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含答案)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含答案)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北师大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鲜卑民族创造了北魏文明,北魏融入了中华文明。

透过右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从图中是无从得知的。

2.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答案 D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3.推行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该项措施的实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北方大量荒地得到开垦C.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一定保障D.根除了土地兼并的现象答案 D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造成的,均田制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

4.“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答案 A解析注意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弃卖田宅,漂居异乡”,针对这一状况,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

5.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它的实行( )①取代了宗主督护制②调整了鲜卑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③巩固了中央集权④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三长制是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新的基层管理制度,因此,它不是调整鲜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将带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材整理1 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1.农业(1)均田制的推行,促使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民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农业因而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

(2)手工业部门中纺织业最为发达。

3.商业:日趋繁荣,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深度点拨] 北魏时期北方经济能够得到恢复的因素(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各族人民相互借鉴其他民族的生产经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材整理2 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1.表现(1)迁都前:北魏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之中。

(2)迁都后:由于诸多改革政策的推行,有力地推动着以鲜卑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2.意义:为北朝末年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

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教材整理3 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异,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

2.北魏创立的官秩从品制度和均田制度还为后代所继承。

[深度点拨] 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游牧为主的鲜卑人变成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3)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

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

第三章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②人民赋税负担沉重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①②项激化了阶级矛盾,④项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根源。

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政策失当,民族矛盾激化,所以③项错误。

答案:C2.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吞并其他政权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解析: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所以北魏政权建立后,才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A3.汉族儒生崔浩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崔浩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

D项说法违背史实。

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族的汉化问题。

所以选C项。

答案:C4.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二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的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答案:B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依靠其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故选A项。

答案:A6.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解析: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和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学案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的特点。

学问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上下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公布均田令,按肯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缘由: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肯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夫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缘由(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膜深,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拟落后,_________常常发生困难。

(3)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平安。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乐观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稳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思维拓展:1.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2.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3.如何理解孝文帝奠定了南北统一的根底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一、选择题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2.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 )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前秦瓦解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3.透过下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右图的人物是( )A.后燕太医B.汉族地主C.汉族儒生D.鲜卑贵族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71年,拓跋宏继承帝位B.孝文帝汉化的推动者是冯太后C.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9.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0.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北师大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北师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民族政权。

其中由鲜卑族建立的是( )A.后赵B.代C.前秦D.后凉【解析】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的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故选B项。

【答案】 B2.通过右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北魏骑马武士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反映了北魏时期较高的陶瓷艺术,①②③正确。

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从图中无法体现,排除④,故选D项。

【答案】 D3.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C.封建制经济形式D.半畜牧半农业【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项。

【答案】 C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游牧”“农业经济”,实质上是农业化的过程。

A、D两项正确,但不符合“经济角度”这一限定;C项说法违背史实。

【答案】 B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当时拓跋贵族采用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故选B 项。

【答案】 B6.北魏前期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有( )①“宗主督护制”使广大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②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使民族矛盾不断激化③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④民族融合趋势出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不是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表现,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阐讲】1、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条件A.民族大交融趋向的出现:北魏一致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交融加快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期间那样强烈的民族矛盾已逐渐跟着民族交融而除去(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向;汉人学习少量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亲密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盛与一致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对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杂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迫很大,鲜卑贵族中守旧权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示,北魏仍用原有方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一定实行改革;C.北方长久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需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伍,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域此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定。

跟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伍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交融的大趋向,为增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怎样评论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向,突破守旧权力、习惯权力的阻止,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鼎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优异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1)、先进必定战胜落伍;(2)、民族交融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一定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民心;(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拥有波折性。

3.对于民族交融的基本理论民族交融是指不一样民族之间在民族迁移、混居相处、长久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一样生产方式、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浸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亲密联系的结果。

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教材整理1 北魏的建立1.315年,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但很快被前秦所灭。

2.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深度点拨] 439年北魏能够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1)经济上,发展农业,适应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2)政治上,仿照汉制设官,国家机构日益完善。

(3)文化上,积极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4)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发动了一系列兼并战争。

教材整理2 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1.北魏建立之初就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2.也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

[深度点拨] 北魏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原因(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材整理3 社会矛盾激化1.表现(1)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加之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3)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民族差异,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仍存在尖锐矛盾。

2.影响(1)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各族人民反抗不断,农民起义频频爆发。

(2)北魏统治者意识到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以巩固政权、缓和矛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1)主要矛盾: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

探究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提示】问题:赋税剥削沉重。

结果:阶级矛盾尖锐。

(2)史料二所述说明了什么?针对史料一反映的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孝文帝的改革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孝文帝的改革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孝文帝的改革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1)1.制定官吏俸禄制(1)原因:北魏前期吏治腐败,贪污现象严重。

(2)内容:规定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各级官吏不得征收自筹。

(3)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1)目的:为了遏制豪族隐匿户口,增加小农数量。

(2)作用: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加速了鲜卑和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深度点拨] 冯太后的改革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教材整理2 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1.孝文帝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

2.迁都洛阳(1)原因①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冷干旱,农业生产条件差。

②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③保守势力强大,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2)过程:以讨伐江南齐国为名,设计迁都。

(3)意义①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②有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材整理3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前(1)推行汉制:进行官制和礼制改革。

(2)继续推行均田制。

(3)改革传统的官员考核办法。

2.迁都后(1)重点:改革鲜卑原有的风俗习惯,推行汉制。

(2)内容[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史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高祖采取了什么策略?【提示】事件:孝文帝迁都洛阳。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一、北魏的建立1.背景:西晋灭亡后,出现“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氐族所建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再次陷入分裂局面。

2.建立:鲜卑发源于大鲜卑山,是东北古老的游牧民族。

汉时迁徙到河套的匈奴故地,形成鲜卑拓跋部;386年,拓跋珪称代王,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统一北方:武力统一蒙古草原诸部;398年,占领中原,都城迁至平城;439年,统一北方地区。

二、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1.出现原因(1)入主中原之后,北魏王朝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中原地区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植根于农业经济的汉文化问题。

(2)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北魏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2.表现(1)少数民族的汉化:打破原有的部落组织,将所有部落户口变成国家的编户齐民;各部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减免田租;网罗汉族士人参与北魏的政权建设。

(2)胡文化的传入:少数民族的胡文化为汉族人民所喜好。

[深度认知]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矛盾激化1.表现(1)阶级矛盾:农业落后;“宗主督护制”使政令难以推行,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官吏搜刮人民。

(2)民族矛盾: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被统治者歧视、屠杀。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尖锐。

2.影响: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各族人民反抗不断,农民起义频频爆发。

北魏统治者意识到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以巩固政权、缓和矛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深度点拨] 北魏前期的政治、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的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探讨北魏前期制度的利弊。

3、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获取有效信息。

二、作业类型1、阅读作业推荐学生阅读《魏书》《北史》等相关章节,了解北魏早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记录重要事件、人物和自己的思考。

2、论述作业给出论题,如“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撰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论述文。

3、史料分析作业提供北魏前期的一些官方文件、诏书、书信等原始史料,让学生分析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状况。

三、作业难度作业难度分为基础、中等和较高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1、基础层次主要是对一些基本历史事实的记忆和理解,如北魏的建立时间、早期都城等。

2、中等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如北魏早期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3、较高层次涉及对复杂历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综合分析,例如北魏前期民族关系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四、作业时间安排1、阅读作业可以安排在周末,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思考,读书笔记在下周一提交。

2、论述作业可以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完成并提交。

3、史料分析作业可以作为课堂练习,在课堂上预留 30 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场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作业评价1、阅读作业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书籍内容的理解程度、笔记的详细程度和思考的深度。

2、论述作业的评价依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方面。

3、史料分析作业重点评价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是否准确,能否提取关键信息,以及分析是否合理。

六、具体作业内容(一)阅读作业阅读《魏书》中关于北魏建国初期的章节,回答以下问题:1、北魏建国初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哪些?2、列举三位北魏早期的重要人物,并简述其功绩。

(二)论述作业“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1、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形成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全面认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北魏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培养其历史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作业内容1、资料收集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有关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列出主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地图绘制提供一张空白的中国古代地图,让学生标注出北魏的疆域范围,并标明主要的城市和山川河流。

在地图上标注出北魏与周边政权的边界和关系。

3、制度分析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制度,如官制、选官制度等,探讨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比较北魏的政治制度与同时期其他政权的政治制度,找出异同之处。

4、经济研究研究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分析北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势。

5、文化考察考察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文化特点,如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

探讨北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人物评价选择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重要人物,如拓跋珪、拓跋焘等,对其进行评价。

分析这些人物在北魏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学生根据资料收集和分析的结果,撰写一篇关于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书面报告,要求内容全面、逻辑清晰、语言通顺。

报告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应分章节阐述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如北魏的政治制度或经济发展,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3、课堂展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PPT 演示、演讲等。

其他学生在展示结束后进行提问和交流。

四、作业评估1、内容完整性评估学生的作业是否涵盖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方面,内容是否完整准确。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前期的社会特点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1、阅读任务(1)推荐学生阅读《魏书》《北史》中关于北魏前期的部分章节,了解北魏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阅读相关的历史研究著作,如《北魏史》等,加深对北魏前期社会的认识。

2、资料收集(1)要求学生收集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

(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片,包括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和自己的简要分析。

3、写作任务(1)撰写一篇关于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特点的短文,分析其优劣。

(2)描述北魏前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情况,每个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

(2)在班级内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观点和看法。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短文写作、资料卡片整理等。

2、口头作业小组讨论汇报。

四、作业时间安排1、阅读任务和资料收集:一周时间。

2、写作任务:两周时间。

3、小组讨论和汇报:一周时间。

五、作业评估1、资料收集评估(1)资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2)资料来源的可靠性。

2、写作任务评估(1)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有条理。

(2)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3、小组讨论评估(1)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2)讨论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

六、拓展活动1、举办“北魏前期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与北魏相关的展览,增强直观感受。

七、具体作业示例(一)阅读《魏书》中关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的章节,回答以下问题:1、拓跋珪是如何建立北魏政权的?2、建国初期面临了哪些挑战?(二)收集关于北魏前期均田制实施前的土地制度资料,制作资料卡片,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北魏建立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梳理北魏建立的过程,包括建立者、建立时间、定都地点等。

2、简述北魏早期的政治制度,如部落联盟制向封建君主制的转变。

3、概括北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如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情况。

(二)问题探究1、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例如权力分散、贵族势力过大等问题。

2、探讨北魏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研究北魏文化方面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情况。

(三)材料分析提供以下材料,让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初期,官员无俸禄,导致贪污成风,百姓苦不堪言。

”问题:这反映了当时北魏政治上的什么问题?材料二:“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上存在较大差异。

”问题:这种差异可能带来哪些社会矛盾?(四)比较分析1、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北魏与同时期其他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异同。

2、对比北魏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状况,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五)拓展延伸1、假设你是当时的一位北魏官员,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你会提出怎样的改革建议?2、思考北魏在民族融合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知识梳理和问题探究的书面回答,要求条理清晰、表述准确。

(2)撰写一篇关于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状况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 800 字。

2、小组作业(1)分组进行材料分析和比较分析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手抄报,展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作业评价1、知识梳理和问题探究的书面回答根据准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进行评分。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能够对北魏前期的发展进行客观评价。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巩固1、简述北魏建立的过程,包括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2、列举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官制、选官制度等。

(二)材料分析提供以下几段关于北魏前期经济状况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材料二:“初,帝(拓跋珪)破后燕,……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

”问题: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北魏初期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北魏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对比思考将北魏前期的文化与同时期的南朝文化进行对比,思考以下问题:1、北魏前期的文化在哪些方面与南朝文化存在差异?2、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四)拓展研究1、探究北魏前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如与柔然、氐族等的交往和冲突。

2、了解北魏前期佛教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上述知识巩固、材料分析和对比思考的题目,要求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撰写一篇关于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 500 字。

2、小组作业(1)分组讨论拓展研究的两个问题,并形成一份报告。

(2)制作一份关于北魏前期历史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四、作业时间安排1、书面作业:在一周内完成并提交。

2、小组作业:两周内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评价方式1、书面作业(1)根据答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进行评分。

(2)对小论文的结构、论证和语言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2、小组作业(1)根据报告的内容质量、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作业设计方案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归纳总结历史特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前期的发展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一)基础知识巩固1、北魏的建立与发展(1)简述北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以及其早期的发展历程。

(2)绘制北魏早期疆域扩张的示意图,并标注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扩张方向。

2、政治制度(1)描述北魏早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官职设置、权力分配等。

(2)分析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和不足。

3、经济状况(1)总结北魏前期的经济主要形式,如农业、畜牧业等的发展情况。

(2)探讨北魏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文化特色(1)介绍北魏早期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

(2)举例说明北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能力拓展提升1、史料分析(1)提供一些有关北魏前期的历史文献、铭刻等资料,让学生分析并提取关键信息,阐述其反映的历史现象。

(2)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来源的史料,探讨其差异及可能的原因。

2、历史比较(1)将北魏前期与同时期其他政权进行比较,分析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2)思考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3、问题探究(1)探讨北魏早期的民族政策对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2)研究北魏前期的法律制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三)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1)假设学生是北魏前期的一位官员,写一篇述职报告,阐述自己的政绩和面临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北魏朝廷的议政场景。

2、实地考察或线上调研(1)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与北魏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

(2)若无法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所在地区与北魏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图表绘制等,要求学生书面完成,锻炼其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学案:《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学案:《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

学案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建立1.建立的背景(1)西晋灭亡后,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十六国的混战中,鲜卑族拓跋部逐渐崛起。

(3)315年,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后被前秦所灭。

2.建立: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割据局面。

[重点精讲]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大规模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战乱,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联系密切,融合加强。

深化探究材料拓跋珪思考(1)简述以上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

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1.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前期统治者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2.少数民族带来的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

[教材百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是危机四伏。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人民版)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岳麓版)[名师指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建立1.建立的背景(1)西晋灭亡后,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2)在十六国的混战中,鲜卑族拓跋部逐渐崛起。

(3)315年,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后被前秦所灭。

2.建立: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割据局面。

[重点精讲]北魏孝文帝能够实施大规模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战乱,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联系密切,融合加强。

深化探究材料拓跋珪思考(1)简述以上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

拓跋珪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③为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准备了条件。

二、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1.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前期统治者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2.少数民族带来的胡文化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

[教材百家]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是危机四伏。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人民版)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岳麓版)[名师指津]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深化探究材料魏晋时期的耙地画像砖(甘肃嘉峪关出土)(1)上图反映了当时出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2)出现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因是什么?(3)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答案(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魏统治者采取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和政治经济制度;重用汉族人士,使其参与政权;鲜卑族与汉族生活在同一地域,相互学习和交流等。

(3)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三、社会矛盾激化1.原因(1)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些豪强地主大肆搜刮人民。

(2)统治者把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战争中驱使他们冲锋在前,任意杀戮。

(3)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各族人民反抗不断,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归纳总结]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1)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2)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需要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3)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深化探究探究点1 阶级矛盾尖锐材料《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思考(1)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阶级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探究点2 民族矛盾激化材料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思考(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答案(1)问题:北魏采取民族分化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人民作战。

(2)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巩固。

课堂小结1.2019年12月2日,中国新闻报道,在云冈石窟发现北魏寺庙遗址,专家呼吁有关部门要科学合理地保护。

那么,北魏建立是在( )A.386年B.398年C.399年D.439年答案 A解析北魏建立是在386年,故选A。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 C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

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答案 B解析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的激化。

4.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A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族相对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鲜卑各部落之间的矛盾还不足以构成社会问题。

5.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民起义。

①②属阶级矛盾,③属民族矛盾,④属于引发的社会危机,所以选A。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材料二《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所述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

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实质: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

②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压迫政策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探究与思考]1.提示(1)各民族应和平相处,友好交往以促进共同发展。

(2)各民族交往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在民族融合交往中,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和同化作用。

2.提示一、选择题1.439年,北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其统一( )①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②为黄河流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彻底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④为北魏全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创造了条件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一定的条件。

③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步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主要有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等。

3.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

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A.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B.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C.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D.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答案 B解析面对豪强地主的势力,北魏政权无力一一削平,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去行使基层政权职能,让他们去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维护统治秩序。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5.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6.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 B.②③C.①②③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从而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故①②③正确。

④是其背景,但不是改革的有利条件。

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材料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是什么关系?面对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民族矛盾尖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