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的心罚1
儿童教育心理惩罚
儿童教育心理惩罚儿童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良行为或错误的决策,这时家长往往会采取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然而,过度依赖心理惩罚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惩罚的定义、负面影响及替代方式。
一、心理惩罚的定义心理惩罚是指家长或教育者采用惩罚性的措施来告诉儿童其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试图通过惩罚来改变孩子的行为。
常见的心理惩罚包括责骂、训斥、忽视、威胁、恐吓、打击自尊等。
二、心理惩罚的负面影响1. 负面情绪的产生:心理惩罚可能导致儿童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长期以往,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2. 自尊心受损:心理惩罚可能打击儿童的自尊心,形成自卑、自责等心理问题。
长期下去,这可能对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造成永久性伤害。
3. 沟通障碍:心理惩罚的使用可能使得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或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阻碍家庭和谐与理解。
4. 法律问题:严重的心理惩罚可能涉及到对儿童的身体伤害,甚至构成虐待行为,引发法律问题。
三、替代方式1. 积极引导:家长可以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通过正面激励和赞扬,识别和强调儿童良好行为,鼓励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能够激发儿童内在的动力和自律能力。
2. 理解与沟通: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
通过家庭会议、定期交流等方式,积极倾听和回应孩子的需求。
3.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建立明确的家规和界限,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激发他们良好行为的习惯。
4. 处理问题的机会: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应该给予他们处理问题的机会。
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错误的原因和后果,并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学会自我反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罚
当学生犯错误或者其行为方式被教师不认可不被赞成时,教师往往会用不适当的言语或者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惩罚,我认为这就属于心罚,有点精神虐待的意思在里面。
心罚的表现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部分:一是冷嘲热讽,过多指责;二是置之不理,视若无物;三是隔离学生,不让其他学生与之交往;四是粗暴恐吓或威胁。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心罚,它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不仅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割裂了师生之间难得的情谊,甚至演变为一场刻骨铭心的怨恨。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但教育的方式很重要,我们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对于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心理敏感期。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你对学生施以心罚的时候,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过,对他们的冷嘲热讽和恐吓,那是一种多么残酷的伤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应该将心比心,给予学生无私关爱的啊!唯有爱的种子,才能生长出爱的果实。
宝宝不良行为的小小惩罚
宝宝不良行为的小小惩罚
1、温顺惩处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2、临时隔离法:在孩子因不良行为产生欢快时,让孩子到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时间以1分钟为原则,使其从欢快状态转为不欢快。
3、自然惩处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到自然的惩处。
4、权利剥夺法:临时剥夺其权利对订正孩子不良行为有作用。
如对于孩子嚼口香糖后乱粘的行为,剥夺其一星期吃口香糖的权利。
- 1 -。
心罚——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
心罚——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关键词:心罚实质及根源类型及危害对策及措施摘要:“心罚”,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言行对受教育者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
在学校实际教育中,它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支配、冷淡、贬低、抹杀。
“心罚”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缓性,但其对学生心灵伤害的强烈程度和持久性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真正的“看不见的灾难”。
本文作者认为采取措施:1.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尊重学生人格的法律意识.一、心罚案例2000年11月13日,浙江省绍兴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女生金某上课时玩圆珠笔发出声音,遭到骆老师大声训斥,还扬言要把她送到派出所。
当天中午,金某出现不正常现象,晚上开始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发高烧,小便失禁。
经绍兴市第一医院诊断,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2001年10月3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岁的中学生凯钦自缢身亡。
他在遗书里说,“我在学校淘气,把钢笔水甩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
我其实只甩了一次。
但老师不信我,非说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认。
还说如果我不承认,就和我没完没了。
还说我是人渣,是没人性。
我实在受不了了……”2005年4月12日,重庆渝中区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死亡。
其老师在丁婷自杀前说的“你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这句话,导致丁婷跳楼自杀。
在体罚现象受到人们口诛笔伐而越来越少的今天,心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心。
二、类型及危害“心罚”又称“心理虐待”、“心灵施暴”,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言行对受教育者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
广义上讲,“心罚”包括一切对学生心理施加负面刺激的言行,在学校实际教育中,它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支配、冷淡、贬低、抹杀。
相对于体罚来说,“心罚”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缓性,但其对学生心灵伤害的强烈程度和持久性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真正的“看不见的灾难”。
“心罚”的分析及解决途径
“ 既然 不想 学好 ,我也 就 不再 管你 了 。 你 ” “ 你这 样的 人 ,班级 少一 个好 一个 。 像 ”
这 样 的言语和 措辞 无形之 中在 师生之 间划上 了一道
罚 ,但 “ 罚 ”替代 可说是 常事 ,而且 对 “ 罚 ”所 产 心 心
育” 。
习” 一文则详细介绍了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朱迪 ・ 舒尔曼
( d hSum n等撰 写的从微观 角度描述 正在美 国开展 J i .hl a) ut
国际教 育教学 改革 大趋 势 ・ 找 中间地 带 告诉 寻
我们:寻找中西方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 , 不仅是当今教
育 教学 改革 的大趋 势 , 也是 整 个教 育改 革的 大策 ;寻找
爱心 的体 现 ,不应 只想 在心 里 ,念在 嘴上 ,而 要放 下架 子 ,蹲 下身子 ,零 距 离地接 近 ,设 身处地 地为 学生 着想 。从 学 习、心 理 、生活 各方 面给 予学生 更 多的关 心 和帮 助 ,从小 事教 起 ,从身 边事 关心起 。改直观 要求 为
“ 这样 的学 生 ,等你 家长 来校后 再算 账 。 你 ” 老 师这种 居高 临下 、咄 咄逼 人的 话语 , 别容 易 引 特 起学 生的 厌烦和 反 感 , 无形之 中更 多 的是伤 害学 生的 心
生的 负面性 不能 引起 深 层次 的反思 。一 些 “ 斗气 ”式 的
语 言非 但不 能解 决 问题 , 反而 会对 学生 的心 灵造 成严 重
鸿 沟 , 时有 过错 的学 生并 非 问题严 重到 可以 放弃 教育 一 的地 步 。 一个 处于成 长 中的学 生 , 正处 于生 长成 熟期 , 需 要老 师的精 心 呵护 和百 倍爱护 。
“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心罚”是在教育活动中非常隐蔽而又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要避免“心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家长教育方式的改变、学生个人的努力,以及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心罚心理健康小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人们反复的谴责,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
但是,“心罚”作为一种很隐蔽的惩罚方式,依然在教育现象中普遍地存在着,并且有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
学生需要适度批评,适当的批评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批评过度,以致造成心罚,其效果往往会“走向反面”。
相对于体罚这种显性的教育暴力而言,“心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并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很少见。
而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心理惩罚已普遍存在于我国中小学校园和家庭教育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大新问题。
一、“心罚”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一)心罚的概念所谓“心罚”,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
“心罚”虽然没有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外部伤害,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使用不当甚至会影响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部分“心罚”甚至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
(二)“心罚”的表现形式1.冷嘲热讽、挖苦讽刺学生。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挖苦讽刺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
小学生是未完成的个体,难免会犯错,教师适当批评也是正常的。
可有的教师无视学生自尊,批评语言尖酸刻薄,比如:“你真是无可救药了!”等等。
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仅有违教育学生的初衷,更可怕的是会伤害学生的心灵。
2.置之不理,视若无物。
表现为把经常犯错、调皮捣乱的学生当做“透明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也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
3.孤立学生,不让其他同学与之交往。
不可忽视的“心罚”现象
不可忽视的“心罚”现象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体罚,就是指对学生身体的惩罚,一种是打学生,此法学生不乐意但也无奈,有时会招致家长的不满,引起争议,还有一种就是变相体罚---罚劳动,对于此法,那些被罚的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因为不用呆在令其感到枯燥无味的课堂上。
不论是体罚还是变相体罚(罚劳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已不多见了。
如果我们把上述称为显性的体罚的话,那么有一种隐性的“体罚”经常被忽视,这种体罚我们称之为“心罚”。
心罚就是思想的惩罚,行为意识的惩罚,往往通过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眼神、教师的肢体动作、教师的不知觉的习惯行为等对学生施加影响,甚至是人格、自尊心上的伤害。
这些惩罚有时是隐性的、隐形的,被伤害到的学生心理受到压抑、强迫,产生积郁、害怕、对立等心理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会表现出沉默、自卑、逃避、甚至自杀等异常暴力行为,这些都是对学生“心罚”可能带来的或者已经带来的后果。
这里我想用曾经引用过的故事来说明我的观点:两个天分相同的女孩,在中学时期遇到两个不同的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的行为对两人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第一个女孩,在文学上有过人的天分,而数学很差。
她刻苦努力,终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数学及格了。
可是,老师却说:没想到你居然及格了,一定是抄的吧。
女孩愤怒的指责老师的评价,老师又说:你不承认,那我再拿一份卷子,你考考看能不能及格。
女孩不示弱:好吧。
结果,老师出了最难的卷子,女孩考了个大大的“0”分。
从此,在她倔强的性格中增加了怨恨、敌视、漂泊的成份。
另一个女孩,文学同样有天分,数学成绩同样较差,但她的数学老师非常善良,每次考试不及格,老师都宽容了她,并鼓励和帮组她完成了中学数学会考。
三年后,中考中的她数学得了75分。
她惊呆了,也从内心感激这个数学老师。
从此,她与人为善,理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不足,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
浅议远离“心罚”
在这个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我们父母还需特别注重的是“因人施教”。因为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引起“心罚”的种种因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特有的情感区域.有自己的成长过程与速度等等.应当说父母是最最了解自己孩子脾性的人。但.据我所见所闻.就有那么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多种特长、兴趣.往往让孩子学了外语又学舞蹈.学了书法又学钢琴.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孩子打着疲劳战.时间一长.不免会顾此失彼.而此时.“心罚”便悄悄地上演了.家长的失望、不满、担忧之色便象一张灰色的网一样笼罩着孩子的心灵.这种急于求成的结果是利还是弊呢?因此.我认为.每一对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充分挖掘他的潜在能力.而不能过度地要求孩子去做他力所不能的事。
在我们的生活舞台上.林林种种.酸甜苦辣.演译得淋漓尽致。虽然如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还是身为父母的应尽职责.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则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父母因工作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而引发家庭的争吵、相互冷战.无法勾通.从而忽略了对孩子关爱.使之缺乏温暖.则会给孩子带来伤感、恐惧、抑郁等消极的情绪。如我曾经有个学区里去玩.任你老师怎样的劝说.他都不会理睬.一付自得其乐的样子;午睡的时候.他会爬到别人的床上扔被褥、枕头.或钻到床底下死活不出来.惹得同伴们叽叽喳喳.午睡室里一团糟.看到自己的“成绩”.他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区域活动的时候则更加“精彩”了.“老师.乐乐抢了我的玩具!” “老师.乐乐打我!”告状声接连不断.面对乐乐.不管我们老师怎样的好言相劝都是煞费苦心。经了解.此幼儿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父母双方长时间无暇顾及到孩子的生活.更不用说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了.所以导致了这个孩子的异常行为与心态。知道了孩子的处境.我没有因孩子的无理取闹而批评、冷落他.我知道孩子饱受了无形的“心罚”.已是相当委屈.因为他的这种反常行为恰恰证明了他对关心的渴望。于是.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乐乐从朋友做起.给予他母亲般的呵护.渐渐地.孩子消除了与我的对立情绪.上课专心了.作业也认真了.我想.是我的爱让孩子的心安定下来了.再也不象以往那样的漂忽不定了。所以说.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和睦的家庭还是家庭处于危机状态中.身为父母都应当尽其能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孩子健康成长这一问题。
谈幼儿教育过程中心罚现象的危害及避免
与家长的矛盾转移到幼儿头上去 , 更不能 因此来逃避对幼
儿教育的责任 。 4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 。 . 每一个幼儿都是不 同的 , 每一个 幼儿都有他们 自己的特点 , 教师要认识 到幼 儿间的差异是正常的, 要用平等 的心去对待 每一个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 , 要努力改善 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 康状 况 , 应该 始终保持 平和愉快 的心境 , 使幼儿生活在轻 松、 愉快的氛围中。【 e 】
{ 江苏省淮安楚州实验小学幼儿园 23 ̄ ) 22
田
4 心罚还是儿童许多不 良行为 的根源 。如儿童 的撒 .
谎 、欺 骗及攻击性 行为与儿童遭受 的心罚 都有一定的关
系。
回事? 一直动来 动去, 你的床上有钉子戳你的身体啊? ”
事 例 三 : 课 时 , X在 画本 上 画 画 。教 师走 过 去 , 画 上 X 把
一
幼儿 的心灵是极为脆弱的 , 极其容易受伤 的 , 是 并且
但受到伤害 , 将会给其人格 的健康发展带来 难以预料 的
影响 。
三、 心罚 的避 免
本拿来 , :画的什么东西啊? 说 “ 乱七八糟的, 上课不认真听, 你看看其他小朋友多好, 认真听讲, 就你最差! ” 以上事例 中, 教师很随便 的一些 言行 , 其实就 已经使 幼儿遭受到了心罚 。 它可能是为了避免 因体罚遭受谴责而
一
、
心 罚的 表 现
事 例一 :游 戏时 ,一 幼 儿 报 告 :老 师 , X 小 朋 友 打 “ X 人 !” 师 不问 青 红皂 白走 到 打人 的幼 儿 面 前 :你 又 打 人 教 “
了。 ! 走 送你到小班去, 你这样子还能上大班啊? 连小班幼 儿都不如 !” 教师死命地拖着孩子往外走 。 事例二 : 睡时,X小朋友一直不睡觉。“ X你怎么 午 X X ,
对教育“心罚”的思考
心罚的危害性
01
02
03
引发心理问题
心罚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自 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 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和成长。
破坏师生关系
心罚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 任和关系,使受罚学生产 生对教师的反感和不信任 。
损害学习效果
心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兴趣,影响他们的 学习效果和成绩。
02
心罚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教育“心罚”的思 考
2023-10-27
目 录
• 心罚的定义与现象 • 心罚产生的原因分析 • 心罚的预防与化解 • 心罚现象的深层思考 • 心罚的相关法律问题 • 结论与展望
01
心罚的定义与现象
心罚的含义
心罚是一种教育惩罚方式,通常是指通过非身体接触的言语或行为,对受罚者的 心理和情感造成伤害的惩罚形式。
结果公平
教育应该注重教育结果的质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全面发展。然而,心罚现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与社会环境的思考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功利主义和竞争 主义可能导致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表现,而忽略其身心 健康和个人发展。
在处理心罚相关案件时,需要依据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依据教育部门 的行政规定,对涉事教师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对于教师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保护范围、处罚措施等方面的冲突,应当通过 立法和司法解释等方式加以协调。
心罚的法律责任与追究机制
心罚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涉事教师需要承 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责任形式包括但不 限于: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开除等 行政处罚,以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刑事 责任等。
谈教育教学中的心罚现象
如此 快的 “ 故 ” 变 ,而 把 注意 转 移
2 0 年 1 月 1 “ 日说 法 0 1 2 9日 今
生 当众 受 辱 、 尽 脸 面 、 害 了 自 有 的 老 师 动 不动 就 叫学 生 请 家 长 丢 伤
栏 目播 出 安 徽 某 县 小 学 教 师 强 迫 尊 更 容 易 使 他 们 产 生 “ 罐 破 告 诉 班 主 任 、 学 不 准 回 家 、在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破 放 学 生 刮脸 事 件 后 , 在 社 会上 引起 捧 ” 的心 理 和造 成 师 生 关 系对 抗 , 案 上 记 录 等 等 ; 有 的 为 了迫 使学 强 烈 反 响 . 使 社 会 再 次 对 教 师 的 这 不但 难 促 使 其 改掉 恶 习 , 反 生 承 认 错 误 , 一 来 就 是 “ 山压 泰
顶 说 : “ 承 认 就 不 要 来 上 课 不 素 质提 出质 疑 当 体罚 ”还 没跳 而 变 本加 厉 适得 其 反 。 二 . 处 理 有 的 老 师对 “ 冷 不 了 、 “ 不说 就 一 定 是你 干 的 ” 你 出历 史 的舞 台时 , 心 罚 学 生 的
一
种 惩 罚 形 式 .其 类型 可 分 为 :
一
微 后 , 太 多 采 取 相 反 的 办 法 就 是 家长 的 “ 脚 ” 拳 、班 主任 的训 斥 而
冷 嘲热 讽 太 千 世 界 丰 冷 处理 。老 师 首先 是 疏 远 ,并 且 还 惶 惶 然 , 有 的 还 不敢 回 家 而 远 走
维普资讯
想 法 和 行 为 不 敢 表 露 , 更 不 敢 向
谤移膏移学中的心{现象 5 ;
赤 天化 育 才学 校 张信 旭
警惕心罚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这 样 的一种状 况不 得不 引起 我们 的担 忧 与重视 。如 我 的价值
警■- 罚
关注幼/ g l 理健■ a
口 张 吉 丽
随着教 育法律 法规 的健 全 和实施 ,体罚 在 某种 消极 的评价 .幼 儿就 可能认 为 自己真 的什么方 面 都
程度 上大 大减少 了 ,然而 另一 种惩罚 —— 心罚 却普 做得 不好 .容 易怀疑 自己的能 力 .从而 形成 自卑 心
的行 为。幼儿 园 的心理惩 罚一 般包 括 :对幼 儿 的忽 时也 影响着被 偏爱 幼儿 的心理 健康 。
视 、冷 漠 、拒 绝 ,对 幼 儿 的辱 骂 、恐 吓 、威 胁 ,对
例 如 ,如果 幼 儿觉 得 “ 师一 点 都 不喜 欢 我 , 老
幼儿过 高或过 低 的期 望 等 。这 些 表现往 往还 被披 上 他 们都 喜 欢 X ” X .幼儿 的心 理 可 能就 会 出现 变 化 ,
中的花朵 ,一旦 在外 界遭 遇挫 折 ,遇到 自己不能应 的。在幼儿 园 ,教 师 的评价 往往 是幼 儿认识 自己 的 对 的情况 ,就会 产生 自卑 。 重要依 据 因此 ,教 师对幼 儿 的评价 和态 度对幼 儿 可见 ,偏 爱对 于幼 儿 的心理健 康成 长来 说是一 心理发展具 有重要 的影 响 。如果 教 师经常 给予 幼儿 种 弊 大 于 利 的行 为 。因 此 不 管 幼 儿 有 什 么样 的 差
了 “ 爱” 的外 衣 ,被 赋予 了 “ ” 的理 由 ,是对 幼 会 因此觉得 自己什 么都不 如别 人 .从而严 重 影响幼 严
谈幼儿教育过程中心罚现象的危害及避免
谈幼儿教育过程中心罚现象的危害及避免作者:黄红梅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9年第10期心罚指的是在当前的教育中,一种对儿童的歧视、人格侮辱及权利剥夺等的惩罚,这种惩罚不是直接指向儿童的身体,而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心灵。
它比较隐蔽,不一定有外显的结果,但对儿童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一、心罚的表现事例一:游戏时,一幼儿报告:“老师,XX小朋友打人!”教师不问青红皂白走到打人的幼儿面前:“你又打人了。
走!送你到小班去,你这样子还能上大班啊?连小班幼儿都不如!”教师死命地拖着孩子往外走。
事例二:午睡时,XX小朋友一直不睡觉。
“XX,你怎么回事?一直动来动去,你的床上有钉子戳你的身体啊?”事例三:上课时,XX在画本上画画。
教师走过去,把画本拿来,说:“画的什么东西啊?乱七八糟的,上课不认真听,你看看其他小朋友多好,认真听讲,就你最差!”以上事例中,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就已经使幼儿遭受到了心罚。
它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体罚遭受谴责而采取的隐蔽行为,也可能是因体罚无效而采取的新的惩罚行为,所以心罚给幼儿造成的伤害比体罚还要严重。
许多研究表明:受到心罚的幼儿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影响幼儿的自信心、想像力、创造力,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心罚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此外心罚的表现还有:1. 武断夸大、爱算旧账。
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情况时,往往运用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武断评判。
如经常在幼儿园听到:“你怎么又打人了,上次你打人的事情我还没有找你算账!”2. 缺乏鼓励,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
“老师,我想帮你做事。
”孩子兴高采烈地说。
“你?你不行!别来捣乱了!”孩子黯然低头离去。
这些语言在幼儿园是屡见不鲜的。
3. 威胁恐吓孩子。
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经常犯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你再不听话,马上我们去玩的时候,你就别想去了。
”吓得孩子大气都不敢出。
4. 故意疏远、冷落孩子。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1
1 / 5幼儿教育中的心罚心罚又称“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
心罚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
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起那种遭教师体罚的幼儿,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到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体罚幼儿还要坏的后果。
许多研究还表明:受心理惩罚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心罚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的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惩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威胁恐吓。
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安。
“再不听话,我们游戏时就不带你去”;“你又打人了,走,到某某班去”;“再哭,把你关到老鼠间去。
”“再打人,叫警察叔叔抓你。
”“看见没有,你们不听话,我也要把你们送到别的班上去的。
”吓得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大气也不敢出,生怕灾难落到自己头上。
2、对孩子的忽视、冷落和拒绝。
教师对幼儿有意无意的忽视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惩罚。
常见于教师对能力较差、性格孤僻、少语幼儿的忽视,对顽皮捣蛋、行为好动幼儿的孤立等。
同时,还表现为教师对幼儿正当权利的剥夺:如教师为教学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安全剥夺幼儿户外活动的权利,为所谓效果剥夺幼儿回答问题及表现的权利。
3、武断夸大。
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是运用她们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武断的评判,因此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教师的处理方式常常是时褒时贬不尽相同,可谓“对人不对事”。
如当幼儿来告诉老师说。
“A和B打架了”时,若教师认为A是调皮爱惹事的,教师便毫不犹豫地把A叫来。
有的教师在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如“从没有看你干过一件好事。
“心罚”及“冷热说”
“心罚”及“冷热说”教师有意或无意地以某种手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就是“心罚”,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心理惩罚。
其主要表现如下:1、剥夺自由。
老师将犯错误的学生时刻“带”在身边,不离半步。
上课坐在讲台边,下课站在办公桌旁。
上厕所也须请假,且有学生干部跟踪监视。
学生成了“囚犯”,丧失行动自由。
2、剥夺学习权利。
把犯错误学生赶出教室,让他们去除草,平整操场,冲洗厕所等。
或干脆让学生在办公室里睡大觉。
3、孤立隔离。
规定不得与其他学生说话,不得参加集体活动,不得和大家一起玩耍。
视学生为“坏分子”,使其失去朋友和欢乐,变得“孤苦伶仃”。
4、歧视侮辱。
对犯错误学生不闻不问。
不关心,不教育,不提问,不改作业,不调座位(常年坐在角落里)。
或者冷嘲热讽,横眉冷对,甚至不惜侮辱人格,说:“看你贼眉鼠眼的就知道没出息,将来准是个‘打洞’的料。
”5、当众出丑。
把学生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东西当众“暴光”,使学生感到难堪、痛苦。
如:展览劣作,披露学生的家庭“隐私”,课堂上故意提些深难问题让其回答,答不上来就取笑一番,等等。
很显然,心罚跟体罚一样,都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罚更具危害性。
1、残酷性。
心罚伤害的是学生的心灵。
心灵的创伤最痛楚,也最难医治。
较之体罚的肌肤之痛,它更为持久和易于反复发作。
2、危险性。
受罚者多是后进生,他们本已很自卑,再来个“雪上加霜”就很容易使他们彻底丧失自信,对其一生的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3、隐蔽性。
心罚不像体罚那样赤裸裸,它看不见,摸不着,虽童心被摧残的鲜血淋漓,也不易让人觉察。
因而它易成蔓延之式,乃至发现,损失已大,不易挽回。
4、欺骗性。
心罚的隐蔽性决定了它的欺骗性。
所以,时至今日,它还没有受到过多少谴责,反而被认作“从严治教”。
某校一教师常把班上的两个后进生“带”在身边,规定“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结果那位教师被树为“转化后进生成绩显著”的典型,上了“光荣榜”。
拨开“心罚”迷雾,让学生感受阳光
拨开“心罚”迷雾,让学生感受阳光作者:马彬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针对德育工作中的“心罚”现象,从“心罚”的概念及其对学生的危害,“心罚”现象的成因和改变“心罚”现状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心罚;德育;教师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教师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在生活中,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教育思想的普及,对犯错误的孩子大打出手或是用罚站、罚跪的形式进行体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心罚”这种惩罚方式。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罚危害远大于体罚。
一、什么是“心罚”“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属于精神虐待范畴。
广东省妇联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广州曾不同程度遭受过“心罚”的中小学生竟达到六成以上。
很多教师对于“心罚”的危害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对学生心灵上的折磨浑然不知。
有的教师更是把具有伤害性的语言当成治生法宝,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是恨铁不成钢,用言语刺激学生,目的是为了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有的教师还常常对自创的某些“语言杰作”津津乐道。
二、“心罚”的危害“心罚”可以理解为心理惩罚,相对于以明显的身体伤害为表现的惩罚方式来说,是一种“软体罚”,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威慑,使他们听从教师的教导。
《教育大辞典》中对体罚的定义为: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
显然,心理惩罚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危害,是一种变相的体罚,而这种方式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与显性的身体惩罚不同,心理惩罚刺伤的是学生的自尊,摧毁的是学生的自信,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侵犯了学生的基本人权。
受到“心罚”的学生,在集体内或多或少地会感到自卑,从而会被一些负面的情绪所左右,变得厌学、逃学甚至厌世。
因为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心罚”对学生心灵造成的伤害要更大,影响更深远,因此,有国外学者将之称为“看不见的灾难”。
教育孩子勿心罚
教育孩子勿心罚
*养生导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体罚孩子的现象(尤其在城市)是大大减少了。
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与嘲讽,这就是所谓的心罚。
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多大的伤害。
一般来说,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其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对待它,我们应十分小心。
不管家长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么善良,理由多么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是有好处的。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簇拥下的小皇帝,小太阳。
往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
是在各种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
大人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动一根指头?孩子犯了错误即使妈妈有时气不过想打孩子,也
在爷爷奶奶疼爱下望而却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变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就不高兴就和大人闹,家长批评一句便不得了,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
现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务却不仅仅在父亲,母亲也扮演着不可轻视的角色。
在提倡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错误却屡教不改时,也许会忍不住扬起你的巴掌,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应当承当责任。
【为何不要对孩子心罚】不要对孩子心罚原因
【为何不要对孩子心罚】不要对孩子心罚原因为何不要对孩子心罚?在现在生活当中里,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犯了错的时候,都会进行不同的惩罚,可是有些惩罚是错误的,特别是心罚,那么为何不要对孩子心罚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心罚的定义:心罚也属于精神虐待、心灵施暴,它是相对于体罚而言的,是一种特殊的消极惩罚方式。
体罚主要是指身体上的惩罚,其负面影响早已被研究人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也为各种教育规则所禁止。
但心罚现象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还广泛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其隐蔽性而使其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还远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比起体罚,心罚具有更大更可怕的危害性,肉体上的创伤可以医治,而心灵的伤害远非药物可以治疗。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是众人皆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
然而,不能对学生施行心罚也许有部分教师就没有注意到了。
*分析不要对孩子心罚一、爸爸,怎样才能让您满意?恨铁不成钢型心罚在我的网站每月一次的聊天中,有一位初中生告诉我,虽然深受父亲的斥责伤害,却对父亲仍抱有深深的孝心,让我感动。
我是个不聪明的孩子,我爸爸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上初二,有时会一个人想着中考就害怕起来。
但我的确已经尽力,每天认真听讲,很少去玩,节假日除了参加学校的补习班外,就是呆在家里看书写作业。
但我的努力从来没有得到爸爸的任何肯定,耳边常常响起他愤怒的声音: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一点儿不像我呀!我以前读书从没有像你这么差!就这么点儿分怎么能考到北京,我要彻底失望了!久而久之,这些话听起来就慢慢习惯了。
我也知道爸爸训我其实是想让我能圆他小时的梦想,能考上北大。
但我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所以就想从其他方面好好报答爸爸。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开始把零花钱攒起来,决定给爸爸买生日礼物。
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爸爸看到女儿给他买的生日礼物,他一定会高兴的,说不定会表扬我一下呢!爸爸是一名司机,冬天开车手经常受冻,可爸爸从来不带手套。
“心罚”会摧毁掉孩子的自尊
“心罚”会摧毁掉孩子的自尊
“心罚”会摧毁掉孩子的自尊
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嘲讽,进行一种“心罚”。
殊不知,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很大的伤害!
.
诚然,对孩子体罚不好,“心罚”则更是不该。
“哀莫大过于心死”。
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受“心罚”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
任何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不应该心罚或变相心罚孩子。
如果那样做,则是家长的失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
当孩子受挫折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
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
这样,孩了蔫了的理想之花又会渐渐开放,座落的人生之帆又会慢慢扯起。
须知“良言”是甜甜的,香香的,充满活力的;“良言”是清风,是春光,是青山绿水。
但愿每位父母都养成使用并警用“良言”的习惯,讲究教育的艺术!莫再“心罚”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5
幼儿教育中的心罚
心罚又称“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
心罚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
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起那种遭教师体罚的幼儿,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到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体罚幼儿还要坏的后果。
许多研究还表明:受心理惩罚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心罚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罚的表现
在幼儿的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惩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威胁恐吓。
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安。
“再不听话,我们游戏时就不带你去”;“你又打人了,走,到某某班去”;“再哭,把你关到老鼠间去。
”“再打人,叫警察叔叔抓你。
”“看见没有,你们不听话,我也要把你们送到别的班上去的。
”吓得孩子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大气也不敢出,生怕灾难落到自己头上。
2、对孩子的忽视、冷落和拒绝。
教师对幼儿有意无意的忽视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惩罚。
常见于教师对能力较差、性格孤僻、少
语幼儿的忽视,对顽皮捣蛋、行为好动幼儿的孤立等。
同时,还表现为教师对幼儿正当权利的剥夺:如教师为教学剥夺幼儿游戏的权利,为安全剥夺幼儿户外活动的权利,为所谓效果剥夺幼儿回答问题及表现的权利。
3、武断夸大。
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
是运用她们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武断的评判,因此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教师的处理方式常常是时褒时贬不尽相同,可谓“对人不对事”。
如当幼儿来告诉老师说。
“A和B打架了”时,若教师认为A是调皮爱惹事的,教师便毫不犹豫地把A叫来。
有的教师在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
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如“从没有看你干过一件好事。
”“你就不会象……”“怎么这样”。
“怎么
2 / 5
搞?你每次画画都要老师帮忙,从没有自己独立完成一次。
”“怎么干坏事总有你的份。
”等等。
4、过高的期望值。
教师不能以“平常心”来观察、了解幼儿,
而是对幼儿怀着过高、过重的期待,过分严格的要求。
表现为教师对幼儿过度肯定“……最好”“一定要做第一”或对幼儿的行
为总是不满意“……更好”“不错,但是……”。
不管教师出于一己私利,还是帮助幼儿的目的,这都违背了幼儿的天性,易导致幼儿自负,经受不了挫折,或者使幼儿丧失自信,迷失自我
二、心罚的危害
1、损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
要概括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1)生理需要;(2)安全和保护的需要;(3)对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面四种需要为人的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一旦满足,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就产生了。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被人尊重,前者指的是自信、自强、求成,后者包括受人注意、接受、承认、赞许、支持等。
幼儿尽管年幼,但却依然有着强烈的自尊,需要受人关注,被人赞许。
教师的忽视、冷漠使幼儿感受不到爱,教师的威胁、恐吓使幼儿没有安全感,教师的辱骂、贬低摧毁着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
有些幼儿在教师的辱骂、嘲讽下做鬼脸、笑,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实质上在掩饰自己受伤害的心灵。
心罚使幼儿远离幸福与自尊,使幼儿体验不公平、焦虑、悲伤,导致幼儿自尊被打击,智慧被抹杀。
从而丧失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和热情。
自信心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幼儿的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的。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转化为自我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赞许与肯定更是直接影响着幼儿积极的自我评价。
如果长期接受别人对自己低水平、否定的评价,幼儿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会认为“我什么都不行”“别人都比我好”“反正我已经这样了”,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一旦自信心缺失,幼儿的行为会变得极端,要么倾向于攻击性,要么惧怕、
退缩,甚至对自己能力也产生怀疑。
3 / 5
2、使幼儿产生心理障碍
俗语说:“人之初,性本善。
”未成年的幼儿对教师存在着崇拜、信赖和感情。
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认可。
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惩罚会严重的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抑郁、自卑、人际敏感、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甚至产生神经衰弱症、偏执、强迫症状,今后将很难适应社会。
同时,心罚还是幼儿许多不良行为的根源,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
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对幼儿心理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甚至会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心罚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
10种处罚xx的方法
1、暂时剥夺玩的权利
每个孩子都是喜欢玩的,所以,如果孩子的表现不佳,父母可以暂时剥夺孩子的权利,这样会令孩子有所警惕。
2、让他在一旁xx坐着
当孩子在家里哭闹不安时,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大声斥责孩子,更忌体罚孩子,若孩子真的有错,妈妈应按下怒火,然后请孩子在一旁安静坐着,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再说。
3、限制他的活动范围
有些宝宝在家中调皮捣蛋,喜欢爬高爬低,而家中又有很多危险的地方存在,此时,妈妈应该限制宝宝的活动范围,一方面是处罚他做那些危险或不正确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他的安全。
4、用隔离方式
4 / 5
如果家中有一个以上的宝宝,许多时候他们吵闹起来,便很难
控制,此时,父母可以将吵闹的宝宝带离现场,用隔离方式,让宝宝渐渐冷静下来,再安抚宝宝。
而用隔离方式,也可以让宝宝反省一下。
5、和孩子讲道理
孩子年纪太小时,父母不可能和他讲道理,因为他不会明白。
但对于较大的孩子,若做了错误的行为,父母除了处罚他之外,也要和他说道理,让他知道错在那里,才能够改过。
6、面壁站立
有时,孩子真的做了些很过分的事,妈妈为了让他深刻地记得自己的错处,不妨叫他面壁站2、3分钟,让他自己思考一下,到
底做错了什么事。
但用这种方式时,时间不可过长,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7、转移孩子注意力
如果宝宝在生活上有错误的表现时,妈妈可以用满足宝宝正常欲望的方法,来取代不良的欲望。
譬如,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时,
妈妈可以带孩子到公园游玩,以转移其注意力。
8、带离吵闹现场
有些孩子在家中一个人时,很容易会吵闹不安,或打扰其他人,这时妈妈可带孩子离开,陪他玩、讲故事给他听。
切勿一开始便责打孩子,应先了解他吵闹的原因,或许孩子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觉得没有安全感才哭闹的。
9、准备纸笔让xx涂鸦
有些宝宝,总喜欢在家中乱涂乱画,家中的墙、桌面,满是宝宝的笔迹,令妈妈烦恼不已。
因此,妈妈们不妨预备纸笔,叫孩子画在上面,久而久之,孩子自然知道,要画画时,便要画在纸上面。
10、叫孩子协助做家务
5 / 5
孩子精力充沛,当感到无处发泄,很容易便会把家中弄得一团糟,慢慢更会养成坏习惯。
所以,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方面的错误时,不妨叫宝宝帮忙收拾,一方面当作处罚,另一方面,也可协助宝宝养成收拾的好习惯。
@@@@@游戏又开始啦,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玩起来了。
沈国徽发现所有的岗位都已经有人了,于是他找了个小椅子坐下来,东看看,西看看,我想他肯定准备去做小客人吧。
没想到他居然拿起一些没人坐的椅子放在教室中间,排成一条长龙,我惊愕地问:“你想玩什么?”他说:“玩开汽车!”“那你自己想办法玩吧!”我很高兴
有这样孩子自己生成的主题。
一会儿,我再看开汽车的游戏时,发现只有沈国徽和奚梦艳在那里,没有“司机”和“售票员”,没有开车、停车、上车、下车的游戏情节,也不见有其他小朋友参与,一会儿奚梦艳也走了,只留下沈国徽一个人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我决定参与其中,和他们共同游戏。
我和沈国徽在“百宝箱”找到一个象方向盘一样的盒盖,然后他做司机,我做售票员,有趣的“开汽车”游戏就这样开始了。
在我的吆喝下,很多小朋友都被吸引过来,有的说去吃肯德鸡,有的说去易初莲花,也有的说去上海买衣服,“汽车”的生意顿时好起来。
游戏中,孩子们兴趣很高,张东升甚至要求做红绿灯。
趁着孩子们的这股热劲,我让他们拿来自己的玩具汽车,这样一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我是小司机”的主题。
反馈与思考:
二期课改,教师成了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
然而游戏的自由特征更使游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偶发事件中往往隐含着教育价值的可能,我们应发现和捕捉这样的机会,并给予积极回应,我想,孩子生成活动后,老师的回应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
新中班的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老师可能更适合以玩伴的身份给孩子以支持,这也是对孩子生成活动的一种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