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范文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4e4c43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79.png)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当前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重视阅读量的积累。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开阔。
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在匆忙之中静下心来,我不断问自己:你引导学生读书得法了吗?真正帮助学生把读书所得转化为能力了吗?这里的能力我认为不单指学习方面,还应包括学生的生存能力。
这样的想法是源于我教过的学生,读了很多书,很爱读书,可书面和口头表达都成问题,与人交往也不通畅,有一点自我封闭的状态。
那么书读哪儿去了呢?很遗憾,任教两年,虽使他的学习状态有改观,但我一直无法走进他的内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现象的本质原因。
可见,如放任孩子去读,仅提供书目或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在研究读书的方法指导、思想引领等等,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就好比吃一顿自助餐,美食琳琅,个个营养,是否随意吃进去都有益处呢?在程序上也有先后之分,讲究吃的科学。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我找到了源头。
且看叶老的原文:“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
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近于标准。
一般指导自然愈完善愈好;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
总之,教师在指导方面多尽一分力,无论优等的次等的学生必可在阅读方面多得一分成绩。
单是考查,给分数,填表格,没有多大意义;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
”看,读书不是漫无目的,教师一定要有所思考。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4b7483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5.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一」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活。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f7de5a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b.png)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文集给
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读完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深受启发,有以下几点感想:
1. 人本教育的重要性
叶圣陶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
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整个人的发展,而不仅
仅是研究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致力于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知识的基础上成为有道德、有创造
力的人。
2. 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
叶圣陶在他的教育文集中也强调了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并将
之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教育了解社会问题、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
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叶圣陶提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个人的一生,并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总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人本教育理念、关注社会问题的观点以及对教育的持续性的认识都让我深受触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借鉴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的方式,为培养有道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a7ed3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3.png)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
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
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那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这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88892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4.png)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读后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
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点。
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
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
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
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
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
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
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
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予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
【精品文档】叶圣陶读后感大喉咙-范文模板 (9页)
![【精品文档】叶圣陶读后感大喉咙-范文模板 (9页)](https://img.taocdn.com/s3/m/97f000aabceb19e8b8f6ba57.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叶圣陶读后感大喉咙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感悟--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
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
‘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呢?”“哈哈哈……”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
”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900823ecc7931b765ce15ad.png)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第四篇: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五篇:叶圣陶教育思想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叶圣陶读后感
![叶圣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344b5fb58fb770bf78a55ec.png)
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富翁》,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
这篇童话主要讲了有一个地方,孩子们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家长就教育道:“孩子,你们要克勤克俭过日子,专心一意想法子弄到钱,钱越多越好,装满你的钱袋,装满你的箱子,装满你的仓库,你就成为富翁了。
世界上最尊贵的是富翁,他们有一切的权力。
世界上最舒泰的也是富翁,他们什么事也不必做,需要什么,只要花钱去买就是了。
孩子,你开头要勤俭,待你成了富翁,你就有福了!凡是拿这一番话来教育孩子的家长,大家都一致称赞是好家长。
孩子们从吃奶开始就坚决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在那个地方,富翁就十分之多。
成为富翁的人呢,一想起家长们的教训,就觉得十分有道理,眼前的事实证明,一切权力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了,他们要又高又大的房子,自然有人来给他们造,他们要去什么地方,自然会有人抬着轿子、拉着车子把他们送去。
他们什么事都不用干,今天跳舞,明天聚餐,好不快乐!而那些没有成为富翁的人就在不断努力成为富翁。
有一个石匠在开山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金库。
从此,那里的人都成了富翁。
可是后来,富翁们的粮食吃完了,粮食店的老板也不卖粮食了,农夫也不种菜了,那里的人陷入了饥饿的恐慌之中。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为故事中的人们感到可笑。
金钱是很重要,富翁的确很好,但是有些人活到世上就是为了钱钱钱,这样的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只为了钱,反而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我认为这样的人是最最搞笑的人!叶圣陶先生用童话的角度讽刺了那些只为了金钱而迷失自己的人,《富翁》就是很好的例子,希望大家能去看看。
叶圣陶读后感2寒假期间,我读了《小学生叶圣陶读本》这本书。
叶圣陶先生笔下文章优美,使人感慨万千。
这本书写的都是叶圣陶美丽的童话、诗歌和散文。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童话是《小黄猫的恋爱故事》。
《小黄猫的恋爱故事》讲了一只小黄猫喜欢上了一只鹅,它们天天在一起愉快的玩耍。
后来,鹅深深的爱上了小黄猫。
叶圣陶读后感
![叶圣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ddfc21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6.png)
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叶圣陶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叶圣陶读后感篇1《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种子》。
讲的是一粒非常宝贵的种子,先后落到了国王、富翁和士兵那里。
他们都把种子看得很娇贵,精心呵护,想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果种子怎么也不发芽。
后来,种子被一位农夫捡到了,便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起埋到地里,对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视同仁,一起浇水、一起施肥。
不久,这粒种子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从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叶圣陶童话》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词好句,里面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小白船”等等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古代英雄的石像”、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古代英雄的石像”是写了以前有一个英雄,由于大家都想纪念他,就让雕刻家雕了下来,把它搬到了广场的'正中央,而且很高,下面的底座就是零零散散的小石子粘在一起,把它支撑住。
每个人只要一经过广场,就会给石像鞠一个躬。
后来石像骄傲了,但是下面的小石头不高兴了,就趁晚上没人的时候把石像摔了下来,都变成了零散的石头,石像终于知道了骄傲是不好的。
但是这个世界很公平,谁都没有后悔药吃。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讲一颗小青石和一颗小黑石有了怎样的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还让小青石了解了一个道理: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要为大家服务。
叶圣陶读后感篇2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这本稻草人,非常的生动与感人,他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它所蕴含的哲理。
是那么震撼人心,使人不禁感叹!我最欣赏与喜欢的就是稻草人这篇文章了。
稻草人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稻草人,爱帮助别人,一心为农田为主人着想的故事。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bdb4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8.png)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文集是他对教育理念的总结和阐述,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也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科举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叶圣陶的教育文集中,他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他还强调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注重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同时,我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文集还让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中国的教育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功利化倾向、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也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总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相信,在叶圣陶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8f747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e.png)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叶圣陶老先生吧!对,他就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读本》,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含羞草》这篇课文。
主要讲的是:一棵含羞草有一天发生的事。
这篇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做人做事都要谦虚。
期中试卷发下来后,我是欢喜参半。
语文98,数学100,考得还可以,但是英语由于粗心没有发挥好,仅考了82分。
虽然这门没有考好,但是自认为那两门考得不错,所以心里还是有点沾沾自喜。
妈妈看出了我的浮躁,语重心长地说:“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考完后对自己的总结,它反映了你最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效果。
所以,考不好不能萎靡不振,考好了更不能骄傲自满。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但仍在我脑海里挥之不散。
我应该像文中的小草学习,做个谦虚的人。
不能像玫瑰花那样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后果。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定谨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名言,做一棵“含羞草”一样的人。
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
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a30e4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5.png)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读《叶圣陶文集》有感【精选资料】
![读《叶圣陶文集》有感【精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2eb6ac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1.png)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读《叶圣陶文集》有感翻开《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我心中充满惊喜与震撼,深感这本书的实用性,同时也被叶老这样的“一代宗师”深入浅出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论述所折服。
对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应该如何来教学,他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的许多观点与我们当前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一致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体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是来自生活的,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是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
他说,“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
”语文教学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而且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
学生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阅读的收获,又提高了生活的品位。
阅读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学中要沟通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如苏轼的《定风波》,在学习课文时,就要抓住作者的旷达来思考在生活中的自己。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先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引导之后,学生能自己理解,要在学生走不通的时候,才给他们扼要点明。
教师教语文课时,‘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老教学思想的精髓。
当然,叶老并不是否定教师讲的作用。
他认为“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
把文章讲透了,就也是‘文’与‘道’兼顾了”。
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当前我们正确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其实有着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张衡传》里的“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
学生应结合整句话和上下文理解“征召”,要联系已学的征字(从此替爷征、岁征民间等等。
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https://img.taocdn.com/s3/m/051da6cc5727a5e9846a6141.png)
教是为了不教──读《叶圣陶文集》有感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拜读了《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看到的是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我心中充满惊喜与震撼,印象最深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听起来很是简单,但其实意味深长。
“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教”是手段,“达到”是过程,“不需要教”是目的。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过多地人工斧劈、雕琢,无异于揠苗助长。
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扶贫”,也助长了思想的懒惰。
不如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领略成长道路上的风景。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教师面往往不敢放手。
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
回想起自己上了十几年的学,一直是老师一遍一遍的讲,自己跟着老师的思路学,成绩也很不错,又何必放手呢?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二、正面引导,发挥的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
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初入学时,他们更多的仍是依赖老师,不会自己给自己安排。
这时,教师要制订合适的一日常规,从各方面习惯上加强教育。
在学习上进行细致的指导,让学生清楚,每天晚上到家之后就应该是复习和预习,然后可以超前学习。
让学生明白作业如何写,课堂怎样做到紧张高效地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听课。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的前提。
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促进班级学风的形成,也才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36a5e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0.png)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3篇)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4a668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7.png)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叶圣陶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其德育思想深刻地融入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
自叶圣陶研究会成立以来,众多专家对其德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普遍认为,叶圣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理念的基石,他提出的“一切知识的根源就是道德”等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教育精髓可以用“都是为了达到不教”来概括。
这一理念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深刻。
叶圣陶主张,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最终达到“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的境界。
为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生活本源观。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特别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学习。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三、叶圣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叶圣陶提出的“导”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以引导学生从依赖老师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全面发展,加强德育教育,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024年读《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心得体会(二)研读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后,深感启发。
书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为教师职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宝贵的指导,犹如夜海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神圣职责。
每一天,我们都面对着充满活力、满怀梦想的学生,他们的信任与敬仰赋予我们无尽的动力。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https://img.taocdn.com/s3/m/60dcb04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2.png)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3篇叶圣陶集读后感1假期里,我读了《叶圣陶全集》。
其中《傻子》这篇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傻子”代表了普通人的形象,却做了伟大的事情。
有一次,师傅让傻子和徒弟锯木头。
已经是深夜了,师傅已熟睡。
只有他俩在锯木头,傻子让二师兄睡觉,而自己却要锯两份木头。
还有一次,傻子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馒头送给了街头流浪的人,所以邻居都说他是傻子。
有一天,傻子在广场看到很多人,是国王打败仗了,想把敌人全部杀死,现在就想杀人,傻子看着气昏的国王说:“国王,不必等敌人了,您要能杀人解解气,那就把我杀了吧!”别人都喊他“傻子”!可皇帝却惊呆了,他说:“谢谢你!”国王请傻子去宫里喝酒。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傻子的心的很善良,我觉得别人说他傻,可我觉得他并不傻,我们还要学习他这种乐于助于的精神,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叶圣陶散文集读后感2《叶圣陶小说散文选》是译本中英对照的现代文学作品。
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
作品描写了很多个短篇故事。
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战争的年代。
例如:<<潘先生在难中>>、<<一个练习生>>和<<一篇宣言>>。
这三个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练习生〉>。
那个练习生的遭遇很像我们的生活。
他是一个初中生。
由于爸爸失业。
就被迫停学了。
在当时的环境中,温饱成问题,还谈什么上学。
当我看到他被迫停学,父亲在家为他找工作而着急。
我就想起了,我中国的朋友。
我的朋友的遭遇就比他好多。
毕竟,是生活的年代不同,所遇到都是有不同,但同样的困难。
由于金钱问题,他也是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
找到工作,换担心要交保证金之类的。
我的朋友的母亲就把积储交了保证金。
而“他“的父亲就把全家之宝给买掉,才够钱给保证金。
不同的年代,总是存在一些相同的问题。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个初中生什么也不会,就离开家人到远方给人打工。
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bb83db43323968001c9232.png)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文化巨子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课余时间里,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和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功名利禄。
比较通达的人不是这个看法,认为学习是为了受用,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传统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要坐十六年,听十六年。
十六年坐着听,是一种很重的刑罚,随便做点什么,都比白做十六年强得多。
我觉得受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一个人首先知道自己的需求,才会从学习中得到所需要的宝贵知识、生活信念,不是没有主次的知识灌输;二是要知道社会国家团体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来发展自己而所必需的人才;三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运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使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加强。
所谓数业有专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一专多能使学生们最好的选择。
要使学生们在一些重要的课程上培养自己的兴趣,使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有趣味的学习,不但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还能使自己的注意力加强,让学习事半功倍。
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博学多才志趣盎然的新型学习者。
就如有人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更自信、更成熟、更愉快,让学习变成一种艺术。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dbb65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1.png)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文集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实践的深刻思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启示。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叶圣陶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格和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叶圣陶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他主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文集中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业,更是社会的事业,教育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业,更是社会的事业,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将继续努力,以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叶圣陶教育论集读书报告范文
![叶圣陶教育论集读书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79ab15700abb68a882fb60.png)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一,语文的内涵观什么是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一、读后感的概念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
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
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
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
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
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
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范文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
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
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