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

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从xx年至今已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七个“怎么看” ——理论热点面对面·xx~,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c-t ‘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时代发展,世事变化之快如白驹过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会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产生种种疑问和困惑,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什么产生,怎么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给予说明和解答。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敢于直面理论难题,敢于剖析社会矛盾,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正面引导,用最新素材阐述理论问题,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拐弯抹角,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七个“怎么看”紧扣社会热点,选题精当,直面难点,在理论上具有全面、准确的思想内涵。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认真梳理而成的七个“怎么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十分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像一块磁铁,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心灵。如开篇第一看,讲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是全书的总起,这是一个长期来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接下来几个怎么看的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这个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如书中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编者还通过大量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视角,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谜团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又有解疑释惑的现实针对性,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思路清晰,又紧扣时代脉络,抓住当前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惑,充分体现了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又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正面解读,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合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的学习思考中得到启迪和帮助。二、

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论读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就难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理论读物要通俗化,为人们群众所乐于接受,必须在表现形式上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兴趣。从理论宣传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涩,把简单明白的道理复杂化,那是故弄玄虚。如果回避矛盾,绕开难题,以大话套话壮胆,以空话废话敷衍,那是愚弄群众。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当深不深,当浅不浅,使人云里雾里,难以接受,那是不负责任。如

果照抄照搬,堆砌文件语录,全是人家讲过的东西,那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理论读物和宣传形式,看似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实难取得宣传教育的预期效果,读者总有司空见惯的感觉,难免“望而生畏”,渐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败坏理论的声誉,难免使理论之树变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论著述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用时髦[!--empirenews.page--]的“新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写文章,搞宣传总喜欢摆弄几个新词儿,把时髦当作标签到处乱贴,本来可以用很明白简单的文字说清楚的话,偏偏要用艰涩之词,本来并不难懂的意思,却偏偏拐个大弯,结果使人难以理解。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一是从内容上看,它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总结;二是从形式上看,它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诚然,内容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和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人民群众就看不懂,因而不能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同广大群众交流思想,它需要我们与群众交流,化为百姓实践的语言。多说群众熟悉的话、能懂的话,这不光是一个文风的问题,也是理论宣传工作做到“三贴近” 的基本要求。“三贴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普通群众说话,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鲜活有趣。这除了要有笔下的张力和文字的功夫外,关键在于作者要有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强烈意识和愿望。七个“怎么看” 一书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心里装着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看作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用群众性、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理论的内容,还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比喻来活跃读者的思维,让人们更易于触摸到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营养,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时,用农村群众的话来说:“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又如讲到分配制度改革时,用人民群众的俗语加以说明:“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寥寥数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谈到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时,书中用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指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