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学源流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牒学源流考

摘要:谱牒学之源流可以溯及先秦时代,先秦典籍《世本》之《帝系》、《世家》即为最早之家谱,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南北朝时发展为一门专学。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元代因统治者歧视汉人、南人,禁止官私撰刻汉人姓谱,谱牒学无以发展。明清两代,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现存家谱几乎皆为此时修撰,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牒学家。

关键词:谱牒学;源流;《世本》

族之有谱,犹帝王之有世系,天子之有玉牒,诸侯之有年表,大夫之有世家,乃在记前言往行以示之于后世,鉴古而识今,亦所谓之“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矣!《世本》之《帝系》、《世家》,即最早之家谱也。家之有谱,亦犹人类之有史册,家谱即为一家一姓之史也,乃在于记述先烈,追溯本原也。近代梁任公先生曾言: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其言虽指旧史之弊,亦中乎谱牒缘起之的欤?

谱牒之兴,虽可溯及上古,然其真正盛行,实始自汉魏之纪也。当汉魏之世,尤其是季节汉之时,皇权衰竭,地方豪强四起,士族门阀迭兴,各阀掌控地方权柄,专利以胁中央。士族为别其同姓之亲疏,彰本族之声势,亦明本族之尊卑序次,各着家谱以明辨其虚实矣!曹魏代汉,任人不拘一格,此风略衰。晋室一统中原,不久中原震荡,晋室南渡偏安,门阀复兴,时谢安为东晋丞相,权倾朝

野,于是谢、张、王三大门阀鼎足而立。南朝四代,皆门阀士族所建,时之民谚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政治利益与经济权益的交织影响之下,阿谀奉承、谄媚权贵者比比皆是,乃至有篡改族谱以附士族者。各族为别亲疏、明尊卑,皆修谱以彰之。于是谱牒之学大盛,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贾弼之所着的《十八州士族谱》七百余卷,最为时人推重。刘宋刘湛、南齐王俭、萧梁王僧儒等人皆谱学专家,各有专着传世。谱牒之学成为一门学问。时之士族若不精通谱牒之学,皆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之依凭,亦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门阀的庶族寒士之鉴镜。

李唐之世,统治者欲借谱学打击旧士族势力,唐太宗时修订《氏族志》,将以李氏为首的关陇士族列居首位。唐初之士族门阀主要分四个地域集团,它们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关中士族实际上也包括部分陇右士族,李唐皇室即自称陇西李氏,故关中士族又称“关陇士族”。关陇士族以武功起家,在李唐正确中实力最强,是左右时局力量。江左士族及代北士族此时已全面衰落。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虽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然因其根深蒂固,在唐初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当时,士族门第观念在人的意识中也很有市场,贞观名臣魏征、房玄龄、李绩等都曾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时之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山东士族)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与山东士族相比,关陇士族在声

望和历史传统上皆有所不及。为了抬高皇权地位,唐太宗令高士濂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氏族志》一书写就,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太宗极为不满,又令高士濂等“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重修《氏族志》。新修《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士族崔氏降为第三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此次修订《氏族志》,表面上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谱学传统,实则不然。魏晋南北朝之际,“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已成选官之依据。而此次修《氏族志》则不是用作选官依据,而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尊崇当朝冠冕。通过此次修志,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山东士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六百五十九年),武则天通过高宗下诏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改修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许多以军功起家官至五品的庶族官僚皆被列入士族,后族武氏取代皇族李氏而为第一等,这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之界限。

宋代谱学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乃谱牒学集大成之作。郑樵(1104-1162),字渔仲,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南宋杰出的史学家。他十六岁丧父,自此谢绝人事,不求功名,与堂兄郑厚隐居山林,苦读诗书。靖康之变时他二十四岁,时金人南下,掳走徽、钦二帝,因激于爱国义愤,与郑厚上书

“甘一死而报国”,未得权臣采纳,便一心钻研“稽古之学”,“欲读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讨六艺之文”,在山中苦读三十年,有用十年时间寻访图籍,遇藏书家,必读尽而去。其研究范围广博,除群经诸子之外,于天文、地理、谚语、文字、生物、医药、谱牒之学等无不钻研。樵治学广博,功夫深湛,著述极为丰富,惜其所着多已亡佚,今仅存《通志》、《诗辨妄》(顾颉刚辑)、《尔雅注》及《夹漈遗稿》等书。《通志》是一部会通百科的史学巨著,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是我国典志体史学名著。全书共二百卷,包括纪、传、世家、载记、谱、略六种体裁:帝纪起三皇终隋恭帝;二十略止于唐末;纪传皆因袭旧史。二十略虽亦因袭旧文不少,然樵期之甚高,其《通志总序》曰:“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不能为也。不比纪传,纪则以年包事,传则以事系人,儒学之士,皆能为之。惟有志难,其次莫如表,所以范晔、陈寿之徒,能为纪传,而不敢作表志。志之大原,起于《尔雅》,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余史承班固谓之志,皆详于浮言,略于事实,不足以尽《尔雅》之意。臣今总闲暇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樵之所谓“汉唐诸儒所得而闻”之五略者,《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也;“汉唐诸

儒所不得而闻”之十五略者,《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谥》、《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也。此二十略,虽非全出于樵之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总结了唐以前典章制度之发展进程,并有许多见解卓越之言论,对我国史学贡献极大。《氏族略》是郑樵《通志·二十略》之一,是他的创造,即所谓“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的十五略之一。这是郑樵将其所着《氏族志》五十卷、《氏族源》、《氏族韵》等书七十卷精简缩略而成。是略虽多引《元和姓纂》之文,且承其体例,然郑樵却以其深沉之思,发其新创之见,对我国之姓氏来源及演变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其《氏族序》一文系统论述了先秦姓、氏有别之情况及得姓命氏之方式,并回顾了宋代以前我国姓氏学的发展概况。其编写体例曰:“帝王、列国世系之次,本之《史记》,实建国之始也;诸家世系之次,本之《春秋》世谱,实受氏之宗也。先天子而后诸侯,先诸侯而后卿大夫士,先卿大夫士而后百工技艺;先爵而后谥,先诸夏而后夷狄,先有纪而后无纪。绳绳秩秩,各归其宗,使千余年湮源断绪之典,灿然在目。”《氏族略》依此体例系统考察了根据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二十七种受氏方式而得之八百三十三个单姓、六百十四个复姓,又考察了代北复姓、诸方复姓等二百九十五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并按“平上去入”的四声韵部简略介绍了四百六十三个单姓、五十个复姓。因此,《氏族略》总共探讨了二千二百五十五个姓氏的源流与演变。此外尚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