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毕业

【作者】万新华【作者简介】万新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210000) 【内容提要】吴昌硕1生精勤于艺,诗书画印冠绝1代,开创了1代新风,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全面造诣与煌煌业绩,几10年来已有大量的传记、

年谱、书画集、诗稿、印谱、译述出版,各种有关的研究亦已取得了1定的成果。本文

拟对数10年来中外学者的吴昌硕研究成果作1概要回顾,并对未来吴昌硕研究的发展提

出1些个人看法,希望有助于该研究课题的进1步深入和拓展。【摘要题】美术家评介【关键词】吴昌硕/研究/回顾/省思【正文】1、吴昌硕研究之回顾 1. 中

国 1957年正值吴昌硕逝世30周年,中国画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借此阐发对传统中国

画的看法。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文化俱乐部举办“吴昌硕书画展览”,轰动上

海及外地艺术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近代画家吴昌硕(1844-1927)、任伯年(1840-1896)、陈师曾(1876-1923)、黄宾虹(1865-1955)国画展览”;浙江省文化局决定在杭州西泠印社观乐楼设立“吴昌硕艺术陈列室”(于11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决定恢复

西泠印社的日常活动)。为配合纪念活动,《美术》杂志于1957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易

的《吴昌硕简介》、潘天寿(1898-1971)的《回忆吴昌硕先生》、于非(1888-1959)的

《谈吴昌硕的绘画》等文章,对吴昌硕的生平和艺术作了简单的评述,肯定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其后,吴东迈(1885-1963)为弘扬其父吴昌硕的艺术精神,先后撰著了《艺术大

师吴昌硕》(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中国美术家丛书·吴昌硕》(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1962年8月),介绍了吴氏的生平、美术理论以及艺术。在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对作为书画大师吴昌硕的作品和各种资料,有必要广泛搜集,出版画册,以加强研究。为进1步宣传吴昌硕的艺术,北京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9年先后出版了《吴昌硕画集》《吴昌硕画选》,由吴昌硕嫡传弟子王个簃(1897-1988)作序。1964

年,为纪念吴昌硕诞辰120周年,杭州西泠印社举办了纪念大会,潘天寿、诸乐3(1902-1984)、张宗祥(1882-1965)等人发言。以后10几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大陆政治形势的

变化,学术研究的危险也不断增加,包括美术史在内的所有学术活动被迫停止,吴昌硕研究也1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进入80年代,学术环境日益开放,杭州西泠印社恢复了正常的学术活动,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吴昌硕的价值。为进1步认识吴昌硕及其艺术,西

泠印社于1981年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吴昌硕作品集》,上册为绘画,下

册为书法、篆刻,收入书画篆刻作品数百件。这是自吴昌硕逝世以来出版的最为大型的吴昌硕画册,集前收有潘天寿、王个簃、张振维(1924-1992)、沙孟海(1900-1992)、诸乐3

等撰写的怀念与评介文章,为人们加深对吴昌硕的了解起了很大的作用。1983年11月,值西泠印社8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与会代表着重商讨了吴昌硕先生诞辰140周年纪

念活动的筹备计划。按照惯例,每逢吴昌硕诞辰或逝世整10年之际,有关单位都会组织

各项纪念活动。1984年秋,中国美术家协会、西泠印社、上海美术家协会纷纷举办艺术

展览、学术研讨会等纪念活动。值得1提的是,西泠印社举办“吴昌硕诞辰140周年暨国

际学术讨论会”,会上钱君匋(1906-1998)、刘江、梅舒适、杉村邦彦等人发表。这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第1次吴昌硕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成为现代吴昌硕研究之发端。当年,

《书法》(1984年第5期)、《西泠艺丛》(总第9期,1984年7月)等杂志组织有关学者、专家撰文研讨吴昌硕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就,王个簃、朱复戡(1900-1989)、沙孟海、童衍方、祝遂之、吴长邺、丁羲元、孙美兰、洪丕谟等人对吴氏书法、篆刻、绘画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配合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吴昌硕的弟子王个簃等约请吴氏友人、门生、后人,以及有关的学者,作追思回忆,作研究考察,写出具有资料性和学术性的文章,集编成册,并于1986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些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1

类是回忆录形式,多数由作者写自己年轻时与吴昌硕接触留下的难忘印象,赞扬吴氏高尚的人品,表达了对吴氏的深切缅怀之情,为吴昌硕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第1手资料。在后

来的几年里,这1类文章还不断出现。另1类是对吴昌硕艺术的探讨。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的韧石在编辑《吴昌硕作品集》大型画册之余,于1983年秋写就《申江潮满月明时——〈吴昌硕作品集〉编余杂记》1文,就吴昌硕的艺术思想、表现手法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吴氏谈了几点看法:“古人为宾我为主”“以缶为庐庐即缶”,论述了吴昌硕的美学观念,“笔底传至情”“直从书法演画法”“老来颜色胜花红”则阐释了吴氏绘画的3个主要特征。

[1] (p156-176)而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单国霖的《贵能深造求其通——谈吴昌硕绘画艺术的

继承与创新》则以“以古为法期”“融化变法期”和“立法成家期”等3个时期,对吴昌硕绘画

艺术的渊源、发展和形成进行论述,举例剖析详实,阐明来龙去脉。作者就吴昌硕成熟期的典型画风作了总结,“吴昌硕到了晚年,已形成构图奇险新颖、笔墨苍劲浑厚、气魄雄

阔豪迈、色彩浓丽沉着的独特风格,脱出时径,卓然成为1代之大家。他笔下的花木竹石,1扫晚清某些文人画那种纤弱、荒寂的情调,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宏大的气势,同时

蕴含着孤高、倔傲的性格。”[2] (p195-205) 上海美术馆研究员丁羲元的《吴昌硕艺术论》是当时最为深入的研究之1,该文论述比较全面,作者对吴昌硕艺术渊源作了简单介绍之后,从美学、风格论的角度出发,以“整体诗意美”“疏密跌宕美”、“丑怪朴野之美”“古拙奇

肆之美”等4个方面,阐释了吴氏的绘画风格。[3] (P22-26)这篇对研究者的影响,可以说

是提纲挈领式的,后来许多研究者都接受了丁羲元的观点,并进行各自的阐发。综合地看,90年代以前的吴昌硕研究,基本处于“纪念性”阶段,老1辈作者多属吴昌硕的故友、门生、子嗣,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和掌握的少量资料,自发撰文,文章多属怀念和赞扬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尚未真正进入客观、系统的深入研究。尽管如此,这是1

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其意义在于为深入地研究抢救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时也有1

些中青年学者写出了少量的研究性,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实为难得。1990年4月10日,“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10发任会长,丁羲元任秘书长,标志着吴昌硕研究开始进入1个全新的阶段。“吴昌硕艺术研究会”是由海内外热爱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