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浙教版(2023)四下信息科技第12课《数据可视化》教学设计

浙教版(2023)四下信息科技第12课《数据可视化》教学设计
5.题型五:数据透视表的应用
题目: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对以下销售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某商店一周内各种商品的销售数量如下:
-苹果:120个
-香蕉:80个
-橙子:150个
-葡萄:70个
-草莓:90个
答案:在Excel中,选择“插入”菜单,点击“数据透视表”,选择放置数据透视表的位置,然后选择数据源,即可生成数据透视表。在数据透视表中,可以对各种商品的销售数量进行筛选、排序和分析。
6.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场景:数据可视化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分析、科学研究、教育、医疗等。在商业领域,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在教育领域,数据可视化可以用来辅助教学,使复杂的知识更易于理解;在医疗领域,数据可视化可以用来分析病人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原则和软件工具的使用。
②关键词:图表、数据、展示、清晰、准确、简洁、Excel、Tableau、Power BI。
③句: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以图形或图像形式展示出来,以便于观察和分析;条形图适合展示不同类别之间的数量比较;数据排序和筛选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所需数据;折线图适合展示数据随时间或其他连续变量的变化趋势;数据透视表是一种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
2.数据可视化的原则:数据可视化应遵循清晰、准确、简洁等原则。清晰指的是图表应该直观易懂,能够让观者一目了然地获取信息;准确指的是图表中的数据应该准确无误,不会误导观者;简洁指的是图表应该尽量简洁,避免冗余的信息。
3.数据可视化的基本类型:常见的数据可视化类型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柱状图、散点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场景。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特制定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理念1. 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融合创新:结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实践育人: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软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检索、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信息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

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概述、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

2. 信息技术应用: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演示文稿、网上信息检索、电子邮件、博客等。

3. 信息处理与分析: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

4. 程序设计:了解编程基础,学习简单的编程语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5. 网络与安全:网络安全知识、网络道德、个人信息保护。

教学建议1. 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 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4. 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评价与反馈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定期进行课程考核,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项目等。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信息可视化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可视化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可视化设计实验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总学时:64学时实验总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性质:必修对应理论课程:信息可视化设计适用专业:艺术与科技教材:斯彭思(Robert Spence)编者,《计算机科学丛书: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第 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开课单位: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对于数字媒体的交互设计师、用户界面设计师、UI设计师和可用性工程师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内容包括:1.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理论、概念、方法、历史和未来开展的专业基础教材。

2.关注交互行为、用户体验与人机间有效沟通的数字产品设计领域,它涉及可用性研究、用户分析、情感研究、界面设计、认知心理、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学等诸多领域。

3.重点包括交互设计与交互媒体、交互设计的理论探索、交互设计方法和流程、工业时代的人机交互、后工业时代的交互设计、设计心理学与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未来开展等。

深度包括用户模型、UCD、用户体验、UI设计以及交互设计的历史、观念和美学等概念。

三、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四、课程考核(1)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作品(2)实验报告:2次(3)考核及成绩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五、参考书目1、兰迪•克鲁姆(Randy Krum)编著,《可视化沟通:用信息图表设计让数据说话》(第1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2、Ben Shneiderman著、张国印等译,《用户界面设计-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3、廖宏勇著,《数字媒体系列教材数字界面设计》,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手册

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手册

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手册是一本旨在帮助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掌握信息可视化设计技术的重要工具。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工具和技术,帮助读者提升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章信息可视化概述信息可视化是将抽象的数据和信息通过视觉形式进行展示和呈现的一种设计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信息可视化的定义、发展背景和重要性,帮助读者对信息可视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1 信息可视化定义信息可视化是指通过图表、图像、图形等视觉元素,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和解读的形式,以提供洞察和启示。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支持决策和沟通。

1.2 信息可视化的发展背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文字和数字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需求。

信息可视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它提供了一种直观、快速、有效的方式来呈现数据和信息。

1.3 信息可视化的重要性信息可视化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商业决策、科学研究还是新闻传播,都离不开信息可视化的支持。

良好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和信息,发现规律和趋势,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二章信息可视化设计原理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一些基本的设计原理和准则。

本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原理,帮助读者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个指导框架。

2.1 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指出:“如果某件事情可能出错,那么它一定会出错。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合理考虑可能发生的错误和问题,是保证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

2.2 维根斯坦原则维根斯坦原则是指设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用户的背景和目标,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2.3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设计中的信息和数据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组织结构,以便用户能够快速理解和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灵活运用分类、层次、网络等结构形式,使信息有条理地展示。

《BIM 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BIM 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BIM 技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BIM 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把二维 CAD 图纸快速的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完整的展示建筑功能布局,利用 BIM 技术可实现碰撞检查、三维可视化、模拟施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建筑行业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对 BIM 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吸纳 BIM 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应用 BIM 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 BIM 技术基础课程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项目实战,使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生的建筑信息素养和 BIM 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本课程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 BIM 技术在建筑领域的重要作用,了解 BIM 技术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常用的BIM软件和建模技术,了解BIM+AR、BIM+VR、BIM+云计算、BIM+GIS、BIM+物联网、BIM+预制装配式建筑等新兴 BIM 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工作中综合运用 BIM 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拥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标准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标准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标准一基本理念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正确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和创意表现方法为平面设计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维和创意的挖掘、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形式和组织、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语境和表现方法、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能力和创意思维。

二课程内容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来提高同学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考方式和创意方法,理论知识和创意思维的训练相结合。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思维和表现的实训学习,体验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过程,完成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的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和创意思维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图形表现技法,以及信息可视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不同领域作用,认识到信息可视化设计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调动对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图形设计的审美和创意思维。

三实施建议部分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1.坚持临摹与习作、调研与实训相结合的原则2.课程的优秀案例分享通过集体调研和多媒体来实现3.图形设计可以通过命题练习锻炼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能力.四教学方式改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本课程为基础训练课程,教学采取讲授、调研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评价建议六教学改革措施加强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

《信息可视化》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可视化》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可视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 信息可视化英文名称: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学时: 48学分: 3适用对象: 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考核方式: 项目汇报二、先修课程: 设计基础、社会调研、设计思维三、课程简介《信息可视化》的教学对象为文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两个专业, 以数据可视化方案与原理、艺术实现为主要内容, 着重讲授信息可视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与制作原则, 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该课程后掌握一定的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设计数据以及展示数据的能力。

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含对信息可视化制作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穿插一些当前优秀的信息可视化在政务服务方面的案例分析, 来帮助学生们将所学技能融会贯通, 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可视化了解当前中国的国际局势和经济状况以及中国科技的崛起带来的社会福利。

最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对相关实际案例形成具体的信息可视化展示方案作为最终的学习成果。

Th.teachin.object.o.“Informatio.Visualization”ar.student.o.Institut.o.Cultur.an.Creatio.majorin.i.digita.medi.ar.an.adv ertisin.i.Grad.18.Takin.dat.visualizatio.schem.an.principl.an.ar.realizat ponent.an.productio.p rmatio.visualization.s.tha.student.ca.maste.som.skill.i.da t.excavation.dat.analysis.dat.design.an.dat.displa.afte.thi.course.Th.inv rmatio.visualization.besides.b.mean.o.insertin.som.excellen.cas.analysi.abou.in ernmen.affair.service.i.ca.hel.student.achiev. prehensiv.stud.o.th.subject.an.meanwhile.student.ca.kno.mor.abou.curren.internationa.situation.economi.statu.o.China.an.th.socia.welfar.brough.b.th.risin.o.Chines.scienc.an.technology.Finally.w.hop.stu rmatio.visualizatio.displa.schem.o.th.relate. rea.case.a.thei.fina.stud.achievement.四、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信息可视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涉及到二维图形设计、动态图形设计以及交互互动设计, 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图形设计解释数据的能力、发展信息可视化思维、激发探索数据可视化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挖掘数据从“可视”到“可用”的契机, 并利用数据创造符合用户需求的作品、提升信息可视化在项目实践中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价值。

《可视化程序设计(VB)》课程标准

《可视化程序设计(VB)》课程标准

《可视化程序设计(VB)》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可视化程序设计(VB)》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内涵,理解对象、属性、事件和方法等重要概念,掌握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了解、认识和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建立起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主要包括了程序结构、算法的概念、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技巧和一些常用算法;能够阅读、理解源程序和设计解题流程的能力;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能编制出风格良好的程序;最后达到使用Visual Basic建立一个小型的应用系统的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以任务教学为主的教学,学生经历做任务的过程,尝试在实践中学习程序设计的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构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程序设计的知识和结构原理分析、解决项目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敢于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质疑、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养成崇尚科学与热爱科技的精神,养成认真学习、勇于实践、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精益求精和团结协作的作风、求真务实与乐于奉献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四、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采用以分组实践教学和小组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中应以简单、实用的案例或特定案例的部分功能支撑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以简单的实际案例或以实际案例的模拟作为训练题目。

在教学实施各环节中,教师的理论讲解和技能传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去思考,经常从反面提出问题,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在实践和小组讨论中主动探索,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教案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案例,如“如何分析和展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分布”,引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概念。

•学生行为:观看案例,思考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应用场景。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概念。

(二)数据分析方法讲解(10分钟)
•教师行为:详细讲解数据分析的常见方法,如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预测性分析等,并展示各自的应用场景。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提出疑问。

•设计目的:确保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三)数据可视化技术(10分钟)
•教师行为:介绍数据可视化的技术和工具,如图表、图形、地图等,并展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展示。

•学生行为:学习数据可视化技术,理解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技巧。

(四)实践操作(10分钟)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Tableau等,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行为:动手操作,体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提出问题。

《信息可视化》课程标准

《信息可视化》课程标准

《信息可视化》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3年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授课单位:数字媒体学院学分:3学时:56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信息可视化》是数字媒体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专业必修课程,是伴随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特色化课程,并与加拿大谢里丹学院共同建设的国际合作课程。

信息可视化课程通常是一门交叉学科的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心理学、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1)实践性强:信息可视化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设计图表,并掌握相关工具和软件的使用。

(2)艺术性强:信息可视化图表需要具备艺术性和美学感,信息可视化课程通常也会涉及到设计原则、颜色搭配、排版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

(3)数据分析性强:信息可视化的本质是将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形式,信息可视化课程会涉及到数据的采集、清洗、处理、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4)跨学科性强:信息可视化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熟练的数字媒体素材采集、音频编辑、视频制作、图象处理技能,具有较强的数字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信息可视化》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并与其他主干课程一起构建学生在数字媒体应用行业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信息可视化课程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和创建吸引人的可视化数据展示,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故事。

这对于数字媒体领域中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的工作尤其重要。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可视化设计》教学大纲一、说明信息可视化设计即Infographic,是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一门专业课,也是设计行业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应使学生理解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掌握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设计方法与程序,能够将庞大复杂的抽象信息进行梳理,进而进行图形的可视化设计。

并锻炼学生熟练使用Ps及AI等图形设计工具。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本课程以信息可视化的概念、信息来源、设计原则等为主要内容。

在教学实施中应从基本概念,信息梳理及图标设计等程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实践。

教学中教师应该作必要的示范,并在分析案例的同时,注意当下主流的图表信息可视化风格。

(三)教学方法教学中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实践教学中师应及时进行辅导、答疑,现场示范,及时解决学生设计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应积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査科目,以平时作业成绩和综合考查(出勤情况、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等)评定学期成绩;也可以采取平时作业展示,三位以上教师集体评分的方式评定学期成绩(占100%)o二、大纲内容第一章信息可视化的概论1.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2.谁在研究信息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的优势3.信息可视化的来源4.信息可视化的现状与发展5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路说明和要求:本章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信息可视化的优势及其发展现状。

(1)教学重点: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与优势;(2)教学难点:信息可视化的现状与发展;(3)作业与要求:思考为何要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举例说明信息可视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具备的的优势有哪些?要求学生用PPT形式进行课堂交流。

第二章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原则1.信息可视化的认知原则2.信息可视化的交流原则3.信息可视化的美学原则4 .信息可视化的设计误区说明和要求:本章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知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原则,理解信息可视化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标准

《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标准

《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38429〕承担单位〔计算机信息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6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1月20日〕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11月28日〕(1)课程性质:《数据可视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是针对信息化工作中面临的在B/S应用框架下,基于Html5、CSS、JavaScript等Web前端设计技术去实现应用数据的展示任务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同时,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软件开发岗位能力培养课程的基础,可为.Net和Java开发方向Web开发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撑。

(2)课程任务:本课程以JavaScript语言为主,以Web页面上数据可视化技术相关的知识的掌握为学习任务,以Web页面可视化技术典型任务为实现为能力培养抓手,通过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快速掌握Web页面前端数据可视化应用技术。

(3)课程衔接:《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先修课程为《JAVA程序设计》、《HTML网页设计》和《网络数据库》,上述内容建议作为前续课程开设,可为学生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便有效学习本课程内容。

《数据可视化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为.Net和Java开发方向Web开发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支撑。

2.学习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首先,使学生知道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概念,了解可视化的难点和意义,知道可视化技术的新特性、主要的数据可视化软件以及数据属性与视觉编码。

知道数据可视化的基本工具以及如何设计数据的可视化。

(1)知识目标知道《数据可视化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工具和意义;理解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理解并掌握D3.js复杂数据类型可视化;掌握Tableau安装、基础以及Tableau 可视化数据分析。

(2)能力目标力求在简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数据可视据化技术的内容体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后续学科的学习能灵活、自如地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43数据可视化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43数据可视化教学设计
3.设计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课堂与课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鼓励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数据可视化任务。
3.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采用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数据可视化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所学的数据可视化知识,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Tableau等)完成一份可视化报告。要求报告包含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并对图表设计进行适当的美化,使之既清晰又具审美价值。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利用数据可视化手段,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其在数据可视化过程中,注重视觉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和谐统一。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但对于数据可视化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对于图表的类型和使用场景有初步的认识,但在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和技巧方面,仍需进一步指导和实践。此外,学生在审美和视觉表达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如何将数据有效转化为视觉信息,以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本章节的教学应注重差异化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机会,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提升他们的数据可视化能力。同时,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视化h5页面设计课程标准

可视化h5页面设计课程标准

可视化h5页面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可视化h5页面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h5页面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h5页面的基本构成、布局和交互设计,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h5页面设计任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h5页面设计基础、布局设计、色彩搭配、图像处理、交互设计等方面。

具体内容包括:(1)h5页面设计概述:介绍h5页面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2)布局设计:学习常见的布局类型和技巧,掌握页面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色彩搭配: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4)图像处理:学习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技巧;(5)交互设计:学习常见的交互方式,掌握交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以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h5页面设计任务,包括但不限于:(1)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创意设计,制定设计方案;(2)能够使用常用工具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交互设计;(3)能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完成页面制作;(4)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展示和讲解;(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3)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四、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个方面。

具体包括:(1)平时作业:包括理论题、操作题等,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3)实践操作: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作品展示:考察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BIM概论》课程标准

《BIM概论》课程标准

《BIM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80502149 建议课时数:32学分:2适用专业:建设工程管理课程类型:s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课程性质:日必修课;口专业选修课;口公共选修课先修课程:建筑材料与检测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REVIT》、《MEP》等。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课程介绍了B1M相关的概念、理论、发展历程、应用过程、标准和软件以及BIM在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应用等内容,使建设工程相关从业人员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BIM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推动BIM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促进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

课程作用:通过学习《BIM概论》,使学生了解建筑信息模型首先是一种技术,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以解决建筑工程在软件中的描述问题,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并为协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建设工程管理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将工程法规,融于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了解”、“熟悉”、“掌握”、“能”等用语来表述。

“了解”、“熟悉”、“掌握”用于表述对于基本知识点的学习程度,“能”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前导课程有:《建筑工程概论》;后续课程有:《建筑施工技术》、《REVIT》、《MEP》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标准
一基本理念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正确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和创意表现方法为平面设计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维和创意的挖掘、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形式和组织、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语境和表现方法、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应用,提高学生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能力和创意思维。

二课程内容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对信息可视化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来提高同学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考方式和创意方法,理论知识和创意思维的训练相结合。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思维和表现的实训学习,体验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过程,完成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的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和创意思维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图形表现技法,以及信息可视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不同领域作用,认识到信息可视化设计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调动对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图形设计的审美和创意思维。

三实施建议部分
页脚内容1
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坚持临摹与习作、调研与实训相结合的原则
2.课程的优秀案例分享通过集体调研和多媒体来实现
3.图形设计可以通过命题练习锻炼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能力。

四教学方式改善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本课程为基础训练课程,教学采取讲授、调研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评价建议
页脚内容2
六教学改革措施
加强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

页脚内容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