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_初三物理力学重点内容整理
初三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
初三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一、物理定律1. 质能守恒定律:质量的变化等于能量的变化。
2.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变化等于平行外力总和的变化。
3. 热力定律:热量的流动速率,与热导率成反比。
4. 雷诺定律:流体的压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流体的密度等于其静止时的密度。
5. 对称定律:物理定律存在对称性,任一已知变量如果不变,且另一变量变化时,定律仍同样有效。
二、动能物理解释1. 动能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位移、运动和加速而获得的能量,也叫动能(运动能量)。
2. 动能的计算: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1/2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3. 牛顿二定律:牛顿二定律表明,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的动能不变,可以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动能之间的转换比。
四、力学1. 重力:重力是物体在太空中两两往复运动时,由太阳和恒星产生的作用力,也叫万有引力。
2. 动力学原理:基本动力学原理是涉及运动物体的力学描述,主要包括动量定理、牛顿定律、质量守恒定理、差分方程原理等多条定理。
3.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指出,物体在作用于它的外力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变化的大小和方向,等于作用于它的外力的矢量和。
4. 质量守恒定理:质量守恒定理表明,物体在单一物理系统中,只要物质不被消耗,系统总体物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五、机械特性1. 合力:合力是由一组相对连续的分力构成的,表示一个系统中力学作用的总和,它在机械设计中经常用到。
2. 动偶力学:动偶力学是研究物体力学运动过程中运动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 摩擦:摩擦是由物体之间的表面的特性决定的,是在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力线:力线就是把力矢量用线条表示,以便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互相关系等。
六、电磁学1. 电磁学定义:电磁学是研究磁场与电场,即电磁场及其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2. 雷电:雷电是指雷电的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达以光速。
3.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指当交流电磁场穿过导体时,在导体中产生的场强作用,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的现象。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1. 力学-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力图恢复原状的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 热学-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
- 热膨胀和冷缩: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3. 电学- 电荷:物体带电的量度。
-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单位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所做的功。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
4. 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返回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 色散:白光通过介质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透镜。
-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内、焦距上、焦距外的成像特点。
5. 声学-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
-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现象。
-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6.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分支,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基本的力学知识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等;根据性质,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 重力: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弹力:物体在被拉伸或压缩后,试图恢复原状所产生的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形变程度有关。
5.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6.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合力;同样,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7.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8.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 = ma \]。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9. 运动的描述: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度。
10. 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11. 功和能:- 功: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
-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形变程度有关。
12.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三物理力学的基础框架,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
中考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超全!一、力学基本概念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方法和研究内容2.力学研究的范畴3.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4.质点和刚体的概念及其特点二、力学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及其计算公式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4.万有引力定律三、运动学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平衡和不平衡力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公式5.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绘制与分析6.速度、位移、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四、动力学1.物体的质量、单位质量和质点的概念2.物体的惯性和质量之间的关系3.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动量守恒定律和冲量定律5.牛顿第二定律与动量的关系6.加速度、冲量和力之间的关系7.动量变化率与力的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8.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曲线运动1.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的概念2.圆周运动中速度、加速度的计算3.抛体运动中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和时间的关系4.抛体运动中的斜抛和自由落体的概念与计算5.弹力、压力、摩擦力等力的分类和作用特点六、动力学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3.机械能守恒定律4.海拔高度和流速对机械能的影响5.杠杆原理和浮力的概念与计算七、机械功、功率和机械效率1.机械功的计算公式2.机械功的正负和计算3.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4.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5.机械效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八、轻质物体在水中的浮沉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游泳圈和气球的浮力计算3.潜水石块和漂浮物的浮力计算4.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5.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上就是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的超全介绍。
在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学习资料和习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巩固。
同时,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和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掌握这些重要的物理力学知识点,对于中考物理的备考将会非常有帮助。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1.速度和加速度:-物体的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为速度,s为距离,t为时间。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a为加速度,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2.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 F 为力,m 为物体质量,a 为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3.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重力公式 F = mg 计算,其中 F 为重力,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
分解力的大小可以根据三角函数计算。
5.力的图示法:-力的图示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动量与冲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 = mv,其中 p 为动量,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冲量是力在一段时间内作用于物体的总量。
冲量的计算公式为J=FΔt,其中J为冲量,F为力,Δt为时间间隔。
7.机械能与功:-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 Ek =1/2mv²,其中 Ek 为动能,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 Ep = mgh,其中 Ep 为势能,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高度。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初中物理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其他物理学分支的基础。
在初三学习物理力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
位置是物体所在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位移 per 单位时间,加速度是速度 per 单位时间。
2.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它由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和物体对物体的反作用力组成,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3.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 F=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质量,a 表示物体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应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它们的合力。
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分力。
分力的合成可以得到原始力。
三、平衡和不平衡1. 平衡状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不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即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四、摩擦力1. 动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2.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产生的摩擦力。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保持静止。
3.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初三力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力学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条件下的力的作用和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初三的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重点内容。
下面是初三力学必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的作用。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性质。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又称为惯性定律。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6.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 弹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或变形后,弹簧或其他弹性体对物体产生的力称为弹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将这些力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成,得到合力,合力与原有力的性质有关。
2. 力的分解:将一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使之共同作用产生与原来相同效果或与原来效果相同的力。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或者试图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间的粗糙度或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当两个物体没有相对运动或者试图相对运动时,作用在物体间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作用在物体间的摩擦力称为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和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物体受力的垂直分力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四、斜面静力学1. 斜面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斜面静力学是研究由于斜面对物体的重力作用所产生的力的平衡的学科。
2. 斜面的分类:根据斜面的形状和物体所受的力的方向,斜面可分为光滑斜面和粗糙斜面。
3. 斜面静力学的分析方法:根据斜面的不同情况,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力的分解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
物理九年级力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九年级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力学的性质。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位移和位移矢量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记作Δs。
位移矢量则是以箭头来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记作Δr。
位移与物体的初位置和末位置有关,可以通过Δs = s₂ - s₁计算得出。
二、速度和速度矢量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记作v。
速度矢量用箭头表示,大小为速度的大小,方向为运动的方向。
速度可以通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计算得出,即v = Δs/Δt。
三、加速度和加速度矢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记作a。
加速度矢量的大小为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则为速度变化的方向。
加速度可以通过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与时间的比值计算得出,即a = Δv/Δt。
四、匀速直线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每单位时间的位移保持不变,即速度恒定。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等速度的公式v = Δs/Δt,其中v为速度,Δs为位移,Δt为时间。
五、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每单位时间增加相同的量,即加速度恒定。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三大公式之一:v = u + at,其中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六、重力和重力加速度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
当物体位于地球附近时,可以使用重力加速度g来描述。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9.8m/s²,方向指向地心。
七、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任何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
八、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与作用力和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为F = 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物体质量,a 为加速度。
九、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必然对第一个物体施加同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
力学知识点1、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4、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
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方向:竖直向下。
5、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有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6、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7、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8、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杠杆的组成: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初三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力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在初三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一、物体的平衡1. 平衡的条件: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即物体所受合力的合力矢量等于零。
2. 平衡的稳定性:平衡状态分为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中立平衡。
稳定平衡指物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能自动返回原来平衡位置;不稳定平衡指物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会向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方向运动;中立平衡指物体在受到微小扰动后保持在新的平衡位置上。
二、力的作用1. 重力: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为重力,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2. 弹力:弹力是物体弹性变形后恢复原状时的力。
弹簧是常见的具有弹性变形性质的物体,其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伸长量成正比。
3.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使物体保持静止,直到受到足够大的外力才能克服静摩擦力开始运动,而动摩擦力使运动中的物体减慢速度或停止运动。
4. 物体受力平衡:物体在受力平衡时,合外力为零,合内力也为零。
在平衡时,物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起着抵消作用。
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当外力合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成为力学研究的基础,也为后续的力学定律奠定了基础。
四、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该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增大时,加速度将增大;而当质量增大时,加速度将减小。
五、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
它表明,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其施加一个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
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
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作为初三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将为我们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
本文将对初三力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物体的运动1.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
主要研究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1.2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
如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等。
曲线运动的关键是研究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这需要使用向心力、切向力等概念。
1.3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运动要研究的重点是物体的水平速度、竖直速度和时间等关系。
2. 受力分析受力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原因,了解受力对物体的影响是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1 力的分类力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各种力对物体的影响不同,需要通过实验和计算来分析。
2.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的状态不会自发发生改变,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F=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2.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作用力。
这些力对物体的运动产生着平衡和不平衡的作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或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3.1 合力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用于表示多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3.2 分力分力是一个力按照特定条件被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以便于更好地分析物体的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4. 力的作用点与受力情况力的作用点与受力情况是研究物体上各个部分受力情况的过程。
4.1 全局静力平衡全局静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在受到各个方向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4.2 局部静力平衡局部静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的某个部分在受到各个方向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它是导致物体发生加速度或形变的原因。
2. 力的性质(1)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力的作用对象是物体,具有特定的作用点。
(3)力可以相互抵消,称为力的合成。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1牛顿的力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1米每平方秒的力。
二、力的计算1. 力的计算公式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不在运动方向上,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来求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牛顿三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即F = ma。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等的,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力。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接触面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它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导致物体产生运动阻力。
2. 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静摩擦系数μs来计算。
(2)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动摩擦系数μk来计算。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 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的大小,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法向压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的引力。
2.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 mg,其中F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²。
九年级复习物理力学知识点
九年级复习物理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作为九年级学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回顾并总结九年级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力和加速度1. 力的定义: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变化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加速度,即F=ma。
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说“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这意味着物体的状态不会自行改变。
4.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增加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增加。
数学表达式为 F=ma。
二、摩擦力和重力1. 摩擦力的概念:是两个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当物体静止时阻碍其运动的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大小取决于两个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以及受力物体的质量。
3. 重力的概念:是一种吸引力,是物体与地球或其它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决定的。
4. 重力的计算:根据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重力的数学表达式为 F=mg。
其中,F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三、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将它们的大小和方向进行矢量的合成来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力,则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定理将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的合力。
四、牛顿定律和运动的应用1. 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相互作用力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作用力时,第二个物体同时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物理力学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第一个模块,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物理知识。
它主要包括运动的描述与分析、力的作用与效果等内容。
下面是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运动的描述与分析1. 位移和路径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可以用箭头表示。
路径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是直线、曲线或其他形状。
2. 速度和速率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是矢量量纲,用箭头表示。
速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路径的长度变化量,是标量量纲,通常用字母v表示。
3. 加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可以是正、负值或零值。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加速度为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状态。
4.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加速度不为零,速度随时间而改变的运动状态。
通过运动图线和速度-时间图线可以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作用与效果1. 力的概念和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远程力,具体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会保持这种状态,只有外力作用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F=ma表示。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另一个物体一定对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5. 质量与重力质量是物体内部物质的量度,是标量量纲,通常用字母m表示。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远程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平方成反比。
6.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时由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物体接触处没有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接触处有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
初三物理必背知识点(精华)一、力学:1、力的基本特征:力是一种物理量,它不同于位移、速度等物理量,是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具有大小、方向、两个方向相反,且每个物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特点。
2、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惯性参照系中运动,当没有其它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保持不变;牛顿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情况受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所决定,该外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其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互相施加着相等大小且方向相反的力。
3、功和能的概念:功的定义:物体施加的力使其运动时,该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施加的力成正比,则称功为力与路程的乘积;能的定义:功是物体施加外力使其运动所做出的努力,能就是该物体因而产生的运动能力。
4、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指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最终位置的距离;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其单位是m/s;加速度: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加速度,其单位是m/s2。
二、运动学:1、直线运动:当物体的运动是直线的时候,可以用位移-时间图来描述其运动轨迹,速度-时间图来描述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时间图来描述加速度变化。
三、物理量的转换:1、功转换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能量变换、传递或消耗的速度,单位是瓦特(W),它可以表示为功与时间的乘积,即P=W/t;2、能转换物质的数量:能是指物质的总量,它的单位是焦耳(J),物质的数量可以用物质的质量乘上其摩尔质量来表示;3、动量的转换:动量是一个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守恒量,它除了物体本身,还和速度有关,可以表示为动量=质量(m)×速度(v),它的单位是千克米/秒;4、物体的机械能和热能:物体的机械能是指物体有定位移或运动时具有的能量,而热能是指物体因温度变化而具有的能量。
九年级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物理力学是学习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
九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力学,能够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对九年级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一、运动与静止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路径、速度、加速度。
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位置、位移、路径、速度和加速度等指标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位置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位置信息。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路径是指物体运动的轨迹。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可以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是指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可以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 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始终保持不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是相对简单的,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像、公式和实验进行描述和解释。
二、力、质量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具有方向和大小。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或改变运动中的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力的特点包括方向、大小和作用对象。
力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来表示,大小可以通过数字或长度来表示。
力的作用对象可以是物体本身,也可以是其他物体。
2. 力的分类和力的合成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但可以相互作用的力,如重力、电力、磁力等。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向量的几何方法或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计算和表示。
3. 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抵抗外力改变其状态的性质。
质量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惯性,物体的惯性越大,越不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
质量可以通过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单位是千克。
初中九年级物理力学知识点
一、质量和力的概念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单位是千克(kg)。
2.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其他物体或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物理量。
单位是牛顿(N)。
二、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1.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单位是米每秒(m/s)。
2.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三、等速直线运动1.等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也不变。
2.等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s/t,其中v为速度,s为位移,t为时间。
四、一维加速直线运动1.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速度大小变化,方向不变。
2.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速度变化率公式:a=(v₂-v₁)/t,其中a为加速度,v₁为初始速度,v₂为末速度,t为时间。
- 位移公式:s = v₁t + (1/2)at²,其中s为位移,v₁为初始速度,t 为时间,a为加速度。
- 末速度公式:v₂ = v₁ + at,其中v₂为末速度,v₁为初始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五、观察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自由下落时,受到的只有重力作用。
2.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速度相等:自由下落的物体,其加速度在同样条件下是恒定的,约等于9.8m/s²。
-速度越来越大:在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直到碰到地面或其他物体。
- 位移变化: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平方变化,符合位移公式:s = (1/2)gt²。
六、斜抛运动1.斜抛运动的特点: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有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上有自由落体运动。
2.斜抛运动的公式:- 水平方向速度公式:vₓ = v₀cosθ,其中vₓ为水平方向速度,v₀为初速度,θ为抛射角度。
- 垂直方向速度公式:v_y = v₀sinθ - gt,其中v_y为垂直方向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_初三物理力学重点内容整理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
同学们步入九年级,所学的物理知识越来越难了,大家需要经常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九年级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九年级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篇一】
牛顿因一颗苹果而有了成就,还是一颗苹果因为牛顿而出名了?二者结合成就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考查对于惯性的理解,惯性定律的应用,题目的形式为选择、填空等。
内容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惯性定律即可。
【误区提醒】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3、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典型例题】
例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静止的。
B.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具有惯性,物体受力后,它的惯性就减小或消失了。
C.把铁锤的锤柄在地上碰几下,锤头便套紧了,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D.公共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人站不稳,这是由于人具有惯性的原因。
解析:A.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惯性大小与受力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C.锤头套紧不是利用锤柄的惯性,而是利用锤头具有惯性。
D.汽车上的人原来是与车一起运动的,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所以站不稳。
答案:ABC
【篇二】
力的测量
1.两种形变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橡皮泥、纸等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范性,当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如橡皮筋、弹簧等,当外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也会发生范性形变,即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人也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
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绳的拉力、重物的压力、支持物的支持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相互挤压。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弹力的方向:跟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一致。
例如,压力方向:跟受力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内部;拉力方向:沿着绳子的伸长方向;支持力方向:跟受力物体表面垂直,且向上。
3.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体验1N的大小: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
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4.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用途: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工具。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
注意事项:A.所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伸长方向一致;B.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C.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作“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篇三】
1、重力:要掌握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大小的影响因;
2、摩擦力:要掌握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以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3、弹力:要掌握弹力的概念。
弹力的大小、方向。
弹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常见考法】
中考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综合性不高的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一是综合性较高的填空题。
主要考查对上述几个常见的力的理解程度。
【误区提醒】
1、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1)“有利”摩擦: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变滚动为滑动。
(2)“有害”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少粗糙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变滑动为滚动;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相互间有挤压;
(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