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2018版

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2018版
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2018版

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研究报

告2018版

序言

本报告针对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运营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对主要指标成交额,市场数量,总摊位数,年末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坪效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借助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实际经营状况,从全面立体的角度了解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现状,把握行业前景。

本报告借助权威多维度数据分析,客观反映当前成交额亿元以上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现状,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相信对了解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运营现状具有极高的参考使用价值,亦对商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以及中国商业联合会。

目录

第一节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指标分析 (2)

一、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现状统计 (2)

二、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2)

三、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

四、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分析 (3)

五、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3)

六、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4)

七、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5-2017)统计分析 (4)

八、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6-2017)变动分析 (5)

九、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市场数量变动对比分析 (5)

第三节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指标分析 (6)

一、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现状统计 (6)

二、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6)

三、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现状统计分析 (6)

四、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分析 (7)

五、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5-2017)统计分析 (7)

六、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6-2017)变动分析 (8)

七、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5-2017)统计分析 (8)

八、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6-2017)变动分析 (9)

九、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成交额变动对比分析 (9)

第四节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指标分析 (10)

一、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现状统计 (10)

二、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10)

三、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摊位数现状统计分析 (10)

四、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分析 (11)

五、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5-2017)统计分析 (11)

六、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6-2017)变动分析 (12)

七、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5-2017)统计分析 (12)

八、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6-2017)变动分析 (13)

九、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总摊位数变动对比分析 (13)

第五节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指标分析 (14)

一、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现状统计 (14)

二、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14)

三、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年末出租摊位数现状统计分析 (14)

四、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分析..15

五、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5-2017)统计分析 (15)

六、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6-2017)变动分析 (16)

七、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5-2017)统计分析 (16)

八、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6-2017)变动分析 (17)

九、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年末出租摊位数变动对比分析

(17)

第六节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指标分析 (19)

一、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数现状统计 (19)

二、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19)

三、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营业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19)

四、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分析 (20)

五、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5-2017)统计分析 (20)

六、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6-2017)变动分析 (21)

七、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5-2017)统计分析 (21)

八、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6-2017)变动分析 (22)

九、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营业面积变动对比分析 (22)

第七节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指标分析 (23)

一、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5-2017)统计分析 (23)

二、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6-2017)变动分析 (23)

三、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5-2017)统计分析 (24)

四、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6-2017)变动分析 (24)

五、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坪效变动对比分析 (24)

图表目录

表1: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现状统计表 (1)

表2: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现状统计表 (2)

表3: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表 (2)

表4: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数量现状统计表 (2)

表5: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表 (3)

表6: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5-2017)统计表 (3)

表7: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

表8: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5-2017)统计表 (4)

表9: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数量(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10: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市场数量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11: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现状统计表 (6)

表12: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表 (6)

表13: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现状统计表 (6)

表14: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表 (7)

表15: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5-2017)统计表 (7)

表16: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7: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5-2017)统计表 (8)

表18: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交额(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9: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成交额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20: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现状统计表 (10)

表21: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表 (10)

表22: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摊位数现状统计表 (10)

表23: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表 (11)

表24: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5-2017)统计表 (11)

表25: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2)

表26: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5-2017)统计表 (12)

表27: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总摊位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3)

表28: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总摊位数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3)

表29: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现状统计表 (14)

表30: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表 (14)

表31: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年末出租摊位数现状统计表 (14)

表32: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表 (15)

表33: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5-2017)统计表 (15)

表34: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6 表35: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5-2017)统计表 (16)

表36: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年末出租摊位数(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7 表37: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年末出租摊位数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

表38: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现状统计表 (19)

表39: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占全国同类比重统计表 (19)

表40:湖南省商品交易市场总营业面积现状统计表 (19)

表41: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占湖南省总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统计表 (20)

表42: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5-2017)统计表 (20)

表43: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

表44: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5-2017)统计表 (21)

表45: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2)

表46: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营业面积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2)

表47: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5-2017)现状统计表 (23)

表48: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3)

表49: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5-2017)统计表 (24)

表50: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坪效(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

表51:湖南省中药材交易市场同全国同类市场(2016-2017)坪效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

浅谈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浅谈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学科。该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它是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多学科、跨学科兼有管理学科性质的新兴边缘学。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中药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资源,发现并累积了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防病治病的知识,并逐渐形成体系,著成多部本草学。随着人口增加,社会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从而使中药原料供求矛盾突出。近年来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 ,为中药资源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验手段。 一、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资源大国,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约80%为野生药材,只有不到20%药材被人工栽培。 中药资源中近80%的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中药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过度采收、捕猎;又由于违反自然规律的垦殖等原因,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环境,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中药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加之近10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年需求量已高达6000万公斤,出口约3000万公斤,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导致近10年野生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 重庆湿润的气候, 复杂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重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多种生物共存,生物资源的种类多,具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分布、典型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现有中药种质资源5832种。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历史悠久, 自国家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属重庆道地药材和大宗传统药材30多种。 重庆中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品种多、单品种规模小、发展潜力大。除主城及潼南和万盛外, 重庆市各区县均有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于石柱、丰都、巫山、巫溪、奉节、酉阳、秀山、江津、武隆、綦江、合川等20多个区县。其中,黄连、木香、丹皮、白术、枳壳、款冬花、党参、小茴香、天麻、半夏、青蒿、厚朴、黄柏等为国家重点发展品种;金银花、银杏、佛手、红豆杉、辛夷、前胡等20多个品种为市级重点发展品种。 三峡库区及大巴山药材区 主要包括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州、城口等区县。

该区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75%左右,海拔最低73米,最高2797米,相对高差达2700多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主要药材党参(庙党、板党)、太白贝母、贝母、云木香、味牛膝、银杏、杜仲、小茴香、玄胡、枳壳、半夏、冬花等。主要名特道地药材有:巫山、奉节的庙党、开县的云木香,奉节的贝母,巫溪的天麻,云阳的小茴香,忠县和万州的野生半夏等。 〃巫溪党参、天麻 巫溪县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党参、天麻、独活等药材蕴藏量丰富,是全国中药材生产重点县,早年曾获“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是国家商务部颁发的“绿色中药出口基地”。 〃巫山庙党 巫山庙党属川党参,因产于巫山县庙宇镇而得名,是全国"四大名党"之一,被列入《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据《中国药典》记载:“党参味甘平、功能是补中气不足,润肺止咳,尤以巫山庙党最佳。”早在19世纪就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欧洲市场。 〃开县木香 开县的地理环境非常的适合云木香的生长,该县木香种植面积产量约占全国木香总产量的70%,年产量为5500多吨,占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2008-04-05 21:53:41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显示次数:1421 编辑:hpc 进入论坛 中药资源的分布 1、野生药材产区与蕴藏量 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2、栽培药材产区与产量 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产区与蕴藏量 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尤以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四川和甘肃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3%以上的有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西、福建和贵州等地均在3%以下。 种子果实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和新疆、西藏较少。种子果实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流域,尤以四川、河南的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其次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余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的蕴藏量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分别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占全国的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全草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和广东的年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各占全国的3%以上。 花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部地区较大,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各占全国的10%以上;除江西、福建、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低于3%以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花类药材多栽培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珠江流域,产量以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最大,各占全国的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材分布 北京: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牛蒡等。 浙江: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福建: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 湖南: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白及(白芨)、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等。 广东: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化州柚、仙茅、何首乌、佛手、橘、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 广西: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栝楼、茯苓、葛等。 海南:槟榔、阳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广藿香、芦荟、高良姜、胡椒、金线莲等。 四川:川芎、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泽泻、半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黄连、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叶、金钱草、党参、龙胆、辛夷、乌梅、银耳、川明参、柴胡、川续断、冬虫夏草、干姜、金银花、丹参、补骨脂、郁金、姜黄、

中药资源学复习

资源: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的天然来源。 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社会资源: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中药资源学: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供中医使用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合。 中药:系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民族药:此处特指各少数民族的医生,以本民族的医药理论作为应用指导,或是依照民族传统经验所使用药物的资源。 民间药:此处特指民间医生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或地区性民间(偏方)流传使用药物的资源。草药:中药资源开发应用的初始状态,此类药物统称为草药。 降水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雹,雨淞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在水平面聚积的水层厚度 蒸发量:用20cm直径蒸发皿(离地70cm高)直接测量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层深度 积温:将一个地区高于和等于某一界限温度的积累值 动物区系:一个地区由历史发展形成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所生有的动物群 道地药材: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特有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关药:一般指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区出产的药材 北药:一般指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内蒙古中部地区产的药材 西药:泛指“丝绸之路”之起点西安以西广大地所产的药材,一般包括陕西,甘肃,青海以及新疆等地所产药材 怀药:一般指产于古怀庆府所辖的博爱,武步,孟县,沁阳等地的中药材,有时也泛指河南境内所产有道地特性的药材 浙药:浙江所产道地药材 川药:泛指以四川省及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的常用药材 样方:是用于调查植物群落数量而随机设置的取样地块。 样地:采用抽样方法所抽取样本的实体 样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单株作为精确观测对象的所定株。 经济蕴藏量:某一时期内地区具有可利用经济价值的那部分资源蕴藏量 年允收量:是指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中药新资源:泛指目前未被列入中药资源使用的物质,被发现具有某种功效可用作中药资源而被开发利用者,既包括自然存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也包括人工创造的物质。 替代品:用来替代正品药材的材料。 组织培养:将离体后的组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生长,增值或再生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发酵工程: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服务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基因工程:将经过重组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入生物体,就可以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物种,这种按照人的意愿,把重新组装基因移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成为基因工程。

(整理)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

中药资源学复习重点(湖医药学院) 一.名词解释 1.传统中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 2.道地药材:通常将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较悠久,栽培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的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认可的药材。 3.单株产量:指一株植物药用部位的平均产量。 4.功能食品: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在天然食物中加入卫生部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可食用药材,经过特意加工而成的适宜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而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5.盖度:植物覆盖在地面的程度,以百分数来统计。 6.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7.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其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的加工炮制工艺。 8.民族药:指除我国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具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以指导用药。 9.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他们与生态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10.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1.药膳:在传统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烹饪出食疗、食治、食补的佳肴。 12.一级:濒危灭绝状态的珍贵野生药材物种。 13.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杜仲、人参。 14.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有野生药材物种。刺五加。 15.遗传多样性:其广义概念是指地球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概念是指种内或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完整版)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1112020068)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ed science to study resources type, quantity, quality, distribu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 i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in the course,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distribution rules an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ents are capable of using econo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harvest,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s resources, provide sufficient amount of raw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materials for health care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ssess theory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kills. 2、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社会现有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状况,了解社会目前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从而为确定我院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提供基本的依据。我们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从社会宏观背景及相关行业的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我院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定位 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持续蓬勃发展,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的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高等院校目前培养的中药人才却不能满足中药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专业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才就业市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才市场已从供方市场转变为需方市场,各类人才必须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异常激烈竞争的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动态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专业方向,实施拓宽中药专业方向的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已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 中药现代化需要新型中药人才。随着中药现代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中药人才知识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培养一批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社会对新型中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不仅需要中药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复合型新型中药人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则是在中药学与农学两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开设的,所培养的人才是典型的复合型新型中药人才。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中药学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及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农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事中药资源调查、中药材栽培、中药材鉴定、中药原料采购、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的人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开设顺应社会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中药材资源分为2类: 一部分为天然资源,即来源于野生动植物和天然矿物的中药材; 一部分为生产资源,即来源于人工种植的植物类药材、人工驯养的动物类药材和合成的矿物加工品。 我国天然中药材资源的品种较为丰富。根据中国药材公司和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历时近10年(1983~1993)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调查结果, 中国目前有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以上,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调查了362种常用药材,其中320种大宗植物药材和29种动物药材,其野生资源总蕴藏量约为850万吨。 按蕴藏量大小排列为: 40万吨以上的有甘草、麻黄、罗布麻、刺五加4种, 10~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赤芍、绵马贯众、仙鹤草8种; 5~10万吨的有山豆根、木贼、益母草、茵陈、葛根、升麻、苍耳子、萹蓄、艾叶、柴胡、防风、黄柏、秦皮、玉竹、续断、五味子、威灵仙、桔梗、老鹳草、拳参等23种; 1~5万吨的有42种; 1万吨以下的有243种。 一些重要的药材例如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羌活等来自野生植物;蟾酥、斑蝥、蜈蚣、蝉蜕等,来自野生动物;石膏、芒硝、自然铜等来自天然矿物。经销药材中以野生资源为主的有170~200种,占药材总数的60%以上。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以往并未利用而依赖进口的野生药材资源,如胡黄连、马钱子、安息香、诃子、阿魏、沉香、降香等。 我国中药材资源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条件优越,中药材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 中药种类分布规律是从东北至西南由少增多,由1 000种增加到5 000种; 常用药材的蕴藏量则以北方最多,向南逐渐减少。 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传统将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分为八个区。在各个植物分布区相应分布着不同的药用动物。 (一)东北寒温带、温带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辽宁省一部分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本区大部分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400~700mm,长白山地区东南可达1 000mm。区内森林茂密、气候冷凉湿润,分布的品种虽较少,但珍贵和稀有的药用动植物种类多。本区药用植物达1 600多种,药用动物300多种,矿物类50多种。 本区的长白山地区大部分为山岭与丘陵,北段为小兴安岭,东北角为低陷的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和我国北方重要的药材产区,有“世界生物资源金

全国各省、区中药材分布状况

全国各省、区中药材分布状况 上海主产品种:西红花、地龙、蟾酥、浙贝母、延胡索、西红花、丹参、鹿茸等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经97°32'~106°12',北纬21°08'~29°15'。面积39.4万平方 主产品种:三七、砂仁、当归、云木香、黄连、茯苓、天麻、石斛、儿茶、胡黄连、半夏... ERP100 内蒙古介于北纬37°24'~53°23',东经97°12'~126°04'。 主产品种:枸杞子、防风、赤芍、黄芩、郁李仁、锁阳、银柴胡、远志、款冬花知母、桔梗、秦艽、苍术、白鲜皮.龙胆、党参、柴胡、酸枣仁、苦豆子、鹿茸、龙骨、麦饭石 北京工农业发达,传统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主产品种:黄芩、柴胡、知母、苍术、酸枣仁、益母草、黄精、玉竹及蟾酥等 吉林省农业较发达,是中国著名的余粮省,粮食人均占有量居中国第一位。吉林林业发达,主产品种:人参、桔梗、平贝母、黄嗥、党参、细辛、黄柏、刺五加、关木通、五味子、关苍术、赤勺、天麻、延胡索、淫羊藿、鹿茸、熊胆、蛤蟆油、小茴香、红花 四川省农业发达,素称“天府之国”,水稻产量居中国首位,麦、棉、丝、油菜籽、茶、柑桔、桐油、白蜡(产量居中国首位)、猪棕等的产量都在中国占重要地位。钢铁、机械、电器、 主产品种:冬虫夏草、黄连、大黄、羌活、雪莲花、麝香、鹿茸、熊胆、三七、茯苓、天麻、黄芩、防风、龙胆、半夏、续断、川贝母、云木香、藿香、山柰、穿山甲等 天津是华北的一大工业城市,是华北重要商业中心和口岸城市,油、气、海盐资源丰富。主产品种:益母草、茵陈、槐米、枸杞子、地黄、菊花、薏苡仁、决明子、瓜蒌、鹿茸、蟾酥、桑螵蛸、鸡内金、酸枣仁、知母、远志、丹参、柴胡、山楂、柏子仁、桔梗等 安徽省资源丰富。农产品中的粮食、棉花、油料、硫铁矿、明矾等的储量,均居中国较前位主产品种:牡丹皮、菊花、味甘、宣木瓜、桔梗、板蓝根、紫菀、半夏、皖贝母、前胡、太子参、明党参、南沙参、断血流、霍山石斛、蕲蛇、蜈蚣、龟甲(板)。鳖甲等 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还是中国著名的温带水果产区。海带、对虾产量主产品种:北沙参、黄芩、黄嗥、蔓荆子、薏苡仁、白术、延胡索、西洋参、天麻、桔梗、野生药材主要有枯梗、黄芩、遗志、柴胡、苍术、半夏、桑螵蛸、丹参、酸枣仁、地榆、全蝎、海马、海龙、牡蛎、海螵蛸、海藻、鱼膘、海带、海浮石等 山西煤、铁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能源基地之一。其他有钢铁、重型机械、机车、化工等工主产品种:主要有五味子、杏仁、桃仁、穿山龙、玉竹、连翘、山楂、五倍子、黄精、九节菖蒲、天冬、羺本、独活、淫羊藿、石韦、天南星、七叶一枝花、远志、防风、苍术、茜草、柴胡、桔梗、酸枣仁、地榆、丹参、金银花、瓜蒌、茵陈、益母草、香附、柴胡、豹骨、鹿茸、麝香、石膏、龙骨、芒硝等 广东省物产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有“绿色宝库”之称。经济发达,是中国稻、丝,茶、糖、主产品种:槟榔、益智、砂仁、马钱子、檀香、丁香、白豆蔻、安息香、儿茶、大风子、胖大海、肉豆蔻、肉桂、天仙子、广藿香等家种品种及巴戟天、蔓荆子、石斛、青天葵、降香、芦荟、白木香、龙血树、见血封喉、高良姜、海南芙蓉木、海南粗榧等野生品种;动物药材主要有熊胆、鹿茸等。 广西省的农副主要有稻、甘蔗、柚子、柑橘、香蕉、菠萝、荔枝、龙眼、肉桂、八角(大料)、田七、珍珠等。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海洋生物资源种类也较丰富。 主产品种:家种药材主要有厚朴、杜仲、黄柏、罗汉果、黄连、延胡索、白芷、白芍、白

中药资源学考试资料

○●第一章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要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学:指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式、蕴藏量、品质、保护盒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动态规律,更合理的开发中药资源,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不断提供优质优量的中药材原料。 传统中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以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指导临床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 民间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或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用药,应用地区局限,缺少医药理论指导及统一加工炮制工艺。 民族药: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药物。 中药资源的特征? (1)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可再生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3)中药资源与多种资源并存(4)中药资源具有多用性(5)中药资源具有可解体性(6)中药资源具有国际性。○●第二章 我国的气候:我国形成强烈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东部地区季风性显著,西部地区大陆性强烈,温度和降雨变化大。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球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疏松表层,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北方钙土:甘草、枸杞、麻黄、苦豆子。盐碱地:罗布麻。酸性:肉桂、黄连、槟榔。碱性:甘草、枸杞。)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高山土壤,水成土壤。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 我国植被类型及特点:荒漠,草甸,沼泽(森林沼泽,灌木沼泽,草本沼泽) 森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灌丛: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常绿灌丛 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中药资源与土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质地、酸碱度、水分状态和肥力水平等均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也对药材的产量具有一定影响(1)不同土壤类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2)土壤酸碱度土壤的化学成分和土壤生物对某些药用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作用(3)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状态,其中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比例,施肥等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要用活性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有一定作用。 中药资源与气候关系: (一)1)根据对光照条件的需求可将植物分为阳性、阴性、耐阴类。阳性植物需要在直射光或强光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如甘草、麻黄、地黄、黄芩、黄芪、红花、芍药等。阴性植物需要散射光或者较弱的光照环境,如人参、黄连、三七、西洋参、天南星、细辛、半夏等。耐阴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介于二者之间,在光照良好的条件下或稍有隐蔽的条件下都可以正常的生长,如桔梗、天门冬、麦冬。(2)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具有一定差异。许多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对日照时间长短有显著地相关性。(3)光照条件对中药材药用成分含量也具有显著影响。 (二)药用植物与温度(1)药用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才

中药资源分布慨况

中药资源的蕴藏量和产量 中药资源的蕴藏量是指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蓄积量。蕴藏量可分为总蕴藏量和可利用蕴藏量。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再生性资源,它们在自然界的总蕴藏量(又称生物产量)是指野生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蕴藏量的总和,减去其中不符合药用标准的部分和难于采收的部分,即为可利用蕴藏量,亦为通常所称的总蕴藏量(又称经济量、允收量)。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其蕴藏量即为储量。中药资源的产量则是指家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或养殖的药用动物的生产量。 每种药用资源在具备优良质量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可供利用的一定的蕴藏量或产量,两者兼备,才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蕴藏量和产量是正确评价中药资源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明确中药资源种类和质量的基础上摸清资源的蕴藏量和产量,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利用。多年来,由于对中药资源开发缺乏计划性,以致一些药材的分布范围日趋缩小,蕴藏量减少。80年代初全国中药材市场供应紧张,脱销品种达100多种,严重影响了人民医疗保健用药的需要,部分药材资源减少,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以,加强对中药资源蕴藏量的调查,正确掌握我国中药资源蕴藏量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对于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药资源蕴藏量的调查 (1)调查对象 中药资源蕴藏量的调查是一项深入细致、技术要求高、实用价值大的工作。这次中药资源普查选定了362种药材作为蕴藏量调查的对象,包括大宗地道药材,资源正在减少的紧缺品种,具有显著功效的民族药和民间药,以及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原料药等。在362种药材中植物药320种,占调查总数的88%;动物药29种,占调查总数的8%;矿物药13种,占调查总数的3%强。在320种植物药中,根和根茎类120种、藤木类14种、叶类12种、花类16种、果实种子类79种,皮类15种、全草类47种,菌藻类7种、树脂类4种及其他类5种,调查的药材品种如下。根和根茎类:人参、三七、川芎、川乌、山药、山柰,干姜、大黄、大戟、三棱、贝母、天冬、丹参、木香、天麻、升麻、牛膝、白芨、白术、白芍、玉竹、白芷、玄参、仙茅、甘松、白前、甘草,乌药、龙胆、半夏、白蔹、白薇、当归、百合、百部、地黄、地榆、防己、防风、苍术、麦冬、赤芍、羌活、附子、知母、虎杖、远志、泽泻、苦参、狗脊、草乌、贯众、香附,前胡、独活、姜黄、茜草、射干、秦艽、莪术、党参、拳参、狼毒、柴胡、桔梗、常山、黄芪、黄芩、黄连、黄精、商陆、续断、萆薢、锁阳、紫草、紫菀、萱草、葛根、漏芦、薤白、藁本、千年健、马尾连、山豆根、土茯苓,山慈菇、太子参、天花粉、天南星、手掌参、巴戟天、天葵子、北沙参、白附子、白药子、伊贝母、肉灰蓉、红药子、光慈菇、牡丹皮、何首乌、刺五加、威灵仙、金果榄、延胡索、明党参、板蓝根、南沙参、独角莲、胡黄连、骨碎补,浙贝母,夏天无、高良姜、猫爪草、黄药子,银柴胡、墓头回、九节菖蒲和雪上一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中药材资源分为2 类: 一部分为天然资源,即来源于野生动植物和天然矿物的中药材; 一部分为生产资源,即来源于人工种植的植物类药材、人工驯养的动物类药材和合成的矿物加工品。 我国天然中药材资源的品种较为丰富。根据中国药材公司和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历时近10年(1983?1993)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调查结果,中国目前有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以上,药用动物1 581 种,药用矿物80 种。调查了362 种常用药材,其中320 种大宗植物药材和29 种动物药材,其野生资源总蕴藏量约为850 万吨。 按蕴藏量大小排列为: 40 万吨以上的有甘草、麻黄、罗布麻、刺五加4 种, 1 0 ?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赤芍、绵马贯众、仙鹤草8 种; 5?10 万吨的有山豆根、木贼、益母草、茵陈、葛根、升麻、苍耳子、萹蓄、艾叶、柴胡、防风、黄柏、秦皮、玉竹、续断、五味子、威灵仙、桔梗、老鹳草、拳参等23 种; 1?5 万吨的有42 种; 1 万吨以下的有243 种。 一些重要的药材例如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羌活等来自野生植物;蟾酥、斑蝥、蜈蚣、蝉蜕等,来自野生动物;石膏、芒硝、自然铜等来自天然矿物。经销药材中以野生资源为主的有170?200 种,占药材总数的60%以上。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以往并未利用而依赖进口的野生药材资源,如胡黄连、马钱子、安息香、诃子、阿魏、沉香、降香等。 我国中药材资源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条件优越,中药材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 中药种类分布规律是从东北至西南由少增多,由1 000种增加到5 000种;常用药材的蕴藏量则以北方最多,向南逐渐减少。

中药资源学重点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 1、中药资源学:是研究重要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 2、中药: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对人体保健发挥作用的物质。 3、自然资源:①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②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资源 4、中药资源的特点:①地域性:地道药材:在一定地域形成的质量好、疗效高、产量大的药用种类。②再生性③共存性④多用性⑤可解体性 5、中药资源学的研究容:{药用动物植物矿物资源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产量(含蕴含量)、资源更新}(1)重要资源调查的技术: 传统调查技术:踏查和访问调查法、详查和样地调查法、统计报表、抽样调法现代调查技术: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3S技术(2)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①区划:地域性、综合性、宏观性 ②产地适宜性分析:单品种产地适宜性区划、单项地理生态因素区划、多项自然生态区划 (3)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和可持续利用(实行围栏保护封育)野生抚育: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学研究、生物学研究(4)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以药物开发为中心并进行其他多产品的开发 (5)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6)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评价和监测 问答题:请你为保护濒危药用动植物提出意见? 答:1、要对药用动植物资源区划和进行产地适宜性分析,这样能因地制宜。2、可以实行围栏保护封育。3、合理开发利用研究4、积极寻找和扩大药用动植物新资源,这样能取代那些濒危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第二章:传统的中药资源区划及其资源状况 1、关药区:野山参、关黄柏 2、怀药区: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

中药资源复习题

绪论 概念题 1.药用植物资源:指自然资源中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医疗作用和保健护理功能的植物总称。 2.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3.现代技术调查方法包括:RS技术、GIS技术、GPS技术,以及“3S”技术集成应用等。 4.地道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简答 一、植物道地:刺五加---黑龙江,细辛---辽宁,天麻---贵州,三七---云南,黄连之乡四川石柱,福建泽泻,安徽牡丹---风丹皮,车前主产江西。 二、地道药材形成的原因? 道地药材的形成主要是优质品种遗传特性、特定的生态环境、成熟的栽培与加工技术、中医实践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优质品种遗传特性是形成道地药材的内因 药材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品种特性。同一物种能在不同的地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群体单元,称为“居群”。如果某一“居群”产生质优效佳的药材,即为道地药材, 2.特定的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条件 同一种药材,由于分布地域不同,相应的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生态环境亦不相同,造成药材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成分都不相同,因而形成疗效上的差异。 3.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种植技术 许多道地药材都是由野生变家种后形成的,中药材道地性形成与成熟的种植与加工技术直接相关。 4.中医实践促进了道地药材的形成 道地中药材是古代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反复总结、优化对比筛选出来的. 三、道地药材的特点? (1)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理性 (2)道地药材具有特有的质量标准 (3)道地药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道地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四、五味子、刺五加生长环境特点? 1.生长环境: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长在山区的杂木林中、林缘或山沟的灌木 丛中,其耐旱性较差。自然条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湿度均衡适宜的土壤上发育最好。刺五加生于森林或灌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微荫蔽。适宜向阳、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2.伴生植物:五味子缠绕在其它林木上生长, 3.地理分布:刺五加: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山西。朝鲜、日本和苏联也有分布。 五味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也分布于朝鲜和日本。 五、药用植物资源特点? 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零散、性质各异,它们在自然界均占有特定的位置,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归结起来为: 1.地域性:药用植物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药用植物资源的地域性是

中药资源复习题

名词解释: 资源:指世界上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热、光、水、土地、动物、植物等等。 中药资源: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供中医药应用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药用植物资源:指自然资源中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医疗作用和保健护理功能植物的总称。(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药物资源(天然药物资源):可用于药用的物质资源。包括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 药用植物:凡是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和对人体有保健功能植物的统称。 药用植物资源包括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的作用: 1、用以防病治病、保障人类健康。(社会效益) 2、维护生态平衡:动、植物均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遭到破坏,则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生态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药产业是社会经济的组成成分之一,而药用植物资源又是中药产业的生产原料,如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化妆品、香料、生物农药等均需要一些药用植物资源作为原料。故药用植物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国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经济效益)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 1、地域性 2、分散性 3、有限性和可解体性 4、可再生性 中药资源的再生性和可解体性是相互对立的,我们应控制可解体性,创造条件保持再生性。 5、多用性 6、国际性 7、复杂性 【第一章我国的中药资源与中药区划】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772种,其中药用植物11118种,药用动物1574种,药用矿物80种。 被子植物中,药用种类最多的科有药用植物778种,为菊科。超过100种以上的科有33个。其中姜科植物分布于西南至东部,樟科仅分布在长江以南。 矿物药蕴藏量最大的是滑石,需要量(用量)最大的是石膏。总体趋势:华东、中南、和西南明显高于华北、东北和西北,从种类上来说,有如下规律: 西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 西南区和中南区是我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中药资源总数的50%~60%,平均每省中药资源种类蕴藏量为3000~4000种,最多的云南省达5050种 (一)西南区 1、云南 特有种有:五裂黄连、滇芎、滇芹、滇重楼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生态安全,产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际形象。在此背景下,《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得以发布,详细阐述了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四大原则,通过“四个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充分供给与确保质量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并行,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协调。 (一)中药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 1、中药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纽带。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质量关系到中医药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显示显示,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包括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约占总数的99%。近年来由于中药生产的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中药使用方式,中药资源需求量明显增加,致使生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根据2002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为494亿元,2013年达到5065亿元,增长了10多倍。2013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是我国医药贸易中增速唯一超过20%的产品。我国中医院就诊人数超过4亿人次,收入达1769亿元。 2、中药资源过度采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三万多种野生高等植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具有药用价值记载,技术成熟的人工栽培种仅占总数的2%,约200种左右。我国野生药材只有76个物种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在《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中有209种植物分布在我国,其中涉及药材(可否改为“具有药用价值的”)24种,在《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有69种,这些物种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受威胁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1980年以来宁夏挖甘草破坏超过800万亩草原;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因采收麻黄而破坏的草场逾2700平方公里。 3、中药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领域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简称《名古屋议定书》),2014年10月12日《名古屋议定书》正式生效。中药制药行业是我国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最多的行业之一,目前中药资源仍以出口为主,《名古屋议定书》的生效整体有利于规范我国中药资源的管理。但同时,《名古屋议定书》生效对我国香料产业(东南亚)、冬虫夏草(尼泊尔)、甘草(西北亚)、玛咖(秘鲁)等相关产业带来影响。如何利用好《名古屋议定书》趋利避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重点。 (二)绿皮书发布旨在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 1、促进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促进中药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是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需要。大量野生中药资源生长分布于极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青藏高原、西北干旱沙漠等地区,这些地区的野生中药资源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在导致中药资源灭绝的同时,也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一些中药材在人工栽培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对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比如天麻、灵芝、茯苓的栽培需要以树木为原料,人参、西洋参、黄连的栽培需要大量砍伐森林以及很多药材在栽培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