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质量控制(1)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1]
•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 有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20代以上的 兄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是以两个无关的 高度近交品系进行交配,产生F2代后再行 全同胞交配达20代以上而育成的一个近交 系列组动物
• 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 ):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 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品系。 一般皆由近交系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是 某个近交系在某基因位点上发生突变而分 离出来的亚系。
3)干扰实验结果,导致实验中止。
第三节 按微生物控制实验动物的分类
一、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又称为一级动物。指在一般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允许 带有寄生虫和细菌,但不允许带有人畜共患疾病和动物烈 性传染病的动物称之。
1、人畜共患疾病及烈性传染病病原体:
鼠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 膜炎病毒、沙门氏菌、弓形体等。
1. 在兄妹交配代数达40代以前形成的分支(也 即分支发生于F20到F40之间)。此时形成分支的主要 原因是残留杂合;
2. 一个分支与其它分支分开繁殖超过100代。此 时突变是亚系分化的主要原因; 3. 已发现一个分支与其它分支在遗传上差异。产 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残留杂合、突变或遗传污 染(即一个近交系与非本品系动物之间杂交引起遗 传改变)。
6、分布的广泛性
7、资料可查性 8、长期遗传的稳定性
(二)近交系动物的应用
(1)因近交系动物个体之间极为一致,对实验 反应一致,可以消除杂合遗传背景对实验结果影 响。
(2)在某些涉及组织、细胞或肿瘤移植的实 验中,个体之间组织组织相容性一致与否,是实 验成败的关键,在这里,近交系动物成为必不可 少的动物。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前
言
国家标准要求总共排除20种以上细 菌、25种以上病毒,8种以上寄生虫。
第一节
按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 量控制分类
• • • • •
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划分为 1.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2.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4.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四个等级,后者包括 悉生动物。
• 把保持者的缩写名称放在种群名称的前面,二者之间用冒号分开, 是封闭群动物与近交系动物命名中最显著的区别 • 近交系命名规则中的一些符号也适用于封闭群动物的命名
封闭群动物的特点
• • • • 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 具有类似于人类群体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组成 具有较强的繁殖力、生活力和抵抗力 突变种所携带的突变基因通常导致动物在某方面 的异常,从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型
同源突变系
• 定义: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 位基因不同外,其遗传基因全部相同的品 系。 • 命名:由发生突变的近交系名称后加突变 基因符号(用英文斜体印刷体),二者之 间以连接号分开。如:DBA/Ha-D
同源导入系
• 定义:通过回交(backcross)方式形成的一 个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 体片段上有所新的近不同的新的近交系。 • 要求至少回交10个世代,供体品系的基因 组占基因组总量在0.01以下。
(Conventional Animal, CV) • 饲养在普通环境中, 不携带人畜共患病 和动物烈性传染病 病原体的动物。如
鼠痘病毒、流行 性出血热病毒、 弓形虫。
饲养在屏障环境,除普 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 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 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
动物实验质量控制
降低实验成本: 通过质量控制, 降低实验成本, 提高实验的经济 效益
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
01
实验动物的选择:选
择健康、无疾病、无
寄生虫的动物
02
实验环境的控制:保
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光照等环境条件
03
实验过程的控制:遵
循实验方案,避免不
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04
实验后的处理:妥善
处理实验动物,避免
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提高实验结果的可解释性:通过质量控制,可以保证 实验结果的可解释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降低实验成本
提高实验效率:通过质量 控制,减少实验过程中的 错误和重复,提高实验效 率
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通 过质量控制,提高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减少实验重 复次数,降低实验成本
减少实验材料浪费:通过 质量控制,减少实验过程 中的材料浪费,降低实验 成本
够检测到微小的变化
02
重复性:实验结果是否在
不同条件下重复出现
01
准确性:实验结果是否
与预期相符
质量控制的实施
实验人员的培训
01
培训内容:实验方 法、实验流程、实
验设备操作等
02
培训方式:理论授 课、实践操作、案
例分析等
03
培训考核:笔试、 实操、面试等
04
培训效果:提高实 验人员的技能和素 质,确保实验质量
动物实验质量控制
演讲人
目录
01.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02. 质量控制的方法 03. 质量控制的实施 04. 质量控制的效果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 的关键
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提 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1
(三)杂交一代动物旳特征及应用 1.遗传和表型上旳一致性 2.杂交优势 3.杂合旳遗传构成 4.作为某些疾病研究旳模型
16
第二节 试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学 质量控制
一、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旳危害性 1.影响试验成果 试验动物旳微生物和寄 生虫感染可不同程度干扰试验成果,从而 影响研究工作旳精确性和可靠性,甚至得 犯错误旳结论。隐性感染常造成动物生理 生化指标旳变化,使试验得不到应有旳成 果。或因试验处置,动物抵抗力下降,使 隐性感染显性化,造成疾病旳发生。
6
2、无菌动物旳特点 形态学变化
1. 消化系统: 盲肠膨大,易发生盲肠扭转,造成破裂。 2. 循环系统:心脏变小。 3. 免疫系统:胸腺上皮细胞变大,胞浆泡状构造和溶酶体变小。
生理学变化 1. 免疫功能:免疫应答慢,过敏反应、对异体移植物旳排斥反应
以及本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对微生物感染非常敏感。 2. 生长率:豚鼠、兔生长率降低,大、小鼠变化不大。 3. 代谢:水分代谢周期延长,肠管对水旳吸收率低。 4. 营养:体内不能合成VitB、VitK。 5. 抗辐射能力:增强。 6. 寿命:长于一般动物。
悉生动物
Gnotobiotics animal GN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 CL
一般动物
Conventional
喂养条件
隔离系统
Isolation system
隔离系统
Isolation system
屏障系统
解剖、脏器、肠内容物、粪便取样
体外寄生虫检测
检测 检测报告
体内寄生虫检测
31
实验动物的营养和饲料质量控制
必需氨基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苯丙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缬氨酸
组氨酸
精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
丙氨酸
甘氨酸
丝氨酸 门冬氨酸
谷氨酸 羟脯氨酸
酪氨酸
脯氨酸
胱氨酸
瓜氨酸
8种必需氨基酸简易 谐音记忆法: 一两色素,本来淡些
•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三、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包括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
缺乏症
来源
脂溶性 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持正常视觉,参与上皮细胞正 常形成,促进生长发育
促进钙吸收,与骨骼的形成有关
视觉损害、夜盲症、上 皮粗糙、角化、骨发育 不良,生长迟缓
软骨病
维生素E 水溶性
与胚胎发育及繁殖有关,保持心 生殖系统损害,睾丸萎
血管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性
缩、肌肉麻痹、瘫痪、
红细胞溶血
维生素B1 参与糖代谢
不同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 根据食性的不同,将动物分为三类: 肉食性动物:犬、猫等 草食性动物:豚鼠、兔、羊等 杂食性动物:小鼠、大鼠、地鼠、猴等 • 不同食性的动物对营养素的要求差异很大 肉食性动物对蛋白质和粗脂肪需求大 草食性动物对粗纤维需求大 • 根据实验动物食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饲料营养
(一)无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类 生理功能 1.供应能量 2.构成组织器官的成分 3.参与多种生命过程 4.合成乳糖、乳脂的原料
(二)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生理功能 1.刺激胃肠道的发育和蠕动 2.可给动物胃肠道饱感 3.供应能量:纤维素经酵解,部分转变成挥发性脂肪酸吸收
,部分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甲烷排出。
5.水作为润滑剂。动物体内体腔、组织液和关节囊内的水,使关节、器 官间保持润滑。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
编制进程
2016年10月13日,国家标准计划《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T-469)下达,项目周期23个月,由 TC281(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 委员会。
2017年11月1日,国家标准《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GB/T 3479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 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引用文件
引用文件
参考资料:
意义价值
意义价值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GB/T 34791-2017)围绕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从实验动物生产、运输到使用 整个过程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以求控制实验动物质量,更好的为生物医药科技和产业服务。制定并执行实验动物 质量控制标准,可以有效保证实验动物质量。该标准从实验动物生产、运输、使用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一 个既符合国际公认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国家标准。
主要起草人:秦川、曾林、岳秉飞、刘云波、芦宏斌、杨志伟、陈振文、叶华虎、孙兆增、时延胜、白杰英、 孔琪。
标准目次
标准目次
参考资料:
内容范围
内容范围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GB/T 34791-2017)规定了实验动物机构、人员、设施、设备条件、种源、 繁殖与生产、质量检测、包装与运输、防疫与治疗、使用、福利伦理等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 求》(GB/T 34791-2017)适用于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机构。
2018年5月1日,国家标准《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GB/T 34791-2017)实施。
制定依据
国家标准《实验动物—质量控制要求》(GB/T 34791-2017)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 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实验动物引起的常见过敏反应病症症状体征接触性荨麻疹发红、皮肤发痒、隆起肿块、凸起的局限性红斑损伤过敏性结膜炎打喷嚏、发痒、流清鼻涕、鼻充血结膜充血、化学因素病、流眼泪过敏性鼻炎打喷嚏、发痒、流鼻涕、鼻充血鼻粘膜苍白或水肿、流鼻涕气喘症咳嗽、气喘、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声减弱、呼吸时相延长或者气喘、可逆气流闭塞、导气管高反应性过敏症全身性瘙痒、红疹、眼睑水肿、吞咽困难、呼吸短促、眩晕、晕厥、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腹泻潮红、疹块、血管水肿、喘鸣、气喘、低血压常见的实验动物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易感动物危害和国内流行情况出血热病毒人、犬、小鼠隐性感染,长期排毒;急性感染,造成人和动物死亡,实验人员易于感染狂犬病毒犬、猫、猴、人等急性接触性传染,散发出现口蹄疫病毒牛、猪、人等急性接触性传染,传播快伪狂犬毒犬、猫、人皮肤剧痒、发热,脑脊髓炎、神经炎、我国多种动物发生过本病麻疹病毒猴、人同人麻疹,并发巨细胞性肺炎,我国猴群中抗体阳性率为46.77%猴痘病毒猴、人、松鼠皮疹,严重者死亡。
我国猴群抗体阳性率为3.74%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小鼠、豚鼠、仓鼠、人人畜共患,垂直传播,人感染表现流感症状和脑膜炎。
普通小鼠群抗体阳性率为3%沙门氏菌人和所有动物急性爆发型:发病急,死亡快;恶急性型:腹泻、肠炎;慢性型:隐性感染,长期带菌志贺氏菌猴、人消化道感染,急性型高热、呕吐、脓血便,慢性型有菌痢史,间歇发作,部分长期带菌布氏杆菌猪、犬、人、羊生殖道感染为主,流产,阴道排污秽分泌物;睾丸炎,丧失生育能力丹毒杆菌猪、人、小鼠人感染后称“类丹毒”➢按微生物学控制分类⚫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的实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实验动物,简称SPF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质量控制1
1959年Russell和Burch提出的 影响实验结果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genotype基因型
发育环境 developmental phenotype表现型 周围环境 proximate dramatype 演出型
动物对实验处理的反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R = (A+B+C)× D + E R: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B:品种品系特有的反应 C: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环境影响 E:实验误差
4、光照 工作照度150—300lx 动物照度15-20lx 明暗交替时间12/12或10/14h 照度对动物的生殖生理和行为活动有较大 影响 强光长时间照射引起角膜退行性变化
5、噪声 60dB以下 音域,人1000~2000Hz,小鼠1000~5000Hz。 引起小鼠听力性痉挛。 对生殖影响较大,如豚鼠流产。 引起动物呼吸、心跳、血压、肾上腺皮质激 素等生理指标变化。
6、空气洁净状况 气体污染, 氨14mg/m3 有害气体,氨、甲基硫醇、硫化氢等 颗粒污染,100级,10000级,100000级 美国宇航局标准,每立方英尺空气中直径0.5微米 以上粒子的个数。 粉尘颗粒,是变应原,还是微生物的主要载体。
落下菌数,0(隔离环境),3(屏障环 境),或30个/皿(普通环境) 在不饲养动物的状态下每5~10m2放置1个 直径9cm的血琼脂培养皿,暴露30min培养 48h的菌落数。
不同温度对药物LD50的影响(mg/kg)
药物 15.5℃ 26.7℃ ---------------------------------------苯异丙氨 197.0 90.0 盐酸脱氧麻黄碱 111.0 33.2 麻黄碱 477.1 565.0
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大鼠死亡率比较
动物实验质量控制
动物实验质量控制引言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动物实验涉及对生命进行控制和利用,因此对于动物实验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动物实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通过正确的质量控制,能够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可靠性和伦理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的痛苦和困扰。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动物实验的质量控制对于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1.科学性:质量控制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性。
科学性意味着实验的设计和执行符合科学原理和方法。
通过科学性的质量控制,可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2.可靠性:动物实验的可靠性是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关系到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质量控制可以帮助排除误差和偏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伦理性:动物实验涉及对生命进行控制和利用,因此必须遵守伦理标准。
质量控制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动物实验符合伦理要求,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困扰。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执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4.重复性:动物实验的重复性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重复性的实验结果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质量控制可以确保实验的重复性,从而验证实验的可靠性。
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为了保证动物实验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1.合适的实验设备和环境:合适的实验设备和环境是动物实验的基础。
实验设备和环境应符合实验要求,并提供适当的控制和监测功能。
2.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规范是动物实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
通过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可以确保实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3.合理的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设计是动物实验质量控制的关键。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实验目的、实验流程和实验样本数量等因素,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4.数据记录和分析:数据记录和分析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
遗传质量控制 环境控制 营养控制 微生物质量控制
一、实验动物按遗传特点分类
• 近交系 (Inbred Strain) • 封闭群 (Closed Colony) • 杂交群 (Hybrids)
如何保持实验动物遗传稳定?
严格的繁育制度
• 按期进行遗传监测
科学引种 严格管理 定期检测
二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分级
• 按照“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GB149252001规定,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分为三级, 控制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 普通环境 (open condition) • 屏障环境 (barrier condition) • 隔离环境 (Isolation condition)
按期进行遗传监测严格的繁育制度科学引种严格管理定期检测按照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gb149252001规定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分为三级控制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普通环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encondition屏障环境barriercondition隔离环境isolationcondition实验动物物理因素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噪音垫料饲养密度人为因素方法化学因素饲料饮水臭气杀虫剂消毒剂生物因素同种生物异种生物实验动物环境因素与指标控制实验动物的营养控制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实 验 动 物 微 生 物 寄 生 虫 质 量 控 制
环境控制
屏障环境 隔离环境 人员管理
管理控制
物品管理
动物管理 细菌检测
质量监测
病毒检测
寄生虫检测
实验动物环境因素与指标控制
人为因素 设 设 程 制 实验 施 备 序 度 方法 物理因素
温度 湿度 气流 光照 噪音 笼具 垫料 饲养密度
论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论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实验动物是目前科研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关于人和动物的健康、生物学和药物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使得严谨的动物研究和质量管理成为科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论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证实验动物的良好健康和合法使用。
一、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确保实验动物健康、适宜和可靠的重要措施。
它涉及到饲养和管理实验动物的整个过程。
饲养和管理虽然时间和资金成本较高,但是这也是确保实验结果真实可靠的必要程序。
质量管理最好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监测实验动物的环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数据质量和动物的健康状况。
因此,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环境检测系统。
这包括对空气、水和食物的质量测试,对实验室消毒及安全措施的检查等。
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更好地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动物的健康。
2. 疾病监控实验动物疾病的过程会干扰实验结果。
因此,疾病监测是实验室饲养业务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监测系统应该能够识别和排除那些疾病携带者,并将其分离提前治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它们它们的健康。
3. 活体指标监测动物活体指标并非用一两个数据就可以保证质量。
然而,通过监测体重,呼吸和心率等活体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问题。
这可以减少实验的干扰因素和动物的不适感。
4. 实验动物的支持实验室动物并不只是一些研究的对象,它们的生存和福利也要考虑到。
因此,在实验室内应该为动物设计合理的饲养和支持设备。
这将有助于保证动物的心情稳定和身体健康。
二、实验动物的控制在实验期间,为了保证动物健康和适应性,需要有效控制实验动物。
这包括:1. 饮食和水的控制为了避免食欲萎靡和揠苗助长的观感问题,在实验期间需要对动物饮食和水的摄取量进行控制,防止动物超食和缺水,维持好动物的健康状态。
2. 环境的控制实验材料应该得到适宜的控制,以维持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书名: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主编:王俊霞刘健敏主审:刘福英副主编:郑龙连伟光栗彦宁编委:尤红煜张东明梁卫华谢鹏范晓飞张文昊李丹丹崔羽王鹏飞祝岩波第一章总论王俊霞张东明第二章进展郑龙王鹏飞第三章遗传栗彦宁连伟光第四章微生物尤红煜崔羽第五章病毒王俊霞范晓飞祝岩波第六章寄生虫连伟光张文昊第七章营养刘健敏谢鹏张东明第八章环境郑龙梁卫华王鹏飞第九章动物实验刘健敏李丹丹第一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概况第一节实验动物化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研究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国际性逐步提高,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品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野生动物资源中筛选出适合的物种并将其通过人工驯养、繁殖,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明确其遗传背景,使之成为标准的实验动物,这个过程即实验动物化。
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当犬与人在一起生活时,除作为人的伴侣外,曾被用作检定食品的毒性。
养兔过程中也逐步发现了除了食用外兔的药用价值。
随着对人体和动物正常解剖与生理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人们开始观察、理解,并着手解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使动物实验的目的性更强。
在19世纪前后,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 Harvery, 1578~1657),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采用狗、蛙、蛇、鱼、蟹和其他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
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了血液循环,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并阐明了心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指出血液受心脏推动,沿动脉流向全身各部,再沿静脉返回心脏,环流不息,他还测定过心脏每搏输出量。
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 1843~1910),采用牛、羊和其他动物作实验,发现了结核杆菌。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在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
巴斯德在研究蚕病、鸡霍乱和炭疽病中,证实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采用鸟类作动物实验,发现被减毒的鸡霍乱和炭疽病原菌能诱发免疫性。
实验动物疾病及控制复习题
实验动物病原体质量控制复习题(一)一、判断题1.局部感染中,如果病原菌进入血液向全身扩散,仍可发生全身感染。
√2.实验动物某一群体感染某种传染病后必须全部销毁。
×3.传染病的传染源就是患病的动物。
×4.动物感染了病原体后,可表现为患病和携带病原两种状态。
√5.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机体内才能引起传染的过程。
√6.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一定引起传染过程。
×7.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
√8.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
√9.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10.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11.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12.大多数传染病都有该种病特征性的综合症状和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过程。
√13.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14.驱除或杀灭有害微生物叫消毒,消毒不能杀死最顽固的微生物如细菌芽孢。
√15.消毒剂能用于灭菌。
×16.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这三个基本环节,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被终止。
√17.对新购入的动物、患病及可疑感染动物的隔离,是防止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目的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病原体向周围环境播散。
√18.寄生虫发育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活史多种多样,在其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中间宿主。
×19.传染病的病程发展大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明显发病期三个阶段。
×20.所有接触过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都可发病。
×二、单选题1.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是:A 。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B传染病可引起动物死亡C传染病可影响干扰实验结果D患病机体内发生特异性反应2.被病原体污染的笼具、垫料、水、空气等,可认为是传染病传播的 C 。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Lyphocytic choriomenin gitis
virus
狂犬病 (Rabies)
Rhabdo virus
小鼠、仓鼠
类 似 流 行 性 感 冒 的 症 状 ,接 触 感 染 ( 接 触 小 鼠 头痛、肌痛、发热、恶 粪便和尿液);吸入; 心 、 呕 吐 、 喉 痛 、 畏 光 。咬伤,或由节肢动物
如蚊子、蟑螂传播
所有哺乳类
头痛、肌痛、发热、恐 咬伤、皮肤伤口或黏
水、狂妄、抽搐、昏厥、 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
死亡
唾液
细菌性疾病
疾病
病原
媒介动物
人类临床症状
传染途径
全身性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s)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犬 Brucdla Canis 、 猪 Brucella suis
正常菌群
a. 正常菌群受内外环境变化发生菌群失调,将产生数量和位置的改变, 由非致病菌变为致病菌。
3. 真菌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病原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原,病原性弱,为慢性过程,以慢性增生性炎
症为主。
真菌孢子飞扬,污染环境,威胁动物和实验、饲养人员。
4. 寄生虫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掠夺宿主的营养
(Rabies)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Germfree animal GF
三、微生物、寄生虫潜在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 实验动物病毒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鼠痘病毒
a. 实验性结核、X射线、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运输可使隐性感染病毒激
活。
b. 大量内毒素或切除脾脏可改变吞噬细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对病毒的易 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版
7
3、悉生生物学(gnotobiology):
(3)炎症涉及细菌感染的多因素作用,GF可把多 因素变成单因素,整体反应变成局部反应。
可பைடு நூலகம்辑版
10
老年学研究 1. GF大鼠寿命比CV大鼠延长 1/3。 2. 雌性GF寿命比雄性动物短, 雌性CV动物比雄性长。 3. 2-3年的GF大鼠脏器均未呈 现同龄CV大鼠所具有的各种衰 老变化。
可编辑版
11
1885年pasteur认为宿主动物没有肠道菌群 参与,生命难以维持。无菌动物的问世,证明 肠道菌群的存在,并非完全是哺乳动物生存所 必需。
悉生生物学是以无菌隔离技术提供的各种动 物为实验对象,研究实验动物本身以及各种动 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的一门综 合科学。
可编辑版
8
悉生动物的特点
1. (1)GN动物是动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复合体。
的病原。
可编辑版
对微生物携带 状况不明确
4
3、国家标准分级
等级 四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种类
无菌动物
Germfree animal GF
悉生动物
Gnotobiotics animal GN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 CL
2. (2)肠道存在能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细菌,不会 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3. (3)生活力、抵抗力明显增强,易于饲养。
可编辑版
9
4、GF动物的应用
微生物研究
(1)GF是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即微生生 物与宏生生物相互关系,微生物与微生物的共 生与拮抗关系的最佳动物。
(2)口服霍乱弧菌使幼龄GF豚鼠死亡,口服前感 染梭状芽胞杆菌,动物不发生死亡;口服福氏 痢疾杆菌使幼龄GF豚鼠死亡,口服前接种大 肠杆菌,动物不发生死亡。
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 CV
可编辑版
饲养条件 隔离系统
Isolation system
隔离系统
Isolation system
屏障系统
Barrier system
屏障系统
Barrier system
开放系统
Open system
5
二.主要动物特点及应用
1.清洁动物与SPF动物的应用 CL动物国际上认为仅适合短期或部分科研实 验;我国认为适用于大多数科研实验,可用 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领域。
第四章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营养学质量控制
可编辑版
1
第一节 实验动物分级及特点 一、从微生物控制方面分级
可编辑版
2
1、按微生物学控制的动物分类
(1)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2)清洁动物(cleaning animal, CL) (3)无 特定 病 原 体 动 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4)悉生动物(animal with known bacterial flora) (5)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GF)
可编辑版
13
(一)近交系的应用
1.遗传组成和遗传性状一致,对实验反应一致,因此, 只需用少量的动物,即可得到非常规律的实验结果。
2.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异体移植不产生排斥反应,是 组织细胞和肿瘤移植实验中最为理想的材料。
3.明显的生物学特征,如先天畸形,高肿瘤发病率,对 某些因子敏感和耐受等,这些特点在医学研究中是天然 模型,非常重要。
可编辑版
3
2、国际分级法
等级 三级
种类
无菌动物
Germfree animal
饲养条件
隔离系统
Isolation system
控制程度
以封闭的无菌技术获得,用 现有方法不能检出任何微 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备注
三级 二级
悉生动物
Gnotobiotics animal
无特定病原体 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肿瘤学研究 1. 在致癌因素中,微生物引起癌变的比重较大。 2. GF大鼠比CV大鼠易发生激素依赖性肿瘤。 3. GF动物口服苏铁素不出现肿瘤,但CV动物口服苏铁
素出现肿瘤。
可编辑版
12
三. 按遗传学控制分类 ①近交系(inbred strain) ②封闭群(closed colony)或
远交系(outbred stock) ③杂交群(hybrids)
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是目前国际 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可编辑版
6
2、无菌动物的特点 形态学改变
1. 消化系统: 盲肠膨大,易发生盲肠扭转,导致破裂。 2. 循环系统:心脏变小。 3. 免疫系统:胸腺上皮细胞变大,胞浆泡状结构和溶酶体变小。
生理学改变 1. 免疫功能:免疫应答慢,过敏反应、对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4.多个近交系同时使用不仅可分析不同遗传组成对某项 实验的不同反应与影响,还可观察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 遍意义。
可编辑版
14
(二)封闭群的特征及应用
1.封闭群动物的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在遗传学上 可作为选择实验的基础群体,用于某些性状遗传的研究。 用于药物筛选和毒性试验等。
2.封闭群动物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生活力,表现为每胎产 仔多,胎间隔短,仔鼠死亡率低等、生长快、成熟早、对 疾病抵抗力强、寿命长、生产成本低优点。因而广泛应用 于预实验、学生教学等实验中。
隔离系统
Isolation system
屏障系统
Barrier system
确知已带的微生物,经无 菌条件饲养的动物。
不带有指定的致病性微生 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明确所带的微 生物。
带有非特定的 微生物和寄生 虫
一级
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
开放系统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 Open system 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
3.突变种所携带的突变基因通常导致动物在某些方面的异 常,从而可成为生理学、胚胎学和医学研究的模型。
可编辑版
15
(三)杂交一代动物的特征及应用 1.遗传和表型上的一致性 2.杂交优势 3.杂合的遗传组成 4.作为某些疾病研究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