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全诗翻译赏析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全诗翻译赏析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全诗翻译赏析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全文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文段赏析:《菊花》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两句是说,不是我偏爱菊花,一年之中,菊花开过之后,再没有别的花开放了,赏花的机会再没有了。

诗句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爱菊之情,其中含有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美。

别出新意,笔法巧妙,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简释: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第三、四句说明诗人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才凋谢。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诗词鉴赏-一个爱菊者的内心独白 元稹《菊花》及赏析 精品

诗词鉴赏-一个爱菊者的内心独白 元稹《菊花》及赏析 精品

一个爱菊者的内心独白元稹《菊花》及赏析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诗人、文学家。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

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

下面是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í篱笆。

日渐斜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á。

尽完。

更è再。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思古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思古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意思古诗答案: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出自唐代元稹的《菊花》诗。

原诗《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篱笆。

⑹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再。

【鉴赏】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

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注释】: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秋丛,即丛丛的秋菊.【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赏析】: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菊花,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前代诗人中吟咏赞美菊花的很多,如东晋陶渊明尤喜爱菊花,并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云:“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同时代的白居易亦有“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之句.这些诗句中,诗人特别歌咏赞叹菊花能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机.贞元十八年(802年),时年二十有四的元稹正在长安待选,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秋冬时节却春意盎然的菊花,写下了这首咏菊诗,表达诗人对于菊花的由衷喜爱.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爱菊图”.语言直白浅露,平铺直叙,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第一个层面,“秋丛绕舍似陶家”,以“陶家”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遍绕篱边”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品头论足.第三个层面,“日渐斜”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尤其是一“渐”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足见诗人爱菊之深.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有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而是因为寒冬时节,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啊!在此,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再一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而由此延伸的,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同为咏菊诗,元稹这首诗却能在平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看似平淡,却含蕴极深,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其诗云:“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与元稹咏菊诗相比,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语.难怪此诗一出,即广为传诵,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诗念念不忘,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只此二句,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相思之苦了.【阅读训练】: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2分)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参考答案】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菊花原文,翻译,赏析

菊花原文,翻译,赏析

菊花原文,翻译,赏析菊花原文,翻译,赏析菊花原文,翻译,赏析1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

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注释: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篱笆。

6、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7、尽:完。

8、更:再。

洛城:今河南洛阳。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菊花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

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

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

译文世间别离最无奈,总到离别时,方恨相聚少。

你我二人.意中相投,此一别,好时光将少。

我是多么不情愿,与你在日暮黄昏中告别,此时此刻的心情,想必我们彼此明了。

杨柳折了无数,仍道不出珍重,笛声阵阵,扣人心弦。

你终究还是成为自日中的远影,我驻足难移,惟愿鸿雁伴君行,一路顺风顺水。

赏析:送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故诗词中举凡送别题材的作品也总是伤离怨别者居多。

本篇亦为送别之作,其感伤之情也是泻洒满纸。

唯其作法别见特色,即用笔有虚有实,上片出之以虚,是写想象之景,写见阳将赴任之地的苍茫凄清之景;下片是实笔出之,写此时此地之景。

一虚一实,轻灵而不失深婉,将送别、惜别的深挚情意表达得尽致淋漓。

《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菊花》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翻译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心儿。

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鉴赏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docx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docx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 :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 ,即丛丛的秋菊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元稹( 779 年- 831 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 ,字微之 ,别字威明 ,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 ,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称菊花 .菊花 ,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 ,与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前代诗人中吟咏赞美菊花的很多 ,如东晋陶渊明尤喜爱菊花 ,并留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云: “寒花开已尽 ,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 ,轻香酒暂随 . ”同时代的白居易亦有“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之句 .这些诗句中,诗人特别歌咏赞叹菊花能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机 .贞元十八年(802 年),时年二十有四的元稹正在长安待选,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秋冬时节却春意盎然的菊花,写下了这首咏菊诗,表达诗人对于菊花的由衷喜爱 .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爱菊图”语.言直白浅露 ,平铺直叙 ,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 ,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 . 第一个层面 , “秋丛绕舍似陶家”,以“陶家”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 , “遍绕篱边”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 ,品头论足 .第三个层面 , “日渐斜”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 ,尤其是一“渐”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 ,足见诗人爱菊之深 .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 .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 ,有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 ,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 ,而是因为寒冬时节 ,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啊!在此 ,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 ,再一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而由此延伸的 ,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同为咏菊诗 ,元稹这首诗却能在平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 ,看似平淡 ,却含蕴极深 ,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 .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 , 其诗云 : “千花万卉凋零后 ,始见闲人把一枝 . ”与元稹咏菊诗相比 ,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语 .难怪此诗一出 ,即广为传诵 ,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诗念念不忘 ,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 : “赐酒盈杯谁共持 ,宫花满把独相思 .相思只傍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 . ”“相思只傍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只此二句 ,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 ,相思之苦了 .【阅读训练】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 分)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 分)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参考答案】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 (各 1 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 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 1分)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 ,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 ,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

元稹菊花的原文及翻译

元稹菊花的原文及翻译

元稹菊花的原文及翻译元稹菊花的原文及翻译《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先描述秋菊之多、花开之盛仿佛陶渊明家,以及诗人专注地看花时悠闲的情态,全诗构思新颖自然,笔法巧妙,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稹菊花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菊花作者: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

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

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幼儿唐诗《菊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菊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菊花》原文|译文|鉴赏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幼儿唐诗《菊花》原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鉴赏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 “爱菊图 ”语. 言直白浅露 ,平铺直叙 ,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 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 ,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 . 第一个层面 , “秋丛绕舍似陶家 ”以,“陶家 ”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 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 , “遍绕篱边 ”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 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 ,品头论足 .第三个层面 , “日渐斜 ”三字证明诗人 欣赏菊花时间之长 ,尤其是一 “渐”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 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 ,足见诗人爱菊之深 .
同为咏菊诗 ,元稹这首诗却能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 ,看似平淡 , 却含蕴极深 ,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 .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 , 其诗云 : “千花万卉凋零后 ,始见闲人把一枝 . ”与元稹咏菊诗相比 ,其高 下不可同日而语 .难怪此诗一出 ,即广为传诵 ,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 诗念念不忘 ,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 : “赐酒盈杯谁 共持 ,宫花满把独相思 .相思只傍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 . ”相“思只傍
花边立 ,尽日吟君咏菊诗 ”只,此二句 ,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 ,相思之 苦了 .
【阅读训练】 :
1.第一句 “绕 ”字写出菊花的景象 ,第二句 “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 情态 .(2 分)
2.说说诗人 “偏爱菊 ”的原因 .(2 分) 3.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 ”日“渐 ”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 练附答案
元稹《菊花》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 【注释】 : 陶家 :陶,指东晋陶渊明 . 秋丛 ,即丛丛的秋菊 . 【翻译】 :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 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 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 【赏析】 : 元稹( 779 年- 831 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 ,字 微之 ,别字威明 ,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 ,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 鲜卑族拓跋部后裔 ,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 “新 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 “元白 ”. 东晋陶渊明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 ,故后世诗文中每以 “陶家菊 ”、 “陶菊 ”称菊花 . 菊花 ,历来被视作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 ,与梅、兰、竹一起 被誉为花中 “四君子 ”.

最新-元稹《菊花》及赏析 精品

最新-元稹《菊花》及赏析 精品

元稹《菊花》及赏析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

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

下面是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í篱笆。

日渐斜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á。

尽完。

更è再。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菊花》是由我国唐朝诗人元稹所作,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注释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lí):篱笆。

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尽:完。

更(gèng):再。

赏析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

幼儿唐诗《菊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菊花》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菊花》原文|译文|鉴赏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幼儿唐诗《菊花》原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鉴赏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

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

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菊花》是唐代的诗人元稹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就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

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

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菊花》是唐代的诗人元稹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元稹《菊花》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就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以下是小编带来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1菊花朝代:唐代作者: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鉴赏】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