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面对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按照“调结构、扩总量、惠民生、强基础”的总要求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335.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52649元,可比价增长13.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14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629.79亿元,增长20.8%,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546.03亿元,增长20.9%,建筑业增加值83.75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466.89亿元,增长8%。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8.7:44.5:36.8调整为17.9:47.1:35.0。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075 人,下岗再就业28280人,登记失业率为3.9%。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37.2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01%,同比增加22.91亿元,增长20%。
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79.3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6%,同比增加14.46亿元,增长22.3%。
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94.44亿元,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11.4%,同比增加39.51亿元,增长15.5%。
二、农牧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239.14亿元,同比增长7%(可比价增速)。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5.9万亩,增长0.5%。
全年粮食总产量113.12亿斤,比上年增产8.12亿斤,增长7.7%。
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18.51亿斤,增长19.6%;玉米产量54.59亿斤,增长15.9%;大豆产量18.9亿斤,下降13%;马铃薯产量11.8亿斤,下降6.2%。
粮食平均亩产283.4公斤,增长7.2%。
呼伦贝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呼伦贝尔市统计局(2012年3月27日)2011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实施“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45.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6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509.95亿元,增长20.4%,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441.11亿元,增长21.4%,建筑业增加值68.84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20.76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19.6:42.1:38.3调整为18.7:44.5:36.8。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977人,下岗再就业17787人,登记失业率为4.1%。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4.3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04.0%,同比增加21.14亿元,增长22.7%。
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9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0%,同比增加8.92亿元,增长15.9%。
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54.93亿元,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10.7%,同比增加47.01亿元,增长22.6%。
所有旗市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均超过了2亿元。
二、农牧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4.60亿元,增长5.8%(可比价增速)。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58.8万亩,增长2.3%。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5.9万亩,增长1.2%。
全年粮食产量105.00亿斤,比上年增产4.90亿斤,增长4.9%。
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15.48亿斤,增长7.6%。
玉米产量47.11亿斤,增长5.1%。
大豆产量21.72亿斤,下降6.8%。
马铃薯产量12.58亿斤,增长26.6%;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72亿斤,增长11.9%。
2011年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巴彦淖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巴彦淖尔市统计局(2012年3月10日)2011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赶超崛起的目标,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自治区统计局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1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4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414.1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166.0亿元,增长9.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7:56.3:24.0演进为19.3:57.6:23.1。
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大关,达到4.3万元人民币,增长11.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6676美元。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6%。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4.4%。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0.0%,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9个百分点,是全市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主要推手。
烟酒类价格上涨2.7%,衣着类价格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4%,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7%,居住类价格上涨3.9%。
从生产资料价格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3%。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89.2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0.2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低于控制目标0.2个百分点。
全市共完成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6.8万人,完成目标任务101.7%。
完成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
2011年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和浩特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呼和浩特市统计局(2012年3月30日)2011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市委、市政府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立足实际,经济运行呈现全面增长,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一、综合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7.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7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5.0:36.3:5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05.5,比上年同期上扬5.5个百分点。
八大类指数中仅交通和通信下降0.8%;其余七大类全部上涨:食品上涨14.3%,居住上涨2.3%,烟酒及用品上涨3.1%,衣着上涨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7%。
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达107.8,比上年上扬7.8个百分点。
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住房类和服务项目类分别比上年上涨14.1%、5.5%、4.0%、16.3%、1.6%、5.4%、3.2%;仅交通类下降0.7%。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9%。
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6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1.87万人,增加0.72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0.97万人,减少0.03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9.61万人,增加0.2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7900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197人,其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5372人。
2011年各省区市GDP数据汇总
2011年各省区市GDP数据汇总天津重庆增速并列第一2012年02月02日07:38 来源:中国经济网手机看新闻编者按:随着1月即将过去,各省也纷纷公布自己的2011年年度经济数据。
除了山东、海南和云南外,目前已经有28个省份公布自己的经济“年报”。
在已公布年报的28个省份中,仅有北京、上海和浙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天津和重庆以16.4%的增速并列第一,两湖首超上海。
对比2010年的数据发现,2011年的GDP总量虽然有所上升,“万亿元俱乐部”也有所扩容,但是其增速有所放缓,如2010年GDP集中在14%—15%之间的有近10个省份,但是2011年,处于在这个区间的仅仅有3个省份。
2011年2/3省份GDP超万亿河南居中西部地区之首2011年各省区市经济发展数据(GDP)汇总广东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5.3万亿元)江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超4.8万亿元)浙江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32000亿元)河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突破2.7万亿元)河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24228.2亿元)辽宁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22025.9亿元)四川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21026.7亿元)湖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9635亿元)湖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9594.19亿元)上海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19195.69亿元) 福建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7500亿元)北京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6万亿元)安徽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5110.3亿元)内蒙古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超14000亿元)陕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2391.3亿元)黑龙江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突破12000亿元) 广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714.35亿元)天津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190.99亿元)江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583.8亿元)山西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1万亿元)吉林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0400亿元)重庆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10011.13亿元)新疆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6574.54亿元)贵州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5600亿元)甘肃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5020亿元)宁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实现2060亿元)青海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1622亿元)西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GDP达605亿元)(山东、海南、云南数据暂缺)外媒:中国各省人均GDP对比世界各国上海≈沙特京沪浙增长乏力折射结构调整困境摩根大通:今年中国GDP增速8.4% 房地产是最大风险香港财报数据提前出炉 2011年GDP增长或为5%人均GDP12447美元北京是富裕地区存争议点击进入人民财经频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11年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2 09:29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努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0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5.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317.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4481亿元,增长13.1%。
三次产业结构为13.6:50.5:35.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53.6%和40.0%。
市场物价仍处于高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5.8%,高于年初调控目标(4%左右)。
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4%。
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二降”:食品上涨12.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5.9%)、居住上涨6.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5%、烟酒及用品上涨3.6%;衣着价格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交通和通信下降0.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0.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5%。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下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62.7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27.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8%,比调控目标低0.22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我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05.6亿元,总量比上年增加4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
兴安盟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兴安盟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兴安盟统计局2012年3月15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盟各族人民在兴安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紧抓自治区帮扶、差别化政策扶持及鄂尔多斯对口援建等重大机遇,围绕推进“四个转变”、建设“四大基地”,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高度关注民生,主动融入东北、蒙东经济圈,着力实施转型跨越发展,全盟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农业生产喜获大丰收,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6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58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00.40亿元,增长5.4%。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1.8:33.6:34.6调整为31.5:36.5:32.0。
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8%、62.3%和17.9%。
年末全盟从业人员81.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6万人,增长5.4%。
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2.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5万人;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不含阿尔山森工集团和铁路职工)1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8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8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21人,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再就业人员7300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由盟就业局提供)。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30.36亿元,比上年增加8.14亿元,增长36.6%。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
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4%。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
乌兰察布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兰察布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三个基地”和“三个中心”,实现“三个翻番”保持“两个同步”的奋斗目标。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发展成效显着提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0.0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1.69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71.18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332.52亿元,同比增长15.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8.67亿元,增长20.2%。
第三产业增加值207.17亿元,同比增长12.0%。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5:52.3:31.2调整为本年的16.2:53.8:30.0。
一产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变价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0%;其中:建筑业增速达到20.2%,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
工业化率(工农业增加值之比)由上年的2.84增加到今年的2.98,增加了0.14个百分点。
从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4.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8%;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0.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4.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2%。
从拉动GDP增长看,第一产业拉动了GDP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
从拉动作用看,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达到61.1%,起到了火车头作用。
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2246元,同比增长13.3%。
全年财政收入完成51.3亿元,同比增长39.4%。
其中:市县级收入完成23.47亿元,同比增长35.4%;上划中央和自治区收入完成27.84亿元,同比增长42.9%。
呼伦贝尔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呼伦贝尔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美丽发展、转型升级、富民强市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困难,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展,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全市生产总值932.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3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92.60 亿元,增长24.3%,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36.93亿元,增长25.9%,建筑业增加值55.67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357.02亿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19.9:39.0:41.1调整为19.6:42.1:38.3。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0.3%,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1.7%,工业品价格指数100.9 %。
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衣着类下降2.3%、交通通讯类下降0.3%,食品类上涨7.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3.1%(见表1)。
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358万千瓦,增长4.8%,机耕地面积1600万亩,化肥施用量(折纯)21.86万吨,增长15.0%,农村牧区用电量1.66亿度,下降3.4 %。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部工业增加值336.93亿元,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78.6亿元,增长27.0%。
木材加工业增长25.7%、饮料制造业增长3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8.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6%、食品制造业增长38.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0.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70.1%。
企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
产品销售率达到101.8%。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表3)。
十二、资源和环境保护全市土地面积 25.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总面积1.262亿亩,市林地面积2.28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0.2%,有林地面积1.73亿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61%,森林覆盖率51.3%以上。
满洲里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满洲里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满洲里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局法定公布)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先行先试、率先崛起、关注民生、共同繁荣”为主旋律,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强基础、保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全市生产总值达154.1亿元,增长13.1%(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1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5.2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5.8亿元,增长13.1%,三产贡献率达到60.8%。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9:69(总体为100,下同)。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16万元,增长20.8%。
万元GDP能耗为1.03吨标准煤。
财政税收:新口径财政总收入16亿元,增长33.2%;地方财政支出28.2亿元,增长15.5%,人均教育经费支出1199元。
国税收入5.3亿元,增长44.5%;地税收入10.4亿元,增长33.3%,其中,增值税完成0.8亿元,增长83.1%;营业税2亿元,增长12%。
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中有升,总指数104.1%。
其中,八大消费品价格指数呈现“六升二降”的发展态势,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的涨幅分别为10.0、2.1、0.5、0.6、1.1和6.7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及衣着类分别下降2.7和1.7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 2011年,招商引资新突破。
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82项,引进资金100亿元,其中新建项目96项,引进资金54.1亿元;续建项目86项,引进资金45.9亿元;房地产项目45项,引进资金18.7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户数为14390户,下降3.9%。
其中个体13975户,下降4.4%;私营415户,增长12.5%。
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兴安岭地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统计局(2012年3月13日)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既有木材调减的不利影响,又有利好政策的扶持,既有发展瓶颈的制约,又有破茧成蝶的锐意进取,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拼搏与成就并存。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经济总量持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综合国民经济增长加快。
经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129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367万元,增长12.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898万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474029万元,增长24.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141元,增长16.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5.6%。
分类别看,八大类呈现“六升两降”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居住类上涨5.4%、衣着类上涨5.4%、烟酒及用品上涨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5%、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4.7%。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20109万元,比上年增长39.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2744万元,增长41.1%。
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完成7600万元,增长19.3%;营业税11533万元,增长62.5%;企业所得税4804万元,增长86.6%。
一般预算支出445942万元,增长19.5%,社会保障和就业、金融监管等事务、科学技术、国土资源气象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16.4%、73.3%、73.1%、71.5%、66.8%、38.2%。
二、农业2011年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粮食总产量达447760吨,比上年增长6.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2011年实现林业产值3124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15•【字号】•【施行日期】2012.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呼伦贝尔市有关单位:2011年,全市政府系统办公部门及督查机构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狠抓督查落实,为推动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发扬成绩,鼓励先进,根据《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考评细则》,市政府决定对2011年度督查工作成绩突出的扎兰屯市人民政府督查室等16个先进集体和赵海成等39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同时号召其他地区、部门及督查工作人员学习先进,努力改进工作,不断开创督查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12011年度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先进集体名单22011年度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先进个人名单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附件一:2011年度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先进集体名单(共16个)一、旗市区先进集体扎兰屯市人民政府督查室阿荣旗人民政府督查室满洲里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海拉尔区人民政府督查室莫旗人民政府督查室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督查室二、市政府部门和驻呼单位先进集体市财政局办公室市发改委办公室市人社局办公室市水利局办公室市农牧业局办公室市公安局办公室市交通局办公室市工商局办公室市旅游局办公室市统计局综合科附件二:2011年度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共39名)赵海成海拉尔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韩玲珠满洲里市人民政府督查室科员王世群牙克石市人民政府督查室科员李剑扎兰屯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建宇额尔古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科员王存良根河市人民政府督查室主任唐胜利鄂伦春旗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哈森高娃鄂温克旗人民政府办公室科员王贵臣阿荣旗人民政府办公室科员孟静莫旗人民政府办公室科员塔娜陈旗人民政府办公室科员贝尔新左旗人民政府办公室科员张开云新右旗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邹卫东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尹伟杰市经信委办公室副主任王金宝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杨凤涛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孙铭昊市公安局办公室科员敖明市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张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李忠伟市建委建筑业管理科副科长车昌俊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张志鹏市民政局办公室科员郑海涛市交通局办公室副主任周喜程市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闫兴君市农牧业局办公室副主任苗守富市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赵龙江市商务局办公室主任付宏宇市卫生局办公室科员郑会胜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白晶市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高雪冬市环保局办公室科员司启宝市国土局办公室副主任科员贾永生市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凌育苗市民委办公室主任付强市人口和计生委办公室主任朱丽娜市工商局办公室科员王毅市国税局办公室副主任朱玉萍市地税局办公室副科长。
2011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年经济增速继续在较高位上运行,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开始得以遏制,富民强区进程加速推进。
经济的稳定性、自主增长性、市场化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246.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9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8092.0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3亿元,增长1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9%。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515元,增长13.8%,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8905美元。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2:56.8:3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5.5%,农村牧区上涨5.7%。
分类别看,八大类全部呈现上涨局面,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3%,居住类价格上涨4.7%。
从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上涨6.1%和7.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8%。
2011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243.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18万人,增长5%。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11.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42万人,增长9.9%。
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54.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71万人,增长17.9%。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呼伦贝尔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25日在呼伦贝尔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张利平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以“五区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亿元,年均增长16.1%。
财政总收入完成124.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93.22亿元,年均增长24.7%;地方财政总支出达到207.9亿元,年均增长29.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39.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市粮食产量突破百亿斤,跨入全国20个百亿斤产粮大市行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610万头只。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白音哈达草原景区、蒙古之源•蒙兀室韦和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等景区建设,旅游航线由4条增加到28条,年进出港旅客增长4.7倍,旅游总收入达到143亿元,增长3.1倍;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22亿美元,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到2632万吨,正式开通了呼伦贝尔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银行存款总量年均增长26.8%,达到762.3亿元,贷款额度年均增长34.7%,达到430.5亿元。
我市先后获得“CCTV2006--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国际旅游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发展战略】我国民族自治区XXXX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我国民族自治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1年,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在中央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支持下,发挥本地优势,扬长补短,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喜人佳绩。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五个自治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正确处理好加速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关系,经济社会出现平稳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至2010年经济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
在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内蒙古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而是以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层次较高、与现有产业接续性强,以及有利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的非资源型项目。
内蒙古产出煤炭的50%以上实现了就地转化,风、光、生物质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等“绿色产业”大幅推进。
全区经济运行呈现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等主要特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努力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1年,实施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做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内容的“三大千亿”计划,预计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10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25%,比全国技改投资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
2011年,宁夏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面对宏观政策趋紧、物价水平高企、能源短缺凸显等复杂形势,努力克服缺电、缺资金、物价高“三大难题”,实现了扩量稳速、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控价惠民“四个新突破”。
2011年,广西预计突破万亿元的经济指标达到7个,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1.17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万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1.5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4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6万亿元。
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综合处日期:2012-03-19(2012年3月9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努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0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5.6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6317.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4481亿元,增长13.1%。
三次产业结构为13.6:50.5:35.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53.6%和40.0%。
市场物价仍处于高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5.8%,高于年初调控目标(4%左右)。
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4%。
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二降”:食品上涨12.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5.9%)、居住上涨6.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5%、烟酒及用品上涨3.6%;衣着价格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2%、交通和通信下降0.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0.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5%。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下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62.7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27.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8%,比调控目标低0.22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我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05.6亿元,总量比上年增加4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
201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
报
无
【期刊名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2011年全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完善政策,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各项工作。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1
【相关文献】
1.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J],
2.2011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J],
3.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J], 无;
4.201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J], 无;
5.201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拉特中旗2011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乌拉特中旗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拉特中旗统计局(2012年4月1日)2011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措施,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协调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一、综合据初步测算,全年乌中旗生产总值达9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22.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1.89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亿元,增长10.7%。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7%,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
全旗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5:72.5:10调整为13.7:77.9:8.4。
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707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9%。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6946万元,增长32.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409万元,增长23.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304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380万元,增长20.2%;医疗卫生支出8303万元,增长25.8%;教育支出14439万元,增长15.4%。
2007年-2011年五年间,全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7%。
二、农业2011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69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增加值12.59亿元,同比增长6.7%。
其中农业产值12.64亿元,增长7.9%;林业产值1.03亿元,增长6.6%;牧业产值7.46亿元,增长39.7%;渔业产值0.14亿元,增长132.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3亿元,增长5.7%。
农村牧区经济在优化调整中实现了稳步增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1年全旗牲畜总头数达129.48万头(只),较上年增加了0.79万头(只),牲畜出栏量达80.94万头(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伦贝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呼伦贝尔市统计局(2012年3月27日)2011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实施“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45.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60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509.95 亿元,增长20.4%,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441.11亿元,增长21.4%,建筑业增加值68.84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20.76亿元,增长12.1%。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19.6:42.1:38.3调整为18.7:44.5:36.8。
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977 人,下岗再就业17787人,登记失业率为4.1 %。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4.3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04.0%,同比增加21.14亿元,增长22.7%。
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9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2.0%,同比增加8.92亿元,增长15.9%。
全市财政支出完成254.93亿元,完成年度调整预算的110.7%,同比增加47.01亿元,增长22.6%。
所有旗市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均超过了2亿元。
二、农牧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4.60亿元,增长5.8%(可比价增速)。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58.8万亩,增长2.3%。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5.9万亩,增长1.2%。
全年粮食产量105.00亿斤,比上年增产4.90亿斤,增长4.9%。
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15.48亿斤,增长7.6%。
玉米产量47.11亿斤,增长5.1%。
大豆产量21.72亿斤,下降6.8%。
马铃薯产量12.58亿斤,增长26.6%;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72亿斤,增长11.9%。
甜菜产量0.08亿斤,下降74.2%;粮食平均亩产264.4公斤,增长3.7%。
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5.1:12.5:2.4 调整为84.2:11.4:4.4 。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651.59万头(只),增长2.6%。
其中大牲畜和羊存栏1528.22万头(只),增长2.7%;生猪存栏123.37万头,增长1.4%。
全年牲畜出栏846.76万头(只),增长28.0%。
牲畜出栏率52.59%,比上年下降28.1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14.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1万头,增长17.6%;牛出栏61.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2.6万头,增加4.5%;羊出栏666.3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7万只,增加2.6%。
良种及改良种牲畜1485.62万头只,比上年增加41.81万头只,增长2.9%。
奶类产品产量132.70万吨,比上年增加0.5%,其中牛奶产量132.40万吨,比上年增加0.6%。
肉类总产量24.79万吨,比上年增长0.9%。
禽蛋产量3.90万吨,增长5.1%。
(见表1)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完成5.97万公顷,封山(沙)育林面积2.83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0.73万公顷。
机电井30398眼(包括人饮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6.98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6万公顷。
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7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4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25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万公顷。
表1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情况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369万千瓦,增长3.0%,机耕地面积1580万亩,化肥施用量(折纯)15.5万吨,下降29.1%,农村牧区居民用电量1.80亿千瓦时,增长8.4%。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部工业增加值441.11亿元,增长2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02.5亿元,增长23.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1.3%。
木材加工业增长17%、饮料制造业增长27.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0.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2%、食品制造业增长29.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6%。
企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
产品销售率99.78%。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表2)。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建筑业增加值68.84亿元,增长14.4%。
全市74户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5.72亿元,增长8.8%。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1.0万平方米,增长13.6%。
竣工房屋面积358.0万平方米,增长9.7%。
房屋建筑竣工率为77.7%,下降2.7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企业亏损7家。
实现利润24009万元,增长0.4%。
实现税金总额3.51亿元,下降39.9 %。
建筑企业亏损面为9.5%,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4163元/人,比上年增加13852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804.3亿元,增长24.7%,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74.3亿元(不含铁路、森工及乡村50万元以下投资),增长27.3%。
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0.8亿元,增长122.6%。
房屋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6 %,销售金额148.6 亿元,同比增长114.4 %。
在限额以上固定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423.3亿元,下降0.9%;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7.3亿元,增长13.9%;第二产业投资430亿元,增长13.9%,其中,工业投资426.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5.1%,增长17.1%。
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115.2亿元,增长48.9%。
制造业投资完成208.7亿元,增长50.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2.6亿元,下降30.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17亿元,增长53.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投资85亿元,增长9.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7.5亿元,增长6.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46.8亿元,增长54.1%。
五、国内贸易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9亿元,增长18.5%。
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622.9亿元,增长24.2%。
其中:批发业311.0亿元,增长26.2%;零售业311.9亿元,增长22.2%。
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69.6亿元,增长23.7%。
其中:住宿业13.6亿元,增长29.3%;餐饮业56.0亿元,增长22.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5.66亿美元,增长10.3 %,其中,出口2.36亿美元,增长18.7 %。
进口23.30亿美元,增长9.5%。
贸易逆差20.94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9729万美元,增长15.1%;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13个,合同总金额21022万美元,增长74倍。
营业额1651万美元,增长12.2%,外派劳务1198人次,增长14%。
全年共接待旅游者1165万人次,增长18.8%,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53.8万人次,增长2.1%。
国内旅游者1111.20万人次,增长19.7%;国际旅游创汇2.84亿美元,增长7.6%;国内旅游收入155.11亿元,增长24.0%。
旅游业总收入173亿元,增长21.0%。
七、交通、邮电全年铁路、公路完成货运量13698万吨,增长20.7%。
其中,铁路8024万吨,增长19.3%。
公路5674万吨,增长22.7%。
民航行货邮吞吐量11295吨,增长27.8%;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525.5万人,增长11.4%。
其中,铁路845.5万人,增长4%。
公路2680万人,增长17.9%。
民航94.45万人,增长20.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56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331.1亿吨公里,增长9.6%;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36.9亿吨公里,增长19.5%;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49.6亿人公里,增长10.2%。
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30.6亿人公里,增长7.7%。
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9亿人公里,增长14.5%。
全市公路里程已达20236公里。
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7.68亿元,增长9.5%;全市电话用户45.05万户,下降11.8%。
其中,住宅电话为31.67万户,下降19.5%;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06.45万户,增长24.5%;互联网用户26.75万户,增长21.4%。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875.29亿元,增长14.8%,其中,单位存款319.32亿元,增长94.8%。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04.32亿元,增长12.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486.24亿元,增长12.9%。
其中,短期贷款235.68亿元,比上年增加26.46亿元,增长12.7%。
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29478万元,比上年增加11876万元,增长67.5%。
中长期贷款250.17亿元,比上年增加29.35亿元,增长13.3%。
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28.19亿元,比上年增加8.96亿元,增长46.6%。
我市证券交易营业部6家,客户开户数已达到42827户,比上年净增了3554户,增长9.1%,交易金额147.66亿元,比上年减少了53.51亿元,下降26.6%。
全市保险主体20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10家。
业务总收入19.24亿元,增长9.0%。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亿元,增长13.6%。
寿险保费收入13.8亿元,增长7.3%;全年保险赔付额为3.51亿元,增长17.8%。
其中,财产险赔付2.04亿元,增长19.7%。
寿险赔付1.47亿元,增长15.2%。
全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60亿元,增长18.7%。
全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1.80亿元,增长27.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1项。
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4项,合同成交金额10546.40万元,下降3.7%。
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2011年全市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645人,增长22.8%;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13666人,增长13.5%。
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3457人,增长18%;普通高中34所,比上年减少1所,招收学生12069人,下降13.4 %。
在校学生数42287人,下降12.2%。
其中,少数民族11018人,下降7.6%;初中149所,同比减少7所,招收学生21925人,下降12.7%,在校学生数71225人,下降1.3%。
其中,少数民族16350人,下降3.4%;小学校169所,同比减少32所,招收学生19879人,上升0.9%,在校学生112589人,下降6.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