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PPT课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共9张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共9张PPT)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于实践。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黑格尔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于实践。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 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 料;二是对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二)第二阶段:从认识到实践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论(理性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通过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五、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第一阶段: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 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一)实践决定认识 ❖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精讲课件

实践与认识精讲课件
•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 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本 质的不同回答。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 路线
•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情感
驱动
兴趣
诱导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

主体的内在尺度
参照
思维定势
调节
真、善、美
升华
• (三)从认识到实践
•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 飞跃,意义更加重大,其必要性和重 要性在于以下两方面:
•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 界。
•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第三,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会 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客观 世界的目的。
•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 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 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 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 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 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 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知觉
表象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事物
知觉 苹果=红+甜+ 硬+……
感觉: 硬! 红! 甜!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ppt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ppt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这三项实践 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造自然的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
科学实验的活动
一是改造自然的实践。它 是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活动。
生产实 践是人类最 基本的实践 活动,是社 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二是处理社会关 系的实践。它是调整 和改造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关系(包括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思 想关系等)的活动。
性”。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质的不同。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 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 动物不会思维,是先天本能活动。而实践 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是“变革客观事物 的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 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是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所以是感性物质活动。 第四,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 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为此,人们改造自 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

答: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 更生搞建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同样 不能例外。这同样也体现了实践的社 会性。
课堂小结
• 实践的含义。 • 实践的主要形式:改造自然的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的 活动。 •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 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分析:人比蜜蜂高明之处在于,人能用意
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 改造世界的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 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马哲》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马哲》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西经2第456章 27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深刻性,即它是对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的反映。 三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 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 活动的基本形式
主讲:彭 腾教授
第一节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
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1、实践本质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
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西经2第456章
2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实践 客体
西经2第456章 3
第三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辩证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 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前提和条件
②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可靠途径
第谷30年观察却没 发现规律。
开普勒在第谷基础上发 现了行星运动规律。
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课件
知行合一。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 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王阳明
❖实践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
实践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费尔巴哈❖实践是一种道德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 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范畴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唯心主义者突出强调了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 动性、创造性。但是它们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精 神的自我创造。
二、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 首先,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
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
红 花!
其次,一切反映形式,都伴随着一定的信息过 程,人的认识作为社会人的高级反映活动,本质上 正是主体自觉接受、采集、加工、处理、保存、传 输客体信息的过程。
蛇!
杯弓蛇影
最后,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 求中居于主导的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
第四节 认识系统的结构 一、认识主体 二、认识客体 三、认识中介
一、认识主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
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总和的“人本身的 自然力”,尤其是人所独有的感知——思维力,是 人的成熟的自然机体中潜在的特殊才能,是人以观 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内部根据。
实践主体
实践工具
实践客体
第四,实践形式多样化发展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 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第五,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 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 PPT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理 在 事 先
理 念 世 界
朱 熹
绝 对 精 神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 认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吾宇 心宙 即便 是是 宇吾 宙心
贝克莱
陆九渊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
(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 界的本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 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 和无产阶级 革命时代的 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和 建设时期的马克 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邓小平理论
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整个 世界的最普遍的 问题,是人们对 周围世界的总看 法、总认识。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知识
概括和 社会知识 总结 思维知识
研究世界的本质和 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课件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CHAPTER 06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本质
新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生 产力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调整
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01
03 02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开辟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的提出和实 践。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要点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 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 本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意味着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是个人对自身的意义,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肯定,而个人主体地 位的确立意味着个人自身成为目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人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劳动贡献、创造成果的 大小标志着其社会价值的大小。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能力,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人的社会 价值难以实现,但人的社会价值又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重要的是, 取决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根据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是 否具有能力来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所讲的自尊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个人对 自己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别人价值的否定,尊重自己不应以贬低别人为 前提。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 价值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 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 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考察人的价 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人价值的关系。
1 人的社会价值
7-3
2 人的个人价值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人的社会价值

《实践认识》课件

《实践认识》课件

错误的认识会导致人们采取错误 的行动,实现不了预期的目标和
效果。
错误的认识会导致人们走弯路、 浪费时间和资源,甚至造成不必
要的损失和伤害。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人们对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导致人们对
实际情况的误判和决策失误。
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促 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详细描述
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 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提供了直接作用于事物的机会,人们通过感官观察、 操作和实验等方式,直接与事物接触并获得感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总结词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 和研究。
详细描述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扩展,人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这促使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以解决这些问题和 满足新的需求。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使人 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实现人类自由的重要前提
只有在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推动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推动社会的 全面进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转化
实践转化为认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获得对事物 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 识。
认识转化为实践
通过理性认识,人们能够指导实 践,将理论转化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① 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② 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唯物论 唯心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 唯物论
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2.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在理论本质和阶级属 性上完全对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与 人文精神区别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重视科学精神, 反对人本主义,重视人文精神。 3)马克思在批判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时候,注意到它 们中某些合理的因素,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 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条件 自然科学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1.对象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 旧哲学的对象 知识的总汇 科学之科学 2.内容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旧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 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离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2. 唯心论
观点: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本原,精神第一性。 表现形态:第一,主观唯心论(举例) 第二,客观唯心论(举例)
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PPT精选文档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PPT精选文档
8
其中,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9
实践的主要特征
其一,物质性 其二,自觉能动性 其三,社会历史性
❀ 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整体。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的生存关注
“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外界物的理 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 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 ‘处在’某一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 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 足自己的需要。”
“志愿者”的称呼被人们永远地记住了 。
20
从志愿行动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人们在 生活中碰到了各种难题而聚集起来共同协 商并解决的一种行为,是人为了在经济社 会发生变革的世界中更好地安身立命而采 取的积极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
当前志愿行动中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濒危动植物、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关 爱弱势群体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类生 存生活的终极关怀。
• 综上所述,实践的变化,就是 世界的构成方式和人的存在方 式的根本改变。 “实践”范 畴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丰富的 内涵和革命性意义。
16
❃实践的真正本性在于,总是要超越当下 的生命状态,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期 许未来。这样的本性恰恰是为当下确立希 望。实践是生存生活的内在需要。
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的 重要载体有哪些?其深 刻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志愿活动有时被简单化,仅仅 成为一个时尚名词,而不是一种有着深刻意义 的实践行为,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呈现出 投机性、断续性、盲目性、从众性、零散性等 等问题。
原因之一在于:对“志愿服务”这样一种实 践活动的社会意义尚未有深刻的认识。而 只是简单地利用这个名词,来完成某个行 政任务,或者达到某种经济目的。

第七章 认识与实践.ppt

第七章 认识与实践.ppt
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本质,还必须塑造出符 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
反映和创造是认识的同一功能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 面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指出首先是改造和 被改造关系,然后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 系。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反映客观世界,人在 改造客观世界中也改造人在主观世界。
二、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
认识的个体发生与认识的种系发生具有一种 “重演”关系。
重演是指生物机体的个体发育与其种系的原 始发生之间在过程上具有一种相似、重复或 再现的关系,由于这种重演,种系的基本特 征和本质在个体的功能和结构中得以保存、 巩固和再现,个体由此获得与种系的相似性 质和继承关系。
认识发生和胚胎发育
自然遗传因素只是为认识的发生提供 了一种可能性,认识的发生还要有社 会因素。
第二,形象——具体思维阶段。
能够听懂脏、乖等语言。儿童看不到的玩具就 不会主动要了。
第三,符号——运算思维阶段。
风大不让出屋,小孩可以找到各种借口 (撒谎),目的就是要出去玩。
个体认识的发生过程包括两方面:
第一,儿童的可塑性活动引起的主体和客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外部动作内化
第二,社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并引起儿童反 应的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因 素内化、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转变。
对于原始人来说,实践和认识都处于形成 和发展之中,其中打造工具对认识的形成 具有重要意义。工具意味目的——手段的 统一,表明对外物的认识有了明显区分, 工具、对象和环境。
打造工具的过程至少包括两个抽象阶段:
第一,区分不同硬度的石头作为工具。
第二,区分最适宜打造工具的石头。
三、认识的个体发生
认识的个体发生指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人 在其出生以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以及 接受教育、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等,所经历的 从儿童的前认识水平发展到成人认识水平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PPT课件(20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PPT课件(20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024/1/30
22
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应用
2024/1/30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应用
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 了理论支撑和哲学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深入人心。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全社 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的良好风尚。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推动文化事业全 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24/1/30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
03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 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推动建立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 生态环境。
2024/1/30
26
07
总结与展望
Hale Waihona Puke 2024/1/3027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意义及影响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无产阶级革 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 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6
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 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哲学把无产阶级 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无产阶级也把 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实 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 一。其科学性表现为它坚持彻底的唯 物主义立场和探求真理的求实态度, 革命性表现为它坚持对现实的辩证理 解和主体能动的创新精神以及哲学的 批判功能。
马克思
恩格斯
(2)唯心主义
主就哲第坚界意凡① 义是学一持的识是定 。唯观性意本是认义 心点的识原世为 , ,
② 唯 心 主 义 两 种 基 本 形 式
*主观唯心论:人 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 产物。 *客观唯心论:物 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 类、超自然的“客观 精神”派生的。
唯心主义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系列CAI软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第四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社会科学
(1)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2)梯叶里等人的历史理论 (3)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 想社会主义
社会科学前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卫· 李嘉图
亚当· 斯密
社会科学前提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 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
梯叶里
基佐
社会科学前提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三)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 基本形式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 基本形式

(一)观察、实验

观察是人类认识史上最早出现 的一种搜集材料、获得经验知 识的方法。科学观察与一般日 常观察的不同地方在于,它是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 实验是人们有目的地 官或仪器对客观对象所进行的 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 系统考察。
控制或创造客观对象 的存在条件,改变客 观对象的存在状态, 从而获得关于对象的 各种经验事实的方法。
(三)符号、语言和认识




人的认识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和符号打交道。从获取信息、 加工信息到利用一定的形式表达 认识成果,使之成为可被 别人感知、具有社会价值的“客观知识”,都离不开符号。 弄清符 号的特性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 我们全面理解人类认识。 符号是对象的人工指称物,是思想的表达物,其基本特点 是: 第一,符号同它所代表的客观对象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约定 的。 第二,符号表征着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首先,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承载了有关对象的一定信 息,可以作为直接的认识对象。 其次,通过符号而在观念领域里感性地再现客体的认识活 动,可称为符号感知。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 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 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 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F=GM1M2/R2 来源于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批判两种错误理论:唯理论和经验 论
唯理论: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 - 1677) 荷兰哲学家,出生在荷 兰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靠磨镜片为生,是一位 理性主义的先驱.
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 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 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 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
实践概念的规定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 得一事即知一事。”
“知行相资以为用” “并进而有功” “力行而后知真”。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实践概念的规定
王阳明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 知,知之真切笃实处 便是行。”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 处,便即是行。”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1.4 实践的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 ❖ 社会政治实践 ❖ 科学文化实践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革 社会的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
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 301-302页。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受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1.3 实践的内在矛盾
❖ 实践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 盾而进行的活动。
❖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 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 ❖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 主体 对象 手段
结果
山西大学精品课程
都是物质的、 可感知的
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 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义:除狭义的之外,还包括幻想、想象、 顿悟、直觉和灵感等。
2.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1)理性主义:夸大理性的作用,忽视甚
至貶低非理性的作用。
(2)非理性主义:夸大非理性的作用,否 定理性的作用。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选择作用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 基本形式
第一节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 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1、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革和探索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
2、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二、
实践的基本要素
1、主体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

2、客体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割裂二者的关系导致二种错误 A.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
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B.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 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四、认识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模型 2、归纳与演绎 (1)归纳: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 (2)演绎: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 (3)归纳与演绎既对立又统一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学的思维方法消化、 加工感性材料
第谷与开普勒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1)只有实现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
识的目的。
(2)只有实现第二次飞跃,才能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并使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把理性认识同主体的 需要結合,确定
切实可行的实践目的;
(3)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三、实践到认识的反复循环与无限发展 1、认识活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实践与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 能动反映 客体
实践
1、认识的反映特性
2、认识的创造特性
3、认识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的基本形式
1.感性认识
(1)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2)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3)特点:直接性、表面性、生动性(形
象性)
2.理性认识 (1)含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特点:间接性、深刻性、抽象性 3.相互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培根:从个别到一般
亚里士多德:从一般到个别
3、分析与综合
(1)分析: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不 同的部分、方面
(2)综合:在思维中把关于对象的各个部 分、方面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关于对象的 整体认识
(3)分析与综合既对立又统一
4、抽象与具体 (1)抽象:思维中的一种简单规定,这种
四、非理性因素在实践和认识辩证运动中 的作用
1.理性与非理性
(1)理性
广义: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和推 理等;
狭义: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 式。
(2)非理性
狭义:主要是指情感、意志、潜意识、欲 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 式。
规定是对象某一方面的特征和属性在思维 中的反映
(2)具体: 对抽象基础上各种规定性的综合
感性具体——抽象——思维具体
第三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1、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 2、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3、中介 工具
4、目的、手段和结果 目的是人的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手段是人对外部对象所采用的作用方式 结果是客观化的人的目的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界的实践 2、改造社会的实践 3、改造人自身的实践
第二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基本是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