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印发给学生)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写照,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标志性事件。

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学的各个时期,分析其主要特点。

1.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封建等级制度,统治者通过颁布法律和征税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农业依然是社会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社会注重礼仪与道德,儒家思想逐渐兴起。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家的分裂和战争,诸子百家思想逐渐兴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纷争激烈。

统一中国的理想逐渐出现,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时期。

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和文字,对军事和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汉朝时期也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期,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和商品。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和南部被分裂为多个政权,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的现象。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和商业繁荣的时期。

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对外交往频繁,丝绸、茶叶和陶瓷等商品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

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文学、艺术和科技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末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威胁。

丝绸之路逐渐式微,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却日益频繁。

明朝时期的航海家郑和远航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实力。

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封闭状态,科技和经济相对滞后。

7.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是悠久而丰富多彩的,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中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每个时期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被称为封建时代。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诞生。

商朝期间,奴隶制度和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周朝时期,分封制度的引入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如《尚书》和《易经》的形成和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和割据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分封制度的破裂和百家争鸣的兴起。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尤其是齐、楚、秦等国家的崛起和争斗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成为主导,儒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交替的特殊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统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事件,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繁荣和相对稳定。

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

宋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外族王朝,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1.春秋战国:总体: 社会大变革政治: 宗法分封瓦解,诸侯争霸混战,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开始形成经济: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文: 百家争鸣2、秦汉文明(前221-220年)总体: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丝绸之路开通。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4、隋唐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

经济:经济发展,曲辕犁,筒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5.宋朝: 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

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商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坊市界限被打破) ,土地兼并严重;思文: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6.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文: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西学东渐7.近代:政治: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产生心的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19c60 中体西用19c90 维新思潮20c初民主共和1915 民主科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8.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巩固政权的需要(国内反动势力反扑,国际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 <<共同纲领>>的颁经济:国民经济有待恢复;重工业基础薄弱思文:毛泽东思想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政治:”两个凡是”思想盛行,实质是”左”倾错误经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

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

汉赋)(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

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

信仰多样——儒、佛、道。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1.经济上:①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②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政治上: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3.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②人文意识增强③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④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⑤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③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⑤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⑥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③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君权威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思想上: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4.阶级上: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③民族交流与融合三、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④修筑驰道,交通便利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思想上:①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③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④统一文字4.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②民族交流与融合四、(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1.经济上:①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②土地兼并严重2.政治上:①汉承秦制,逐渐稳定②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3.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五、汉武帝时期(前156年一前87年)1.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2.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②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3.思想上: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4.民族关系:①民族交流与融合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特征里好多专业名词看不懂、不理解?没关系,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供大家背诵!快点击下方《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1.经济上: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②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3.文化上: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七、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1.经济上:①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②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③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②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⑤社会矛盾尖锐3.文化上:①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②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③玄学产生④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②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八、隋唐(581年—907年)1.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③商品经济发展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策开明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文化上:①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②三教并立、三教合一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民族关系: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民族交流与融合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5.军事上: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九、宋元(960年-1368年)【1】进步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②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③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⑤对外贸易繁荣⑥经济重心南移3.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4.文化上①宋明理学的影响②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③指南针的运用④重文轻武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民族交流与融合6.社会生活:①市民阶层壮大②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③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②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③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3.文化上:①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②功利思想盛行③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④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十、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1】进步现象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发达②高产作物的引进③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⑤税制度改革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外交上:①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推行闭关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逐渐走向封闭4.文化上:①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呈现出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特征③西学东渐出现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②民族交流与融合【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②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3.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7、解放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试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1945---1949年的阶 段特征。
政治: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国家由和平走 向战争;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争。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国民政府恶性通货 膨胀;战争摧残;中国经济接近崩溃。 思想: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2、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 阶段,试从政治、经济、思文等方面概括该阶段的 阶段特征。
政治: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 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洋务 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 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经济:列强在华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洋 务运动的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想: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 新派提出维新思想。
5、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1927----1937 年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总特征:国共十年对峙。 政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确立;中国共产党 开展武装反抗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道路的开辟;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 华局部开始。 经济: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民族工 业进一步发展;但整个中国经济是“基础差,底 子薄”。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 1919---1927年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 政治: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十 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中共诞生;第一次国共合 作,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经济: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和民族工业萧条。 •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毛泽东 思想萌芽。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古代希腊罗马史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近代中国阶段特征
总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农耕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详解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详解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单元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具体表现在:⑴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⑵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⑶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⑴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⑵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⑶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⑴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⑵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⑶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高中新课标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高中新课标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高中新课标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政治上:宗法统治秩序瓦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文化上:第一次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私学的出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经济上:(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牛耕普及;纺织业、手工业发达同:商业初步发展,但严格管理;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郡县制文化上:(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高度专制,任用法家(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儒家,儒学成为正统主流思想,思想大一统;出现太学;古代科技(造纸术)有所发展宋明清时期(宋907~1368年;明清1368年~1840年)经济上:(宋)商运发展迅速(明清)商品经济活跃(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缓慢,产生雇佣关系;手工业、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闭关锁国、海禁、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政治上: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经济上: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政治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危机严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列强侵略(1840年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被迫开放;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民国初年);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化上: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原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经济);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以上两点都属于政治);“经世致用”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60年代,“自强”;90年代,“求富”)使中国近代化科技起步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器物”(坚船利炮)到“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第一阶段: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1912年1月~1919年5月)。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高中历史各个时期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各个时期阶段特征总结

高中历史各个时期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夏、商、西周
政治: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统治。

扩展资料
经济:①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制(井田制)。

) ②手工业、商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丝织技艺发展迅速商朝时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西周时期工商业为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文化: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春秋战国(东周)
(1)政治: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各国变法图强,士人阶层兴起。

(2)经济:①农业: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产生,租佃关系产生。

②手工业: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③商业:官商垄断被打破,出现私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3)文化: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文学: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科技:天文学、数学、医学成就显著。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征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高中新课标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高中新课标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70);袁隆平
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1973)。
5
1978 至今
政治:民主法制完善;一国两制
政治:政协 16 字方针。村民
( 现 代 化 建 设 新 方针推进祖国统一。
自治。《告台 湾同 胞书》(1979),
时期)
外交:开创新局面。
一国两制(1982),九二共识,港
经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 澳回归。
(公元 220 年 展。分裂动荡。民族大融合。
~589 年)
经济:工商业破坏。
中正制(门第)。 经济:均田制,曹 魏翻车 ,南
文化:儒学地位受到佛道教挑战。 北朝的灌钢法。
文艺繁荣。
文化:三教并存。 北魏贾 思勰
《齐民要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 行书,顾 恺之绘画 理论
“以形写神”。
1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
经 济 :民 族资 本主 义得 到 较 快发展。
文化: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从 1937 年七 七事变到抗 战胜利 (1937~1945)
政治:日本侵华,民族危
政治:七七事变(1937),百团
机空前严重。国共第二次合作, 大战(1940),中共七大(1945)。
全民族抗战。
经济 : 民族 资本 主 义受 到 日
中 隋唐时期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完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才
国 (589~907) 古
善。政治稳定。民族融合。
能)。
经济:工商业繁荣,外贸发展,
经济:大运河, 曲辕 犁,南青

城市发展。
北白系统 ,柜坊, 飞钱, 邸店,广

文化:儒学和佛道教融合。文艺 州设市舶使。坊市制。

02秦汉时期-2022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

02秦汉时期-2022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1.政治(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文化(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问世等。

(3)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创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重点识记】汉代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12远古至1500年前后-2022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

12远古至1500年前后-2022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

世界古代史(远古—1500年前后)【阶段特征】1.古代雅典(1)经济:农业经济与工商业的特征及经济孕育出的文明特征。

(2)政治:民主政治,典型特征是城邦民主。

(3)文化:神本主义与人文精神。

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先哲,自我的哲学认识与实践。

2.古代罗马(1)经济:工商业经济发达。

(2)政治:共和国贵族与平民斗争、对外扩张。

(3)法治:习惯法与自然法;成文法;公民法与万民法。

3.中世纪:神权统治,神权高于世俗权力;领主经济政治;市民阶层;出现近代化文化的运动。

【主要表现】一、西方文明的摇篮1.古代希腊(前8—前4世纪)(1)政治领域①希腊城邦,小国寡民。

②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③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④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2)经济领域①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②工商业发达。

③手工业、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

(3)文化领域①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

②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等。

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2.古代罗马(前9—15世纪)(1)政治领域①《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②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③罗马帝国时期使用万民法,6世纪,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经济领域①古代罗马不断扩张,版图拓展,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古代罗马贸易、高利贷等引发众多经济和民事纠纷。

(3)文化领域①古代罗马建筑成就突出。

②罗马法精神中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罗马的重要思想成就。

二、中世纪的后期(14—16世纪)1.政治方面:中世纪即将结束,世俗政权与天主教神权实行联合封建统治。

2.经济方面:西欧地中海沿岸、尼德兰产生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开始复兴繁荣,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工商业城市。

3.思想文化:天主教的神学统治与文艺复兴的兴起扩展,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西欧近代大学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3)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4)文化上: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且有气势恢弘的特点。

(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的范围得以扩展,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A、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政治上: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南北政权并立、对峙;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2)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3)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如佛教与道教的迅速传播对儒学的冲击、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与反佛灭佛的斗争;科技成就较为突出。

(5)对外关系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2、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市坊制度盛行;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外贸易海陆并举,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民族关系上: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5、文化上: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C、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1、政治上: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商业突破“市”“坊”界限,北宋时开始使用纸币,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4、对外关系上: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得到恢复;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理学兴起,并对文艺产生影响;宋词的繁荣,元曲兴盛;风俗画盛行。

单元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阶段特征:明朝以及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达到顶峰,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流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得以产生并有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民族关系上: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4、对外关系上: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5、文化上:承古萌新是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表现在: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官方编纂大型图书);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清朝时京剧形成;“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模块二、中国近现代文明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单元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诞生、买办商人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器物”),“西学东渐”局面再度形成;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5、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单元五: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1894----1919年)阶段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涨,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得到发展。

2、经济上: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3、对外关系上:总理衙门1901年改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略中国,特别是日本,形成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