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摘要:一、Mac校验规则简介二、Mac校验规则的用途三、如何使用Mac校验规则四、Mac校验规则的实际应用案例五、注意事项与建议正文:一、Mac校验规则简介Mac校验规则,又称Mac地址校验规则,是一种用于验证Mac地址是否合法的规则。
Mac地址是网络设备唯一的物理地址,如同设备的身份证号。
在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Mac地址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确保网络通信的正常进行,对Mac地址进行校验显得尤为重要。
二、Mac校验规则的用途1.防止设备冒用他人Mac地址,确保网络通信的安全性;2.检查网络中设备的连接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3.统计网络设备的使用情况,为网络管理员提供依据;4.配合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精细化管理。
三、如何使用Mac校验规则1.了解Mac地址的格式:Mac地址由6组16进制数组成,每组数之间用冒号分隔。
如:00-11-22-33-44-55;2.编写校验程序或使用现有工具:可以使用编程语言(如Python、C++等)编写校验程序,或利用现有软件(如网络管理软件、监控软件等)的Mac 地址校验功能;3.导入或手动输入Mac地址:将需要校验的Mac地址导入到校验程序或现有软件中,进行批量校验;4.校验结果分析:根据校验结果,判断Mac地址是否合法。
若存在非法地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四、Mac校验规则的实际应用案例1.企业网络设备管理:企业网络管理员可通过Mac地址校验规则,确保设备连接到企业内部网络的合法性,防止外部设备入侵;2.物联网设备管理:在物联网领域,Mac地址校验规则可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场景,确保设备之间的安全通信;3.数据中心网络管理:数据中心管理员可利用Mac地址校验规则,实现对大量网络设备的高效管理,确保数据中心网络的安全稳定。
mac认证流程
mac认证流程一、前言Mac认证流程是指将Mac设备连接到企业网络时所需的身份验证过程。
该过程可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企业网络资源,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Mac认证流程。
二、准备工作在开始Mac认证流程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确保Mac设备已连接到企业网络。
2.获取企业网络管理员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
3.打开系统偏好设置中的“网络”选项卡,选择要连接的网络。
三、开始认证1.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企业网络登录页面的网址。
2.在登录页面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点击“登录”按钮。
3.如果用户名和密码正确,则会显示欢迎页面,并提示用户已成功登录。
4.如果用户名或密码错误,则会提示用户重新输入正确的信息。
四、配置证书1.在成功登录后,下载并安装由企业管理员提供的证书文件。
2.打开系统偏好设置中的“安全性与隐私”选项卡,选择“证书”选项卡。
3.点击“添加证书”按钮,选择下载好的证书文件并导入。
4.在导入完成后,选择新添加的证书并点击“信任”按钮,在弹出窗口中选择“始终信任”。
五、完成认证1.重新启动浏览器并访问企业网络资源。
2.如果成功访问企业网络资源,则表示Mac认证流程已完成。
3.如果无法访问企业网络资源,则需要检查证书配置是否正确,并重新进行认证。
六、注意事项1.在进行Mac认证流程时,需要确保用户名和密码的准确性,否则无法完成认证。
2.在下载和安装证书时,需要确保证书文件的来源可靠,以免遭受安全攻击。
3.在进行认证后,需要定期更新证书并重新进行认证,以保障网络安全性。
七、总结通过上述步骤,就可以完成Mac设备的身份认证,并成功连接到企业网络。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认证效率和安全性。
密码杂凑算法的消息鉴别码(mac)机制
密码杂凑算法的消息鉴别码(mac)机制
消息鉴别码(MAC)是一种确保消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机制,它使用一个
密钥和公开函数来生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值作为认证标识,用于鉴别消息的完整性。
MAC机制的实现过程如下:
1. 密钥生成算法:输入安全参数n,输出n-位密钥。
这个密钥将用于后续
的MAC生成和验证。
2. MAC生成算法:输入密钥、消息,输出MAC标签。
这个算法使用密钥
和消息作为输入,经过确定性函数计算,生成固定大小的MAC标签。
MAC 标签是消息的摘要,用于验证消息的完整性。
3. 验证算法:输入密钥、消息、标签,输出验证状态位。
这个算法使用密钥、消息和标签作为输入,通过比较生成标签和给定标签是否相同,判断消息是否被篡改或伪造。
如果标签相同,验证通过,否则验证失败。
在MAC机制中,安全性要求MAC函数是安全的,即它应该具有不可预测性,使得攻击者无法预测生成的标签。
此外,密钥的保密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拥有密钥的人才能够生成和验证MAC标签。
在实际应用中,MAC机制可以用于各种需要保证消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场景,如通信协议、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
mac认证流程
MAC认证流程详解1. 什么是MAC认证?MAC(Media Access Control)认证是一种无线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它通过限制和验证设备的物理地址(MAC地址)来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
在MAC认证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限制设备的MAC地址来保护无线网络的安全,并防止未授权的设备接入网络。
2. MAC认证流程步骤下面是典型的MAC认证流程的详细步骤:步骤1:设备连接和识别用户首先需要将其设备(如手机、电脑等)连接到无线网络。
一旦设备连接成功,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将会识别并记录设备的MAC地址。
步骤2:验证请求一旦设备被识别,无线接入点将生成一个认证请求,并将其发送给设备。
该请求通常是一个特殊的帧,其中包含认证所需的参数和信息。
接收到请求后,设备会进入认证模式。
步骤3:认证请求发送设备将会生成认证请求,并将其发送回无线接入点。
该请求包含设备的MAC地址以及一些其他信息,如身份凭证(用户名和密码)等。
步骤4:认证请求验证无线接入点将收到设备发送的认证请求,并开始验证该请求的有效性。
认证请求验证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下几种:•MAC地址白名单:无线接入点会根据预先配置的MAC地址白名单来验证设备的有效性。
如果设备的MAC地址在白名单内,则请求通过验证。
否则,请求将会被拒绝。
•WPA/WPA2-Enterprise认证:无线接入点将发送设备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到认证服务器进行验证。
认证服务器会对提供的凭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请求通过验证。
否则,请求将会被拒绝。
•证书认证:无线接入点会验证设备所提供的数字证书的有效性。
如果证书有效,则请求通过验证。
否则,请求将会被拒绝。
步骤5:认证结果通知一旦认证请求被验证通过,无线接入点将向设备发送认证结果通知。
如果认证成功,设备将获得网络访问权限。
否则,设备将被限制或拒绝访问网络。
3. MAC认证流程流程图下面是一个简化的MAC认证流程的流程图:设备连接和识别 -> 验证请求 -> 认证请求发送 -> 认证请求验证 -> 认证结果通知4. MAC认证流程的特点和优势MAC认证流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安全性:通过限制和验证设备的MAC地址,MAC认证可以有效地保护无线网络的安全。
FPGA——以太网MAC层数据发送协议实现及验证
FPGA——以太⽹MAC层数据发送协议实现及验证⼀、设计思路FPGA实现MAC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并连接到RTL8211物理层(PHY)芯⽚实现以太⽹数据的发送使⽤GMII接⼝时钟是125MHz,⼀次发8bit数据 8bit * 125M = 1000Mbit 所以叫做千兆以太⽹RTL8211时序来⼀个时钟上升沿就发⼀个字节的数据数据链路层(MAC帧协议)发送过程前同步码 0x55,发七次帧开始符 0xD5⽬的MAC地址(6字节)源MAC地址(6字节)类型:0x800 使⽤IP上层协议,代表下⾯发送的数据是IP数据报数据IP报⽂⾸部IP版本 0x4 IPv4⾸部长度服务类型总长度分段标识保留位DFMF段偏移⽣存周期TTL上层协议 0x11 UDP报⽂校验和源IP地址⽬的IP地址可选字段(0字节不需要)IP报⽂数据(UDP报⽂)UDP报⽂⾸部16位源端⼝号16位⽬的端⼝号16位UDP长度16位UDP校验和(可以直接置0)UDP报⽂数据CRC校验IP报⽂校验和将IP报⽂⾸部,从前到后拼成⼀个⼀个的2字节的数据相加(其中报⽂校验和置0)然后将所加的32bit数据的⾼16位于低16位相加,直到⾼16bit为0 将16bit取反,则为校验和虽然⽣成了函数,但是具体使⽤函数还是要做更改的注意:CRC校验是从发送⽬的MAC地址开始校验的IP⾸部长度单位是/32bit(4字节) 如果没有可选⾃动,⾸部长度就是 5(⾏)IP总长度总长度 = IP⾸部长度 + IP报⽂数据长度单位是/字节MAC帧协议的数据和填充数据和填充那个位置,⾄少要46个字节,如果要发送的UDP报⽂数据加起来没有46字节的话,就要在后⾯填0x00直到有46个字节为⽌ IP报⽂头部(20字节)+ UDP报⽂(8字节)+ 发送的数据 >= 46 发送的数据 >= 18字节FPGA状态机实现每⼀个状态都配套⼀个计数器⼆、以太⽹GMIII发送代码实现module eth_udp_tx_gmii(clk ,rst_n ,tx_en ,tx_done ,dst_mac ,src_mac ,dst_ip ,gmii_clk ,data_len ,data_vld ,gmii_en ,gmii_tx ,data_in);localparam MAC_W = 48;localparam IP_W = 32;localparam PORT_W = 16;localparam DATA_LEN_W = 16;localparam GMII_W = 8;localparam PREAMBLE = 8'h55; //前导码localparam SFD = 8'hD5; //帧开始符localparam ETH_TYPE = 16'h0800;//上层协议类型,IP协议localparam IP_VER = 4'h4; //IPV4localparam IP_HDR_LEN = 4'h5; //⾸部长度有5个32bit localparam IP_TOS = 8'h00; //服务类型,未⽤localparam IP_HED_LEN = 20; //IP头部长度localparam UDP_HED_LEN = 8; //UDP头部长度localparam IP_ID = 16'h0000;//分段标识localparam IP_RSV = 1'b0; //保留localparam IP_DF = 1'b0; //是否分段localparam IP_MF = 1'b0; //是否有后续分段localparam IP_FRAG_OFFSET = 13'h0; //段偏移(以8字节为单位)localparam IP_TTL = 8'h40; //⽣存周期,能经过40个路由器localparam IP_PROTOCOL = 8'h11; //上层协议(UDP)localparam MIN_DATA = 46; //UDP数据最⼩长度localparam DATA_W = 8;//状态机参数localparam IDLE = 7'b0000001;localparam TX_ETH_HED = 7'b0000010;localparam TX_IP_HED = 7'b0000100;localparam TX_UDP_HED = 7'b0001000;localparam TX_UDP_DATA = 7'b0010000;localparam TX_FILL_DATA = 7'b0100000;localparam TX_CRC = 7'b1000000;localparam STATE_W = 7;//计数器参数localparam ETH_HED_W = 5;localparam ETH_HED_N = 22;localparam IP_HED_W = 5;localparam IP_HED_N = 20;localparam UDP_HED_N = 8;localparam UDP_HED_W = 4;localparam CNT_DATA_W = 11;localparam FILL_W = 6;localparam CNT_CRC_W = 3;localparam CNT_CRC_N = 4;//模块参数localparam CHEC_W = 16;localparam CRC_OUT_W = 32;input clk;input rst_n;input tx_en; //发送使能input [MAC_W-1:0] dst_mac; //⽬的Mac地址input [MAC_W-1:0] src_mac; //源Mac地址input [IP_W-1:0] dst_ip; //⽬的ip地址input [IP_W-1:0] src_ip; //源ip地址input [PORT_W-1:0] dst_port; //⽬的端⼝input [PORT_W-1:0] src_port; //源端⼝input [DATA_LEN_W-1:0] data_len; //发送数据长度input [DATA_W-1:0] data_in; //输⼊数据output gmii_clk; //以太⽹接⼝时钟output gmii_en; //以太⽹使能output [GMII_W-1:0] gmii_tx; //以太⽹数据output tx_done; //发送完成output data_vld; //数据有效标志信号wire gmii_clk; //以太⽹接⼝时钟reg gmii_en; //以太⽹使能reg [GMII_W-1:0] gmii_tx; //以太⽹数据reg tx_done; //发送完成reg data_vld; //数据有效标志信号reg [STATE_W-1:0] state_c;reg [STATE_W-1:0] state_n;wire idle2tx_eth_hed;wire tx_eth_hed2tx_ip_hed;wire tx_ip_hed2tx_udp_hed;wire tx_udp_hed2tx_udp_data;wire tx_udp_data2tx_fill_data;wire tx_udp_data2tx_crc;wire tx_fill_data2tx_crc;wire tx_crc2idle;//计数器变量reg [ETH_HED_W-1:0] cnt_eth_hed;wire add_cnt_eht_hed;wire end_cnt_eth_hed;reg [IP_HED_W-1:0] cnt_ip_hed;wire add_cnt_ip_hed;wire end_cnt_ip_hed;reg [UDP_HED_W-1:0] cnt_udp_hed;wire add_cnt_udp_hed;wire end_cnt_udp_hed;reg [CNT_DATA_W-1:0] cnt_data;wire add_cnt_data;wire end_cnt_data;reg [FILL_W-1:0] cnt_fill;wire add_cnt_fill;wire end_cnt_fill;reg [CNT_CRC_W-1:0] cnt_crc;wire add_cnt_crc;wire end_cnt_crc;//中间变量reg tx_flag;reg [MAC_W-1:0] dst_mac_tmp; //⽬的Mac地址reg [MAC_W-1:0] src_mac_tmp; //源Mac地址reg [IP_W-1:0] dst_ip_tmp; //⽬的ip地址reg [IP_W-1:0] src_ip_tmp; //源ip地址reg [PORT_W-1:0] dst_port_tmp; //⽬的端⼝reg [PORT_W-1:0] src_port_tmp; //源端⼝reg [DATA_LEN_W-1:0] data_len_tmp; //发送数据长度reg [DATA_LEN_W-1:0] ip_total_len; //IP总长度reg [DATA_LEN_W-1:0] udp_total_len; //UDP总长度wire [16-1:0] udp_check_sum; //UDP校验和reg [DATA_W-1:0] data_out; //以太⽹数据reg tx_nocrc_flag;//模块变量wire [CHEC_W-1:0] check_sum; //IP报头校验和reg sum_en;reg crc_init;reg crc_en;wire [CRC_OUT_W-1:0] crc_out;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state_c <= IDLE;elsestate_c <= state_n;endalways @(*)begincase(state_c)IDLE:beginif(idle2tx_eth_hed)state_n = TX_ETH_HED;elsestate_n = state_c;endTX_ETH_HED:beginif(tx_eth_hed2tx_ip_hed)state_n = TX_IP_HED;elsestate_n = state_c;endTX_IP_HED:beginif(tx_ip_hed2tx_udp_hed)state_n = state_c;endTX_UDP_HED:beginif(tx_udp_hed2tx_udp_data)state_n = TX_UDP_DATA;elsestate_n = state_c;endTX_UDP_DATA:beginif(tx_udp_data2tx_fill_data)state_n = TX_FILL_DATA;else if(tx_udp_data2tx_crc)state_n = TX_CRC;elsestate_n = state_c;endTX_FILL_DATA:beginif(tx_fill_data2tx_crc)state_n = TX_CRC;elsestate_n = state_c;endTX_CRC:beginif(tx_crc2idle)state_n = IDLE;elsestate_n = state_c;enddefault:state_n = IDLE;endcaseendassign idle2tx_eth_hed = state_c == IDLE && tx_en;assign tx_eth_hed2tx_ip_hed = state_c == TX_ETH_HED && end_cnt_eth_hed;assign tx_ip_hed2tx_udp_hed = state_c == TX_IP_HED && end_cnt_ip_hed;assign tx_udp_hed2tx_udp_data = state_c == TX_UDP_HED && end_cnt_udp_hed;assign tx_udp_data2tx_fill_data = state_c == TX_UDP_DATA && end_cnt_data && (data_len_tmp > 0 && data_len_tmp < (MIN_DATA - IP_HED_LEN - UDP_HED_LEN)); assign tx_udp_data2tx_crc = state_c == TX_UDP_DATA && end_cnt_data && data_len_tmp >= (MIN_DATA - IP_HED_LEN - UDP_HED_LEN);assign tx_fill_data2tx_crc = state_c == TX_FILL_DATA && end_cnt_fill;assign tx_crc2idle = state_c == TX_CRC && end_cnt_crc;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data_out <= 0;else if(state_c == TX_ETH_HED)begincase(cnt_eth_hed)0,1,2,3,4,5,6:data_out <= PREAMBLE;7 :data_out <= SFD;8 :data_out <= dst_mac_tmp[47:40];9 :data_out <= dst_mac_tmp[39:32];10:data_out <= dst_mac_tmp[31:24];11:data_out <= dst_mac_tmp[23:16];12:data_out <= dst_mac_tmp[15:8];13:data_out <= dst_mac_tmp[7:0];14:data_out <= src_mac_tmp[47:40];15:data_out <= src_mac_tmp[39:32];16:data_out <= src_mac_tmp[31:24];17:data_out <= src_mac_tmp[23:16];18:data_out <= src_mac_tmp[15:8];19:data_out <= src_mac_tmp[7:0];20:data_out <= ETH_TYPE[15:8];21:data_out <= ETH_TYPE[7:0];default:data_out <= 8'h00;endcaseendelse if(state_c == TX_IP_HED)begincase(cnt_ip_hed)0 :data_out <= {IP_VER,IP_HDR_LEN};1 :data_out <= IP_TOS;2 :data_out <= ip_total_len[15:8];3 :data_out <= ip_total_len[7:0];4 :data_out <= IP_ID[15:8];5 :data_out <= IP_ID[7:0];6 :data_out <= {IP_RSV,IP_DF,IP_MF,IP_FRAG_OFFSET[12:8]};7 :data_out <= IP_FRAG_OFFSET[7:0];8 :data_out <= IP_TTL;9 :data_out <= IP_PROTOCOL;10:data_out <= check_sum[15:8];11:data_out <= check_sum[7:0];12:data_out <= src_ip_tmp[31:24];13:data_out <= src_ip_tmp[23:16];14:data_out <= src_ip_tmp[15:8];15:data_out <= src_ip_tmp[7:0];17:data_out <= dst_ip_tmp[23:16];18:data_out <= dst_ip_tmp[15:8];19:data_out <= dst_ip_tmp[7:0];default:data_out <= 8'h00;endcaseendelse if(state_c == TX_UDP_HED)begincase(cnt_udp_hed)0:data_out <= src_port_tmp[15:8];1:data_out <= src_port_tmp[7:0];2:data_out <= dst_port_tmp[15:8];3:data_out <= dst_port_tmp[7:0];4:data_out <= udp_total_len[15:8];5:data_out <= udp_total_len[7:0];6:data_out <= udp_check_sum[15:8];7:data_out <= udp_check_sum[7:0];default:data_out <= 8'h00;endcaseendelse if(state_c == TX_UDP_DATA)begindata_out <= data_in;endelse if(state_c == TX_FILL_DATA)begindata_out <= 8'h00;endelse if(state_c == TX_CRC)begindata_out <= 0;endend//以太⽹头部计数器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cnt_eth_hed <= 0;else if(add_cnt_eht_hed)beginif(end_cnt_eth_hed)cnt_eth_hed <= 0;elsecnt_eth_hed <= cnt_eth_hed + 1'b1;endendassign add_cnt_eht_hed = state_c == TX_ETH_HED;assign end_cnt_eth_hed = add_cnt_eht_hed && cnt_eth_hed == ETH_HED_N - 1; //IP头计数器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cnt_ip_hed <= 0;else if(add_cnt_ip_hed)beginif(end_cnt_ip_hed)cnt_ip_hed <= 0;elsecnt_ip_hed <= cnt_ip_hed + 1;endendassign add_cnt_ip_hed = state_c == TX_IP_HED;assign end_cnt_ip_hed = add_cnt_ip_hed && cnt_ip_hed == IP_HED_N - 1;//udp头部计数器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cnt_udp_hed <= 0;endelse if(add_cnt_udp_hed)beginif(end_cnt_udp_hed)cnt_udp_hed <= 0;elsecnt_udp_hed <= cnt_udp_hed + 1;endendassign add_cnt_udp_hed = state_c == TX_UDP_HED;assign end_cnt_udp_hed = add_cnt_udp_hed && cnt_udp_hed == UDP_HED_N - 1; //UDP数据计数器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cnt_data <= 0;endelse if(add_cnt_data)beginif(end_cnt_data)cnt_data <= 0;elsecnt_data <= cnt_data + 1;endassign add_cnt_data = state_c == TX_UDP_DATA;assign end_cnt_data = add_cnt_data && cnt_data == data_len_tmp - 1;//填充计数器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cnt_fill <= 0;endelse if(add_cnt_fill)beginif(end_cnt_fill)cnt_fill <= 0;elsecnt_fill <= cnt_fill + 1;endendassign add_cnt_fill = state_c == TX_FILL_DATA;assign end_cnt_fill = add_cnt_fill && cnt_fill == (MIN_DATA - IP_HED_LEN - UDP_HED_LEN - data_len_tmp) - 1; //CRC计数器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cnt_crc <= 0;endelse if(add_cnt_crc)beginif(end_cnt_crc)cnt_crc <= 0;elsecnt_crc <= cnt_crc + 1;endendassign add_cnt_crc = state_c == TX_CRC && !tx_nocrc_flag;assign end_cnt_crc = add_cnt_crc && cnt_crc == CNT_CRC_N - 1;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tx_flag <= 0;else if(tx_en)tx_flag <= 1;end//装载写⼊数据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dst_mac_tmp <= 0;src_mac_tmp <= 0;dst_ip_tmp <= 0;src_ip_tmp <= 0;dst_port_tmp <= 0;src_port_tmp <= 0;data_len_tmp <= 0;endelse if(tx_en && (!tx_flag))begindst_mac_tmp <= dst_mac;src_mac_tmp <= src_mac;dst_ip_tmp <= dst_ip;src_ip_tmp <= src_ip;dst_port_tmp <= dst_port;src_port_tmp <= src_port;data_len_tmp <= data_len;endend//IP总长度,20字节的IP⾸部+8字节UDP⾸部+UDP数据长度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ip_total_len <= 0;else if(state_c == TX_ETH_HED && (cnt_eth_hed == 0 && add_cnt_eht_hed))ip_total_len = IP_HED_LEN + UDP_HED_LEN + data_len_tmp;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udp_total_len <= 0;else if(state_c == TX_ETH_HED && (cnt_eth_hed == 0 && add_cnt_eht_hed))udp_total_len <= UDP_HED_LEN + data_len_tmp;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sum_en <= 0;else if(state_c == TX_ETH_HED && end_cnt_eth_hed)sum_en <= 1;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crc_init <= 0;else if(tx_en && (!tx_flag))crc_init <= 1;elsecrc_init <= 0;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crc_en <= 0;else if(state_c == TX_ETH_HED)beginif(cnt_eth_hed == 9 - 1 && add_cnt_eht_hed)crc_en <= 1;endelse if(state_c == TX_IP_HED || state_c == TX_UDP_HED || state_c == TX_UDP_DATA || state_c == TX_FILL_DATA)crc_en <= 1;elsecrc_en <= 0;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gmii_tx <= 0;else if(tx_nocrc_flag)gmii_tx <= data_out;else if(state_c == TX_CRC)begincase(cnt_crc)0:gmii_tx <= crc_out[7:0];1:gmii_tx <= crc_out[15:8];2:gmii_tx <= crc_out[23:16];3:gmii_tx <= crc_out[31:24];default:gmii_tx <= 8'h00;endcaseendelse if(tx_done)gmii_tx <= 0;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tx_nocrc_flag <= 0;else if(state_c == TX_ETH_HED || state_c == TX_IP_HED || state_c == TX_UDP_HED || state_c == TX_UDP_DATA || state_c == TX_FILL_DATA) tx_nocrc_flag <= 1;elsetx_nocrc_flag <= 0;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tx_done <= 0;else if(end_cnt_crc)tx_done <= 1;elsetx_done <= 0;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data_vld <= 0;else if(end_cnt_udp_hed)data_vld <= 1;else if(end_cnt_data)data_vld <= 0;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gmii_en <= 0;else if(cnt_eth_hed == 1 && add_cnt_eht_hed)gmii_en <= 1;else if(tx_done)gmii_en <= 0;endassign gmii_clk = clk;assign udp_check_sum = 0;.rst_n (rst_n),.sum_en (sum_en), //使能.ver (IP_VER), //ip版本.hdr_len (IP_HDR_LEN), //⾸部长度(单位,字节) .tos (IP_TOS), //服务类型.total_len (ip_total_len), //总长度.id (IP_ID), //分段标识.rsv (IP_RSV), //未⽤.df (IP_DF), //DF.mf (IP_MF), //MF.frag_offset (IP_FRAG_OFFSET), //段偏移.ttl (IP_TTL), //⽣存周期TTL(单位,秒).protocal (IP_PROTOCOL), //上层协议.check_sum (check_sum), //报头校验和.src_ip (src_ip_tmp), //源ip地址.dst_ip (dst_ip_tmp) //⽬的ip地址);crc32_d8 crc32_d8(.clk (clk),.rst_n (rst_n),.data (data_out),.crc_init (crc_init),.crc_en (crc_en),.crc_out (crc_out));endmodule三、IP校验和模块module ip_checksum(clk ,rst_n ,sum_en , //使能ver , //ip版本hdr_len , //⾸部长度(单位,字节)tos , //服务类型total_len , //总长度id , //分段标识rsv , //未⽤df , //DFmf , //MFfrag_offset , //段偏移ttl , //⽣存周期TTL(单位,秒)protocal , //上层协议check_sum , //报头校验和src_ip , //源ip地址dst_ip //⽬的ip地址);localparam VER_W = 4;localparam HDR_W = 4;localparam TOS_W = 8;localparam TOT_W = 16;localparam ID_W = 16;localparam FRAG_W = 13;localparam TTL_W = 8;localparam PTOC_W = 8;localparam CHEC_W = 16;localparam SR_W = 32;localparam DS_W = 32;localparam SUM_W = 32;localparam ACC_W = 17;input clk;input rst_n;input sum_en;input [VER_W-1:0] ver;input [HDR_W-1:0] hdr_len;input [TOS_W-1:0] tos;input [TOT_W-1:0] total_len;input [ID_W-1:0] id;input rsv;input df;input mf;input [FRAG_W-1:0] frag_offset;input [TTL_W-1:0] ttl;input [PTOC_W-1:0] protocal;input [SR_W-1:0] src_ip;input [DS_W-1:0] dst_ip;output [CHEC_W-1:0] check_sum;reg [CHEC_W-1:0] check_sum;//中间变量reg [SUM_W-1:0] sum;reg [ACC_W-1:0] acc_high_low;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sum <= 0;else if(sum_en)sum <= {ver,hdr_len,tos} + total_len + id + {rsv,df,mf,frag_offset} + {ttl,protocal} + src_ip[31:16] + src_ip[15:0] + dst_ip[31:16] + dst_ip[15:0]; 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acc_high_low <= 0;elseacc_high_low <= sum[15:0] + sum[31:16];end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check_sum <= 0;elsecheck_sum <= ~(acc_high_low[15:0] + acc_high_low[16]);endendmodule四、CRC校验模块////////////////////////////////////////////////////////////////////////////////// Copyright (C) 1999-2008 Easics NV.// This source file may be used and distributed without restriction// provided that this copyright statement is not removed from the file// and that any derivative work contains the original copyright notice// and the associated disclaimer.//// THIS SOURCE FILE IS PROVIDED "AS IS" AND WITHOUT ANY EXPRESS// OR IMPLIED WARRANTIES, INCLUDING, WITHOUT LIMITATION, THE IMPLIED// WARRANTIES OF MERCHANTIBILITY AND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Purpose : synthesizable CRC function// * polynomial: x^32 + x^26 + x^23 + x^22 + x^16 + x^12 + x^11 + x^10 + x^8 + x^7 + x^5 + x^4 + x^2 + x^1 + 1// * data width: 8//// Info : tools@easics.be// ////////////////////////////////////////////////////////////////////////////////module crc32_d8(clk ,rst_n ,data ,crc_init ,crc_en ,crc_out);localparam DATA_W = 8;localparam OUT_W = 32;input clk;input rst_n;input [DATA_W-1:0] data;input crc_init;input crc_en;output [OUT_W-1:0] crc_out;wire [OUT_W-1:0] crc_out;//中间变量wire [DATA_W-1:0] data_in;reg [OUT_W-1:0] crc_out_inv;//⽣成data反转电路generategenvar i;for(i = 0;i < DATA_W;i = i + 1)beginassign data_in[i] = data[(DATA_W-1) - i];end//⽣成crc反转电路generategenvar j;for(j = 0;j < OUT_W;j = j + 1)beginassign crc_out[j] = ~crc_out_inv[(OUT_W-1) - j];endendgenerate//输出CRC,初始化CRC为FFFF_FFFF,使能输出CRC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crc_out_inv <= 0;else if(crc_init)crc_out_inv <= 32'hffff_ffff;else if(crc_en)crc_out_inv <= nextCRC32_D8(data_in,crc_out_inv);end// polynomial: x^32 + x^26 + x^23 + x^22 + x^16 + x^12 + x^11 + x^10 + x^8 + x^7 + x^5 + x^4 + x^2 + x^1 + 1 // data width: 8// convention: the first serial bit is D[7]function [31:0] nextCRC32_D8;input [7:0] Data;input [31:0] crc;reg [7:0] d;reg [31:0] c;reg [31:0] newcrc;begind = Data;c = crc;newcrc[0] = d[6] ^ d[0] ^ c[24] ^ c[30];newcrc[1] = d[7] ^ d[6] ^ d[1] ^ d[0] ^ c[24] ^ c[25] ^ c[30] ^ c[31];newcrc[2] = d[7] ^ d[6] ^ d[2] ^ d[1] ^ d[0] ^ c[24] ^ c[25] ^ c[26] ^ c[30] ^ c[31];newcrc[3] = d[7] ^ d[3] ^ d[2] ^ d[1] ^ c[25] ^ c[26] ^ c[27] ^ c[31];newcrc[4] = d[6] ^ d[4] ^ d[3] ^ d[2] ^ d[0] ^ c[24] ^ c[26] ^ c[27] ^ c[28] ^ c[30];newcrc[5] = d[7] ^ d[6] ^ d[5] ^ d[4] ^ d[3] ^ d[1] ^ d[0] ^ c[24] ^ c[25] ^ c[27] ^ c[28] ^ c[29] ^ c[30] ^ c[31]; newcrc[6] = d[7] ^ d[6] ^ d[5] ^ d[4] ^ d[2] ^ d[1] ^ c[25] ^ c[26] ^ c[28] ^ c[29] ^ c[30] ^ c[31];newcrc[7] = d[7] ^ d[5] ^ d[3] ^ d[2] ^ d[0] ^ c[24] ^ c[26] ^ c[27] ^ c[29] ^ c[31];newcrc[8] = d[4] ^ d[3] ^ d[1] ^ d[0] ^ c[0] ^ c[24] ^ c[25] ^ c[27] ^ c[28];newcrc[9] = d[5] ^ d[4] ^ d[2] ^ d[1] ^ c[1] ^ c[25] ^ c[26] ^ c[28] ^ c[29];newcrc[10] = d[5] ^ d[3] ^ d[2] ^ d[0] ^ c[2] ^ c[24] ^ c[26] ^ c[27] ^ c[29];newcrc[11] = d[4] ^ d[3] ^ d[1] ^ d[0] ^ c[3] ^ c[24] ^ c[25] ^ c[27] ^ c[28];newcrc[12] = d[6] ^ d[5] ^ d[4] ^ d[2] ^ d[1] ^ d[0] ^ c[4] ^ c[24] ^ c[25] ^ c[26] ^ c[28] ^ c[29] ^ c[30];newcrc[13] = d[7] ^ d[6] ^ d[5] ^ d[3] ^ d[2] ^ d[1] ^ c[5] ^ c[25] ^ c[26] ^ c[27] ^ c[29] ^ c[30] ^ c[31];newcrc[14] = d[7] ^ d[6] ^ d[4] ^ d[3] ^ d[2] ^ c[6] ^ c[26] ^ c[27] ^ c[28] ^ c[30] ^ c[31];newcrc[15] = d[7] ^ d[5] ^ d[4] ^ d[3] ^ c[7] ^ c[27] ^ c[28] ^ c[29] ^ c[31];newcrc[16] = d[5] ^ d[4] ^ d[0] ^ c[8] ^ c[24] ^ c[28] ^ c[29];newcrc[17] = d[6] ^ d[5] ^ d[1] ^ c[9] ^ c[25] ^ c[29] ^ c[30];newcrc[18] = d[7] ^ d[6] ^ d[2] ^ c[10] ^ c[26] ^ c[30] ^ c[31];newcrc[19] = d[7] ^ d[3] ^ c[11] ^ c[27] ^ c[31];newcrc[20] = d[4] ^ c[12] ^ c[28];newcrc[21] = d[5] ^ c[13] ^ c[29];newcrc[22] = d[0] ^ c[14] ^ c[24];newcrc[23] = d[6] ^ d[1] ^ d[0] ^ c[15] ^ c[24] ^ c[25] ^ c[30];newcrc[24] = d[7] ^ d[2] ^ d[1] ^ c[16] ^ c[25] ^ c[26] ^ c[31];newcrc[25] = d[3] ^ d[2] ^ c[17] ^ c[26] ^ c[27];newcrc[26] = d[6] ^ d[4] ^ d[3] ^ d[0] ^ c[18] ^ c[24] ^ c[27] ^ c[28] ^ c[30];newcrc[27] = d[7] ^ d[5] ^ d[4] ^ d[1] ^ c[19] ^ c[25] ^ c[28] ^ c[29] ^ c[31];newcrc[28] = d[6] ^ d[5] ^ d[2] ^ c[20] ^ c[26] ^ c[29] ^ c[30];newcrc[29] = d[7] ^ d[6] ^ d[3] ^ c[21] ^ c[27] ^ c[30] ^ c[31];newcrc[30] = d[7] ^ d[4] ^ c[22] ^ c[28] ^ c[31];newcrc[31] = d[5] ^ c[23] ^ c[29];nextCRC32_D8 = newcrc;endendfunctionendmodule五、仿真验证`timescale 1ns / 1nsmodule eth_tb();localparam MAC_W = 48;localparam IP_W = 32;localparam PORT_W = 16;localparam DATA_LEN_W = 16;localparam GMII_W = 8;localparam DATA_W = 8;parameter CYCLE = 20;reg clk;reg rst_n;reg tx_en; //发送使能reg [MAC_W-1:0] dst_mac; //⽬的Mac地址reg [MAC_W-1:0] src_mac; //源Mac地址reg [IP_W-1:0] dst_ip; //⽬的ip地址reg [IP_W-1:0] src_ip; //源ip地址reg [PORT_W-1:0] dst_port; //⽬的端⼝reg [PORT_W-1:0] src_port; //源端⼝reg [DATA_LEN_W-1:0] data_len; //发送数据长度reg [DATA_W-1:0] data_in; //输⼊数据wire gmii_clk; //以太⽹接⼝时钟wire gmii_en; //以太⽹使能wire [GMII_W-1:0] gmii_tx; //以太⽹数据wire tx_done; //发送完成wire data_vld; //数据有效标志信号eth_udp_tx_gmii eth_udp_tx_gmii(.clk (clk),.rst_n (rst_n),.tx_en (tx_en),.tx_done (tx_done),.dst_mac (dst_mac),.src_mac (src_mac),.dst_ip (dst_ip),.src_ip (src_ip),.dst_port (dst_port),.src_port (src_port),.gmii_clk (gmii_clk),.data_len (data_len),.data_vld (data_vld),.gmii_en (gmii_en),.gmii_tx (gmii_tx),.data_in (data_in));initial clk = 1;always #(CYCLE/2) clk = ~clk;initial beginrst_n = 1;#3;rst_n = 0;#(3*CYCLE)rst_n = 1;endinitial begindst_mac = 0;#(10*CYCLE)dst_mac = 48'hA1_6F_5B_12_01_F8;endinitial beginsrc_mac = 0;#(10*CYCLE)src_mac = 48'h00_0a_35_01_fe_c0;endinitial begindst_ip = 0;#(10*CYCLE)dst_ip = 32'hc0_a8_00_02;endinitial beginsrc_ip = 0;#(10*CYCLE)src_ip = 32'hc0_a8_00_03;endinitial begindst_port = 0;#(10*CYCLE)dst_port = 16'd8080;endinitial beginsrc_port = 0;#(10*CYCLE)src_port = 16'd1010;endinitial begindata_len = 0;#(10*CYCLE)data_len = 10;endreg [4-1:0] cnt_data_in;wire add_cnt_data_in;wire end_cnt_data_in;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cnt_data_in <= 0;endelse if(add_cnt_data_in)beginif(end_cnt_data_in)cnt_data_in <= 0;elsecnt_data_in <= cnt_data_in + 1;endendassign add_cnt_data_in = data_vld;assign end_cnt_data_in = add_cnt_data_in && cnt_data_in == 11 - 1; always @(*)begincase (cnt_data_in)0 :data_in = "X";1 :data_in = "I";2 :data_in = "L";3 :data_in = "I";4 :data_in = "N";5 :data_in = "X";6 :data_in = " ";7 :data_in = "F";8 :data_in = "P";9 :data_in = "G";10:data_in = "A";default: data_in = 8'h00;endcaseendinitial begin@(posedge tx_done)#200;$stop;endinitial begin#1;tx_en = 0;#(15*CYCLE)tx_en = 1;#(CYCLE)tx_en = 0;endendmodule六、板级验证module eth_udp_tx_gmii_test(clk ,rst_n ,led ,eth_rst_n,gmii_clk ,gmii_en ,gmii_tx);//延迟0.5msparameter DELAY_N = 625_00000;input clk;input rst_n;output led;output eth_rst_n;output gmii_clk ;output gmii_en ;output [8-1:0] gmii_tx;wire led;wire eth_rst_n;wire gmii_clk ;wire gmii_en ;wire [8-1:0] gmii_tx;wire locked;wire clk125M;wire data_vld;reg [8-1:0] data_in;reg tx_en;//PLL稳定后,开始⼯作assign eth_rst_n = locked;assign led = locked;pll pll(.clk_out1(clk125M),.resetn(rst_n),.locked(locked),.clk_in1(clk));eth_udp_tx_gmii eth_udp_tx_gmii(.clk (clk125M),.rst_n (eth_rst_n),.tx_en (tx_en),.tx_done (tx_done),.dst_mac (48'h10_1E_1F_12_11_18),.src_mac (48'h00_0a_35_01_fe_c0),.dst_ip (32'hc0_a8_00_03),.src_ip (32'hc0_a8_00_02),.dst_port (16'd6000),.src_port (16'd5000),.gmii_clk (gmii_clk),.data_len (23),.data_vld (data_vld),.gmii_en (gmii_en),.gmii_tx (gmii_tx),.data_in (data_in));reg [26-1:0] cnt_delay;wire add_cnt_delay;wire end_cnt_delay;always @(posedge clk125M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cnt_delay <= 0;endelse if(add_cnt_delay)beginif(end_cnt_delay)cnt_delay <= 0;elsecnt_delay <= cnt_delay + 1;endendassign add_cnt_delay = eth_rst_n;assign end_cnt_delay = add_cnt_delay && cnt_delay == DELAY_N - 1 ; always @(posedge clk125M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tx_en <= 0;else if(end_cnt_delay)tx_en <= 1;elsetx_en <= 0;endreg [5-1:0] cnt_data_in;wire add_cnt_data_in;wire end_cnt_data_in;always @(posedge clk125M or negedge rst_n)beginif(!rst_n)begincnt_data_in <= 0;endelse if(add_cnt_data_in)beginif(end_cnt_data_in)cnt_data_in <= 0;elsecnt_data_in <= cnt_data_in + 1;endendassign add_cnt_data_in = data_vld;assign end_cnt_data_in = add_cnt_data_in && cnt_data_in == 23 - 1;always @(*)begincase (cnt_data_in)16'd0 : data_in = "H";16'd1 : data_in = "e";16'd2 : data_in = "l";16'd3 : data_in = "l";16'd4 : data_in = "o";16'd5 : data_in = ",";16'd6 : data_in = " ";16'd7 : data_in = "w";16'd8 : data_in = "e";16'd9 : data_in = "l";16'd10 : data_in = "c";16'd11 : data_in = "o";16'd12 : data_in = "m";16'd13 : data_in = "e";16'd14 : data_in = " ";16'd15 : data_in = "t";16'd16 : data_in = "o";16'd17 : data_in = " ";16'd18 : data_in = "F";16'd19 : data_in = "P";16'd20 : data_in = "G";16'd21 : data_in = "A";16'd22 : data_in = "!";default:data_in = 8'h00;endcaseendendmodule七、问题记录在板级验证过程中,抓取的包出现异常原因是FPGA开发板连接的物理层芯⽚引脚没有使⽤,但是FPGA的未⽤引脚是⾼电平和低电平影响了芯⽚的正常⼯作解决⽅法是:添加⼀条约束,将未⽤引脚置为⾼阻态set_property BITSTREAM.CONFIG.UNUSEDPIN Pullnone [current_design](IOB = "TRUE") output gmii_en; //以太⽹使能 (IOB = "TRUE") output [GMII_W-1:0] gmii_tx; //以太⽹数据。
openwrt的mac规则
OpenWrt的MAC规则1. 简介OpenWrt是一个开源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用于路由器和其他网络设备。
它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功能和灵活的配置选项,使用户能够自定义和优化路由器的性能。
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是一个唯一标识网络设备的物理地址。
在OpenWrt中,可以使用MAC规则来管理和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
本文将详细介绍OpenWrt中的MAC规则功能,包括如何配置和使用MAC规则以及其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
2. MAC规则功能2.1 MAC过滤MAC过滤是一种基于MAC地址对设备进行访问控制的方法。
通过配置MAC规则,可以允许或禁止特定设备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
在OpenWrt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启用MAC过滤:1.登录到OpenWrt路由器的Web界面。
2.导航到“网络”>“接口”。
3.找到要配置MAC过滤的接口,例如LAN接口。
4.点击“编辑”按钮,在“防火墙设置”部分找到“输入”选项。
5.在“输入”选项下拉菜单中选择“拒绝”,然后点击“保存&应用”。
此时,所有未经授权的设备将无法与路由器进行通信。
2.2 MAC地址克隆MAC地址克隆是一种将一个设备的MAC地址复制到另一个设备的方法。
通过MAC地址克隆,可以使路由器识别为其他设备,从而绕过某些网络访问控制。
在OpenWrt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MAC地址克隆:1.登录到OpenWrt路由器的Web界面。
2.导航到“网络”>“接口”。
3.找到要进行MAC地址克隆的接口,例如WAN接口。
4.点击“编辑”按钮,在“物理设置”部分找到“物理网卡设置”选项。
5.在“物理网卡设置”下拉菜单中选择要克隆的设备,并点击“保存&应用”。
此时,该接口将使用被克隆设备的MAC地址。
2.3 随机化MAC地址随机化MAC地址是一种保护用户隐私和增强网络安全性的方法。
通过定期更改设备的MAC地址,可以防止恶意用户跟踪和监视用户的网络活动。
mac认证实现机制
mac认证实现机制Mac认证是一种凭证验证机制,用于确认用户身份和权限,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或资源。
Mac认证实现机制是指实现这种认证机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认证协议、加密算法、密钥管理和密码学技术等。
1.认证协议认证协议是Mac认证的基础,常见的认证协议包括RADIUS协议、TACACS+协议和Kerberos协议等。
这些协议提供了认证过程所需的数据格式、报文交换规则和安全传输机制等。
RADIUS(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 Service)是一种常用的认证协议,用于在远程访问服务器上进行用户认证。
RADIUS协议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客户端发送认证请求到RADIUS服务器,服务器进行身份验证并返回认证结果。
RADIUS协议提供了加密传输、鉴权和计费等功能。
TACACS+(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 Access Control System Plus)是一种认证和授权协议,用于网络设备的远程访问控制。
与RADIUS类似,TACACS+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进行认证,但相比RADIUS,TACACS+能够提供更灵活的权限控制和日志记录等功能。
Kerberos是一种网络认证协议,主要用于分布式环境中的用户认证。
Kerberos协议通过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互相验证,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登录和使用系统。
Kerberos协议使用票据(ticket)和密钥交换等方式实现认证机制,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加密算法加密算法在Mac认证中起到了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和传输数据安全的作用。
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AES和RC4等。
在Mac认证中,对称加密算法可以用于保护认证协议中的敏感信息传输,防止被窃听和篡改。
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一对密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
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简介Mac校验规则是指在计算机领域中,用于验证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一种校验方法。
Mac(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是一种基于密钥的散列函数,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和校验,确保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没有被篡改或损坏。
校验算法Mac校验规则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算法来生成和验证消息认证码。
常见的算法包括HMAC(Hash-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MD5(Message Digest Algorithm 5)、SHA-1(Secure Hash Algorithm 1)和SHA-256等。
HMACHMAC是一种基于散列函数和密钥的消息认证码算法。
它结合了散列函数的不可逆性和密钥的安全性,能够有效地检测数据是否被篡改。
HMAC使用两次散列运算将原始数据与密钥进行混合,并生成最终的认证码。
MD5MD5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中的消息摘要算法。
它将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128位)的哈希值。
MD5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和较低的碰撞概率,在文件完整性校验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SHA-1和SHA-256SHA-1和SHA-256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安全散列算法。
它们分别生成160位和256位的哈希值,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抗碰撞能力。
SHA-256相对于SHA-1来说更为安全,因此在一些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被广泛使用。
Mac校验过程Mac校验规则通常包括生成认证码和验证认证码两个步骤。
生成认证码在生成认证码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定的密钥和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1.选择合适的算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Mac算法,如HMAC、MD5、SHA-1或SHA-256等。
2.生成密钥:根据算法要求生成一个密钥,确保密钥的安全性。
3.处理数据:将原始数据与密钥进行混合处理,并通过散列运算得到最终的认证码。
验证认证码在验证认证码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同的密钥和算法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比较计算得到的认证码与传输过程中接收到的认证码是否一致。
mac认证实现机制
mac认证实现机制MAC(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是一种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和身份认证的技术,常用于网络通信和数据存储中。
它通过在数据上附加一个固定长度的验证标签(也称为MAC值)来实施认证机制。
MAC认证主要有两种实现机制:对称密钥的MAC认证和公钥的MAC认证。
对称密钥的MAC认证是一种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机制。
要实现对称密钥的MAC认证,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适当的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HMAC、SHA-256和AES等。
选择加密算法时需要考虑算法的安全性和性能。
2. 随机生成一个密钥并与发送方和接收方共享。
密钥的长度和生成方式应该足够安全,以防止被破解。
3. 在发送方使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生成MAC值。
加密可以使用对称加密算法,而生成MAC值可以使用HMAC或其他适当的算法。
4. 将加密后的数据和生成的MAC值一起发送给接收方。
5. 在接收方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密和验证MAC值。
解密和验证MAC值的步骤与发送方相同。
通过以上步骤,发送方和接收方可以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MAC认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身份认证。
另一种MAC认证的实现机制是公钥的MAC认证。
与对称密钥的MAC认证不同,公钥的MAC认证使用了公钥和私钥配对的非对称加密算法。
要实现公钥的MAC认证,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生成一对公钥和私钥,并将公钥发送给接收方。
2. 发送方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生成MAC值。
加密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而生成MAC值可以使用HMAC或其他适当的算法。
3. 将加密后的数据和生成的MAC值一起发送给接收方。
4. 接收方使用发送方的公钥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密和验证MAC值。
解密和验证MAC值的步骤与发送方相同。
通过公钥和私钥的配对,公钥的MAC认证可以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身份认证。
相比对称密钥的MAC认证,公钥的MAC认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也存在着密钥管理的挑战。
MAC地址认证配置详细手册
和密码与配置的本地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匹配。 z 若采用固定用户名,则设备将一个已经在本地指定的 MAC 地址认证用户使用的固定用户名
和对应的密码作为待认证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与配置的本地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匹配。 用户名和密码匹配成功后,用户可以访问网络。
1.1.3 MAC 地址认证定时器
可配置的 MAC 地址认证定时器包括以下几种: z 下线检测定时器(offline-detect):用来设置用户空闲超时的时间间隔。如果在两个时间
目录
1 MAC地址认证配置 ............................................................................................................................. 1-1 1.1 MAC地址认证简介............................................................................................................................. 1-1 1.1.1 MAC地址认证概述 .................................................................................................................. 1-1 1.1.2 使用不同用户名格式的MAC地址认证 ..................................................................................... 1-1 1.1.3 MAC地址认证定时器 .............................................................................................................. 1-2 1.1.4 和MAC地址认证配合使用的特性 ............................................................................................ 1-3 1.2 MAC地址认证配置任务简介 .............................................................................................................. 1-3 1.3 MAC地址认证基本配置 ..................................................................................................................... 1-4 1.3.1 配置准备 ................................................................................................................................. 1-4 1.3.2 配置过程 ................................................................................................................................. 1-4 1.4 配置MAC地址认证用户使用的认证域................................................................................................ 1-5 1.5 配置MAC地址认证的Guest VLAN..................................................................................................... 1-6 1.5.1 配置准备 ................................................................................................................................. 1-6 1.5.2 配置Guest VLAN .................................................................................................................... 1-6 1.6 MAC地址认证的显示和维护 .............................................................................................................. 1-7 1.7 MAC地址认证典型配置举例 .............................................................................................................. 1-7 1.7.1 本地MAC地址认证 .................................................................................................................. 1-7 1.7.2 使用RADIUS服务器进行MAC地址认证 .................................................................................. 1-9 1.7.3 下发ACL典型配置举例.......................................................................................................... 1-11
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摘要:一、引言二、什么是MAC校验规则三、MAC校验规则的作用四、MAC校验规则的分类1.基于IP地址的MAC校验规则2.基于MAC地址的MAC校验规则3.基于端口的MAC校验规则五、如何配置MAC校验规则六、MAC校验规则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七、总结正文:MAC(Media Access Control)校验规则是网络设备中用于控制数据包传输的一种技术。
通过配置MAC校验规则,网络管理员可以控制哪些设备可以访问网络,哪些设备不能访问网络,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性和保障网络设备的稳定运行。
一、什么是MAC校验规则MAC校验规则是一种网络访问控制策略,用于指定设备之间通信的规则。
通过配置MAC校验规则,网络设备可以识别并允许符合规则的数据包通过,而对于不符合规则的数据包,则予以拒绝。
二、MAC校验规则的作用MAC校验规则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提高网络安全性;2.控制网络设备的带宽使用,优化网络性能;3.限制特定设备或用户访问特定网络资源,保障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4.隔离故障设备,避免故障扩散,提高网络稳定性。
三、MAC校验规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依据,MAC校验规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IP地址的MAC校验规则:根据数据包的IP地址来决定是否允许其通过。
这种规则适用于需要在网络层过滤的场景。
2.基于MAC地址的MAC校验规则:根据数据包的MAC地址来决定是否允许其通过。
这种规则适用于需要在链路层过滤的场景。
3.基于端口的MAC校验规则:根据数据包所使用的端口来决定是否允许其通过。
这种规则适用于需要在物理层过滤的场景。
四、如何配置MAC校验规则配置MAC校验规则的具体步骤可能因设备类型而异。
通常情况下,网络管理员需要登录到网络设备,进入相应的配置界面,然后根据需求配置相应的规则。
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设备说明书或向设备厂商咨询。
五、MAC校验规则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MAC校验规则在网络安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在企业网络中,可以配置MAC校验规则,限制员工使用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公司内部网络,从而防止潜在的安全风险;2.在数据中心中,可以配置MAC校验规则,控制服务器之间的访问权限,避免恶意篡改或数据泄露;3.在无线网络中,可以配置MAC校验规则,限制特定设备访问无线网络,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接入网络。
nordic mac编码规则
nordic MAC编码规则
===============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nordic MAC编码规则,主要包括符号位、消息长度、消息类型、时间戳和CRC校验码等方面的内容。
1. 符号位
-----
在nordic MAC中,符号位用于表示消息的起始和结束位置。
它是一个特殊的位,通常被设置为0或1,用于标识消息的开始和结束。
在nordic MAC中,符号位位于每条消息的起始位置。
2. 消息长度
-------
消息长度表示消息的字节数。
在nordic MAC中,消息长度位于符号位后面,采用2个字节(16位)来表示消息的长度。
消息长度使得接收者能够确定消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消息类型
-------
消息类型表示消息的类型,例如数据包、确认包等。
在nordic MAC 中,消息类型位于消息长度的后面,采用1个字节(8位)来表示。
不同的消息类型具有不同的格式和结构,接收者可以根据消息类型来解析和处理消息。
4. 时间戳
-----
时间戳表示消息的发送时间,在nordic MAC中,时间戳位于消息类型的后面,采用4个字节(32位)来表示。
时间戳用于记录消息的发送时间,使得接收者可以根据时间戳来判断消息的时效性和处理顺序。
5. CRC校验码
-------
CRC校验码用于检测消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nordic MAC中,CRC校验码位于消息的最后面,采用2个字节(16位)来表示。
CRC 校验码通过对整个消息进行校验,确保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错误或损坏。
刷新macpf规则
刷新macpf规则要刷新Mac的网络策略框架(macPF)规则,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打开终端:你可以通过在应用程序文件夹中找到“实用工具”文件夹,然后点击打开“终端”来启动它。
2. 检查当前的macPF规则:输入以下命令以查看当前的规则:```shellsudo /usr/libexec/ApplicationFirewall/socketfilterfw --list```你需要输入管理员密码才能运行此命令。
3. 删除当前的规则(可选):如果你希望重新设置macPF规则,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删除当前规则:```shellsudo /usr/libexec/ApplicationFirewall/socketfilterfw --remove```你需要输入管理员密码才能运行此命令。
4. 刷新macPF规则:在终端中,输入以下命令以重新加载macPF规则:```shellsudo /usr/libexec/ApplicationFirewall/socketfilterfw --setblockalloffsudo /usr/libexec/ApplicationFirewall/socketfilterfw --setloggingmode onsudo /usr/libexec/ApplicationFirewall/socketfilterfw --setstealthmode onsudo /usr/libexec/ApplicationFirewall/socketfilterfw --setglobalstate onsudo pkill -HUP socketfilterfw```这些命令将关闭阻止所有连接、打开日志记录、开启隐藏模式、开启全局状态,并重新加载macPF规则。
5. 验证规则刷新:输入以下命令以验证规则刷新是否成功:```shellsudo /usr/libexec/ApplicationFirewall/socketfilterfw --list```如果你看到重新加载的规则列表,则表示刷新成功。
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Mac 校验规则简介
2.Mac 校验规则的构成
3.Mac 校验规则的工作原理
4.Mac 校验规则的应用实例
5.Mac 校验规则的优缺点
正文
Mac 校验规则是一种数据传输时的错误检测和校验方法,通常用于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Mac 校验规则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用于校验的数据项,一个用于校验的密钥,以及一个用于计算校验值的算法。
Mac 校验规则的工作原理是,首先使用密钥对数据项进行加密,然后使用算法对加密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一个校验值。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接收方会使用相同的密钥和算法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相同的计算,然后将计算出的校验值与发送方提供的校验值进行比较。
如果两个校验值相同,则认为数据传输正确;如果不同,则认为数据传输错误。
Mac 校验规则的一个应用实例是网络数据传输。
在网络数据传输中,Mac 校验规则可以用于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从而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Mac 校验规则的优点是简单易用,且能够有效地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第1页共1页。
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最新版】目录1.概述 Mac 校验规则2.Mac 校验规则的原理3.Mac 校验规则的算法4.Mac 校验规则的应用实例5.总结正文1.概述 Mac 校验规则Mac 校验规则,全称 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是一种用于网络通信中的地址过滤和数据校验的技术。
Mac 校验规则广泛应用于以太网、Wi-Fi 等局域网技术中,以确保数据包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2.Mac 校验规则的原理Mac 校验规则的原理基于 CRC(循环冗余校验)算法,通过在数据包中加入校验和,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包后,可以通过计算校验和,判断数据包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改变或损坏。
如果接收方计算出的校验和与发送方加入的校验和不符,说明数据包出现错误,应予以丢弃。
3.Mac 校验规则的算法Mac 校验规则的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首先,将要发送的数据包的头部和数据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2)将整体数据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一串二进制数。
(3)在二进制数的末尾添加两个零,得到一个新的二进制数。
(4)使用 CRC 算法,根据新的二进制数生成一个校验和。
(5)将校验和附加在数据包的末尾,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4.Mac 校验规则的应用实例Mac 校验规则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通信技术中,下面以以太网为例,介绍 Mac 校验规则的应用实例。
在以太网中,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都依赖于 Mac 地址。
当一个数据包从发送方发出时,发送方会将数据包的头部和数据部分组合在一起,并使用 Mac 校验规则生成一个校验和。
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首先检查数据包的头部是否包含正确的 Mac 地址,如果正确,则计算数据包的校验和,与发送方生成的校验和进行对比。
如果对比结果不符,说明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应予以丢弃。
5.总结Mac 校验规则是一种重要的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在数据包中加入校验和,可以有效确保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提纲】一、Mac校验规则简介Mac校验规则,是一种用于验证字符串是否符合特定格式的方法。
在Mac 系统中,这种校验规则被广泛应用于用户输入验证、文件名校验等场景。
本文将详细介绍Mac校验规则的原理与应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有效工具。
【提纲】二、Mac校验规则的原理与应用1.校验字符串长度在Mac校验规则中,长度校验是一种基本操作。
通过检查字符串长度是否在预设范围内,以确保输入内容符合要求。
例如,设置最小长度为5,最大长度为20,那么长度在5到20之间的字符串才能通过校验。
2.校验字符类型Mac校验规则支持对字符类型进行校验,包括字母、数字、符号等。
通过设置允许的字符类型,可以限制输入内容中的字符种类。
例如,设置只允许输入字母和数字,那么包含符号或其他字符的字符串将无法通过校验。
3.校验字符顺序在某些场景下,字符串中的字符顺序至关重要。
通过设置字符顺序校验规则,可以确保输入的字符串符合预期顺序。
例如,在密码校验中,要求字符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如“abcdefg”而非“gfedcba”。
4.校验特定字符串格式Mac校验规则还支持对特定字符串格式进行校验。
例如,验证电子邮件地址格式、手机号码格式、身份证号码格式等。
这有助于确保输入的数据符合实际应用需求。
【提纲】三、Mac校验规则示例以下是一个简单的Mac校验规则示例:```^(?:[A-Za-z0-9]{5,20})+$```这个规则表示:- 字符串长度在5到20个字符之间;- 只允许字母和数字字符;- 字符串以一个或多个字母、数字字符开头和结尾。
【提纲】四、Mac校验规则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Mac校验规则可以帮助我们:- 验证用户输入,如表单提交、弹窗提示等;- 检查文件名格式,确保文件名符合预期格式;- 验证代码中的字符串变量,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
【提纲】五、总结与建议总之,Mac校验规则是一种实用且易于掌握的验证方法。
mac校验规则
mac校验规则
摘要:
1.概述Mac 校验规则
2.Mac 校验规则的工作原理
3.Mac 校验规则的实际应用
4.Mac 校验规则的优缺点
正文:
Mac 校验规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领域的错误检测和校验方法。
它通过在数据包中加入校验信息,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包后,通过相同的计算方法,对数据包进行校验,从而判断数据包是否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
Mac 校验规则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
首先,发送方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分成若干个数据块,然后对每个数据块进行编码,加上校验信息,形成一个数据包。
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通过对数据包进行解码和计算,得到校验结果。
如果计算出的校验结果与发送方加入的校验信息相同,则认为数据包正确;如果不同,则认为数据包发生错误。
Mac 校验规则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应用于数据通信、存储设备、网络传输等领域。
例如,在以太网中,就采用了Mac 校验规则来检测数据包的错误。
在存储设备中,Mac 校验规则也被广泛应用于磁盘驱动器、固态硬盘等设备中,用来检测和纠正数据错误。
Mac 校验规则虽然能够有效地检测和校验数据包的错误,但也存在一些优缺点。
其优点在于计算简单,易于实现,且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数据包的错误。
然而,它的缺点是校验能力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错误,Mac 校验规则可能无法检测出来。
总的来说,Mac 校验规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错误检测和校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和存储设备等领域。
mac地址正则表达式
mac地址正则表达式
MAC地址,或称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分配给网络接口的唯一标识符,用于物理网络段上的通信。
MAC地址的正则表达式如下: ([0-9A-Fa-f]{2}[:-]){5}([0-9A-Fa-f]{2})
这个正则表达式将匹配一个符合MAC地址格式的字符串,这是由冒号(:)或连字符(-)分隔的六对十六进制数字。
前两位数字必须在00到FF范围内。
正则表达式中,第一部分([0-9A-Fa-f]{2}[:-])匹配每一组2位十六进制数字,后面跟着冒号或减号。
其中,[]中的A-F和a-f表示可以匹配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2}表示匹配的字符数量,{5}表示匹配5组。
第二部分([0-9A-Fa-f]{2})匹配最后一组2位十六进制数字。
整体来说,这个正则表达式用于匹配一个由6组2位十六进制数字组成的字符串,每组之间用冒号或连字符隔开,用来验证是否是合法的mac地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是网络设备(如计算机、手机、路由器等)在网络通信中唯一标识的硬件地址。
MAC 地址的校验规则如下:
1. MAC地址由6个字节(48位)组成,通常以十六进制表示,每两个字节用一个冒号":" 或者破折号"-" 分隔。
2. 第一个字节的最左侧2位称为最高有效位(Most Significant Bit,MSB),规定为0。
3. MAC地址中的每个字节(8位)都是有效的十六进制数,范围从00至FF(00-255)。
4. MAC地址中的字母必须使用大写字母表示。
5. MAC地址应该是唯一的,同一个网络设备在不同的网络接口上具有不同的MAC地址。
需要注意的是,MAC地址的校验规则是由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制定和管理的,但并不保证所有厂商都遵循完全相同的规则。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最好还是以实际的设备和网络环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