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试题精选】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历史唯物论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政治历史唯物论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政治历史唯物论复习练习题及答案高三政治历史唯物论复习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再现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注意两重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反作用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这一趋势通过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解决。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社会历史的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主体方法论:树立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意义二、考点扫描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考题训练1、读表:《问候语的变迁》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 2007年 2009年吃了吗下海了吗跳槽了吗买股票了吗买房子了吗语言是一种味道,人们依靠它传情达意;语言更是一面镜子,人们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身影。

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是变化发展的2、2010年5月,第41届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

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从西雅图的太空时代的人类,到日本爱知的自然的睿智,再到上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历届世博会的主题,反映的都是当时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表明: ( )①社会存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③社会意识能够反映社会存在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3、许多家庭不愿意自己宝宝属羊,认为生肖属羊的人命运不好。

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附答案

2019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附答案

专项微测十一历史唯物主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1.香港回归21年的实践证明:以基本法为基础的“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它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也充分照顾香港的特殊情况和港人利益,并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这表明( )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就能推动社会进步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趋势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①表述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②不选。

“一国两制”政策是在特殊的国情下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而进行的制度创新;21年的实践证明它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又促进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社会意识,③④正确。

答案 D2.(2018·辽宁三校联考)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门槛,为百姓投资创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截至2017年7月底,我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小微企业数已达7 328.1万户。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②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③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生产活动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中商事制度改革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①③正确。

②颠倒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本身说法错误;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说法错误。

答案 A3.(2018·长沙模考)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根据变化的实际重新定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1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1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专题十一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偶考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和价值的概念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2.常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及规律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必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及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的实现方式考向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2012·课标全国卷,23)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C[胡锦涛同志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因此,①与题意不符。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原因从社会意识角度讲就是②④。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说法歪曲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决定”不等于“同步”分析政治中的决定作用,不能将决定理解为同步。

如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决定文化等的时候,不要再夸大其作用。

因为后者与前者不具有同步性,后者可以超前或滞后于前者。

考向2 社会基本矛盾与规律2.(2015·全国卷Ⅰ,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高考政治 历史唯物主义真题试题分类汇编17

高考政治 历史唯物主义真题试题分类汇编17

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真题试题分类汇编171. (2011·北京28)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例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这段话强调中国共产党要BA. 善于运用统一战线B.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C.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D.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易。

“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强调的是要依靠群众,其它不符合题意。

2. (2011·天津9)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A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 A。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绝对社会意识,人们的幸福感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体现了这点,②符合题意,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致,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确与错误执法,所以不能笼统的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的社会意识的变化。

本题答案选A。

3. (2011·广东35)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B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解析选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从理论上说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必然具有阶级性。

诸神之赐、天赋人权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命题,但不能绝对化地得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的结论。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评估12 历史唯物主义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评估12 历史唯物主义

专题检测评估十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年的流行语都会留下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回答1~2题。

1.流行语属于( )①物质②意识③社会存在④社会意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流行语属于社会意识,不属于社会存在,故②④符合题意,选C。

答案:C2.上述材料表明( )A.人们的社会意识都是一样的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同步变化发展的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解析:由“每年的流行语都会留下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可知D正确;A说法不符合实际;B与题意无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是同步变化发展的,可见C错误,故选D。

答案:D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回答3~4题。

3.之所以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④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②说法正确,③④说法错误。

答案:A4.下列对我国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A.①④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说法错误;我国的改革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而不是要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④说法错误。

答案:B5.我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闹剧,这些闹剧都以失败而告终。

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之热点设题

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之热点设题

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之热点设题热点设题知识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热点设题: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据此回答1—2题。

1. “不折腾”三个字成为2019年这个当代中国历史上重要年份的岁末流行语。

这个流行语的出现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A 解析: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CD 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2. 要做到“不折腾”,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之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D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题干强调社会意识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BC两项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因此排除。

知识点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热点设题: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

据此回答1—2题。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①使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②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④ 解决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②③1.D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因此①④观点错误。

2.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练习

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练习

2011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历史唯物主义》专题练习一.单选题1.一些地方把GDP增长看得比群众就业重要,把形象工程看得比社会保障重要。

财政的钱多了,不是用来解决民生问题,而是热衷于改善自己的待遇和办公条件。

有些部门不但不舍得为老百姓花钱,甚至还千方百计从老百姓身上抠钱。

这一做法( )①没有看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②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偏离了人民群众的立场所致③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④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不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近几年,中央财政在一系列民生问题上加大了投入,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等等。

中央这样做的哲学依据在于( )A. 财政收入的主要用途在于搞好社会保障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应享受改革发展成果D.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3.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玛丽亚·特蕾莎有一句名言:“人类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没有物质与财富,而是因为没有知识与信息;人类从大脑里开发出的黄金,比从矿产里挖出的黄金多千百倍”。

这告诉我们,要更好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A. 在劳动中创造财富 B.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C. 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D.丰富自己的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素质4.1980年到2007年,深圳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社种类图书从3%跃居25.6%,呈大幅上升趋势;文学艺术类图书逐渐失去原来的风光,但也保持稳定,从2001年的16.1%到2007年的16.3%;科学技术类图书则经历一段上升空间后又有所回落,从2001年的21.5%下降到2007年的19.8%。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变化根源于(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社会存在的变化C.主次矛盾的转变 D.社会意识的发展5.本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方案,已于2008年8月底获得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原则通过。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整合突破专题 历史唯物主义试题(含解析)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整合突破专题 历史唯物主义试题(含解析)

专题12 历史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安徽高考信息交流卷三,1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做法的唯物史观依据在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③历史发展离不开先进意识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2012·江苏四市3月联考,32)楼市限购,车市限号,车辆限行,电视限广、限播、限娱……“限”被选为2011年度汉字。

这表明( )A.物质与意识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D.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3.(2012·安徽合肥三模,11)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这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是(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2012·皖南八校一次文综联考,9)传统祭扫风俗,既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安全隐患,也与文明、“低碳”的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契合。

而今,不少市民祭扫只准备捧一束鲜花、栽下一棵树,而不像往年放一挂鞭炮、烧一堆纸钱。

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行动的变化折射出人们观念的变化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③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同步改变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5.(2012·安徽安庆一中三模,9)“感动中国”先进人物虽处在不同岗位,从事不同职业,却以自身的行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展现了时代风貌,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关键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2012·安徽宿州三模,11)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以下是一套高中水平的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英雄人物B. 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D. 宗教信仰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自发的C.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B3.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A.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C.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D. 以上都是答案:A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政治斗争B. 思想革命C. 生产力的发展D. 科学进步答案:C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答案: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经济基础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发生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 阐述唯物史观中“阶级斗争”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因经济利益的对立而产生的斗争。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不同,但都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专题09 历史唯物主义(练习)(解析版)

专题09 历史唯物主义(练习)(解析版)

专题09历史唯物主义(练习)一、单选题1.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识为转移C.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内在要求的体现,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的性质是直接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答案】C【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A: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说明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任何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识为转移,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并服务于生产力。

但不是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D: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说明社会的性质是直接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即由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的性质所决定的,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定决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求。

专题15 历史唯物主义-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新教材)

专题15 历史唯物主义-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新教材)

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基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
本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内 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意 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 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C
巩固训练
3.(2020课标Ⅲ)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
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
考点一 社会历史观
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基本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
生产力与 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生产关系 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
的矛盾 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
价值与价值观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价值观
社会历史的主体
政治认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体系构建 Nhomakorabea考点突破
8.(2021全国乙,40(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

【高三政治试题精选】2018届高考政治试题必修4历史唯物主义分类汇编

【高三政治试题精选】2018届高考政治试题必修4历史唯物主义分类汇编

2018届高考政治试题必修4历史唯物主义分类汇编---24题。

24(2018 东)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c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解析c。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排除A;B不属于哲学道理,排除;D 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排除。

16.(2018 海南)“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
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

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c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泉
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018 海南)不久前,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拟于2018
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展示过去百年历史上著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

该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够将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调制的香气 c
①是人为的客体,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

高中政治哲学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政治哲学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非选择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非选择题专项练习导师:陆智乐【1】.近年来,全国各省都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促发展、惠民生。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以来,山东省按照中央部署和本省就业形势,以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改善提高就业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就业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全面推进统筹就业、素质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努力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1)据材料一,运用有关矛盾观点分析山东省在推动就业中采取的措施。

(9分)材料二近年来,河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注重整合全省优秀的丈化资源,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奋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结合材料二,分析河南省奋力打造传承创新区的做法给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启示。

(9分)【参考答案】(18分,每小题9分)(1)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贯彻中央部署,根据本省实际解决就业。

(3分)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本省实际提出具体的推动就业的措施。

(3分)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推动就业中既抓住重点又全面统筹。

(3分)(2)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启示我们要重视先进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分)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

(3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更好地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启示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矛盾观点,题目类型措施类。

解答本题,需针对材料进行准确知识定位,矛盾观包括多个观点,题中贯彻中央部署,根据本省实际解决就业,体现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题中根据本身实际提出具体的推动就业的措施,体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中在推动就业中既抓住重点又全面统筹,体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高考特供】专题12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巅峰冲刺(Word版含解析)

【高考特供】专题12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巅峰冲刺(Word版含解析)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考点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社会历史发展趋势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4)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改革的哲学依据(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1.(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我国农村改革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2017年高三政治招生考试资源练习:专题十三 历史唯物主义含解析

2017年高三政治招生考试资源练习:专题十三 历史唯物主义含解析

专题十三历史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15·海南卷)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①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②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③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 (2015·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 (2016·广东适应性考试)继“天价大虾”之后,各地又出现“天价扇贝”“天价面条”,宰客事件频频出现,折射出旅游市场混乱,收费不合理,餐饮、住宿、交通等漫天要价的现象比较普遍,消费者信心受挫。

关于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下列看法正确的是()①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对抗性倾向,要狠刹行业不正之风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发生偏差,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事物发展的方向发生了倒退和下降,必须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④部分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以局部市场诚信建设推动信心重建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 (2015·上海卷)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历史唯物主义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5
【专题四】
《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与应用(历史唯物主义)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