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课件 苏教版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课件 苏教版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吾言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 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学法指导:
•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 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 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 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 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 析人物形象。
3、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 理。
自学指导(一)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原

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经过频频诵读,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尝,培育学生必定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频频吟咏朗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纳点拨式疏导粗心,不用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雁门太守行》一、自主学习;1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

27岁就去世了。

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当时年仅17岁。

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背景链接:“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

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合作沟通:1、此诗以为序,前四句写。

首句既是,也是,成功的衬着了敌军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局势。

后四句写。

此中“临易水”既表示开战的地址,又示意将士拥有“ ”那样一种壮怀强烈的激情。

2、诗人选用三个画面描绘军旅生活,一个在,表现官兵警戒威严;一个在,表现勤苦练兵;一个在,写官军出人意料的侵袭仇敌。

3、此诗描绘战斗的场面,作者抓住光景的特色,选用、、等色彩浓妆的词语,全力衬着浓重悲壮的境界,也用了、、等动词努力衬托战争紧张强烈的氛围。

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雁门太守行》一、自主学习;、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

27岁就去世了。

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当时年仅17岁。

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背景链接:“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

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感情朗诵诗歌。

二、合作交流:、此诗以为序,前四句写。

首句既是,也是,成功的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四句写。

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具有“”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表现官兵戒备森严;一个在,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3、此诗描写战斗的场面,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等色调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了、、等动词努力烘托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江苏省镇江市石桥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教案

江苏省镇江市石桥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教案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6、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 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7、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 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 苏教版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体会《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2、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目标1、2教学过程:一、自学导航:(1、收集送别诗歌,将其中的一些名句写下来。

2、查阅资料,了解王勃、龚自珍的生平。

3、诵读这两首诗,注意节奏。

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指名朗读该诗,读出节奏停顿。

2、理解诗歌内容,说说各联写了什么。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勉励,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尾联是对友人的劝慰。

3、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的含义及情感。

4、诵读练习读一读,比一比,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

(二)自学《己亥杂诗》1、由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出对诗人龚自珍的介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2、学生齐读全诗。

3、对不懂的词句质疑,讨论诗句的含义。

4、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意。

5、迁移:比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诗不一样的思想境界。

三、随堂练习:(一)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回答下列问题: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2.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朗读和背诵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的原文、翻译、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教师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技巧。

3.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诗词的原文,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朗诵欣赏——古诗二首教案苏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朗诵欣赏——古诗二首教案苏教

朗诵欣赏——《古诗二首》教学目标:一、了解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二、学会赏析古诗。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了解作者;二、解题;3、朗诵;4、赏析: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宏伟,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路。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呆板,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荡。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

意思是:我和你一样远离故土,宦游异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须感伤!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

从构思方面看,极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

但高度归纳,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

歧路者,岔道也,前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类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令人“黯然消魂”。

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多数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

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五、练习:完成《同步导学》相关练习。

二、学习《己亥杂诗》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课件优选)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课件优选)

课件在线
7
新课·讲解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
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
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
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
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课件在线
8
问题·探究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
4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作者在长安的时 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 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课件在线
5
整体·感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课件在线
公开课完整版
简洁
通用
课件在线
1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 单元
古诗二首
课件在线
2
课堂·导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课件在线
3
作者·简介
课件在线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 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 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 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 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 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 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 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 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 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 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范文-word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范文-word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范文内容预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一、教学重点提示: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情况: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律诗。

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

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

(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4、读准下面的字音: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

(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

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歌颂英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边疆。

《别云间》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己亥杂诗(龚自珍)【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常识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教学法】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课时】1课时【合作·探究·展示】一、导入新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2.作者简介:王勃(650~676),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溺水而死。

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颈联:主旨。

不必伤别(议论)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5.比较理解: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三、学习《己亥杂诗》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2.作者及背景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
学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体会《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意境,熟读成诵。

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2、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航:(
1、收集送别诗歌,将其中的一些名句写下来。

2、查阅资料,了解王勃、龚自珍的生平。

3、诵读这两首诗,注意节奏。

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指名朗读该诗,读出节奏停顿。

2、理解诗歌内容,说说各联写了什么。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勉励,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尾联是对友人的劝慰。

3、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的含义及情感。

4、诵读练习
读一读,比一比,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

(二)自学《己亥杂诗》
1、由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出对诗人龚自珍的介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主题。

2、学生齐读全诗。

3、对不懂的词句质疑,讨论诗句的含义。

4、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意。

5、迁移:比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两句诗不一样的思想境界。

三、随堂练习:
(一)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回答下列问题: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二)读《己亥杂诗》,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