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水突穴注射)治疗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水针)
常用穴:合谷
• 功用: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镇静止痛,通 经活络,清热解表之功效。 • 主治:主治运动系统疾病如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疼痛,及牙疼 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咽喉肿痛等。
临床应用
•1.容xx,女,60岁,明确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入院时主要以双腕、 双手关节疼痛晨僵为主,使用非甾体类抗炎后疼痛缓解不明显,予 以正清风痛宁曲池穴位注射后,病情明显得到控制。 •2.金x,男,31岁,明确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入院时以胃痛胃胀 为主,有奥美拉唑长期服用史,予以自血疗法足三里穴位注射后, 病情明显好转。
拓展延伸: 定点介入疗法
概念
采用可控制软组织炎症的特效药物配方及独特的定点穿刺技术, 使药物准确地介入到所需治疗的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风湿与骨 关节病炎症并进而达到解除软组织痛症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以细 针准确介入全身所有关节、脊神经出口、皮神经出口、椎管内、 筋膜及腱鞘组织为基本特征,具有组织损伤小、无神经毒性、痛 苦轻微和疗效确切的特点。
穴位注射
•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穴位或特定部位注入药液(或其 它)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以经络学说为指导, 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使临床 疗效得以大幅提升。 • 其中经络的作用主要有: •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 3.抗御病邪、反应证候 •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常用穴:足三里
• 取法:正坐屈膝位,于外膝 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 缘旁开一横指处。 • 穴位解剖: •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 →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 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 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 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 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 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穴位注射 (3)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穴位注射[简介]是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中注入某种药物,通过针刺和药液的双重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 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禁忌] 伴有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慎用[操作规范]将药液吸入1-20ml的消毒注射器中,一般穴位用牙科5号针头或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后,按毫针刺入法刺入相应的穴位至得气后,回抽注射器无血液返流,则缓慢注入药液。
通常头面部注入0.3-0.5ml,四肢部可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10ml。
刺激性小的药物可较大量,刺激性的药物,用量尽可能的小。
[注意事项]①注射针头刺入后,应确认针头不在血管内方可注药。
②注药速度不可过快,一次注入的药量不宜过多,注药次数以隔日1次或3日1次为宜。
③作项部、脊背部及胸腹部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针刺深度及角度,以防伤及内脏及神经。
本法古人就已灵活应用,现代加入提炼的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常用穴位及药物:穴位有太阳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肾腧、肝腧、球后、风池等。
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维生素B1、B12等,酌情选用。
具体应用:喉痹可选人迎、扶突、水突等穴,以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每次1穴(双侧),每穴0.5~1ml,每隔3日1次,5~10次为1疗程。
喉瘖穴位注射:取喉周穴如人迎、水突、廉泉、新廉泉、开音1号、开音2号等,每次选2~3穴作穴位注射,药物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每次注射0.5~1毫升药液,隔日1次。
乳蛾选脾俞、肩井内五分、曲池、天突、曲池、孔最,每次取一侧的1~3穴,每穴注射柴胡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2毫升。
耳眩晕:可选用合谷、太冲、内关、风池、翳风、四渎等穴,每次取2~3穴,每穴注射5%葡萄糖液1~2ml,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l,隔日1次。
耳鸣耳聋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针刺得气后注入药液,药物可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5~1m l。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穴位注射法疗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穴位注射的概念和 操作方法。
2、熟悉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一、定义
【定义】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
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达到 1+1大于1的功效。
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6.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
八、操作方法
一、取药: 1.术者戴好口罩、肥皂水洗手,再以清水冲洗;亦可直接消毒啫喱干洗手。 2.核对患者名字、年龄、药物、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过敏史。 3.从包装取出注射器时,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节到一个水平面旋紧。 4.碘棉签消毒注射药物瓶颈,砂轮锯瓶颈后在消毒,后折断瓶颈。 5.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药剂瓶的液面下面、左手食指、中指夹住瓶颈下缘,
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 进针角度。 持针方式: 1.执笔式:如手持钢笔姿势,用 拇指和食指在注射器前夹持,以 中指在后顶托扶、适用于各种注 射器的操作: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2.三指握式:以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的方法握持注射器。主 要适用于进针及进针后的提插操作。
3.掌握式:用拇指、中指、无名指 握住注射器,将食指前伸抵按针头, 小鱼际抵住活塞。主要适用于斜刺 及平刺,如背腧穴的进针可采用掌握式。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4.五指握持式:以拇指和其他四指对掌握注射器, 适用于短小或粗径注射器的操作:
进针方式:
1.单手持针:以执笔式或五指握持式握 持注射器,针尖距离穴位0.5cm,瞬间 发力刺入,是较常用的进针方式。 常用于:如肾腧、大肠腧、阳陵泉、 足三里的进针等等。
穴位注射
4、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 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以期得到患者的合作。如局部 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 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PPT学习交流
9
护理骨干培训
5,胸背部脊椎两侧腧穴注射时 ,针尖斜向脊椎为宜,避免直刺 引起气胸。体内有重要脏器的部 位不宜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 ,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 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 针。
7、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 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腧穴注 射,以免引起流产。
PPT学习交流
• (室内温湿度适宜,适合P此PT学习项交流
12
护理骨干培训
• 3、洗手-戴口罩-核对用物-携用物至患者床旁。
你好,现在由我为你开始治疗好吗?请让我再次核 对一下你的床头卡和腕带,核对床号、姓名、诊断、 穴位,这个操作采取坐位比较合适,我协助您坐起 来吧。今天我给你选的穴位是曲池穴,请先将你的 右前臂屈肘90度,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我按 压时您如果感到局部酸麻胀痛,请您及时告诉我。--消毒(有点凉有点痒,请您忍耐一下)--二次核对 (穴位、药物)---进针,提插得气---注射、询问--起针--再次核对(床头卡、腕带、穴位)。
1请问您以前对药物有过敏吗?
• 有稍事磕碰皮肤出现出血、瘀 斑的症状吗?
• 您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怎么样?
• 那让我看看您的注射部位皮肤 可以吗?局部皮肤无红肿、无 破溃、无炎症,无瘢痕,适合 此项操作。
• 这项操作大概需要10分钟,请 问您还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 稍等。
穴位注射操作培训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中医特色养生治疗技术之五穴位注射
中医养生·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五: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养生之道】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将小剂量药液注入穴位,把针刺与药物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适应症】
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大部分可采用本法,如痹症,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适均可运用此法治疗。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副作用和变态反应,副作用大的药物慎用,凡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过敏试验;
2.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ml,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ml,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ml;
3.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4.进针后如患者有触电感,必须退针改换角度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使用穴位注射后注射局部会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6.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7.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8.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产。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穴位注射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
穴位注射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穴位注射又称水针,采用小剂量中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并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有着特殊的疗效。
穴位注射在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的同时,又为药物注射提供了有效的经络途径,并且穴位给药用量小,疗效佳,安全性强,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长,药疗时效长,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也是中医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1]。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穴位注射的经验,本着促进护理业务的目的,现介绍几项应注意的技巧,仅供参考。
标签:穴位注射;技巧,注意事项1.操作方法1.1针具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较细长的5号针头。
1.2穴位选择选穴原则大致同针刺法,其法自身特点有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
如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并宜选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1.3注射剂量在选择药物上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并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药。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可注射0.1毫升,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四肢部可注射1—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
注射时有单纯用一种药液的,也有运用两种药液混合使用的。
根据个体差异,最少者每次用药量为0.1毫升,最多者可以高达4毫升。
1.4操作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及避开大的神经、血管的前提下,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刺入后将针缓慢推进至穴位,在确定回抽无血后,将药液均匀地注入。
快速推液可用于急性、体强的患者;缓慢推液则用于慢性病、体弱、不宜用较强刺激者;中等刺激及速度推液用于一般疾病。
穴位注射法-中医护理
临床常用穴位:
我们总结发现穴位注射使用频率最高的 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 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四)操作程序:
• 核对、解释→定位→ 消毒→进针→缓慢提插 →得气→推药→拔针
(五)操作要点
• 1、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 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 2、定位:在体表位置正确选择穴位。 •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无痛快速进针 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 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 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五)操作要点
• 4、一般使用中等速度推入药物。 • 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物缓 慢推入。 • 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将药物快 速推入。 • 5、如果注射药物较多时,可将注射针由 深部逐渐退后至浅层,边退针边推药, 或将注射器变换不同的方向进行穴位注 射。
(五)操作要点
• 6、针刺角度及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 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 浅。 (1)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 刺。 (2)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 (3)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 射形成皮丘。 (4)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 射。
注意事项
•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 6、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 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局 部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 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 过1天。 • 7、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 配伍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 药物,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 应用。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 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 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6)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中耳炎、鼻炎等。 (7)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 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短杠杆微调手法结合水突穴位注射治疗重症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
。
21 0 0年 3月第 5卷第 2期
鬻
蘧强 羲
鬻 | 罄| 鼙懿 |鏊 ! 臻| 魏1i§ 嚣 誊l 罄骥i 嚣| | § % 鬟
I l
短 杠 杆 微 调 手 法 结合 水 突穴 位 注射 治 疗 重 症 神 经 根 型 颈椎 病 3 2例
翁文 水 林 玉芬 吴铅 谈 王 海磊 董倔 强 林思雄 杜诚 恳 苏新挺
无 改善 。 3 2 治疗 结果 . 所 有 患 者均 在 治 疗 后 3周 按 上 述疗
12 病例选 择 标 准 1 诊 断 标 准 : 据 中华 人 民共 . ) 依
和国中 医药 管理 局 颁 布 的 《 中医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 准》 中颈椎病 的诊断标准。 ) … 2 纳入标准 : 符合上述
先予患 者颈 、 、 肩 背部 常 规松 解 手 法 8~l mi; 按 双 O n点 侧 风池 、 风府 、 天柱 、 井 、 宗 、 池 等穴 各 1 n 肩 天 曲 mi。完
成以上常规操作后 , 行短杠杆微调手法。具体根据每 位 患者情 况分 别采 用颈椎 俯 卧位棘 突交错 按压 微调
11 一般 资料 .
本研 究共 收集 3 重症 神经根 型 颈 2例
1 个疗 程 。 3 治疗 结果
椎病患者, 均来 源于泉州市正骨 医院推拿科 20 07年 1 0月 一 0 8年 1 20 O月间 的 门诊 和住 院患者 。其 中男性
2 0例 , 性 l , 女 2例 年龄 3 6 O~ 9岁 , 均 4 . 。病程 平 9 7岁
诊断标 准者 ; 根性 疼痛 且影 响睡 眠 , 有 经地 塞米 松 冲击 疗 法 ( 塞米松 lm 地 O g静 脉 滴 注 , 连续 使 用 3天 ) 痛 疼
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一、中风1、取穴:①中经络:半身不遂:上肢:肩余、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言语蹇涩:廉泉、通里口角歪斜:地仓、颊车、承浆、合谷、太冲、口和髎②中脏腑闭证:水沟、太冲、丰隆、内关、劳宫,牙关紧闭者加下关、颊车,两手握固者加合谷脱证:气海、关元,汗出不止者加阴郄、复溜,小便失禁加三阴交2、方法:中经络者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或B12注射液500ug,也可选用血栓通注射液2-4ml,丹参注射液2-4ml。
痰热腑实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或穿琥宁注射液2-4ml。
每次选3-5穴,选用一种中药注射液,每穴0.5ml,每天用量2-4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中脏腑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2-4ml,脱证用参麦注射液2-4ml,每次选3-5个穴,每穴0.5-1.0ml,每天用量为2-4ml,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
二、面瘫1、取穴主穴:翳风合谷颊车地仓颧髎阳白四白配穴:风寒袭表:风池外关脉络瘀滞:阿是穴血海三阴交气血两虚: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胃俞耳后疼痛:完骨侧头痛:率谷足临泣2、方法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或B12注射液500u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弥可宝注射液1ml。
经脉瘀滞者可用丹参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2-4ml、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注射液2-4ml每次选穴3-4个,每穴注射0.3-0.5ml,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隔日1次,后遗症期每3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呕吐1、取穴: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配穴:外邪犯胃:外关饮食停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太冲期门痰饮内停:丰隆脾俞胃阴亏耗:胃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脾俞胃俞关元2、方法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B6注射液、B12注射液、山莨菪碱注射液或胃复安注射液。
每次选穴2-4个,每穴注射液0.3-0.5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呃逆1、主穴:天突内关膈俞足三里2、配穴:胃寒配中脘胃俞胃热配胃俞肝郁气滞配太冲期门脾胃阳虚配脾俞胃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3、方法:可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阿托品注射液每次选穴2-4个,每穴注射液0.3-0.5ml,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中医水针疗法操作流程
中医水针疗法操作流程
中医水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体表特定穴位注射药物或生理盐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水针疗法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患者就诊及病情评估。
在进行水针疗法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症状。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会决定是否适合进行水针疗法。
第二步:选择穴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水针注射。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特定的作用。
第三步:准备药物或生理盐水。
在进行水针疗法时,医生会准备好需要注射的药物或生理盐水。
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医生会根据需要进行调配。
第四步:消毒穴位。
在进行水针注射之前,医生会先用消毒棉球擦拭选定的穴位,确保穴位处于清洁状态,减少感染的风险。
第五步:进行水针注射。
医生会使用专用的水针器具,在选定的穴位进行注射。
注射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控制注射的深度和速度,确保药物或生理盐水能够准确地输送到穴位。
第六步:观察疗效。
注射完成后,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
通常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些局部的酸胀或疼痛感,这是正常的反应。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水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水针疗法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诊所进行治疗,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在接受水针疗法治疗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操作: 刺法: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 伤及颈总动脉合颈外动脉分支。用于甲状 腺 按摩法:以食指及拇指对水突穴进行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操作: 指压,但进行时要斟酌力道。按摩水突穴 的功效: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 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解析:
1)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 突,突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 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 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 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 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解析:
2)水门。水,指穴内物质为水。门,出 入之处,开阖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 为经水出入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 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 上炎于头面的路径之处,而本穴循经传输 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 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胃经经 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
水突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水突穴
拼音:shuǐtū 别名:水门穴,水天穴,天门穴 经络:胃经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取穴: 水突穴位于人体的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 缘,当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解剖:
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 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 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 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意义: 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上行天部。
中医穴位详解:水突穴
运行: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舍穴,气化之气则 上行头面天部。
穴位注射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操作方法
(四)疗程
•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反应强烈
者也可隔2~3日1次。
• 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
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非常广 泛,凡是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 用本法治疗。
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及 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必须先作 皮试。
操作方法
(一)处方选穴
操作方法
• 1、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 • 2、根据穴位注射的特点,常结合触诊法选取
阳性反应点,其触诊部位一般某些特定穴。
• 3、选穴宜少而精,以1~2个腧穴为妥。 • 4、宜选取肌肉较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方法
(二)操作程序
•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
有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
针具和常用药物
• (一)针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 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
• (二)常用药物
1.中药制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 如葡萄糖注射液等。
• (一)处方选穴 • (二)操作程序 • (三)注射剂量 • (四)疗程
2、不能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3、穴位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
4、颈项、胸背部腧穴注射时,不能过深,以防 误伤重要脏器;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 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
5、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取卧位,注射 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 针。
复习思考题
• 1.什么是穴位注射? • 2.简述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 • 3.简述穴位注射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有
中医康复技术服务规范
中医康复技术服务操作规范(一)针刺类治疗1.毫针疗法1.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1.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1.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针刺治疗:局部取穴(颈椎夹脊穴)为主,远部取穴(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辅。
2.火针疗法2.1常用器具火针作为一种特殊针具,其制作的材料不同于一般毫针,根据临床需要分为粗、中粗、细3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疗法
水突穴穴位注射操作常规
0.5mg +2% 利多卡因3ml)
(一)名称: 水突穴穴位注射(维生素B
12
(二)适应症:
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等
(三)禁忌症:
1·不愿接受此方法治疗者
2·局部组织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
3·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体质特别虚弱者
4·晕针病史者
5·局部皮肤感染、破损、糜烂
6·对该类药物有过敏史者
(四)器械准备:
1.2×30TW LB号5ml注射器1支、局麻药(利多卡因100mg)、维生素B12
0.5mg、碘伏棉签、砂轮1枚。
(五)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等。
3. 向患者和(或)法定监护人说明水突穴注射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简要说明操作过程,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配合。
4. 确保穿刺部位正确,核查器械准备是否齐全。
5.术者常规洗手,戴好帽子和口罩。
(六):操作步骤
定位: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口微张开,使颈前部肌肉放松。
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
在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处用5号长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
一般的患者用
食指尖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引导进针。
约穿刺1~3cm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达第6颈椎横突的前外侧。
退针少许(0.2~0.4mm),回吸无血即可注入药液,拔出针头,按压针眼5分针,缓慢出针,观察有无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出现以确定治疗方法成功与否。
(七):注意事项:
1·定位必须准确
2·进针不宜过深,一般超过3cm 可能位置有误,过深易引起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脊髓麻痹,
3·进针方向不宜向下,以防损伤肺尖,引起气胸
4·术中和术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出现异常,及时抢救
5·术前准备心肺复苏等抢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