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通高中2019高考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9.08.23•【字号】鲁教基发〔2019〕4号•【施行日期】2019.08.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市教育(教体)局: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结合高中教育教学实际,我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自2019级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东省教育厅2019年8月23日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法治意识、道德观念。
热心公益、志愿服务,具有奉献精神。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具有生态文明意识。
维护民族团结,树立国家总体安全观,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二)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面向新高考研究新课标打造新课堂——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建议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
⾯向新⾼考研究新课标打造新课堂——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建议MicrosoftOfficeWord⽂档⾯向新⾼考研究新课标打造新课堂各位领导、⽼师,⼤家下午好!⾃去年也就是⽬前的⾼⼆开始,⼭东省成为第⼆批《普通⾼中课程⽅案(2017版)》和《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案、新课标)试点省市。
⾯向新⾼考,如何把握新课标精髓,如何打造新课标下的课堂模式,成为我们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下⾯我就⾃⼰学习新课标的体会,向⼤家汇报如下:⼀、研究新课标,把握⾼考⽅向1.明确新课标的制定依据要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就必须明确新课标的三个层级:国家⼤政(⽅针)→⽴德树⼈(根本任务)→(普通⾼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国家⼤政(⽅针)是新课程⽅案和新课标的核⼼依据;“指导意见”是各省区根据当地实际,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德树⼈”根本任务、培养学⽣地理核⼼素养的具体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尽⼒站在上⼀层级看课标。
(1)要从国家⼤政⽅针看课标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国家⼤政⽅针,对⼀些敏感话题做到精准描述,如不得使⽤内地与港澳“融合”“⼀体化”或深港、珠澳“同城化”等词语,避免被解读为模糊“两制”界限、不符合“⼀国两制”⽅针政策,再如不使⽤“⼀带⼀路”战略的提法,⽽使⽤“⼀带⼀路”倡议等。
(2)要从国家发展⽅略看课标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知识内容与国家发展实现⽆缝对接,要激发学⽣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与理想结合起来、把个⼈命运与国家发展前途结合起来。
如2.4“运⽤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5“结合实例,说明⼯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运输⽅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6“以国家某项重⼤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7“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2.8“运⽤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中国对其拥有⽆可争辩的主权”等(3)要从“⽴德树⼈”⾓度审视新课标“⽴德树⼈”是新课标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这⼀根本任务指导下确⽴了“⼈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四⼤核⼼素养,并依此制定了课程标准。
山东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规范课程教学行为,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山东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设置普通高中要全面开设《课程方案》规定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
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
学习领域包括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
学校要开齐所有科目,并开足课时。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各科目一般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 尽量多开设选修模块,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说明:1.本课程设置方案是对所有普通高中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学生课程选修的最低要求。
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
原则上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5天上课,周学时数不超过35。
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
高一、高二年级每周有3学时机动时间(含班团活动时间),学校可自主安排。
3.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语文、数学、外语每个模块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5页word
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2019-06-30 17:41:35|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第1卷(共50分)1.2019年12月5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在距地球约600光年的一个恒星系统中新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
该行星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依据可能是A.行星上有岩石存在B.行星上有适宜的温度与液态水C.行星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北京时间(东八区)2019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据此完成2~3题。
2.“天宫一号”发射时,位于智利(西四区)的航天测控站当地时间为2019年9月A.30日9时16分3秒B.29日9时16分3秒C.29日17时16分3秒 D.30日17时16分3秒3.“天宫一号”发射当日,山东省各地A.昼长夜短,白昼将逐渐增长 B.昼长夜短,黑夜将逐渐增长C.昼短夜长,白昼将逐渐增长 D.昼短夜长,黑夜将逐渐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读图完成4~5题。
4.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序号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是A.① B.②C.③D.④5.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①沿海低地被淹没②极地冰川面积增大③人类疫病增加④黄河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乙风带的名称是A.极地东风带 B.盛行西风带C.东北信风带 D.东南信风带7.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由于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B.乙风带与丙气压带交替控制C.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乙风带影响2019年11月29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驶抵中山站。
读南极科考船航行路线示意图,完成8~9题。
8.流经①、②附近海域的洋流,其性质分别是A.暖流、寒流 B.寒流、暖流 C.暖流、暖流D.寒流、寒流9.科考人员沿途可观察到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景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10.甘肃省兰州市地处黄河谷地,城市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运输的需要 B.政治和经济的发展C.矿产资源的分布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1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出现了民工潮。
最新山东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最新山东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指导意见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山东省决定对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优化和更新。
本指导意见旨在为山东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提供指导和建议。
2. 目标与原则2.1 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中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优秀学生。
2.2 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 强化创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 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主要内容及框架3.1 课程分类与设置- 完善主干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确保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引入选修课程,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社会科学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 鼓励开设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3.2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根据最学研究成果,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确保与时俱进。
- 强调教师创育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3.3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 结合信息技术,引入在线研究和远程教育等创学方法。
3.4 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 探索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评估。
- 优化考试制度,减少应试教育的压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4.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和进度。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师资培训和教学支持。
4.3 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先进的教育设施和研究资源。
4.4 加强督导与评估,确保新课程设置的实施效果。
5. 结束语本指导意见是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的指导文件,为山东普通高中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希望通过新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学生,并推动教育的综合发展。
2023年四省(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23年四省(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
导意见
前言
本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地理学科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世界地理格局的了解,增强其国际视野。
4.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1. 地球与地图
2. 自然地理
3. 人文地理
4. 地理技术
教学方法
1.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情境化、探究性、合作研究等教学方法。
2.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3. 通过研究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
能力。
教学评价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调查报告、实验记录等。
2. 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教学资源
本指导意见提供教材资源、教学多媒体资源以及研究性研究活
动方案等教学资源。
结语
本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地理学科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将本指导意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地理学科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9高考地理学科1-1、1-2教学指导意见
地理要素在 自然环境中 的作用 整体性 差异性
自然条件的影响 自然条件变化的 影响 自然资源与灾害 的影响
选修Ⅰ-1:分析原理(强调关系)
(一)地理1与选修1-1的关系 1. 《地理1》:说明现象(强调要素); 选修Ⅰ-1:分析原理(强调关系)。 地理1的内容要点在“说明现象”(强调要素),如:说明地球 的宇宙环境、圈层结构、识别3~4种地貌等)”,选修1-1的内 容要点在“分析原理”(强调关系),如: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 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解释天 气现象的成因等。
1.整体性规律贯彻整个课程内容。“循环”和“过程”把 各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整体性。 2.将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予以实际应用,解释问题。
二.选修1-1
• (一)地理1与选修1-1的关系 • (二)对选修1-1课程内容的理解 • (三)选修1-1教学导引
• 1.教学难度(适应等级性考试,并加大训练量,应注意 分层教学) • 2.知识的系统性(专家解释:地理1是地球科学,选修1 -1是自然地理学,即因素之间的关系) • 3.多画图、多分析过程、多思考 • 4.关于自然地理过程:过程、尺度、循环、平衡
③结合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该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 及其形成原因,探索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法律、行政、 经济、宣传等)。
1.这是基于不同区域的差异与关联视角(产业区域 差异与区域关联、资源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 2.说出自然资源的基本含义,明确案例教学所涉及 到的资源,了解该资源的特点、分布和运输方式,做 好知识铺垫。 3.对比4个版本教材发现,有的案例不完整,有的内 容分散,有的知识陈旧,为此要追求知识更新,要优 化重组内容结构。
统编版新教材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统编版新教材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1. 背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将进行统编版更新。
为了指导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制定本文档,旨在对统编版材的地理教学进行指导。
2.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增强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提高对全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3. 教学内容本教材包含了以下地理学科的内容:- 自然地理学:包括地球、地表、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分析与研究;- 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类活动、城市发展、人口迁移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理知识;- 地理技术应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地理学科的应用技术。
4.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学科的实践案例、实地考察等;- 互动教学: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学科的实践应用。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理解、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表达能力等;- 作业评价:包括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作业质量等;- 实践考察:包括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等。
6. 教学资源本教学指导建议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配套资源: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视频等;- 实践案例资源:提供与地理学科实践相关的案例分析等;7. 教学考核为了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考核,建议采用以下考核方式:- 课堂小测验: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考试评价:通过定期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全面掌握程度。
以上是对统编版材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地理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山东省临沂市高三地理二、三轮复习指导意见.doc
高三地理二、三轮复习指导意见一、二轮总体复习思路“专题梳理,整合迁移;1.策略: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主干基础知识专题、重点能力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经过第一轮系统复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初高中地理的知识网络,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技能。
进入第二轮复习,其重点是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适应高考“能力立意、综合为主”的要求,为此,必须展开有序的地理专题复习,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才能深入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归纳、图文转化、纵向递进和横向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重新编织所学知识,调整原有认知结构的一种复习方法。
专题复习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知识以及恰当的方法和技能,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知识和技能,最终运用于解题。
高考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的角度出发,不会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知识运用(包括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思路,思考问题的线索。
2.方法:“读、讲、练、评、补”五环节。
3.注意:“精讲、精练、精批、精评”。
(精讲精练,强化讲练的针对性,注重讲练的实效性是追求的目标,也是二轮复习的基本原则。
)4.重中之重:围绕“实”和“效”二字做文章。
二、二轮复习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一轮复习:①按部分、单元、课顺序,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明显不足。
②夯实基础,解决覆盖知识点的问题。
③综合训练较少,有的是浅层次的,且不系统。
二轮复习与一轮复习不能截然分割。
二轮复习不是一轮的机械重复,也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压缩。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的“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二轮复习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进一步巩固、落实所学的基础主干知识,甚至是对主干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对所学主干知识进行跨章节迁移、重组的能力;三是培养、训练学生根据所给情景,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中学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中学地理教学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育人方式改革。
从“对着书教”走向“对着人教”,从经验教学走向课标教学,落实以育人为本导向的课程实施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用生活化问题激活思维,以本土化情境导向实践,用信息化技术融合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形成问题化、情境化、项目化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认识学科本质。
立足课堂积极开展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研究的同时,关注高考动向,积极研究高考试题变化趋势和学业等级水平要求对高考命题和阅卷的新变化,探索教研工作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二、工作重点初中着重学习、解读新课标,高中以新高考试题研究为抓手,形成合力转变地理教师的理念,进而促进教师、学生和学科的发展。
首先,推进核心素养在地理课堂生根发芽。
做好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明确新课标教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对课堂教学要求。
用真实案例开发课程资源,以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学生小组活动等方式落实核心素养。
将过程性评价和“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结构”引入到课堂评价,推动教师转变课堂,进而转变整体地理课堂面貌。
其次,强化提升区域地理教育教学质量。
以高考试题研究为抓手,锤炼选题、讲题、命题等系列教学基本功。
发现、挖掘和培养本土的试题研究专家,力求每所高中学校每个年级备课组都有一位试题研究特长老师。
针对学情逐渐完善域乡土复习资料,第三,着重地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培养。
用以赛带训的方式,激发青年教师的斗志,强化生涯规划和教学规范,进而整体提升地理教师素质,努力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具体措施以新课改为契机,树立新课程、新课堂、新评价、新教研,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师的水平、发展学生能力。
努力促进基础学段教学方面的探索,夯实地理的基础,为将来地理学科长期稳定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明晰学段特点和主要工作重点1.初中地理:初中新课标发布之际,积极开展初中教师全员培训,力求将地理核心素养理念通过地理教师落地生根。
新高考关于地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
新高考关于地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新高考关于地理学科的课程指导意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高一年级(2019级)三年教学计划高二年级(2018级)两年教学计划高三年级(2017级)一年教学计划几点说明:(1)高一年级(2019级)教学安排2019级学生是第一届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学生。
因此本届学生的教学安排要体现“三年一盘棋”的意识,鉴于学校之间差异较大,故在教学安排上做如下说明:高一阶段开设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
原则上上学期完成必修1,下学期完成必修2。
但鉴于高一结束时需要进行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故在教学操作时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下学期段可以预留必要的合格考试复习时间,以保证全体学生学业考试合格。
高二阶段开设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两个模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择性必修1的部分内容可能在高一阶段已经进行了拓展,故高二阶段教学进度可以做适当调整,条件较好的学校原则上可以完成选择性必修3的内容,高三阶段上学期原则上学习选择性必修3的内容,如果选择性必修3在高二阶段已经完成的学校,可以转入复习备考阶段。
上学期完成除选择性必修3以外的所有高考必考内容。
下学期完成选择性必修3后转入一轮二轮备考。
(2)高二年级(2018级)教学安排2018级学生的教学是我省第二届使用“省调整意见”教学及高考的学生,本届学生的教学进度跟着2017级学生教学进度顺延。
高二阶段原则上完成所有高考必考内容,个别条件差的学校,可以完成除环境保护以外的所有高考必考内容。
乡土区域地理,即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内容的复习不再单独安排,根据本学校实际,可以放在上学期,也可以放在下学期。
高三阶段原则上进入高考备考,进度慢的学校可以把“环境保护”放在高三上学期或下学期,但不能影响必修及选修(限选)内容的备考。
(3)高三年级(2017级)教学安排2017级学生是第一届进入新高考的考生,教学内容及高考命题均依据“省调整意见”。
本年级上学期原则上完成除环境保护以外的全部高考内容,条件好的学校也可以完成全部高考内容,下学期进入一轮二轮备考。
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5页word
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2019-06-30 17:41:35|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第1卷(共50分)1.2019年12月5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在距地球约600光年的一个恒星系统中新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
该行星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依据可能是A.行星上有岩石存在B.行星上有适宜的温度与液态水C.行星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北京时间(东八区)2019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据此完成2~3题。
2.“天宫一号”发射时,位于智利(西四区)的航天测控站当地时间为2019年9月A.30日9时16分3秒B.29日9时16分3秒C.29日17时16分3秒 D.30日17时16分3秒3.“天宫一号”发射当日,山东省各地A.昼长夜短,白昼将逐渐增长 B.昼长夜短,黑夜将逐渐增长C.昼短夜长,白昼将逐渐增长 D.昼短夜长,黑夜将逐渐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读图完成4~5题。
4.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序号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是A.① B.②C.③D.④5.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①沿海低地被淹没②极地冰川面积增大③人类疫病增加④黄河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乙风带的名称是A.极地东风带 B.盛行西风带C.东北信风带 D.东南信风带7.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由于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B.乙风带与丙气压带交替控制C.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乙风带影响2019年11月29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驶抵中山站。
读南极科考船航行路线示意图,完成8~9题。
8.流经①、②附近海域的洋流,其性质分别是A.暖流、寒流 B.寒流、暖流 C.暖流、暖流D.寒流、寒流9.科考人员沿途可观察到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景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10.甘肃省兰州市地处黄河谷地,城市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运输的需要 B.政治和经济的发展C.矿产资源的分布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1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出现了民工潮。
山东省普通高中级地理学科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9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9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一、概述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4学分,72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一)地理1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1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1 地理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2.教学方式建议(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评析2019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评析变中求稳,注重创新——2019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出现了新的变化:选择题增加16分(四道题),非选择题增加6分。
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做到了稳中有变,变中创新。
试卷既注重对考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试卷考查内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问题设计凸显层次且科学性强、难度适中。
综观整套试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考查全面,突出主干今年地理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仍然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气候基本因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热力环流的成因”“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流域的开发”“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地理意义”等。
与往年相比,由于试卷结构的改变、分值的增加,使得考查点覆盖面更广、更全面。
(或冷热地区)的分布,并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近地面的风向。
整道试题由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近地面等压面的分布状况→近地面的风向,很好地体现出自然地理问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流域是一个地理综合体,最能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差异性特点。
综合题36题以塞内加尔河流域为载体,提供了该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信息,让学生从中提取河流补给特征、流域水文特点、水资源状况、三角洲地貌发育等相关信息解答问题。
第(1)问要求考生分析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富塔贾隆高原“年降水量多(1500mm年降水量线穿过该高原)、为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但该河进入中下游地区后,年降水量明显减少(500mm年降水量线穿过该区,从纬度位置也可判读出“草原气候类型”),这为第(2)、(3)问的出现打下伏笔,也为考生回答问题提供一些解答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9高考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第二批试点省市(北京市、海南省、山东省、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试点省市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上篇:必修课程一、概述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4学分,72课时。
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
二、具体内容(一)地理1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1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1 地理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1 —2.教学方式建议(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
(3)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识真实的地理事物。
例如:在“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太阳系构成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观察模型形成对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直观认识。
(4)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如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霜冻、飞机高空飞行的一般高度等现象。
3.考试、评价建议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 2 —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合理描述和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某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说明某些常见自然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安全防范措施(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例如:在野外考察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测量等,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观察、测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对学生制定的野外考察方案、实地考察过程及撰写的考察报告等,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地理2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2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2 地理2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3 —2.教学方式建议(1)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把所学的相关原理和规律与具体的地域相结合,发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解释形成这些特点的特殊原因,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区域认知水平和辩证思维品质。
(2)提倡案例学习的方法。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概括相关原理和规律,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3)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并尝试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
(4)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充分的资料,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特点的形成原因和提出合理措施的过程中,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具备收集和处理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说明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解释不同区域产业活动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初步形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关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鼓励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
还可以使用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变化进行过程性评价。
— 4 —下篇:选修课程一、概述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
选修Ⅰ包括3个模块,选修Ⅰ-1自然地理基础、选修Ⅰ-2区域发展、选修Ⅰ-3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注:新课标中的选修Ⅰ-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的模块,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因此试点省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中的一个模块代替)。
选修Ⅰ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共计6学分,108课时。
选修Ⅰ是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的内容。
计划将地理等级性考试成绩用于报考高等学校的学生,需要修齐选修Ⅰ的3个模块。
其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Ⅱ包括6个模块,即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学习成绩有可能作为高校自主招生参考用。
选修Ⅱ中的旅游地理或环境保护,各试点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中未在选修Ⅰ-3学习的模块,作为此选修内容。
二、具体内容(一)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修I-1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3 自然地理基础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 5 —2.教学方式建议(1)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
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初步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提倡采用“任务驱动”等方法教学。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学生的体验,设计任务。
如在“地球运动”的任务学习中,首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发现观察中的问题和困惑,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
第二,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所设置的具体任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在“天气系— 6 —统”的任务学习中,学生首先在天气图中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再学习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最后结合所学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天气图作为工具,结合天气系统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体现了由学习基本知识到迁移应用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问题,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现象和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
3.考试、评价建议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球运动等知识,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说明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能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意义(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成因地制宜基本地理思想(区域认知)。
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
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连续观测并记录竹竿、旗杆等正午的影长,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可采用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价。
(二)选修Ⅰ-2 区域发展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修I-2区域发展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三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
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4 区域发展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7 —2.教学方式建议(1)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
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
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及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
利用区域调查资料,引导学生确立从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区域的思维方式。
(2)采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8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图表、数据及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探究区域地理条件、地理特点和发展方向,分析不同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异同等。
(3)建议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案例选取的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需要包括典型的地理事件、典型的地理问题解决方法,能够体现特定的地理原理,便于学生学习时理解地理原理,归纳方法,迁移应用。
第二,案例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多样。
强调图表、数据、文字与音视频等结合的形式,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