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体腔动物

合集下载

假体腔动物知识点总结

假体腔动物知识点总结

假体腔动物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学特点1.没有真正的器官和组织假体腔动物的身体没有明显的器官和组织,通常由一系列称为针刺的细胞组成的。

这些细胞具有各种功能,例如摄取食物、排出废物和捕捉猎物等。

2.辐射对称的身体假体腔动物的身体通常呈现辐射对称,即从中心向四周放射的结构,这种身体结构有利于它们进行捕食和防御。

3.生殖方式多样假体腔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有些假体腔动物可以通过出芽或分裂实现无性生殖,也有一些可以通过释放生殖细胞实现有性生殖。

4.具有特殊的捕食和防御机制假体腔动物通常具有特殊的捕食和防御机制,例如海葵可以通过释放毒液捕捉和消化猎物,水母则可以释放刺细胞来捕捉猎物。

二、分类假体腔动物包括珊瑚、海葵、水母和腔肠动物等,它们的分类主要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进行划分。

1.珊瑚珊瑚是一类生长在海水中的动物,它们通常以钙质形成的外骨骼为主要特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2.海葵海葵是一类生长在海水中的动物,它们具有特殊的捕食和防御机制,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域。

3.水母水母是一类生长在海水中的动物,它们具有透明的身体和触手,具有特殊的捕食和防御机制,通常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

4.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是一类生长在海水和淡水中的动物,它们具有辐射对称的身体和捕食的细胞结构,包括海葵、刺胞动物等。

三、解剖和生理1.身体结构假体腔动物的身体通常呈现辐射对称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器官和组织,通常由一系列称为针刺的细胞组成的。

2.呼吸和循环假体腔动物通常通过皮肤呼吸和水的循环来实现气体交换和养分循环。

3.消化和排泄假体腔动物通常通过胃囊进行消化,排泄则通过体壁的细胞或绒毛进行。

4.生殖假体腔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些可以通过出芽或分裂实现无性生殖,也有一些可以通过释放生殖细胞实现有性生殖。

四、生态假体腔动物通常生活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提供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等。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

这个类群包括7个门的动物,它们的外部形态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不太清楚,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有假体腔。

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现在以线虫动物门为代表说明假体腔动物的特征。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假体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已知约15000种,据估计有50万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和土壤中,也有寄生于动物和植物体内的。

一.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两侧对称,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纹(假分节)2.体表有角质膜。

是由上皮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坚韧富有弹性,起保护作用。

3.角质膜下面是一层合胞体的表皮层(无细胞界限)。

4.三胚层,具假体腔。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5. 完全的消化系统。

有口和肛门,具发达的肌肉质咽,但肠壁无肌肉层。

为管中套管结构。

6. 无循环系统和特殊的呼吸系统。

7.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但是是由原肾细胞(一般为1细胞个)或腺细胞(一般为2个细胞)衍生形成.8. 神经系统:为筒形,由围咽神经环,以及从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6条神经和向后发出6条神经索构成,神经索都嵌在上皮中。

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不发达,主要有纤毛窝、乳突、眼点、刺毛等。

二. 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感染率高,尤其是儿童。

1. 外形:20—30cm。

雌虫:粗长雌雄辨别雄虫:细短、尾呈钩状,具交合刺从外形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背唇:1片,具有2双乳突z口(在前端顶部,有3片唇)腹唇:2片,各具一双乳突和一侧乳突。

5 假体腔动物

5 假体腔动物

5 假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原腔动物。

•具有假体腔;出现了完全的有口有肛门的消化道;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原腔动物约18000余种,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潮湿地土壤中,很多种类寄生在动物、植物体内。

•假体腔动物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具有假体腔的类群。

•假体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虫动物门(Rotifero)•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曳鳃动物门(Priapulida)•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兜甲动物门(Loricifer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圆环动物门(Cycliophora)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一、均有假体腔•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

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仍然是由内胚层形成的。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或具有间充质细胞的胶状物假体腔的意义:•动物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体腔液具有一定的流动压力¡ª¡ª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体腔液使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二、消化道•多数种类具有完全的有口有肛门的消化道:•前肠:口、咽、食道,来自外胚层•中肠:主要消化、吸收场所,来自内胚层•后肠:直肠、肛门,来自外胚层•三、其他的特征•体表被有非细胞的角质膜,有上皮细胞分泌形成;•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已记录的约有15000种,估计全部种类不少于50万种。

第五章 假体腔动物

第五章 假体腔动物

二、假体腔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均有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 消化道之间形成的假体腔; 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 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参与;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或具有 间充质细胞 的胶状物; 身体可以自由运动; 腔内的液体和物质出现简单的流动循 环;出现有口有肛门的完全消化道; 体表有角质层; 是动物进化中最原始 的一种体腔类型。 各纲动物外部形态差异大,相互间亲 缘关系不清楚。
4. 还未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和呼吸 系统;体腔液的流动起循环作用; 体表呼吸,寄生种类厌氧呼吸。 5. 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管型或 腺型

6. 筒状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简单,由神 经环、纵神经干、神 经节构成,呈筒状。
7. 大多数雌雄异 形异体,生殖器官 呈管状。
四、假体腔肠动物小结
假体腔动物是一类相互之间亲缘关系不明确, 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 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包括7个门; 卵裂均为螺旋卵裂; 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 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 有完整的消化道; 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 无循环和呼吸系统; 很多为寄生的种类,广泛寄生在动物和植物等体内,给人体 健康和农、牧、鱼业的生产带来危害。
1.具有原体腔(假体腔pseudocoelomate,初生体腔) 假体腔形成的生物学意义: 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输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 和代谢物质;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使身体保持一定 体形。
2. 体形圆柱形,体不分节,无明显头部。
3. 具完全消化系统: 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
四、线虫纲的生物学特征
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已知有15000多种, 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分布广泛,阴 湿或有水源的地方都有、如海洋、淡水、土壤、阴湿地带、 林区、及动、植物的体内都会分布,单单寄生于人体就有 100多种线虫。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4张)假体腔动物都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即有口及肛门,肠道的前端有肌肉质咽,以完成食物的 机械消化。大多数假体腔动物均为雌雄异体,甚至雌雄异形,这样从结构上避免了动物的自体受精。具有原肾型 排泄系统,没有呼吸及循环器官。
类别
假体腔动物除寄生种类外,多为小型动物,体长一般由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体表覆盖一层角质层,纤毛减 少或完全消失;一些小型的种类构成身体或器官的细胞或细胞核的数目是种内固定的,这是因为虫体的细胞分裂 在卵孵化之前已经停止,孵化后个体的生长仅由每个细胞体积的增长所形成。
的共同特征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由一群亲缘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庞杂的动物门类组成包括以下7个独立的门: 线虫动物门(Nematoda)、轮形动物门(Rotifera)、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和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假体腔动物是一类相互之间亲缘关系不明确,外部形态差异大,都具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假体腔的 动物。除假体腔外,其共同特征还有:卵裂均为螺旋卵裂;通过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具 完整的消化道;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很多是寄生的种类,广泛寄生于动物和植物的 体内,给人体健康和农、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 。
简介
假体腔(pseudocoelom或pseudocoel)又名原体腔(protocoelom),是体腔的一种类型。它是从胚胎期 的囊胚腔(blastocoel)发育而来,与高等动物的真体腔不同。真体腔是在中胚层中间形成的腔。假体腔仅在体 壁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构造,在肠壁外无中胚层分化的结构,没有体腔膜(peritoneum)。假体腔动物与无体 腔动物的结构相比,在体制上属不同的等级。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有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一、名词解释1、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是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

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或具有间充质细胞的胶状物;腔内的液体和物质出现简单的流动循环。

)二、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1、假体腔2、体壁发达,角质膜厚——蜕皮3、消化管完善——前肠、中肠、后肠4、排泄系统腺形或管形——原肾细胞5、多雌雄异体6、神经系统不发达—围咽神经环、侧神经节、腹神经节触觉——头棘毛、唇乳突化学感受器——头感器、尾感器三、假体腔如何形成?其出现有何进化意义?形成: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层内衬,而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之谓假体腔。

意义:提供体内器官发展和运动的空间;有效的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效的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辅助运动。

四、假体腔动物的分类(1).*线虫动物门1.主要特征1.生活环境:分布极广,约15000种。

2.体壁(皮肌囊)3.原体腔4、发育完善的消化管5、排泄器官6、生殖7、神经系统2.分类:无尾感器纲。

无尾感器:虫体尾端无尾感器,具尾腺,排泄器官腺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腺体组成。

排泄器官退化或无;雄虫有1交合刺,多自由生活。

⑴人鞭虫:寄生于人盲肠及阑尾。

⑵旋毛虫:寄生于人、猪、鼠的十二指肠。

(食用未熟透的肉类感染;人并不是其自然寄主;在肌肉中形成包囊,引发疼痛。

)尾感器纲:虫体尾端具有1对尾感器,无尾腺,化感器不发达,排泄器官为成对纵管,位于身体两侧的侧线中。

雄虫有1对交合刺,多寄生生活。

(1)小麦线虫(2)丝虫(3)人蛲虫:卵藏于指甲,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引发疾病并不严重。

(4)*人蛔虫:1、外形:体呈圆长型,侧线明显,全体乳白色。

口有三片唇片,四个乳突。

雄虫:短且细,尾钩状,泄殖腔中具有交合刺。

5假体腔动物讲解

5假体腔动物讲解

5 假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原腔动物。

•具有假体腔;出现了完全的有口有肛门的消化道;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原腔动物约18000余种,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潮湿地土壤中,很多种类寄生在动物、植物体内。

•假体腔动物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具有假体腔的类群。

•假体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e)•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虫动物门(Rotifero)•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曳鳃动物门(Priapulida)•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兜甲动物门(Loricifer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圆环动物门(Cycliophora)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一、均有假体腔•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

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仍然是由内胚层形成的。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或具有间充质细胞的胶状物假体腔的意义:•动物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体腔液具有一定的流动压力¡ª¡ª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体腔液使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二、消化道•多数种类具有完全的有口有肛门的消化道:•前肠:口、咽、食道,来自外胚层•中肠:主要消化、吸收场所,来自内胚层•后肠:直肠、肛门,来自外胚层•三、其他的特征•体表被有非细胞的角质膜,有上皮细胞分泌形成;•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已记录的约有15000种,估计全部种类不少于50万种。

8.假体腔动物

8.假体腔动物
成虫
♂死亡 ♀午夜爬出产卵
少数爬回
6h后
感染性虫卵
部分干燥死亡
肠 口
5、人蛔虫
背唇
乳突
(1)形态结构
侧乳突
头感器
腹唇
乳突
图 人蛔虫的前端
(2)生活史
虫卵随感染人群的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 卵两种。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 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在21~30℃、潮湿、氧气 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脱一次 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 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然后穿过肠壁,体内一 系列器官的移行,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 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
* 多雌雄异体且异形 * 极少数雌雄同体 * 少数仅有雌体或雄体 * 生殖器官为细长管状


图 人蛔虫



输精管
精巢
储精囊
交合刺



输卵管 子宫
卵巢
排泄管 肛门
图 蛔虫的解剖示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
—泄殖腔—泄殖孔 (单管)
雌性: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雌性生殖孔
(双管) 卵在子宫内受精,有幼虫阶段 自由生活种类产卵量小,寄生线虫产卵量大
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身体两侧对称,呈蠕虫状。三 胚层,假体腔。有口、有肛门。神经系统简单,仅具神
经节、围咽神经环及纵神经。
第一节 原腔动物
一、主要特征
1、体形多为长圆筒形,两侧对称,三胚层, 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皱纹。 2、体表被角质膜 (cuticle),多数种类角质层 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

假体腔动物的名词解释

假体腔动物的名词解释

假体腔动物的名词解释假体腔动物,学名Pseudocoelomata,是一类特殊的多细胞动物。

其名称源自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即假体腔。

假体腔是一种体腔,是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由体腔真体腔的变异或退化而形成的,因此被称为“假体腔”。

1. 假体腔动物的特征:假体腔动物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们是真正的多细胞生物,由许多不同细胞组成。

其次,它们具有三胚层结构(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这意味着它们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器官。

第三,假体腔动物的体腔是特殊的,它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体腔,如软体动物的体腔(真体腔),而是由退化或变异的体腔真体腔形成的。

最后,假体腔动物的消化道是完整的,具有口和肛门。

2. 假体腔动物的分类:假体腔动物是一个大的分类群,包括多个亚门和类。

其中,较为典型和常见的假体腔动物有线虫、瓢虫和蛔虫等。

这些动物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假体腔的特征。

- 线虫(Nematoda):线虫是一类非常丰富多样的假体腔动物,它们通常呈长而细长的圆柱形,体表有纵向条纹。

线虫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甚至可以引起人类疾病,如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蠕虫感染。

线虫的体腔是由特殊细胞形成的,可以容纳内部器官并提供支持。

- 瓢虫(Tardigrada):瓢虫是一类微小的假体腔动物,体长一般为0.1-1.5毫米。

瓢虫具有类似昆虫的外部形态,但它们没有昆虫的体节。

瓢虫的体腔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真体腔的变异而形成的,通过体腔来实现气体交换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 蛔虫(Aschelminthes):蛔虫是一类具有明显节律性蠕动运动的假体腔动物,其体形多样,可以是细长的,也可以是扁平的。

蛔虫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一些种类也寄生于人和其他动物体内。

蛔虫的体腔不仅提供支持,还起到比较复杂的内环境调节作用。

3. 假体腔动物的生态功能:假体腔动物在生态学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们作为分解者,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营养循环的进行。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

第六章假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一般认为包括7个独立的门:腹毛、轮形、动吻、线虫、线形、棘头、内肛。

这7个门之间的共同之处是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为假体腔。

所谓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原始的体腔类型,是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其中充满体腔液,没有体腔膜。

假体腔的出现比扁形动物的原体腔或实质有明显的进步意义:1.为体内器官系统的自由运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2.体腔液比间质能更好的输送营养物质,以完成循环的机能。

3.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静力骨骼,使身体更迅速的运动,以摆脱了以纤毛作为主要运动器官的状态。

假体腔动物都有完整的消化道,有肌肉质的咽,能进行机械性消化。

大多数假体腔动物雌雄异体,甚至雌雄异形。

具有原肾型排泄系统,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

除寄生种类外,大多为小型动物。

体表被覆角质层,纤毛减少或消失,一些小型种类构成身体或器官的细胞或细胞和数目固定,这是因为细胞分裂在孵化前已经停止。

第一节线虫动物门线虫类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大的一门,已记录中大约有15000种,绝大多数体小呈圆柱形,因此又称为圆虫。

一外形身体多圆柱形,两端略尖,身体不分区。

前端为口,口周围有唇,原始种类有六个唇片,其他常见种类为三片,唇上具有感觉器官。

唇及感觉器的数目、排列、形态是线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二体壁体壁由角质层、上皮细胞、肌肉组成。

角质层结构复杂,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鞣化蛋白质,中间为均质,内层为胶原蛋白的支持柱层。

寄生种类的内层还可分为三层。

角质层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有多次的蜕皮现象。

蜕皮现象仅出现在幼虫期,成虫仅能增加角质层的厚度而不蜕皮。

上皮细胞多为合胞体(蛔虫)。

在身体的背腹中线及两侧,有四条纵行的上皮索,称为背线、腹线、侧线。

肌肉层缺乏环肌,只有纵肌,分布在上皮索之间,为斜纹肌。

肌细胞原生质延伸形成线状,分别连接到背索和腹索内的神经上,接受神经支配。

其他动物是由神经发出分支到肌肉上进行支配,线虫是肌肉延伸到神经接受支配。

第七章 假体腔动物

第七章 假体腔动物
4. 体腔液起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可对体壁肌肉 产生一定的反压,以维持虫体的形状,辅助动物
身体的运动。
二、消化管 完全消化管,有口和肛门。 • 前肠:来自外胚层,包括口、咽、食道 • 中肠:来自内胚层,主要消化吸收场所 • 后肠:来自外胚层,包括直肠、肛门
三、其它特征
1.体表具有角质膜。
体壁内有假体腔,其内充满体腔液,构成
流体静力骨骼。 流体静力骨骼提供颉颃纵肌活动所必需的 支撑。
(2)摄食与消化 消化管简单,为一直管 前肠:口、咽(肌肉发达) 中肠 后肠:直肠(雄性为泄殖腔) 、肛门(雄
性为泄殖孔) 肠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无消化腺,无 肌肉,取食宿主体内的半一种是 腺型,一种是管型。 通常是由一个原肾 细胞演变而来的。 因此,均属于原肾 型。 6.无呼吸器官
7.神经系统。线虫
的神经系统是圆筒 状的神经系统(梯 形)。有围绕咽部 的围咽神经环,背、 腹、侧神经索。感 觉器官不发达。常 见有乳突(触觉)、 头感器和尾感器 (化学)、眼点 (感光)
端向腹侧弯曲,肛门和生 殖孔为共同开口,称泄殖 孔,有交合刺。
3.结构和机能 (1) 体壁、假体腔及运动: 体壁:角质膜、上皮层(表皮层)、肌肉
层构成的皮肌囊。
角质膜由上皮细胞分泌而成,具选择透过
性质,对保护虫体,保持流体静力压有重 要作用。 上皮层为合胞体。在背腹及两侧加厚成背 腹线(内具背腹神经)和侧线(内具排泄 管)。 肌肉层仅有纵肌,为斜纹肌。细胞质突起 连到背腹神经。
2.许多假体腔动物细胞数目恒定。
3. 排泄系统为外胚层演化而来的原肾管型。
4.多雌雄异体。
第二节 线虫动物门
线虫又名圆虫,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
•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或原体腔Protocoelomate, 是指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外胚 层的表皮与中胚层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并没 有中胚层,仍然只由内胚层形成。
• 假体腔是动物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 “线虫动物”大部分是圆筒形,两端尖细,没有纤毛,一些寄生在人体的蛔 虫、丝虫、鞭虫都是线虫动物。
中胚层产生的意义:
• 中胚层主要分化成两种组织: 1 实质组织: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 组织,也称间质 -贮存水分和养料 -保护内脏器官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 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
旱,因此,中胚层的产生也是动物由水
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 2 形成肌肉组织: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 器官发展完善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 较多食物 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 的代谢废物也增多——→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 统
类群5
假体腔动物
(Pseudocoelomata)
1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2 轮形动物门Rotifera 3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4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5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6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7 内肛动物门Entoproca 8 铠甲动物门 Loricifera 9 鳃曳动物门 Priapulida
• “线形动物”和线虫动物很相似,但是构造比较简单,体壁没有背线、腹线 和侧线,大多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如铁线虫。
• “腹毛动物” 体表有纤毛,利用腹面的纤毛运动。如鼬虫。 • “轮形动物”只比原生生物大一点,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部有

海洋生物学假体腔动物

海洋生物学假体腔动物
功能: 保护身体,抵御寄主体内消化液的腐蚀
二.代表动物------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表皮层:
为8行上皮细胞组成的合胞体 在身体两侧和背、腹中央,
上皮细胞层加厚形成侧线和背、 腹线 背、腹线中有背、腹神经索 侧线中有排泄管 表皮层细胞能向外分泌物质 形成角质膜
二.代表动物------蛔虫
假体腔=初生体腔=原始体腔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形成对动物进化的意义: ●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 ●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 ●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 使身体保持一
定体形
线形动物门 身体特别细长,成体自由生活,幼体寄生在 节肢动物体内。
铁线虫
线形动物门 身体特别细长,成体自由生活,幼体寄生在 节肢动物体内。
蛔虫受药物刺激时可窜入肝脏、胆囊、脑等 处,引起急性炎症和绞痛。
三.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
1.蛔虫 2.鞭虫 3.钩虫 4.蛲虫
三.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 1.蛲虫 寄生部位:大肠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逆行感染
成虫常在夜间爬到肛门处产卵,引起肛门骚 痒,卵在肛门处孵化后,幼虫可经肛门侵入大 肠,行逆行感染
▲肌肉层: 为最里层,由单层纵肌构成 肌细胞分为二部分: 顶端为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部 基部为含有肌原纤维的收缩部
只有纵肌,没有环肌 身体只能弯曲,不能伸缩 肌细胞的原生质部伸向背、腹 神经索,接受神经支配
二.代表动物------蛔虫 3 .消化系统
具有完全的消化道,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肠:由前端体壁 外胚层内陷而成,包括口、口腔、 食道。
二.代表动物------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1.外形
长圆柱形,向两端渐细。乳白色,侧线明显 雌虫:肛门在距体后端0.2Cm的腹线上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

6
(一)代表动物
——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des):

人蛔虫是一种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据估 计,世界上1/3的人被蛔虫感染。
7
1、形态结构:

(1)外形: 圆柱形,顶部有一个背唇
和两个腹唇。雌雄异体。雌虫较粗长,生殖孔 开口于体前端腹面的1/3处;雄虫较细短,体 后端向腹面弯曲,生殖孔与肛门合并为泄殖孔, 孔中有交合刺。
24
轮 虫 的 外 形 及 内 部 结 构 :
25
2、消化:


轮虫以原生动物或藻类为食。 消化道分口、咽、胃、肠、肛门等部分。咽部 特别膨大,肌肉发达,又称咀嚼囊(其内具有形式 多样的咀嚼器,以磨碎食物)。

2
一、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形大多数为长圆筒形。 2、体表被以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 3、三胚层、具假体腔。 4、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道有口和肛门。
3
假体腔的发生:
4
涡虫,线虫,人体的横切面:
5
二、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和数目最多 的一个类群,有记录的约15000种。大多自由 生活,分布广泛,也有部分为寄生生活,常能 引起人、畜、禽、鱼的严重疾病,或造成农作 物减产,与人类关系密切。
17
3、危害:


幼虫经过肝脏或穿破肺部微血管进入肺泡 时,可释放出免疫原性物质,能引起宿主变态 反应,如痉挛性咳嗽、低热、肺炎等症状。 成虫以人体肠壁内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 营养;还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损伤,导致食 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数量多时可阻塞肠 道或绞缠成团,引起肠梗阻。成虫有迁移习性, 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 造成危害。

2动物的类群3-假体腔环节动物

2动物的类群3-假体腔环节动物

5.1 原腔动物的形态与机能
形态与机能——外部形态
身体呈圆柱状,一般寄生生 活者较营自由生活者为大。 除前端有刚毛外,体表常无 其它突出物。
形态与机能——三胚层模式
形态与机能——体壁
分为三层:
角质层——外层,较厚,有弹性,由上皮细胞分 泌而成。有蜕皮现象(线虫一生蜕皮四次)。
上皮层(表皮层)——在寄生种类中,上皮细胞 相互融合,形成合胞体。上皮细胞在身体左右两 侧及背腹线处加厚形成背线、腹线和侧线。上皮 细胞数量一般恒定。
形态与机能——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神经环——环抱咽周围,内无 细胞核(由神经纤维组成)。
神经节——包括侧神经节、腹 神经节等(与神经环相连)。
神经干——神经环向前后发出 多条神经干,其中背腹两条最 发达,纵走于背线和腹线中。
பைடு நூலகம்
形态与机能——生殖系统
绝大多数雌雄异体、 异形。生殖系统非 常发达。
感觉细胞分布于上皮层中,许多种类具有视觉器官。
形态和机能——生殖系统
本门中一部分种类(多毛类)雌雄异体,生殖 腺只在生殖季节出现(无固定生殖腺)。
一部分种类(寡毛类和蛭类)有固定生殖腺, 多为雌雄同体,生殖系统较为发达。
生殖细胞由中胚层产生。
5.2 环节动物生物学特性
• 生殖 • 发育 • 生活习性
1.真体腔产生后,同时形成了肠壁肌肉层,增强 了消化系统的活动。
2.促使排泄系统产生新的变化,扩大了排泄功能。
3.真体腔的形成促成分节现象产生,与循环器官 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引起了动物机体的形态结构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
形态和机能——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第8章假体腔动物

第8章假体腔动物
神经索
生殖
轮虫雌雄异体、异形 周期性孤雌生殖 条件良好时行孤雌生殖
温度、光照、 食物、种群密度等 诱导
有性生殖
休眠卵
五、轮虫门的分类 六、轮虫门的经济意义
淡水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 净化水环境
第三节 线形虫门(Nematomorpha)
与线虫外观相似,但具特殊的特征:
2、无尾感器纲 :无尾感器;排泄系统腺型;雄
体具一个交接刺;多数营自由生活;如鞭虫、旋 毛虫。
常见线虫
1、蛔虫
雌虫体长200-250mm,直径5mm 口具3片唇;具乳突和头感器 排泄孔:口稍后的腹中线上 肛门 雌性生殖孔:前部1/3腹侧中线上 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称泄殖孔,
交合刺
雄 雌
蛔虫的生活史
4、生殖
雌雄异体 常雌雄异形 生殖器官 管状
泄殖孔
5、神经和感官
神经中枢:围咽神经环 从围咽神经环向前向后发 出一对背神经索,一对腹 神经索,一对侧神经索
感官:乳突 头感器 尾感器
三、线虫门的主要类群
1、尾感器纲 :具尾感器;排泄器管管型;雄体
具两个交接刺;大多数营寄生生活;如蛲虫、蛔 虫、粪类圆线虫。
▪ 2、体壁有了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同时体腔 液有一定的流动压力,使得动物的运动能力 加强。
▪ 3、体腔液使得腔内的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 循环,能够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第一节 线虫门 Nematoda
一、概述 ▪ 种类多,数量巨大,已记录15000多种。 ▪ 分布广泛。
二、线虫门的主要特征
后肠 直肠 肛门
外胚层形成、内壁具角质膜
咽 口腔 口
中肠
直肠 肛门
3、排泄器官
原肾型
腺型排泄器官 管型排泄器官

动物学 4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动物学 4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其它类群显然不同,它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分支。 •轮虫的构造和胚胎发育与涡虫相似(如体形较扁; 具纤毛的头冠显著偏向腹面;具焰球的原肾管与涡 虫纲单肠目动物相同;雌雄异体,具卵黄腺;胚胎 发育中早期卵裂属螺旋形;双腹式神经等),说明 轮虫可能是由涡虫纲演化而来。但轮虫发育完善的 消化管,特殊的咀嚼器等特征,又说明其不同于涡 虫纲。总之,假体腔动物中轮虫纲与涡虫在系统演 化上亲缘关系接近。 •假体腔动物的7个门,由于外形差异很大,相互之 间的亲缘关系不清楚。 小结 假体腔动物是一类相互之 间亲缘关系不明确, 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
假体腔动物包括7个门类的动物,即线虫动物门、 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 门、棘头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尽管各门动物差异较大,但它们具有共性。即 都有假体腔。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 体腔类型。
假体腔的意义表现在:
•使动物的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 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体壁有了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加上体腔液的流 动压力,使动物的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体腔液体的存在,同时使得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 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 物。 2。假体腔动物体壁结构的异同 共性:均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构成。 差异性:
•线虫动物:上皮细胞为合胞体。角质层结构复杂, 明显可分为3层,大多由不同蛋白构成,有一定弹 性。 •腹毛动物:构成表皮细胞的是单纤毛上皮细胞, 不是合胞体。主要由环肌和纵肌组成。
轮形动物:角质层有的加厚成甲板、刺或棘;上皮 细胞数目固定。 动吻动物:上皮细胞为合胞体。
线形动物:上皮细胞分界清楚。
棘头动物:上皮细胞合胞体较大。
内肛动物:上皮细胞不是合胞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具有假体腔的动物——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形动物门(Rotifera)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又称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或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

具有假体腔是这类动物的共同特点,但体形和构造上有明显差异,因此,分类也比较混乱,但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应将这七个类群各自分开列为独立的门。

一、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形大多数为长圆筒形。

2、体表被以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

3、三胚层、具假体腔。

这是胚胎期囊胚腔的残余部分,保留在成体形成的体腔。

这种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

这种体腔也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

假体腔的出现,首先是对体内器官系统的运动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骨骼,能保持身体的一定形态与运动;另外,体腔液能更有效地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调节与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4、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道有口和肛门。

二、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和数目最多的一个类群,有记录的约15000种。

大多营自由生活,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洋和土壤中,另一部分是动物和植物的寄生虫,常能引起人、畜、禽、鱼的严重疾病,或造成农作物减产,与人类关系密切。

(一)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des):人蛔虫是一种最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据估计,世界上1/3的人被蛔虫感染。

1、形态结构:(1)外形:体呈圆柱形,前端圆,后端尖,顶部有一个背唇和两个腹唇。

雌雄异体,雌虫较粗长(长200mm~250mm,直径5mm左右),生殖孔开口于体前端腹面的1/3处;雄虫较细短,体后端向腹面弯曲,生殖孔与肛门合并为泄殖孔,有时可见自孔中伸出的交合刺。

(2)体壁:最外层为透明的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

表皮层为合胞体的构造(细胞的界限不清,具多核),表皮向内突起成脊,于身体左右两侧形成侧线(背线、腹线)。

表皮之内的纵肌由中胚层形成,不发达,肌肉被突出的体线隔成4部分。

(3)消化系统:完全的消化系统,由口、咽、肠和肛门组成。

肌肉质的管状咽可吸吮宿主肠内的液体,然后营养可直接通过单层柱状上皮(内缘有微绒毛)的肠壁吸收。

蛔虫无消化腺,它摄取的食物是宿主肠内已消化或未消化的物质,一般可直接吸收。

(4)呼吸与排泄:厌氧呼吸,利用酶分解体内的糖元获得能量。

排泄器官肾属原肾管型,呈H形,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分别嵌在侧线内,在咽头处,由一横管相连,并以一共同的排泄孔开口于体外。

(5)神经系统: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其向前向后各发出6条神经索,其中背、腹部神经索发达,并分别埋嵌在背线和腹线中,有横神经联络着4条侧神经,使整个系统呈圆筒形。

(6)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雌性有一个"Y'形的生殖系统。

其分枝是一对管状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两子宫末端会合成阴道,通过雌性生殖孔开口于体外。

雄性生殖系统是单个盘绕的管。

直线样的精巢与输精管直接相连,经贮精囊进入射精管,最后与直肠会合于泄殖腔。

在泄殖腔内有一对交接刺,交配时突出体外。

2、生活史:受精作用发生在子宫远端部。

受精卵充满子宫,每条雌虫每日可产卵20万粒。

受精卵呈椭圆形,外被一较厚的卵壳,壳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可保持水分,防止卵干燥(可以存活4~5年)。

受精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适宜、荫蔽和氧气充足的泥土里,约2~3周发育成熟为感染性虫卵。

这种卵被人误食后,在十二指肠中孵化出幼虫。

幼虫钻穿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最后进入肝脏,再经血液循环到心脏,再到肺中。

在肺泡内生长发育脱皮后,再经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喉,随吞咽动作再次入胃并达到小肠,经最后一次蜕皮发育成虫。

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共需60~70d,成虫的寿命约为1年。

3、危害:幼虫移行过程中,经过肝脏或穿破肺部微血管进入肺泡时,可释放出免疫原性物质,能引起宿主变态反应,如痉挛性咳嗽、低热、肺炎等症状。

成虫以人体肠壁内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

成虫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损伤,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

数量多时可阻塞肠道或绞缠成团,引起肠梗阻。

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二)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1、人蛲虫(Enterubius vermicularis):成虫体细小,雌虫长约10~12mm,雄虫长约2~5mm,乳白色,前端具翼膜。

成熟的虫体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雌虫在夜间到肛门附近产卵,排卵后雌虫大多也死亡。

蛲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传播途径可为逆行感染和自体感染,前者指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从肛门逆行人肠发育为成虫;后者特指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周围皮肤,虫卵污染手指,造成直接传染。

通过衣、被和尘埃也可自口感染。

蛲虫病主要是由雌虫产卵所引起的皮肤骚痒及局部炎症,患者常有烦燥不安、失眠、食欲减退、消瘦、夜间磨牙及夜惊等症状。

2、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十二指肠钩虫体小,雌虫长10~13mm,雄虫8~11mm。

虫体前端微向背侧仰屈,形状似钩。

唇片退化,有一发达的口囊,其腹侧缘有两对钩齿。

雄虫的后端有一发达的交合伞。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交配产卵,卵随寄主的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需要在外界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孵出幼虫。

幼虫在土壤的表层自由生活,经过杆状蚴和丝状蚴,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直接从皮肤侵入人体,进入血管。

它们在人体内移行的过程,与蛔虫相似。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经过蜕皮,然后在人体肠内寄生,发育为成虫。

少数未被胃液杀死的幼虫,可直接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钩虫以口囊吸附肠壁,借钩齿咬破肠粘膜,并分泌抗凝剂,使咬附伤口不易凝血。

每条钩虫每日可导致的失血量为0.14~0.40ml,因此造成患者慢性失血。

感染的虫量越多,失血越严重。

钩虫病又称为黄肿病,其症状为严重贫血而呈现出的皮肤蜡黄、眩晕、乏力、浮肿,甚至心力衰竭。

某些患者可出现嗜异物癣,喜食生米、泥土、煤炭等。

十二指肠钩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之一。

3、丝虫(Wuchereria):我国主要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2种。

成虫乳白色,细长丝状(雌虫长约75mm,雄虫40mm),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统内。

成虫交配后,卵胎生,产生微丝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白天在内脏血管中,夜间则移至体表微血管中。

当按蚊及库蚊吸血时,微丝蚴就进入蚊体,在蚊体内蜕皮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然后集中于口器;当蚊再吸血时,钻入人的皮肤,移行至大淋巴管中寄生。

丝虫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之一。

丝虫病主要由成虫引起。

丝虫病可使患者出现丝虫热、乳糜尿和象皮肿等症状和体征。

象皮肿是淋巴管的梗阻,在肢体或生殖器官上产生的可怕的膨大。

三、其他原腔动物:(一)轮虫动物门(Rotifera):轮虫生活于水中,是体形微小的(0.1~0.4mm)多细胞动物。

大多数轮虫生活在淡水,特别是浅水池塘。

除具原腔动物的基本特征外,某些器官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具有特殊性。

体形多样,但多呈圆筒形,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的前端有头冠,其上1~2圈纤毛,形似车轮,故名轮虫。

头冠有游泳、摄食和滤食的功能。

尾又称足,常分叉。

足上具有使轮虫暂时吸附到水底植物或其他物体上的足腺。

足末端一般有一对趾,有固着的作用。

轮虫以原生动物或藻类为食。

消化道分口、咽、胃、肠、肛门等部分。

咽部特别膨大,肌肉发达,又称咀嚼囊,其内具有形式多样的咀嚼器,以磨碎食物。

轮虫雌雄异体异形,雄性个体小,头冠简单,排泄器官退化,无肠,体内只有精巢、输精管、交配器和生殖孔。

雌轮虫的生殖系统一般都是单个的。

轮虫是直接发育,生活史中一般包括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孤雌生殖,经多代孤雌生殖,当气候转冷或环境不适宜时,行两性生殖。

轮虫在水体干枯时,身体失去大部分水分,高度卷缩,进入假死状态,可生存数月至数年,再如水后,即能复活。

这种维持生存的状态,称为隐生。

轮虫的各器官组织均为合胞体,且各部分细胞核数目恒定。

(二)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棘头动物是寄生的原腔动物。

这类动物的特征是体表具环纹,为假分节现象。

体前端有一个能自由伸缩的短吻,其上有6排倒钩,故称棘头虫。

成虫和幼虫均无消化管。

生活史中需要两个宿主,终宿主是脊椎动物,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肠道中,中间宿主总是节肢动物。

猪巨吻棘虫是猪小肠内常见的寄生虫,其幼虫寄生于金龟子幼虫蛴螬体中。

虫卵被蛴螬吞食后,即孵出幼虫;蛴螬被猪吞食消化后,在猪的消化道内发育为成虫。

成虫以吻上的小钩刺入肠壁,常引起病猪食欲减退、消瘦、泻痢、尖叫,腹部着地爬行,严重时可引起肠穿孔而死亡。

(三)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体呈线形,粗细一致,无侧线。

成虫消化管退化。

原体腔内充满间质。

形似铁线的铁线虫(Gardius aquaticus),成虫生活在水底或缠绕在水底植物上。

卵产于水中,幼虫寄生于蝗虫、螳螂等体内,发育成熟后,离开宿主进入水中营自由生活。

四、原腔动物的经济意义:原腔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有许多是农业害虫(如蝗虫、蝼蛄、金龟子幼虫等)的寄生虫,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生物量。

土壤中聚居着的线虫,是组成土壤生物的主要成分,常以腐败的有机物质为营养,在增加土壤肥力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多数轮虫是以水中的原生动物、藻类和食物碎屑为食物,有净池的作用;轮虫同时又是鱼类的优良饵料,是淡水食物链的重要组成。

许多原腔动物严重危害人、畜、禽和其他经济动物以及农作物。

蛔虫病、蛲虫病、丝虫病、钩虫病都是世界性的流行病,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

植物寄生线虫,可破坏农作物的正常发育,降低质量和产量,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

1950年开始,我国对危害性大的寄生虫病开展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对这些寄生虫从生理、生化及其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有效地防治这些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使有些寄生虫病得到了一定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