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练后反思

教会学生练后反思
教会学生练后反思

教会学生练后反思

常听到学生感叹:考试题目很熟悉,但又忘了怎么解……课后与学生交流,往往很多学生把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怎么转化的给忘了,再者,学生做过多遍的试题仍有同学出错;或将试题稍做改动后,学生又会出现卡壳现象。很多学生都是埋于题海,拼命的做题、听题,用辛劳的拼搏换来成绩的点滴提高。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不善于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不善于纠正和找出自己的错误。

其实对多数同学来说,他们只是认为解完题,也就完成了作业,把最重要的知识内化过程视之可有可无的环节,因而在教学中需让学生认识到题后反思。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全集》)。其实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反思是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促进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形成。不少习题都有一定的潜在“功能”,做完一道习题后,养成反思习惯,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化理解,而且对训练思维,促进知识能力相互转化具有特殊功效。在反思中吸取教训,会反思是一种智慧,反思是纠正错误的第一步,能够反思是有理性的表现。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练后反思。

1、反思读题疏忽

练习以后首先要思考读题过程中是否有疏漏的地方,以免再发生同类的错误。

如: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某些同学不负责任的是

A、学习上能够做到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从不拖拉

B、对待朋友真诚相助,只要合理,尽自己所能进行帮助

C、小明不小心打破了门上的玻璃,敢于承认并及时换上新的

D、有的同学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并有抄袭现象

分析:对于选择题,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选择选项中正确的做法,而这一题中的是选择选项中不正确的做法,按照习惯的做法去做,这个题就出现了多个

正确的选项,所以在练习中,有的同学会问到有多个选项的问题。

反思:这个题为什么说我做错了呢?经仔细读题,发现漏掉了一个“不”字。

2、反思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文字材料题,一定要认真读,找出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六一节前夕,某电视台特地为单独在家的未成年人制作了一期《不要开门》的电视专题节目。在节目中,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人员,带着礼物来到一些孩子的家门口,“引诱”孩子开门。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门答应。另外一般孩子的表现令人担忧,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带着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节目播出以后,一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分析:材料中多次出现的“引诱”“诱惑”的词语,与课本的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的诱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反思:阅读材料的内容,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弄清楚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对我们以后的做此类型的题有很大的帮助。

3、反思问题问的是什么

练习后从问题的问出发,看清楚问是什么。这样做才可避免盲目性。

如:2010年10月19日晚,网络若干论坛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10月24日,蒙牛“诽谤门”案件侦破后,涉及蒙牛诽谤门的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等4人被批捕。

这个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问题的是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应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做,而同学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答出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或这件事情有什么危害。

反思:找准问的内容,才可以知道从哪一个方面考虑这一个问题,以此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4、反思多方面分析问题

对这一问题,从多个方面思考,可以提高我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12岁时开始学习游泳,并在14岁那年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两金一银,确因过敏性紫癜不得不放弃游泳生涯。但他并没有放弃梦想,潜心投入他心爱的音乐事业——钢琴。练琴的坚信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琴键,李卫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坚持每天连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痛,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7级。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寂静,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

为什么说“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

分析:材料中刘伟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体现了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练琴,并且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反思:自己的答案是否全面?认真思考后发现这一个问题的从多个方面来解答,由此可见,在答题时要防止片面性。

5、反思变化

练习后从题目的实际出发,把原题“改头换面”,变多个材料,多种问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

如:五年前,一位高考落榜的青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深圳打工,不慎受了重伤失去左臂。在极其痛苦中他挥起手中的笔,写出了一部反映特区打工生活的长篇小说,收到了社会的好评。这位残疾青年再回首自己的生活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痛苦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为什么这位残疾青年说:“痛苦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又如:价值判断题挫折这意味着失败,会使人一事无成。

分析:这个青年不慎失去了左臂,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也是遭遇了挫折,这正好与价值判断一题中的“挫折”一词相吻合

反思:通过材料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同一知识点的最大功能,从而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奥妙。

雨果说过: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在解题后,

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山,看得远,驾驭全局”;只有勤反思,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勤反思,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可见,反思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同时也使得我们有能力去做进一步的探究,会发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应经常的有目的多角度引导学生学会题后反思,教会学生反思,锤炼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开发创新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