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

《国语》:小不从文。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

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意义:语言文字价值补充《说文》所无之字,纠正错误,为世人提供距今3000对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

殷商史研究价值王国维1917《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改正《史记殷本纪》的世系错误

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

1、文献的形成方式:

著:又称“作”、“造”、“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

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述:循也。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编: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成为“抄纂”。(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2、文献的流传方式

讲唱:文字产生以前,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

镌刻: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如甲骨、金属、石头。

抄写:

印刷: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

摄影: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皇宫文渊阁,台北故宫;承德文津阁,国图;沈阳文溯阁,甘肃;杭州文澜阁,杭州;圆明园文源阁(英法);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太平军)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的收藏

夏代:《禹刑》《夏小历》

商代:典册、图法。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文献、专门的管理人员。

周代: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可见各主要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

春秋:老子征藏史。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教育、学术及典籍渐渐从中央转移到地方或民间来。

秦代:图书有专门藏所典藏,有专门之官典守

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西汉之初高祖注重文献搜集,丞相萧何建天禄阁典藏。在武帝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集、整理,至成帝时进一步搜集,并命刘向等进行系统整理。

东汉:官藏图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藏书地有多处,如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

三国: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曹魏曾对文献进行过整理,并编有目录——《中经》(郑默)

西晋:直接承袭曹魏官府藏书。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

东晋: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著作郎李充以荀勖《中经新簿》校之,仅存者有三千一十四卷。,编为《四部书目》,由此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为东晋以后十余部官修书目所沿用

南朝:继承东晋官府藏书。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

南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

梁: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