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大纲要求28篇课后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主
1、"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已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2、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
3、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谏太宗十思疏
1、"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真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深入。
2、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来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富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已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答司马谏议疏
1、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这样做,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简洁扼要,靶的集中,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2、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3、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体驳论。论辩双方对事情的评价以什么为标准。文章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大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4、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5、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拨驽张更加坚韧有力。
今
1、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
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理论、比喻论据。
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3、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实"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昔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麽
1、本文写于1934年,自“9.18"事变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社会上流行起了一股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失掉了自信呢?中国人究竟有没有真的失掉自信力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写作了本文,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失败论调予以有力驳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本文作者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首先,作者将这-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破",层层剥笋,驳倒论敌的观点。首先论证论敌"自信心其实早就失掉了",所以论敌的论点中所谓"失掉自信的中国人",恰恰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全体中国人。在第二部分,作者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立",树立"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文章用一系列的排比,热情赞颂自古以来前赴后继的"中国脊梁",热情赞颂"现在"正在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者。作者确信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代表"中国人",从而推翻论敌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
3、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和形象性为一体更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4、所谓的"地底下",指的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裘
1、课文在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中介绍了四种裘衣分别是貂裘(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狐貉裘(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貌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貉)、羊裘(母贱子贵,裘质痴重,由贱者之服耳)、麂裘(御风便体,袜靴更佳)。
2、本文运用了定义说明,如"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分类说明,如“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貂、狐貂、羊、鹿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比较说明,如狐貉裘与貂裘的比较,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
3、首段粗略地介绍裘的种类、价值,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依次详细地介绍了貉、狐貉、羊、鹿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末段粗略地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