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人甚丹青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合集下载

石林樵洞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詹应甲骈体文

石林樵洞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詹应甲骈体文

骈体文
石林樵洞赋 第十四段
清代 詹应甲
作品赏析
• 天台书院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天台山旅游风景区内。始建于明 万历年间。为明户部尚书耿定向晚年隐居此地而建。近代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的领袖康有,爱国主义将领董其武都曾来过此地。
• 自古名山招名士。天台山因气势磅礴,巨岩独特,风景迷人,赢得 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明户部尚书耿定向晚年隐居此地七载,筑 “天台书院”讲学,并著有《耿定向先生全集》和《天台文集》流 传于世。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天台山著书立说,留下了 不少赞美天台山绮丽风光的佳作,其中《宿天台顶》最著名,至今 广为传诵。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领袖康有为慕名而来,爱国主 义将领董其武在戎马倥偬之中,专程来天台山一游,并命人在绝壁 上凿刻八个大字“复兴民族、挽救国家”频添了天台山的英雄气概。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詹应甲 (约公元一七九五年前后在世)字湘亭,江苏长洲人。生卒 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末前后在世。举人。应试白门时,暱女伶 梁磬儿。磬儿本吴人,谋归吴事应甲,志未谐而卒,应甲哀之,以 三百金市其柩归,葬于虎邱再来亭之西隅。王夫人曹墨琴志其墓, 沈起凤为谱千金笑传奇,付之乐部。应甲亦工散曲,有《中秋闱中 望月双调新水令》一套,描绘廑致,感喟无穷,不独为数百年科场 琐况,留一鸿爪,亦代向日千万读书人一吐塊垒。嘉庆间,订明朱 应辰《淮海新声》,刊以行世。
• 乾隆(1711—1799年)南巡时召试献赋,虹关村人詹应甲钦取二 等,后来成为了清朝名臣。詹应甲才华出众,为官清正,后来林则 徐亲自为他写了柯不遠。程功者,刈楚争先。绘洛社之耆英,尚留 遣像。集宋儒之語錄,独契真诠。
……………………………………………………… ………………………………………………………

白鹇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五部分【清代】黄之隽骈体文

白鹇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五部分【清代】黄之隽骈体文
白鹇赋
第五部分
清代 黄之雋
概述 ▍summary
• 白鹇翎毛华丽、体色洁白,因为啼声喑哑,所以称为“哑瑞”;在中国文化中 自古即是名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 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 山胡公求白鹇”;清朝更把白鹇作为为五品官服的图案。
• 白鹇还是清朝五品官员朝服补子的图案。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 种,文官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 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
正文 ▍text
• 岂若我修容逞媚,人眤为奴,朋淫无检,旦昼羣居。学佳 人之插羽,发娇响于天衢。晚归一餐,洋洋饱馀。彼虽文 采满肤,礼仪满躯。今日之困,比吾不如。鹇闻之,仰天 而无声,抢地而不鸣。昔者,鸱衔腐以嚇凤,鸠决榆而笑 鹏。
图片欣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
• 黄之隽 (1668-1748年)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青村乡陶宅村)人,原 籍安徽休宁。初名兆森,字若木、石牧、号吾堂,晚号石翁、老牧。康熙进士。 53岁中举,后中进士。雍正元年(1723年)起,历任庶堂、翰林院编修、福建督 学、右中允、左中允等,后被革职。在任期间,雍正时,曾参加重修《明史》, 革职后曾应聘纂修江浙两省通志,任《江南通志》总裁。
• 著作有《吾堂集》、《香屑集》等。为学尊程朱。他喜爱戏曲,著有杂剧《四 才子》(包括《郁轮袍》、《梦扬州》、《饮中仙》、《蓝桥驿》四剧,每种 4折,各自独立,取材于《太平广记》。通过王维、杜牧、张旭和裴航的故事 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当时传唱甚广)、传奇《忠孝福》,合称《庵堂乐府》。 编有杂剧康熙五十五年(1716)刊《四才子奇书》(包括《郁轮袍》、《梦扬 州》、《饮中仙》、《蓝桥驿》四剧),传奇有《忠孝福》。撰著有《痦堂 集》、《香屑集》及古今体诗900余首。

纳凉赋第二段赏析【清代】邵齐焘骈体文

纳凉赋第二段赏析【清代】邵齐焘骈体文
散盈樓之暑氣,驅塞戶之炎氛。乍煩襟之一滌, 信涉目而多欣。原夫目移西陸,風轉南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薰风:和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殿阁: 帝王受朝理事的房屋。初夏和煦的东南风吹来,使殿阁生出淡淡的凉意。柳公权学习王羲之书法 时,遍阅了近代笔法,其笔体刚劲矫健,自成一家。一个夏日,文宗与学士联句,说:“人皆苦 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说:“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当时丁、袁五学士都赞叹不 已,唯独文宗讽刺了柳公权两句:“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于是让他将此题于殿壁,字方圆五 寸,文宗看后赞叹说:“钟、王复生,无以加焉!”由此可见柳公权当时的书法已达到了极深的造 诣。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邵齐焘(1718~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常熟人。生于清圣 祖康熙57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年52岁。幼异敏,读书晓大 义。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 修。居词馆10年,纂修书局者再。尝献《东巡颂》,时称为班、扬 之亚。性夷旷,年未40,即罢官归。自颜其堂曰“道山禄隐。”主 讲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皆从受学。齐焘善为骈体文,意 欲矫陈维崧、吴绮、章藻功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气格排奡、色泽斑 驳为宗。著有《玉芝堂诗文集》9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THANK YOU!
• 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焉。”也就是说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但到了魏晋主要为皇帝所用,是跟扇风纳凉没 有任何关系的礼仪用品。大约至隋唐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推行“手摇法”扇子扇风凉快了。最早的扇子 是长方形,至隋唐两代盛行羽扇,出现少量折扇。宋以后逐渐盛产折扇,当然,于扇上题字也逐渐成为 主流。但百姓们用的纳凉品还是最普通的棕榈编制及竹木等扇,还有个应景的名字——“凉友”。

采莲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采莲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作品赏析
• 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荷花的古称)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 觉有人来。”这首诗巧妙的把自然界的美景映衬出采莲人的美,对“采莲时唱采莲歌”的风情作了逼真 描绘,清新活泼,声情摇曳。晚唐诗人皇甫松《采莲子》诗:“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 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对这个情窦初开的采莲少女娇羞心态作了逼真刻画。这亦是采莲时 节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风情写照。采莲时所唱的采莲歌,大都是以莲比兴的情歌。因为莲和它的地下茎 有诸多生态特征如“莲开并蒂,藕贯七心”,“藕断丝连”等,此外“莲”、“芙蓉”等名称又关顾着 表示爱情的特定用语,故而这些特定用语还成了这类情歌中的“阙中联”、“句中眼”。可以说这是以 莲比兴情歌中的一个特色。以汉魏六朝乐府中的诸多以莲比兴的情歌为例:“欢欲见莲(怜)时,移湖 安屋里;芙蓉(夫容)绕床去,眠睡抱莲(怜)子。”(《杨畔儿》)。“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立立根藕,上有立立目莲。”(《青阳度》)。这是取莲的生态特征和芙蓉(夫容),“莲” (怜)、“藕”(偶)谐音,极其生动地抒发了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这样的佳作举不胜举。如:“千 味红芙蓉,照灼绿水边;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读书歌》)。“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盛夏非游节,百虑相缠绵;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 间。”(《子夜歌》)。这些例子无不体现了采莲情歌的特定风格。正是因为江南湖乡景色迷人,又加 上青年男女“采莲时唱采莲歌”诸多风情,故而在采莲季节,古人还有泛舟游赏的习俗。五代诗人李珣 的《南乡子(两首)》描绘了一幅泛舟游赏的风俗画:“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飞睡鸳鸯。带香游女 偎伴笑,争窈窕,竟折田荷遮晚照。”“登画舸,泛青波,采莲时唱采莲歌。栏棹声齐罗袖敛,池光飐, 惊起沙鸥八九点。”正是因为李白在泛舟游赏时有切身感受,才能对采莲女娇羞情态作了逼真刻画: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伴羞不出来。”(《越女词》)。此外,江南古代采莲时, 或掐下绿荷盖在头上遮阳,或披身作裳的风情也是饶有趣味的。屈原《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的 诗句,虽说抒发的是浪漫情怀,但无不是这种风情的再现。“竞折团荷遮晚照”,也是这种风情的写照。

七疗其四翰墨之娱第五段赏析【清代】张潮七体赋骈体文

七疗其四翰墨之娱第五段赏析【清代】张潮七体赋骈体文

七体赋 骈体文
七疗其四翰墨之娱 第五段
清代 张 潮
作品赏析
• 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 •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文章、书
法和中国画。 •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 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九世枢(袁可立子),复工书画,精鉴赏,遇古翰墨器
又或集字成诗,倚声制曲,溢简盈牋,连篇累牍。叙喜则花鸟 助其欢娱,言愁则鬼神资其痛哭。奋其长调,固双字而莫删。
……………………………………………………… ………………………………………………………
顺治六年(1649年)张潮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始家道中兴,历官刑部郎中、按察使司佥事充 任山东提学,时在九年(1652)。不幸仅数月即丁母忧,“自此见世途崄巇,绝意仕进”,侨居 扬州,一心经营家业。在其四十五岁即顺治七年(1650)时,张潮出生。张潮成长在“田宅风水、 奴婢器什、书籍文物”1一应俱全的优裕环境里,因着父亲严格的家教,没有沾染官宦富贵人家子 弟常见的纨绔习气。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名大江南 北”。只可惜累试不第,“以赀为翰林郎,不仕,杜门著书”,先后自著诗文、词曲、笔记、杂 著数十卷,辑成《檀几丛书》(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丛书》(康熙三十六年刊)等中大型 王羲之、顾恺之、张旭、怀素、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
王铎、邓石如、沈曾植、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沈尹默、于右任、李志敏、林散之、启功、 舒同等。 • 传统的书画艺术的重要功能是能够让人的心“静”下来。书画创作是一个“修心过程”,强调 心平气和,调息凝神,排除杂念,正所谓养心莫如静心。西汉文学家扬雄说:“书,心画也。” 唐孙过庭说“人书俱老”,都提出了书画艺术之于人的功能性意义:书画作为养生的载体,可 以有效地调节人的精、气、神,达到平衡与最佳状态,因而书画艺术具有多种生理与心理治疗 的功能。比如篆书使人舒畅,隶书使人恬静,楷书使人平和,行书使人潇洒,草书使人亢奋。 传统的花鸟“五君子”题材,画梅可散去肝郁积闷,画兰令人心旷神怡,画竹可排除胸中怒气, 画菊可助人不畏艰难,画松则可令人胸襟广阔。而传统的山水画则是一次佳构山水的心灵之旅, 在青山绿水与鸟语花香的笔墨世界中,使人忘却世间的纷繁俗虑,心灵得到净化。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

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李贺小传原文及翻译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翻译: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哀伟朋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哀伟朋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 翻过庾岭小梅关,便入广东省的南雄县境。汤显祖从南雄乘船顺浈水南下,在韶关曲江县城的芙蓉驿站住下。曲江县 城东南的曹溪之畔便是南华寺,受刘应秋之托,汤显祖要到这看六祖惠能留下的衣钵是否还存在。结束南华寺的游访, 行船顺北江南下,过英德、进入飞来峡,一路多滩多玑。这种滩和玑的命名多以石头形状。有子篙滩、凭头滩、泻洒 滩、翻风燕滩、浪石滩等滩玑和浈阳峡、大庙峡、中宿峡(一名峡山)等峡谷。这时汤显祖的还没有从遭贬的阴影中 完全挣脱出来,行船在这深山峡谷飘流,他感到自己象只南飞的离群孤鸟。前头就要经过“弹子矶”, “弹子”是专
作品赏析
• 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抚河瑶湖的岸边站着前来送行的人群。秋风和人们的心情都充满着凉意。前来送行的人 不仅有家中的老幼和亲戚,还有帅机,姜耀先和周宗镐等一些少年时代结社的朋友。和帅机握别时,“相看憔悴”, 情绪低落;而周宗镐的心情是最难过。周是个落魄的穷秀才,年已六十岁的人了,多次乡试落榜,始终没有中到举人。 他也曾学了些骑射兵法,想从军界找条出路,但他去北京投谭纶时,谭纶只用了他的策略而不用他的人,结果把眼睛 都气瞎了,据说后来是用了他的妾的乳汁才医好。他曾把兵书交给饶仑,准备外出流浪,但饶仑已于去年在临川病逝, 连兵书也丢失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眼下汤显祖又要到边远的地方去,他预料自己也活不长久了,临别 时他紧紧握着汤显祖的手,噙着泪花哽咽地说:“我和你这次可算是长别了!”听了他的话,汤显祖心里十分难过, 此去蛮烟瘴雨之地也是凶多吉少的,何时再会确是渺茫无期,此时除了嘱咐周宗镐多保重身体外,便再也找不到恰当 的话语来安慰他了。
THA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YOU!
予为收教其子仲儿,壮慧而死。益自伤,慨然有长游不返之志, 或讽止之,则曰:重华、祖龙皆客死,何必我!

木芙蓉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二部分【清代】陈梦雷骈体文

木芙蓉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二部分【清代】陈梦雷骈体文
素質輕盈,暫出廣寒之府。清輝掩映,初離白玉之宫。氣凝芳 而欲吐,態偏約而未豐。迨夫淡抹將成,芳心漸启。拈朱粉以 添姿,裁鲛鮹而稱体。近沾羅袂,飄蘭麝之紛紛。遠挹麗華, 燦紅粧之濟濟。
……………………Βιβλιοθήκη ………………………………………………………………………………………
国学 骈体文
木芙蓉赋
第二部分
清代 陈梦雷
概述 ▍summary
•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原产中国。其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忌干旱, 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高,瘠薄土地亦可生长。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于枝端叶腋间 单生。花、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效。木芙蓉还是成都市市花,其花语为纤 细之美,贞操,纯洁。木芙蓉开的花一日三变,故又名“三变花”,其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丰姿艳 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又名“拒霜花”。 木芙蓉的花朵朝开暮闭,清晨初开时,花朵洁白,午后慢慢 转为粉红色,到傍晚花朵快闭合时,颜色呈深红色,故有“三醉芙蓉”之美称。
正文 ▍text
• 素質輕盈,暫出廣寒之府。清輝掩映,初離白玉之宫。氣 凝芳而欲吐,態偏約而未豐。迨夫淡抹將成,芳心漸启。 拈朱粉以添姿,裁鲛鮹而稱体。近沾羅袂,飄蘭麝之紛紛。 遠挹麗華,燦紅粧之濟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陈梦雷 (1650-1741年)字则震,号省斋,号天一道人,晚年又号松鹤老人。清·闽县(今福 州市)人。清顺治七年(1650年)生。陈梦雷资质聪敏,少有才名。12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 康熙九年(1670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经刑部 尚书徐乾学救援,陈梦雷免死,改戍奉天(今辽宁省)尚阳堡。到戍所后,陈病倒;家中父、 母先后去世;妻子也在流放地亡故。陈梦雷万分悲痛,但仍手不释卷,刻苦读书和著述。在奉 天17年,一面教书,一面著述,先后编撰《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 城县志》、《盖平县志》等。

铁砚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铁砚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铁砚赋
第十四段
明代 贝 琼
作品赏析
• 铁砚是金属砚度之一种。西汉时始以铁铸砚,故称铁砚。 • 铁砚在宋朝以前比较时兴,后来就逐渐被石砚代替了。 • 铁砚磨穿,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出自宋·陆游
《寒夜读书》诗。明 王玉峰《焚香记·看榜》:“乌纱白发人争羡,须知铁砚 磨穿。”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 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 元 范康《竹叶舟》第一折:“坐破寒毡,磨穿铁砚。自夸经史如流,拾他青 紫,唾手不须忧。” •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晋武帝 ﹞即於御前赐青铁砚。此铁是 于阗 国 所出,献而铸为砚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将棘围守 暖,把铁砚磨穿。” 胡怀琛 《宝剑篇》:“曷去化铁砚,静默而宁康。”参 见“ 磨穿铁砚 ”。
作品赏析
• 《徐氏笔精》中载:“洪崖先生欲归河内,舍人刘守璋赠以扬雄铁 砚。以铁为砚始自扬雄。”晋时仍有铁砚的制作,前秦王嘉《拾遗 记》中载:“张华造《博物志》成,晋武帝赠青铁砚,此铁于阗国 所贡,铸铁为砚也。”五代时青州铁砚名扬一时,其砚有柄可执, 发墨颇佳。
• 《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桑维翰〉 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也。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常临鉴以自奇 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 主司恶其姓,以「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 :「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晋高祖辟为河阳节度掌书 记,其后常以自从。
董生成名于下帷,李侯卒业于磨鍼。季子引锥而佩印,买臣负 薪而腰金。长卿题柱而遂显,终童持节而重临。
……………………………………………………… ………………………………………………………

荷赋第三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荷赋第三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立阶楹以踟蹰,挹三尺之清水,实五石之泥淤。葩烨烨 其盈把,芳霏霏以满除。
……………………………………………………… ………………………………………………………
莲花,简称莲,别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等甚多。在我国的文化故 事中很早就已出现了莲花的形象。《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 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芙蓉始发 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们与莲花的渊源。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荷赋
第三段
明代 徐 渭
作品赏析
• 《群芳谱》曰:“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 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后有周敦颐 的《爱莲说பைடு நூலகம்,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莲花 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君子形象。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徐渭(1521—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 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 月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 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 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 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去世,年七十三 。
• 《荷赋》采用与荷对答,此荷乃瓮中之荷,它对自己处境即“遭时 之不偶,为观者所侮弄”表示疑问,徐渭则答之,认为不应因为所 处之广狭而感到光荣与否,而应“映清流而莫增其澄,处污泥而愈 见其洁”。假如内心是不染于污泥的,那么就不应有广狭之别, “纵遭时有偶与不偶,和託身有屑与不屑?”这无疑是一种托物言志 的手法。

金鉴录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金鉴录赋第十四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金鑑錄赋
第十四段
明代 贝 琼
作品赏析
• 《新唐书·张九龄传》:“﹝ 玄宗 ﹞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鑑,九 龄 上事鑑十章,号《千秋金鑑录》,以伸讽諭。”后以“金鑑”指 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宋 陆游《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 表》:“周行抃蹈,各陈金鉴之书。”清 钱谦益《天启元年浙江乡 试程录·第一问》:“其在今日,所以进金鑑而箴丹扆者,亦必有道 矣。”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贝琼(1314~1379年)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 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 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 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 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 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二世。数四七而遘武 兮,洗日月于方翳。
………………………………………………………
………………………………………………………
《新唐书礼乐志》说:“明皇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 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使引戏马,五坊使引象犀,入节, 舞于勤政楼下。其日,闲场拜舞。宫人数百衣锦绣,出帷中,击雷鼓,奏小破阵乐。岁以为常。” 《新唐书 张九龄传》说:“初千秋 节,王公并献宝鉴,九龄上事鉴十章,号《千秋金鉴录》。” 《新唐书明皇本纪》说:“开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楼以千秋节,百官贺,赐四品以上金 镜、珠囊、缣彩,五品以下衣帛有差。”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为了过千秋节,宫中还特定了 宴庆场所。
• 宋 范仲淹《谢许守旧官表》:“金鑑临御,多士骏奔。”宋 范仲 淹《四民诗·士》:“黜陟金鑑下,昭昭媸与妍。”宋 梅尧臣《晚 过天汉桥堤上行》诗:“海月开金鑑,河冰卧玉虬。”

疗鹤赋第十六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疗鹤赋第十六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 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 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其专著《宜黄县戏神 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他还是 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THANK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 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 (1583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 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 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 作。
滳涂露以凉年,耿微霜而夜半。单只谁俦,逍遥无患。 听远唳于层霄,耸素心于遥汉。
……………………………………………………… ………………………………………………………
王好问,字裕卿,别号西塘,乐亭双庙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授职太常博士 (掌管祭祀、礼乐、选试博士之官)。为官廉正,不畏权暴。会元夕,有某大宦官在府第门前张 灯结彩,陈演百戏(各种杂耍),都城男女前来围观,因人多拥挤,有人被践踏致死,多人被蹂 伤,酿成重大伤亡事件。该当事宦官向王好问求情不要奏明皇上,好问不徇情,将此事明奏皇上, 请予惩处。

甄陶在和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甄陶在和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 有唐 文最盛, 韩 伏 甫 与 白 。 甫 白 无不包,甄陶咸所索。” 金 萧贡 《自感》诗:“形骸付与甄陶外,祸福难 防倚伏前。”
作品赏析
• 扬子法言·先知卷 • 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刚则甈,柔则坏。〔注〕甈,燥也;坏,湿也。言失和也。夫陶者失刚柔之和则不成器,为
• 汉 扬雄 《法言·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文选·何晏<景福殿赋 >》:“甄陶国风。” 李周翰 注:“甄陶,谓烧土为器。言欲政化纯厚,亦 如甄陶乃成。”《旧唐书·孝友传·裴守真》:“甄陶化育,莫匪神功,岂於乐 舞,别申严敬。” 明 归有光 《松江新建行省颂》:“小子不佞,辱荷甄陶。” 清 方苞 《曾孺人杨氏墓表》:“然后知孺人之德,能甄陶子妇而諭其志也。”
政者失宽猛之中则不成治。〔疏〕“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何平叔景德殿赋李注引无“者”字。“刚则甈,柔则 坏”,音义:“甈,五计切,破瓦也。坏,芳杯切,未烧瓦也。俗本作‘怌’,字之误也。”按:宋、吴本作“怌”。 景德殿赋注引李聃曰:“埏埴为器曰甄陶。王者亦甄陶其民也。”胡氏克家考异云:“‘聃’当作‘轨’,谓李轨注 法言也。”按:今各本皆无此注。注“甈,燥”至“成治”。按:音义注“甈,燥也”,俗本误作“躁”;“坏,湿 也”,误作“怌,惧也”。世德堂本“坏,湿也”,“湿”作“慢”。司马云:“坏,土疏慢不黏也。言甄者和土刚 柔之齐,太刚则破裂,太柔则疏慢。治天下之道,亦犹是也。”似温公所据本亦作“慢”。说文:“甈,康瓠、破罂 也。”段注云:“康之言,空也;瓠之言,壶也。空壶谓破罂也。罂已破矣,无所用之,空之而已。释器曰:‘康瓠 谓之甈。’甈之言,滞而无用也。法言曰‘甄陶天下者’云云,此引申之义也。”荣按:康之言孔,非谓空虚。器有 罅隙谓之甈。埏埴过燥,则器生罅隙。非有二义也。又说文:“坏,丘一成者也,一曰瓦未烧。”段注云:“今俗谓 土坏,古语也。”按:未烧谓之坏,烧而未成亦谓之坏。太玄干云:“或锡之坏。”范注云:“坏,未成瓦也。” 龙 之潜亢,不获其中矣。〔注〕初九,潜龙勿用;上九,亢龙有悔。是以过中则惕,〔注〕九三居下卦之上,过其中则 夕惕也。不及中则跃,〔注〕九四居上卦之下,不及中故跃渊。其近于中乎!〔注〕二五得中,故有利见之吉。〔疏〕 “龙之潜亢,不获其中矣”者,系辞云:“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荀注云:阳位成于五,阴位成于二,五 为上中,二为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也。然则初为下下,六为上上,极卑极高,去中弥远,故云不获其中也。”“是 以过中则惕,不及中则跃”者,系辞云:“三多凶,四多惧。”惠氏栋周易述云:“六爻以二五为中和,卦二五两爻 又以五爻为主。四不中而近五,故多惧;三过中,故多凶也。”“其近于中乎”者,吴云:“以其惕跃故近中,愈于 潜亢。”惠氏栋易例云:“惕跃近中,犹忠恕近道,进德修业,故近于中。”按:过而能惕则知退,不及而能跃则知 进,斯勉几于中之道也。圣人之道,譬犹日之中矣。〔注〕光被四表。不及则未,〔注〕不及中,未盛明。过则昃。 〔注〕日昃明尽,言昏昧也。〔疏〕“不及则未”者,方言云:“未,未及也。”“过则昃”者,易丰云:“日中则 昃。”昃与昃同。注“光被四表”。按:尧典:“光被四表。”郑注云:“言尧德光耀及四海之外,至于天地,所谓 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弘范此注,亦同郑义,不以光被为广被也。

文露沈武露布赋第四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文露沈武露布赋第四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固而存之,欲其重淵淵,發金石之聲。得於內者不可傅,隱隱 有風雲之護。入其國而多文,物之容知其人,悉屬沈潛之數。
……………………………………………………… ………………………………………………………
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谓之露布。盖自汉已来有其名。所以名露 布者,谓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版。魏武奏事云:“有警急,辄露版插羽。” 是也。宋时沈璞(一作沈羡之)为盱眙太守,与臧质共拒魏军,不作露布。高宗怪而问之,答曰: “顷闻诸将获贼二三驴马,皆为露布,臣每哂之。近虽仰凭威灵,得摧丑虏,斩擒不多,脱复高 曳长缣,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弥甚。所以敛毫卷帛,解上而已。”然则露版,古今通名也。 隋文帝时,诏太常卿牛宏撰《宣露布仪》。开皇九年,平陈,元帅晋王以驿上露布。兵部请依新 礼,集百官及四方客使于朝堂,内史令称有诏,在位者皆拜。宣露布讫,蹈舞者三,及拜郡县皆 同。自后因循至今不改。近代诸露布,大抵皆张皇国威,广谈帝德,动逾数千字,其能体要不烦 者,鲜云。
作品赏析
• 《魏武奏事》云:有警急辄露板插羽。《文心雕龙》曰:露布者,露版不封, 布诸视听也。自贾洪作此讨曹操,后遂专用于军事。如《世说》:桓温北征, 令袁宏倚马作露布,手不停笔,俄成七纸是也。然既为征讨时所用,则犹是檄 文之类,非专用以奏捷者。故《文心雕龙》又云:露布者,天子亲戎则称恭行 天罚,诸侯御师则称肃将王诛,是本以声罪致讨也。至元魏则以之奏捷,而更 有书帛于竿之例。按《隋礼仪志》及《通典》记元魏攻战克捷,欲天下闻知, 乃书帛建于漆竿上。《北史》:魏高祖南伐,长史韩显宗斩齐将,高祖曰:" 何为不作露布?"对曰:"擒斩不多,若复高曳长缣,虚张功捷,其罪弥甚。臣 所以敛毫卷帛,解上而已。"齐神武芒山之捷,命杜弼为露布,即书绢,曾不 起草。此其证也。故《封氏闻见记》云: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 谓不封检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也。乃《五代史》后唐庄宗擒刘守光,命王缄草 露布,缄书于布,令人曳之,论者反笑其不知故事。而欧公亦遂记之,以著缄 之陋,岂欧公亦不知元魏故事耶?《初学记》引《春秋佐助期》曰:武露布, 文露沉。宋均谓:甘露见其国,布散者人尚武,若文采者,则甘露沉重。此露 布字又别有义。图片欣赏作者简介

狨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一部分【清代】陈子升骈体文

狨赋原文概述赏析第一部分【清代】陈子升骈体文
• 【释名】猱。时珍曰:狨毛柔长如绒,可以藉,可以缉,故谓之狨,而猱字亦 从柔也。或云生于西戎,故从戎也。猱古文作,象形。今呼长毛狗为猱,取此 象。
• 【集解】藏器曰:狨生山南山谷中。似猴而大,毛长,黄赤色。人将其皮作鞍 褥。时珍曰:杨亿《谈苑》云:狨出川峡深山中。其状大小类猿,长尾作金色, 俗名金线狨。轻捷善缘木,甚爱其尾。人以药矢射之,中毒即自啮其尾也。宋 时文武三品原於啖食。有物维狨,食猴有術。羣猴遇狨, 惴惴其慄。頫眎而跪,欲走不得。狨隨舉手,捫猴肥否。 相肥拾石,識諸猴首,瘦者麾去,肥不敢走,再三選擇, 取一肥好。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陈子升(1614-1692年),字乔生,号中洲。南海 沙贝村人。陈子升是陈子壮之弟,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出生,“善鼓琴,能吴歈,九宫十三调, 曲尽其妙”,岭南琴曲《水东游》即其作品。永历 时以诸生授兵科给事中,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事 败后,陈子壮被佟养甲命人锯开身躯,陈子升携母 匿藏深山。入清不仕,晚年贫困,出家于庐山。著 有《中洲草堂诗》23卷、《砚集》1卷等。
• 狨,哺乳动物,猿猴类,体矮小,形似松鼠,黄色丝状软毛,尾长,栖树上。 亦称“金线狨”。《本草》似猴而大,毛黃赤色,生廣南山谷閒。皮作鞍褥。 《埤雅》狨蓋猿狖之屬。輕捷善緣木,大小類猿,長尾,尾作金色。今俗謂之 金線,狨生川峽深山中,人以藥矢射之,取其尾,爲臥 鞍被坐毯。狨甚愛其 尾,中矢毒,卽自齧斷其尾以擲之,惡其爲深患也。狨,一名猱。
THANK YOU!
忍戾強梁,原於啖食。有物维狨,食猴有術。羣猴遇狨,惴惴其慄。頫眎 而跪,欲走不得。狨隨舉手,捫猴肥否。相肥拾石,識諸猴首,瘦者麾去, 肥不敢走,再三選擇,取一肥好。
………………………………………………………
………………………………………………………

蕉阴赋节选【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蕉阴赋节选【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李慈铭
第一段
• 愔愔院静,沈沈晝长。枕簟都润,帘笼就凉。階厪一弓之 拓,庭无十笏之量。惟江南之佳植,移北地而为良。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尔其种擅巴苴,名假蕉萃。西方以之称树,南越从而号卉。 缉比布轻,书当纸贵。或製扇以祛炎,或卷醪以引醉。
第三段
• 伟厥用之缤繁,吾独珍其尃翠。一叶初展,清风已生。卓 青玉以峙幹,裁缥绡以披荣。外体甫弛,中心已呈。
THANK YOU!
第四段
• 聶炕相促,卷舒不惊。遂葳蕤以四布,喜庵譪之日成。炎 曦赫张,猗靡委属。旌斿下垂,莲茄倒覆。破碧平铺,漏 金微蹙。
第五段
省略
第六段—第九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 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 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 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 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 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李慈铭乃清代旧文学的殿军,除经、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缦堂文 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 及《霞川花隐词》、《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

辨志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凌廷堪骈体文

辨志赋第十四段赏析【清代】凌廷堪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辨志赋
第十四段
清代 凌廷堪
பைடு நூலகம்
作品赏析
• 凌廷堪困顿一生,得志不得意。他6岁丧父,成孤儿,依赖兄长廷尧经营小本 生意养母。7岁时,寡母王氏鬻簪珥供其人塾读书。12岁时,因穷苦无助,弃 书学贾。虽作佣、经商有年,终因不擅此道,又耻于争利,往往以失败告终。 虽艰于学贾,但不废读书,诗词曲赋诸作,无师自通。年届20余,学贾不成, 弃商重新读书。惟惧过了黄金少年时,学业难成,撰《辨志赋》明志。
冀风云之或会兮,宁草泽之久安。卫霍显而见长兮,建 高勋于塞北。超仅奋而出奇兮,耀英声于西域。
……………………………………………………… ………………………………………………………
凌廷堪生活的乾嘉时代正是清朝由盛到衰的急剧转变时期,奸臣弄权,官场腐败,社会危机愈益 严重。凌廷堪对其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父母的期望促使他参加了带有出 仕意图的科 举考试,但不应聘、不受职,试高官厚禄如粪土。这个既矛盾又自然的结局,这个颇具陶渊明式 传奇色彩的故事,十分鲜明地反映了凌廷堪孤傲而又高洁的人格,表明了他有一颗正直不苟合的 心。这一点,他自己在《辨志赋》一文中,亦已表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如明镜高悬, 映照着他的心。也正因为有此思想,有此境界,他在学问上才做出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作品赏析
• 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5岁始,游历扬州,先是应仪 征课税司大使许执中邀,作文案,两年后,适逢两淮巡盐 御使伊龄阿奉旨于扬州设局改曲剧。廷堪受聘人扬州词曲 局,任分校,佐总校黄文旸校古今杂剧传奇之字句违碍者。 廷堪精于南北曲,能分别宫调,与这段经历有关。据其弟 子张其锦撰《凌次仲先生年谱》记载,数年中,凌廷堪交 接往来扬州诸名士达一百余人,其中最知名者有汪端光、 谢溶生、童钰、罗聘、李斗等,而汪中、黄文旸、金兆燕 皆以师长身份授其经史子诸学,又尤以结识才应童子试的 小友阮元称莫逆,为平生最大幸事。

钱塘七述其七君子修身第二段赏析【北宋】晁补之七体赋骈体文

钱塘七述其七君子修身第二段赏析【北宋】晁补之七体赋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风衫尘袂,京洛何求?不如西湖濒,不如北山阿。白蘋緑芰, 紫栢青萝。反裘坐钓,散发行歌。人生安乐,孰知其它?
……………………………………………………… ………………………………………………………
熙宁四年(1071年),晁补之从父官杭州,稡钱塘(秦一统全国后便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 属会稽郡。至隋王朝建立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才有了第一次的出现) 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 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是年七月,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 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写 下《湖州谢上表》。又被御史台的官员们弹劾,说苏东坡的《湖州谢上表》大放厥词,愚弄朝延, 讽刺朝政。苏东坡被关押进御史台。史称“乌台诗案”。
七体赋 骈体文 钱塘七述其七君子修身爱人,苏轼一生坎坷而悲壮,被贬三次,一次比一次苦,一次 比一次远。但是无论流落何方,他都敢于逆流破浪,为民奔走。
• 被贬黄州,他发现当地因为贫穷有溺婴的恶俗,就组织成立救婴会, 努力救助那些无辜的婴儿。
• 被贬惠州,他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不但令农人身体痛苦不堪, 而且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烂之疾”。于是他在百姓中推行 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 植效率。

七询其二文学之臣第十五段赏析【清代】爱新觉罗玄烨七体赋骈体文

七询其二文学之臣第十五段赏析【清代】爱新觉罗玄烨七体赋骈体文
•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 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 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 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 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七体赋 骈体文 七询其二文学之臣 第十五段
清代 爱新觉罗•玄烨
作品赏析
• 《七询》为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晚年所作,是明清七体赋创 作复兴的代表作,其框架依循张衡《七辩》一主七客的问答形式, 以体元主人开篇,设近侍之臣、文学之臣、介胄之臣、释氏之流、 道家之流、医术之臣、岩阿一老等七客为人物,各陈妙策以抒主人 之怀。近侍之臣劝其溺志声色、及时行乐,文学之臣劝其辑书修典、 弘扬文治,介胄之臣劝其辟疆拓土、尚武申威,释氏之流劝其广行 佛事、以成极乐,道家之流劝其炼丹养生、清静无为,医术之臣劝 其常守医道、颐养天年,文末借岩阿一老献刍荛之言,深获主人之 心,表达了对诸臣之术的否定,同时也勉励主人心怀天下,一以贯 之。
THANK YOU!
寄闲情于缃素,绚殊采于珠韬。今主人躬上圣勤,下学体太。极超先觉折 中,四府等量百王。乙夜未尝停于览酉山,无所秘其藏。
……………………………………………………… ………………………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 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康熙后来表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 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 中外无别矣” ,可见康熙将漠北纳入中国版图,并使之成为北疆的坚实屏障。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康熙又下令编修《理藩院则例》,以巩固对蒙古的统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九月,原属准噶尔的哈密统治者额贝都拉内附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清军陆续进 驻巴里坤地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吐鲁番的额敏和卓内附清朝,从此嘉峪关外上千里土地 收入版图,成为清朝打击准部、进军西域的前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莫晋:1761—1826年 • 清浙江会稽人,字锡三,一字裴舟,号宝斋。乾隆六十年
进士。嘉庆间历国史馆纂修、侍讲、侍读学士、江苏学政、 左副都御史、仓场侍郎。道光初,以与御史常赓等争议粮 仓制度,左迁内阁学士。曾刻《明儒学案》,著有《來雨 軒存稿》。
THANK YOU!
誰道本真尽失,虛能生白益徵,昭質常完。況乃遇右文之盛世, 欣掞藻於天庭。展缃帙於三廳,薇花對紫,啟縹函於四庫。
……………………………………………………… ………………………………………………………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出自《晋书·列传五十二》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 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 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 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就是学习、学问对人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远远胜于水墨丹青的浸染。
作品赏析
•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来自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
业,立德之 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 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 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 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 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 有质,孝悌 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 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 也。又曰契而舍之, 朽木不知;契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图片欣赏
国学 骈体文
染人甚丹青赋 第十四段
清代 莫晋
作品赏析
• 晋·虞溥 《厉学篇》 •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朞月,所观弥博,所
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 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 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 圣人的学说清淡无味, 所以开始求学的人不喜欢它。 等到过了一 个月, 看到的越来越广博, 学习的越来越深入; 每天听那些所没听 过的道理, 每天看所没看过的书籍; 这样之后才会豁然开朗, 而更 加专心致志地学习, 与同学朋友愉快地探讨问题。 长期下去, 忽 然感到教化不知不觉地陶冶培养了自己, 至大纯正的学说也能心领 神会。 所以说学习对于人的感染教化胜于用丹青颜料绘画。 绘画 我看到有学久了感到满足厌倦的, 未见到长久的学习有感到满足厌 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