人的审美需求。
但是,毕竟文学与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在艺术表达形式上会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以王朔部分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为实例,通过思想主题、艺术风格、故事叙述、人物关系这几方面对原著以及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剖析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失败,对王朔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做一简单评介并探讨今后文学与电影应该如何更好的结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王朔;文学;电影;改编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学者对王朔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但是对于改编后的“王朔电影”与文学作品在艺术上的差异尚未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像李兴叶的《病态社会病态精神的真实写照——王朔电影的价值与失误》是从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在人物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评价的;黎鲲的《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探析》是从“王朔电影”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怜悯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其社会意义;而魏宇航的《王朔小说电影改编后的主题定位》也只是围绕改编电影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深化、弱化、转移、还原等方面进行探究。
此外,“王朔电影”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也遭到了大众的强烈抨击,《文汇电影时报》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堕落的代名词,是消极的情绪的传播者,是腐蚀观众心灵的文化垃圾”。
也有文章评价说“‘王朔电影’是对几十年前欧美关于‘垮掉的一代的翻版’”。
更有影视评论家看过电影《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后评论“王朔电影”为教唆人们犯罪的犯罪片。
①但是,在我看来,“王朔电影”却是不可多得的充斥着社会气息、反映现实的片子。
王朔 演示文稿
5、抡和砍(侃)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人 物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他把读 者砍得晕晕忽忽,欢欢喜喜。
有刺刀之锋利却决不见红。 他们的话乍一听“小逆不 道”,岂有此理;再一听说 说而已,嘴皮子上聊做发泄, 从嘴皮子到嘴皮子,连耳朵 都进不去,遑论心脑?发泄 一些闷气,搔一搔痒痒筋, 倒也平安无事。
这段话很好的阐释了王朔的痞子逻辑—因 为首先我自己已经不把自己当人了,那么大家 也“千万别把我当人”。王朔透彻的领悟到了, 自贬身价的妙处。做一个“无赖”便拥有了一 种无形的话语权力,因为人们授予了“无赖” 胡言乱语的权力。当“我”把自己贬为低级、 低等和卑俗的人时,就无形中甩掉了原本十分 重的道德负担,而变得内在地轻松自如和外在 地蛮不讲理,即便是任何激进或极端的反常规 举动也可能被认为具有“合理”性;而处在对立 面的精英人物,则等于接过了被俗人抛弃的沉 重道德负担,为维护高雅、崇高或神圣面具而 不得不步履艰难、备受煎熬。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 文坛出现了声势浩大、持续升温的“王朔 热”,甚至有人把王朔的“痞子文学”, 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 说”,并称为“中国文坛三大现象”。王 朔小说的畅销,电影电视剧的热播,以及 王朔在媒体面前的出言不逊,都使他成为 众人关注的焦点,人们或褒或贬,或骂或 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围绕“王朔现 象”的论争也成为值得文学评论界思考和 研究的独特性文化现象
• 王蒙在《读书》上著文
• 王朔整个就是80年代的草 根的化身,带有草莽英雄 的气质。
用王朔自己的话说就是“千 万别拿我当人”。据王朔说, 他的创作深深受到了一个叫付 绪文的人的影响:“付绪文是那 种口无遮拦的人,有点拿人不 当人,也不拿自己当人,不管 谁说什么先把自己垫脚底下, 踩着自己说话,所以无论他的 话怎么过分,别人也不好说什 么这倒也获得了一种自由表达 的特权。
电影赏析 PPT课件
三、光色
(二)色彩 色彩是客观世界的固有属性,色彩不单纯是对 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重要的表 现手段和审美要素。 色彩的基本知识 色彩的艺术功用: 还原功能、刻画人物、营造艺术氛围、表现创作 者的主观意图。
四、特技
作用: 使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如虎添翼。
第五讲
声音元素鉴赏
一、声音元素的构成
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340个镜头 希区柯克的《绳索》10个镜头 蒙太奇学派: 梯摩琴柯、巴拉兹、普金、爱森斯坦、阿恩海姆
二、蒙太奇
(三)蒙太奇与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法国电影家安德烈·巴赞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 如果导演崇尚戏剧美学,那么他就擅长用蒙太奇 来进行艺术创作,作品镜头总量就多,长镜头就少; 如果导演崇尚纪实美学,那么他就善于用长镜头 来进行艺术创作,作品镜头总量就少,长镜头就多。
喜剧 悲剧
中国电影
正剧与主旋律
武侠功夫片
Related Documents
歌舞片
灾难片
西部片
西方电影
喜剧片 恐怖片
科幻片
战争片
体育片
第二讲
鉴赏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电影鉴赏
电影鉴赏 是人们观看电影作品时的一种认 识、精神活动,是人们观看电影作品时所产 生的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二、电影的功能 再现功能 表现意义 教育功能
二、声画关系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声画组合的三种类型: (一)声画同步 (二)声画对位:1、声画对比2、声画对立 (三)声画分立
第六讲
文化元素鉴赏
一、什么是文化
广义: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 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 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 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 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第一章 现当代中国小说与电影PPT
3.小说与电影:阅读的深刻阐释与图像的直观欣赏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即相同又不同的艺术形式,而 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小说是读者通过“阅读”书 中的文字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有个体特征的想 象,是一种具有独立性质的思考行为;而电影是 通过镜头的变换,使观众在图像和声音的陪伴下, 与他人共同进行观赏并沟通的。
(1)现社会语境下的电影——图像化的大众品味
电影作为最为年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 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 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它比文学更 为直观,比戏剧更具灵活性,比绘画更 具灵动性,比音乐更具故事性和具象性。
镜头:画面的直接魅力 大荧幕上不断变换的镜头、闪动的画面组成了电影, 可以没有任何曲折和困难的就能使观众理解电影所讲 的故事、所展现的人物,甚至对于某些想特意强调的 小细节更是可以轻松的通过特写镜头来完成,可以说 会动的画面对于故事的讲述来说是最为便利的条件。
二、中国现代小说的当代电影改编的两次高潮
50 年代被改编的作品有如鲁迅的《祝福》《阿 Q 正 传》,老舍的《我这一辈子》《龙须沟》《方珍 珠》,茅盾的《林家铺子》《寒夜》,巴金的《家》 《秋》。
1980 年代被改编的作品就更多了,包 括大陆所改编的鲁迅的《阿 q 正传》 《药》《伤逝》,茅盾的《子夜》,巴 金的《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 沈从文的《边城》《湘女萧萧》,许地 山的《春桃》等,也有香港导演对于张 爱玲的小说作品如《倾城之恋》《红玫 瑰与白玫瑰》等的改编。
阅读:由文字堆砌而成的图画:文字作为一种 具有实际意义的符号,每一个文字都向读者传 达着不同的意思,文字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 通和理解的重要途径。而小说是由文字组成的, 它是将虽是作为符号存在的文字,组合排列在 一起,由不同的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蕴, 且表现出不同的情景,每一幅不同的情景就如 同一幅画,画面的美与不美,都是出自于文字 的表达。
影视文学
浅谈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小说《动物凶猛》汉语言文学122班:龚雪薇(7030312013)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它们的大致内容是相似的。
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而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因此两者的侧重点以及描写方式不同。
电影为了塑造主角的形象,让整部影片有一个鲜明的主旨,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节,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弱化或者删减,并且增加了小说中没有的情节。
例如,电影增加了主角马小军为了在米兰面前显示出自己勇敢的一面,爬上了几十米高的烟囱,不幸掉下来弄了满脸的灰。
小说的作者王朔处于文革这个特殊的时期,在他出生后不久,便跟着父母来到北京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每天和那里的孩子干着打架一类的事情,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小说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
因此小说以怀念、感慨以及惆怅的口吻来回忆那段日子。
由于两者的艺术形式不同,在表现手法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
小说通过文字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心理、外表,读者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来感知整个小说的意境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需要比较强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但换句话说,凭借文字来感受小说的意境增添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电影通过演员的神态、动作,音效的缓慢或急促,在视觉以及听觉上更直观地展现小说中的一些场景。
观众只需通过观看,便能快速地进入影片所制造的氛围中,明白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例如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的彩色照片并为之着迷,不论小说中如何描写米兰,都无法像电影一样,直观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每个人都有段关于青春的记忆,由于年少无知,做了很多冲动的事。
但当我们回忆那段记忆的时候,却发现时间已经摧毁了我们的回忆,青春已从身边悄悄溜走。
这学期学习了影视文学这门课程,丰富了我影视方面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有看过很多影视剧,但只是关注于里面的情节等等外在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其内涵意义以及影视剧的艺术特色,也不曾将影视与文学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
20130605《顽主》解析
8
顽主:反叛的假流氓
•
• • • •
“你们平时业余时间都干些什么呀?”
“我们也不干什么,看看武打录像片、玩玩牌什么的,要不就睡觉。” “找些书看看,应该看看书,书是消除烦恼解除寂寞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我们不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没烦恼。” “不爱看书就多交交朋友,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时候一个知识广博 的朋友照样可以使人获益匪浅。”
11
诗意与世俗的分离
• 平淡语言的背后是对人生无常的看透,王朔的作品表面 看很油滑、很粗糙,但内在却仍有很深的情感内省意味。 他的人物没有追求,没有希望,甚至连幻想都完全失却,
但他们对“爱”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们在内心地层渴求
着它,更多的却是惧怕,因为爱是唯一容易使他们重新 引发希望与追求的东西,这样也就使他们从麻木的心态 中抬起头来,陷入到一种清醒的痛苦中去,因此他们总 是极力地、下意识地避开这种东西。
如照顾大小便失禁瘫痪老太太被诬陷敲诈却毫无怨言,公司倒
闭后需要“服务”的人却在门外排起了长龙……在这里,我们 注意到一个惊人的颠倒,是具体的“服务”而不是空洞的“说
教”才是切实解决现代人日常生活焦虑的途径。
2018/10/8 Free template from
19
《顽主》音乐
• 《我曾梦想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 • 演唱:王迪 • 我曾梦想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 • 可现在的感觉我不知怎么说
• 这里的高楼一天比一天增多
• 可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 • 拉个朋友随便在酒馆里坐坐
• 录音机里唱着都是市面上流行的歌
• 你是这想着你却那样地说 • 人人都戴着一层玩具面膜
之相联系的是单位、公司、舞厅、饭店、咖 啡厅等。王朔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所以王 朔小说的“顽主群像”与“活的语言”都与 这种大院形成的文化密切相关。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胡亦的出现是无理取闹的,不合乎逻辑的。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 在吴迪死去、张明痛不欲生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了。 胡亦的出现是为了报复张明,还是让张明做一回好人。
“春雨断桥人不渡”“无端隔水抛莲子”
梵高曾说过:“那些不信仰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不要喜欢黑夜,特别是那些爱一个人在黑夜里行走的人。
吴迪是个乖学生,对于爱情过于勇敢; 张明是个大流氓,对于爱情过于懦弱。 虽然张明身边的女人多的就像换衣服, 但是却不敢去面对自己真爱的女人, 哪怕看到吴迪不断的堕落,他也不愿去表达去面对。 “一本书,我翻开了头,就能告诉你下面是怎么回事; 可生活,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甚至自己还能决定是喜剧还是悲剧。” 在爱情的世界里,属于你的终究是你的, 错过了就不要纠结不要折腾, 勇敢和懦弱都会让你越陷越深,失去了自己。 吴迪何苦要放纵自己,爱情里面没有赌气, 也不会因为堕落自己就会伤了某人。
这一段话在文章里出现过两次, 手法上可以算是首尾呼应。从文章的内容上讲, 第一次出现是张明与吴迪初次相遇时的对话。 那时的张明似乎并不是很坏, 而吴迪却是那么的清纯,阳光,文静。 而张明的“诚实”在吴迪看来,是那么的幽默,动情。 她或许知道又或许不知, 她已经爱上了这个“劳改释放犯”
第二次出现是在文章的后文里, 后文里这一段是张明与另一位女大学生胡亦相遇时的情景。 胡亦的相遇以及与她之间对话充满了吴迪的影子。 她们看同样深奥的文学理论著作, 她们同样是英语系的学生,把书看的同样飞快, 原因也是同样的“看不懂呗,就看的快”, 以及在形容天边的云朵时也是用同样的句子 “那块云象马克思,那块象海盗,象吗?你说象吗?”。 这样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张明对胡亦产生重新的思考。
一半在装酷,一半在作 贱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唯美主义与暴力叙事
第七讲-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PPT课件
.
2
而青春期的危险性、叛逆性又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青春期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即人快速 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而又无法真正实现独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方需要确立自我,一方面 又由于主客观原因无法实现这一需要(主观原 因是自己生理心理尚不成熟,客观原因是被成 人世界限制或压抑),内心外部矛盾冲突十分 剧烈,这是人生中最拧巴的时期,因此青春的 故事就成了“残酷物语”。《动物凶猛》正以 生动的笔触表达了对青春期的独特感悟。
自轻自贱是他调侃时所使用的另一修辞策略。最能代 表这一点的是他在《一点正经也没有》里说的那句名 言“我是流氓我怕谁”。而王朔主人公在嘲笑自己的 同时,也将假装正经的人们一起嘲笑。
.
7
在他那无所不在的调侃中,不仅那些虚饰 和形式显得滑稽可笑,高尚的东西也变得一 钱不值,道德、理想、人生、意义、正义等 等正面价值统统荒唐可笑。”
.
5
……如果我们认可叙述者对故事虚构本性所做的坦白, 那么整个故事(他和米兰从相识到相熟的故事)其实 也不过就是一场白日梦想,潜隐在这场大而清晰的梦 境之下的,即是由时代的氛围和个人欲望所交融生成 的骚动不安的懵懂情感。
这种失而不能复得情感方式,显然是王朔所最为留恋 的事情:在那样一个无秩序无束缚的时代里,尽情地 凭借自己那最初萌动的欲望冲动来创造出仅仅属于自 己的独一无二的想象空间。那是人一生中最为坦荡的 情感,是无知而单纯的,是粗野而强大的,他对这情 感以及生成这情感的欲望冲动是那样钟爱,以至于不 惜在叙事中做得夸张,甚至自相矛盾,他顾不得这些 细节,因为最重要的是这情感可以得到纯粹而绝对的 表现。所以米兰第一次出现在叙述者视野中的那张照 片是如此美丽,她的笑容真正地灿若阳光,显得超凡 脱俗,仿佛可以穿透一切时间的壁垒,永远地激发起 无可名状的爱的迷醉。“(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 学史教程》)
影片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PPT课件
•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 学校不上课,孩子们没人管。这群生活在部队大 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 过自己的青春。马小军的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 别人家的锁。一天,他进了家,看到墙上挂着一 张泳装女人的照片。她立即喜欢上了她。后来竟 然真的认识了这个名叫米兰的女孩。可米兰根本 不拿他当大人看,她喜欢大院里的孩子头刘忆苦。 马小军在“老莫”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可 事后仍然还是哥儿们。就这样,他们在混沌钟各 自长大了。
• 2、少年视角:“文革”题材的另类表达。 • 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他的
命运恰似一朵长河里的浪花,无论是他的欢唱还 是他的低吟,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他不可能 完全主宰自己的未来,他没有绝对的自由。个体 发出的音符,总是淹没在宏大的主旋律之中,只 可能与之谋求和谐而不可能与之违拗。 • 导演姜文通过纪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 这样一个时代的悲剧。悲剧如果仅能提供审美的 价值,那就必然滑落到真正的悲剧,我认为理想 的悲剧应该是用血和泪对至爱的诠释,要能够拯 救溺毙在无意识集体堕落中的无辜者。
•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除了逃课,抽烟,喝酒,打架, 还学会了撬锁,开始撬自家的,后来撬人家的,本是罪恶, 他却乐在其中。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这样特殊的群体,他们 的青春伴随着时代的更替显得焦躁不安,迷惘并快乐着。 军属大院是他们的安乐窝,大院里的成员出了事儿,无异 于安稳的国度受到侵犯,马小军那一板砖拍下去,不是大 脑的命令,而是肌肉的反射,在他看来,外者,要么朋友, 要么敌人,而自己仅仅是个战士,胸前挂满勋章的战士。 战士到底也是人,有血也有肉,有爱也有情。马小军直愣 愣地盯着望远镜里米兰甜美的笑脸,心中燃起一股莫名的 躁动。这爱宛如雾里的月色,究竟缘何而来,他自己也说 不清。
一个故事的四种讲法——王朔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电影改编
一个故事的四种讲法——王朔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电影改编胡斌【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4页(P43-46)【作者】胡斌【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提起新时期以来作家的“触电”现象,王朔是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
在1988年,他的《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水面》和《大喘气》四部小说先后被拍成电影,因此该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
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更是前后四次被翻拍成电影,创造了新时期以来电影改编中的一个神话。
小说发表后的第二年即被凌奇伟导演改编成电影《天使与魔鬼》,随后便是1988年夏钢导演改编的电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进入新世纪以后,电影人仍未忘记这部作品,2001年被德国导演彼得·泽尔改编为电影《爱得太辛苦》,而其最近一次的改编,则是2008年刘奋斗导演改编的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天使与魔鬼》:“戏中戏”与复调叙述正如影片在末尾所指出的,《天使与魔鬼》“取材于”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正因为是一种“取材式”的改编,导演便有了尽量摆脱原著故事的影响而获得更多自由表现的空间。
电影仅保留了原著中大致的情节,改编的幅度较大。
该片最大的特色便在于采用了“戏中戏”的形式,由此形成了一种套层结构。
导演凌奇伟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个“导演”的角色,他要筹拍一部由劳改犯郑天在狱中根据自己经历写成的剧本,并邀请刑满释放后的郑天来饰演男主角。
于是乎影片便有了双层线索:一层是过去时的郑天与白云的故事,这条线索主要用两种方式复现,其一是拍电影,其二是由郑天本人讲述;另一层则是现在时的郑天与女主角的真实故事。
第一层线索对应的是原著上篇中张明与吴迪的故事,第二层线索则影射下篇中张明与胡亦的故事。
这种双线并置、交替行进的叙述形态给影片增添了无限的复调意味。
影片中的复调景观还来自于导演其它方面的努力。
《阳光灿烂的日子》PPT课件
2、非常规情节 (1)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主线并驾齐驱 代表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 (2)淡化情节,无情节 矛盾冲突不那么激烈、明显 代表影片:《老姑娘》
四、电影剧作的结构
(一)常规结构与非常规结构 1、常规结构 常规结构即“戏剧式结构”,目的最大程度
地吸引观众 常规结构的主要特征: (1)冲突支撑剧作 (2)格局程式化: A、影片有明显的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 B、影片有明显的情节点系列
音乐的出色运用
时代背景的歌曲的运用:(革命风雷激荡、 远飞的大雁、金日成将军之歌、美丽的鲜花 在开放)、广播声。
国际歌的反讽意味: 主题音乐的使用: 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的音乐,在《阳
光灿烂的日子》中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马小军 心中最神圣、最美好的情感。
导演的作品:
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8年《鬼子来了》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
3、旁白为整个影片定调,确定了影片主观、 回忆的色彩。
二、电影格局
1.《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开头部分
段落1:送父出征、 段落5:教室风波、
段落2:窥视跳舞、 段落3:扔书包、 段落4:街道游荡、
段落6:吹避孕套、 段落7:初见'画中人
2、《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发展部分 发展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展开故事和人物。
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 男主角、最佳摄影。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 片第一名”。
一、《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作结构
剧作结构:“时空顺序式结构”。 所谓“时空顺序式结构”是指将不同的
时空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连接在一起。 即从头道来。 (a)幼年时空; (b)少年时空(6年以后); (c)中年时空(20年以后、黑白胶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30
作业
选取王朔某一具体名著改编的电影,谈谈小说 与电影的异同
谢谢观看
1994年《永失我爱》导演:冯小刚 改编自同名原著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 改编自《动物凶猛》 1996年《爸爸》导演:王朔 改编自《我是你爸爸》、 1997年《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 改编自《你不是一个俗人》 2000年《一声叹息》导演:冯小刚 编剧:王朔 2002年《我爱你》导演:张元 改编自《过把瘾就死》。
影片描述了文革期间马小军、米兰等一群少年在迈向青春时的心理 与胜利的躁动。
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 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 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这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导演处女作,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 影片画面优美,表演朴实,公映后获得极高的上座率。
2006年 看上去很美 / Little Red Flowers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 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 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 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 墨——王朔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九十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 夏雨宁静等演员略显稚拙但决不生涩的演绎,还有导演姜文初次执导的灵气与 创劲儿综合之后,讲述的那段新中国初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长历程,给观众的, 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讽讥。 当观众深深的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 意味深长的“社会—个人”、“文化—心理”图景。
《轮回》,1988年黄建新导演电影,影片根 据王朔小说《浮出海面》改编,主人公石岜 是一个以往电影屏幕上没有人物类型,他既 有玩世不恭的一面,又不乏对生活的思考与 选择,表现了一种新的以往文化经验无法解 读的文化现象,使过去常见的价值尺度难以 对其作出评断,也因为这些原因,是该片在 问世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
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 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 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
1997年1月赴美。 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二、王朔的创作情况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等待》 1984、1985年:《空中小姐》《浮出海面》 1986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像皮人》 1987年:《顽主》 1988年:把小说《轮回》《顽主》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改编 成电影,轰动一时。 1989年:《一点正经也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看》 1990年后:《你不是一个俗人》《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
二、王朔的小说与电影
18部“与王朔有关的电影”。其中,改编自王朔小说的有14 部,根据剧本改编成小说的1部(《无人喝彩》),另有3部 王朔仅参与编剧,与小说无关(《青春无悔》、《一声叹 息》、《梦想照进现实》)。中文电影17部,外语片1部。 电视剧不在此列。这里注明的电影年份部分来自中国影视 资料馆网站,与豆瓣网上的有出入。
2020/8/30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 水》改编的电影,由刘奋斗编导,莫小棋、廖凡、任达华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一个无情的皮条客王耀(廖凡饰) 与纯情少女丽川(莫 小棋饰) 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该片于2008年在戛纳首映。
2020/8/30
《看上去很美》是张元导演,董博文、宁元元、陈曼媛、赵瑞 主演的一部剧情片,改编自王朔同名小说。本片讲述了以方枪 枪、陈南燕、陈北燕为主的一群小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 成长的故事。本片于2006年3月18日上映。
对许多人来说,"文革"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在那个时代里,是非混淆、黑白颠 倒……然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代刻画和叙事观点上却独具一格, 它没有表现出惯有的沉痛,而是以与政治上的疯狂相对而言较为平静的军属大 院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被危险激情燃烧的少年的生存状态--当整个国家的人民 在投入革命的时候,他们却被其他烈火困扰着。他们就这样在耀眼的阳光与遍 地的红旗中间度过自己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 冒险,也有成长。
原著则较为明显的把一种少年伤痕文学发挥的充满情趣和诙谐幽默。本片则把 一种缺乏教育和放任自流的少年青春萌动心态较好的表现出来,更以“阳光灿 烂的日子”作为命名,把一种少年的成长用凌乱和巧妙的电影手法给予表现, 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里还不多见。而青少年之间的暴力和爱情缓解在一片阳光 灿烂的日子下。于是,故事似乎重视的不是那段历史事实,而是一个人的记忆。 在各种色彩和历史的修饰下,人物总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表现。毕竟,这是一个 少年的成长记忆,而不是青春激情悲剧。青春过后,人物继续成长,回首望去, 阳光一片灿烂。
王朔定义中国文化的脊梁: 什麽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阅读面 广的,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的,人称老奸巨滑的。 干过这样的工作,我也对这样的作者肃然起敬,那很不容易,平地 起波澜,没的写硬写,还要引经据典,有声有色,有时我想,这才 是作家,中国文化的脊梁。
三、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 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由 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主要演员有夏 雨、宁静、陶虹、耿乐等。该片的背景是文革 时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匿的孩子, 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 青春。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情和性的冲动, 有幼稚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
这种图景当然具有它的时代性。作为时代的文化代言人,编剧王朔 曾经风光无限,然而九十年代以来,他似乎渐渐地老去了。一群网 络时代、新新人类的文化英雄正在崛起并取代他的位置。——如果 可以这么说的话,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乎可以作为王朔,这 位具有独特时代感的文化代言人离开时代文化中心位置时的告别演 说,因此它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第八章 王朔小说与电影
导读:
王朔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较为另类的一 位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大影响力 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种影响和 争议大多来自他的小说以及由小说改编而 来的影视作品。
一、生平与创作
1958年出生 ,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 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 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山执导,米家山、王朔编 剧,张国立、葛优、梁天、潘虹等主演的喜 剧讽刺电影。影片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 讲述了于观、杨重和马青三位无业青年,在 北京开了一家“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 解闷、受过的故事。该片于1989年9月15日 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
2020/8/30
1988年《顽主》导演:米家山 改编自同名原著 1988年《轮回》导演:黄建新 改编自《浮出海面》 1988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导演:夏钢 改编自同名原著 1988年《大喘气》导演:叶大鹰 改编自《橡皮人》 1992年《青春无悔》导演:周晓文 王朔编剧 1993年《无人喝彩》导演:夏钢 剧本后改写为同名小说
《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 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 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本片对于人性的描写是真实的,在那个“冤”与“恨”压得人透不 过气的年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却被未成形的情和欲霸占了所有空 间,狡猾的心魔渐渐摸道上路,男性世界的粗豪和威武在绷紧的肌 肉状态下开花结果……所有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里程碑”, 纪念 着昨日的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