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

合集下载

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

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

抗⾎⼩板药的临床应⽤抗⾎⼩板药的临床应⽤⼀、动脉⾎栓形成的危害性动脉⾎栓形成主要发⽣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动脉⾎管⾎栓形成在临床上可导致⼼绞痛、⼼肌梗死、缺⾎性脑卒中和周围⾎管闭塞症等常见多发病。

⼼脑⾎管栓塞是常见的病死原因,在我国⼈⼝的死因中约占半数。

⼆、⾎⼩板激活和动脉⾎栓形成⾎⼩板是由巨核细胞⽣成的⾎液中3种有形成分之⼀。

⾎⼩板在初期⽌⾎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常⾎管内⽪细胞有抗⾎栓形成作⽤,⾎管受损破裂后⾎⼩板可黏附聚集于⾎管裂⼝处,形成⽌⾎栓⼦⽽达到初期⽌⾎。

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激活⾎⼩板,⾎⼩板在破溃处黏附、聚集,并可黏附⽩细胞形成⽩⾊⾎栓。

因此,⽩⾊⾎栓和⽌⾎栓⼦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不同之处是⽩⾊⾎栓发⽣于内⽪受损但⾎管未破裂,⽽⽌⾎栓⼦是形成于⾎管裂⼝处。

⾎⼩板黏附是通过其膜糖蛋⽩Ⅰb与⾎管性⾎友病因⼦(vWF)结合,进⽽与内⽪下组织结合⽽发⽣的。

激活的⾎⼩板膜糖蛋⽩IIb和IIIa形成复合体,通过纤维蛋⽩原与另⼀⾎⼩板的膜糖蛋⽩IIb/IIIa 复合体结合⽽出现⾎⼩板聚集体。

激活的⾎⼩板还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ADP,TXA2,PF3等,可促进聚集体进⼀步发展,增⼤并且为凝⾎过程提供反应平台。

粥样硬化斑块和⽩⾊⾎栓使⾎管腔狭窄并影响⾎流,从⽽在局部可使⽣成的凝⾎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原转变为纤维蛋⽩,并⽹络红细胞等形成红⾊⾎栓。

因此,动脉⾎栓的结构特点是⽩⾊⾎栓的头部和红⾊⾎栓的尾部。

从动脉⾎栓的形成过程可见,⾎⼩板的激活是动脉⾎栓形成的始动物,若能控制⾎⼩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或延缓动脉⾎栓的形成。

三、抗⾎⼩板药的作⽤机制60年代初发现⼆磷酸腺苷(ADP)可以引起⾎⼩板聚集,因此建⽴了⽐浊法测定⾎⼩板聚集性,为体外分析⾎⼩板功能开辟了新途径。

当时,发现了不少可以促进⾎⼩板聚集的物质,如肾上腺素、凝⾎酶、⾎清素(5羟⾊胺)和胶原等。

随后,由于分⼦⽣物学、分⼦免疫学的发展,对⾎⼩板黏附聚集机制有了深⼊的了解。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血栓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凝结过度,形成血栓而引起。

血栓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栓堵塞血管:血栓会堵塞血管,严重时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例如,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导致心脏缺血;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中的血栓造成脑血管梗塞,导致脑卒中。

2.组织缺血坏死:当血栓阻塞血管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甚至中断,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严重的缺血坏死会造成疼痛、功能障碍和组织器官的损伤。

3.肺栓塞:肺栓塞是血栓从其他部位脱落并进入肺血管造成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

严重的肺栓塞可以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为了预防血栓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手段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患血栓病的风险。

2.定期锻炼:适度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结的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3.均衡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减少血液凝结的倾向。

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和蔬果),限制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

4.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降低患血栓病的概率。

5.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长时间坐立或卧床不动会增加血液凝结的风险。

建议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

6.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如长时间的飞行、手术后和妊娠等,可以考虑佩戴弹力袜或接受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血栓病的危害主要是由于血栓造成的血管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

为了预防血栓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锻炼、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并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医学知识之脑血栓

医学知识之脑血栓

脑血栓【病因】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症状】(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

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

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

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

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人体内部血液凝结和细胞聚集形成血块的过程中发生。

血栓形成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等。

本文将探讨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并提供一些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

一、血栓形成的危害1.1 血栓堵塞血管当血栓形成堵塞了血管,血液的流动就会受到阻碍。

如果血栓发生在动脉中,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如果血栓发生在静脉中,会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等。

1.2 缺血缺氧血栓形成会阻碍血液中氧气的传输,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

严重的缺血缺氧可以导致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中心的心肌组织受到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就会坏死。

1.3 并发症血栓形成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综合征等。

这些并发症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更多的困扰,需要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二、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2.1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要预防血栓形成,我们首先要积极控制和治疗这些疾病,保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2.2 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

建议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3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

建议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4 避免长时间的静坐长时间静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如果需要长时间坐着,建议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身体,进行简单的体操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2.5 应用抗凝药物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以根据情况开具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以预防血栓的发生。

使用抗凝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结论血栓形成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因此预防血栓的发生十分重要。

15.3 血栓形成

15.3 血栓形成

案例
赵阿姨,50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 。一天前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字不清 、无明显头痛、呕吐,既往无类似病史。入 院后查体: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左半身 感觉、痛觉障碍,颅部CT检查脑血栓。临 床诊断:脑血栓。
问题:哪些因素会导致血栓形成? 问题: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危害?
1、定义
➢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 血液发生 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 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思考题
1、血栓形成多见于( )动脉还是静脉 2、最常见的栓塞是( )
课堂小结
肌力分级口决:四个不 “一不动” “二不抗” “三不阻” “四不全” 人体肌力分级正常分为6级: 0级 完全瘫痪 1级 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2级 不可对抗地心引力 3级 可以对抗重力,不可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但功能不完全恢复 5级 肌力完全正常
课堂小结
血栓形成的条件 ➢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缓慢或涡流形
成、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的不利影响 ➢ 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

课堂小结
最常见的栓子 ➢ 脱落的血栓 栓子的运行途径 ➢ 一般随血流运行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二、不利的影响 1.阻塞血管 ➢阻塞动脉→萎缩、变性、坏死(心、脑) ➢阻塞静脉→淤血、水肿、出血、坏死(肠) 2.栓塞 ➢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栓子→栓塞
四、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瓣膜增厚、变硬、卷缩等 4.广泛性出血 ➢DIC→大量微血栓形成→血液低凝状态
疾病学基础
病理学
康复技术专业人卫版 刘慧芳
邮箱: 1067724021@
第十五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

血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

血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血栓是人体中的血液凝块,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正常生理过程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在出血时止血。

然而,当血液凝块异常形成,阻塞血管时,血栓就变得十分危险。

下面将介绍血栓的危害以及预防血栓的一些方法。

1. 血栓的危害血栓形成后,会造成以下几种危害:1.1 血栓闭塞性疾病当血栓堵塞动脉或静脉时,会引发闭塞性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会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等。

静脉闭塞性疾病则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时甚至导致肢体坏死。

1.2 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时,会导致心肌梗死;当血栓堵塞脑血管时,会引发中风。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1.3 下肢静脉血栓长时间久坐、长时间站立,或长时间不活动都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下肢静脉血栓不仅导致下肢水肿、疼痛,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危险病症。

2. 如何预防血栓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2.1 移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该保持每天适量的运动,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

即使在办公室工作,也要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拉伸一下肌肉。

2.2 合理膳食合理的膳食对预防血栓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钠的食物。

取而代之,应该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等。

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也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2.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为了预防血栓,我们应该尽量戒烟限酒,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2.4 穿着合适的鞋袜穿着合适的鞋袜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有着重要作用。

过紧或过松的袜子都不利于血液循环,应选择合适的袜子,并定期更换。

2.5 预防药物治疗对于高危人群,预防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血栓的方式。

这些药物包括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等,能够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6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什么是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栓子是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管腔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杂质。

栓子常分为心源性(来自心脏)、非心源性(来自血管腔或肿瘤)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斑块、空气、肿瘤栓子等。

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突发的急症,可以导致下肢肢体坏死。

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出后,需要到达人身体各处为机体供血,心脏或血管的栓子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当流动到下肢动脉某个部位时,突然出现卡塞,就会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就好像是管道被突然卡住,血液不能流通。

动脉栓子脱落后经常卡在哪些部位?栓子脱落后,随血液流动,经常卡在腹部的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肢的股动脉(大腿处的血管)、腘动脉(小腿处的血管)等部位。

这些部位由于管腔径突然变小,容易出现卡塞。

哪些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等的病人,以及行过心脏瓣膜手术、血管置换手术的病人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几率比较高。

房颤等心脏疾患可以出现心脏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病人常常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或血栓脱落导致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发生后会有哪些症状?一旦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常会感觉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并出现下肢肢体苍白,特别是脚趾,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脚趾青紫,触摸下肢还会出现感觉麻痹,并感觉皮肤温度降低。

一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就是发生了下肢动脉栓塞吗?不一定。

并不是所有的下肢疼痛、麻木都是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有下肢疼痛、麻木的表现。

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危害?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发病比较急,危害性大,常可因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肢体坏死,出现截肢的可能。

为什么有些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要截肢?下肢动脉缺血时间长,会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如果出现肢体坏死明显,则应及时截肢治疗。

行截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长时间缺血,肌肉坏死后,会出现全身重症感染,坏死物质吸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静脉或动脉里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凝固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造成堵塞的远端或近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三大因素,凡是能够造成三大因素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如果很重要,就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远端肢体可能出现肿胀甚至于疼痛。

血栓形成以后可能会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顺着血液流动到肺,引起严重的后果,称为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动脉里的血栓形成以后,会造成远端缺血,缺血以后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如果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心梗、心绞痛,如果是颅内血栓形成,会出现脑梗、中风。

如果肢体动脉出现血栓形成,会出现肢体远端缺血、剧烈疼痛,严重时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以根据体内的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成分,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还有些人根据肉眼所见到的血栓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等。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形成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

血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相关供血区域内的器官、组织坏死,引发诸如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血管的老化、血管壁的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的情况,这些都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预防血栓要比血栓后的治疗更为重要。

血栓形成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用条件。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

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

37
纳豆激酶溶栓书籍
由洪昭光教授主编,日本著名营养保 健专家阿布博幸教授编写的畅销科普 书籍《食物是最好的医药》第95页, 在预防血栓主推荐5种食物中,将纳豆 作为第一位的健康食品进行这样的介 绍:“纳豆激酶因能防止血栓生
成而广为人知。除了能够预防 因血栓引起心梗脑梗,纳豆激 酶对因眼部血管狭窄闭塞引起 的视网膜动、静脉闭塞症也有 效。”

但当血管堵塞30%时,人体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堵塞到50%时会有轻微的意识,血流速度缓慢, 脑供血不足,可出现头晕、胸闷、睡眠质量下降、 记忆力减退等精神障碍等;
30-50%堵塞
堵塞到75%以上时才会有 明显的感觉,出现手脚麻 木、四肢乏力、一过性昏 厥等身体症状
75%以上堵塞 堵塞到90%时,就可以认 为这条血管被完全堵塞, 甚至危及生命。
1987年,日本富崎医科大学的须见洋行教授在比较230 多种食品後,赫然发现仅有纳豆菌食品含高浓度的血栓溶解 成份。他将脑血栓患者常服用的溶血栓药物放在定量的人造 血栓上,结果耗费一个晚上的时间才能完全溶解,而以同样 方法换上一粒纳豆菌食品则只需3小时便可完成。同时发现 纳豆激酶对血栓的作用时间长达8-12小时,而尿激酶作用时 间只有30分钟。并计算出每克湿纳豆溶栓效果相当于尿激酶 1600IU。
3、病人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斯匹林或双嘧达 莫、噻氯匹啶、 还可选用替格瑞洛或氯比格雷( 进口)等,预防心肌梗死复发;积极治疗心脏疾病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抢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 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处理各种并发症。预 防心梗复发。 阿斯匹林75mg-100mg /日、双密达莫、氯吡 格雷等,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 症状或出血、诱发皮下或内脏大出血,中性粒细胞 减少、结石等副作用。氯吡格雷虽上述副作用减少 ,但发生腹泻和皮疹者比服阿斯匹林者多见。所以 长期服用阿斯匹林者应改为使用天然的功能性食品 为佳。 4、抗血栓常规治疗:支架、搭桥。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血栓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血栓病是一种涉及血液凝结过度的疾病。

它可能影响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心脏病发作、中风或肺栓塞。

因此,了解血栓病的危害以及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讨论血栓病的危害,并提供一些可行的预防措施。

一、血栓病的危害1. 心脏病发作:当动脉中形成血栓时,可能造成冠心病发作,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血栓会堵塞供氧和营养物质到达心脏肌肉的动脉,使得心肌饥饿并损坏。

2. 中风:中风是由动脉或静脉中发生血块而引起局部缺氧和组织损伤所致。

当血栓阻塞了大脑供应动脉时,将引起严重损伤甚至死亡。

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言语障碍以及认知功能受损等问题。

3. 肺栓塞:肺栓塞是由血栓阻塞肺部动脉导致的。

当一个血栓从身体其他部位移动到肺部,它可能会造成呼吸急促、胸痛、咳嗽以及咯血等严重的症状。

如果不及时诊治,肺栓塞可能导致死亡。

二、血栓病的预防措施1. 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血栓病至关重要。

建立好饮食习惯,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摄入量,并减少盐、脂肪和糖分的摄入。

保持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

禁止吸烟和饮酒。

2. 减少长时间静坐:长时间静坐会增加患血栓病风险。

如果你需要长时间坐在同一位置上(如办公室工作),尽量每小时站起来伸展一下腿部肌肉。

此外,还可以选择穿着医学压缩袜等辅助措施。

3. 遵循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给予某些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防止血液凝结,降低个体罹患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

然而,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以了解剂量和频率。

4. 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在预防血栓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血小板浓度,并且一般具有剧烈活动后罹患心脏病发作的人群推荐使用。

5. 管理其他健康问题:一些健康问题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都是患上血栓病的危险因素。

所以应积极进行相关治疗和管理,通过合理饮食、规律锻炼及用药控制,以降低罹患血栓病的风险。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以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血栓形成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寿命的延长,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公共卫生和医疗领域提出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对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VTE是一种严重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疾病或死亡。

近年来,对其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1.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研究发现,VTE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

除此之外,肥胖、长时间久坐、吸烟、妊娠等因素也被确认为VTE的危险因素。

2. 预防措施:为了降低VTE的发病率,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如行动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等。

药物预防措施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二、动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是指在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动脉栓塞或闭塞性动脉疾病。

其主要发病部位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等。

1. 发病率与危险因素:动脉血栓形成与一系列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家族遗传等。

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2. 预防措施: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降低胆固醇、控制血压和血糖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此外,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等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三、新进展与研究挑战近年来,并非仅仅关注血栓性疾病的既有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一些新的因素和研究领域。

1. 遗传因素研究:遗传因素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对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基因以及外显子和基因组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栓形成能对破裂的血管起堵塞破裂口的作用,阻止出血,对机体有利。

如胃或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底部,其血管往往在病变侵蚀时已形成血栓,避免了大出血。

但多数情况下,血栓形成对机体可造成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危害。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一)阻塞血管:动脉血栓未完全阻塞管腔时,可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若阻塞静脉,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肠出血性梗死。

(二)栓塞: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可栓塞相应的血管。

心瓣膜上形成的血栓最易脱落成为栓子。

若栓子内含有细菌,可引起栓塞组织的败血性梗死或脓肿形成。

(三)心瓣膜变形:心瓣膜血栓机化后,可引起心瓣膜粘连、变硬和变形等,使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四)广泛性出血:由于微循环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导致组织广泛坏死,甚至全身广泛出血和休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血栓形成健康宣教什么是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一种生理防御机制,当血管受损时,机体会启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过程,形成血块来封闭伤口。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个生理过程会变得过度活跃,导致血栓形成过多或过快,成为健康问题的源头。

血栓形成的危害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多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1. 心脏病和中风: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导致心肌梗塞或中风。

2. 肺栓塞:血栓堵塞了肺动脉,阻断了氧气供应,造成呼吸困难和胸痛。

3. 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在深静脉中,可能引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导致肿胀、疼痛和深静脉血栓。

4. 周围动脉疾病:血栓形成导致周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血液供应受限,引发间歇性跛行和溃疡。

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血栓形成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滥用,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血液循环和减少血栓风险。

2. 多活动:长时间久坐或长时间站立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定期进行伸展运动和走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

3. 规律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和骑自行车,有助于增强循环系统和降低血栓风险。

4. 注意药物使用:如果患有血栓形成倾向或其他相关疾病,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5.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极寒或极热的环境都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这些条件下停留。

如何发现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以下症状可能提示血栓形成的存在:1. 肿胀和疼痛:血栓形成后,局部肿胀和疼痛是常见的症状。

2. 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热或静脉曲张。

3. 肺栓塞: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和心率加快是肺栓塞的典型症状。

4. 中风:突发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言语不清、视力问题和头痛等症状可提示中风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5. 心肌梗塞:胸闷、胸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表现。

如有以上症状出现,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那么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血栓对机体有什么影响?店铺在此整理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对机体的影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⑴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⑵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⑶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

血流改变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

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多数为小血管)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的病理过程。

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4种。

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静脉性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血栓栓塞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瘀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脑血栓常见病因1、动脉管壁病损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病,二者相互促进。

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次为脑动脉炎,如结核性、梅毒性、钓端螺旋体感染、臣细胞动脉炎、结缔组织病等所致。

少见的病因有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2、液成分改变或血液流变学异常病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蛋白C和蛋白S异常、抗凝血酶皿缺乏、恶性肿瘤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等。

3、血波动力学异常如急性心梗或心力衰竭、服降压药过量致血压骤降等所致血流速度过缓或血流量过低,也是脑血栓的病因之一。

动脉血栓简介

动脉血栓简介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也称为动脉栓塞,是指血管内形成的血栓阻塞了正常的血流,导致血液无法顺利流过,从而引起相应血管供应区域的缺血和组织损伤。

动脉血栓可能发生在任何体内的动脉血管,包括脑动脉、心脏冠状动脉、肺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下肢动脉等,引发不同的疾病,如脑梗、心肌梗死、肺栓塞、肠梗阻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下面将详细介绍动脉血栓的相关内容。

一、动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动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涉及三个因素,即Virchow三联征,包括血流状态异常、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当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或者其中之一明显异常时,就容易形成动脉血栓。

1.血流状态异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过快或者过慢、流动不畅时,容易使血液在局部形成凝块。

例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变、动脉瘤、狭窄的动脉病变等都会导致血流状态异常,从而增加了动脉血栓的形成风险。

2.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内膜的损伤可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引发血栓的形成。

血管内膜损伤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伤、手术、导管插入等引起,使血管内膜变得不光滑,容易形成血栓。

3.血液高凝状态:血液中某些因子异常增高,如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容易使血液在血管内形成血栓。

这种情况通常与遗传因素、药物使用、肿瘤、妊娠、严重感染、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因素有关。

二、动脉血栓的危害动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血管阻塞,从而影响到相应供应区域的正常血液供应,引发相应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脑梗:脑梗是指脑动脉中的血栓堵塞了脑血管,导致脑部缺血和神经组织损伤。

脑梗的症状和表现因患者的脑部供应区域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腿部一侧的无力、麻木、言语困难、视觉障碍、头痛、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甚至可引发昏迷和死亡。

2.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指心脏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的病情。

心肌梗死常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急促、出冷汗、恶心、呕吐、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血栓形成有哪些症状?

血栓形成有哪些症状?

血栓形成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血栓形成症状,尤其是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血栓形成有什么表现?得了血栓形成会怎样?以及血栓形成有哪些并发病症,血栓形成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血栓形成常见症状:呼吸困难、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曲张、颈内动脉创伤性血栓、胸痛*一、症状一、症状血栓可以根据体内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有的根据肉眼所见的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

临床上常常按照解剖部位分类,以便于临床诊断和处理。

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变是血管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关的血管支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等,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

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颜色暗红,称红色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

这种血栓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

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1)表浅性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输注浓度过高的刺激性药物等,易致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病变呈条索状,跳动性疼痛和压痛。

严重者可发生静脉闭塞。

(2)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多数表现为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小腿肌肉有硬结,患侧下肢水肿和表浅静脉怒张;在妊娠、老年人、卧床过久、外伤、外科术后多见。

(3)肺梗死:肺栓塞和梗死使体循环内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血栓脱落的栓子,或右心的栓子,沿血流进入肺循环,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

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症状外,大多数为非特异性肺部症状,如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或血性痰。

血栓形成的危害

血栓形成的危害

保健医苑医普园地血稠成为当今的时髦病血稠并非独立性疾病,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如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阻塞性视网膜炎以及慢性肝肾疾病等都与血稠有密切关系。

就像在狭窄的马路上拥挤着过多的破旧汽车,随时都可抛锚、堵车,以至发生运输不畅的情况。

当人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液流速减慢,机体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相对减少,特别是过多老化、硬化的红细胞发生红细胞集聚、加重血稠发生凝血,出现血液凝集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血小板聚集率太高容易形成血栓当黏稠的血液流经一些小血管时容易形成栓子,再发展成大血栓,乃至发生更严重的血管阻塞。

尤其是在已经有过血管堵塞的患者身上,很容易形成二次堵塞。

像PCI(冠脉介入术)冠状动脉阻塞后放入支架,支架把梗阻的血管撑开,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但很多人在冠脉介入术后仍会有血栓的再次形成,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血小板的聚集率太高。

因此血小板聚集率高的人,特别是已经发生过血栓疾病的患者更需要服用抗凝药物。

合理用药很关键中老年人出现过多血稠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血液黏稠度高,红细胞老化时极易发生集聚,致使心、脑血管缺血缺氧。

此时就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治疗。

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当中,阿司匹林一直是临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一线药物,但是中老年人长期服用之后带来的不良反应也较多。

天然药物或者植物来源的药物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究其原因是不良反应小,更加安全。

多廿烷醇片是一种从甘蔗中提取的纯天然植物调脂药,安全性高,不仅可有效降脂,还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现在防治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很多,当我们选择这类药物时会眼花缭乱,中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够让老年人摆脱这个困境那么一定会大受欢迎。

血栓形成的危害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血液中占0.3%,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它除了加速凝血外还维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警惕血栓

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警惕血栓

龙源期刊网 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警惕血栓作者:李昕一来源:《家庭医学》2019年第02期血栓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随时提防血栓的发生。

血栓是指人体内的血流在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

血栓所造成的危害非常大,相关资料表明,脑血栓的致死率几乎占所有疾病的第一位,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危害健康的“第一杀手”。

临床医学实验证明,在心脑血管疾病中,80%的病例是由于血管中形成的血栓导致的。

血栓的危害尽管很大,但在血栓发病前均有一些常见的征兆,如果及时发现这些征兆并引起高度重视,早预防、早治疗,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以下现象很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征兆,一旦发现,要尽快去医院检查。

其一:睡觉时流口水很多人都有睡觉时流口水的现象,以为是正常情况,不当回事儿。

但对于老年人而言,经常在睡觉时流口水,而且口水常常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流,那就需要密切关注。

因为血栓能够造成咽喉部位的一些肌肉功能失调,睡梦中人体失去对肌肉的主动控制,口水就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其二:出现晕厥现象晕厥也是血栓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一般在清早起床之时多发,有些患者每天可发生一次或多次。

出现晕厥一定要考虑血栓的可能,尤其是一天之中多次晕厥的老人,应当尽快去医院检查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三:肢体麻木一些血栓患者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四肢发麻、身体木软,但许多人会误认为是坐得太久或者睡觉压到胳膊与腿了。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上下肢麻木的情況,有可能是因为血栓堵塞了血管,血流不畅,从而影响了神经的血液和营养供应所致。

其四:胸痛胸闷一些因受伤或手术等缘故长期卧床的患者,在恢复期常会有胸闷或胸痛症状发生:一些老年人因年高体弱,长期卧床静养、缺少活动量,也可能出现这一现象,需要特别警惕血栓病的可能。

这是因为长期卧床容易使血液进入高凝状态,继而形成血栓,并且随时有可能掉落,随着血液流入肺部。

胸闷、胸痛说明可能有栓子卡在肺动脉里了,需要尽快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血栓形成的危害

血栓形成的危害

血栓形成的危害1.软化、溶解和吸收:小的血栓可被完全溶解和吸收;大的血栓则可被部分溶解而软化,易受血流冲击脱落形成栓子。

2.机化与再通:血栓形成后,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形成肉芽组织并逐渐取代血栓,这一过程为血栓机化。

3.钙化:血栓形成后,既未被溶解吸收,又未被完全机化时,可发生钙盐沉积。

静脉中的血栓钙化后称静脉石。

健康人体内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凝血物质,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黄素A2、纤维蛋白及钙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块,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另一种是抗凝血物质,纤维蛋白溶解酶和前列环素等,有抗凝血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平时人体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和抗凝血物质两者外于动态平衡状态,则不易形成血栓,在血管发生意外时,又有止血作用,保持人体健康。

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受损,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产生的凝血激酶增多,促进凝血酶形成,凝血黄素A2也增多,同时制造抗凝物质前列环素减少,易诱发血栓形成。

如血糖增高时,糖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全身组织缺氧,这时血小板凝集性增强,粘度增大,容易促进血栓形成。

心、血管内膜损伤⑴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⑵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⑶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

血流改变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

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镜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抗血栓治疗新进展
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心内科 张素荣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1. 不稳定心绞痛 (up)
2.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3.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
急性冠脉综合征
ST抬高的ACS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闭塞性血栓,纤维蛋 白成分为主 血管完全闭塞,血流 持续中断 尽早、完全、持续开 通梗死相关动脉 溶栓、直接PCI “亡羊补牢”,有一 定的不可挽救性
易损血液
是指血脂、C反应蛋白、P选择素、白细胞 等增高, 以及高凝、血小板高聚集等。 易损血液标志物: 纤维蛋白原、D-2聚体的增高; 血小板活性和聚集性增高; 凝血因子增高和抗凝血因子的降低; RBC、Hcy、血脂、血黏度增高等。

易损心肌
缺血性易损心肌: 如冠心病心肌缺血、OMI、心肌炎症、 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猝死。 非缺血性易损心肌: 如各种瓣膜病、心电不稳定性疾病等。

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避免形成Q波梗死 – 溶栓、直接PCI

ST段不抬高பைடு நூலக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避免变成ST断抬高的ACS – 抗栓、抗缺血、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分型

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 ST断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 变异性心绞痛?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国内给药法50mg首先静脉注射8 mg,继 之42mg在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90-分钟 再通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TIMI 2 TIMI 3 81% 57% 78%
Patency (%)
60%
27% 28% 32% SK+IV heparin
(N=283)

溶栓剂的使用方法

尿激酶: (UK) 剂量为150万U,于30分钟内静脉滴注,

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 (SK) 建议150万U于1小时内静脉滴注,
溶栓剂的使用方法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国际给药法100mg 首先静脉注射15 mg, 继之在30 分钟内静脉滴注50 mg,再在 60 分钟内静脉滴注35 mg。
– ST断不抬高的心肌梗死cTn
– 不稳定性心绞痛(UA)
急性冠脉综合征共同病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斑块的形成 粥样斑块的破裂 形成附壁血栓,将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和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形成阻塞性血栓,将发生ST段抬高 的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
大裂缝
脂肪池 巨噬细胞 内在的压力,张力 外部的剪切力 裂缝 小裂缝
闭合血栓 (QMI)
不稳定血栓 (UA/NQMI)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Fuster et al. N Engl J Med. 1992;326:310-318. Davies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Suppl II):II-38, II

急性心肌梗死

ST抬高心肌梗死 早期溶栓治疗,早期 的介入治疗(是由于纤维蛋白网络红细 胞形成红色血栓血管完全闭塞) ST段不抬高心梗 不溶栓治疗,抗血小 板和抗凝治疗(主要是白色血栓形成使 血管腔严重狭窄)

AMI的溶栓治疗
早期溶栓治疗的目的 快速、充分、持续的 再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 冠脉血流,最大限度 的降低死亡率。 第一代药物 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 第二代药物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在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而起 作用,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再通。


血栓形成机制(三)

从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可见,血小板的 激活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始动物,若能有效 控制血小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止或延缓动 脉血栓的形成。 因此,血小板激活是血栓形成过程中最 关键的成份之一,采用有效的抗血小板药 物治疗有助于降低其血栓发病率。

易损斑块、 易损患者、 易损血液、新概念
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 活化的血小板通过黏连蛋白与内皮下组织牢 固黏附,使黏附的血小板变形、伸出伪足与周 围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血栓。

血栓形成机制(二)

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而激活 血小板,血小板在破溃处黏附、聚集,并可黏 附白细胞形成白色血栓。使血管腔严重狭窄并 影响血流发生心绞痛。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网络大量 红细胞形成红色血栓。因此,动脉血栓的结构 特点是头部是白色血栓尾部是红色血栓。阻塞 性血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2%
28%
29%
54% Rt-PA 100mg
(N=292)
46% Rt-PA 50mg
(N=299)
UK+iv heparin
(N=293)
溶栓治疗的优点
简便易行,适用于各级医院 可早期给药,赢得更早的再灌注时间 有试验表明(rt-PA)60-90minTIMI达 3级以上的再通率达90%,与支架或 PTCA疗效相似 院外溶栓疗效肯定 早期溶栓(2-3小时)忧于急诊介入治疗

ST不抬高的ACS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 死,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闭塞性血栓,血小 板成分为主 血流减少,或者间歇 中断; 稳定破裂的斑块,维 持冠脉呈开通状态 抗栓、抗缺血 可“防患未然”,具 有可挽救性
ACS的处理对策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绿色通道
– 病人的筛选与鉴别、观察与评价、 – 诊断及危险分层
ST段抬高的ACS
非ST段抬高的 ACS
CK- MB或肌钙蛋白升高-STEMI
肌钙蛋白升高-NSTEMI 或者不升高-UA
血栓形成机制(一)

血 小 板 激 活 是 血 栓 形 成 的 重 要 机 制 之 一, 当血管内皮受损破裂后,可释放一种黏连蛋白, 与血小板结合后使之活化。激活的血小板还释 放多种活性物质,如二磷酸腺苷( ADP ) 血 栓素 A2( TXA2 )五羟色氨( 5HT )等,可以
易损斑块
易发生血栓,可快速进展为罪犯斑块的病 变,能引起急性闭塞和死亡的斑块。既往有称 高危斑块、危险斑块、不稳定斑块。 易损斑块的标准:
有活跃的炎症细胞、有内皮细胞脱落、表面 有血小板聚集、斑块有裂隙狭窄>90%。
易损患者

指以 斑块、血液、心肌易损性为基础, 易发生ACS的患者。易损血液(易形成 血栓的血液)易损心肌(易发生心律失 常的心肌)称易损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