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认识区域知识点
《认识区域》知识总结-完整版PPT课件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 开发资源,正确处理 整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 体 保护的关系,否则“ 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会 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青藏高寒 区的整体 性、西北 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 干旱区的 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整体性
要点三 区域的特征
特 实践意义
征
举例
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表示不同的 地理要素)
放 实现优势互补,
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
”工程、经济全
性 协调发展
能提供彼此所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球化
性的区域
困区
特征的均质区域
要点二 区域的类型
区域 类型
概念
划分
举例
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 由区域内的中心以及与
功 能 连,具有某些方面的 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
区 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 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
区
所组成
城市 经济 区域
要点三 区域的特征
特 实践意义
征
举例
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 域、“·”、“△”表示不 同的地理要素)
《认识区域》知识总结
要点一 区域的含义
内涵
说明
是地球表面 的空间单位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 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 的……
范围有大有小,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
有一定的范 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
围和界线 ,如干湿地区。但有的界线明确,如
行政区
要点一 区域的含义
内涵
说明 分级性、多级性或层次性,即区域具有级别差异, 如下图所示: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新疆长绒
差
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 棉基地、
人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1节《位置和范围》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1节《位置和范围》基础知识讲解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1节《位置和范围》要点1:雄踞东方的大洲1.亚洲的地理位置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1)半球位置:160°E经线从亚洲东部穿过,因此亚洲跨东、西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赤道从亚洲南部穿过,因此亚洲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3)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纬度约在北纬81°,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约在南纬11°,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和低、中、高三个纬度带;经度位置大致在东经26°向东至西经170°。
方法总结1如何描述大洲的位置?(1)半球位置:通过读图根据经纬度(或特殊的经纬线)找出大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海陆位置:找出该大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大洲的什么方位;找出该大洲周围的大洲,说出这些大洲分别位于该大洲的什么方位。
(3)经纬度位置:观察该大洲所跨的经度和纬度范围,说出有哪些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说出本大洲位于五带中的哪一个带(或哪几个带)及所处的低、中、高纬度。
2.亚洲的范围要点2:世界第一大洲1.面积亚洲包括亚欧大陆的大部分以及周边岛屿,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方法总结2亚洲是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但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它跨越了所有的经度。
2.地区划分亚洲共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方法总结3蒙古是东亚唯一的内陆国;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尼泊尔、不丹是南亚的两个内陆国;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和分布单元整合课件新版湘教版ppt版本
12ຫໍສະໝຸດ 3456
6.(2013·山东枣庄中考)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考聚焦体验
(1)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A 大兴安岭;B 天山。 (2)请写出 A 山脉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回答两点即可) 答案:内蒙古高原(西)与东北平原(东)的分界线,非季风区(西)与季风 区(东)的分界线。 (3)图中 A 山脉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 地区,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形成这种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 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知识建构导图
专题归纳复习
一
二
三
专题一 如何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正确认识一个区域是学好地理的基本功。认识一个区域,首先 从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然后了解这一地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之 间的空间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 征的影响。 (1)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地理位置 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一个区域的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利用经纬网来 确定。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而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又影响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从而影响其农业生 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在认识经纬度位置时,特别注意认识穿 过区域的特殊纬线,例如赤道、回归线和极圈。
1
2
3
4
5
6
中考聚焦体验
3.(2014·黑龙江龙东中考)人们根据土壤颜色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C )
A.紫土地
B.黄土地
C.黑土地
D.红土地
解析:东北平原在冷湿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被称为黑土地。
1
2
3
4
5
6
中考聚焦体验
《认识区域》 知识清单
《认识区域》知识清单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地域单位。
它可以是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城市街区。
2、区域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限:区域的界限有的是明确的,比如行政区;有的则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文化区。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例如,同属一个气候区的地区,气候特点相似。
(3)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
(4)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资源、产业等,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从而具备特定的功能。
二、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的性质划分(1)自然区域:如山脉、河流、湖泊、森林等,主要依据自然地理要素划分。
(2)人文区域:像行政区、经济区、文化区等,是基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影响划分的。
2、按照区域的尺度大小划分(1)大尺度区域:如亚洲、非洲等大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等大洋。
(2)中尺度区域:国家、省、市等。
(3)小尺度区域:县、乡、村等。
三、区域的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1)点:如城市、工厂、商业网点等,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2)线:包括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应线等,它们将各个点连接起来。
(3)面: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河流等,会影响区域内点、线、面的分布。
(2)社会经济活动:包括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交通通信等。
(3)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可能改变区域的空间结构。
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以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周边围绕着一系列的城镇和乡村。
(2)点轴式:由交通线、通信线等线状基础设施连接若干个点,形成发展轴。
(3)网络式:区域内的点、线相互交织,形成网络状的空间结构。
四、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的概念指区域内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湘教版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投影“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2)长白山植被呈显著垂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由于长白山海拔较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变化,长白山的植被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并且东南侧的上限比西北一侧要高。
过程与方法:1、阅读分析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国家和省区等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2、了解东北地区地形特征,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初步认识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南端濒临渤海和黄海,相邻国家有俄罗斯、朝鲜,相邻的省区有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
(板书)1、范围
2、经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4、相邻国家、省区
投影教材图6—6“东北地区地形分布”。
(提问)通过这幅图大家又能得到什么道理信息呢?
(讲授)运用地形图,我们可以了解区域的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投影教材31页“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数量是1953年的多少倍?
(2)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布是多少?
(小结)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且人口东北不均匀。
听歌曲,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思考并回答问题。
湘教版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科目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节次
认识区域知识点总结
认识区域知识点总结一、区域概念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范围和特定性质的地域单位。
区域是地表上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由许多地理现象和空间要素组合而成的,是地表上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联系和一定共同规律的地域单位。
区域的形成和区域的范围是受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 区域的分类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划分标准,可以将区域分为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两大类。
自然区域是以自然环境为划分的地域单位,主要包括气候区、植被区、地貌区等。
人文区域是以人类活动和文化特点为划分的地域单位,主要包括经济区、文化区、政治区等。
二、区域分析方法1. 区域系统分析法区域系统分析是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它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动态属性的系统,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
系统分析法强调对区域内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研究,以揭示区域内部的联系和规律。
2. 区域比较分析法区域比较分析是将不同区域的同一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区域之间的异同和发展差异的原因。
比较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也可以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对比分析。
3. 区域模型分析法区域模型分析法是通过建立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型,以揭示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和规律。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区域的发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态变化规律。
4. 区域动态分析法区域动态分析是研究区域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的方法。
它通过对历史发展数据和变化趋势的分析,揭示区域发展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区域发展理论1. 区域差距理论区域差距理论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距和不平衡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差距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第六章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易混提示】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主要 生活在三江平原。“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我国 领土最东、最北都在黑龙江省,我国领土东至黑龙江省黑龙江与 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 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三江平原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 冲积而成,位于我国最东端。
爱,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装演变而来的( A )
A.满族
B.藏族
C.朝鲜族
D.壮族
13.一批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由满洲里发往大连,最适合的交通
运输方式是( B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航空运输
14.河北在历史上曾属于赵国和燕国,所以被称为“燕赵之地”。
其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有“燕赵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302021/8/302021/8/302021/8/308/30/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2021/8/302021/8/302021/8/30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302021/8/302021/8/308/30/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302021/8/30August 30,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302021/8/302021/8/302021/8/30
地理l六七八章复习知识点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范围和位置(P2图6.1)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加以描述。
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北,东,南三面环绕_北冰洋_,__太平洋_和印度洋.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_纬度最广(地跨寒、温、热三带),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地区)。
2.分区(P4图6.5):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
3.亚洲西北方向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亚洲在西南方向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亚洲在东南方向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亚洲在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4.地形(P7图6.8)特点: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
参考P7图6.8和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由西向东,地势呈现“低—高—低”变化。
5. 河流特点:受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
(P7图6.8)6. 亚洲地理集锦(P8)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世界最深、储量最大的淡水湖泊---贝加尔湖世界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死海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7. 亚洲气候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P10图 6.13)亚洲广大的内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降水量较多,气温_日__较差和年较差大。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6章 认识大洲6.1位置和范围
位置和范围设计说明1.通过描述最想去的世界某个地区或国家及其理由,使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差异。
2.从不同角度描述在教室中的位置,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并理解大洲位置的描述方法。
3.通过描述其他大洲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能深刻认识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4.通过扮演亚洲不同地区的居民,描述各自的生活场景,使学生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认识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认识亚洲的地理分区,描述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重点难点1.描述大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2.从面积、所跨纬度、东西距离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3.描述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学生寒假照片和视频。
2.亚洲不同国家习俗、建筑视频。
(二)工具1.智慧黑板。
2.网络搜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世界那么大,你想去哪儿看看,那里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
二、预习检查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你最想去的一个地区或国家,明确具体位置,网上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这里有哪些独特之处吸引你。
三、学习任务一续表世界区域:大洲、地区、国家2.亚洲的地理位置如果爸爸、妈妈要来学校参加家长会,你怎样向他们描述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呢?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读图6.1和图6.2,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总结: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半球位置:在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 在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海陆位置:在哪个大洲,临哪个大洋,并用方位词描述;经纬度位置:最北、最南到达的纬度,及所属热量带,最东、最西到达的经度。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人教课标_1
胡杨林
天山脚下
P41活动 读图6-32,思考下列问题
新疆的绿洲面积只占总面积的8%,却集中了新疆90%的 耕地、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
保护绿洲!
雪山 砾石戈壁 绿洲 河流 沙漠
道路
哪些地区适合人居,为什么?
完成P42 活动2
(1)、分布在盆地周围的绿洲,呈点状或带 状。因为这些地方有水源. (2)、联系不便、无法互补;改善交通,加 强联系。 (3)、绿洲边缘;水土保持、环境保护。
新疆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远离海洋;
2、周围有高山环抱;
3、盆地内部气温高,
蒸发强烈,地表水
难以保存。
新疆的气候形成
位置:西北边陲 地形:三山两盆 远离海洋 暖湿气流难以到达 高山阻挡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 温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 旱
干 旱
牧场
胡杨枯林
绿洲
吐鲁番火焰山
沙漠中心
独 特 的 景 观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新疆概况
1、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 人口:1925万
新疆
多民族的聚居地
地广人稀
读图分析
2、地理位置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北
边陲,深居亚欧大陆的腹
地,是“第二亚欧大陆桥” 的必经之地。 新疆
4、新疆农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因为新疆干旱,所以,保护植被,合理 利用水源,防止土地荒漠化。
5、新疆农业发展的方向?
发挥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原 因
突出 特征
对其它因 素的影响
矿产—西气东输 旅游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是本册书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性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在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学习,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区域的特征的分析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和区域的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经纬度、方位角等,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如城市、乡村、自然灾害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地区
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
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山区人口较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
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5.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线沿线地区(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哈尔滨:职能: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工业部门: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3)长春:职能: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着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工业部门:汽车制造、铁路车辆制造。
(4)沈阳:职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胜古迹:沈阳故宫。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
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2)主要农作物:①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
其中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小麦在
东北平原广泛分布。
②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
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7.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
辽宁省—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
(2)工业特征和工业部门: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
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
(3)工业布局: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中心,形成了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生产基地。
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是我
国最大的油田。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
8.辽中南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便利的交通运输。
(2)主要工业部门:沈阳—机械工业、鞍山和本溪—钢铁工业、抚顺—石油化学,辽阳—化学工业、大连—造船工业。
矿区沦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