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运六气樊正伦
如何运用中医文化调节情志
樊正伦五脏得奥秘人体五脏为:心肝脾肺肾。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就是君主之官,肺就是相傅之官,肝就是将军之官,肾就是作强之官,脾就是仓廪之官。
中医眼中:心主宰生命活动,血液脉搏;影响神志思维,情绪变化。
肺主气,调解呼吸。
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一一对应,相生相克。
“内伤”损害五脏,内伤源于人得七情,忧思则伤脾,大怒则伤肝,过喜则伤心,大悲则伤肺,惊恐则伤肾。
熬夜会导致脂肪肝。
春夏秋冬分别与肝心肺肾相对应。
(《文明之旅》20160704 樊正伦五脏得奥秘)人体五脏为:心肝脾肺肾。
《黄帝内经》中提到心就是君主之官,肺就是相傅之官,肝就是将军之官,肾就是作强之官,脾就是仓廪之官。
中医眼中:心主宰生命活动,血液脉搏;影响神志思维,情绪变化。
肺主气,调解呼吸。
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木火土金水一一对应,相生相克。
“内伤”损害五脏,内伤源于人得七情,忧思则伤脾,大怒则伤肝,过喜则伤心,大悲则伤肺,惊恐则伤肾。
熬夜会导致脂肪肝。
春夏秋冬分别与肝心肺肾相对应。
(《文明之旅》20160704 樊正伦五脏得奥秘)中医文化与养生之调情志说到养生,很多朋友马上就会想到比如说吃些什么对自己特别好,或者进补什么样得药物对自己好。
可能很多人往往忽略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得心情,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那么这些情绪与我们人得健康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中医文化如何认识情绪与人体、情绪与疾病得关系?如何调情志进行养生呢?中医文化如何认识情绪与人体、情绪与疾病得关系?如何调情志进行养生呢?樊正伦教授系我国著名得中医学家,多年潜心研究国学医药典籍,对中医文化有着非常独到得见解。
她得讲座引经据典且通俗易懂,颇受广大百姓欢迎。
本期节目就是《中医文化与养生》系列节目其中得一期。
本期节目中樊正伦教授将结合中医文化谈如何“调情志”养生得话题。
并阐述她对于人生中生死、得失、功名等得独到见解。
樊正伦教授谈调情志养生之道视频内容摘要:今天要讲得就是调情志,因为中医研究得就是人得生命规律,不仅仅就是研究病人,跟西医不太一样,中医学常常把人放在两个圈里,第一个圈就是自然圈,比如春夏秋冬,中医经常讲风寒暑湿燥火,就就是当人与自然界之间不能协调时会产生疾病,这就是疾病得第一个原因;社会圈讲得就是人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人得生命之间,健康之间有什么有机得关系,那么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人到底有什么关系。
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谈中医养生
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谈中医养生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谈中医养生.txt序第一章同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但首先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
"人法天地而生",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是中医养生的基础。
在治疗和养生中,她并不是想刻意地去消灭致病因子,而是力图从调整人的身体入手,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了解中医,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 3中药不杀病菌为什么还能治病 8人是天地的产物,养生首先要遵从天地自然的法则 17第二章人的养生要符合是空运转的规律--顺四时人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养生一定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顺应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做到因势利导、天人合一,最终才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25人如落叶树,遵从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3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3起居生活和情志调节要随四季变化而变38夏至和冬至是最值得注意的节气42"老理儿"是最有益处的理45一天也是一个小四季49第三章水谷精气是后天生存之本--节饮食爸爸妈妈给我们生命的元气,这先天的元气要靠后天的饮食不断来维持。
我们的饮食传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这是我们祖先经过千百年总结出来的。
牛羊是吃草的,生命力非常强,而虎豹之类的肉食动物繁衍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
所以,要养生还是要回到我们本来的道路上,相信我们的祖先。
后天的水谷精气是人的生存之本57筷子和刀叉的区别反映了中西饮食习惯的不同59膏粱厚味会导致糖尿病等富贵病62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结构64五谷的生命力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来源66五谷对身体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69口味反映了我们身体的需要72要慎重食用反季节蔬菜74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76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79男八女七,了解生命周期,适当调节饮食81老年人最好吃两顿饭84别让饮食侵蚀了你的健康87第四章勤动脑体不动心--调情志一位90多岁的老中医告诉我一个养生秘诀,就是"勤动脑体不动心"。
樊正伦教授,原中国中医药古籍研究室主任现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樊正伦教授,原中国中医药古籍研究室主任现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教授,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研究室主任,有从医40年的经历,现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法定负责人。
●春天女人、男人都可吃乌鸡白凤丸去疲劳,这是百年验方●夏天心慌气短,吃点孙思邈的生脉饮,收敛心气●秋天吃点秋梨膏利于润燥降气,促进气血向内走●冬天是进补的好时机,吃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筷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是为道●温带处于阴阳交替的地带,最适合养生●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顺应四季调养身体●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最易坐病,要春捂秋冻人是万物之首、万物之灵。
人要养生,要把自己放到自然界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来养生。
从中医角度如何看待养生呢?不是你吃多少保健品、药物,也不是天天找大夫看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本身就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如果你可以顺应这个自然规律就可以颐养天年。
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重点谈四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叫做顺四时,第二叫节饮食,第三叫调情志,第四叫做慎医药。
顺四时篇温带最适合人生存,中医学的理论说,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都浮游在天地间,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顺应四时就是顺应四季的变化调养自己的身体。
大家知道温带最适合人类的生存,阴阳的交替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命活动,南极和北极半年白天、半年黑天,有阳无阴,有阴无阳,中医讲独阴不生,孤阳不长。
温带处于阴阳交替最好的地方。
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基本都处于温带环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人类亿万年的生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人类的身体和大脑都有很大的影响,温带人很聪明,这也是我们生活在温带应该感到自豪的。
人如同落叶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我们每个人,如同落叶树,春天的时候开始发芽,气血开始向外走;到夏季,所有的气血到了外面,所以枝繁叶茂,而根里没有什么营养了;只要秋风一起,树叶一落,气血从外向里走;到冬天,外面的树叶没有了,所有的营养都到根部去了。
樊正伦中医文化与养生之
樊正伦de养生讲座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提出了中医养生的四个要义——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是对中医文化及其养生之道的深刻总结,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行。
阴阳平衡少得病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各个部位里恐怕什么细菌病毒都有。
大自然给人生命的权利,给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存权利。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你没得病呢?因为你可以和这些细菌病毒和平共处。
你什么时候得了病,不仅仅是细菌病毒多少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病因是你自身的状态是不是给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在正常的状态下,你如果处在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
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你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个。
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危害你了。
你自身又没办法抵抗它,你就病了。
按西医的做法,你要想杀死它吗?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它不想死,它的变异的速度远远比我们研制药的速度快得多。
大家都知道,从研制出抗生素以后,已经有7000多种抗生素了,可是在临床用的只有几十种上百种,大量研究的抗生素都因它在临床无效被淘汰了。
以药的偏性纠正人体偏性那么,中医对这些病是怎么看待的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医的理念问题。
中医在治疗这些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学中医的都知道,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
为什么两千年以前的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不要相信现在广告天天讲中医抗病毒。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
如果哪一味药真正能杀死这个病毒的话西方医学早就研究了,用不着把那个药汤煮那么多让人去喝。
中医养生有诀窍
鱼生火 肉生痰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些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这句话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天热人出汗,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人在一呼一吸时,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每到夏天,人们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环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物由汗排出体外去。如果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就留在身体里面做病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人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有人却老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生麦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变化中,完成其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樊正伦:养生比治病更重要
樊正伦:养生比治病更重要编者按樊正伦,生于1946年,教授,研究员。
《中医养生智慧》主讲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负责人、中医师。
曾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报”,详细介绍了樊老对于养生的理念,提出养生必须“顺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樊正伦的“道”就从这句话开始。
他说,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界中“万物”之一,顺应自然规律是毋庸置疑的。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养生比治病更重要,了解中医养生当从“顺四时”起,即按照四季气候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势而为。
“顺时”其实不深奥一说起中医养生理论,人们往往觉得深奥难懂,在樊正伦看来,中医养生其实很“亲民”,“对于家中、办公室的温度,就应按照顺四时理论而为之”。
民间有句俗话: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这本来是指某些气候异常的年份患病的人会增多,但这句话中所说的情况现在已成为常态。
“夏天的时候将空调开足马力,室内寒气彻骨,穿套装还略感寒凉,这种情况是很容易患感冒、关节痛的。
那么冬天将暖气烧得'热火朝天’,室内温度高到穿短裤背心,这样'温暖’的环境总不会生病了吧?也不然。
这不但浪费能源,而且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危害并不比冷气小。
”樊正伦解释,《黄帝内经》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说,严寒的冬季,人体精气本应处于闭藏状态,如果外部温度太高,人体腠理反常张开,气血自然随之耗散。
虽然此时看起来仍是“健康”的,但人体早已形成“表虚”之态,若是遇到稍低的温度环境,焉有不感冒之理?樊正伦建议冬天的室温不要过热,最高控制在20℃左右即可。
同理,夏天最好备把扇子,自己动手享受自然风。
“人的生命不能违背天地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
冬天当冷,夏天当热,这就是最基本的'顺时’养生之理。
依此规律养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饮食起居无不“顺”樊正伦喜欢将人比喻成一棵落叶树。
樊正伦教授谈顺四时、饮食养生 (1)
樊正伦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谈顺四时、饮食养生、情绪与养生、慎医药等主题视频文字稿(转):中国有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说吃饭是人生的大事。
现在很多朋友也特别注重每天都要吃什么,怎么吃,大多都是从口味、营养这些方面来考虑的,可是您知道从中医养生的角度,饮食的选择和搭配又有什么不同的讲究呢?不同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呢?主讲人樊正伦教授系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多年潜心研究国学医药典籍,对中医文化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
他的讲座引经据典且通俗易懂,颇受广大百姓欢迎。
本期节目是《中医文化与养生》系列节目其中的一期。
本期节目中樊教授将结合中医文化谈如何“节饮食”养生的话题。
我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上海,这次来到上海呢,哪儿都不认识了。
我们的经济在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世界发展最快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在中国古代,糖尿病是宫廷及富贵人家最容易得的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呢,大家都这么吃。
“鱼生火,肉生痰”中国人的饮食是用筷子,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
畜就是猪肉、羊肉。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60岁以后的老人如果体力不行的话还要吃点肉。
那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
西方医学不是,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吃肉,老吃肉就想喝冰水,因为“鱼生火,肉生痰”,身体里面热太多了就喝冰水,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老年人还好一点,因为他胃口差了不敢多吃。
很多五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当了官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
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代谢缓慢晚上少吃我可以这么说,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是8。
养生的智慧 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谈中医养生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养生的智慧:央视《健康之路》金牌主讲樊正伦谈中医养生.txt序第一章同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但首先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
"人法天地而生",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是中医养生的基础。
在治疗和养生中,她并不是想刻意地去消灭致病因子,而是力图从调整人的身体入手,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了解中医,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 3中药不杀病菌为什么还能治病? 8人是天地的产物,养生首先要遵从天地自然的法则 17第二章人的养生要符合是空运转的规律--顺四时人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养生一定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顺应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做到因势利导、天人合一,最终才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 25人如落叶树,遵从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3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3起居生活和情志调节要随四季变化而变38夏至和冬至是最值得注意的节气42"老理儿"是最有益处的理45一天也是一个小四季49第三章水谷精气是后天生存之本--节饮食爸爸妈妈给我们生命的元气,这先天的元气要靠后天的饮食不断来维持。
我们的饮食传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这是我们祖先经过千百年总结出来的。
牛羊是吃草的,生命力非常强,而虎豹之类的肉食动物繁衍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
所以,要养生还是要回到我们本来的道路上,相信我们的祖先。
后天的水谷精气是人的生存之本57筷子和刀叉的区别反映了中西饮食习惯的不同59膏粱厚味会导致糖尿病等富贵病62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饮食结构64五谷的生命力是我们生命力量的来源66五谷对身体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69口味反映了我们身体的需要72要慎重食用反季节蔬菜74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76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79男八女七,了解生命周期,适当调节饮食81老年人最好吃两顿饭84别让饮食侵蚀了你的健康87第四章勤动脑体不动心--调情志一位90多岁的老中医告诉我一个养生秘诀,就是"勤动脑体不动心"。
养生为什么称为“治未病”-樊正伦谈养生(上)
养生为什么称为“治未病”-樊正伦谈养生(上)来源:纪录中医(jilu-zhongyi)自“纪录中医”系列纪录片第一季《千年国医》筹备之初,樊正伦先生就为摄制组提供了许多的帮助。
▲《千年国医》总导演周兵和樊正伦先生在开机发布会上而在2016年的采访中,樊先生更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中医养生的理念。
“纪录中医”特制成科普向系列短片,让更多不了解中医的朋友对中医有个初步的认识。
专家简介:樊正伦,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研究室主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负责人、中医师1.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中医看病和西医不太一样,西医最主要看的是病,中医其实是在看人。
疾病的产生和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气候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看病的过程中,在和患者的交流过程里面,就必然要谈到中医的养生问题,因为我本身是搞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研究的,这是我进入中医养生这个领域的一个契机。
在中医发展过程中,首先注重的是不得病,然后才是得了病再去治,所以中医经常讲”上工治未病”,就是高明的医生,不会等到疾病发生以后再去治,而是要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就能够提前预判可能会发生什么疾病,所以养生应该是中医的首要环节。
严格地讲,中医讲的是人怎么才能够很好的完成你“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苦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就会造成体内阴阳的不平衡,这种阴阳的不平衡就是中医所说的疾病。
所以西医治病是得了病再去看,中医更强调治未病,“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核心的理念。
2.养生智慧的来源中医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养生的智慧应该来源于我们中国最古老的《黄帝内经》。
实质上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这么一个民族,所以咱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神农、黄帝,他们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导者,同时又都是高明的医生。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
恐怕在世界文明史上,只有中华民族是这样的。
古人诚不余欺也
“古人诚不余欺也”采访樊正伦教授,是因为记者听到了一个有关于他的神奇故事:4月份,樊教授就已经预测出,5月21日小满以后,北京的“非典”疫情将迅速好转。
这篇题为《中医不怕“非典”》的文章在4月20日前后发表在了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的网站上。
记者在北京市“非典”疫情走势图上看到,19日,北京的“非典”病人确诊人数首次下降到个位数;21日,北京的“非典”病人确诊人数为8例,其后,在经过4天的“反弹”后,自5月26日始,病人数迅速减少;6月2日、6月4日两天的发病人数均为零。
虽然不是非常明显地从5月21日起一路下降,但大致趋势的确是对的。
整件事听上去不可思议,像是个算命先生的“歪理邪说”,而不是行医近40年的教授的“理论”。
现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主任的樊正伦教授对记者说:“这不是我说的,是古人说的。
”樊正伦告诉记者,从病因的角度来看,中医将瘟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来源于天(异常气候的变化,造成某一种疾病的流行),一类是造祸于人(即大灾以后必有大疫)。
这次“非典”疫情显然不是人祸,而是天灾,是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给了“非典”病毒以发展的条件。
他分析,首先,“非典”病毒起于广东,广东地处在中国最南端,广东人那么爱进补,爱吃各种煲,爱喝早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有夏无冬”的气候特点。
中医认为,这种气候特点使人体“升发有余而闭藏不足(即体内能量消耗太过)”,需要用这种饮食结构来补充能量,调整机体的平衡状态。
而去年冬天,在“非典”之前,广东异常的冷,冷到“有人觉得要冻死了”。
外边一冷,进补的东西都瘀在了体内,就形成了内热的环境。
第二,按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来推算,今年是癸未年,是火运不足的一年,火气不足,寒气就偏重,所以今年的早春一直都偏寒。
第三,按五运六气理论,今年的上半年是太阴湿土司天,下半年是太阳寒水在泉。
司天的太阴湿土是以湿为主,下半年是以寒为主。
这次“非典”出现是上半年,因而挟湿。
综合起来就是,“非典”病毒在人体内的发展条件是寒、湿、瘀热三者共存的环境。
樊正伦讲中医和中医养生
樊正伦讲中医和中医养生●五谷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七情和五谷休戚相关,把握情绪好养生●青春期、更年期,脏腑重新组合,调节适当就进入自然状态●勤动脑体不动心,心动则五内俱焚樊正伦教授,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研究室主任,有从医40年的经历,现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法定负责人。
调情篇喜怒忧思悲恐惊人的七情最完善人是万物之灵,人在生命活动中具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人的七情是最完善的,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了“天地生”,有天有地有生命,西方医学现在也逐渐认识到这点。
我们的祖先用“生”专指人,因为在自然界所创造的所有生命中人是万物之灵,是最宝贵的。
猩猩、猴子都能接近人,但不是人。
我们的很多现代药物研究都是从耗子、猴子试验开始。
大家知道巴豆是人类的泻药。
但老鼠吃了巴豆越吃越胖,巴豆叫肥鼠豆。
老鼠其性属阴,巴豆是大阳药,阴阳调和老鼠能不胖吗?我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因为每一味中药都是老祖先拿命换来的。
现在凡药“要老鼠点头”才是,是不是有问题?西方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我们的祖先没拿老鼠做实验,而是拿命换来的,这样的经验不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吗?人得天地全气七情和五脏密切相关正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以得天地之全气。
中医的所谓药,不论草木金石动物昆虫,都只得天地之偏气,都具有偏性。
人得病是气出现了偏差,所以中医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
在中医中,只要不是实验室合成出来的物质,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有些人,为了实验,老鼠不生气,就掐它尾巴让它生气,制造一个生气的模型,但那跟人生气不可能一样,人就是人,是很难模拟的。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作为一个正常人必须有的情绪,而这些情绪跟你的五脏密切相关。
所以情绪的好坏、变化直接影响着你的生命活动。
中医说怒与肝相关。
很多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30多岁的女同志,月经要来的时候世界就特黑暗,见谁烦谁,生气。
樊正伦谈养生(4-6)四季养生,我们在养什么?
樊正伦谈养生(4-6)四季养生,我们在养什么?什么是运气《四气调神大论》就是在讲述春夏秋冬的四个不同的季节中,人应该怎样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怎样顺应四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态。
人应该顺应四时,就是按照四时的规律来养生。
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按照咱们中国文化的观点,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观点就是说,人这一个特有的生命个体是天地的产物,不是上帝造出来的。
“道生一”,道是什么?这就谈到了在宇宙没有形成之前,有这么一个浑浑噩噩的存在,这种存在中国文化中称之为“气”,气在中国古代书面表示上最早就是三道横线,示意人站在高山上,看见云气水气往上升,气是一种在运动中的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中华民族的文化,把气作为“气一元论”这么一种观点。
所谓的气一元论是什么呢?你要到道观你可以看见一个字,上面是个无字,下面是四个点儿,表示在宇宙中有一种存在,无不代表没有,而是你看不见,四个点儿代表运动,就是有这么一种不断地运动的存在,大到宇宙小到细胞都是由它构成的。
因为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物质,物质是有质量有重量的。
这种气和老子说的道是一个道理。
就是这种存在,在一定的时空的运动中形成了一,到一的时候就已经有形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实质上在中国古代书面表示上就是一个点。
中国的甲骨文里,《说文解字》中没有零,只有一个点,把这个点拉长了,就是一。
这个点就是我们后世说的太极。
太极中间一条曲线。
一面是黑的,一面是白的,白的里面有个黑点,黑的里面有个白点,这就是我们后来的太极图。
把这个太极拉长了就是一,一实际上表现了阴和阳完全和谐的状态。
因为“炁”的本身那四个点代表火,所以这个“一”在进一步运动过程中,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形成了二的状态。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
二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的二,比如太阳和月亮,比如天空和大地,这就是二。
到了二的状态,是不是就可以有万物了呢?火星上有天有地,它为什么没有地球上的生物?因为它没有三,三是什么,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构成了运动着的气,目前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有这种运动着的气。
中医养生 樊正伦
现在的人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到现代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大家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测血液的化验也好,按现代医院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得你得病了,这恐怕是我们现代医院首先应该查的。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恐怖战争发生了,找到萨达姆在哪儿,找到拉登在哪儿,如果你把他们找到了,又能找到可以杀死他的武器,我们就有办法了。
这就是现代医院常常采用的办法,这种办法有效没有呢?有效。
但是它不完全有效。
我们大家都知道,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现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已经研究了七千多种抗生素,但是看看今天在临床上真正能够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没有用了。
为什么?因为你想杀死它,大自然不让它死,它就要千方百计地变异,而这种致病因子在它要千方百计活下去的情况下,你对它已经无效了。
这就使得现代医学进入一个非常困惑的环境中。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所有细菌病毒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是一样的,它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可能在你这儿得病的时候,它是致病因子,可是我们把它放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再去看待它,如果这个细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一点作用都没有,我想用不着人类消灭它,大自然就把它消灭了。
因为它在大的生物环节里,一定有它自己作用的那一面,这就是我们现代医学面临的困惑。
看看我们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我们用了草根也好、树皮也好,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在这儿我觉得我们中药,直到现在用的方子大多是2000多年的方子。
为什么2000年前的中药方子今天还有效,为什么西方上世纪研究的药物到今天就无效了?"武"是止戈为武中国民族讲"和为贵"麻杏石甘汤用的药"偏"性治人体"偏"性我们可以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叫因缘相合则为果,因就是致病因子,不管它是细菌还是病毒,这是客观存在的。
得了病就是结果,这个因和果之间一定有一个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的话,这个致病因子是不会在这儿得到发展的余地,就不会得到致病结果。
和谐养生——四季
和谐养生--四季樊正伦中医学家、教授课程前言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健康大讲堂。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说是越来越真切的感觉到,这个气温是越来越低,叶子已经全部落光了,那现在很多朋友已经把家里的羽绒服、棉服全部统统的翻出来捂在了身上,因为的确是很冷。
那大家除了知道冬天要注重饱暖之外,那么在养生方面又有什么样的讲究呢,今天我们的健康大讲堂就请到了我们国家著名的中医学家樊正伦教授。
樊正伦:大家好。
在我们今天能够很好的去研究一下中医养生的问题比治病更重要。
西方医学有西方医学的养生,道家有道家的养生,儒家有儒家的养生,各自都有不同的养生方法。
但是我今天介绍的呢主要着重介绍一下中医文化的养生,就是从中医学的角度看,我们人应该怎样养生,今天养生的第一个题目叫做顺四时。
大家都知道这个按照中国的传统问题讲,人是从哪来的呢,认为是上帝捏出来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那什么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呢,因为你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你就知道为什么养生必须顺四时。
那么道生一,就是在地球,在我们地球没有产生之前,他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一团物质,这个物质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叫做道,道在它的不断的运动的过程里面形成了一,这个一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灵,中国古代文化那个一个点,咱们现在的一是从一个点发展来的,这个点是什么?就是我们祖先说的太极。
如果大家了解一点中国文化的时候都知道"道生一"这个"一"是太极,你看我们画这个太极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曲线,左边一个白点,右边一个黑点,一半白一半黑,这正说明了太极是一个阴和阳的有机的结合体。
那么有了一在它的不断运动中形成了二,二是什么?《黄帝内经》讲:"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是它的阳气逐渐上升形成了天,阴气下降形成了地,这样就形成了我们说的"二",二在中国文化中叫做天和地。
樊正伦(四季养生)
春天
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感冒加重引发咳嗽
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嗓子疼、口渴
药: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丸(化成水喝功效最佳)
风寒感冒
症状:怕冷、全身酸痛
药:感冒软胶囊
咳嗽(风寒、热引起)
药:二母宁嗽丸
夏天
易上火,汗阳,须心静,少食辛辣食物。
平时可将西瓜皮去皮(只留绿皮),晾干,上火时拿两块煮水喝。
常发病症:肠胃
药:藿香正气软胶囊
药性:温性、化湿
症状:腹痛
药:十香莲丸
症状:中暑
药:人丹、十滴、西瓜
秋天
肺燥,分为秋分前的温燥、秋分后的寒燥
药:秋犁膏、银耳、百合
食补
当归羊肉汤:补血(适合产后吃)
羊肉入脾味,炖萝卜保养季节
养阴
1、不熬夜
2、多吃胶
3、吃谷物、小米粥
坚果补肾:花生、核桃、栗子鸭:性寒(水中生),夏天可多吃
冬天:羊、鸡
阿胶、大枣、核桃。
【养生健体】樊正伦:《养生的智慧》(第五章)
【养生健体】樊正伦:《养生的智慧》(第五章)【养生健体】樊正伦:《养生的智慧》第五章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法则很多常见病都能通过中医日常的调理进行预防和治疗,中医通过对人体内在的调节来治愈疾病,这点是西医的单纯对症治疗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无论是中老年人的“三高”还是小儿发烧,都能调理治愈而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养生求医,有问有答问:西药过期的不能吃,我请问一下,中药过期的能吃不能吃?樊正伦:西药因为它是化学药物或者生物药物,它有很具体的保质期。
严格地讲,中药的饮片和我们常用的中药,只要它不长虫,不霉烂,你就可以用。
而且有很多中药,必须放的时间长了才有用,你比如说陈皮,那个橘子皮,不是那个新鲜橘子皮拿来就能当中药,为什么叫陈皮呢?得放久了,才能够用,它越陈,越好。
但是你一不能让它长霉,二不能长虫。
长霉了药会降低药效,另外一个不要长虫,长虫了,倒不影响什么药效,就是那个药的质量就差了。
我觉得除去这两个因素,从中医的理论上看,只要它不霉烂不长虫,你就可以留着。
问:现在有人说要我们尽量一年检查一次身体,并且都是西医的检查方法,如果要去检查看中医的话,有哪些检查方法?樊正伦:西医进入中国以后,更侧重的是你每一年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我认为,这个检查尤其对中老年来,还是必要的。
中医全面的身体检查,一般来讲是比较少的,你说找一个好的中医给你号号脉,说我现在的状态怎么样?他也可以号出来。
因为事情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西医检查的时候,比如你看我们有很多心脏不好的病人,他开始就感觉心慌难受,到西医那儿检查,人家西医说没事,你回家吧,注意点休息,也没有什么治疗,因为西医是什么情况?它不给你带什么帽子,说治疗不了。
过了一段,心脏出问题了。
这个时候戴上帽子了,再治起来就困难了。
中医往往防患于未然,当你有了感觉的时候,中药适当地调整,就可以阻断你从量变向质变发展的过程。
这就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
中医说上工治未病,不要把那个病已经做成了,你再去找他。
樊正伦:河图洛书与中医
樊正伦:河图洛书与中医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孙思邈先生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意思是如果要做一个高明的医生,而不是一个庸医,那就一定要对《周易》有所了解。
我刚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觉得很茫然,就把《周易》翻开了。
《周易》64卦,一个药方也没有,而且语言非常蹇涩,那是1982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
第二次再读是1989年,觉得多少能找到一点感觉了。
90年代再读《周易》,我逐渐体会到了孙思邈说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的感觉。
周易的易字,在中国古代,上面是太阳,下面是月亮。
为什么用易字来代表自然界一切变化的规律呢?太阳是阳气之精华,月亮是阴气之精华。
太阳永远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去,月亮也一样是“升于东山之上”。
反映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停止的时候。
所以“易”的含义首先是“动”—变易。
其次,太阳和月亮不是今天从这儿升起来,明天从那儿升起来,它永远按照一个规律在运动。
周易研究的是规律,有规律就有法则,规律的法则在周易中叫“不易”,即所有运动是按照一个规律来进行的。
第三,简易。
万物太多了,一个一个去分析,永远分析不完。
只有执简驭繁地把握它,才能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搞明白。
《周易》把阴阳这两个看似无形的东西高度地形象化了,用阴阳气的多和少、阴阳气位置的不同来反映气的变化规律。
中医学是以阴阳为基础,研究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的一门学问,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孙思邈才提出了“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 “易”是中华民族认识问题的一个大圈,我们的古代文化,包括医学、伦理学、兵学、农学等所有东方文化,都是在“易”的思维方法的前提下完成的,都是套在这个大圈上的小圈。
如果我们研究具体学问的人,仅仅在小圈里去研究所看到的东西,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你站在《周易》这个大圈上再来看小圈的时候,则能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效果。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运六气·大气变暖樊正伦张晓彤2009年9月题解当我们把“中医·五运六气·大气变暖”这个题目列出来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觉得有些别扭,但反复考虑,却没有比这个题目再贴切的了。
这是我们的认识过程,我们正是从中医而认识和证实五运六气的规律,又从这个规律引发了对大气变暖的思考。
于是,这也就成了我们论述这一问题的步骤和层次。
我们想这更便于大家的理解,尤其对于中医的界外人士,在没有兴趣关注中医时,或许因为这个题目而能耐着性子把这篇文章看完。
当我们把这篇文章写完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三者是一个问题了,尽管看起来有点费解,有些枯燥,与我们的常识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它有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
这个题目还透着几分浮浅和不确定性。
原本想加上“初探”或“浅析”之类的后缀,但总觉得谦虚得有点假,不如坦荡直白来得痛快。
本来这个议题就有些跨学科的边缘性,就别让它边缘化了。
这是一个小题,也是一个大题,当大气变暖成了世界关注的大事的时候,我们该有个清醒的头脑,有点探求真理的劲头。
把小题当作大题来做,实在是有些迫不得已。
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实际上,仅只是个开端,只是挤开了一个小小的门缝。
要想打开这扇大门,真得靠大家用力了。
五运六气的推算准确吗?我们重视五运六气是从“非典”开始的。
通过这一特殊疾病的发生、蔓延、消失的全过程,我们领略了五运六气的神奇。
五运六气的推算竟然是惊人的与实际相符,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不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自豪。
解不开的“非典”之迷我们只要认真回顾一下,就会看到从“非典”发生直到今天,仍然还有一连串解不开的迷:为什么“非典”三月来,五月走?来时不知是哪里来的病毒,走时又没听说谁杀死了病毒。
为什么“非典”的传变伤及的是肺,而不是心、肝、脾、肾等脏器?为什么“非典”的传染,从广州到北京?上海同样是大城市,同样有广州人前往,为什么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往常传染病发生时,接触人最多最杂最易染病的出租车司机,在这次“非典”中却无一例感染?为什么“非典”多光顾青壮年,而通常认为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反而染病者甚少?为什么防护严密、消毒严格,多有预防素质的医务人员染病的比例反倒大大高于没有防护的普通人?为什么第二年(2004年)从实验室里带出地道“非典”病毒的人,往返于北京外地两个来回,沿途接触不下数百人,却只传染了一个家人,再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解开“非典”之迷这一连串的问题,用现代医学的病毒病菌学说恐怕全都回答不了,以至于西方医学的权威专家至今没有一个人敢于问津,都在那里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真正敢于正视这些问题的恰恰是被冠以“伪科学”的中医。
依据中医清晰、完整、系统、严密的理论,我们轻而易举地给出了答案:发生“非典”的2003年是癸未年,当年的年运是水运不及,则火必旺,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三月至五月(二之气)的主客气都是少阴君火,正是湿气为主兼有寒热二气。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湿、寒、热三气并存,正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
尽管作为传染源的病毒各式各样,尽管它不断发生人们难以料想的变异,但只要具备条件,就必然形成疫病。
《黄帝内经》说在这种气运下是“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非典”既然以湿、寒、热三气并存为条件,当五月下旬进入三之气,主气变为少阳相火,火旺携风,风能克湿,当湿的条件不存在了,疫情就会结束。
我们在当年四月据此作出“非典”将在五月下旬结束的判断(当时即上网公布并致信政府)。
而正是在5月20日全国“非典”发病报为零,准确得连我们都难以相信。
作为现代医学至今没有杀灭病毒的药物,发生病毒性流感后的传变并不少见,都属非典型性的,常见非典型性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认为这次“非典”发病的年运火旺,在二之气时,主客气少阴君火叠加,火旺克金,肺属金,发病传变必主在肺。
“非典”之春,北京气候一反常态,无风而多小雨,温暖湿润;而上海也不同于往年,是少雨而多风。
那年春天上海的风比住年都大。
有风而少湿,上海就不具备“非典”发病的条件。
正因为北京当时气候宜人,出租车几乎都是开窗行车,车行有风,恰恰是风除去了司机体内的湿热,从易感者变成了非易感者。
老人和儿童虽然免疫力不如青壮年,但他们不熬夜,不喝大酒,不过分操劳,体内很少有湿热,所以他们不是易感者。
而我们的医护人员都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起来,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再加上滥用消毒水擦地刷墙,把环境搞得湿气很重,自己制造了湿热易感的条件。
平心堂的医护人员同样奋战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但由于坚持以中医理念预防,清热祛湿的中药加上有“天然白虎汤”之称的西瓜,即使连夜加班,也没有一人上火,故而平安无事,一例疑似也没出现。
至于第二年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非典”病毒携带者,尽管带的病毒是真的,却由于自然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人们体内的小环境也随之平和,再凶恶的病毒,没有了生存、繁殖使人致病的条件,也就无处施其淫威了。
直到今天,我们没有听到“非典”病毒被消灭的喜讯,但是“非典”却离我们远去,谈虎色变的恐慌已经消于无形。
难道我们周围真的就一个“非典”病毒都没有了吗?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如此天真。
那为什么我们不再“非典”了?这就是我们不用再找答案的答案。
中医防治“非典”的真象“非典”来时,大家纷纷喝中医预防。
真正有效的,是那些清热祛湿的清轻之剂。
当时指导广东省中医院防治“非典”的邓铁涛老(著名中医,现年93岁,近日获“国医大师”称号)专门打电话来,叮嘱我们,防治此病,重在祛湿。
事实证明,只要人体内环境改变,没有了湿、寒、热三气并存的条件,人就不会染病,就可以和病毒“和平共处”。
广东省中医院接治“非典”患者五十多人,正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有后遗症。
平心堂当时也是依此理论,熬配中药两万多人份,凡服用此汤药者,包括已被宣布隔离的北方交大、电影学院等,均未出现一例疑似。
因缘相合则为果,在“非典”流行之际,“非典”病毒是“因”,致病患病为“果”,由大自然而影响的人体内的湿、寒、热则是“缘”。
中医防治疫病,正是从“缘”入手,即从条件入手,切断了由“因”到“果”的通道。
不管病毒是什么类型,也不管病毒如何变异,中医不是用杀灭病毒的“对抗”方法,而是以调整体内平衡的“调和”之法,达到了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
这就是中医常引用《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我们在夏天经常用来治疗腹泻的藿香正气水,在实验中却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基,说明此药没有杀菌的功效,它的作用正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改变了人体内湿热的环境,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
不仅是“非典”我们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回顾“非典”,目的只在于证实五运六气的科学性。
《黄帝内经》说:“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中医顺应此规律,使防治有效,反过来也证实了这一规律。
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说,还应加上“时间”,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可能这个命题,更接近于真理。
能证实五运六气的科学性的不仅是“非典”,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比如在此之前,1956年(丙申年)全国爆发乙型脑炎,老中医蒲辅周根据当年年运属火运太过,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岁气特点,拟出重用性味辛寒的石膏,以解肌清热为主的处方,在全国推广使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死亡率下降,后遗症减少。
1958年(戊戌年)全国再度发生乙脑流行,大家再度使用蒲老当年的处方却收效甚微,请教蒲老,他指出1956年年运以火为主,1958年却是年运属土以湿为主,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属寒湿岁气,必须重用性味苦燥的苍术,重在散寒燥湿,蒲老据此调整处方后,再次取得了神奇的疗效,显示了中医的威力。
再比如今年的“甲流”,今年是己丑年,属土气平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以湿寒为主,猪为寒畜,所以寄主为猪。
发病时正值春天二之气,少阴君火当令,在寒湿之上又加上风火,由此我们判断“甲流”爆发的条件是寒湿风热四气,以寒为主。
西方的研究结果也证实,“甲流”病毒含有猪流感(寒,猪为水畜)、人流感(湿,人属土性)、禽流感(热,禽为火性)的成分,其广泛流行正是风的表现。
寒湿风热四气使“甲流”在各个季节都能流行,因以寒为主,故只是在春季和秋冬之季天气较冷时发病较多,但因为四气自身互相佐制,使得这一流感不象“非典”那么凶险,致死率不那么高,很接近于普通的流感,也很容易转化为普通的流感。
我们推荐服用“防风通圣丸”,此药兼有驱风、散寒、解热、祛湿的功效,其有效性已经在今年的防治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我们预测H1N1型甲流应该在2010年1月下旬消失,因为从大寒起进入下一个年运,属金运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不再是以寒湿为主的岁气(详见附件1《庚寅年[2010年]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
再度验证五运六气从“非典”开始,我们以《黄帝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年年推算,月月对照。
越对照,越感到五运六气不仅可信,而且有理;不仅有理,而且可用,可大用。
大家记忆犹新的2007年冬,从11月下旬小雪到2008年1月中旬大寒之前(即丁亥年的终之气),《黄帝内经》是这样说的“终之气……阳乃大化,蛰虫出见(通“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除了流感病人见多,人们惬意于暖冬的舒适,陶醉于股市的飙升,却忽视了《黄帝内经》的提醒。
老天爷一点也不讲情面,从春节前的大寒起,气温骤降,南方大雪加冻雨,成为数十年(应该是30年或60年一见)罕见的大灾。
这时我们才想起翻开《黄帝内经》,对戊子年的初之气(即2008年1月20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前)是这样描述的:“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
又言中了。
五运六气是什么五运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简单来说,甲乙属木主风,丙丁属火主热,戊己属土主湿,庚辛属金主燥,壬癸属水主寒。
其间会有太过或不及,也会有平气之年。
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密不可分。
六气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岁气,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即四个节气为一气。
从大寒算起,大寒至春分前为初之气,春分到小满前为二之气,小满至大暑前为三之气,大暑至秋分前为四之气,秋分至小雪前为五之气,小雪至大寒前为终之气。
依据每年气候常规,每一气的主气都是守常的,初之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三之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五之气的主气是阳明燥金,终之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
六气的主气年年如此。
厥阴风木的概念是阴尽阳生,所以定为一年之始。
这时的气候特点是地气返暖,万物萌动,“木”表示生发,“风”除了显示多风,还表示多变化而不稳定,称为“善行而数(shùo)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