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合集下载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和特点,并分析这一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选择1.1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并结合自身国情来进行现代化建设。

1.2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注重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

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曾发生了许多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问题。

中国看到了西方现代化的一些局限性,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1.3 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东方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侵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必须走上一条自主、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2.1开展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种中国式的改革开放,既维持了社会稳定,又满足了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2.2 注重农村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还注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转型和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中国成功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发展的底线。

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割据,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工业技术和思想,逐步开展了自己的工业生产。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当时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输入机器、设备和技术。

此后,中国开始逐步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工业生产。

在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

在国民政府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政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未能跟上西方国家的步伐。

1949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在毛泽东时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工业产值和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总之,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不断的实践中,中国逐步吸收和创新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创造了自己
的工业生产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工业生产不断壮大,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试题】2017-2018学年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一)(含答案)

【试题】2017-2018学年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一)(含答案)

【试题】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试题(一)(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下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中,哪一项直接对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3.“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

”“大变局”是指()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4.电影《十二生肖》讲述了成龙扮演的杰克四处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的故事。

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流失海外是在()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5.马克思在论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说道“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在此,马克思旨在强调()A. 两次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B. 英国侵略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唯一因素C. 英国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是矛盾的根源D. 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最主要指向英国6.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右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

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7.“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

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

”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A.《南京条约》期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8.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实
现工业化。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1、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一汽、第一 个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2、交通运输: 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 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 山的压迫。
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处于一个新 的历史转折点上,这需要我们去思考五年规划的新方 位,只有当我们能够回答五年规划从哪里来的时候, 才能够更深刻地认知五年规划的本质属性,也能为我 们考虑"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十三五"规划制定的成败,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制定过程中借鉴历史 经验并给出新的战略定位,事关全局,关系重大。 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 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展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

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

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

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力"既对传统工业的生存构成压力--工业化以排斥和取代传统手工业为历史使命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遭到严重摧毁但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业经济整体的取代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工业化也对传统工业的发展形成动力--为传统手工业进行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如机纱的出现解除了手织业发展的"瓶颈"为手织业的改良创造了条件西方的先进机器及工具的引进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1891~1893年我国"机器及工具"进口值为1259176元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1](p75,76)。

政治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10月考(三)政治试卷及答案

政治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10月考(三)政治试卷及答案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思想政治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研读经典,致敬伟人。

对下列两则原文相同点的解读,科学的是()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

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

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

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②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性,后者揭示其更替的必然性③依据两者都能推断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趋势④两者都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关于“四个自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了解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动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动

外来势力强行介入中国社会之后,中国社会结 构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经济基础看,由过去单 一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外来殖民主义经济、中国新生 资本主义经济和原有的宗法农业经济三中成份的复 合体。 ——《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经济结 构为透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 时限:1840到1949 • 专题线索: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曲折发展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
“近代化”概念不适用于中国史,应当统称为现代 化。(罗荣渠) 机器化、工业化和民主化过程虽初始于晚近时期, 却一直持续至今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在目前 情势下,对晚近以来机器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最佳 概括和概念表述莫过于“现代化”。 ——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 但是,在同一篇或不同篇的文章中交替使用“近 代化”或“现代化”的描述,说明这两个概念有着同 一内涵。
三个阶段划分
• 1840---1895:
从独立的封建经济形态向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形态的 演变 • 1895---1936: 从依附性半封建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演变 • 1937---1949:战时经济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崩溃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第一阶段:1840——1895
虞和平:组织完 成三卷本《中国 现代化历程》 “前提与准备”、 “启动与抉择”、 “改道与腾飞”。 考察1840----2000 年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
李时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趋向是,封建经济 结构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汪敬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 才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红线。如果把和帝国 主义、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处于对立地位的 民族资本主义看做是中国资本主义,那么中国近代历 史的一条红线,或者说基本线索,就是中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不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 虞和平:要全面估计中国资本主义化的程度,至 少还应该包括官僚和买办资本、在华外国资本、传统 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应三个方面。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带你深入理解“中国工业化”
●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连菂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是其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工业化的显著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与工业化起步早、范围广、程度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走得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民国时期
1. 辛亥革命促进工业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一时间,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一、中国近代前期工业化问题(1840——1919)1、《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

2、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近代后期的工业化(1919——1949)三、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一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4东西方的近(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得与失

②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
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外交机构总
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创建近代海军,军事近代化的开启。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
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
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
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
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 这一
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明时期 C.③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 D.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观察曲线图可知,图片曲线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
环境质量的关系,①属于农耕文明,②属于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 ②应该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 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D两项错误。 答案 A
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②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
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
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左”倾冒进-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
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国家处于 技术破产的边缘。哀鸿遍野,饿殍横尸,工业、农业等国 民经济支柱产业处于半停滞和完全停滞状态。使得中国在 建国初期所建立的基础性经济结构被完全的破坏了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 开采矿山。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 潮,张謇等人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 轮船公司、面粉厂。 3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新法,在经济上中央设 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这一时 期民间工业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多。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 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工业化开端—洋务运动
1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以 自救。在洋务运动中,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 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洋务 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作用。

纵观中国工业化过程,历经百年,曲折艰难。在外国列强 侵略的刺激下产生,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制度的夹 缝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一五计划、文革动乱, 几经探索,不断开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快速发展 之路。

[整理版]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

[整理版]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

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9年)(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因为它曾经是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而后来却落后了。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颠簸和变革,不断试图迈向现代化。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这些趋势和方向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属于传统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

这些事件逐渐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变化,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

其间,一些趋势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失调,一些中国商人开始在经济上跟随西方,开始了新式商业的尝试,并逐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育改革在中国不断深化,引发拥护和反对的声音。

近代教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

此外还有改革的思想在中国盛行,启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大拓展了民众的思维范围。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和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19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全面的改革。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来吸引外资,加速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商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其中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智能化、高效性等因素也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的优化和发展。

最后,人口政策逐渐放宽。

虽然中国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当时的政策和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同。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世界工业文明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工业文明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世界近代史(14世纪-20世纪初)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时空整合Ⅰ.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一、工业文明的含义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

这些特征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文明的内容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三个阶段:①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②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③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三、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14-16世纪末,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早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

1. 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初的近代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进入工业化的道路。

但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种种原因,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顺利。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大规模推动工业化进程。

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到重工业的发展,中国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3. 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这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快速和稳定。

4. 工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伴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变。

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升级和转型。

5.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互动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是相互关联的。

工业化为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现代化则为工业化提供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指引。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还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等。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陈佳贵、黄群慧,2005) [1] ,中国的经济总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所谓“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或者称“中国模式”成为热点。

由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构成“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面科学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就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

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至少需要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二是如何描述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征;三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本文试图基于我们长期跟踪评价研究的结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从工业化进程角度给“中国道路”一个注解。

二、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评价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大的时期。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考点链接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 、 2、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以轻工业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大城市。 4、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重农业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 轻工商。 轻工商。 2、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长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3、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 、受帝国主义、 山的压迫。 山的压迫。
考点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材料三: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1913年 年 1920年 年
689家 家 1795家 家
33亿元 亿元 50亿元 亿元
27万多 万多 55万多 万多
成就: 、工业:鞍钢、 成就:1、工业:鞍钢、沈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 、 阳机械、 阳机械、 折2、发展不平衡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春一汽、第一个 、发展不平衡 辛亥革命的成功,冲 、辛亥革命的成功,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 击了封建制度, 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 飞机制造厂、东北工业基地 飞机制造厂、整体水平落后 一个发展机会, 一个发展机会,进入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2、 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 黄金时代” 了“黄金时代” 。2、交通运输:武 形成等。 、交通运输: 形成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 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 并分析其原因。 汉长江大桥、我国工业发展水平 主要原因: 、 主要原因:1、 川藏、青藏、 的掠夺, 的掠夺,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哪 新藏公路的修建。 新藏公路的修建。 很低, 很低,特别是重工业发展水平落后 措施: 2、 措施: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些特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 些特点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 集中主要力量发 基本任务: 基本任务: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

纵观中国工业化过程,历经百年,曲折艰难。在外国列强 侵略的刺激下产生,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制度的夹 缝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一五计划、文革动乱, 几经探索,不断开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了快速发展 之路。
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形成 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 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56-1966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 个时期,虽然有过严重的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钢、煤、原油、发电等主要工业品产量都有很大增长。大庆 油田的建成,使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 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原子 能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这些成 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吸引侨资、外资,来中国投资建厂,引进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先后开放了深 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 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工业化开端—洋务运动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论文报告: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一、引言二、传统农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三、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四、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五、结语前言近代工业化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历程。

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仅是指以梁启超、康有为们思想启蒙为代表的更多的思想启示,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在近代工业化的同时,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等方面展开,以便深刻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程。

一、传统农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国传统工业起源于战国时期,但由于限制了按照自然发展的方向,它发展势头并不是那么猛烈,直到工业革命才真正地迎来了自己的机遇。

今天的人们一般都指铁路和大工厂为标志,但实际上它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存根于古代的游牧民族首先生产农具,然后是提纺织品用的织机、青铜器等等。

自出现齐面炉之后,冶铁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铁器的生产也频频提高。

同时,那惊人的发明也叫我为自然能源(风力、水力)的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中原地区的手工纺、手工造纸、手工制糖等行业也都有了革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制贡(纲粮田赋)也,则为传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现代工业化其实是建立在国家自身资源和力量基础之上,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力量建设的具体表现。

自18世纪以来,全球一直在追求现代化。

英国和欧洲大陆是其他地区父辈的先驱。

但是,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这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原因之一。

此时秉持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观念,推动消费与生产趋于一致,大刺刺地促进工业化过程。

同时,近代工业化也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因此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就是更加殷切的了。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很特殊的外部休戚相关环境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中取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编辑。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

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在一起,虽然这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

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表1 近代主要丝织区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简表
地名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资料出处木机千余张,艮山门外有生货铁机期,1926年10月30日。

2500张。

期,有铁木机6000余架。

),第7编,第48页
宁波到抗战前夕,估计该地区有手拉机《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
700台。

第158页。

下方桥区2350台。

丹阳民初,渐将完全依赖人力之旧式机赵如珩:《江苏省鉴》,至400余台。

4000余张。

期,1926年11月27日。

其中手拉机1200台。

第135页。

盛泽到抗战前夕,据盛泽工商联资料,《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使用手拉机约8000台。

第140页。

改良缫丝机在华南、四川、东北等主要蚕丝区得到了使用,如华南丝区,汽机未
发明之前,主要使用手缫机,”只有手縆,其丝略粗,不过供土人纺织而已”。

在汽机的影响下,出现了改良足机,最初被蚕农在家庭缫丝业中使用,”厥后渐有商人创设机多具,收购蚕茧,雇妇工缫之,更有集股公司,设置场所,购备足机百数十具,排列成行。

”(p53)在四川,”为了使川丝适于外销,有些四川的制丝商已经很快地改变了缫车,这一点充分地说明了他们的精神。

”(p90)据《三台县志》载,”从前县人缫丝,皆用大车,其质甚粗。

清光绪中叶,邑人陈宛溪倡办小车缫细丝,初为足踏,继为扬返,仿而行之者,相继不绝,现各乡小厂林立。

”1904年,东北地区有人”仿烟台的CANNAL式制丝机做了一件脚踏机器,开始制造大粹丝,这种事业遂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其结果,东北地区的安东、西丰、涨城、盖平、岫岩、凤凰城、开原等地,都建起了脚踏机的榨蚕工场(p315)。


“石磨+蒸汽机”技术模式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特殊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近代中国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与此相适应,手工业生产技术上也出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过渡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以蒸汽机带动的石磨。

本文之所以将”石磨+蒸汽机”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技术模式,是因为石磨是传统技术的象征,蒸汽机乃现代技术的同义语。

当然,传统的手工工具并非仅限于石磨,蒸汽机也涵盖不了现代技术的完整意义,因此作为一种模式,这里泛指手工工具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传统缫丝、磨粉、榨油等业中出现了”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

旧式缫丝业技术落后,主要工具有缫车、竹磨、锅马、丝笼、缴竿、铁锅等,传统家庭缫丝多在土灶中以炭火加温煮茧索绪,”缫丝之法,以大锅盛清水,候其沸,加入荞灰汁,调匀,乃置茧于中,约煮半时,将茧翻转,再煮一二刻,视其茧软,壳外浮丝松散,则茧熟可缫矣”。

这种煮茧方法温度难以控制,并容易造成生丝纤度不匀净的毛病,不适应近代机器丝织业的要求。

最早对手缫丝煮茧技术加以改进的是陈启源,他在继昌隆缫丝厂安装了蒸汽机,其作用是,”一、用来发动抽水器向外涌吸水入厂;二、煮沸水,并将沸水透过汽管输送到各缫丝工作位去。

尚未作过推动丝縆自动旋转的用途”[14](p786)。

继陈启源后,广东顺德、新会、南海等地也出现了技术改进的缫丝工场,如顺德的缫丝工场”由炭火改为蒸汽热水,俨如汽机缫丝厂焉,其所不同者,惟缺乏机械与转动车轮缫丝,此无疑受汽机缫丝影响所致”(p53)。

新会、南海等地涌现出了数百家手工缫丝厂,”其大厂有用八、九百工人者,大率以四、五百人为多”(p356),并由炭火煮茧改用蒸汽锅炉热水,称”汽喉踩縆”[15](p909)。

表2 天津208家磨坊动力变迁状况表[18]
年代磨碾总计畜力
畜力电力合计畜力电力合计畜力电力合计磨坊%1926 60 220 280 32 80 112 92 300 2 10 370 380 14 145 159 24 515 5 8 440 448 14 171 185 22 611 633
编辑。


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对中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
附图{图}
传统工业生产力变革及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问题。

过去学术界对直接引进外国机器建立现代工业的移植型道路研究较多,对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转化注意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

一方面,移植型的工业化之路虽是近代中国无法选择的选择,它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也确实起主导作用,但是,移植进来的工业文明(包括外资在华)对传统工业主要采取一种摧毁式的取代,而其自身的能量又无法完全吸纳失业的传统工业工人,从而遭到手工业者的抵抗,同时民族机器工业又由于遭受外资在华的特权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利用传统工业的劳动成本优势,使得移植型工业文明的扩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传统工业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会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存在,移植的工业文明难以一下子全面代替工业生产中的手工方式,而只要手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没变,中国就不可能到达现代化的彼岸。

因此,近代中国在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之外,还必须对传统工业进行嫁接改造,走嫁接型的工业化之路,即近代中国工业化应是一条二元工业化道路的结合,深入的探讨已不是本文的旨趣,对此,笔者将有另文分析。

【参考文献】
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严中平.手工棉纺织问题 [J].中山文化教育季刊,1937,(4).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辑[C].北京:三联书店,1957.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辑[C].北京:三联书店,1957.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广益丛报,1908,(第13期).
四川官报,1908,(第1册).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四川官报,1908,(第14册).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13] 方显廷.天津织布工业[M].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0.
[16] 上海市粮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 方显廷.天津之粮食及磨房业[J].经济统计季刊,1933,2(4).
版社,1978.
[22]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3] 王子建.中国土布业之前途[A].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6.
[24]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5]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6]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 严中平.定县手工棉纺织业之生产制度[J].社会科学杂志,1936,8(3).
[31] 叶量.中国纺织产销志[M].上海:生活书店,1935.
[32] 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3] 朱新予.浙江丝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4] 陶景瑗.记东吴丝织厂[A].江苏工商经济史料[C].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