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中数学第3课时行程和工程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行程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速度、时间和路程。

2. 行程公式:s = vt,v = s/t,t = s/v。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分析问题、列出公式、计算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行程公式的运用。

2. 难点:分析问题、列出公式、计算解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行程知识。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行程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路程,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介绍行程公式,并解释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4. 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让学生明确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5. 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运用。

2. 收集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3 实践与探索 第3课时 工程、分段计费、行程等问题

七年级数学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3 实践与探索 第3课时 工程、分段计费、行程等问题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2019年春华(chūn huá)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4.5
12/8/2021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完成任务,乙单独做需要 6 小时完成任务.现在由甲、乙合作,完成任务需
(A) A.2.4 h
.3.2 h
.5 h
.10 h
【解析】 设现在由甲、乙合作,完成任务需要 x 小时.将总工作量看作 “1”.依题意,得(14+16)x=1,解得 x=2.4.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3.[2018·山西模拟]太原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白天起步价 8 元(即行驶 距离不超过 3 km 都需付 8 元车费),超过 3 km 以后,每增加 1 km,加收 1.6 元(不足 1 km 按 1 km 计).某人从甲地到乙地经过的路程是 x km,出租车费为 16 元,那么 x 的最大值是( B )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300 4.[2018 秋·宜兴市期末]时钟里,时针从 5 点整的位置起,___1_1__分钟 后与分针第一次重合. 【解析】 设 x 分钟后时针与分针第一次重合.根据题意, 得 6x-0.5x=30×5,解得 x=31010.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5.为鼓励民众节约用电,城镇居民生活用电电费目前实行梯度收费,具
第八页,共二十四页。
解:(1)设乙的速度是每分钟 x m,则甲的速度是每分钟(x+200) m. 依题意,有 3x+150=3(x+200)-3x, 解得 x=150. x+200=150+200=350. 答:甲的速度是每分钟 350 m,乙的速度是每分钟 150 m. (2)设乙的速度至少要提高每分钟 y m. 依题意,有 3×150+150=1.2(300+150+y), 解得 y=50. 答:乙的速度至少要提高每分钟 50 m.

15.3.2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工程、行程问题+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5.3.2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工程、行程问题+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在规定日期内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拓展应用
解:设规定日期为x天,根据题意,得
1
x 3
1


3

1
x x4
x4


解得:x=12.
经检验:x=12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答:规定日期为12天.
回顾反思
1. 本节课探究了分式的哪些问题?
2. 在探寻分式方程的应用时,你经历了哪些数学活动?在
(2)数字问题: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基本公式: 工作量=工时×工效以及它的两个变式 ;
回顾复习
(4)顺水逆水问题:顺水速度= 轮船速度+水流速度 ,
逆水速度= 轮船速度-水流速度 ;
(5)利润问题:基本公式: 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
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一 【一起探究】
的工作效率比原计划提高20%,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设原计
划每天铺设x米,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
720
720

2
x
( x 20%) x
720
720
C.

2
(1 20%) x
x
A.
720
720

2
(1 20%) x
x
720
720
D.

x 2 (1 20%) x
B.
拓展应用
x
x 2x
解得x=30,
经检验x=30为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2x=60.
答: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30天,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
需60天.
课后作业
1.课本P154 习题15.3第3,5题.

第3课时 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探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

第3课时 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探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3 实践与探索第3课时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探索学习目标:1. 理解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的背景;2. 理解有关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找出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等量关系;3. 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重点: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难点:能够准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工程问题填一填:一项工作,甲独做需要6天完成,乙独做需要5天完成.(1)若把工作总量设为1,则甲的工作效率(甲一天完成的工作量)是_______,乙的工作效率是_______;(2)甲做x天完成的工作量是_______,乙做x天完成的工作量是,甲、乙合做x天完成的工作量是_______.议一议:工程问题中,涉及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1)工程问题中,涉及的量有工作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1 加工某种工件,甲单独做要20天完成,乙只要10天就能完成任务,现在要求二人在12天内完成任务.问乙需工作几天后甲再继续加工才可正好按期完成任务?【提示:可运用表格列出题中存在的各种量】想一想:若要求二人在8天内完成任务,乙先加工几天后,甲加入合作加工,恰好能如期完成任务?要点归纳: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点有:①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工作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合作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之和;②相等关系: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之和=合作的工作效率×合作的工作时间;③通常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把工作总量看作1.针对训练1.一条地下管线由甲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24天. 如果由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要多少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单独做4小时,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 剩下的部分需要几小时完成?探究点2:行程问题填一填:一般地,在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为:路程=_______×_______.例2 某校组织部分师生从学校(A地)到300千米外的B地进行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教育),租用了客运公司甲、乙两辆车,其中乙车速度是甲车速度的45,两车同时从学校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2小时后甲车到达服务区C地,此时两车相距40千米,甲车在服务区休息15分钟后按原速度开往B地,乙车行驶过程中未做停留.(1)求甲、乙两车的速度?(2)问甲车在C地结束休息后再行驶多长时间,甲、乙两车相距30千米?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找出路程、时间或者速度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再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列方程求解.针对训练一名极限运动员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今往返于某河,逆流时用了10小时,顺流时用了6小时,求水流速度.二、课堂小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当堂检测1. 王明从家去学校,若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奔跑,则早到15分钟,若以每小时3千米的速度走路,则迟到5分钟.设规定时间为x小时,列出方程为()A.6(x+15)=3(x-5)B.6(x-1560)=3(x+560)C.6(x+1560)=3(x-560)D.156x=53x2. 甲、乙两人准备整理一批新到的实验器材,甲单独整理需要40分钟完工,乙单独整理需要20分钟完工.若甲先整理了10分钟,然后,甲、乙合作整理x分钟后完成此项工作.请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的速度为6米/秒,乙的速度为4米/秒,若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_____秒两人首次相遇.4.已知高铁的速度比动车的速度快50 km/h,小路同学从苏州去北京游玩,本打算乘坐动车,需要6 h才能到达;由于得知开通了高铁,决定乘坐高铁,她发现乘坐高铁比乘坐动车节约72 min.求高铁的速度和苏州与北京之间的距离.5. 一个道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9天完成,乙队单独做24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共同施工3天,因甲另有任务,剩下的工程由乙队完成,问乙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工程问题填一填:(1)1615(2)16x15x(16+15)x议一议:(1)工作时间工作效率(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例1解:设乙需工作x天后甲再继续加工才可正好按期完成任务,则有1 10x+120(12-x)=1,解得x=8.答:乙需工作8天后甲再继续加工才可正好按期完成任务.想一想:解:设乙先工作x天后,甲加入合作加工,恰好能如期完成任务,则有1 10×8+120(8-x)=1,解得x=4.答:乙先工作4天后,甲加入合作加工,恰好能如期完成任务.针对训练1.解:设要x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则有(112+124)x=1,解得x=8.答:要8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2.解:设剩下的部分需要x小时完成,则有120×4+(120+112)x=1,解得x=6.答:剩下的部分需要6小时完成.探究点2:行程问题填一填:速度时间例2 解:(1)设甲车速度为x千米/时,那么乙车速度为45x千米/时.因为两车同时出发,行驶2小时两车相距40千米,所以2x-2×45x=40,解得x=100.45x=80.答: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100千米/时和80千米/时.(2)设甲车在C地结束休息后再行驶t小时后,甲、乙两车相距30千米.则有100(2+t)-80(2+14+t)=30,解得t=0.5.答:甲车在C地结束休息后再行驶0.5小时后,甲、乙两车相距30千米.针对训练解:设水流的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依题意有6(x+12)=10(12﹣x),解得x=3.答: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当堂检测1. B2. 140×10+(140+120)x=13.404.解:72 min=65h,设高铁的速度为x km/h,则动车的速度为(x-50)km/h,依题意有6(x-50)=(6-65)x,解得x=250.6×(250-50)=1200(km).答:高铁的速度为250 km/h,苏州与北京之间的距离为1200 km.5. 解:设乙队还需x天才能完成,则有(19+124)×3+124x=1,解得x=13.答:乙队还需13天才能完成.。

八年级数学上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行程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行程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2.教授解题策略和方法,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灵活性;
3.加强对行程问题的讲解,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解决行程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行程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题效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行程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构建分式方程。
-对行程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出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3.探究活动: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解答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教案:初中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掌握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

3. 能够运用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

教学难点:1.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

2. 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案例或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行程问题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行程问题。

2. 举例说明行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本质。

三、解决方法(15分钟)1. 介绍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画图法、公式法等。

2. 通过案例讲解各种方法的运用和优缺点。

四、数学建模(15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建立方程、不等式等。

2. 通过案例让学生实践数学建模的方法。

五、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工程问题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工程问题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工程问题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

2. 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2. 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3. 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投影片或课件。

2. 相关工程问题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工程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并阐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工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和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典型的工程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工程问题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解决。

初中分班数学路程问题教案

初中分班数学路程问题教案

初中分班数学路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公式法、图解法等。

3. 行程问题的实际应用,如交通问题、运动问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行程问题相关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并给出相关公式。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法解决行程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其他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如图解法等。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和方法。

四、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与行程问题相关的实际应用,如交通问题、运动问题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教师强调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行程问题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应用,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华东师大版七下数学第3课时 行程和工程问题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下数学第3课时 行程和工程问题教案

第3课时行程和工程问题【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教学难点】如何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有什么关系?相遇问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追及问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教学说明】通过对这两种常见的问题中公式的复习,为找等量关系打好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小张和父亲计划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吴小红同学给出了一种解法: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x千米,由实际时间比原计划乘公共汽车提前了45分钟,可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x/40-x/120-x/120=3/43x―x―x=90x=90经检验,它符合题意.答:小张到火车站的路程是90千米.张勇同学又提出另一种解法:设实际上乘公共汽车行驶了x千米,则从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3x千米,乘出租车行使了2x千米.注意到提前的3/4小时是由于乘出租车而少用的,可列出方程:2x/40-2x/80=3/4解这个方程得:x=30.3x=90.所得的答案与解法一相同.讨论:试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它们各是如何设未知数的?哪一种比较方便?是不是还有其它设未知数的方法?试试看.【教学说明】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设不同的未知数,可列出不同的方程,难易度也不一样.从而得出为了解题方便应选择设适当的未知数的结论.【归纳结论】1.行程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变形可得到: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2.常见题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不管哪个题型都有以下的相等关系:相遇: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和;追及:追及时间×速度差=被追及距离.问题2: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停住了.片刻后,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目光,窃窃私语:“这个题目没有完呀?要求什么呢?”李老师开口了:“同学们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就是要请同学们自己来提问.”调皮的小刘说:“让我试一试.”上去添了“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有同学反对:“这太简单了!”,但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各自试了起来:有添上一人先做几天再让另一人做的,有两人先后合作再一人离开的,有考虑两人合作完成后的报酬问题的……李老师选了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在黑板上写出: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到报酬45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试解答这一问题,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各自的做法.分析:我们可以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可以知道,师傅的工作效率是1/4,徒弟的工作效率是1/6,整项工程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徒弟先做的一天,第二部分是师徒两人合作完成的,而合作的时间我们不知道,所以应设合作的时间为x,根据工作总量可列出方程.从而求出他们各自工作的量,这样就可以求出他们得到的报酬.解:设两人合作的时间是x天,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1/6+(1/6+1/4)x=1解得:x=2经检验,它符合题意.所以,徒弟工作时间为3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6×3=1/2;师傅工作时间为2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4×2=1/2.因为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一样,所以报酬也应该一样多,都是270元.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吗?试一试,并解答这些问题.【教学说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归纳结论】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已知其中两个量,就可以表示第三个量.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的和.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有一火车以每分钟600米的速度要过完第一、第二两座铁桥,过第二座铁桥比过第一座铁桥需多5秒,又知第二座铁桥的长度比第一座铁桥长度的2倍短50米,试求各铁桥的长.2.一艘船由A地开往B地,顺水航行需5小时,逆水航行要比顺水航行多用50分钟.已知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12千米,求水流速度.3.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乙两人练习跑步,甲每秒钟跑6米,乙每秒钟跑4米.(1)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2) 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4.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5天可以完成.如果甲队独挖8天可以完成,那么乙队独挖几天可以完成?5.将一批工业最新动态信息输入管理储存网络,甲独做需6小时,乙独做需4小时,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一起做,则甲、乙一起做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工作?【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答案】1.解:设第一座铁桥的长为x米,那么第二座铁桥的长为(2x-50)米,过完第一座铁桥所需的时间为x/600分.过完第二座铁桥所需的时间为(2x-50)/600分.依题意,可列出方程x/600+5/60=(2x-50)/600解方程x+50=2x-50得x=100∴2x-50=2×100-50=150答:第一座铁桥长100米,第二座铁桥长150米.2.分析:在水流问题中:船的顺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船的逆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等量关系:船顺水航行的路程=船逆水航行的路程.解:设水流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顺水航行的速度为(12+x)千米/时,逆水航行的速度为(12-x)千米/时,5(12+x)=(5+50/60)(12-x)60+5x=35/6×12-35/6x65/6x=10x=12/13.答:水流速度为12/13千米/时.3.分析:(1)同时、同地、背向,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时,甲和乙共跑了一圈(即400米),等价于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2) 同时、同地、同向,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即400米),等价于追及问题,等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解:(1)设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x秒后两人首次相遇,根据题意,得6x+4x=400,解方程,得x=40.答: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40秒后两人首次相遇.(2) 设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x秒后两人首次相遇,根据题意,得6x-4x=400,解方程,得x=200.答: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200秒后两人首次相遇.4.分析:这一工程问题求的是工作时间.只要先求出乙的工作效率,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就能列出求乙的工作时间的方程.解:设乙队单独挖需x天完成,由于两队合做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等于各队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的和,也就是说两队合做的工作效率等于各队单独的工作效率的和,所以乙队的工作效率为:1/5-1/8.根据题意,得(1/5-1/8)x=1解这个方程,得3/40x=1,x=40/3.答:乙队独挖40/3天可以完成.5.解:设甲、乙一起做还需x小时才能完成工作.根据题意,得1/6×1/2+(1/6+1/4)x=1.解这个方程,得x=11/5.11/5小时=2小时12分.答:甲、乙一起做还需2小时12分才能完成工作.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请相互交流.1.布置作业:教材第20页“习题6.3.2”中第3 、4 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又分几种类型,如:相遇、追及、同向、逆向、水流、环行问题等.环行问题的基本特征是路径呈环状或为环线的一部分.事实上,这类问题也有“相遇”与“追及”之分:(1)若同地出发,反向而行,则每次相遇,两者的行程之和等于环形的周长.(2)若同地出发,同向而行,则每次追及,两者的行程之差等于环行道的周长,或表示为快者的行程=慢者的行程+环形周长.此外,若是同时出发,则相遇(或追及)时,两者行走的时间相等.在水流问题中:船的顺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船的逆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七年级上册数学行程问题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行程问题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行程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结构,掌握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关系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速度、时间、距离。

2. 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速度 = 距离 / 时间,距离 = 速度× 时间,时间 = 距离 / 速度。

3. 简单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过桥问题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重点: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
2. 投影仪与PPT课件
3. 教学软件:几何画板等动态演示工具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速度、时间、距离的基本概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配合实例和练习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解答练习题,分享解题思路。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行程问题有关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通过实例和图示,详细讲解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各种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巩固练习:提供几道典型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引导他们分享解题思路。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初中数学行程问题说课教案

初中数学行程问题说课教案

初中数学行程问题说课教案1. 让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路程、速度、时间。

2. 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3. 行程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方法:单人单程、单人往返、多人相遇、追及等问题。

4. 典型例题解析及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上学、旅游等,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和公式:介绍路程、速度、时间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

3. 行程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方法:讲解单人单程、单人往返、多人相遇、追及等类型的行程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4. 典型例题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方程、解方程,最后得出答案。

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5. 练习:布置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行程问题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注意事项。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及时反馈,鼓励学生自主检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3.3《行程等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3.3《行程等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3.3《行程等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3.3《行程等问题》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行程概念和行程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行程问题的规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以及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行程概念和行程公式,对行程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对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应用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行程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行程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问题,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本质。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面试行程问题教案

初中面试行程问题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面试行程问题教学年级学科:八年级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面试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 面试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面试行程问题的本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面试行程问题的案例和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面试行程问题的背景和实际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的面试行程问题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面试行程问题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面试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面试行程问题的本质。

2. 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面试行程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面试行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面试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解题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巩固拓展(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面试行程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2.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综合面试行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面试行程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面试行程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帮助。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了解了面试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数学 - 《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数学 - 《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数学 - 《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引言工程问题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工程问题》的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工程问题的特点和分类。

2.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3.工程问题的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工程问题的特点和分类1.引入工程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工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将工程问题分为几个分类,并解释每个分类的特点。

3.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分类。

第二课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1.讲解工程问题的常见解决方法和策略,如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图表和图像等。

2.使用例题让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3.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去解决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

第三课时:工程问题的实际应用案例1.给学生讲解一些具体的工程问题案例,如工程建设、交通规划等。

2.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3.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案。

教学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2.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分类、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初中的工程问题教案

初中的工程问题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工程问题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 工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分析问题、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答案。

3. 实际生活中的工程问题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工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 解决步骤讲解:讲解解决工程问题的步骤,包括分析问题、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答案。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工程问题案例,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6. 总结: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步骤。

2.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案例资料:收集实际生活中的工程问题案例,供学生分析。

工程问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工程问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工程问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的含义;
2.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3.能够运用工程问题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工程问题的含义;
2.能够运用多种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
章节名称时间
第二章第一节工程问题2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工程问题解法3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法;
2.讨论式学习法;
3.课堂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工程问题的概念和存在的问题。

二、探究
教师通过提出实际生活中的工程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探究和讨论。

并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将所学方法掌握。

三、巩固
教师布置一些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课堂讲解。

四、拓展
教师将一些应用更广泛的工程问题提出,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方法的适用范围。

七、教学评估
1.课堂完成情况;
2.课堂表现情况;
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八、作业布置
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
2.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自己寻找解决办法进行总结。

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3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3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课时3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题【知识与技能】1.学会解决图表信息问题的方法,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水流等行程问题,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掌握用方程计算球赛积分问题和行程问题的方法.2.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过程与方法】经历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中的逻辑美,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情景1:很多男生喜欢看NBA,激烈的对抗中比分交替上升,最终由积分显示牌上的各队积分进行排位.你了解积分表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情境2:教师操作课件,播放篮球赛片段.学生欣赏球赛.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示.在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 行程问题甲、乙两人相距4km,以各自的速度同时出发。

如果同向而行,甲2小时追上乙;如果相向而行,0.5小时相遇。

试问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分析】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还可以借助线段示意图表示。

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相等关系:甲2小时行程-乙2小时行程=4km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等关系:甲0.5小时行程+乙0.5小时行程=4km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已知条件作图得出数量关系式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出来.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一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了9场,得分为17分.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如果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2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分析】9场比赛,负了2场,则胜场和平场共9-2=7(场).总得分=胜场总得分+平场总得分+负场总得分.【解】设这个队胜了x场,则平了(7-x)场.由题意,得胜x场得3x分,平(7-x)场得(7-x)分,负2场得0分.列方程,得3x+(7-x)=17,解得x=5.所以7-x=7-5=2.答:这个队胜了5场,平了2场.例2 A、B两地相距340千米,一列慢车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48千米,一列快车从B地出发,每小时行72千米,两车相向而行,若快车先开出25分钟,则快车开出多长时间后,两车之间的距离是60千米?【分析】可通过数轴比较a,-a,b,-b的大小,先在数轴上找出表示a,-a,b,-b的点的大致位置,再进行比较.【解】设快车开出x小时,则:若是相遇前距离60千米:x*72+(x-25/60)*48=340-60120x=300x=2.5若是相遇后距离60千米:x*72+(x-25/60)*48=340+60120x=420x=3.5答:车开出2.5h或3.5h时间后,两车之间的距离是60千米。

七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解决行程问题方面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学生应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行程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变为学生展示、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5.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2.强调行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他们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0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第3课时 行程问题教案1

2020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第3课时 行程问题教案1

第3课时行程问题1.能分析行程问题中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2.会用“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一、情境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名著《西游记》吗?关于孙悟空的故事你一定知道很多吧.有这样一首描述孙悟空捉妖的诗: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用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算准.请你帮孙悟空算算当时的风速每分钟是多少里?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小明家离学校2.9千米,一天小明放学走了5分钟之后,他爸爸开始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爸爸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米,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解析:本题等量关系:小明所走的路程+爸爸所走的路程=全部路程,但要注意小明比爸爸多走了5分钟,另外也要注意本题单位的统一.解:设小明爸爸出发x分钟后接到小明,如图所示,由题意,得200x+60(x+5)=2900.解得x=10.答:小明爸爸从家出发10分钟后接到小明.方法总结: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对于行程问题,通常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探究点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及问题敌我两军相距25km,敌军以5km/h的速度逃跑,我军同时以8km/h的速度追击,并在相距1km处发生战斗,问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几小时发生的?解析:本题相等关系:我军所走的路程-敌军所走的路程=敌我两军相距的路程.解:设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x小时发生的.根据题意,得8x-5x=25-1.解得x=8.答: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8小时发生的.探究点三: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环形问题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为360米/分,乙的速度是240米/分.(1)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跑,问第一次相遇时,两人一共跑了多少圈?(2)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跑,问几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解析:(1)题实质上是追及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实际上就是快者追上慢者一圈,其等量关系是追上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2)题实质上是相遇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为环行跑道一圈的长,其等量关系是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解:(1)设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 -240x =400.解得x =103. ⎝ ⎛⎭⎪⎫103×360+103×240÷400=5(圈). 答:两人一共走了5圈.(2)设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 +240x =400.解得x =23(分钟)=40(秒).答:40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方法总结:环形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两个人同地背向而行:相遇问题(首次相遇),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两个人同地同向而行:追及问题(首次追上),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三、板书设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环形问题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初中的工程问题教案

初中的工程问题教案

初中的工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工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求解。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 工程问题的解决步骤:明确问题、列出关系式、求解、检验。

3.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工程问题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对工程问题基本概念的理解。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列出关系式、求解、并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 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工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工程问题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工程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问题教材,提供基本的概念和练习题。

2. 案例: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案例,用于教学和实践。

3. 计算器:用于进行数学运算。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工程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3.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行程和工程问题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有什么关系?相遇问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追及问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说明】通过对这两种常见的问题中公式的复习,为找等量关系打好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小张和父亲计划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吴小红同学给出了一种解法:
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x千米,由实际时间比原计划乘公共汽车提前了45分钟,可列出方程:
解这个方程:
x/40-x/120-x/120=3/4
3x―x―x=90
x=90
经检验,它符合题意.
答:小张到火车站的路程是90千米.
张勇同学又提出另一种解法:
设实际上乘公共汽车行驶了x千米,则从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3x千米,乘出租车行使了2x千米.注意到提前的3/4小时是由于乘出租车而少用的,可列出方程:
2x/40-2x/80=3/4
解这个方程得:
x=30.
3x=90.
所得的答案与解法一相同.
讨论:试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它们各是如何设未知数的?哪一种比较方便?是不是还有其它设未知数的方法?试试看.
【教学说明】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设不同的未知数,可列出不同的方程,难易度也不一样.从而得出为了解题方便应选择设适当的未知数的结论.
【归纳结论】1.行程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变形可得到: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2.常见题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不管哪个题型都有以下的相等关系:
相遇: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和;
追及:追及时间×速度差=被追及距离.
问题2: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停住了.片刻后,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目光,窃窃私语:“这个题目没有完呀?要求什么呢?”
李老师开口了:“同学们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就是要请同学们自己来提问.”
调皮的小刘说:“让我试一试.”上去添了“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有同学反对:“这太简单了!”,但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各自试了起来:有添上一人先做几天再让另一人做的,有两人先后合作再一人离开的,有考虑两人合作完成后的报酬问题的……
李老师选了两位同学的问题,合起来在黑板上写出: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到报酬45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
试解答这一问题,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各自的做法.
分析:我们可以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可以知道,师傅的工作效率是1/4,徒弟的工作效率是1/6,整项工程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徒弟先做的一天,第二部分是师徒两人合作完成的,而合作的时间我们不知道,所以应设合作的时间为x,根据工作总量可列出方程.从而求出他们各自工作的量,这样就可以求出他们得到的报酬.
解:设两人合作的时间是x天,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1/6+(1/6+1/4)x=1
解得:x=2
经检验,它符合题意.
所以,徒弟工作时间为3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6×3=1/2;师傅工作时间为2
天,完成工作总量的1/4×2=1/2.
因为他们完成的工作量一样,所以报酬也应该一样多,都是270元.
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吗?试一试,并解答这些问题.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归纳结论】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已知其中两个量,就可以表示第三个量.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的和.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有一火车以每分钟600米的速度要过完第一、第二两座铁桥,过第二座铁桥比过第一座铁桥需多5秒,又知第二座铁桥的长度比第一座铁桥长度的2倍短50米,试求各铁桥的长.
2.一艘船由A地开往B地,顺水航行需5小时,逆水航行要比顺水航行多用50分钟.已知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12千米,求水流速度.
3.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乙两人练习跑步,甲每秒钟跑6米,乙每秒钟跑4米.(1)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2) 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4.甲、乙两队合挖一条水渠,5天可以完成.如果甲队独挖8天可以完成,那么乙队独挖几天可以完成?
5.将一批工业最新动态信息输入管理储存网络,甲独做需6小时,乙独做需4小时,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一起做,则甲、乙一起做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答案】1.解:设第一座铁桥的长为x米,那么第二座铁桥的长为(2x-50)米,过完第一座铁桥所需的时间为x/600分.
过完第二座铁桥所需的时间为(2x-50)/600分.
依题意,可列出方程
x/600+5/60=(2x-50)/600
解方程x+50=2x-50
得x=100
∴2x-50=2×100-50=150
答:第一座铁桥长100米,第二座铁桥长150米.
2.分析:在水流问题中:
船的顺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船的逆水速度=船的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等量关系:
船顺水航行的路程=船逆水航行的路程.
解:设水流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顺水航行的速度为(12+x)千米/时,逆水航行的速度为(12-x)千米/时,
5(12+x)=(5+50/60)(12-x)
60+5x=35/6×12-35/6x
65/6x=10
x=12/13.
答:水流速度为12/13千米/时.
3.分析:(1)同时、同地、背向,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时,甲和乙共跑了一圈(即400米),等价于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2) 同时、同地、同向,甲、乙二人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跑了一圈(即400米),等价于追及问题,等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解:(1)设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x秒后两人首次相遇,根据题意,得6x+4x=400,解方程,得x=40.
答: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40秒后两人首次相遇.
(2) 设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x秒后两人首次相遇,根据题意,得
6x-4x=400,
解方程,得x=200.
答:两人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经过200秒后两人首次相遇.
4.分析:这一工程问题求的是工作时间.只要先求出乙的工作效率,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就能列出求乙的工作时间的方程.
解:设乙队单独挖需x天完成,由于两队合做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等于各队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的和,也就是说两队合做的工作效率等于各队单独的工作效率的和,所以乙队的工作效率为:1/5-1/8.
根据题意,得(1/5-1/8)x=1
解这个方程,得3/40x=1,x=40/3.
答:乙队独挖40/3天可以完成.
5.解:设甲、乙一起做还需x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根据题意,得1/6×1/2+(1/6+1/4)x=1.
解这个方程,得x=11/5.
11/5小时=2小时12分.
答:甲、乙一起做还需2小时12分才能完成工作.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请相互交流.
1.布置作业:教材第20页“习题6.3.2”中第3 、4 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