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合集下载

吴昌硕书法艺术探析

吴昌硕书法艺术探析

812023/07 No.257一、吴昌硕《石鼓文》的艺术特色吴昌硕篆书启蒙于邓石如。

吴昌硕追溯篆书源头,从金石文字入手,遂把《石鼓文》作为其学习、研究的重点。

他在吸收《石鼓文》精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把《石鼓文》书法的结体与用笔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吴昌硕体《石鼓文》书风。

首先,从字形结体上来看,吴昌硕笔下的《石鼓文》结体框架饱满、圆润,欹侧取势,内外疏密变化明显。

清人符铸评价吴昌硕《石鼓文》说:“缶庐以《石鼓》得名, 其结体左右上下参差取势, 可谓自出新意。

”欹侧取势正是吴昌硕寓灵动于朴拙、 持稳健于欹侧的变化所在[1]。

而在吴昌硕学习临摹《石鼓文》的初期阶段,个人面貌尚未完全形成,字形结体也并未展现出吴昌硕书法自身的构造特点。

吴昌硕49岁时临《石鼓文》的作品,整体字形结体平板,略显软弱拘谨,并未有欹侧之势。

如“殹”“吾”“淖”等字,字形平稳,结字也较为对称,缺少参差之感;又如“蒸”“彼”等字,内部空间较为松散,字的各部分排列分布并不匀称、紧致,使得整体字形虚弱无力,缺少挺劲的精气神。

而到了后期,吴昌硕对《石鼓文》的临习已经日趋成熟。

如其72岁时的作品《临〈石鼓文〉》(图1至图3),融入了多年临习《石鼓文》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临〈石鼓文〉》中结字茂密坚实,体势纵斜险侧。

如“既”“吾”“原”等字,出现了明显的左低右高的字形排布,这便是吴昌硕在《石鼓文》临摹中首创的结体形式,体现了向背的造字关系;而与之相对的左高右低的字形排布,如“㫎”“执”等字,左右参差险劲,高低错落有致,使得纸上的文字呈现出自然生动、灵活多变之态。

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疏密关系对比明显。

如笔画较少“子”“西”“舟”“以”等字,结体紧密,表现出《石鼓文》的参差错落之感;而笔画较多的“流”“凄”“殹”等字,结体疏朗开张,内部笔画结构划分疏密有致,排列紧而不乱,外框结构舒展豪迈,方中有圆,圆而寓方。

吴昌硕临摹《石鼓文》的另一精妙之处,就是对字形空间关系的把握恰到好处。

吴昌硕艺术的“通会之境”论

吴昌硕艺术的“通会之境”论
识 。
”《 ( 缶庐别 存 ・ 登高》 ; 我爱 郑虔 三绝外 , 泥红艳 继 )“ 芝
吴 昌硕 在 诗 书 画 印 各 种 艺 术 形 式 的 创 作 上 , 蹈 袭 前 人 , 不
宣 和。 ( 昌硕寄缶庐印存题 三绝》 ”《 之三 ) 书画 “ 诗 三绝 ” 上 加
治印 , 就叫做“ 四绝”, 昌硕极力 主张“ 吴 四绝 ” 注 重打通 四者 , 之间的关捩 , 追求 四种艺术形式之间的通会之境。 诗书画印的融 通是 中国 画的一个重 要特 征 , 也使 中 国 这 画成 为一种独特 的综合艺术 。诗 书画印熔 于一 炉所冶炼 出 的 这块 “ 合金” 的确是 独具 民族 特色 的艺术 样式 , , 西方 没有 , 西 方人亦不 能理解 。这种融通 , 或者称 作“ 汇通 ” “ 、 通会 ” 既是 , 文人画对其他艺术形 式横 向的 吸收综合 , 又是 传统 中国画艺 术纵 向的历史发展 的结果 ; 既拓 宽 了文人 画形 式上 的审 美广
离奇作画偏 爱我 , 是 篆籀 非 丹青 。( 谓 《为诺上
人 画 荷 赋 长 句》 )
至 于如何 以书作 画 , 昌硕也有题画诗表达 自己的看法 : 吴 蜾扁幻作枝连蜷 , 圈花着枝 白壁圆。是梅是 篆 了 不 问, 白眼仰看 萧寥 天。( 沈公周书来 索画梅》 《 ) 山妻在 旁忽赞叹 , 墨气脱手椎碑 同。蝌蚪老苔隶 枝干 , 能识 者谁 斯与 邕。( 题 画梅》 《 )
典 型代 表 , 昌 硕 注 重 画 外 的 综 合 修 养 , 有 诗 书 画 印 的 主 体 创 作 能 力 与 融 通 意 识 。 吴 昌硕 吴 具
艺 术 通 会 之 境 的 形 成 , 由 中 国 人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审 美 趣 味 、 学 背 景 、 人 知 识 结 构 和 立 场 是 碑 文 等 因素所 决 定的 。

天惊地怪见落笔———谈吴昌硕的艺术特征、创新引领与时代意义

天惊地怪见落笔———谈吴昌硕的艺术特征、创新引领与时代意义

天惊地怪见落笔———谈吴昌硕的艺术特征、创新引领与时代意义天惊地怪见落笔———谈吴昌硕的艺术特征、创新引领与时代意义•••▲非尽人情山水在(中国画)齐白石作陈燮君今年是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逝世90周年。

吴昌硕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上的关键人物,他承前启后,其艺术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画家。

众多现代绘画大师大家如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或多或少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吴昌硕先生的艺术和对后世的影响做了透彻的分析。

今年是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逝世90周年。

趁筹备纪念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之际,我三次来到超山吴昌硕墓地。

宋梅亭畔,芳草接天留别思,梅花和雨葬诗魂,霜穹翠袖不须扶,疑是先生石当门。

潘天寿先生曾说:“昌硕先生无论在诗文、书、画、治印各方面,均以不蹈袭前人,独立成家为鹄的。

”“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特殊风格,自成体系”,昌硕先生“为左右一代的大宗师”。

在吴昌硕墓前,依稀可见“行到吴村香雨亭,柳丝斜拂酒旗青”,“天惊地怪见落笔”,升华“海派”入新境。

“气势弥盛”的艺术特征苍莽弛骤、方折遒朴、雄拔险峻、气势弥盛是吴昌硕的艺术特征。

择其要点而述之。

一是苍茫古厚。

吴昌硕宽博雄阔的诗书画印艺术,是对“正气浩然,荡涤胸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传承;是近代中华民族激愤求强的视觉展示;是大写意文人画的全新发展,也是传统文人画在近代社会条件下的华丽转身。

吴昌硕的书法“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强抱篆隶作狂草”,致力于《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西狭颂》《裴纪功碑》及介于篆隶之间的结构偏长的汉《祀三公山碑》,朴茂雄劲,率拙苍润,醇厚典重,古趣隽永。

吴昌硕在诸艺中篆刻名世最早,有《朴巢印存》《苍石斋篆》《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铁函山馆印存》《削觚庐印存》《缶庐印存》等多种印谱传世,其篆刻“钝刀硬入”,敲击磨刮,印风写意,脱尽窠臼,左玺、封泥和各类金石碑版文字,无不化而入印。

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

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

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吴昌硕桃花图轴2016年9月,“‘吴昌硕与中国印学’学术研讨会”在吴昌硕家乡浙江省安吉县举办。

2017年第5期《中国书法·书学》以“吴昌硕诗书画印研究”专题的形式选发了研讨会部分文章,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吴昌硕及其诗书画印艺术。

本期选编朱燕楠文章,以吴昌硕诗书画印作品为线索,结合其生平与艺游经历,展现了吴昌硕独特的怀乡与归思情境。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中国书法·书学》2017年第5期。

艺游与归思:吴昌硕诗书画印中安吉情境的建构朱燕楠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朴,中年后易字昌硕。

别署仓硕、仓石、昌石、昌硕,别号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五湖印丐、芜青亭长等。

吴昌硕原籍江苏淮安,北宋时期先祖避战火,迁往浙江安吉县鄣吴村。

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辈在明朝嘉靖年间成为望族,家族内多人及进士第,其祖父吴渊为清嘉庆时期举人,并官任知县以及安吉县古桃书院山长。

父亲吴辛甲也曾担任知县。

在吴昌硕家族良好的治学氛围熏陶下,吴昌硕幼年仰承庭训,学习经、史以及训诂之学。

弱冠时期倾心刻印,其父多加指引,遂得门径,乐此不疲。

咸丰十年(1860)因太平天国运动,举家逃难,历经约五年的流浪生涯,于同治三年(1864)再次回到家乡,此时家中亲友均因疾病而殁,仅有其父健在。

家乡安吉对于吴昌硕的意义,除了乡情之外,更多的是家国情怀的缩影。

吴昌硕在安吉鄣吴村度过了美好的幼年时光,后搬往安吉县城定居,继续学习书画印。

战乱之余,从村舍迁往县城的前后数年,早已物是人非,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人生道路的迷茫都映射在这片吴昌硕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土地中。

安吉情结已经成为吴昌硕人生的坐标点,在其丰富而又饱经挫折的艺术道路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以往对吴昌硕的研究,侧重其诗书画印的专门研究,对其绘画、篆刻、书体的形成以及书画关系的研究已颇具规模。

其生平年谱、绘画全集、篆刻印谱等专门艺术书籍的出版,如《吴昌硕年谱》《吴昌硕书画全集》《吴昌硕印谱》等,成为研究吴昌硕诗书画印十分重要的资料。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1844-1927),字伯仁,号抱山居士,江苏启东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吴氏篆"。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在厚重中透露着清新,造型雄浑而不失灵动,被誉为“笔意中的体现”。

接下来,本文将就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进行深入的探讨。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酷爱硬笔书法,在硬笔书法的临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意境和风格。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刻,能够将笔墨的韵味和意境融入到篆刻之中。

他的笔法憨厚豪放,刚柔相济,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昌硕对于篆刻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对于篆刻的传统和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模仿,更多的是对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内在的理念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备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生动活泼。

吴昌硕的作品形神兼备,清新自然,有着很强的笔墨韵味和生动的表现力。

他的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和生命力,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吴昌硕对于自然界的仔细观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他以笔墨表现出来的自然生动和秀美清逸,使得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生机。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豪放洒脱。

吴昌硕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张力与韵律美,他擅长用一笔生动刚健的构成,再点睛于犹如大隐于市的山水,富有鲜明的个性风采。

他的笔墨豪放洒脱,一气呵成,充满了阳刚之气,让人在品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仿佛在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其中流动,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这种豪放洒脱的笔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的作品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文人画的最后绝唱也是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绘画浅识

文人画的最后绝唱也是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绘画浅识

文人画的最后绝唱也是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绘画浅识文人画的最后绝唱来自翰墨斋画廊00:0024:13缘起文人画之产生,众说不一,其所依据之不同,所得出之结论也大相径庭。

然而宋元以后,及至明清,文人画家迭出,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同时,对于文人画之内涵及特征,也无可争议。

文人画,又可称“士大夫写意画”,具有以下几大特征:以写意为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为表现手段,强调诗画一律,书画同源,以笔墨为根本,以书法用笔为依据,达到诗文、书法、绘画、三者之合一,加以篆刻,成为三绝或四绝的综合体,除了在形式观照上三位一体或者四位一体,更讲求精神气脉融汇贯串,以表现个体之审美情趣并达到抒情写意之目的。

虽然今天的研究者以个人思想不断为文人画注入新的内涵,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以上之所依据者,为文人画之根本。

如若以此考察文人画之发展踪迹,则晚清画坛以诗、书、画、印驰骋艺坛、藐视千古的吴昌硕无疑成为文人画之最后绝唱。

吴昌硕 1920年作烂漫紫藤116×51cm乱世文人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创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于一身的近代文人画巨匠。

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后海派领袖。

作为近代清末民初中国画坛主将和书法篆刻艺坛的统帅,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中国文人画最后的高峰,20世纪中国绘画十三大师之首。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

出自香补(香圃)。

又号苍石、昌石、昌硕、苍硕、仓硕。

又别号苦铁、苦铁道人、五湖印丐、缶庐、老缶、缶道人、芜青亭长、破荷亭长、破荷道人。

晚年又号大聋、聋,聋道人、无须老人、无须吴等。

六十九岁后以昌硕字行。

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阳历一八四四年九月十二日)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民国十六年一月初六(阳历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逝于上海。

鸦片战争4年后吴昌硕生,其一生时光,遍历中国近现代历史大事件,从太平天国运动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诞生、新文化运动、护法运动等,可谓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生于此世,长于此世,其为人生之影响者大矣。

吴昌硕题画诗(9)资料

吴昌硕题画诗(9)资料

吴昌硕题画诗(款识,题识)欣赏(9)1001.吴昌硕溪堂晚色立轴款识:荷花荷叶墨汁涂,雨大不知香有无。

频年弄笔作狡狯,买棹日日眠庐。

青藤雪个呼不起,谁真好手谁野孤。

画成且自挂粉壁,溪堂晚色同模黏。

丙辰春初病臂已甚,勉力为之,吴昌硕。

1002.吴昌硕斜阳古寺立轴款识:古关铃寂寂,古寺柏森森。

落叶风还埽,无钟趣已深。

作诗愁是佛,食肉扪心。

一抹斜阳外,残碑叹陆沉。

乙卯夏四月,录旧作,吴昌硕客沪上。

1003.吴昌硕玉兰图立轴款识:琉璃世界凈无尘,皎皎临风似玉人。

记得云英桥上遇,琼浆乞得祭花神。

丁巳夏,吴昌硕。

1004.吴昌硕银花玉屑立轴款识: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缀银花玉屑香。

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

光绪卅年甲辰上巳日,客沪上去驻随缘室,对花写照。

苦铁道人病臂。

陈风子题莶:吴昌硕凈墨玉兰花巨幅精品立轴。

霍宗杰珍藏,杭人陈风子题。

1005.吴昌硕隶书七言对联片款识:谱笙五哥大人鸾胶之喜,譔句属隶即蕲正,弟吴俊卿。

释文:玉竟半分眉黛绿,银灯微衬剑光红。

1006.吴昌硕篆书立轴款识:乙酉冬十一月朔,临彝器款识数种,奉剑亭先生法家正,时同客吴下,仓硕俊卿并记。

1007.吴昌硕篱畔黄花立轴款识:黄花十月似丹枫,篱畔无霜亦变红。

安得醇醪朝夕有,玉颜酡好与君同。

壬子秋分节,安吉吴昌硕老缶。

1008.吴昌硕青莲结缘立轴款识: (1)、荷花晶如玛瑙碗,荷叶浓于墨玉盘。

宓妃夜游骑大鲤,漠漠江天烟水宽。

己丑八月客迟鸿轩写荷。

先师翁题廿八字,兹谨录之,俊卿。

(2)、香三千与大千,青莲能结佛因缘。

何人梦上花趺坐,一夜同参画里禅。

庚子五月再录旧作。

昌硕记。

1009.吴昌硕玉琼真态立轴款识:玉琼真态。

己酉初夏,吴俊卿。

汪洵题识:秋士写春。

汪洵篆。

钤印:汪洵何维朴题识:(1)、春风沉醉欲醒时,斜倚栏干态不支。

却怪嵚崎苍石老,也图富贵买燕脂。

己酉初伏,何维朴戏题。

(2)、昌硕此幅气厚韵深,使李馥堂执笔为止弗能过也,诗孙再题。

钤印:盘叟、朴印 .1010.吴昌硕品梅图立轴款识:正是地炉煨榾柮,漫腾腾处暖烘烘。

吴昌硕书法研究.doc(8)

吴昌硕书法研究.doc(8)

试论吴昌硕在《石鼓文》上的研究与其影响内容摘要::近百年来论及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艺术的文章比比皆是,他的艺术成就之卓然是有目共睹的,石鼓文对于吴昌硕来说就是“活水源头”,所以本文着重于梳理吴先生的时代背景、身世、追求、以及后人的评价来分析吴昌硕的《石鼓文》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并且分析《石鼓文》的基本笔法、结体、章法等技法以及吴昌硕的《石鼓文》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关键字:石鼓文吴昌硕碑派书法清代书法篆法引言:。

清嘉庆、道光年间,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为清代碑学的中兴竖起了第一面鲜明的旗帜。

石鼓文作为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形态在碑学中占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吴昌硕选取石鼓文作为一生学习的范本,在篆法入画的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一.吴昌硕的生平背景吴昌硕(1844—1927),(附图1)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香补、香圃,中年字苍石、昌硕、昌石、仓硕,因得友人所赠古缶,故号缶庐、缶道人,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70岁后又署大聋。

吴昌硕幼年在鄣吴村度过,小时求知欲很强,好学不辍。

起初跟着他父亲念书,后来每天走十多里路往邻村的一个私塾中去就学。

他十多岁即嗜刻印,磨石凑刀,反复不已;他父亲见他近于此道便加以指引,遂得门径,益乐此疲。

17岁那年,太平军从安徽直指浙西,清军尾随而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所不为,人民流离颠沛,他与家人失散,独自一人到处流浪,替人家做短工、打杂差过日子,时常以野生植物和树皮草根充饥。

他在湖北、安徽等省流亡达五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到21岁那年才回到家乡,与老父相依为命,躬耕度日。

22岁那年,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他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以后,就绝意场屋,不再赴考,一直依游幕和鬻艺为生。

到了53岁那年,他一度被举为江苏安东(今涟水县)县令,因不惯于逢迎长官、鞭挞百姓,到任只一个月,便毅然辞去。

从此他就厌弃官场生活。

而致力于对于碑派书法的创作中去,并且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

美术史论文--融会贯通、贵在创新(吴昌硕)

美术史论文--融会贯通、贵在创新(吴昌硕)

融会贯通、贵在创新(吴昌硕)书画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有着内在的艺术元素和审美语境,因而被称为“姊妹艺术”。

回顾一下中国的艺术史,凡是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是博学多才,对多方面的艺术都有很深的研究。

就赵之谦来讲,他就是一个书画篆刻全方面突破的大师,有学术性的能力,擅长于文字学、金石学、鉴赏学。

而吴昌硕也正是这样的一位大师级的艺术家,所以他才能以艺服众地成为众望所归的“海派”领袖人物。

而艺坛中书画篆刻全能者有,但为数不多,而全方位突破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想讲一下我眼中的吴昌硕。

我相信所有的艺术家都希望自己,在所从事的领域有所突破与创新。

但是如何寻找突破的机会,又怎么来寻找创新的载体,这不仅需要艺术功力的积累,更需要美学思想的提升,同时也离不开灵感的迸发和艺术多元素的巧妙融合。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第二代海派的领袖人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1844年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

祖父渊,父辛甲,为举人,父兼究金石篆刻。

吴昌硕从小家境贫寒,10岁后到私塾读书,每天往返数十里,风雨无阻。

他所在的安城,群山环抱,林木葱茏,景色秀丽,民风朴实敦厚。

这种环境与家学,使幼年的吴昌硕养成了一种艰苦奋发耿直勤学的品质。

吴昌硕受父起的熏陶和指导,喜欢书法和篆刻。

吴昌硕从事篆刻艺术的时间最长,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他的篆刻是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

他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糅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

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

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下挹秦汉,创造性地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

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往往在不经意中见功力。

探析吴昌硕“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的绘画思想

探析吴昌硕“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的绘画思想

一、海上画派———吴昌硕华夏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才辈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以及流派,在世界艺术史上多姿多彩。

随着许多封建制度伴随着经济的衰退,而海上画派又是出现在封建社会快要没落的时候,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在人们酝酿中出现。

一向被誉之为“国粹”的中国绘画,也面临着一场革命。

随着“五口”开埠,西方文化的涌进,西画的某些长处愈来愈被国人赏识。

此外,随着社会商品的发展,中国绘画从过去的“孤芳自赏”走向社会的需要,海上画派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

在《寒松阁谈艺琐录》中张鸣柯说:“咸丰年间,有些书画家拿着笔到处游历结交能人义士,当时贸易鼎盛,以笔墨为生的都来上海卖画。

”大江南北的画家都集聚上海。

当时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有赵之谦、任颐与吴昌硕,而后期的领袖人物则是吴昌硕。

吴昌硕,号缶庐、破荷亭长,原名俊,后改俊卿,中年以后字昌硕。

他从小便苦读诗书,除了学习经史之外,也特别喜爱研讨古学。

吴昌硕他性不好动,独好刻印。

吴昌硕在绘画上经过数年的努力,画名渐高,到了晚年,奇趣妙想,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

吴昌硕绘画有许多超越前人之处,其一就是:以草篆书法融入绘画。

吴昌硕自己曾说过:“我生平最得意之处是在于能以书法融入自己的绘画。

”其二:善于用色。

他常说:“事父母,色难;作画亦色难。

”敢于使用红绿对比色。

其三:“大雅”与“大俗”相结合。

以书法和金石入画,画面有种古雅之意。

艺术要为多半的人所接受,就有必要接受公众的词汇,有了民间的词汇才能入俗。

二、吴昌硕“与古为徒”思想的传承与吸收“与古为徒”出自《庄子·人间世》:“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

”“与古为徒,虽直而不病。

”原义为比之于古,而说明今之正确。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言必称三代的尊古思想,而吴昌硕的“与古为徒”中“徒”意为与古人做朋友。

吴昌硕在已经是绘画商品化的压力的情况之下,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趋势,在绘画中引入古金石古文入大写意画,酣畅淋漓,潇洒自如。

吴昌硕

吴昌硕

论吴昌硕篆书的金石味姓名:付雪班级:10书法一班学号:2010494104学院:美术学院一:选题及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金石味在中国书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因素,而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

而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敦厚老辣,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本文在于研究探讨吴昌硕篆书的独特金石趣味以及“金石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二:对研究现状的介绍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

吴昌硕的艺术贵于创造,他以书法入画,艺术上别辟蹊径,齐白石曾诗道:“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吴昌硕)门下转轮来。

”吴昌硕的父亲是个举人,对金石篆刻甚有研究,吴昌硕从小受到薰陶。

17岁时闹饥荒,他在外流浪5年,回乡后刻苦自学诗、书、篆刻、创办“西泠印社”,并被推举为社长,30多岁跟任伯年学习绘画。

吴昌硕二十时岁中秀才,在五十三岁出任安东(今江苏涟水)县知事,结果只任一个多月,不愿曲意逢迎,辞去官职,曾自刻印章曰“弃官先彭译令五十日”。

他二十九岁时曾到苏州,在吴大(征)、潘祖阴等人处,获睹历代名人书画,精研诗、书、篆刻,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

日本人对吴昌硕极为推崇,专门铸造吴昌硕半身铜像,赠西泠印社陈列。

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最为著名,他所临石鼓文,参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笔。

他的书法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

日本人称赞吴昌硕为唐之后第一人,他30岁时求教于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任伯年拍案叫绝,并预言吴昌硕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

三、主要的研究思考及构架1、介绍金石学的概念和金石学的大概发展2、介绍吴昌硕其人和在书法界的地位3、介绍金石学对于吴昌硕书法的作用4、详细解说吴昌硕篆书的金石趣味,从用笔、结构、章法几个方面阐述四、主要参考文献《中国金石学概论》《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专辑》纵观中国古今书法,金石味是中国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典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

经典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

经典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编者按:《中国书画》第七期推出吴昌硕绘画专题后,收到了读者的积极反馈,本期继续为大家推出吴昌硕书法篆刻专题。

作为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精品力作,本期,在《吴昌硕全集》编者的再次支持下,不仅配有精美的图版,更有专门的研究文章,对吴昌硕的篆刻风格、分期及其在不同字体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并要感谢的是这两期吴昌硕专题的学术主持邹涛先生,在图、文遴选以及思路规划等方面,得到了他热忱的协助,使两期专题得以呈现。

吴昌硕篆书籥庐横披48.5cm×143cm 纸本 1913年西泠印社藏释文:籥庐。

籥有二义,以中以和,其三孔之制,中者为籁。

王君晓籁今以籥榜其庐,意盖有取于此耶?夫礼以制中,乐以导和,凡事能以中和之理御之,上天下渊,推己及物,盖无往而不适也。

又闻之,籥以岁气,《释名》有气跃出之训。

王君新居方落成,属题兹榜,请更以充闾佳气祝之。

癸丑夏五月,七十翁吴昌硕书并跋。

钤印:安吉吴俊章(白)归仁里民(白)缶无咎(白)导言:吴昌硕书法的渊源与发展吴昌硕是中国书、画、篆刻史上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也是近现代书、画、篆刻领域中的第一位领军人物。

有许多关于古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终篇,也有许多关于近现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起始。

同时,在书法家眼中,他是一位开山立宗的、伟大的书法家;在画家眼中,他也是一位开山立宗的、伟大的画家;而在篆刻家眼中,他同样是一位开山立宗的、伟大的篆刻家。

所以,即使是研究吴昌硕的专家们也常常说不清他在哪个方面更加出类拔萃。

因为,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旷古少有的天才,各个方面都难分高下!那么,仅就其书法而论,我们应该给他赋予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沙孟海先生说:“昌硕先生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一般看法,他的最基本功夫是放在书法上的。

”一言以蔽之:书法是吴昌硕艺术的基础。

可以说无此基础,则不能成就其个人的艺术大厦。

大师吴昌硕的一生讲解

大师吴昌硕的一生讲解

大师吴昌硕的一生摘要:如果说书画天地也有王国,有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号缶庐、老缶),堪称“帝王级”人物。

笔者不习书画,但这无碍于敬仰大师,深为家乡(浙江安吉)有如此大号人物而自豪。

吴昌硕未成名时,以艺会友,以金石篆刻铺垫,结交名人雅士,有心奔走于“朱门”,并非一个潜心书斋、甘于寂寞的宅男。

晚年是个“热闹人”,其社交生活呈流俗或迎俗取向。

爱赶“场面”,喜欢结交名流,留恋上流社会酬酢。

缶翁到老有虚荣心。

如果说书画天地有王国,有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号缶庐、老缶),堪称“帝王级”人物。

笔者不习书画,但这无碍于敬仰大师,深为家乡(浙江安吉)有如此大号人物而自豪。

介绍、评述、研究吴昌硕的文字很多,多从褒扬角度述其人其艺。

但在以尊崇之心仰望大师的同时,不妨换个角度,考察缶翁另一面。

既可见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也可略窥大师的立体性或多面性。

一中青年时期吴昌硕,热心交际、喜攀附名流。

太平天国战乱后,吴22岁,在安城芜园定居。

耕读之余,他和本邑施旭臣、朱正初、张行孚等文人多有交集。

当时寄籍安吉的外地士子,如潘芝畦、沈楚臣、袁学赓、钱国珍、徐士骈等,不论长辈还是同辈,吴亦多有往来。

年轻时,吴就表现出爱多方交友的外向型性格,尤喜和志同道合者切磋交流。

但在家乡能结识的名流或良师益友毕竟不多。

26岁后,吴不时外出游学。

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先后结识名儒俞樾、画家高邕之、金石家吴云等。

32岁时赴湖州,在陆心源家任司账,并协助整理文物。

借此平台,结识了丁葆元、施补华、凌霞等“湖州(潜园)六才子”。

36岁时编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请俞樾题辞,有借名人以自抬的考量。

39岁结识晚清大书法家、经学家杨藐翁。

40岁在苏州与当地望族、著名收藏家、朝廷大臣潘祖荫结交。

47岁,结识金石学家、高官吴大澂。

在攀援名流上,一直“可持续发展”。

吴昌硕看重中青年时期的交游。

49岁时作回忆生平交游事迹系列文二十余篇,结集为《石交录》,以志师友之谊,多少也有自炫人脉之意。

吴昌硕“诗书画印”共治一炉的绘画特征

吴昌硕“诗书画印”共治一炉的绘画特征

吴昌硕“诗书画印”共治一炉的绘画特征诗、书、画、印共一炉治,是吴昌硕绘画艺术的重要特色。

吴昌硕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一大原因就在于他在绘画中追求诗意和金石气。

他在诗、书、画、印的统一中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也体现在他的题画诗中。

吴昌硕说:“书如快剑斫蛟鼍,画意诗情脱臼科。

我爱郑虔三绝外,芝泥红艳继宣和。

”中国文人艺术家向有追慕“三绝”的雅好,而吴昌硕却追求“四绝”,而且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把诗、书、画、印熔冶为一炉,并推向极致。

吴昌硕认为诗、书、画、印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

艺术家精通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使之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有可能创造出有巨大价值的艺术作品。

他说:“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吴昌硕自云:“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

”这固属自谦之词,但也说明他的画外功夫是极其深厚的。

吴昌硕少年时代,就习刻印,好读书,擅诗文。

他自述说:“予嗜古砖,绌于资,不能多得,得辄琢为砚,且镌铭焉。

既而学篆,于篆嗜猎碣。

既而学画,于画嗜青藤、雪个。

自视无一成就……画则信手涂抹,亦信手补诗于其隙。

昔者青藤、雪个得意之作必有题咏,予不论二拙,趁兴而已。

”自述大体上说明吴昌硕于绘画之外的书、诗、印多方面的功底。

正是这种多方面的功底,为他诗、书、画、印的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关于以书入画。

我国传统画论曾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元代赵孟頫就强调以书入画,从书画对情感表现的一致性谈书画的结合。

他曾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宋元以来,文人画无不把书法演变为画法。

吴昌硕承继了这一传统,他说:“直从书法演画法,绝艺未敢谈其余”;“以书作画任意为,碎叶枯藤涂满纸”;“是书是画谁领略,点头那得石通禅”。

他认为自己“平生得力之处能以作书之笔作画”。

受书法艺术的启示,在绘画中利用和发展笔墨水色在宣纸上渗透形成的自然纹理的艺术趣味,是“直从书法演画法”的主要目的。

论吴昌硕的艺术

论吴昌硕的艺术

论吴昌硕的艺术吴昌硕,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他的艺术领域涵盖了绘画、书法、篆刻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主要探讨吴昌硕的绘画风格、艺术理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等方面。

吴昌硕的绘画风格独特,他以花卉为主题,以没骨画法为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画作以花卉的形态和神韵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色彩和笔触的巧妙运用,将花卉的生机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构图上,吴昌硕也别具匠心,他运用了多种构图方式,使得画作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除了绘画风格,吴昌硕的艺术理念也备受。

他认为艺术要表达出自然之美,同时也要体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融入到绘画中,使得画作更加富有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

吴昌硕还提倡“师法自然”,注重对景写生,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观察和感悟,将之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吴昌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他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书画理论,吸取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之中。

他还通过与友人的交流和切磋,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思路。

吴昌硕的艺术也受到了日本画坛的影响,他汲取了日本艺术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

总之,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理念上,更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

他的画作充满了生命力和灵动之美,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吴昌硕不愧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之一,他的艺术将对后世的创作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引言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书画同源观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理论基础之一,强调书法与绘画的根源相同,相得益彰。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吴昌硕及黄宾虹的书画同源观,以期对当今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理论阐释1、吴昌硕及黄宾虹的书画同源观吴昌硕和黄宾虹都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传达。

书画同源观不仅揭示了书法与绘画的紧密,还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

《2024年吴昌硕书法研究》范文

《2024年吴昌硕书法研究》范文

《吴昌硕书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吴昌硕,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其作品影响深远,备受后世尊敬与赞誉。

其书法更是被誉为"集古今之变于一炉,创新为绝",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探讨吴昌硕书法艺术的特色、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吴昌硕书法艺术特色1. 笔法独特吴昌硕的书法笔法独特,线条粗犷有力,气势磅礴。

其行笔过程讲究笔力、笔速、笔序的协调统一,使线条既有力度又不失流畅。

同时,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字体的神韵。

2. 结构严谨吴昌硕在书法的结构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注重字体的平衡与对称,讲究结构中的穿插、避让、呼应等关系,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稳重而有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大小、长短、粗细等对比手法,使整体布局更为和谐统一。

3. 篆隶交融吴昌硕的书法在篆书和隶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篆隶交融风格。

他将篆书的笔意与隶书的结构相结合,使字体既有古朴之风,又不失现代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吴昌硕书法内涵解读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制,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

同时,他的作品还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使人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四、吴昌硕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还启发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创作灵感。

他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内涵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中国书法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五、结论吴昌硕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笔法、严谨的结构和深厚的内涵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创作,还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研究的素材。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古为今用,借古开新”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古为今用,借古开新”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古为今用,借古开新”转自网络:大美术大美术2019/06/28 01:21弘扬优质文化,传承美术经典吴昌硕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师法古人,博采众长。

他是沿着文人画的道路走上创造的新途的。

继承和发扬了文人写意画的优秀传统,摈弃那些摹形失神的糟粕,刻苦创造,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吴昌硕对于传统绘画曾孜孜不倦地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他曾学习王维和苏轼,曾从徐渭、白阳、朱耷、石涛、扬州八怪诸家吸取营养。

其中对他影响特别大的是徐渭和朱耷。

曾道:“于画嗜青藤、雪个。

”徐渭(1521~1593),号天池,又号青藤,是明代中叶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家。

他吸收了前人水墨写意之长,开创了大刀阔斧、奔放淋漓的大写意画法,开拓了花鸟画新的表现天地。

吴昌硕曾高度评价徐渭的大写意花卉,说:“青藤画奇古放逸,不可一世,似其为人,想下笔时天地为之轩昂,虬龙失其夭骄,大似张旭、怀素草书得意时也。

”又说:“青藤书画法外法,意造有若东坡云。

” 徐渭“意造本无法”的独创精神和奇古放逸的豪迈气度给了吴昌硕以极大的启发。

在吴昌硕的水墨淋漓、充满生机的花卉画中,可以看到徐渭的影迹。

朱耷(1635~1705),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他的画往往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寓意,即所谓“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

晚年作品具有浑朴酣畅、明朗秀健的风韵。

笔情恣纵,苍劲圆秀,用墨滋润明清。

吴昌硕在《效八大山人》中赞叹八大画的象征手法:“苍茫自写兴亡恨,真迹留住三百载。

”八大笔墨的清脱、苍润和有力,更使吴昌硕感到佩服,给他以直接的影响。

他在一幅题跋中曾说:“八大真迹世不多见,余于友人处借得《玉簪花》一帧、用墨极苍润,笔如金刚杵,绝可爱。

”石涛(1640~约1718),本姓朱,名若极,释号原济,又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等。

他具有大胆的革新和创造精神,注重“遗貌取神”,要求达到“不似之似似之”。

吴昌硕对石涛极其佩服,他在一幅水墨漾泱的墨荷中说:“毕竟禅心通篆学,几回低首拜清湘。

吴昌硕篆刻作品经典解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

吴昌硕篆刻作品经典解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

吴昌硕篆刻作品经典解析,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昌石等,号朴巢、缶庐、老缶、苦铁等,浙江安吉人。

晚清杰出的艺术家,其书法、绘画、篆刻等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近现代的书画、篆刻创作发展影响巨大。

纵观吴昌硕印章艺术的发展,有三个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首先,早年师法浙派,对其刀法意蕴的学习领会,从他留下的印作中可以看到浙派刀法技巧、结字造型、形式风格等的影响。

其次,在师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名家时,前人对古代碑铭、砖瓦文字等广泛取法,深刻地影响了他,使他借鉴的资料更为广博,除取法战国、秦汉玺印外,对铭文陶文、封泥、汉三国篆碑,汉晋砖瓦文字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其印章的创作中触会贯通,自成面目。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对书法、国画的精深研究,为其印章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养分。

受到邓石如等清代名家“印从书出”创作观念的启发,吴昌颂对秦《石鼓文》临习用功最多,成就也最高,对他的篆刻则作影响最大。

其印章结字以及线条的质感,从其印章上分析,大部出自《石鼓文》书篆风格,尤其是其成熟期的作品,印章结字造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石鼓文》书法的完美“再现”。

其国画的艺术成就对他的印章艺术的贡献也显而易见的。

现从吴昌硕的印章分析来看,其印章的结字、章法以及对点、画构成的空间分割形式,无一不显示其绘画构成能力的影响。

诸此种种,成就了吴昌硕印章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隽永的艺术魅力。

吴昌硕一生治印甚勤,前后长达六十多年,其印风远传海外,对中国近现代印坛的影响巨大。

其创作思想、提倡和力行的艺术法则,启示着后人的学习、创新。

安吉吴俊章这是一方典型的取法汉将军凿印的白文印。

文字排列左靠,边栏下厚右实。

“安吉吴俊”四字方结,“章”字长形,均重心低矮取朴拙大方之态。

从印面观察,其刀法应为侧刃单刀双刻,爽利自然,多数似为一次刻成,只有少量线条交接补刀加刻,如“吴”字中下、“安、俊” 二字的中线等。

吴昌硕诗词欣赏

吴昌硕诗词欣赏

吴昌硕诗词欣赏摘要:一、简介吴昌硕及其诗词成就二、吴昌硕诗词的特点与价值三、具体诗词欣赏与解析四、总结与启示正文: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不仅在绘画、书法等领域具有高超的技艺,同时在诗词创作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传统诗词的韵味,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识,成为了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

一、简介吴昌硕及其诗词成就吴昌硕,原名吴俊,字昌硕,号缶庐,浙江安吉人。

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杰出艺术家,生于1844年,逝于1927年。

吴昌硕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又有咏史抒怀,作品形式多样,诗、词、曲均有涉猎。

他的诗词成就与他的绘画、书法成就并驾齐驱,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二、吴昌硕诗词的特点与价值1.个性鲜明: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与审美。

他的诗词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艺术创新:在传统诗词的框架内,吴昌硕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形式多样,富有变化。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古风的韵味,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创新精神。

3.情感真挚: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对生活、友情、家国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家国的忧虑。

4.历史文化价值: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历史,咏史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同时,他的诗词作品也是研究近现代诗词史的重要资料。

三、具体诗词欣赏与解析以下是吴昌硕的一首代表作《咏梅》的赏析:雪后梅花瘦,春来竹叶青。

傍人皆妒艳,独自守幽贞。

这首诗以梅花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梅花在雪后更显清瘦、春天里竹叶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借梅花之美,抒发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总结与启示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创作不仅传承了传统诗词的韵味,还展现了现代审美意识。

际遇·人格·追求——吴昌硕别号图及其心态解读

际遇·人格·追求——吴昌硕别号图及其心态解读

经 典地,一家禽正从门内走出,一派宁静悠然的山居读书景象。

4. 陆恢《芜园图》(图4)此图为陆恢(1851—1920)作于1886年5月,图中近景为溪流、岸石、巨树,一茅屋掩映其下,屋内三五人围几而坐,相谈甚欢;中景为围墙内茂盛杂树,一片繁茂;远处巨石耸立,左右对峙,其中一山间小径蜿蜒,直达山顶。

用笔苍厚而不失清腴之气,营造了幽深静谧的意象,是其中年力作。

右上杨岘题识云:“陆君廉夫为昌石仁兄绘《芜园图》,妙在笔底,有雄直气,藐翁旁观,俯首至地题记。

时丙戌五月六日也。

越日,藐翁又诗曰:芜园气萧森,密树无昏晓。

微闻人读书,书声在树杪。

”从款识看,两次为其题款,可见深受杨岘欣赏。

图1 杨伯润、吴滔 芜园图(局部)尺寸不详1880、1886 选自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版《老缶遗踪—吴昌硕艺术人生记录》图2 吴云 芜园图尺寸不详1880 选自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版《老缶遗踪—吴昌硕艺术人生记录》5. 吴滔《芜园图》(图5)1887年3月吴滔又绘一幅《芜园图》。

左上款云:“苦铁先生芜园图。

丁亥三月,吴滔画于来鹭草堂。

”裱边上有吴昌硕题跋云:“庾信园荒花可怜,幼安榻破绳牢牵。

牛羊下来日将夕,鸡鸣不已桑树颠。

古人不见来者谁,老屋日日樘斜晖。

看山白石落复落,出门行径微乎微。

石门吴伯滔老友画芜园图见寄,伯滔未尝一至芜园,而图中之景约略能似。

盖予之园,破屋数间外,老树丛竹,山石荦确而已,伯滔于芜字上着想,故能仿佛,岂寻常画师所及哉。

因题二绝句,缶道人记。

”图中溪流潺潺,竹木参天,浓荫蔽日,杂草丛生,中有木桥中架通两岸,两三屋面溪傍石而建。

此帧笔墨苍茫沉郁,从吴昌硕题跋可看出他对这幅相当满意,认为写出了他胸中的芜园意境。

吴昌硕对吴伯滔的画评价甚高,正如他在《石交集》中对吴伯滔的评价:“其画以浑厚胜,古意盎然。

先辈典型,得君不坠,非时人所可抗 衡也。

”6. 蒲华《芜园图》(图6)此图为蒲华(1839—1911)绘于1891年冬日,蒲华题:“何年叠石傍池塘,林木清晖映草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毕业【作者】万新华【作者简介】万新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江苏南京210000) 【内容提要】吴昌硕1生精勤于艺,诗书画印冠绝1代,开创了1代新风,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全面造诣与煌煌业绩,几10年来已有大量的传记、年谱、书画集、诗稿、印谱、译述出版,各种有关的研究亦已取得了1定的成果。

本文拟对数10年来中外学者的吴昌硕研究成果作1概要回顾,并对未来吴昌硕研究的发展提出1些个人看法,希望有助于该研究课题的进1步深入和拓展。

【摘要题】美术家评介【关键词】吴昌硕/研究/回顾/省思【正文】1、吴昌硕研究之回顾 1. 中国 1957年正值吴昌硕逝世30周年,中国画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借此阐发对传统中国画的看法。

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文化俱乐部举办“吴昌硕书画展览”,轰动上海及外地艺术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近代画家吴昌硕(1844-1927)、任伯年(1840-1896)、陈师曾(1876-1923)、黄宾虹(1865-1955)国画展览”;浙江省文化局决定在杭州西泠印社观乐楼设立“吴昌硕艺术陈列室”(于11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决定恢复西泠印社的日常活动)。

为配合纪念活动,《美术》杂志于1957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易的《吴昌硕简介》、潘天寿(1898-1971)的《回忆吴昌硕先生》、于非(1888-1959)的《谈吴昌硕的绘画》等文章,对吴昌硕的生平和艺术作了简单的评述,肯定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

其后,吴东迈(1885-1963)为弘扬其父吴昌硕的艺术精神,先后撰著了《艺术大师吴昌硕》(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中国美术家丛书·吴昌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8月),介绍了吴氏的生平、美术理论以及艺术。

在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对作为书画大师吴昌硕的作品和各种资料,有必要广泛搜集,出版画册,以加强研究。

为进1步宣传吴昌硕的艺术,北京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9年先后出版了《吴昌硕画集》《吴昌硕画选》,由吴昌硕嫡传弟子王个簃(1897-1988)作序。

1964年,为纪念吴昌硕诞辰120周年,杭州西泠印社举办了纪念大会,潘天寿、诸乐3(1902-1984)、张宗祥(1882-1965)等人发言。

以后10几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大陆政治形势的变化,学术研究的危险也不断增加,包括美术史在内的所有学术活动被迫停止,吴昌硕研究也1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进入80年代,学术环境日益开放,杭州西泠印社恢复了正常的学术活动,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吴昌硕的价值。

为进1步认识吴昌硕及其艺术,西泠印社于1981年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吴昌硕作品集》,上册为绘画,下册为书法、篆刻,收入书画篆刻作品数百件。

这是自吴昌硕逝世以来出版的最为大型的吴昌硕画册,集前收有潘天寿、王个簃、张振维(1924-1992)、沙孟海(1900-1992)、诸乐3等撰写的怀念与评介文章,为人们加深对吴昌硕的了解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3年11月,值西泠印社8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与会代表着重商讨了吴昌硕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计划。

按照惯例,每逢吴昌硕诞辰或逝世整10年之际,有关单位都会组织各项纪念活动。

1984年秋,中国美术家协会、西泠印社、上海美术家协会纷纷举办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纪念活动。

值得1提的是,西泠印社举办“吴昌硕诞辰14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钱君匋(1906-1998)、刘江、梅舒适、杉村邦彦等人发表。

这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第1次吴昌硕国际学术讨论会,也成为现代吴昌硕研究之发端。

当年,《书法》(1984年第5期)、《西泠艺丛》(总第9期,1984年7月)等杂志组织有关学者、专家撰文研讨吴昌硕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就,王个簃、朱复戡(1900-1989)、沙孟海、童衍方、祝遂之、吴长邺、丁羲元、孙美兰、洪丕谟等人对吴氏书法、篆刻、绘画等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为配合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吴昌硕的弟子王个簃等约请吴氏友人、门生、后人,以及有关的学者,作追思回忆,作研究考察,写出具有资料性和学术性的文章,集编成册,并于1986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些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1类是回忆录形式,多数由作者写自己年轻时与吴昌硕接触留下的难忘印象,赞扬吴氏高尚的人品,表达了对吴氏的深切缅怀之情,为吴昌硕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第1手资料。

在后来的几年里,这1类文章还不断出现。

另1类是对吴昌硕艺术的探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韧石在编辑《吴昌硕作品集》大型画册之余,于1983年秋写就《申江潮满月明时——〈吴昌硕作品集〉编余杂记》1文,就吴昌硕的艺术思想、表现手法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吴氏谈了几点看法:“古人为宾我为主”“以缶为庐庐即缶”,论述了吴昌硕的美学观念,“笔底传至情”“直从书法演画法”“老来颜色胜花红”则阐释了吴氏绘画的3个主要特征。

[1] (p156-176)而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单国霖的《贵能深造求其通——谈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则以“以古为法期”“融化变法期”和“立法成家期”等3个时期,对吴昌硕绘画艺术的渊源、发展和形成进行论述,举例剖析详实,阐明来龙去脉。

作者就吴昌硕成熟期的典型画风作了总结,“吴昌硕到了晚年,已形成构图奇险新颖、笔墨苍劲浑厚、气魄雄阔豪迈、色彩浓丽沉着的独特风格,脱出时径,卓然成为1代之大家。

他笔下的花木竹石,1扫晚清某些文人画那种纤弱、荒寂的情调,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宏大的气势,同时蕴含着孤高、倔傲的性格。

”[2] (p195-205) 上海美术馆研究员丁羲元的《吴昌硕艺术论》是当时最为深入的研究之1,该文论述比较全面,作者对吴昌硕艺术渊源作了简单介绍之后,从美学、风格论的角度出发,以“整体诗意美”“疏密跌宕美”、“丑怪朴野之美”“古拙奇肆之美”等4个方面,阐释了吴氏的绘画风格。

[3] (P22-26)这篇对研究者的影响,可以说是提纲挈领式的,后来许多研究者都接受了丁羲元的观点,并进行各自的阐发。

综合地看,90年代以前的吴昌硕研究,基本处于“纪念性”阶段,老1辈作者多属吴昌硕的故友、门生、子嗣,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和掌握的少量资料,自发撰文,文章多属怀念和赞扬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尚未真正进入客观、系统的深入研究。

尽管如此,这是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其意义在于为深入地研究抢救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其时也有1些中青年学者写出了少量的研究性,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实为难得。

1990年4月10日,“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程10发任会长,丁羲元任秘书长,标志着吴昌硕研究开始进入1个全新的阶段。

“吴昌硕艺术研究会”是由海内外热爱吴派艺术,有志于艺术事业的书画篆刻及艺术理论专家组成,其宗旨主要是继承、发扬吴昌硕艺术,特别是要弘扬吴昌硕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扩大吴派艺术影响,推进吴派艺术和中国画的发展。

研究会还确立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比较系统地研究吴昌硕书画创作理论,收集整理吴昌硕艺术的史料及文献,举办学术讨论会,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并准备在1994年吴昌硕诞辰150周年之时,召开1个国际研讨会,展览吴昌硕的佳作,出版纪念画册及研究集。

[4] 在这1背景之下,大量公私藏品不断面世,1大批精美画册、图谱相继出版,为吴昌硕研究提供了许多直接的图像资料。

人们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吴昌硕艺术的研究活动,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归纳地说,新时期的吴昌硕研究主要取得两个方面的进展。

首先,吴昌硕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虽然,吴东迈早在1928年曾请朱祖谋(1857-1931)、冯君木(1873-1931)整理吴昌硕晚年诗作,集为《缶庐集》,为研究吴昌硕晚年活动的重要资料之1,但由于时代所囿,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同时,为进1步宣传吴昌硕的艺术思想,吴东迈在生前系统整理过吴昌硕艺术言论,辑为《吴昌硕谈艺录》,分门别类摘录几百条吴昌硕论画语录,并于1993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倾数年之功,锲而不舍地搜集材料,终于1982年编成《吴昌硕年谱》,希望“对今日有志于研究、学习吴昌硕先生者,多少有所裨益”。

[5] (p2)这是第1部资料最为完备、充实的吴昌硕年谱,于1994年吴昌硕诞辰150周年前夕正式出版,为吴昌硕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依据。

虽然,这3部重要的文献丛书在80年代以前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随着它们的出版,在客观上促进了90年代以后吴昌硕研究的顺利进行。

在此基础上,1些吴昌硕传记也相继出版,如聂征夫《1代宗师吴昌硕》(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吴长邺《我的祖父吴昌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沈霄文《吴昌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张毅清《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紫都、苏德喜《吴昌硕画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等。

10余年来,研究者们在全面开展吴昌硕艺术研究的同时,仍继续吴昌硕资料的整理和初步研究工作。

浙江省安吉县的李弘伟(笔名:光1)历经7年的搜集,精心编撰成《吴昌硕题画诗笺评》,于2003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收录吴昌硕400余首诗作,李氏对此逐1点评,深入浅出,解析了吴昌硕诗的艺术特点。

应该说,吴昌硕的诗,不仅反映出他的艺术观点,也是其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及为人处世之真实记录。

它的出版首先为吴昌硕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在1定程度上也为研究清末社会状况及其当时中层知识分子的社会政治心态,提供了材料,具有典型的历史价值。

浙江树人大学院教授边平恕在吴东迈《吴昌硕谈艺录》,吴长邺《我的祖父吴昌硕》等基础上,进1步从事吴昌硕美术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

2003年,作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之1的《吴昌硕画论研究》,收入“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系统地总结、研究吴昌硕的绘画艺术思想和创作经验,分传统论、创造观、画气说、4绝说、雅俗观、花卉论等6章辑录吴氏画语,每章分“画语录选辑”“画论评述”“作品释读”等3部分,对吴氏美术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所收近200幅画作对其书画理论作了形象化的阐释。

作为1位卓有成就的中国画大师,吴昌硕对绘画理论的研究,虽没有专门的、系统理论著作行世,但大量存在于他的诗文、题跋以及信之中,并且其美学见解大多以诗的简练形式表达,显得相对分散。

因此,边平恕之作在以往单纯的辑录基础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以研究的视角,作出客观的阐释与评论,收集、拓展之功并举,对深入开展吴昌硕艺术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然,全方位意义上的关于吴昌硕的理性研究进1步深入开展,应该是建立在吴昌硕文献资料的整理基础之上,两者宜相辅相成,交叉进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