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
12 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
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
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
15 浮:浅。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
20 季绪:刘修的字。他是汉末作家。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
21 方:比。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6 声:名声。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àn见)》篇中的话。
7 《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
8 《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9 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注释〕
1 麏(jūn君):獐,似鹿而小。雉(zhì志):野鸡。悬绝:相差极远。
2 砾(lì力)石:碎石块。
3 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正目而视,眼多青处。眸:眼的瞳仁。
4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文心雕龙全文及译文

文心雕龙全文及译文

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诞生,何等辉煌呀!玄妙、黄色的混合,产生了天地,方圆使它们的形体有了区分。

日月如重叠的璧玉,来展现上天的美好形象。

山川如灿烂的锦绣,来铺就大地的美丽形态。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有文采的表现。

抬头观察天上日月闪耀的光芒,低头察看地上草木茂盛的景象,天地高卑的位置已经定位。

所以天地间有了阴阳二气。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是自然钟爱的生灵。

这就是所说的“三才”。

人是五行中的优秀生灵,是天地的心灵。

心灵产生了思想,思想形成了语言,语言明确了文明。

这是自然的道理。

由此推及到世间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吉祥的征兆;虎豹凭借鲜明的条纹凝聚成矫健的英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设色的妙笔挥洒;草木花朵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想。

这些充满文采的自然景象难道都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吗?(其实)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发出响声,音调谐畅如吹竽笙埙篪;泉水击石石头发声,声韵和谐像击磬鸣钟——所以形体确立文采就形成了,声音发出语言就产生了。

没有知觉的事物都有丰富的文采,(这样看来)有知觉的动物难道没有文采吗?。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知音》赏析(2011-11-04 13:37:30)转载▼标签:杂谈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

“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

《吕氏春秋·本味》中说,伯牙弹琴的时候,当他想到巍巍的泰山,钟子期就从他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泰山”;当伯牙想到滔滔的流水,钟子期就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流水”。

后人就称钟子期为“知音”。

《知音》的篇名就是借此来比喻文学批评者的善于辨别文学作品;同时也表示,真要如“知音”者那样做好文学评论是不很容易的,所以本篇第一句就是:“知音其难哉!”文学批评难在何处呢?在《知音》篇中,刘勰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一是“知实难逢”。

首先讲“知实难逢”:刘勰举出秦汉以来文学批评中的大量实例,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

有的是“贵古贱今”,认为今人的作品总不如古人好;有的是“崇己抑人”,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有的则“信伪迷真”,轻信虚伪而不明真象。

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批评,当然算不上“知音”。

但这样的事实却大量存在,所以刘勰十分慨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地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

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

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

这就说明了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必要。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最早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它涉及的范围之广,评论之深,影响之大,都是后世文学批评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本文将分享“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并深入探讨其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心雕龙》原文《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原文共分为六十个篇章,包括题记、跋、序言、绪论、批评文章等。

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篇章举例解读。

篇名:才性原文:“夫才性者,天之所先施。

气象常制,不可移易。

慧狄生良,公刘、蜀梁、隗固以为奇。

岂天人之所能改废者哉?”翻译:才性指的是人的天赋才能。

它是天赋的,常规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类似慧广生了一个才子,公刘、蜀梁、隗固也觉得奇怪。

这说明才性是无法被改变或废弃的。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意义1.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类别,并阐明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学史迹的描述和推断,指导了中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2.揭示文学的真正价值《文心雕龙》呼吁人们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价值,以及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内部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示出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思想、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提高文学创作的技巧在《文心雕龙》中,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技巧和原则,为后续的文学发展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4.为文学思想释放空间《文心雕龙》开创了对文学思想的解读空间。

只有对文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发掘出文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结论《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著作,并对后世文学批评著述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在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文心雕龙翻译

文心雕龙翻译

这部书所以称为“文心”,因为是说明在写作文章时的用心的。

从前涓子曾写过一部《琴心》,王孙子也曾写过一部《巧心》,可见“心”这个词好得很,所以用做这部书的书名。

自古以来的文章都是用繁丽的文采写成的;现在用“雕龙”二字来称这部书,并不仅仅是由于前人曾用以称赞过驺奭富有文采的缘故。

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人才则代代都有;他们所以能超出别人,也无非由于具有过人的才智罢了。

但是时光是一闪即逝的,人的智慧却不能永远存在;如果要把声名和事业留传下来,主要就依靠写作了。

人类的形貌象征着大地,又从五行里取得自己的天性;耳目好比日月,声气好比风雷。

他们能超过一切生物,可算是灵异不过的了。

但是人的肉体同草木一样脆弱,而流传久远的声名却比金石还要坚固,所以一个理想的人活在世上,应该做到树立功德,进行著作。

我难道是喜欢发议论吗,实在是不得已呀。

我在七岁的时候,曾经梦见一片像织绵似的云彩,就攀上去采取它。

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又梦见自己捧着红漆的祭器,跟着孔子向南方走;早上醒来,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伟大的圣人是多么不容易见到,他居然托梦给我这个无名小卒!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没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

因此我想到,要阐明圣人的思想,最好是给经书作注解,但是马融、郑玄这些前代学者,在这方面的发挥已很精当,即使我再有什么深入的见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

不过想到文章的作用这点,确实是经书的辅佐。

各种礼仪要靠它来完成,一切政务也要用它来实施;乃至君臣之业也赖以焕发光彩,军事国政也借以发扬光大。

仔细追溯一下它们的根源,没有一件不是从经书上发展而来的。

可是后世离开圣人太远了,文章体制逐渐败坏。

有些作家只是喜欢新奇,一味追求浮浅怪异的文辞,就像在已经华丽的羽毛上再加文饰,在巾带上再绣以花纹一样,使文章越来越离开根本,最后就会走向错误而漫无节制的道路。

《尚书·毕命》中讲到文辞问题,曾经说过应该抓住要点;孔子教育学生,也曾说过不要去搞不正确的学说。

《尚书》和孔子的说法有所不同,但应该注意领会其主要精神。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作者为刘勰。

以下是分享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

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

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①璧环状的玉。

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

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

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

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

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

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

【译文】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

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

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

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

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

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较为集中讨论文学批评的专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讲述“知实难逢”,指出正确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接着是“音实难知”,指出文学作品本身较为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难以做到恰当评价。

第三部分提出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要博览群书,排除私见偏爱,并从六个方面考察作品的表达和思想内容。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本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全面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___的批评实践基本上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___是如何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1.知音难得,意为找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很难。

2.音乐的实际表现难以被人理解,而找到欣赏自己的人更为困难。

3.古代的知音,通常是因为思想和兴趣相同而成为好友。

4.意思是在思想和兴趣方面与别人相似,因此容易找到知音。

5.指即使没有亲自见面,只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也会产生思念之情。

6.引用《鬼谷子》中的话,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求。

7.指《储说》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70年左右。

8.指___的《子虚赋》最早成书于公元前30年左右。

9.指___和___都很欣赏___和___的作品,但却没能与他们相见。

10.指___被下狱,___被冷落。

11.指班固和___的作品成就相当,但班固却对___看不起。

12.班固和___都是汉代的文学家。

13.指班固和___的文学成就不相上下。

14.指班固嘲笑___写文章没有停止的时候。

15.意思是___写文章写得太多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16.___是汉代文学家,曾与___有过交往。

17.___是汉代文学家,___批评他的作品。

18.指___请___修改文章。

19.意思是___的请求得到了___的称赞。

20.___是汉代文学家,喜欢批评别人。

文心雕龙·知音卷四十八(3)原文

文心雕龙·知音卷四十八(3)原文

文心雕龙·知音卷四十八(3)原文文心雕龙·知音卷四十八(3) 【原文】赞曰:洪钟万钧,夔旷所定①。

良书盈箧②,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

独有此律,不谬蹊③径。

【注释】①夔:舜时的音乐官。

旷: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音乐家。

②箧:箱。

③蹊:路。

【译文】总结:洪大的乐钟重达万钧,只有夔和师旷才能制定。

满满一箱子的好书,依靠卓越的鉴赏家来评订。

流荡的郑国音乐使人走入歧途,审查鉴别请不要因它而错听。

唯有遵守评论鉴赏的规则,才不会搞错迷失方向。

【评析】《知音》的知是懂得的意思,音指音乐。

知音即懂得音乐。

刘勰用知音作篇名意为:文学也如音乐一样需要知音的评论和鉴赏。

本篇论述了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著。

全篇分四部分:一、讲知实难逢。

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贵古贱今,好的文学批评家难于逢遇。

二、讲音实难知。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抽象复杂,以及评论家见识有限又各有偏好,所以做好文学批评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讲文学批评鉴赏的方法:评论者应该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角度,从此出发来考察其作品。

四、提出文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刘勰认为无论帮助读者识别作品和促进文学的发展,都需要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相当全面地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和欣赏等问题。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宋代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学批评集成,被誉为“文学批评的圣经”。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学理论。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文学批评汇编,共分为十篇,包罗万象。

刘勰在书中涵盖了很多文学范畴,包括文学分类、文学艺术、文学传统、文学规范等等。

这本书于南朝宋代刘勰时期创作完成,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部写作指南,为文人提供了指导他们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追求真理、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方法。

这本书以文学创作的四种基本要素——主题、情感、思想和文学技巧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不仅提供了文学学者、作家和艺术文化爱好者极具参考价值的文学规律和文艺创作技巧,更给人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意识体验。

二、《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主题之要原文:凡作品之成则必有主题。

主题, 则是作者发源于气象风俗并与之相关连的深切思虑;主题,是诠解生命之真谛;主题,是反映历史之风貌;主题,是体现审美之趣味。

所以作品之主题若是不正,则其形式再为美丽,亦无所谓好作品也。

翻译:A work must have a theme in order to be completed. The theme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s profound reflection related to the climate and customs. The theme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y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aste. Therefore, if the theme of a work is not correct, even if its form is beautiful, it cannot be regarded as a good work.2.文学之道原文:然古文者本以传主旨、达情思、发议论为主,故不拘于形式,亦不计创制,但凡能达其旨、引其意者,皆可谓之佳句。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小说
• 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繁盛。这 时,写作小说几乎成为一种风气,不仅作 品的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出现了前代 所没有的盛况。这个时期的小说,就其内 容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谈鬼神 怪异的“志怪小说”,一类是记录人物轶 闻琐事的“轶事小说”。
志怪小说
• 《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 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 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 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黜免篇
•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 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
• 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忧悔篇
• 1.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ト 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 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
• 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 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 得复杀我东阿。”
世说新语局限性由于作者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士族文人风尚的影响它不但没有接触到广大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而且对统治阶级生活的记载也缺乏批判的态度这不能不大大降低了本书的思想性并给后世读者带来消极的影响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王羲之(321—379)
• 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初 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 远将军,江州刺史。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 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卒赠金紫 光禄大夫。有诗文集十卷。清人张溥《汉魏六朝 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 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

[整理版]文心雕龙知音翻译

[整理版]文心雕龙知音翻译

《文心雕龙·知音》- 原文与翻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

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文心雕龙.知音》译文

《文心雕龙.知音》译文

知音多么困难啊!音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音乐的人又实在难遇到,碰到知音的人,千年只有一次吧!从古以来的“知音”,大多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非的《储说》方才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

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非却被囚禁,而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

这岂不是明白地看出了对同时的人看轻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章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能自己休止。

”及至陈思王曹植评论文人的才能,也极力贬低孔璋,丁廙请他修饰文辞,便感叹他的话说得好,刘脩喜好诋毁别人的文章,便把他比方为爱攻击人的田巴:从这些议论里,曹植的用意也可以看到了。

所以魏文帝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这并不是空话。

至于像楼护这种摇唇鼓舌的人,却荒谬地想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要咨询请教东方朔”。

于是桓谭这些人,都对楼护的谬论相视而笑。

他本来没有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重古代而轻视现代,两位君主便是;文才确实鸿博懿美,但却只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便属于这一类;学识够不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当成是真实的,楼护便属于这一类。

刘歆看了扬雄的《太玄》后说:“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瓮。

”这难道是多余的感叹吗?麒麟、凤凰与麏子、野鸡相差极远,珍珠、宝玉与沙砾、石子完全不同。

在阳光照耀下,有明亮的眼睛可观察它们的形态;然而鲁国的臣子把麒麟当做了麋鹿,楚国人把野鸡当成了凤凰,魏国人把夜光璧看成了怪石,宋国的愚客把燕地的石子当做宝珠。

有形的器物容易验证考查,还发生这么多的谬误;抽象的文情难于鉴定识别,谁说容易区分清楚?篇章复杂,质朴和文华交织着,人的爱好多有所偏,不能做到周全兼备的观察问题。

喜欢慷慨的人听了昂扬的歌声便会击节赞赏,有涵养的人看到细致的含蓄就高兴;喜欢浮华的人观看到绮丽的作品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听到奇特的作品就耸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文心雕龙知音翻译
《文心雕龙?知音》 - 原文与翻译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
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 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
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

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
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
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
也。

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
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

麒麟和
獐,凤凰和野鸡,都有极大的差别;珠玉和碎石块也完全不同;阳光之下显得很清楚,肉眼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

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但是鲁国官吏竟把麒麟当作獐,楚国人竟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老百姓把美玉误当做怪异的石头,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误当做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这些具体的东西本不难查考,居
然错误到这种地步,何况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本来不易看清楚,谁能说易于分辨优劣呢,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例如性情慷慨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一样。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

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
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
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

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

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豁。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了。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
难道担心作品太深奥吗,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

弹琴的人如果内心想到山和水,尚可在琴声中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何况文章既用笔写出来,其中的道理怎能隐藏,
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所以读者内心对作品中道理的理解,就像眼睛能看清事物的外形一样:眼睛清楚的话,就没有什么形态不能辨别;内心聪慧的话,就没有什么道理不能明白。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

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然而世俗上认识不清楚的人,深刻的作品常被抛弃,浅薄的作品反而有市场。

因此,庄周就讥笑人们只爱听庸俗的《折杨》,而宋玉也慨叹高雅的《白雪》不被人欣赏。

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从前屈原说过:“我内心诚朴,而不善于表达,所以人们都不知道我的才华出众。

”能认识出众的才能的,只有正确的评论家。

扬雄自称“心好沈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

扬雄曾说他自己“内心喜欢深刻的、博洽的、绝顶华丽的文章”,那么他不喜欢浅薄的作品,也就由此可知了。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只要是见解深刻,能看到作品深意的人,就必能在欣赏杰作时获得内心的享受;好像春天登台所见美景可以使众人心情舒畅,音乐与美味可以留住过客一样。

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美。

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据说兰花是全国最香的花,人们喜爱而佩在身上,就可发出更多的芬芳;文学书籍则是国家的精华,要细细体味才懂得其中的妙处。

一切愿意正确评论作品的人,还是特别注意这些吧。

赞曰:洪钟万钧,夔、旷所定。

总之,三十万斤重的大钟,只有古时乐师夔和师旷才能制定。

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

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满箱子的好书,就依靠卓越的评论家来判断。

郑国流荡的音乐会使人走入歧途,千万不要为它迷惑听觉。

惟有遵守评论的规则,才不致于走错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