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6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
白细胞介素6与消化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6与消化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逐步升高,如今已经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
临床为能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提高治疗效果,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展开了大量研究。
炎症微环境可导致细胞增殖、突变,继而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免疫逃避提供了更多可能。
本文简单阐述了白细胞介素6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白细胞介素6;炎症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由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可在机体炎症反应、造血调控以及免疫应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体组织中某个细胞受到多种致癌因素刺激,细胞的基因就会逐步失去了正常的生长调控,导致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最后产生肿瘤。
有研究文献[1-5]明确指出,肿瘤炎症微环境中的IL-6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炎症其实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主要用于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保护机制。
炎症可在人体中有效修复损伤组织,有效清除病原体。
但是,人体需有效控制炎症水平,若炎症得不到控制,肆意发展,则会转变为不可控的慢性炎症,继而转变为炎性微环境。
最初,临床并未认识到炎症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但随着临床对恶性肿瘤认识的提高,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发现可在肿瘤组织中看到浸润白细胞,继而确定炎症与恶性肿瘤应存在某种独特联系[6]。
1·I L-6简述1.1 IL-6的来源及结构IL-6属于生物活性多肽物质,由机体多种细胞产生。
人体的白细胞介素6基因主要处于7号染色体的短臂2区1带,全长为5kb,主要有4个内含子、5个外显子组成,基因多态性是其主要特点。
IL-6蛋白前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212个氨基酸。
信号肽的主要组成部分则是28个N末端氨基酸残基。
IL-6主要借助与IL-6受体的有效结合,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IL-6受体则是由信号传导链、受体结构链共同组成,也就是诱导糖蛋白130、IL-6R共同组成。
白细胞介素-6在胰腺炎症和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胰腺外分泌疾病分为胰腺炎症和胰腺恶性病
白ꎬ具 有 典 型 的 四 螺 旋 束 状 结 构ꎬ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变ꎬ胰 腺 炎 症 包 括 急 性 胰 腺 炎 ( acute pancreatitisꎬ
白细 胞 介 素 ̄6 受 体 ( soluble interleukin ̄6 receptorꎬ
sIL ̄6R) 介导ꎮ IL ̄6R 由 2 条跨膜糖蛋白链组成ꎬ分
别为配体结合链 gp80( α 亚基) 和信号传导链 gp130
( β 亚基) ꎬα 亚基负责与配体 IL ̄6 结合以及与 β 亚
基偶联ꎬβ 亚基主要参与信号传导ꎬ2 种亚基可组成
23 000 ~ 32 000 [2] ꎮ 多种细胞可以分泌 IL ̄6ꎬ如:巨
势急ꎬ常诱发全身多器官功能损伤ꎬ病死率较高 [1] ꎮ
IL ̄6 在免疫调节、造血、炎症和肿瘤发生方面具有广
AP) 和慢性胰腺炎( chronic pancreatitisꎬCP) ꎮ AP 病
CP 多因慢 性 胆 道 疾 病、 长 期 大 量 饮 酒、 遗 传 等 所
本文引用:熊慧敏ꎬ许小凡ꎬ段丽芳ꎬ等. 白细胞介素 ̄6 在胰腺炎症和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 新乡医学
院学报ꎬ2019ꎬ36(12) :1191 ̄1196. DOI:10. 7683 / xxyxyxb. 2019. 12. 022.
1191
【 综述】
第 36 卷 第 12 期
新乡医学院学报
Vol. 36 No. 12
2019 年 12 月
Journ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血清白介素-6在诊断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血清白介素-6在诊断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李清明;舒仁明;王家驷;白俊玺【摘要】目的:探索血清白介素-6(IL-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3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30例肝良性疾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组患者血清IL-6水平(25.99±18.57 ng/L)及AFP水平(441.40±351.75tμg/L)明显高于肝良性病组IL-6(9.09±7.44 ng/L)及AFP水平(86.86±58.64μg/L)和正常对照组IL-6(1.43±1.00ng/L)及AFP 水平(7.92±4.8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诊断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81%,而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98%.二者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则分别为90%,82%.结论:血清IL-6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检测中敏感性明显高于AFP.若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阳性检出率,有助于防止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漏诊.【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3页(P251-253)【关键词】白介素-6;甲胎蛋白;肝细胞肝癌;肿瘤标志物【作者】李清明;舒仁明;王家驷;白俊玺【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000;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用于其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主要是 AFP。
但 AFP阳性率较低,且在低值升高时与良性肝病和部分正常人难以区分,因此探索更灵敏、更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显得极其重要。
白细胞介素6及其毒素融合蛋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6及其毒素融合蛋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葛林阜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年(卷),期】1995(022)001
【摘要】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调节和造血调控外,还参与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
IL-6主要通过调动机体免疫机制发挥抗肿瘤效应,亦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某些恶性肿瘤细胞增殖;IL-6毒素融合蛋白则能高选择地杀伤高表达IL-6受体(IL-6R)的肿瘤细胞。
本文拟就IL-6及其毒素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葛林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跨膜型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融合蛋白的抗肿瘤作用 [J], 马文学;余海;王青青;金洪传;鲍建芳;易平勇;黄常新;李经忠
2.白细胞介素6抗肿瘤作用及影响IL—6生物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J], 雷秀玲
3.白树毒素融合蛋白的筛选及其抗肿瘤作用和凋亡途径研究 [J], 翟逸舟;卢美雅;赵健;王富军
4.白介素6及其毒素融合蛋白的抗肿瘤作用 [J], 葛林阜
5.蜂毒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 杜晓红; 陈艳娥; 吴国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白介素8在儿童恶性肿瘤并发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
降钙素原、白介素6和白介素8 在儿童恶性肿瘤并发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
摘要: 目的 儿童严重脓毒症病死率高,恶性肿瘤儿童是脓毒症高危人群。脓
毒症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恶性肿瘤儿童化疗后发热时一些临 床征象和炎症指标与脓毒症相关,但并非都是疾病早期指标,且缺乏特异性。本 研究分两部分:(1)通过对儿童严重脓毒症病死率调查,了解儿童恶性肿瘤和脓 毒症关系,探寻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2)通过检测恶性肿瘤儿童化疗后 粒细胞减少症并发发热时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 水平,了解血清PCT、IL-6和IL-8的检测在恶性肿瘤儿童并发脓毒症早期诊断 中的价值,为其作为恶性肿瘤儿童发热时的常规检测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并发脓毒症,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和0.966,95%可信区间(CI)为
(0.886,0.994)和(0.930,1.003)。以0.5ng/mL和2.Ong/ml为诊断阈值,敏感 度为92.3%和80.8%,特异度为80.o%和92.5%。应用发热24h和48h内血清IL一6 测定诊断恶性肿瘤儿童并发脓毒症,AUC为0.879和0.945,95%CI为 (0.798,0.962)和(0.893,0.997)。以20pg/mL和30pg/ml为诊断阈值,敏感度 为88.5%和92.3%,特异度为67.5%和77.5%。应用发热24h和48h内血清IL一8 测定诊断恶性肿瘤儿童并发脓毒症,AUC分别为0.892和0.943,95%CI为 (0.817。0.968)和(0.879,1.008)。以30pg/mL和50pg/ml为诊断阈值,敏感度 为88.5%和88.5%,特异度为52.5%和82.5%。
温州医学院硕上学位论文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与肿瘤疗效关系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与肿瘤疗效关系陈岩松;陈燕;陈娜娟【摘要】目的探讨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132例首诊结直肠癌患者(CRC)、35例炎症性肠病(IBD)、31例肠道良性疾病患者(CBD)及84例健康体检者(HC)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分析IL-6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和二元Logistic法回归分析IL-6和CEA两指标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对随访资料完整的120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IL-6和CEA水平,分析两指标与肿瘤疗效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炎症性肠病组(P <0.05)、肠道良性疾病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显著高于炎症性肠病组(P<0.05)、肠道良性疾病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C患者血清IL-6水平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IL-6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72.7%)和准确性(78.6%)均高于CEA(分别为68.2%和77.9%),特异性(85.2%)低于CEA(88.9%),两指标联合检测能够提高灵敏度(97.2%)和准确性(85.6%).结直肠癌肿瘤控制组(CR +PR+SD)治疗后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进展组(PD)治疗后两指标均未显著下降(P>0.05).结论 IL-6和CEA两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疗效观察.%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serum interleukin-6(IL-6)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n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L-6 level and the tumor curativeeffect.Methods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was used toexamine the serum level of IL-6 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in 132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CRC),35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31 colorectal benign disease(CBD) and 84 healthy donors as healthy control group (H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6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colorectal cancer was analyzed,and ROC curve and binary losistic regression were applied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IL-6 and CEA.The dynamic levels of serum IL-6 and CE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120 advanced CRC patients with complete case data was observ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6 and CEA and the cruative effect of the tumor was analyzed.Results Both the serum IL-6 and CEA levels of the CRC were higher than IBD (P < 0.05,P <0.05,respectively),CBD (P < 0.01,P < 0.05,respectively),and HC groups (P < 0.01,P < 0.01,respectively).Serum levels of the IL-6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degree of tumor differentiation,pathological type,lymph node metastasis,distant metastasis and TNM stage (all the above,P < 0.05).Th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IL-6 for CRC diagnosis were higher than CEA (72.7% vs 68.2%,78.6% vs 77.9%,respectively),while specifity was lower than CEA(85.2% vs 88.9%).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IL-6 and CEA were highest in sensitivity (97.2%) and accuracy (85.6%).After treatment,both the serum IL-6 and CEA leve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CR + PR + SD group(both P <0.05),but not in the PD group (both P >0.05).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serum IL-6 and CEA could bea useful potenti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method for colorectal cancer.【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17(024)011【总页数】6页(P1274-1279)【关键词】结直肠癌;白细胞介素6;癌胚抗原【作者】陈岩松;陈燕;陈娜娟【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福建省肿瘤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14;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福建省肿瘤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14;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福建省肿瘤医院检验科,福建福州350014【正文语种】中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
年龄 3 2岁 。
12 I一 . I 6水 平 测 定 : 者 ( 治 疗 前 ) 正 常 对 照 组 分 别 留 患 于 与 取 血 清 标 本 , 一 2 置 Oc备 测 。 用 放 射 免 疫 法 ( A) 定 。 采 RI 测 试 剂 盒 购 自北 京 邦 定 泰 克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 定 仪 为 安 徽 生 测
糖 尿 病 患 者 TG、 h、 DI C 和 Ap B 升 高 , 其 他 研 究 结 果 Tc L 、 一 o 与
相 似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由 于 胰 岛 素 抵 抗 , 现 为 高 胰 岛 素 血 表
这 个 相 关 是 横 向 分 析 , 制 血 糖 水 平 影 响 L ( ) 平 的 问 题 控 pa水
结 合 后 对 免 疫 应 答 、 髓 造 血 及 肿 瘤 生 长 等 多 方 面 产 生 调 节 骨 作用 。有 研究 显 示 I 一 L 6是 多 发 性 骨 髓 瘤 、 淋 巴 细 胞 性 淋 巴 B 瘤发 病 和转 归 的重要 分 子一 但 关 于I 一 。 I 6在 实 体 瘤 和 急 性 白 血 病 中 水 平 及 意 义 如 何 , 内 报 道 不 多 。 我 们 观 察 了 实 体 瘤 国 和 急 性 白血 病 患 者 血 清 中 I I 6的 水 平 变 化 , 报 道 如 下 。 现
应 以 纵 向 追 踪 较 合 理 , 我 们 的 纵 向 追 踪 分 析 结 果 提 示 控 制 而 血 糖 水 平 的 改 善 不 影 响 L ( ) 平 , 个 结 论 与 国 外 许 多 报 Pa水 这
告一 致 。
症 , 组 资 料 也 提 示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血 Fn 本 is明 显 升 高 。 DN 表
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
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对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在2016年1月-2017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大肠癌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结果:与健康者相比,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含量较高(P<0.05);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随疾病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分期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术后1年时仍存在差异,7例复发。
结论:大肠癌诊断和预后受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大肠癌[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on the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were measur 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90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April 2017. Resul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serum of pati 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ere higher (P <0.05).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Increase. Different stages of interleukin-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levels in the 1 year after surgery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7 cases of recurrence.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is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of interleukin -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 α.Key words: interleukin-6;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colorectal cancer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大肠癌的两种疾病类型。
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恶液质形成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的关系
t o r — c  ̄ ( T N F — ) a n d i n t e r l e u k i n 一 6( I L 一 6 )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c a n c e r . Me t h o d s F o r t y — t h r e e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c a n c e r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o g u p ) w e r e t e s t e d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s e r u m T NF — d
d e a t h g r o u p ,5 0 c a s e s o f h e a l t h y p a t i e n t s wh o s a w a d o c t o r a t t h e s a me p e io r d we r e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s e l e c t e d a s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Re s u l t s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s e r u m T NF— a n d I L一 6 o f p a t i e n t s i n e x p e ime r n t a l g r o u p wa s mu c h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a n d t h e B MI ,T S F ,MAC a n d ALB v a l u e s i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g r o u p we r e mu c h l o w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白介素—6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白介素—6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异常积聚的一种恶性疾病。
白介素-6(IL-6)是MM最关键的生长因子,能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其基因异常表达或分泌往往引起MM的发生。
IL-6在MM中的作用居多,如参与信号转导、免疫反应以及增殖、生存、耐药性等。
目前依据IL-6在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针对IL-6在MM的靶向治疗已成为MM治疗的趋势。
靶向治疗主要在信号通路、骨髓微环境、免疫反应以及遗传表观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白介素-6;靶向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浆细胞在骨髓内恶性增殖,临床表现为骨髓瘤细胞增生、浸润和破坏骨组织及髓外其他组织,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出血、高血钙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等。
白介素-6 (IL-6)是维持MM细胞生长和促进其增殖最为关键的一种细胞因子。
IL-6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其长度约为5.0 kb,有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
人IL-6含有184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6kD的糖蛋白。
IL-6与IL-6R结合形成IL-6/IL-6R独特结构的复合物,诱导2分子gp130形成同型二聚体,从而引起细胞间的信号传递,调控细胞合成mRNA并最终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MM患者体内IL-6有两个来源:1)肿瘤细胞的自身分泌;2)骨髓中肿瘤细胞微环境中的旁分泌。
IL-6是由Th2细胞分泌的B细胞刺激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分化为IgG分泌细胞并产生多克隆IgG,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MM细胞通过MM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以及受体得以存活和增殖。
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影响MM的生成。
本文主要从IL-6相关的信号通路、骨髓微环境、免疫缺陷以及表观遗传学4个方面来阐述其对MM的靶向治疗。
白细胞介素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治疗应用
白细胞介素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治疗应用白细胞介素(IL)是一类由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白细胞介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免疫应答、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和调节T细胞的免疫耐受性等。
在恶性肿瘤中,白细胞介素的作用更为复杂。
它不仅参与了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建立和调控,同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白细胞介素在恶性肿瘤中参与了免疫监视的建立和维持。
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的产生可以激发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攻击,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白细胞介素也能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进一步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力。
其次,白细胞介素在恶性肿瘤的转移和侵袭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可以促进血管生成,从而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营养和氧气。
同时,它也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从而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
基于对白细胞介素在恶性肿瘤中作用的认识,研究人员开始针对白细胞介素进行治疗,以期在临床上提高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目前,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白细胞介素单克隆抗体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是通过注射人工合成的白细胞介素单克隆抗体,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从而减缓或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第二种是白细胞介素分泌细胞移植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是通过采集患者自身或其他人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和激活,使其分泌大量白细胞介素,再将免疫细胞移植回患者体内,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第三种是综合治疗。
白细胞介素可以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放疗等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虽然白细胞介素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热等。
血清白细胞介素6对化疗后恶性间皮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
恶性间皮瘤(MM)是间皮表面发生的具有隐匿性和侵袭性的肿瘤,通常累及胸膜、腹膜、心包和鞘膜。
MM的发病被认为与接触石棉有关,几乎所有种类的石棉,诸如温石棉、青石棉、铁石棉等,均与其发病率升高有关[1]。
持续时间较长的石棉暴露导致的慢性炎症被认为可以削弱机体免疫力,从而参与MM的发病进程。
这种假说起源于研究者发现了石棉暴露过程中机体存在可产生白细胞介素(IL)⁃6的免疫T细胞。
还有一些相关研究显示,MM患者血清及胸水中IL⁃6水平持续升高,提示这种炎症因子可能与M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在我们的研究中,试验纳入了50例接受规范化疗的MM患者。
对所有病例我们进行了长达2年的随访,以是否死亡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通过对比2组之间IL⁃6的差异情况探究IL⁃6对MM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此外,我们还将MM患者按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分组,更进一步研究IL⁃6是否与MM临床特点有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1月至8月就诊于西安市第四医院经过活检病理学明确诊断的MM患者。
50例病例仅包含拥有较全面临床信息的患者,根据病历记录,我们获得了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症状、胸腔积液相关检验结果等数据,信息的收集经过患者的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研究涉及的总生存期从确诊当日开始计算,以2018年8月31日为截止点,统计患者存活情况。
所有患者在诊断后均接受了6个周期以培美曲塞+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在化疗之前,我们收集了患者外周血清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了IL⁃6的表达水平。
试剂盒购于Abcam公司(ab46027),样本5倍稀释,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
1.2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
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我们使用x±s描述数据;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则使用中位数描述数据。
消化道恶性肿瘤与血清IL-6及VEGF-A的相关性研究
消化道恶性肿瘤与血清IL-6及VEGF-A的相关性研究发表时间:2011-06-23T09:22:31.06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肖斌张鉴美郝亚堤[导读]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L-6,VEGF-A表达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与IL-6,VEGF-A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将6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设为观察组;69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
分别在手术前、后采血,统一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动态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VEGF-A的表达水平。
结果:①两组术前血清IL-6,VEGF-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②观察组手术前、后血清IL-6,VEGF-A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
③观察组手术后与对照组血清IL-6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A表达仍高(P<0.05)。
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L-6,VEGF-A表达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IL-6【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36-01大量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存在于许多肿瘤组织中,上述两种细胞因子在肿瘤细胞的形成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严重干预恶性肿瘤转移的过程[1~2]。
本研究通过对消化道良、恶性病变患者分组动态检测其血清中IL-6,VEGF-A.将手术前、后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显示手术前、后IL-6,VEGF-A的不同表达,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36例消化道良、恶性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6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胃癌39例,结肠癌28例,男53例,女14例;对照组69例(胃、小肠、结肠良性疾病),其中男42例,女27例。
白细胞介素6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况
白细胞介素6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况钱小英;胡春宏【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19【摘要】Interleukin 6 is a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produced by many cels, also applies to a variety of cel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rleukin 6 has extensive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physiological balance. At present a lot of research on interleukins to makea detailed report,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iology to begin to enter clinical studi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leukin 6 can be involved in cel, constitute the tumor cel immune escape, and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malignant tumor. Found in recent research, interleukin 6 is ass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malignant tumors.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serum interleukin 6 afec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eukin 6 and malignant tumor.%白细胞介素6是趋化因子的一种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同时也作用于多种细胞,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在人体生理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6与子宫内膜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白细胞介素6与子宫内膜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分析车祺;刘素英;董曦【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8(025)001【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子宫内膜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同时收集42例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及26例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IL-6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1).IL-6表达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等级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589、0.655,P<0.05),而与肿瘤分级等临床参数无相关性.结论:IL-6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子宫内膜癌发展的一个监测指标及治疗靶点.【总页数】4页(P52-55)【作者】车祺;刘素英;董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15a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J], 吴松丽2.子宫内膜癌病灶内MAP2 K4、Fat-1表达变化与癌细胞增殖、侵袭的相关性分析 [J], 年亮;王芳;鲍慧3.转移相关基因1在老年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对侵袭转移的影响 [J], 王毅锋;宋文广4.TRIM1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J], 贺敏; 陈勇伟; 曾康康; 郑蓉5.TRIM1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J], 贺敏; 陈勇伟; 曾康康; 郑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介素6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总结近几年来白介素6在癌症研究中的进展。
白介素6在恶性肿瘤的发生,疾病进展和复发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使用白介素6的靶向治疗拮抗剂则对恶性肿瘤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il-6;恶性肿瘤;发生机理【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98-021980年发现成纤维细胞经polyi-c刺激后能产生一种抑制病毒复制的细胞因子,称为β2干扰素,以后的研究结果未能证实这种因子的直接抗病毒作用,但具有其它多方面的生物学功能,1986年统一命名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
人il-6分子由2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28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序列,成熟il-6为184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6kda。
il-6反式信号传导在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起调节作用;il-6反式信号传导的调节主要依靠可溶性il-6受体的释放(sil6r),adam17(金属蛋白酶)可以促进sil6r的释放[1]。
1 il-6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jeffrey k. lee等在临床队列研究中发现血液中il-6的水平与冠心病、癌症、和肝脏相关死亡的疾病密切相关,血清il-6 浓度越高,患者死亡率随着上升[2]。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il-1,il-6和tnf-a水平显著的升高,以肝硬化的升高更加显著[3]。
任春锋等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中发现,随肝炎病情加重,cd 4细胞百分率与cd4/c d8 呈下降趋势,而cd8细胞百分率和血清il-6水平呈上升趋势 ( p均 <0.05);与 hb v-dn a 阴性组相比,hb v-d na 阳性组血清 il -2水平、cd 4 / cd 8 明显降低,血清il -6水平、cd 8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4]。
在il-6 和gp130-stat基因敲除的小鼠中,易出现肝炎症表现和肝代谢改变,最终导致肝脏重塑[5]。
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小鼠肝癌模型中,雄性小鼠比雌雄小鼠il-6水平显著升高,表明雌激素具有保护作用;il-6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适配蛋白myd88起作用[6]。
il-6多态性的发生,在肝硬化出现肝癌的病人中较为常见,女性可以有效的保护在肝硬化中产生的大量il-6[7]。
il-6调节tgf-β信号传导通路,而tgf-β信号在肝癌干细胞和肝癌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肝癌的治疗应阻断il-6信号传导的形成[8]。
在肝癌的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中,il-6和il-6r 水平显著的高于慢性丙肝[9]。
在肝癌病人中,il-6滴度比肝硬化高4倍,比正常高25倍。
il-6和afp结合可以作为肝癌的敏感标志物[10]。
在德国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宫颈癌病人的il-6的基因表达率为88%,主要与hpv感染所导致的免疫反应有关[11]。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可以促使芳香化酶的高表达,从而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而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对宫颈癌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2]。
kotowicz b等研究发现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病人中,il-6的表达显著的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il-6可以做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标记物[13]。
而il-6在晚期宫颈癌中,作为治疗和预后的标记也已经被证实[14]。
同正常人群相比,在乳腺癌病人中,il-6和 ccl18显著的升高,而在乳腺癌初发的病人中,这两个细胞因子也显著的高于正常人群,而这两个细胞因子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淋巴结状态、病理分级无关。
在雌激素受体阳性和有转移的乳腺癌病人中,il-6显著的升高。
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病人中,il-6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佳[15]。
reynaud d等在cml的起源中,提取cml白血病干细胞,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是通过激活il-6的而起作用,在白血病细胞的起源和导致白血病的过程中,il-6起着重要的作用[16]。
kou kayamori 等在口腔癌的骨转移病人中,il-6可以导致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导致骨转移瘤[17]。
2 il-6促进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bayliss tj等认为炎症通路对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致癌基因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可以导致il-6的产生,而il-6导致肺癌预后不良,并且与疲劳、血栓形成、贫血和恶病质密切相关。
il-6还表明肺癌病人对egfr抑制剂不敏感,而il-6的单克隆抗体治疗可能有效[18]。
il-6受体在多数细胞株内表达,在胰腺癌panc-1细胞株,il-6促进了stat3和pim-1激酶的高表达,从而使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19]。
在体外的细胞株中,igf-ir过度表达,tnf-α水平升高,会诱导产生il-6,细胞的存活率就高,反之,肿瘤细胞分泌il-6诱导激活gp130和il-6r,减少caspase-3活性,减少凋亡。
研究发现,il-6产生和细胞抵抗死亡主要是依靠tnf-a水平的增加[20]。
jin x等发现在恶性程度较高的脑胶质瘤的发生中,干扰素调节因子-7通过促进 il-6而起作用[21]。
il-6/ il-6r信号通路可能是复发卵巢癌或者化学治疗抵抗卵巢癌病人新的治疗靶点,在化学药物抵抗和预后较差的卵巢癌病人的血清和腹水中,il-6的水平显著的升高,il-6通过诱导 jak/stat3,ras/mek/erk和 pi3k/ras 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导致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对传导药物诱导凋亡而抵抗。
同时il-6可以诱导产生巨噬细胞,并且抑制免疫功能,而巨噬细胞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22]。
stone rl等发现在晚期肿瘤和生存时间较短的血小板增多症中,促血小板生存素和il-6水平显著升高,在大鼠模型中,肝脏合成促血小板生成素增加主要是因为肿瘤促进了il-6的合成。
在卵巢癌病人和大鼠模型中,il-6的抗体可以显著的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水平。
同时可以显著的增强紫杉醇的治疗效果[23]。
在肝细胞肝癌病人中,血清中syndecan-1的水平显著的升高,并且发现syndecan-1和ast、alt的水平呈正相关。
分期越晚,syndecan-1的水平升高约明显,并且与预后明确相关[24]。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47.7%的血清中il-6水平升高,而25.5%的手术标本中il-6呈现阳性,而il-6阳性的病人预后差,具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前分期,肿瘤大小和il-6水平是预后的标记[25]。
tgf-β1/il-6在口腔癌是独立的预后因素,而tgf-β1在淋巴结转移和疾病复发和预后生存时间短的病人中,tgf-β1的表达显著升高,tgf-β1可以作为靶向治疗的目标[26]。
在卵巢癌病人中,患者的疲乏、睡眠障碍与白介素-6水平密切相关[27]。
在乳腺癌中,血清中il-6和ccl18显著的升高,而在er阳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病人中,il-6的升高更加明显[15]。
在mcf-7乳腺癌细胞株中,notch-3激活可以促进il-6的分泌,从而使mcf-7细胞株具有侵袭性。
而白介素-6可以使乳腺癌的预后较差[28]。
sansone p等认为由转录因子介导的大量关键的介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il-6/jak/stat 信号通路在癌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9]。
3 il-6可称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il-6可以成为恶性肿瘤治疗新的靶点,yi h等研究在非小细胞肺癌h460株的干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r的浓度显著的升高,并且il-6r的基因表达也显著的增强。
通过使用il-6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显著的抑制 il-6r sirna 的表达,因此il-6可以作为肺癌干细胞的标记物和肺癌治疗的靶向目标[30]。
在炎症同癌症的关系中,il-6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il-6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癌症治疗作用,il-6抑制剂sgp130fc 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会应用到临床中[31]。
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il-6是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在预后不良的前列腺癌病人中,血清中的il-6和il-6r的水平显著的升高。
在内分泌治疗无效的前列腺癌病人中,il-6/il-6r信号传导通路是有效的治疗选择靶点,并是公认的前列腺癌进展的分子标记物[32]。
在口腔疾病中,目前已经证实白介素-6和口腔感染、免疫相关性疾病(如口腔扁平苔癣)、口腔癌、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而 il-6的基因变化也决定着对某些口腔疾病比较敏感。
同时,基本 il-6为新的靶点的治疗方法也在研究中[33]。
在炎性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il-6起着重要的作用。
羟丁胺酸激酶ck2对il-6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ck2的抑制剂cx-4945可以显著的减少炎性乳腺癌患者中il-6的生成,因此ck2的抑制剂可能成为乳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34]。
abdelwahab si等发现花姜酮可以诱导卵巢癌细胞株和宫颈癌细胞株凋亡,抑制这两个细胞株的il-6的分泌[35]。
4 结语il-6在癌症的发生,疾病进展以及复发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产生恶液质的主要原因,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其引起癌症发生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需要研究il-6的靶向治疗药物,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 athena chalaris,bjrn rabe,krzysztof paliga,etal. apoptosis is a natural stimulus of il6r shedding and contributes to the proinflammatory trans-signalingfunction of neutrophils. blood.2007;110:1748-1755.[2] jeffrey k. lee,ricki bettencourt,david brenner, etal.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interleukin-6 concentrations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the rancho bernardo study. plos one. 2012;7 :e34218.[3] 朱立娜,张旭谱,杨耀娴,等. 血清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与慢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8;24(4):341-343.[4] 任春锋,沈燕,刘红春.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 6水平与 t细胞亚群检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5):988-990.[5] daniela c. kroy,naiara beraza,darjus f,etal. lack of interleukin-6/glycoprotein 130/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3 signaling in hepatocytes predisposes to liver steatosis and injury in mice. hepatology. 2010;51(2):463-473.[6] naugler we,,sakurai t,,kim s,et al.gender disparity in liver cancer due to sex differences in myd88-dependent il-6 production. science. 2007;317:121-124.[7] falleti e,fabris c,toniutto p,etal. interleukin-6 polymorphisms and gend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c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disease. oncology. 2009;77(5):304-13.[8] yi tang,krit kitisin,wilma jogunoori,etal. progenitor/stem cells give rise to liver cancer due to aberrant tgf-βand il-6 signaling. pnas. 2008;105 (7 )2445–2450.[9] maurizio soresi,lydia giannitrapani,fabio d’antona. interleukin-6 and its soluble receptor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6):2563-2568.[10] c. porta,m. de amici,s. quaglini. circulating interleukin-6 as a tumor 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nals of oncology. 2008;19: 353–358.[11] castro fa, haimila k, sareneva i, etal. association of hla-drb1, interleukin-6 and cyclin d1 polymorphisms with cervical cancer in the swedish population--a candidate gene approach. int j cancer. 2009;125(8):1851-8.[12] veerapaneni p, kirma n, nair hb, etal elevated aromatase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cervical carcinoma progression. gynecol oncol. 2009;114(3):496-500.[13] kotowicz b, fuksiewicz m, kowalska m,etal. the value of tumor marker and cytokine 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lymph node status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ntj gynecol cancer.2008;18(6):1279-84.[14] rusiecka m,sedlaczek p, rusiecki l,etal. the value of the cytocins and the solubility of theirs receptors in the serum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cervical cancer .ginekol pol.2007;78(9):691-5.[15] nari?a d, seclaman e, ursoniu s, etal. expression of ccl18 and interleukin-6 in the plasma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s compared with benign tumor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11;52(4):1261-7.[16] reynaud d, pietras e, barry-holson k, etal. il-6 controls leukemic 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 fate and contributes to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development. cancer cell.2011;20(5):661-73.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2010443,20121274),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资助(a201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