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赏析 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阐释学视角下《江雪》两种英译本的比较
阐释学视角下《江雪》两种英译本的比较
乐成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亦是如此,伽达默尔甚至认为翻译就是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而唐诗英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的难点,它会受到形式、韵律和意境等的多重限制,可谓是“戴着脚镣去跳舞”。
该文将从现代阐释学的三大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在《江雪》两种英译本中的运用,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广大唐诗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提高唐诗翻译的水平。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乐成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意美·音美·形美——古诗《江雪》英译本之比较分析 [J], 莫蕊
2.意美·音美·形美——古诗《江雪》英译本之比较分析 [J], 莫蕊
3.从文学文体学视角评《江雪》的三个英译本 [J], 吴建
4.从文学文体学视角评《江雪》的三个英译本 [J], 吴建
5.从格式塔质传递的角度比较《江雪》三个英译本 [J], 雷丽娟;刘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雪》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江雪》英译文的批评赏析发表时间:2018-05-08T10:27:09.5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张翠[导读] 诗歌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代表,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
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张翠(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10)摘要:诗歌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代表,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
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江雪》是古诗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之手。
此诗写一位老翁于雪中孤独垂钓的场景,色彩清淡,心境孤寂,历来广为传诵。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即“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本文以柳宗元的名作《江雪》的英译为例来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
关键词:江雪、英译文、赏析一、诗歌翻译的特点一般说来,诗歌翻译难度较大,比较有挑战性。
古代诗歌翻译则要求更高。
诗歌的翻译被认为是极具挑战性的,翻译是一种“再创造”。
它需要译者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两种语言,从而融会贯通,在翻译时将作品的原意、思想、情感、意境完好无损的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作。
总的来说,翻译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达到这一基本要求,才是一份合格的译作。
在此基础上,参照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来对诗歌翻译进行修饰、雕琢,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带着一种美学眼光分析、赏析原文,努力创造出一篇能够朗朗上口、有欣赏价值的译文。
二、作者背景与原文背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闻名中国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因为最终被贬柳州,世人称他为“柳柳州”。
在柳宗元的一生中,其作品数量之多,多达600余篇,总的来看,他的文章成就略略大于其诗歌的创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从《江雪》的英译谈诗歌翻译的美学原则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a fHUBEICo r s on e c i r i o r lo n re p d n eUnvest y
Vo.3. 1 NO. 2 1 F b 2 e O1 0
从《 江雪》 的英译谈诗歌翻译 的美学原则
樊 斌
(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 门 3 12 ) 60 1
【 要】 摘 翻译诗歌难 , 难就难在 如何将诗歌的形 象性和音和 } 生的艺术效果 完美再现 。许 渊冲先生提 出了诗歌 翻译 的“ 意美, 音美、 美” “ 形 的 三美” 原则。 本文通过分析 唐代柳 宗元 的名篇《 江雪》 的三种 英译版本对这一美学原 则
理 论 探 讨 之渺 小; 鸟绝人灭之阒寂对 比老翁垂钓之生趣 : 画面之安谧冷 翻译 本质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种语 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 。孤 处独立 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 言文化中的跨语言 、 跨文化 的交 际活动 。翻译活动涉及到译 绪的写照 。 仔细 品味 , 这洁、 、 静 寒凉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 充满 了诗意美, 象征着 一种遗世独立 、 峻洁孤高的 者、 作者、 原文 、 原文读者 、 译文、 文读者等诸多 的因素。 译 诗歌 诗情景交融, 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 , 它所描述 的境界是理想化 的。… 在诗歌 人生境界 。 3原诗 的音韵与形式特征 . 的字里行间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体验 , 富有节奏性和 音乐感的语言使读者仿佛能听到诗歌的声音, 看着它的意象, 我 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形式简洁和音韵和谐 , 往往用最少 去体味它 的美感 。 这种形 象性 和音 乐性 的艺术效果 , 在诗歌翻 的文字 、 最琅琅上 口的句子来传达最多的信息。 江雪》 《 具有 中 同时也有 了近体诗的特 点。音韵层次上 , 译中能否完美地再现, 无疑给诗歌翻译增加 了难度 。 我国诗人 国古诗 的一般风格 , 诗人运用 了工整 的平仄模式和较严格 的押韵方式 , 使得全诗音 兼翻译家卞之琳就说过“ 雪莱的诗是无法翻译的。美 国诗人弗 ” 洛斯特也说过 :诗就是在翻译 中丧失的东西。可见“ “ ” 诗歌不可 律抑扬顿挫 , 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音美形美 , 其苍凉的意境 译” 之说并非没有道理。因此,译诗须像 诗, 要保 留原诗的格 荡漾于读者心 田。从形式上看 ,江雪》 《 是一首五言绝句 , 用字 律、 形象 、 特别是意境、 气氛 , 以诗译诗” 即“ 。许渊冲提 出了诗 洗练 , 言简意丰 。 该诗短短二十言 , 便勾 勒出一副静谧、 萧条的 歌翻译 的“ 三美” 原则,即“ 译诗不但 要传 达原诗的意美 , 还要 自然与人相结合的图景 。原诗音 、 形如此之妙 , 在翻译时就不 英 的恰 当语 言手 段 保 持其 音 、 形特 尽可 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其 中意美 , ” 是要传达 诗文 的意 能 不特 别 注 意 用 译 入 语 ( 语 ) 境、 内涵 , 这是诗歌翻译的核心: 音美 , 是译诗的节奏及韵式与 征 。‘ 三 、 作 对 比评 价 译 原诗 的对应程度 ; 至于形美 , 主要 是在 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
从文体学角度看《江雪》的两个英译本-最新资料
从文体学角度看《江雪》的两个英译本.《江雪》简介及两个英译本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此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
待结句出“雪” 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
要不然,“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故披“蓑”戴又何“笠”?用“千山”、“万径”反衬“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反衬“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 的“蓑笠翁”形象。
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由于目前对这首诗的翻译不多,笔者仅挑选了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和孙大雨对《江雪》的翻译: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in lonely boat.—许渊冲译《中国古诗精品二百首》北大出版社Snowing on the RiverNot a bird o'er the hundreds of peaks,Not a manon the thousands of trails.An old angler alone in a boat,With his rod and line, in raining outfit,Is fishing on the river midst th'snowdrift.—孙大雨译《古诗文英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二. 形式江雪》这首诗是四言绝句。
接受美学视角下《江雪》两个英译本的赏析
3接受羹学视角下 《 . 江■ 》两个译本的赏析
柳宗元 的 《 江雪 》是 我国唐诗 中一 颗璀璨 而耀眼的 明珠 , 字数义却引人深思 ,发人深省 。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 踪灭。 孤舟蓑笠 翁 ,独钓寒江雪。
四句 “ 独钓寒江雪 ”译 文没有把垂钓 的对 象译出 ,只是说 明在 孤舟 上垂钓 ,笔者认 为此处翻译欠 妥。原文 “ 钓雪”是 为了突 出钓 鱼者 的清高 孤傲 ,悠 闲淡泊 ,借此 抒发诗人被 贬后 的苦 闷与无奈 ,但仍 《 江雪 》这首 千古传诵 的五言绝 句 ,古今 中外很多译 者对其进 “ 出淤泥 而不染 ” ,暗含 “ 世人 皆醉我独 醒 ,举世 皆浊我独清 ”的 行 翻译 ,但是译本 所传达 的意义和意境 迥异 。本 文 主要 选取许渊 冲 意境 。因此 这个意境 的略译 ,不能很好地 传达原诗 的意义 ,不符合 和Wie B u e的译本进行 比较 赏析。 Rr y r n 读者 的期 待视野。 31《 . 江雪 》 两个译本 译本2 的前 两句把 “ 山”译 为 “ u de u t n” 。 “ 千 a n dmo na s h r i 万
1弓 畜 .I
不难 发现 :对 于同一个作 品的翻译 ,不 同译 者往往创造 出不 同的译 因此 ,对于这些 具有模糊 性和不确定 性的意象 ,我们难 以确定 本 ,这已不是一个 罕见现 象。虽然 翻译界翻译理 论层 出不穷 ,但是 诗人所真 正所要传 达的信息 。那 么如何 翻译 这些不确 定点才能把原 都未 能从理论上 系统地解 释不 同译 者创作 出不 同译作这 一现象 ( 王 诗的空 白和模糊点进行 填充 ,且符合读者 的期待视野 呢?这就需要 志敏, 周亚 娟 :2 0 ,7 0 8 9)。本文 拟以接受美学为 视角 ,运用意义不 译者发挥想 象力 ,唤起 阅读记 忆和原有 的知识结构 补充 这些空 白处 确定论 和期待视 野理论赏 析 《 江雪 》的两个译本 ,探究 这首古诗英 和模糊点 ,但是不 同的译者 由于审美经验 、阅读记忆 和知识构成 的
柳宗元《江雪》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江雪》翻译及赏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以下是柳宗元《江雪》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翻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绝:绝迹。
人踪:人的踪迹。
灭:消失,没有了。
千山:虚指所有的山。
万径:虚指所有的路。
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蓑衣。
笠:斗笠。
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译文]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简析】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
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完整word版)《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文档资料
《江雪》英译文对比赏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一: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river-snow.(Translated by Witter Bynner, 摘自文殊选注《诗词英译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译文二:The Snowbound River。
O’v 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吴钧陶编译《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文白对照)》,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1 原作分析及序言在对比这篇五言绝句的英译本之前,笔者对这首诗的意境及作者柳宗元写这首诗词时的心境及时令做了充分了解。
这有助于笔者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更好地对诗词的英译本进行较有把握的评析。
整个诗句总共只有二十二个字(含标题),它主要的大意是: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
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
从《江雪》的七种英译文看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
从《江雪》的七种英译文看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从《江雪》的七种英译文看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定义、属性和研究途径,并结合柳宗元《江雪》诗的七种英译文和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用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途径,分别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说明在实际的翻译研究中如何从事描写性翻译研究。
关键词:描写翻译研究语篇语言学社会文化语境一、引言“长期以来,翻译研究的方法一直是规定性的,这实际上阻碍了翻译研究的发展;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和接受的规范和限制因素,研究翻译与其它文本处理的关系……”本文探讨了描写翻译研究的概念、基本特征,并用语篇语言学研究途径,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详细分析《江雪》7种英译文,以此论证描写翻译研究相较传统规定性研究的优越性,同时也为描写性批评方法的运用提供范例。
二、《江雪》七种英译本的描写性研究(一)描写翻译研究简介描写翻译研究中“描写性”一词产生于1970s,它鼓励研究者探索翻译在具体文化背景的作用。
因为该研究强调翻译中可观察到的部分,因而也被称为以“经验”为依据。
因它坚持对翻译的调查研究,不妨从译文(本)本身和直属环境(译文和语境而非源文本)开始,“译入语导向翻译研究”一词也适用。
(译自Hermans,2004:8)(二)对《江雪》英译本的描写性研究《江雪》仅20字,然而,正是这些常字常句,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冷气透骨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萧索荒寂的气氛,造成孤独不屈的情绪,蕴涵深刻的内涵。
现将七种英译文列如下:(1)River Snow//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2) Snow on the River//No singing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 ranges/No footprints of men on a thousand trails/there is only one boat on the water/with an old man in a straw rain cape/who stands on deck and fishes by himself/where the snow falls on the cold river.(3) 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4) 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5) River Snow//Myriad mountains---not a bird flying./Endless roads---not a trace of men./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6) Snow on the River// On a thousand hills all birds life is cut off,/ On ten thousand paths there is no trace of human footsteps;/In a lonely boat the old man with the bamboo hat and cape/ Sits by himself fishing the river in the winter snow.(7) The Snowbound River//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 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1.语篇语言学简介本文用描写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途径,析评《江雪》的七种英译本。
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_江雪_的十一种翻译
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种翻译曹山柯(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20)摘 要: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有的汉语古诗句子是不可能译透的。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汉语古诗;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520070205Abstract:T h is paper ho lds that due to differences in fo r m,style and culture betw een the o 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 on of classic Ch inese poetry,the m eaning of translated classic Ch inese poem s is bound to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o rigi2 nals.T herefo re,to certain extent som e ancient Ch inese poem s can never be comp letely translated.Key words:the difference betw een Ch 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the classic Ch inese poem s;untranslatability 诗歌的翻译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件十分困难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由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需要,译诗是不可避免的。
意象化和含蓄性是诗歌的两个显著特点,中国的古诗词尤其这样。
因此,诗歌在给读者提供一个鲜明、生动和典型的意象的同时还给他们带来某种模糊的感觉,而这种诗歌的模糊性正是诗歌美学意义的根本所在。
《江雪》不同英译本比较分析
F m h u a d hl ,br ih h v a i e o r a to s n is idf g  ̄ a ev ns d; l l h
o e h u a d p t s u n ta e p d o t n t n to s n ah ,h ma r c swi e u : ln o t n od ma n s a c p n a , o e b a ,a l n i t w a e a d h t r i i g ao e i h o d r e n w. f h n ln n t e c l v rs o s i
摘要 :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 但在翻译时面临很 多困难。本文从 形式、音韵和意义三方 面, 对脍 炙 人 口的中国古诗《 江雪》 的五种英译本进行 了比较 。得 出只要灵活 掌握译 法, 力展现原作 美, 努 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 不
仅 是 可能 的 , 而且 也 能 保持 古典 诗 歌 各 个 t Oma n sg t rm al t ah n n i ih . 1
词“ 和 “ ” 绝” 灭 置于句 末 。后 两行行 末 分别 是一 个单 音 节 名词, 它们分 别 附加 在前 面 的双 音节 词组后 面 , 成 两个 构
三音节词 组 。平仄 相问 , U 押 C的尾韵 。
二 、 江 雪》 《 的译文浅 析
( ) 文摘 引 一 译
I am — b r c p a d t w a , d p hs n ge n pl ak a e n sr a h t r s i a l o
关键词 : 式 ; 韵 ; 义; 形 音 意 英译
一
江雪的译文[《江雪》英译文的经验纯理功能分析]
江雪的译文[《江雪》英译文的经验纯理功能分析]摘要:本文对《江雪》三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佐证黄国文教授提出的功能语言学在古诗英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拓展对《江雪》英译文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经验功能;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本文以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中及物性分析为切入点,分析《江雪》英译文的得失,佐证黄国文提出的功能语言学在古诗英译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拓展对《江雪》英译文研究的视野。
1经验纯理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势,语言的功能是通过在语言系统中的选择来实现的。
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纯理功能、人际纯理功能和语篇纯理功能。
其中概念纯理功能又分为经验纯理功能和逻辑纯理功能。
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
主要体现于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系统是表现经验功能的最重要的语义系统(黄国文2002),用来描述小句,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
下面就《江雪》及其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例示它在古诗英译中的可操作性与可应用性。
2《江雪》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从经验功能的及物性角度看,《江雪》原诗只有两种过程类型,即:(1)物质过程:千山鸟飞绝;(2)物质过程:万径人踪灭;(3)存在过程:孤舟蓑笠翁;(4)物质过程:独钓寒江雪。
其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分析如下:本诗只含有两种过程类型,即物质过程和存在过程。
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都是隐性的。
从参与者的角度看,(1)、(2)句参与者为物,(3)句为存在物,(4)句作为参与者的人是隐性的。
从环境成分的角度看,四句都含有表示空间、地点的环境成分:千山、万径、孤舟和寒江雪。
(1)、(4)句中还有过程的补足、延伸成分。
通过分析可以推断,无论从过程类型的选择还是从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来看,该诗都是一首写景状物诗,而抒情则是间接和隐含的。
谈中文诗歌的英译的不可译性——以《江雪》的英译为例
译文二 : F i s h i n g i n S n o w L i u Z o n g y u a n
F r o m h i l l t o h i l l n o b i r d i n l f i g h t . F r o m p a t h t o p a t h n o ma n i n s i g h t . A l o n e l y i f s h e r ma n a l f o a t . I s i f s h i n g s n o w i n l o n e l y b o a t .
高境界。 下面 以《 江雪 》 的英 译 为 例 , 分别从 “ 信, 达, 雅”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阐述 , 说 明诗 的不 可译 性 , 以 及 不 同 思 维 方 式 对 译 者 理 解
比较 随意 。 即便 许 渊 冲 先 生 的译 本 已经 是 很 高境 界 了 , 但 还是 很难 和原 诗 的 汉语 语 言 “ 特质” 和“ 表现” 相 媲美 , 因为 这 种 “ 特 质” 和“ 表现” 很 难 翻 译 成 英语 。 从“ 雅” 而言, 要 求 译 文 有 原 文 的 文 学 或 艺 术 美 感 和 意 境, 就像 美 国翻译 理论 家尤金 ・ 奈达 提 出 的翻译标 准 之一 : 读 者 反 应 类 似 。( 前几点 翻译理 论包 括 : 译文要 “ 达意 ” 、 “ 传 神” 和“ 语 言 顺 畅 自然 ” 。) 对 于翻译 人 员来说 , “ 雅” 是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的 汉 字 是 音 形 义 的统 一 体 , 就它 的 “ 方 块 形” 来 说. 注定汉 语 文艺 美 学有 追 求 “ 建筑 美 ” 的可 能 , “ 竖写、 横
“ ro f m” , “ h i l l ” 对“ p a t h” , “ b i r d ” 对“ ma l” r , “ l f i g h t ”对 “ s i g h t ” , 押 韵 a a b b 韵 , 音域 和谐 , 重读音节和非重 读音节分 布整齐 , 读 起 来 朗 朗上 口。 而译文一 , 在对仗 、 押韵 、 轻 重 音 节 分 布 等 方面 显 得
江雪 赏析 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江雪》中的情境在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江雪》中所刻画的情景和意境,并从其中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文为模板,对其在静态和动态翻译表达方面作了详细的对比。
文章还对“独钓寒江雪”的理解作了详细分析,对本诗的“诗眼”——“钓”字应当如何翻译作了深刻的讨论。
关键词:《江雪》;情景;静态;动态;独钓寒江雪。
I.背景与寓意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诗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江雪》仅二十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是常字常句,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然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词句,勾勒出一幅冷气透骨、意境开阔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荒寂的气氛,给人一种孤独不屈的情绪。
粗一看,这首诗似乎是感叹人民群众的劳苦凄凉——大雪纷飞冰冷天气还要外出钓鱼以养家糊口。
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了解作者作诗当时的背景的话,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发起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
但新政权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荒凉的永州。
《江雪》就是在当时生活环境恶劣、政治气候险恶的背景下创作的。
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寄托着诗人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天地的寥廓,烘托出天气的寒冷。
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点落在一叶扁舟和一个老渔翁上。
用“孤”和“独”来形容渔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惧寒气逼人,专心致志垂钓。
在写法上,以静衬动,冰冷死寂的画面,突出毅然垂钓的渔翁;以冷衬热,寒气袭人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不甘寂寞与恶劣的政治气候作斗争的赤子情怀,那内心世界是热烈涌动而充满向往的。
目前,学术界对《江雪》的意境也作了深入探讨,存在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吴小如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诗人的主观意图是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从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角度赏析《江雪》两个英译本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角度赏析《江雪》两个英译本戴恋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江雪》是我国诗人柳宗元一篇流传已久的经典诗歌,曾被多个译者翻译成英文,其中较为出名的有Witter Bynner和许渊冲的译本。
本文将运用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江雪》作者简介:戴恋(1993.9-),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076-021、原文简介《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他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刺激,倍感压抑,于是写下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等翁,独钓寒江雪。
原诗中有山有雪有鸟有鱼翁,通过歌颂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仕途失意之闷。
目前国内外学者《江雪》英译本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接受美学,“三美”和信达雅标准等,并且多数集中于文本层面,通过语言分析达到文化传播和交际目的的研究还比较少。
2、诗歌中翻译的适应性选择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而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和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
在一个系统的生态翻译环境下,对语言的翻译其实也是对文化的翻译,通过翻译成功地实现语言交际与文化传播。
尤其对于诗歌翻译,译者必须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类比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和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要素,从不同维度达到良好的适应。
3、译本对比赏析基于胡庚申的适应性选择理论,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和Bynner 的英译本(以下称许译和Bynner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进行对比赏析。
以下分别是两者诗歌的英译本: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a lonely boat.(by许渊冲)River-snow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by Bynner)3.1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不同层次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江雪》的不同英译本-精选文档
从“信达雅”⾓度赏析《江雪》的不同英译本-精选⽂档从“信达雅”⾓度赏析《江雪》的不同英译本引⾔由于语⾔⽂化的差异,尤其是审美情趣和思维⽅式的差异,诗歌的翻译常被认为是翻译中最令⼈遗憾的⼀种艺术,但古往今来,从事诗歌翻译、在诗歌创作领域产⽣深远影响的⽂⼈却也络绎不绝,如英美诗歌的代表性⼈物拜伦、雪莱、惠特曼等,中国唐、宋时期的著名诗⼈李⽩、杜甫、柳宗元、陶渊明等。
诗歌的翻译应该是承原诗之⾏,协原诗之声,⽣动再现原诗的意境。
好的诗歌翻译能够体现原诗的神韵,当然对于翻译的美不同⼈有着不同的看法,每⾸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和意蕴在不同读者眼⾥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本⽂将从“信、达、雅”的⾓度对⽐分析诗歌《江雪》的⼏种英译本。
《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家之⼀柳宗元。
据史料记载,《江雪》创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当时,政治危害和⽣活环境的艰⾟严重损坏了⼤诗⼈柳宗元的⾝⼼健康。
这⾸诗就是诗⼈借助渔夫来表达⾃⼰内⼼的压抑和政治⽣活的困苦,体现了诗⼈虽处于孤独失意之际,但仍傲⼈不屈的精神。
诗歌的⼤概意思是:⼀座座的⼭上飞鸟已经没有踪迹,⼀条条路上也没有⾏⼈的脚印。
⼀位穿蓑⾐戴⽃笠的⽼渔翁,坐在⼀叶⼩⾈上,在⼤雪纷飞的江⾯上钓鱼。
简短的20个字描绘了⼀幅万籁⽆声、幽静⽩沉的江景。
这⾸诗歌的翻译有很多版本,从搜集的资料看本诗歌的英译本达到13种之多,有普通⼈的闲聊之笔,也有很多名家之作。
下⾯选取四个译本做⽐较分析。
原⽂:江雪柳宗元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许渊冲译⽂: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a lonely boat.吴钧陶译⽂:The Snowbound RiverO’ 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Witter Bynner译⽂: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吴经熊译⽂:Myriad mountains- not a bird flying.Endless roads –not a trace of men.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at.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从“信” 的⾓度赏析译⽂“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的内容。
从“三美”论的角度浅析《江雪》的两个英译本
从“三美”论的角度浅析《江雪》的两个英译本作者:韩静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3期摘要: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展现了唐代的政治、民风、文化等。
唐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之分,也有绝句、律诗之别,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作品。
本文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为研究视角,比较与分析《江雪》的两个英文译本,旨在说明“三美”论对于传达原诗意美、音美、形美不可或缺,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唐诗英译;意美;音美;形美一、《江雪》的原诗摘录和内容赏析(一)原诗摘录《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内容赏析这首诗展开了一幅场面浩大的江雪图。
座座高山,绵延起伏,条条小径,蜿蜒回环,世界已是银装素裹,飞鸟无影,行人无踪。
江上一渔翁,披蓑驻于舟,冒雪垂钓。
简单勾勒,点面结合,将渔翁置身于一种辽阔而旷远的意境中。
该诗是柳宗元在仕途失意之时所作,吟咏孤傲的渔翁,抒发自己遗世独立,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这是一首五言古绝。
绝,灭,雪为入声字,押仄韵,全诗虽不完全讲求律句的平仄,但平、上、去、入声字的使用却错落有致,节奏明朗,抑扬顿挫,极富音乐之美。
该诗每句皆五字,前两句对仗工整,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二、“三美论”的提出及意美、音美、形美的深层内涵(一)“三美论”的提出许渊冲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如果理论和实践有矛盾,应该修改理论,而不是修改实践”(许渊冲,2006:3)。
他强调的是:“文学翻译的理论是理性认识,不但是来自实践,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许渊冲,2012:84)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理论来自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此外,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许渊冲总结中国传统译论,在长期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学翻译的十字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在许渊冲看来,文学作品本身是美的;就文学翻译而言,求真是基础层面的,求美才是高层面的,译者所做的就是要在求真的基础上,全面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I. Introduction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its beauty has been a challenge for translators for centuries. "Yi, Yin, and Xiang" is the beauty of poetry that involves the three aspects of meaning, sound, and form. The Tang poem "Jiang Xue" ("River Snow")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such poetry and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times. In this paper, I will compare four versions of "Jiang Xue" and analyze how each version conveys the aesthetics of "Yi, Yin, and Xiang".II. Translation by Arthur WaleyThe first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 in 1916. He mainly focused on meaning, with less attention to sound and form.The poem starts:"In shivering winter days of snow the swift river does not pause./A thousand boats, their sails all still, take flight upon its snowy face."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cadence by using two verbs in each line, but he does not preserve the six-character pattern that is typically used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stead, he opts for a simpler four- or five-character structure. Waley also includes a few words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shivering", "swift", and "flight". These words help to provide a vivid image of thescene.III. Translation by William DolbyThe second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William Dolby in 1919. This is the mos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poem and remains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meaning.Dolby captures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while also preserving its six-character pattern:"Cold snow-days -- river flows without ceasing/A thousand vessels -- all their sails unloosening, in flight."He uses phrase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language such as "cold snow-days" and "unloosening" to emphasize the meaning, but does not add any new words of his own.IV. Translation by Kenneth RexrothThe third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Kenneth Rexroth in 1953. This versi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Rexroth preserves the six-character pattern and adds more colorful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image of the snow-covered river: "Frigid days, snow when the river never ceases,/A thousand boats, sails unfurling, streaking the white."He also uses alliteration with the letter “f”, as well as imagery like “streaking the white”, to bring out the beauty of the poem.V. Translation by Burton WatsonThe fourth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Burton Watson in 1965. This version is praised for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beauty of the Chinese original.Watson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and makes use of English alliteration to bring out more of the musicality of the poem:"Frosty days, river continuous,/A thousand boats, sails all unfurling, flying white."He focuses more on the sound of the poem rather than the meaning, and his translation preserves the harmony and rhythm of the original poem.VI. AnalysisAll four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 have merits and drawbacks. Waley's version is the most loosely translated of the four, with words added to give a better picture of the scene. Dolby's versionis an extre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rue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Rexroth's version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but sacrifice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Finally, Watson's version is the most faithful to the sound of the original poem but does not capture the full meaning.Overall, each translation has successfully conveyed the beauty of "Yi, Yin, and Xiang" in its own way. Waley's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vividness of the scene, Dolby's translation conveys the original meanings, Rexroth's translation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and Watson's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musicality of the poem.VII. ConclusionTranslating the beauty of "Yi, Yin, and Xiang" in Tang poetry is a difficult task, and each translation has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four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ave all effectively conveyed this beauty in their own ways, and it is up to the reader to choose which translation they prefer.。
《江雪》不同英译本比较分析
《江雪》不同英译本比较分析一、《江雪》的原文分析(一)原诗摘录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二)原诗译文一座座山上不见飞鸟的踪影,一条条路上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小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默默地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三)原诗赏析《江雪》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
当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由于仕途遭受挫折,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
这首诗就是他借助对隐居山水的渔翁的歌咏,排遣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
全诗按中国古诗音义统一的五言句惯用的2/2/1和2/3的音节分组。
前面的两行是2/2/1结构,单音节动词“绝”和“灭”置于句末。
后两行行末分别是一个单音节名词,它们分别附加在前面的双音节词组后面,构成两个三音节词组。
平仄相间,押ue的尾韵。
二、《江雪》的译文浅析(一)译文摘引译文一:许渊冲译: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译文二:Witter Bynner译:River Snow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译文三:翁显良译SnowNo sign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s; nor of men along the trails; nor any craft on the river but a little boat, with an old man in rustic hat and cape dangling a line in the frigid waters ― a solitary figure veiled in silent snow.译文四:Burton Watson译River SnowFrom a thousand hills, bird flights have vanished;on ten thousand paths, human traces wiped out:lone boat, an old man in straw cape and hat,fishing alone in the cold river snow.译文五:吴钧陶译The Snowbound River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 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二)译文分析――形式与音韵从总体结构上看,译文都是四行,与原诗的形式结构相一致。
从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看《江雪》的四种译本
A h n r d mo n an n o br u d e u ti sa d n i d, A t o s n ah i o ta f op i t h u a d p t s w t u o t rn , h A l t o t a o la . i l b a ,a b mb o co k te An od ma s i g i h od r e —s o l n f h n n t e c l i r n w. i v
一
“ 山 ”一 一 一“ 径 ” “ 飞 ”一 一 一“ 踪 ” “ ”一 一 一 千 万 、鸟 人 、绝
“ 。诗 的后两句并 未使用 对仗 。第 三句 由一个 名词 词组 “ 灭” 孤
舟” 和三个名词 “ ” “ ” “ ” 蓑 、 笠 、 翁 构成 。第 四句 是 一个 动词 结
构 , 中“ ” 其 钓 是中心词 ,独 ” 钓 ” “ 是“ 的修饰语 ,寒江雪 ” 钓” “ 是“
“ 意美 ” 的是 诗 歌 的译 文 在 意 境 上 要 优 美 。意 境 向 来 是 中 指
叶 孤 舟 , 自垂 钓 。这 个 渔 翁 的 形 象 显 然 是 诗 人 自身 的 写 照 , 独
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 革失败 后虽处境 孤独 . 但顽 强不屈 、 凛 然无 畏 、 傲岸 清高 的精 神。
Ony a l s e ma n a ln l o t l n od f h r n i o e y b a , i A gi g sln l n t e fv r c v r d wi n w. n ln i t i h e o e e t s o e y i h
“孤”与“独”——《江雪》文化意象词翻译的对比研究
"Single" and "Alone"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Words in
River Snow
作者: 于艳芳
作者机构: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00
出版物刊名: 菏泽学院学报
页码: 128-13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古典诗歌 英语翻译 语义理解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
《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
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
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雪》中的情境在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江雪》中所刻画的情景和意境,并从其中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文为模板,对其在静态和动态翻译表达方面作了详细的对比。
文章还对“独钓寒江雪”的理解作了详细分析,对本诗的“诗眼”——“钓”字应当如何翻译作了深刻的讨论。
关键词:《江雪》;情景;静态;动态;独钓寒江雪。
I.背景与寓意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诗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江雪》仅二十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是常字常句,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然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词句,勾勒出一幅冷气透骨、意境开阔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荒寂的气氛,给人一种孤独不屈的情绪。
粗一看,这首诗似乎是感叹人民群众的劳苦凄凉——大雪纷飞冰冷天气还要外出钓鱼以养家糊口。
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了解作者作诗当时的背景的话,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发起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
但新政权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荒凉的永州。
《江雪》就是在当时生活环境恶劣、政治气候险恶的背景下创作的。
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寄托着诗人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天地的寥廓,烘托出天气的寒冷。
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点落在一叶扁舟和一个老渔翁上。
用“孤”和“独”来形容渔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惧寒气逼人,专心致志垂钓。
在写法上,以静衬动,冰冷死寂的画面,突出毅然垂钓的渔翁;以冷衬热,寒气袭人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不甘寂寞与恶劣的政治气候作斗争的赤子情怀,那内心世界是热烈涌动而充满向往的。
目前,学术界对《江雪》的意境也作了深入探讨,存在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吴小如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诗人的主观意图是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第二种是“佛禅说”。
鲁峡认为,永州时期的作品《江雪》,深深地体现了作者崇儒向佛的思想以及由此构成的禅机理趣。
陈琼光也认为,渔翁此时“钓”得的是情味,“钓”得的是禅趣。
第三种与政治有关。
日本学者户崎哲彦分析到,前二句“……鸟飞绝,……人踪灭”暗示的是永贞革新的败北、同志的流放,并不是对实地景色、生活现状的描写。
第四种是林兴宅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柳宗元曾写过“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的诗句,可见他是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渔翁自喻的。
柳宗元还写过一系列呼吁求援的书简,如《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寄许京兆孟容书》、《与杨京兆凭书》等。
他在永州虽然“寄情山水,委废于世,恒与山水为伍”,但内心仍希望得到为国效劳的机会。
这是他“行歌坐钓”的夙愿,是在冰天雪地中怦怦跳动的一颗赤子之心。
综上所述,《江雪》诗中的渔翁形象,是诗人人格的化身,呈现多元化的心态:既孤独寂寞,又清高倔强;既寒气透骨,又内心炽热;既感到失望,又充满希望;既“性又倨野,不能摧折”,又企盼昭雪,得到援引(吕国康,2004,p. 19)。
II.静态与动态的对比这首五绝诗前两句写酷寒的雪境,但不直接写雪,而是以虚写实。
“千山”“万径”写画面背景之大,以“鸟飞绝”“人踪灭”的虚笔反衬雪境的寒寂。
而这万物潜踪似乎空无一物的雪境中,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存在呢?有。
诗人选取了渺小的孤舟渔翁来收聚这万象虚无的自然,使渔翁成为整个诗歌画面的生命中心。
“孤”“独”点明除“扁舟”与“蓑笠翁”之外,别无他人他物;“蓑笠”一词,以实写虚,从披蓑戴笠的静态,则可以推知雪花纷扬的情景,不写雪飞而雪态自见;同时又能寓动于静,令人想象出一顶蓑笠之外是一个飞动的大雪世界。
“独钓”是写动作,但又化动为静,极写渔翁如石雕铁铸一般坚毅不动、注目寒江的情景。
最后用“江雪”二字点醒题目,既呈现凄寒冷酷的氛围,又散射雪境刺眼的白亮。
这首诗把虚实相生、动静相成的艺术表现手法用到了极处。
鸟绝人灭的寒寂雪景与渔翁垂钓的生趣和他心绪的涌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者衬托后者。
下面我们就从“静态”与“动态”的表现方面来分析比较一下《江雪》各种英译文的优劣。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很多种译文。
笔者仅选其中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译文来分析。
(1)Witter Bynner译(见文殊1989,p. 162)River snow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2)许渊冲译(2000,p. 457)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3)Burton Watson译(见文殊,1989,p. 163)River snowFrom a thousand hills, bird flights have vanished;on ten thousand paths, human traces wiped out: lone boat, an old man in straw cape and hat,fishing alone in the cold river snow.(4)王大濂译(1997,p. 127)River snowfallAmidst all mountains, birds no longer fly;On all roads, no more travelers pass by.Straw hat and cloak, old man’s in boat, head low,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5)吴钧陶译(1997,p. 645)The snowbound river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江雪》这首诗共描述了三个情景。
第一第二行各描述了一个情景,第三第四行合起来描述了一个情景。
第一、二个情景是“绝对幽静、绝对寂静”的,表示静态的意义;而第三个情景是“活跃起来、有了生命之光”的,表示动态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第一第二行静态情景的英译文。
译文(1)和(2)都是用名词词组来翻译的,而译文(3)、(4)和(5)则用的是小句。
我们知道,名词(词组)通常表示某一实体或某一抽象概念,而小句则表示某一情形。
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词组往往表示静态的实体(如,the stuedent,Zhejiang University,a biautiful white horse),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名词词组也可用来表示静态的情形(如,their departure,the singing of the famous star)。
相反,小句通常不表示某一实体,它表示的情形可以是静态意义,也可以是动态意义,这主要取决于小句中过程(动词)是表示何种“经验”意义(Experimental Meaning)(黄国文,2006,P.102)。
译文(1)和(2)基本上都是用名词词组来表达静态意义,突出了“绝对幽静、绝对寂静”的情景;而译文(3)、(4)和(5)则是采用小句来表达原诗的情形。
其中译文(5)虽然用了小句,但其动词用的却是“is”这样的“be”动词,表示静态意义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比较符合原诗的意象。
而译文(3)和(4)用的小句分别出现“vanish”和“fly”这样明显的表示动作的动词,使人联想到群鸟飞起来消失的过程或者扑翅飞起的情景,画面活跃跳动起来,这显然破坏了原诗要表达的“寂静无声”意境。
对于原诗第三第四行的翻译,以上五种译文除了译文(1)以外,都把这个情景当作动态来进行翻译,采用了表示动作的动词来描述。
尤其是译文(5)中吴钧陶还用了“drop”这个明显表示动作流向的动词,而其它三个译文都只是采用了类似“an old man (is) fishing…”这个无明显动作意义的结构。
译文(5)中的“drop”一词突出了动作意义,使老渔翁那“不惧酷寒、毅然迎战”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再回到译文(1)Bynner对第三个情景的翻译。
虽然译文用了动词“fishing”,但是“fishing”在句中是后置定语,修饰“an old man”。
句中“an old man”与“a little boat”及“a bamboo cloak”这两个名词词组处于并列的地位,描述寂静无声的大雪世界中存在的人和物。
所以说,“fishing”出现的结构是个名词词组,因此也就不像小句那样可以表示动态的情形。
纵观全诗,全篇不见句子,只有若干名词词组,构成了一幅完全静态的“寒江独钓图”。
这幅“寒江独钓图”让人感觉安静平和,好似老渔翁在享受大自然赋予他的那份安逸与悠然。
这样的译文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原诗的寓意,让读者体会不到老渔翁内心的涌动,那清高孤傲与不畏险恶更无从谈起。
III.对“独钓寒江雪”的理解《江雪》这首诗虽然描绘出一种寂静无声、与世隔绝的老渔翁一人垂钓的孤独情境,但是这首诗的“诗眼”不大可能是“独”字,而应是“钓”字。
“独”字只是描绘了表面的孤独景象,实际上,整首诗只有一个“钓”字具有动态感。
“钓”字之妙,在于它虽是动作,但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一种特殊状态。
此外“钓”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其一,钓鱼。
这是现实层面的理解。
其二,钓人。
这是上升到人的理想层次,它是文学史中早已成为模式化的一种描述,其艺术原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雪》中的情境在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寒江独钓之老翁也可如是理解,以钓鱼为手段,希望能钓来知音,钓来解人,那天寒地冻之背景便是社会环境非常险恶、知音难觅的象征。
其三,便是钓趣了。
这属于情感、精神范畴。
钓鱼动机“不在鱼”,而在趣,在禅悦,在超尘脱俗、人鱼兼忘的审美感受(纪永贵,2002,p.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