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章 大气圈

合集下载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_大气层

八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第一节_大气层

第一节大气层知识点归纳一、大气的重要作用大气是指包围地球大气圈的整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阻挡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保护层。

(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

因此,我们称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②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气体。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78.09%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0.95%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基本原料;对大气起保温作用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深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形态。

问: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答:如果没有大气外层,连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没有;即使在你的耳边开炮,你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大气就没有天气变化;会易受陨石侵袭;温差也较大;二、大气的温度以及大气分层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气的温度分布是不同的;且是分开层次的。

因此整个大气圈具有成层结构。

温度先是降低,再是升高。

依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我们将大气主要分为5层A、各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1、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影响最大。

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这样就发生了对流运动,所以把这层叫做对流层。

它的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据观测,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分解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分解

重力)的重力观测值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的差。

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纵剖面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河流的平衡剖面。

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垂直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牙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牙,称石林。

指颜色为灰白、肉红色,具块状构造花岗结构其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的岩石。

岩套。

坏其结晶格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的晶体,构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象。

绪论地球为地球科学研究对象有以下特点: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研究方法: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大地测量、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将今论古”的含义及其辩证分析。

含义: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辩证分析: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

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和结果都是一致的。

但是,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

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

在地球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作用的方式与过程具有一系列与今天不同的特点。

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以渐进、均变的形式进行,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烈的激变过程。

讨论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

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宇宙(宇:空间。

宙:时间。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1、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氢和氦)由于恒星间距离太遥远,以至在短时间内肉眼观察不出恒星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因而叫恒星。

2、星际物质: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成为星际空间。

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

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星云: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4、天球: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的中心,它的半径是无穷大的。

5、星座:人们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若干群落,每个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分为仙后星区,御夫星区,大熊星区,天琴星区。

简称:“后,御,熊,琴”第二节银河系与太阳系(一)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

围绕太阳旋转的主要是九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卫星,彗星和陨星等。

行星绕太阳的公转遵循开普勒三定律:1、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当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3、行星倒太阳平均距离a的立方同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节地球月球和地月系(一)地球(二)月球和地月系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看不见月球时是朔月或新月。

(日食)农历初一。

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望月或满月。

(月食)农历十五或十六。

从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达到一半称上玄月。

从望月到朔月下玄月。

第四节地球的形态(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形状: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圆球体。

——呈梨形(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所有大陆的北端宽,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与其它大陆相连。

(完整word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大气圈ppt

大气圈ppt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福利特权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实际上,所有这些数字都只是近似的,因为空气的温度是随 高度而变化的。不过,这些数字确实能使图象变得清楚一 些,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大气层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它只 是逐渐稀薄下去,一直到变成几乎一无所有的宇宙空间。 人们曾经探测到160公里高空处的陨星光迹,那里的大气 压只有地球表面的几百分之一,而空气的密度却只有十亿 分之一。但这一点点空气就足以使它们那一点点物质因摩 擦而燃烧到白炽。由于受到外层空间高速粒子的轰击而发 出冷辉光的气体所形成的极光棗北极光,则位于海平面以 买的VIP时长期间,下载特权不清零。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IP专享文档),每下载一篇共享文
档消耗一个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 发放,全年内有效
赠每的送次VI的发P类共放型的享决特文定权档。有下效载期特为权1自个V月IP,生发效放起数每量月由发您放购一买次,赠 V不 我I送 清 的P生每 零 设效月 。 置起1自 随5每动 时次月续 取共发费 消享放, 。文一前档次往下,我载持的特续账权有号,效-自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611 地球科学概论大纲

611 地球科学概论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参考用书:《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主编,地质出版社,1999绪论重点掌握与理解“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理)的思想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重点掌握大地水准面、黄道面、白道面的概念。

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征及海底地貌单元的构成。

了解地球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结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开普勒三定律;地球的基本参数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含义(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及组分的分类,大气运动的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成因;水的类型(按存在形式、所处的环境)。

理解大气圈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掌握海水运动的形式及定义;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形成与冰川的类型。

重点掌握科里奥利力、河流、洪流、片流、潮汐、引潮力、透水层、隔水层、包气带水、潜水、潜水面、承压水等概念。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状态特点及组成;地球内部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场的特征;矿物的肉眼鉴定依据;按化学成分划分的矿物类型;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三大岩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概念;地磁场的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划分依据;地壳类型(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及其分层结构。

掌握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岩石圈、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矿物、岩石、解理、硬度、岩石结构、岩石构造等概念。

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即可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内部地质作用可分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原理。

理解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及其依据。

地球科学概论2

地球科学概论2

(1)对流层
大气圈最下面的一层,厚度随纬度而异,赤道 附近厚17~18km,两极仅8~9km。特点: ① 空气强烈对流; ②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③ 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等)水平分布 不均匀,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④ 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一、大气圈 1. 大气圈的结构 (2)平流层
(2)平流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 ① 空气很稀薄,质量占大气圈总质量的0.5%; ② 在太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温度迅速 升高,再次出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到500km高空处温度高达1201℃; ③由于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氧、氦被分解成 为原子,处于电离状态,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 电波。
二、水圈 1.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②地下水
地 下
的 和
水 的 垂 直 分 层
.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② 地下水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 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其 自由表面称潜水面。 承压水: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透水层内 的地下水,又称层间水。
从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气流以水 平方向运动为主。 ① 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 各种天气现象; ② 该层的上部(30~55km)存在多层臭氧层; ③ 下部温度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升高,但升 至30km以上时,由于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紫外线, 温度升高。
一、大气圈 1. 大气圈的结构 (3)中间层
二、水圈 1.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① 地面流水
层流
紊流
实际的河流 自然界河流由于受到不平整河床的影响,往往呈紊流方式流动
二、水圈 1.水的类型 (2)陆地水 ②地下水
②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 物空隙中的水体,往往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 根据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 潜水和承压水三种基本类型。 包气带水:在岩石中空隙未被地下水充满的情 况下,埋藏在包气带水中的地下水。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大气圈知识点总结大气圈是指地球上被气体包围的范围,在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由多层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气体组成,包括对地球的气压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的平流层、成层层、臭氧层和对生命保护作用巨大的大气外壳层。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大气圈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氢气等)组成。

根据温度变化和气流状况,可以将大气圈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对地球气压、天气产生影响的平流层;- 大气温度逐渐下降,高空气流垂直运动明显的成层层;- 在成层层之上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的作用;- 最外层的大气外壳层,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2. 大气圈的功能和作用-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海拔10-50千米,是大气圈中最高的一层,气温逐渐上升。

平流层主要具有平流流动的特点,这种流动使得平流层能够影响天气变化。

此外,平流层还包含了飞机和卫星的飞行高度。

- 成层层:成层层是大气圈中最厚的一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跨流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低的一层,与地球表面直接接触,天气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平流层是气流平行移动的一层,气温逐渐下降;跨流层则是气流稍微垂直移动的一层。

成层层中的气流运动对气候、大气层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 臭氧层:臭氧层位于成层层之上,是大气圈中最薄的一层,其主要成分是臭氧。

臭氧层具有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作用,起到了屏蔽紫外线的作用。

它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要。

- 大气外壳层:大气外壳层是大气圈的最外层,与宇宙空间相接。

它主要起到了吸附和保护作用,使得一些小型天体在进入地球大气以前燃烧,保护地球表面免受撞击。

3. 大气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大气圈的稳定与保护对人类活动至关重要。

然而,人类的活动却对大气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和臭氧层的破坏。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内,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

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

表现为强烈的对流。

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

大气呈水平运动。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

大气呈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

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大范围的运动状态。

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蓝色的天空:这是由于大气中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的直径较阳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的散射量较之于其它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的被选择散射。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3、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球表面特征1、大陆地形丘陵(高低不平,相对高程在200米以下的小山丘。

)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高原(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表面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如新疆鲁克沁洼地为-155m))2、海底地形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大陆边缘:2)、大洋盆地(海洋的主体部分)3)、洋中脊(屹立于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于各大洋。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的基本特性
(1)水分子的结构特点
(2)水的特性
水分子具有缔合现象:流动性 好、表面张力强、粘性但较弱。 水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 水具有反常膨胀性 水的三种状态的转化对地球 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水圈的组成
自然界的水以气态、 固态和液态三种 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与大陆 表层之中。 地球水体的总质量1.5×1018t,体积 约1.4×1018m3, 其中,海洋水约占 97.212%,大陆表 面水约占2.167%,地下水为0.619%,大 气水占0.001%。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在同一地点,由于 地球的自转使太阳辐射强度发生昼夜更替, 从而导致气温日变化。一天之中,最低气温 出现在日出前后,直至午后2点左右达到最高 ,以后开始逐渐降低。同一地点的气温因地球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而发生气温年变化。气 温的年变化通常用多年来各月平均气温的变 化来表示。就北半球来说,大陆上最高月平 均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上为8月);大陆上最 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为2月)。一年中最 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反映出 一地在一年中气温变化的幅度,是划分气候 类型的重要依据。
注意:主要是现阶段的大气组成,而且是低层大 气的组分(70km以下)。
高层大气以氮、氧、氢等的原子、离子为主。
二、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 但在地面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 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它们是大 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一般小于 3km; 其上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 认为在2000~3000 km的高空向行 星际尘埃的密度过渡。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影响 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该地上空大 气柱的高度和密度。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质学的三大任务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质学的三大任务
常见物矿:正长石(K(AlSi3O8))、云 母、海绿石、高岭石、方解石(CaCO3)、白云 石、重晶石(BaSO4)、石膏(CaSO4.2H2O)等。
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92种,即元素 周期表中1至92号元素;
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含量最 高的元素氧(47%)与含量最低的氡(10-16)差 1017倍;
含量最高的三个元素氧、硅、铝的总量占地 壳元素总量的84.6%;若加上含量大于1%的元素 铁、钙、钠、钾、镁,总和达98%,剩余的84个 元素重量的百分含量之和仅为2%。
按重量百分比最大的10个元素的顺序是:O >Si>Al>Fe>Ca>Na>K>Mg>Ti>H
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则原子个数最多 的元素是:O>Si>H>Al>Na>Mg>Ca>Fe> K>Ti。
②微量元素
在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 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这样 的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 在于其它元素组成的矿物中 如:钾、钠的克拉克值都是2.5%,属主要元 素,在自然界可形成多种独立矿物。与钾、钠同 属第一主族的铷、铯,由于在地壳中的含量低, 在各种地质体中的浓度亦低,难以形成自己的独 立矿物,主要呈分散状态存在于钾、钠的矿物中。
③光泽
④金刚光泽:金刚石一样的光泽,如金刚石、 辰砂、锡石等的光泽。 ⑤玻璃光泽:大多数透明矿物具有的光泽,如 石英、方解石、长石等的光泽。 ⑥油脂光泽:类似油脂或树脂一样的光泽,反 射面由极小的曲面组成。 ⑦珍珠光泽:由于矿物的薄层间夹有空气,产 生内反射而成,如白云母的光泽。 ⑧丝绢光泽:纤维状矿物具有的光泽,如石棉、 纤维状石膏等具有的光泽。 ⑨土状光泽:矿物(如高岭土)具有的光泽。
金属元素:Pb、Zn、Cu(又称贱金属元 素)、Sb、Bi等,在地壳中主要以硫化物形式 存在。成矿物质主要通过热液作用成矿,硫(硒、 碲)的富集对成矿过程有重要意义。矿床中成矿 元素含量较高,是国民经济生活中广泛应用的 矿产资源;

大气圈_精品文档

大气圈_精品文档
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约占78%) 、氧气(约占21%)和少量的二 氧化碳、水蒸气、臭氧等气体组 成。
大气圈的结构
垂直分层
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个 层次,每个层次的气温、气压和空气 运动等特征各不相同。
水平分布
大气圈在水平方向上受地球自转和地 表性质差异等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 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 和天气现象。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应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 能技术,挖掘气象数据中 的潜在价值,为决策提供 更加科学的依据。
全球合作与共同应对大气问题的必要性
跨国污染
01
大气污染具有跨国传输的特性,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制定区域
性的防治策略。
气候变化
02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02
排放治理
对于已经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采取治理措施以减少其危害。例如,
通过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手段降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03
区域联防联控
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需要跨区域协同治理。通过建立区域大气污
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
大气污染问题。
气候现象
• 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纬度35°~55°之间的亚欧大陆的东岸,包括中国的华 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 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 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 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6—8月)。全年四季分明 ,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目
1.地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缪启龙,2007,第3版。 2.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等,1999,第1版。 3.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2012,第2版。 4.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本培等,2000,第1版。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 1.3 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堂回顾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 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
(3)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特点; (4)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岩石圈
冰雪圈
地球系统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 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 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 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 、地幔和地核)、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 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地 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 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人口爆炸:
公元元年2.5亿(中 国西汉末期0.6亿)
1945年25亿(中国 4.6亿)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绪论1、什么就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得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得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得范围,就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与地核)、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组成得一个开放得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得地球1、恒星得概念?答:由炽热得气体组成得、能自身发光得球形或类似球形得天体。

构成恒星得气体主要就是氢,其次就是氦。

如太阳。

2、星云得概念?答:由星际气体与星际尘埃组成得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得形状为?答:扁率很小得旋转椭球体。

6、地球得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得流行理论就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得特点就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得特点就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得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得概念?答:就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得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得就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与火星;B、火星与木星;C、木星与土星;D、土星与天王星;8、太阳系与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得学说就是?答:星云说。

9、地球得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得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得时间为:4、6-3、8Ga,太古宙得时间为:3、8-2、5Ga;元古宙得时间为:2、5-0、57Ga;古生代得时间为:0、57-0、25Ga。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得活动得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得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得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与二叠纪(P)。

地球科学概论2.1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大气圈第一节

地球科学概论2.1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大气圈第一节

• 3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 上85km的范围。 这层气温再次随高度升高而 迅速下降,因而气流的垂直对流 运动相当强烈,故又称高空对流 层。 中间层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 有云层出现。
• 4 热层(电离层):从中间层顶到 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 ⑴ 此层大部分气体分子在太 阳紫外线和宇宙线作用下发生电离, 形成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带 电粒子能反射电磁波,对地球上的 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 ⑵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上 升; ⑶ 高纬度地区上空可出现极光。
2.1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存在的主要证据和现象:
1.蓝色的天空;2.白云;3.风;4.流星
• 1.蓝天:选择性散射(瑞利散射:散射能力 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愈短的 波,散射愈强烈 )。
• 2.白云:云是由水滴和空气中的粉 尘组成,直径较太阳光波长都长, 所有的波长都是平均地被散射的 (迈以散射),因此,云是白色的。 当云层越来越厚时,小水滴 越来越多,几乎连成一片,太阳光 和迈以射散的光不能或者很少能穿 透云层,白云就变成乌云。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间层; (4)热层; (5)外逸层 (扩散层)
由地表往上可 分为 五个次级圈层: (1)对流层; (2)平流层; (3)中间层; (4)热层; (5)外逸层 (扩散层)
• 大气圈各层的基本特征 • 1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 量水蒸气和尘埃。 ⑴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均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 0.65℃。 ⑵空气的对流强度,因纬度而 变化,低纬地区对流强、影响高度 大,高纬地区对流作用弱;夏季较 强,冬季较弱。
• ⑶天气变化复杂多变,风、霜、 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 生于此层。 • ⑷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地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影响, 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 是不均匀的。

第8讲-地球科学概论_大气圈

第8讲-地球科学概论_大气圈
❖ 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27E18 kg,相当于地 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
❖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 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 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
1 大气的形成
大气圈是如何形成的?【原初大气】
❖ 按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球原本是缓慢旋转的气 体
4 大气的热状况
1月份,全 球海平面高 度气温分布 图
思考:为何在陆地等温线密集?
4 大气的热状况
7月份,全 球海平面高 度气温分布 图
5 大气的运动
大气环流是大气层中大规模气流运动。 大气环流过程是全球大气热量交换、水分输送和能量 交换过程,是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5 大气的运动
(1)气压
❖ 氮气、氧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早中期大气层
1 大气的形成
大气圈是如何形成的?【现今大气】
❖ 氧气浓度不断增加,使生物能发展出多细胞的动物性生 物
❖ 动物生成二氧化碳,又促成植物更快生长,放出氧气
❖ 4亿5千万年前,氧的浓度超过了目前的数值,而大气中 的CO2数量降得比目前的值还要低
❖ 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构成 现今大气
引言
大气圈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圈层。
对地球生物的作用
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使地表保持一定温度和水分的保护层; 同时也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媒介。
引言
❖ 在离地表 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 粒子
❖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氢、二氧化碳和不到 0.04% 的其他微量气体
4 大气热状况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 点
1.露点:使空气里的水蒸气刚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叫做露点. (1)露点温度时水的饱和汽压就是空气的绝对 湿度. (2)根据露点和气温的差值,可大致判断出相 对湿度大小,差值越大,相对湿度越小. 2.露点可以测定. 3.根据测定的露点可确定空气的相对湿度.从水的 饱和汽压表中查出露点时的饱和汽压(等于空气 在原来温度时的绝对湿度)再查出原来温度下饱 和汽压,就可求出. 4、露点相关的天气现象:露、霜、云、雾
等。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Pollutant)

分类:
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污染源排出来的物质。 二次污染物: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互相作用或与大气正常组分
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 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火山灰
26
智利南部普耶韦火山 2011年6月4日起开始喷发
2011年6月7日,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火山灰颗 粒形成的云雾笼罩。
2.相对湿度
( 1 )概念的引入:为了表示空气中水蒸气离饱 和状态的远近而引入相对湿度的概念. ( 2 )相对湿度 B :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 p 跟 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ps的百分比叫做这时空 气的相对湿度.
p B 100% ps
①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可以查表得到.
②在绝对湿度p不变而降低温度时,由于水的饱和 汽压减小而使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 ③居室的相对湿度以60%~70%较适宜.
• 2、依气体混合程度分层:
约在85公里下,因混合作用使气体成分 均匀分布,成为均匀层。85公里以上,空 气密度小,气体的分布由扩散运动主宰, 较重的气体在较下层,成为不均匀层。
• 3、依照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
如臭氧层、光化层等。
§2.2 气象要素特征、变化和分布
一、气压
§2.2 气象要素特征、变化和分布
• 在80-100公里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气体成 为可分为两部分:
不可变气体成分:主要指氮、氧、氩三
种气体。这几种气体成分之间维持固定的 比例,基本上不随时间、空间而变化。
易变气体成分:以水汽、二氧化碳和臭
氧为主,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水汽。
一、大气圈的组成
组成:

干洁大气(即干空气)Clean Air


水汽 Moisture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 Impurity
干洁大气成份
• 大气这种含有各种物质成分的混合物,可以大致分为干洁 空气、水汽、微粒杂质和新的污染物。 •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 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 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气团变性:气团离开源地后,其物理属性 的改变。
大气污染物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各种污染物大量地 进入地球大气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 大气中污染物已经产生危害,受到人们注意的污染物 大致有一百种左右,主要污染物如表所示。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Pollutant)

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 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
大气中各种成分与万物的关系
二、大气圈的结构
• 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极不均匀,整 个大气圈内大气的成分、温度、密度等物 理性质都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大 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大气垂直分层 altitude(Km) 800
exosphere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 2、气体分子呈电离状态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 减(高空对流层) 1、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2、几乎没有水蒸气,没有 气象现象,利于高空飞行 3、有20km左右臭氧层, 可吸收短波紫外线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
thermosphere
100
80 60 40 20
Ozone layer
troposphere -100 -50 0 50 temperature(℃ ) 100 stratosphere
mesosphere
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分布
高度/km
臭氧层
1017
1018 臭氧浓度/m-3
1019
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 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
2、气压的空间分布
低气压和高气压
• 低压槽和高压脊
3、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 日变化
白天地面气压下降,夜间升高
• 年变化
大陆冬季高压,夏季低压 海洋相反 全球气压分布,永久和半永久性活动中心
全球1月平均海平面气压
全球7月平均海平面气压
4、全球气压带
二、气 温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 水汽
• 水汽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变化很大,其变化范围在04%之间,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低层,有一半的水汽集中 在2公里以下,四分之三的水汽集中在4公里以下,10-12 公里高度以下的水汽约占全部水汽总量的99%。 •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于下垫面,包括水面、潮湿物体表面、 植物叶面的蒸 发。由于大气温度远低于水面的沸点,因 而水在大气中有相变效应。水汽含量在大气中 变化很大, 是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云、雾、雨、雪、霜、露等都是 水汽的各种形态。 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 射,也能放出长波辐射,水汽的蒸发和凝结又能 吸收和 放出潜热,这都直接影响到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影响到大 气的运动和变化。
• 1、气压的定义
大气压强( P )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 的作用于单位面积物体上的压力。 单位:mb(毫巴)、hPa(百帕) 大气的压强 1atm=101326Pa=1013.26mb=760mmHg 气压的形成是大气气体 分子受到地球的引力, 气压随高度升高按指 数率递减
2、气压的空间分布
• 皮耶克尼斯,V. 挪威气象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天气学 和大气动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气象学挪 威学派的创始人。
气 团
(一)、气团和锋(Air mass and front)
1、气团 (1)定义:气团是指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 均匀的大块空气。 (2)气团的形成和变性:
气团形成的条件:
*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 *有利于空气停滞或缓行的环流条件。 气团源地:气团形成的地方
引言
•压机之谜。
• 托里拆利、维瓦尼实验 与气压计的诞生
引言
• 玻意耳、帕斯卡实验 玻意耳证明,气体体积减小 一半,压强就增大一倍。
帕斯卡发现了大气密度的 垂直方向的不均匀性。
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
大气中氧的来源
• (1)光解作用(photodissociation): 2H2O + 紫外線 → 2H2 + O2 • (2)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 杂质和微粒
大气中除了气体成分以外,还有很多的液体和固体杂质、 微粒。杂质是指来源于火山爆发、尘沙飞扬、物质燃烧的 颗粒、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 而被蒸发的盐粒,还有细菌、微生物、植物的孢子花粉等。 它们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 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过冷水滴和冰 晶等水汽凝结物。 大气中杂质、微粒,聚集在一起,直接影响大气的能见 度。但它能充当水汽凝结的核心,加速大气中成云致雨的 过程;它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又能削弱太阳直接辐射和 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变化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 (3)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随地点、时间而异。 人烟稠密的工业区占大气质量的万分之五,农村 大为减少。同一地区冬季多夏季少,夜间多白天 少,阴天多晴天少。这是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需 要消耗二碳。 • (4) 臭氧:臭氧是分子氧吸收短于0.24微米的紫外 线辐射后重新结合的产物。臭氧 的产生必需有足 够的气体分子密度,同时有紫外辐射,因此臭氧 密度在22—35公里处为 最大。臭氧对太阳紫外辐 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加热了所在高度(平流层) 的大气,对平流层温度场和流场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臭氧层阻挡了强紫外幅射,保护了地球上的 生命。

干洁空气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空气中的含量/按体积% 平均滞留期/ 年 分子量
主要气体成分
氮(N2) 氧(O2) 氩(Ar) 二氧化碳 臭氧(O3) 干洁空气
106 78.08 104 20.95 109 0.93 15 0.03(可变) ? 0.000 001(可变) 100.00
28.02 32.00 39.94 44.00 48.00 28.96
3、气温的空间分布
等温线 全球地表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1、北半球冬季纬向差异较大,南半球相反。 2、等温线在大陆上向赤道方向突出 3、热赤道
垂直分布 气温直减率
三、湿度
• 空气的湿度可通俗地理解为空气的潮湿 程度.它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之分.
1.绝对湿度:
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p叫做空气的绝对 湿度,也叫水汽压.
层云
四、降水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 降水量
降水量是以雨、雪、冰雹(包括 雾、露、 霜)融化后,未经蒸 发、渗透、流失而聚积的深度, 单位是毫米。
•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 度,其时间以10min、1h 或1d 为单位。
对流降水
地形降水
• 降水
锋面降水
§2.3 天气和天气系统、 天气预报
6CO2 + 6H2O + 可見光 → C6H12O6 + 6O2
氧气、臭氧浓度变化与生物演化史
§2.1 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
• 过去人们认为地球大气是很简单的,直到十九世 纪末才知道地球上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 合体,并含有水汽和部分杂质。它的主要成分是 氮、氧、氩等。
一、大气圈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