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探析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探析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探析一、引言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文明和道德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公德不仅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公德的内涵、当前我国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公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社会公德的内涵社会公德是指个人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法守纪、爱护环境等方面。

社会公德是全社会参与的事业,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

良好的社会公德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三、当前公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在公德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道德缺失。

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多元化,一些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容易忽视他人权益,道德观念出现不健全、失衡的现象。

2.素质缺失。

一些人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无视法律法规,违规违章行为屡禁不绝,给社会治理带来困扰。

3.教育滞后。

学校教育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较低,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4.社会风险因素。

不良媒体、低俗文化、网络隐私泄露等因素,容易引导人们践踏公德底线,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严重。

四、加强公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公德观念,普及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知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文明习惯。

2.增强责任感。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与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的意识。

在工作单位和社区,加强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推动公德行为的培育。

3.加强监督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人们遵守规范和规则,加强社会自律和自我约束。

4.推行公德教育。

加大对学校公德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与现状如何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与现状如何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与现状大学生应如何增强自身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那么我国的社会公德现状如何呢?在这里我做了如下分析:一、当今中国社会公德的现状: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指出,社会公德,它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为: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爱护环境。

那么反过来讲,个人的行为也是对自身于社会公德实践的体现,但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又该怎样看当的今社会公德,这是值得商榷的。

经常同朋友和同学聊天,在他们的谈论中经常会涉及到社会公德方面,他们会感慨当今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很严重,一些连小孩子都懂得的社会公德正在人群的主流中淡漠、流失,这多么让人惋惜,悲哀啊。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事例来了解一下当今社会公德的现状,虽不很全面,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功德意识呢?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论目前我国社会公德状况

论目前我国社会公德状况

小论目前我国的社会公德状况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公德便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历史进程。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在社会公德上也在前进和完善,从而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社会公德,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快乐的重要点。

特别是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赋予到社会公德这一方面上来。

然而,我认为,从生活里看来,社会公德的完全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远的不说,就说我自己身边的现象。

例如在饭堂里,几乎难得见到一条条排得整整齐齐的队伍,人人都是蜂拥上前,把窗口前面挤得水泄不通,结果要不是大家都迟迟打不到饭菜,就是打个饭都弄得彼此疲倦不已好心情什么的全部都不见了。

例如在地铁站里,每一个们都清清楚楚写着“先下后上”,还有工作人员不停地拿着扩音器在喊“请等待的乘客按秩序排队,先让车上的乘客下来,先下后上,先下后上……”,可是等地铁屏蔽门一打开,即使刚刚是一直在排队的那些等待的人就一下子全部拥上前去,甚至不给车上的人一个机会不给他们一个缝隙下车(这种情况在一课大楼的电梯前也经常发生)。

大街上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随时横穿马路的人,安静场所大声喧哗的人,仿佛不踩在美丽的草坪上不摘下一两朵美丽的花就全身都不舒服的人……看到这种情形,实在找不到底气大声一点说出“中国人都还蛮有社会公德的”这种话。

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理直气壮地说出“中国社会公德已经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提高”之类的话,换个频道确是一天换一个地方换一个主角背景的形形色色的没有社会公德的行为大曝光。

对比之大叫人咂舌!“我这两天正好在读陈弱水的《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日本全社会宣传社会公德比我们早了一百年,一百年后的我们被社会公德挡在了路上。

我们还不习惯自己管自己,不知道在公共场合如何和他人相处。

当我们交出一生的积蓄,把自己逼到一个公共社区里,我们即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更不明白自己有什么义务;我们不了解,当自己进入到一个社区里时,我们已经由过去的农民、臣民、良民变成了现代公民了;我们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数千年的田园风光生活,从此风光不再。

2024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的总结

2024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的总结

2024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的总结____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总结____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总结,分析了社会公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报告的研究方法包括社会调查、统计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途径。

以下是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一、社会公德的现状:1.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增强:与前几年相比,社会公德意识在____年有所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德建设中。

2.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尽管社会公德意识在提高,但报告也发现了一些道德品行存在的问题。

一些人在道德准则上存在违规行为,例如偷税漏税、贪污腐败、侵权行为等。

3.公共场所礼仪不足:报告指出,公共场所礼仪不足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突出问题。

例如,排队不文明、垃圾乱扔、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仍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公共环境。

4.网络道德问题依然突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盗版侵权等问题仍然困扰着社会公德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公德的发展趋势:1.公德教育持续深化:社会公德教育在____年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积极参与,提升了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品行。

2.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府加强了对社会公德的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监督。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不良公德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公德行为的遵从程度。

3.社会监督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公德监督机制的建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媒体、公民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积极参与,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力量监督,推动了社会公德问题的解决。

4.公民道德自觉增强: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公民道德自觉增强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权益,关心社会公共事务。

三、建议:1.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各级政府、学校、家庭等要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宣传。

培养公民主动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意识,推动社会公德意识的根本转变。

2.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公德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专利点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专利点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
德建设的专利点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个人品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

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特色。

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入手,使之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应通过各类新闻传媒,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采用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事件、具体案例和社会现象的分析,让人们深刻理解基本道德规范。

把倡导基本道德规范与惩治失德违法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基本道德规范与指导个人言行统一起来,建立惩戒失德行为常态化机制,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通过生动具体的引导,使人们自觉遵守、积极实践基本道德规范。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守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产、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规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

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插队、课桌椅上乱涂乱画,诚信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能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精神差等等。

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然极为重要而紧迫。

对此,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大学生社会公德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二、家庭教育的功利在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规范的内在原因: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有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看见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公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社会公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关乎着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然而,目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令人担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

一、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地铁等,我们经常能够目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有些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仅破坏了环境卫生,也给他人带来了不便。

还有一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放肆吵闹,不顾他人感受,严重干扰了公共秩序。

这些行为不仅是对社会公德的漠视,也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

二、道路交通规则不守在道路交通方面,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

有些人闯红灯、逆行、酒驾等违规行为频发,给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一些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礼让行人,不给予他人足够的安全距离,使得道路交通变得混乱和危险。

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威胁,也是对社会公德的严重背离。

三、网络言论恶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言论的恶化也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些人在网络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恶意攻击他人,甚至传播谣言。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也给他人的名誉和生活造成了伤害。

网络言论的恶化不仅是对社会公德的背离,也是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破坏。

四、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关乎自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然而,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他们可能会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在工作中不尽职尽责,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不仅是对社会公德的背离,也是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阻碍。

五、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引导面对社会公德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

首先,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从小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加强社会公德引导,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向公众传递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首先,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包括尊重他人、守信用、讲文明、遵纪守法等。

这些行为准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公民遵循社会公德的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些基本行为准则。

其次,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了家庭美德的培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家庭美德包括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弱势群体等。

这些美德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个家庭应当培养和传承的传统。

因此,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从家庭入手,通过教育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美德,使家庭成为培养公民道德的温床。

再次,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了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每个职业人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公正廉洁等。

职业道德的健康发展是保障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关键,也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

因此,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每个职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了公民道德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法规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公民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了解和遵守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社会法制的权威和尊严。

综上所述,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家庭美德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公民道德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这些内容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

只有不断加强这些内容的培养和传承,才能够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当代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当代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调查报告1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革。

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广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会公德建设凸显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使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在这样的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社会公德便备受关注。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竖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

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针对当今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我们小组于半个月时间里对本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5份(问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结论仅供参考)。

调查对象涉及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社会公德认识以及个人道德实践等方面。

(一)、行为文明方面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图书占位子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图书馆是很多爱好学习的同学常去的地方,一般来说图书馆的环境是相当的不错的,绝对是同学们看书、做作业的首选之地。

这样问题也就来了,如果看书的人很多,小小的图书馆怎么能保证每个看书的同学都有座位呢,占位子的现象也就随之而来。

在我们的调查之中有3.6%的同学认为应该这么做,这样做的话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50.9%的同学认为家都这样,见怪不怪,32.7%的同学认为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12.7%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谴责。

社会公德情况汇报

社会公德情况汇报

社会公德情况汇报近年来,社会公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社会公德不仅关乎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社会公德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报和分析。

首先,就是公共场所的秩序问题。

在公共场所,如车站、车厢、商场等地方,一些人存在排队不文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秩序,更严重地破坏了公共环境,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次,道路交通中的不文明行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驾驶员存在闯红灯、占用应急车道、违规停车等行为,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

同时,一些行人在过马路时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穿行也给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另外,网络世界中的不文明现象也不容忽视。

一些人在网络上恶意攻击他人、传播不实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损害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良好秩序。

此外,公共服务领域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

一些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对待群众的态度恶劣,不尊重他人,给人们带来了不愉快的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

其次,加强公共场所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法,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处力度。

另外,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间。

最后,加强公共服务行业的监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社会公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只有人人都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逐步改善社会公德情况,让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

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

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也不断扩大,社会公德作为维护公众共同利益的公约,对保障公共秩序协调有序、提升沟通互动品质,实现公共道德信仰的塑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受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以及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在社会公德的建设进程中,还面临一些道德滑坡与公德失范等现象的制约和挑战,亟须我们树立当代公德意识和培育社会公共精神,坚守内心道德准则,弘扬道德正气,实现物质文明和建设文明的和谐发展!一、社会公德的现状:1.经济高速增长,道德价值观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和极大扩张,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由一元与一维主导向多元与多维开放格局发展,道德诉求呈增速态势,求进步谋成长的愿望比任何一个时期均较强烈。

2.社会转型的多重压力,使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一进程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多重意识形态的交流,使公众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体验存在偏差,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智力轻德育、重义务轻权利、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工具性知识轻品行修养、重外在功利性追求轻内在文化培育的弊端日益凸显。

3.法治建设的执行力不足与德育建设的滞后,使公众自我意识突出、知行不一现象普遍。

当前我国法制体系日臻完善,但受法律法规执行力缺位、错位等现象的影响以及德育建设的相对滞后,人们重功利、讲实惠,言行分离、知行不一的现象日益突出。

二、当前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公共行为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道德意识弱化,文明礼貌意识不强,缺乏宽容谦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精神、整体意识,突出表现在乘车抢座位、不让座、排队加塞、公共场合喧哗等。

第二,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缺少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对社会基本价值的普遍信仰和敬畏,闯红灯、破坏公物、“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诚信缺失现象都有力地折射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意识迷失和道德心理浮躁的尴尬局面。

当代中 国社会公德建设探析

当代中 国社会公德建设探析

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探析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公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一)取得的成就近年来,中国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公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尊重他人权益。

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主动让座的现象日益普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逐渐减少。

其次,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传播社会公德的理念和规范,增强了公民的公德意识。

此外,法律法规对社会公德的保障作用也在逐步加强,对于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和惩处。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公民的公德意识淡薄,存在不文明行为。

比如,一些人在景区乱刻乱画、破坏文物古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等。

二是社会公德的实践与理念存在差距,一些人虽然知道应该遵守公德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能做到。

三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时紧时松、缺乏持续性的问题。

二、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社会公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容易导致一些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从而产生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不良思想和行为。

(二)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凸显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挑战,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社会公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和失范。

(三)教育的缺失社会公德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存在不足。

当今社会公德现象

当今社会公德现象

当今社会公德现象一.公交现象尽管日前各大交通公司都已经对乘客出行及安全作了较为周密的部署,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

公交车上鲜艳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上经常坐着一些年轻人,他们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丝毫的愧疚与不安。

这些有特殊乘车需求的人群还是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不仅有公交公司的责任,更多的责任是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德心与素质的提高。

二.盗窃现象日前中国广大地区的公安局派出所主要打击的就是盗窃犯罪的行为,尤其是接近年底,打击的力度就更要加强。

盗窃现象的日益猖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公德对这些人的约束不够,他们可以为了不劳而获去抛弃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的自尊,而甘愿沦为鼠辈。

社会公德的缺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低保事业工作的不全面,如果社会可以解决每一个无业、失业人员的基本生存问题,社会上的盗窃现象也许就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

三.环境现象如果你可以将吃完的东西以及包装纸拿在手里多走几步,就会看到垃圾箱而放弃将它们扔到地上;如果你可以每天少吸一支烟,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就会多一丝新鲜的空气;如果你可以每天步行上班,这个城市里又将减少多少尾气的排放。

而大多数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想的却是我扔一片纸不要紧,我多吸一支烟无所谓,我开车不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好坏。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的社会迟早会在这样“不要紧”与“无所谓”的状态中失序,社会公德也会从这样的消极态度中流失。

四.宠物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也越来越多的走进了都市人们的家庭生活。

可宠物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麻烦。

在如今高密度的住宅区中,一家的狗叫可以传遍好几栋楼的人家,小区花园中也不时出现这些宠物留下的“痕迹”,还有夜半狗叫、宠物狗咬人等事件的发生,也无时无刻不给人们敲着警钟。

一、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成绩斐然,但总的来说,依然是落后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步伐,尤其体现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上。

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公德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公德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公德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社会公德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文明礼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

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公民道德最基本的要求。

2. 助人为乐: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3.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

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

4. 保护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5. 遵纪守法: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总之,以上就是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公民道德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

公民道德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强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道德失范的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刺痛人们的心灵,官员的以权谋私、腐 化堕落,企业的制假贩假,教师的虐待儿童,路人的见死不救……于是人们惊呼:我们的社 会已经道德失守,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拯救国人的道德,拯救他们的灵魂。为什么我国道德 领域会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的现象
3、增设青少年社工服务机构
三、惩恶扬善制度
原因分析:在我国市场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期的浪潮中,不断滋生恶善不分、真假不辨的消极 现象,导致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道德严重滑坡、道德行为失范。究其原因,是当 前我国社会缺失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公民个人道德行为失范时,也没有是非善恶伦理标 准尺。同时,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公民道德行为规范不健全,也是导致公民伦理道德意识弱化, 使其道德行为混乱无序。
(二)、存在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
“职业操守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来说,拥有一批有信仰、遵守职业操守的是 每个公民必须的。就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而言,公务员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失范,直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 秩序尺度,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
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长 一些公民缺乏信念,不讲奉献,只求索取,把伦理道德看成是软的,把钞票看成是实的,把政治看成是空 的,而把权力看成是硬的,社会上形成了不谈伦理道德,要抛弃空的,捞到实的,抓住硬的,还有些公民 甚至把理想和前途看成是‘有利就想,有钱就图’。
(三)、存在家庭责任淡化,学校德育教育严重滞后的现象
①家长对庭诸多,许多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孩子好似“小皇帝”,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再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子女们形成了 任性、放纵、骄横、自私、冷淡、孤僻、怕失败、怕挫折等不健康心理素质,淡薄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 影响孩子的成长。

2024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的总结

2024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的总结

2024年社会公德调查报告的总结根据我们在2024年进行的社会公德调查报告,总结如下:一、社会公德的整体状况1.意识的提升:与过去相比,社会公德的意识在2024年有了明显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礼貌、诚实、守时等基本的公德素养。

2.道德观念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体现。

这导致了一些争议的问题,如公德行为的标准和界限等。

3.公德失范现象:尽管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公德失范的现象。

这主要表现为乱扔垃圾、随意吐痰、违规停车、不礼让等行为的出现。

二、社会公德不同领域的表现1.公共交通:在公共交通方面,人们对待座位、排队、行李随身带等方面的公德行为表现较为注意。

然而,仍有部分人存在不礼让、不遵守规定等问题。

2.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人们日益重视废弃物分类、节能减排等行为。

但是,个别人还存在乱丢垃圾、污染环境等问题。

3.文明用语:对于文明用语的使用,人们在2024年表现出了更多的尊重和文明。

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避免使用粗俗、侮辱性的语言。

4.志愿者和慈善事业:在志愿者和慈善事业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表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社会公德行为。

三、社会公德改进的建议1.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公德教育的力度,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2.宣传引导:通过媒体、广告等渠道,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德氛围。

3.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议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公德失范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

4.社会监督的加强:加大对公共场所的监督力度,提高公众对于公德行为的监督和举报意识。

5.激励机制的设立:建立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志愿者和慈善事业的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推动更多人参与。

综上所述,2024年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显示了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与多样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公德失范的现象。

为了改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监督加强以及设立激励机制等措施。

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基层社区工作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基层社区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希望大家喜欢!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一)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

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

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

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

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

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

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

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

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 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

最新社会实践报告公民公德

最新社会实践报告公民公德

最新社会实践报告公民公德在当前社会,公民公德的培养和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本报告旨在探讨公民公德在社会实践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公民公德的策略。

一、公民公德的现状分析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公民公德在不同年龄层、职业群体和社会背景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年轻一代在网络公德方面有所欠缺,而中老年群体则在公共场合的噪音控制和环境卫生方面需要加强。

此外,不同职业群体在遵守职业道德、公共秩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二、面临的挑战公民公德的培养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信息时代下网络道德的缺失、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以及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这些挑战对公民公德的提升构成了障碍。

三、提升公民公德的策略针对上述挑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1. 教育引导:加强公民公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家庭到社会,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2. 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制手段规范公民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3. 媒体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公民公德的重要性,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社区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鼓励居民参与,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公民公德意识。

5. 企业责任: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企业行为标准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员工的公德意识。

四、结论公民公德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育、法制、媒体、社区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逐步构建一个公德水平更高的社会环境。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是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和谐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作者】焦国成/王易【作者简介】焦国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公民道德水平相对低下,就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我们应该本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的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审视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寻找出推进公民道德的切实有力的措施。

一道德总是同时代的演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建立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首先必须弄清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性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和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和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和发展。

无疑,这些重大的基础性变化必将引起三大相互关联的社会深层次的转化,即深刻的普遍的社会重组;社会规范、社会评判标准的重新确认;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化。

这三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的变化又必然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在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上表现出来。

应当说,我们国家的伦理道德状况也相应地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上。

要转型、要发展,就必然先要有一个痛苦的长时间的蜕变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伦理精神的蜕变过程中。

这个过程,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是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冲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过程:原先一些被人们所接受并一直公认的道德观念渐渐远离现实生活,显得陈旧、不合时宜;另一些原来看上去是难以接受的新观念却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并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便面临着两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这种情况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在一些领域中,传统道德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现代道德则起着主导作用;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已经接受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也是传统与现代组合的矛盾体,存在着脑子里的现代意识与骨子里的传统观念的冲突,并常常陷入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

可以说,当前我们在道德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和双重评价标准的冲突。

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现象常常会因为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许许多多的道德行为也往往因为面临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获得不同的价值意义。

面对这样一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人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陷入道德观念与道德价值的尖锐冲突之中。

人们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评价上的失范,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非道德现象:一些领域中的道德准则松弛失效,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产品的假冒伪劣等严重问题上;社会正义感和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荣辱感、是非观、善恶观混乱,社会道德心态近乎麻木与失调,一人受害众人围观而无一人上前相助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救人者反成为众人嘲笑、打击的对象,以至我们不得不用“见义勇为基金”来唤起人们似乎已趋泯灭的良知;藐1视社会集体利益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盗卖国家资财,泄露国家机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日益激起民愤;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和道德教育迟滞低效并发生萎缩和扭曲,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发挥无力,人们普遍感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并对当前的一切发生怀疑,造成自信心与理想信念的失落以及道德观念上的错位。

上述一系列不道德现象,的确是一种社会现实,而且相当严重,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单位来讲,对于某些地区、某些个人来讲,不能不承认其道德水平是下降了,我们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某些高级干部严重腐败,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说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显然,我们不能说局部的道德水平下降是不存在的,更不能说这些不良现象是一种可以不必挂怀和忧虑的“表面现象”。

勇于承认现实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良现象,才是实是求是的态度。

粉饰现实、否认不良道德现象泛滥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腐蚀,就会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最终酿成大祸。

但是,我们反对不顾社会实际状况而把现实道德说得一团糟的观点。

道德观点陈旧,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新的道德的萌芽,就必然会觉得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从而得出否定性的结论。

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代的道德家们无一不是把夏、商、周三代乃至尧舜、神农的原始时代看作是道德的最理想的时代,几乎是在每一个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一些道德家们都会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哀叹。

但是,人类的道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天不如一天了吗?显然不是,历史上的道德家们在认识上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要么拿历史上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最好的道德状况与现实社会最不如人意的道德状况相比,要么拿自己幻想中的古代道德状况与现实道德状况相比,这样比来比去,“今不如昔”的结论也就再所难免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必然要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既然要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肯定和认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包括:企业自主自立观念、带动致富观念、守法经营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

现在,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谈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合理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并非道德的退步,而是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二审视和认识现实,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这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根据上述对我国当前现实道德状况的分析与认识,我们认为,就公民道德建设来说,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研究和制定出一整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规范。

上面提到,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各种新旧道德观念纷至沓来、相互激荡,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的普遍困惑。

其实归根结底,这种困惑是由于善恶界限与道德标准不明确所致。

不知则不能行,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这在道德领域也是一样,当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时,自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为善、去实践正义。

多年以来,我们批判和抛弃了数千年形成的传统道德规范,而建国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的道德规范又不健全,难以适应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实,从而造成了人们在道德上无所适从的局面。

因此,构建当代完整严格的道德规范体系,是推进道德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2我们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因而适应这个社会的道德也必须是社会主义道德。

本着这一基本思路,首先要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

这个基本原则是一个大纲,纲举而目张;如果抛弃了它,整个道德规范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必将在根本上改变。

当然,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原则,仍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道德心理。

既然要构建道德规范体系,只有一个道德原则当然是不够的,社会有多个领域,存在着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要调整和理顺多方面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就要建构严整周密的适应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的伦理规范。

我们知道,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传统道德对于调整人们的道德关系,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有“纲”、有“常”、有“目”的完整的规范体系。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规范体系上是相当贫乏和不完善的,需要认真吸取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积极成果,使之不仅完整严密,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个道德规范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

道德具有理想性,要给人们指出什么是至善和理想意义上的高尚,道德更需具有现实性,即要有较低层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以适应公民日常的生活和道德要求。

也就是说,要提出适合民众人伦日用的道德标准,告诉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事实已无数次地证明,道德愈是贴近大众生活,就愈能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愈能发挥其作用;相反,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只能为少数人所实行的道德,则因缺乏现实的群众基础而变为无用的说教。

第二,建立健全保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的社会机制。

一套好的道德规范,如果没有健全的实施与保障机制,只能说是一种美妙而空洞的设想。

道德要从设想变为现实,从规范化为实践,至少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一,法律的认可和支持。

道德与法律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德的非强制性,即从根本上说,它是依靠人们内在的自觉性与意志的力量发挥作用的。

正因为道德偏重于自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律的支持,否则,它就是软弱无力的。

因此,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政治家们无一不是把德与法相结合,发挥软硬两手的作用。

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法律要认可和肯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法律条文的制定要体现道德规范的内在精神。

只有这样,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道德“禁于未然之前”,法律“禁于已然之后”,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其二,形成强大而健康的社会舆论。

道德发生社会作用的外在机制,是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

没有这种客观的“势”或风气,道德就不仅得不到重视,反而会受到嘲笑与贬低。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舆论传媒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宣扬“痞子”意识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水平,混乱了人们的道德认识。

其实,思想的解放,不应该更不必然以摧毁高尚的道德为前提,分辨是非、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把社会引向真善美和光明,才是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的基本使命。

在这一方面,我们尚须进一步端正观念,做出持久的努力。

其三,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提倡。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如何,该社会的领导阶层的实际作风及提倡是极其重要的方面。

上面往哪个方面“领”,下面就会往哪个方向走;上面往哪里“导”,下面就会往哪里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