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引言:
概述:
本文将围绕文献学的主要章节展开,包括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史前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和近代文学。
每个章节将详细介绍相关的考点和要点,并提供丰富的示例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学的知识。
正文内容:
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1.文献学的定义和范围
2.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文献学的分类和发展史
4.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史前文学
1.史前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史前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史前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
4.史前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5.史前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三、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4.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5.古代文学的流派和传统
四、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中世纪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4.中世纪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5.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五、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近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近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潮影响
4.近代文学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
5.近代文学的主题和文化价值
总结:。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文献学基础知识
文献学基础知识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及文献学释义;2、文献学的研究范围;3、文献学学习目的;4、主要参考书目;5、预习:能熟悉使用常用繁体字。
第二讲古文献的载体一、古代载体1、甲骨;2、金;3、石;4、竹木;5、帛;6、域外;7、纸。
二、现代载体1、胶片;2、软盘;3、光盘;4、计算机硬盘;5、移动硬盘及U盘;6、其他形式载体。
第三讲文献的产生与流布一、文献的产生1、著作类;2、编述类;3、钞纂类;4、注释类。
二、文献的流布1、口述类;2、传抄类;3、刻印类;4、影印类;5、铅印类;6、新技术。
三、典籍的记录1、历代史部艺文志的记载(书目多据皇家图书整理而成);2、历代官私书目;3、《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4、现存古籍总数的几种统计。
四、熟悉四库总目及细目(含近年出四库类丛书)第四讲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古籍的收藏——2、古籍的散佚——历代书厄——五厄、十厄之说,指中国古代历次书籍所遭的劫难。
第五讲文献的版本1、典籍中关于版本的记录;2、版本类型;3、善本的定义;4、版本鉴定的依据;5、历代版本学著述。
第六讲文献的目录1、目录定义;2、目录的作用;3、目录的分类;4、目录的构成;5、目录的体例。
第七讲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定义;2、校勘的意义;3、校勘的具体方法;4、校勘的要求;5、校勘成果的撰写第八讲文献的辑佚与辨僞(一)文献的辑佚1、辑佚的定义;2、古书亡佚的原因;3、前人辑佚的成就;4、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5、辑佚书的质量鉴定标准;6、辑佚工作的程序。
(二)文献的辨僞1、辨僞的定义;2、僞书的种类及作僞手段;3、僞书的价值;4、辨僞学著述。
第九讲文献的整理1、古文献的标点;2、古文献的注释;3、古文献的翻译。
第十讲古文献的检索利用1、常见的各类古籍目录;2、常见的检索书目;3、常见的检索方式。
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及文献学释义“文”与“献”最初分开,后来成一词。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说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文献学的内涵别断丰富和扩大,如今所谓的文献,算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能够是文字的、图像的、也能够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进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咨询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不、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要紧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办法、文献的鉴不、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不集、地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咨询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咨询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咨询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普通任务:文献整理最后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可以对别同版本举行鉴不,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个儿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
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
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
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
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
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答:是《汉书艺文志》。
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
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
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
目录标示目次,避免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对比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第一节 文献学基础知识
杂志
是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发行的出版物。期刊一般都有固定的编 辑部和固定统一的刊名和出版形式,每期有一定的序号,刊登众 多作者新著的出版物。
特点: 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发行量达,影响面广
【核心期刊】 是指一批能经常报道最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文摘率和引用率高、发行量大的专业期刊。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草药》、《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特点: 分散性、无系统性等特点。
(2)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 检索工具
二次文献是对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按一定规则进行收集、整理、 分类、加工、提炼、浓缩,并按一定的体系结构和组织方式编辑而 成的工具性文献。
特点: 汇集性、系统性和工具性。
(3)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 )
(3)特种文献
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产品样本、 标准文献、科技档案、政府出版物等。
(1)手写型文献
(2)印刷型文献
2.按文献载体的类型划 分
分散、容易失传,有许多局限性。
成本低、便于阅读和利用。密度低,分量重,占用空间大,易 受虫蛀、水蚀,难以长期保存和管理。
(3)微缩型文献
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传递和保存 ,借助缩微阅读机 才能阅读,查检和利用不太方便
第一节 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文献
(一)文献的概念 【文献】 是记录信息、知识的一切载体。是人类从事
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人类精 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的重要性: 如英国学者波普尔所说,如果人类所有机器、 工具被破坏了,而文献中心还保存,那么人类将 继续前进。如果两者都破坏了,那么人类文明的 重现将是几千年以后的事了。
文献学整理笔记
文献学整理笔记第一部分、概述一、文献的概念和范畴:1、“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指文字记载,“献”指有学识的贤人。
今天的“文献”指用各种载体记录的所有资料,如文字记载、图像、录音、录像等,但不包括实物本身。
2、研究范围:第一,从时代上来说,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
第二,从学科上说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
第三,从文献组群看,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
二、学习文献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1、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2、鉴定版本,全面认识文献,对原始文献整理加工,供后人研究使用。
四、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状况:现存古籍的数量大约有七、八万种。
五、文献检索的方法:1、纸质文献的检索方法:一是形序法。
包括部首法(创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笔画法、号码法(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二是音序法: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三是义序法: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排序方法,西汉初期的词典《尔雅》就是义序法。
2、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分为网络检索和磁盘检索。
网络检索的应有:搜索引擎的使用: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
第二部分、分述一、丛书:1、定义:丛书是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
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撰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要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就是把整部书都完整的收入。
2、比较严整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其次还有《大藏经》《道藏》等。
3、一般认为丛书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成于南宋嘉泰二年。
其次是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张元济),《四部备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不收文学作品。
《四部丛刊》与《四部备要》之比较:《四部丛刊》的特点是:将难见的珍本以原貌的形式公诸于世,共收录书477种,共3134册,全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等三个部分;《四部备要》收的书多以常用和校注本为主,在选书的实用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比《四部丛刊》强,但是在版本价值不能跟《四部备要》比,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文献学笔记
1,文献: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文”指典籍。
“献”指贤才。
2,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a,王懿荣,是最早收藏和鉴定甲骨文的人。
b,刘鄂《铁云藏龟》六册,是甲骨文问世的第一部著录之书。
c,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人。
3,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其他少量金属(铁,金银器等)。
4,《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5,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农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铜镜、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毛公鼎)的收藏者:陈介祺。
6,石刻文字分:碣、摩崖、碑。
石鼓文,亦“猎碣”,字体大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刻石。
7,儒家经典刻石: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西安碑林)、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
佛经,房山石经8,竹木;竹,主要是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简;木,既可以辟成长而窄的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方版(也叫牍);竹简,又称杀青简,汗简,汗青9,帛:书称“篇”,图称“卷”10,国外早期书写材料:莎草纸,羊皮纸,贝叶11,莎草纸:又叫纸草纸,埃及纸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
13,文献载体: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胶片,软盘,光盘.14,文献的形成:著,述,编,译。
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古已有之,有研承因;编: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编篆成果有:总集,类书,丛书,档案类编,资料摘抄;译: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1,释道安及弟子编集我国第一部译经总目—《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
2,鸠摩罗什,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从他开始;3,玄奘,《会宗论》《制恶见论》,大乘天、解脱天15,文献的流布: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激光扫描16,收藏与散佚1,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别录》2,魏,郑默,《中经》;荀勖《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3,北宋,宋太宗,三馆,亦“崇文院”,昭文书库(东廊)、集贤书库(南廊)、史馆书库(西廊四库);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4,明,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5,清,《四库全书》,翰林院17,版本:指雕刻木板刷印的书本,板本有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有〈别录〉一书。
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
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
文献学的基本知识点
复习大纲1、文献的定义及其演变如何?答: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
演变:(1)结绳记事: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
(3)树皮画、帛、金、竹简等作为载体记录文献。
⑷纸质文献,活字印刷术产生⑸非纸制文献,如光盘等2、文献的一般性质和社会功能如何?答:一般特性:信息性:也称情报性、知识性,就是把知识外化了,是文献的立命之本。
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记录知识,不断地生产出各种文献;另外为了促进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不断地阅读各种文献,增长知识和才干。
文献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知识性,有了这一性质,它才能具有保存和传递的价值,也才能发挥文献在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载体性:文献要外化就需要载体,物质的形态,它是奠定其它性质的物质基础符号性/记录性:通过这个性质将内容和载体连接起来(客观实在性)文化性:所有人类文化活动都是文明的活动可交流性:有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智力资源性:因为文献可反复利用价值模糊性:表现在其内容,由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时效性:时效性越强,就越有价值,要强调适用性总而言之: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形势复杂、文中多样,内容日趋分散于交叉重复,时效性增强,新陈代谢频繁。
社会功能:文献的记录——存储——积累功能;文献的交流传递功能;文献生产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文献的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简述国内外文献定义的流派。
答:国内:早期:《论语、八俏》: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郑玄和朱熹的释义:文,典籍;献,贤也马端临《文献通考》特点:广义,图书,典籍,书籍交互使用;狭义,经文的史料现代:⑴载体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叫文献,这是文献的一般性定义⑵知识论:文献即知识,一切知识即文献,一切记录的内容都是文献。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文献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文献的分类:中药文献可以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两大类。
古代文献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现代文献包括《中
国草药大辞典》、《中国中药材药理学》等。
2. 中药文献的特点:中药文献通常具有医学、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的
特点,它既是研究中药药物的重要依据,又具有保护中药资源和传承
中药文化的作用。
3. 中药文献的翻译与解读:中药文献通常采用文献之间相互对照、考证、注释等方式进行翻译与解读,以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4. 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中药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文
本分析、历史考证、实证研究等,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
中药的起源、演变和作用机理等关键问题。
5. 中药文献的学术价值:中药文献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为中药
研究、中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
中医药文化。
6. 中药文献的应用前景:中药文献的研究可以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药品质的控制与评价、中药临床应用的指导等方面提供有益支持,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古典文献学重要知识梳理
积聚与散佚一、古籍亡佚的原因p41、统治者的禁毁2、战乱(“十厄”之二厄)3、水火虫——自然灾害4、藏书家的过失(清代十大藏书家)5、思想观念上的偏差6、贵族殉葬十厄:一厄秦始皇焚书,使商周以来文献典籍大都“扫地皆尽”;二厄西汉末年长安兵起,图书并从焚烬”;三厄东汉西京大乱,“图籍燔荡”;四厄西晋末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五厄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兵败国灭时将公私典籍全部焚毁。
补充::隋末江都大乱、唐代安禄山作乱、唐末黄巢入长安、北宋靖康之难、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等造成的五次文化典籍大灾难,连同牛弘所举共为“十厄”清代藏书四大家: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
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
材料与形式二、甲骨文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现存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最为系统的古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因而用甲骨文记载的历史资料是最早的文献资料。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殷王占卜的记录遗物,距今约3000多年的历史。
因为发现于商的旧都殷墟,故又称为“殷墟文字”或“殷墟甲骨”内容、价值、重要参考书(集大成者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近年来,姚孝遂、肖丁合编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与《殷墟卜辞类纂》三、金文的概念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国语》:小不从文。
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
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意义:语言文字价值补充《说文》所无之字,纠正错误,为世人提供距今3000对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殷商史研究价值王国维1917《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改正《史记殷本纪》的世系错误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1、文献的形成方式:著:又称“作”、“造”、“著作”。
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述:循也。
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编:又称纂、辑。
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
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成为“抄纂”。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译:就是翻译。
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2、文献的流传方式讲唱:文字产生以前,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
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镌刻: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如甲骨、金属、石头。
抄写:印刷: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摄影: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皇宫文渊阁,台北故宫;承德文津阁,国图;沈阳文溯阁,甘肃;杭州文澜阁,杭州;圆明园文源阁(英法);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太平军)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1、历代官府的收藏夏代:《禹刑》《夏小历》商代:典册、图法。
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文献、专门的管理人员。
周代: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
《周礼·天官》:“大宰之职。
掌建邦之六典。
”可见各主要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
春秋:老子征藏史。
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教育、学术及典籍渐渐从中央转移到地方或民间来。
秦代:图书有专门藏所典藏,有专门之官典守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
西汉之初高祖注重文献搜集,丞相萧何建天禄阁典藏。
在武帝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集、整理,至成帝时进一步搜集,并命刘向等进行系统整理。
东汉:官藏图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
藏书地有多处,如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三国: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
曹魏曾对文献进行过整理,并编有目录——《中经》(郑默)西晋:直接承袭曹魏官府藏书。
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
东晋: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
著作郎李充以荀勖《中经新簿》校之,仅存者有三千一十四卷。
,编为《四部书目》,由此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为东晋以后十余部官修书目所沿用南朝:继承东晋官府藏书。
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南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
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
梁: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
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
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
故梁有《五部目录》。
陈:历史记载不明,似较贫乏。
北朝:约五千卷北魏:达到一万五千卷隋:得北周书一万五千卷。
秘书监牛弘表请搜访异本,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
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
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唐:继承隋长安嘉则殿三万七千余卷。
唐初购天下书,开元时藏书量达到高峰。
毋煚《古今书录》著录藏书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
欧阳修《新唐书》著录79221卷(开元藏书52094卷+唐人著作27127卷)北宋:宋初,有书万余卷。
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
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赐名崇文院。
《崇文总目》著录藏书三万六百六十九卷。
北宋前后藏书共计73877卷南宋:藏书重新搜集。
《中兴馆阁书目》,记载当时藏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
至宁宗时《续中兴馆阁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合计59429卷,相当丰富。
元:藏书由秘书监管理。
秘书监有秘书库。
据至正二年(元惠宗1342年)统计秘书库藏书,共计2390部24008册,书画2008轴。
明:洪武元年建都南京,徐达等北伐元大都,“收秘书监图书”。
永乐(明成祖年号)初年,书藏文渊阁。
永乐六年,《永乐大典》成,亦贮阁中。
正统间(明英宗年号1436-1449)杨士奇编《文淵閣书目》,著录图书7297部,43200册。
其他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等亦有藏书。
清:帝王重视藏书程度高于前代,乾隆时期藏书达到鼎盛。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带动清廷官府藏书的建设。
从全国徵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
其余6791种未收,仅作提要,收入《总目》,称为“存目”。
将内廷所藏善本集中列架昭仁殿,撰《天禄琳琅书目》,著录珍本书籍422部。
此外武英殿、国子监亦有藏书。
皇史宬收藏档案文献,内阁大库收明代遗留藏书及明清档案等。
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后改称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清政府还命令各省成立图书馆。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春秋战国:孔子拜访老子,收120小国书籍秦:在博士和儒生阶层中多有私人藏书,吕不韦、孔鲋、伏生等西汉:汉惠帝废除禁止私人藏书的法令后,私人藏书之风渐盛。
当时图书以手抄传写为主,藏书家多是贵族、官吏和学者如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刘向、刘歆父子东汉:蔡邕、杜林、郑玄魏晋南北朝:晋·张华、范蔚(乐借书与人);南齐·沈麟士、崔慰祖;梁·任昉作有书目,是我国藏书史上最早提及的私人藏书目录隋:陆爽、许善心等。
许善心藏书编有目录《七林》。
从隋代开始,藏书家收藏范围扩大到书法绘画。
唐:李泌多藏书,李元嘉、苏弁、韦述、柳公绰、吴竞、田弘正等至万卷或二万卷。
北宋: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记载宋代藏书家118家。
宋绶(谥宣献)藏二万卷,皆校三五遍,多为善本。
扫尘斋;李淑,藏书三万卷,编有《邯郸图书志》;田伟,作博古堂,5-7万卷,无重复。
李公泽,聚书九千余卷,藏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人阅读南宋:叶梦得,字绍蕴,吴县人。
其《避暑录话》称有书三万馀卷;晁公武,山东巨野人,藏书24500卷,有《郡斋读书志》;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喜藏书、钞书。
四当斋,《遂初堂书目》首次著录了图书的版本;陈振孙,书多,传录诸家旧书51180余卷,作《直斋书录解题》(《永乐大典中集出》,与《郡斋读书志》合为私家目录学双壁)元:赵孟頫有宋板两《汉书》。
读书之法;袁桷,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甲于浙东;倪瓒、胡三省、元好问明:叶盛,昆山人,藏书数万卷,甲于海内,手自雠录,有《菉竹堂书目》;李开先,章丘人,筑万卷楼,词山曲海;范钦,字尧卿,鄞县人,家有天一阁,世代藏书,甲于两折。
藏书多明天启前旧本,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保存明代史料尤多。
今犹在;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藏书三万卷,以一田庄易宋板《汉书》《后汉书》;朱大韶,以美妾易宋刊袁宏《后汉纪》;姚咨,其手抄本颇有传世者,版心下有“茶梦斋钞”四字,久为藏书家所重;赵琦美,字玄度,有脉望馆。
民国7年,郑振铎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凡242种,以九千金购之,现藏国图。
中有关汉卿、白朴等人杂剧;胡应麟,倾家产购书,得42384卷;焦竑,号澹园,藏书两楼,五楹俱满,辑《国朝征献录》为明人传记资料渊薮;胡震亨,藏书万卷,编《唐音统签》;祁承爜,藏书澹生堂,著《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注重收藏戏曲,澹生堂抄本颇有流传;钮石溪,世学楼,抄本《说郛》现藏国图;毛晋,常熟人,有汲古阁,藏书达48000册。
多宋元善本,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清: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脉望馆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
在城区南赵弄10号。
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
据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
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36种、126卷,抄校了大量秘本。
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