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意识形态解读

合集下载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美国梦、乐观主义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美国梦、乐观主义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美国梦、乐观主义作者:于晓华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6期于晓华(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电影往往是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的一个反应。

通过电影,观赏者对于不同国度的人的风格、生活习惯以及风俗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这部电影赏析,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梦乐观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7-0-01从上个世纪发展到现在,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的信息和传播事业以一个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我们也进如一个十分便捷的信息化时代。

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

在这其中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和“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

那什么是“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1994)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

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影的神话。

一、《阿甘正传》简介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福瑞斯特.甘(阿甘)就出生在此地,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是由母亲孤身一人将他抚育成人。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张盛【摘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

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梦乐观主义世纪以来的年。

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

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

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

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

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在美国电影中。

“美国梦”和。

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

那什么是。

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

愚人电影”反智电影。

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年的第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

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影的神话。

一、《阿甘正传》简介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

阿甘的智商只有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

在军营里他结识了。

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

布巴在越战中丧生。

丹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则因为救人成了战斗英雄。

回国后阿甘为了履行对布巴的承诺买下了一艘破船开始捕虾。

一系列机缘巧合后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气还莫名其妙地累积了大量资产。

任选角度论述阿甘正传的艺术特色

任选角度论述阿甘正传的艺术特色

任选角度论述阿甘正传的艺术特色电影作为新生的大众艺术, 从诞生起便以其透明性、通俗易懂与娱乐性等特点被大众所接受, 并成为日常生活中消遣的工具, 其大众性与娱乐性也是早期电影和绝大多数商业电影追求或努力保持的特征。

大众关于电影的讨论, 也大多集中在电影中的故事、情景、画面构图及演员的服装、对白 (内心独白、旁白、人物间对话) 、运用特效等方面。

在此, 就要提到电影中的艺术特色重要元素——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及叙事方式。

那么下面我将以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为例, 从影片中的视听元素与叙事方式两个方面出发浅析本部电影,带你一起更好的理解这部经典影片。

1 视听语言的表征及意蕴1.1 视觉层面的象征性阐释视觉层面包含多方面的元素, 如摄影机的机位, 而机位又包括电影画面整体的构图、光线, 光影与电影的整体色彩搭等等。

戴锦华教授认为:“用专业化的表述方式是, 机位意味着某种画面的景别, 即电影画面究竟是特写(分为特写、大特写) 、近景、中景还是全景, 意味着角度:仰拍、俯拍或平视。

而构图则是借自古老绘画艺术的语言元素, 在种种电影的构图方式中, 一种需要予以强调的元素, 是所谓对‘画框中画框’的运用。

”“人与物、人与镜中像相映照, 可以借助种种关于镜像的隐喻, 构成虚与实、真与伪、真言与谎言的表达。

”构图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孤独、忧愁、欢乐等视觉呈现, 构成某种直面或侧面的自我表述。

通过电影所呈现的视觉元素, 可以构建电影的叙事结构或深层意义结构, 从而达到展示成为心理剧的重要元素和手段之一。

另一重要的电影视觉元素是造型与光和色彩, 如影片中人物的服装及头发造型、整体形象、整部影片的空间造型, 它是影片的基调之一, 人物的形象与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有密切的联系, 无言地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当然, 这也是在导演及美工的选景基础上才会有的效果。

光与色彩, 既属于电影整体造型的一部分, 又是电影视觉语言中的分支。

浅谈电影《阿甘正传》

浅谈电影《阿甘正传》

浅谈电影《阿甘正传》电影《阿甘正传》取材于二战结束后不久的美国,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先天弱智孩子阿甘的成长史。

从而从他的生活反应出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

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电影中的阿甘是一个智障者,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而上帝也并没有遗弃阿甘,他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还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

在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妮相遇,从此,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的奔跑。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躲避同学的追打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

在大学里,他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在一名新兵的鼓动下,阿甘应征参加了越战。

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撒腿就跑,直到跑到了一条河边,这时,他才猛的想起自己的好朋友巴布还没跑出来,于是他又奋不顾身地跑回去救巴布,同时还救起了许多的同伴,可是,当最后阿甘终于救出巴布时,巴布却再也没能醒来。

战争结束后,阿甘负伤救了战友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在一次反战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而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

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

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后来,他又迷上了乒乓球,而且技术练得十分精湛。

后作为乒乓外交的使者,到中国参加过乒乓球比赛,并为中美建交立了功。

因为“傻人有傻福”,阿甘还阴差阳错地发了大财,成了百万富翁。

而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他做了一名园丁。

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

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

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阿甘正传》从小说到电影

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阿甘正传》从小说到电影

只 猴 子 一 起 作 为 试 验 品 被 送 往 太 空 … … 这 一 系 列 荒 诞 的 经 历 构 成 了 他 充 满 黑 色 幽 默 的 一 生 。小 说 中 阿
甘确 实穿 越 了历史 , 参 与 到每一 个历 史情 境 中, 但 影 片 中所 呈 现 的 是 他 被 命 运 偶 然 推 人 到 历 史 的 重 要 时 刻 ,
却 也 超 越 于 历 史 本 身 ,赋 有 “ 置 身 其 中却 置 身其 外 ” 的 纯洁 无 邪 。小 说 中 的詹 妮确 实 是 一个 实 践性 解 放 的 女 人 ,同 时 也 是 一 名 激 进 活 跃 的 反 战 人 士 和 反 文 化 运 动 的 参 与 者 , 但 小 说 中 的 她 要 比 在 电 影 中传 统 许 多, 她 的个人 生 活与她 的社 会实 践也 没有 直 接关联 , 在 留 给 阿 甘 的信 里 她 说 她 只想 找 个 地 方 过 单 纯 的 日子 。 而 电影 里 那 个 独 立 自主 而 又 温 柔 善 良 的 姑 娘 变 成 了 堕 落 的 代 名 词 。 在 校 读 书 期 间 她 与 男 友 同 居 ,毕 业 后
为 了成 为 明 星 在 低 级 的 夜 总 会 里 裸 体 弹 吉 它 , 在 反 战 运 动 中与 男 性 产 生 不 正 当 关 系 ,遭 受 殴 打 , 还 染 上
毒 瘾 差 点 自杀 ,最 后 死 于 艾 滋 病 毒 ,她 的命 运 与 她 的 政 治 行 为 已 经 二 位 一 体 。 从 小 说 到 电影 的人 物 设 置可 以看 出阿甘 和 詹妮 的角 色 进行 了一 定程 度 的互 换 。电影 中詹妮 的扭 曲叛 逆 和 阿 甘 的 善 良守 护 与 小 说 相 比形 成 反 差 ,所 要 表 现 的 是 对 美 国 主 流 价 值 的 强 调 和 歌 颂 。 单 纯 、善 良 、 勤 劳 、诚 实 ,几 乎 具 有 一 切 主 流 价 值 的 阿 甘 一 次 次 将 詹 妮 从 暴 力 和 侵 犯 中 解 救 出 来 ,而 詹 妮 却 一 次 次 离 开 他 。影 片 在爱 情 故 事 的表 象 下 隐藏 了一种 重 要 的叙 事 策 略— — 意 识形 态 腹语 术 。电影 中的詹 妮 死 于艾

阿甘:推动美国社会和谐的力量——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影片《阿甘正传》

阿甘:推动美国社会和谐的力量——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影片《阿甘正传》

[摘要]荣获67届奥斯卡六项大奖的美国影片《阿甘正传》讲述的是智障人阿甘经历了二战后美国将近四十年的风雨激荡的历史,成为商业巨贾的故事。

阿甘以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传奇般的人生和事业上的成功成为推动分崩离析的美国社会走向和谐的感召力量,在美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在人和神之间冲破障碍,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美国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和谐;主流文化;亚文化;融合进入21世纪,神州大地上龙的传人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创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东方人的愿望.也是西方人的理想。

1994年,以美国本土3亿美元票房创造奇迹的好莱坞大片《阿甘正传》就表达了美国民众对回归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渴望、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生活的向往,也间接地反映出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政府不可能从上而下成功地推动社会和谐,而只能寄希望于英雄人物的出现和感召。

阿甘就是这样一位应时出世的英雄。

戴锦华先生认为《阿甘正传》及时地出现在当代美国文化四分五裂并丧失了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时刻,为美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会融合和想象性拯救的力量。

”[1]( P198)确实如此,导演将阿甘刻画成一个道德完善的。

救世主”。

他的生活经历贯穿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这段社会动荡、风雨飘摇的历史。

当时美国民众仍然没有走出政治谋杀。

三K党对黑人的迫害、惨痛的战败、性虐待及毒品泛滥带给他们的伤痛。

阿甘让人从另外一种眼光看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方法,弱化了人们心中的哀痛。

作为社会矛盾的协调员,人类精神危机的救赎者,他提供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总体思路——达成多元文化下的“和解”。

即通过他固守的传统美德和保守主义行为去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造成的种种社会危机和人类生存困境中的精神危机,实现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融合、种族和解、民族和解、人与神的和解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融合。

进而促进美国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一、美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融合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纷繁的种类和深广的内涵。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

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2009级马伶徽《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在美国获得了票房奇迹,这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让我们在享受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复杂与意识形态,《阿甘正传》符合了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趋势,同时也博得了民众的呼声,所以他幸运的挤进了美国最伟大的电影行列,创造了成功的社会神话。

《阿甘正传》改变自原著小说,省略了小说中的部分情节,讲述内容从上世纪50代开始,到80年代结束。

通过一个小人物阿甘的视角,来体验社会的冷暖百态,而这些经历的背后也无不透视着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将意识形态暗含在影片之中,并向全世界传播。

首先是五六十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导演多处将新闻纪录片中的历史镜头与剧中察觉的细节上得以体现,白人学生公然喊出“我们不愿意合校”的口号,而阿甘作为一个傻里傻气的局外人,却做出相反地举动,给黑人学生捡书,之后还在战争中认识了黑人朋友。

对于民权运动的间接交待也体现在影片的其他情节中。

珍妮梦想成为新左翼民谣歌手琼·贝丝,而贝丝本身是坚定的民权运动积极分子。

珍妮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也是60 年代的民权运动主题歌之一。

其次是越南战争,阿甘参与到越南战争中,但导演很巧妙地避过了战争,我们在影片中只看到战火,听到炮弹声,却从未出现一个越南士兵;以及战争结束后阿甘上台争对战争进行演讲时,音响突然出现故障,巧妙地避过了政治敏感话题,这些设计都是导演精明之处。

再来则是六十年代伴随规模空前的黑人民权运动同时发生的是反文化运动,它包括了发生在60 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

珍妮的男朋友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里是反文化运动的发起地。

这场运动的主力是嬉皮士。

他们通过装扮对美国社会表示不满与反叛,而影片中阿甘与珍妮相遇时,珍妮的装扮已经是典型的嬉皮士风格。

另一方面,嬉皮士运动与吸毒紧密相关, 吸大麻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对抗主流文化的武器,影片中珍妮和男朋友吸毒的画面已经反映出来。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

电影《阿甘正传》中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呈现【摘要】电影《阿甘正传》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精神时,通过对社会观念和权力结构的颠覆、时间观念的desconstrucción、以及反讽和拯救等方式展现了后现代主义主题。

阿甘以他的善良、纯真和乐观,挑战了现代社会对成功和价值的定义,同时颠覆了权力和身份的固有概念。

电影中强调了时间的流动性和相对性,突出了人的选择和机遇在塑造命运中的重要性。

最终,影片通过阿甘的故事启示观众,后现代主义精神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提供了希望和拯救,为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活中的意义和真理。

【关键词】电影《阿甘正传》、后现代主义、精神、表现方式、社会观念、权力结构、时间观念、反讽、拯救、启示1. 引言1.1 电影《阿甘正传》简介《阿甘正传》是一部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经典电影。

该片于1994年上映,讲述了一个智障男子阿甘从小到大经历的一系列奇幻故事。

影片以阿甘自传的形式展现了他从一个看似平庸的男子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的生活历程。

从越战到运动员到渔夫,阿甘凭借着自己的善良和坚持,影响着周围人的生活。

电影《阿甘正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作品。

影片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幻想,对传统观念和权力结构进行了颠覆,同时也对时间观念进行desconstrucción,表达了后现代主义的反讽与拯救。

通过阿甘的经历,观众得以窥见一个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世界,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定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定义涉及多个方面,但主要包括对现代理性的怀疑和对固有观念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类所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观念是相对的,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确定性和单一真理,强调多样性、复杂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常常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米歇尔·福柯的思想相关联。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完整版)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完整版)

美国“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批判价值观[摘要]反智类作品《阿甘正传》可以说是诙谐搞笑的励志电影。

可它让观众在开心的同时又在内心深处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记,因为它是对历史、现实的批判。

反智影片《阿甘正传》在搞笑之外的含义和对于文化的解读让这部影片有了更宽广的意义,影片中对历史的思考和现实的批判让这部经典的作品更具价值。

所以,《阿甘正传》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敢于直面美国的传统道德,存在美国经典的批判价值观。

[关键词]反智影片;历史缩影;现实批判反智影片《阿甘正传》不单单是搞笑片。

它是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的生活价值观念总体的一次分析。

其对于潮流文化保持着否定的态度,并且对美国的现实进行批判。

一、美国的社会形态反智影片《阿甘正传》的上映,在美利坚合众国上演了一出对现实的批判和一种想改变这种社会状况的思想潮流斗争。

这是改革思想与保守思想之间的斗争,在这场不流血的斗争结束之后,特别是对1960年之后的社会现状进行思考,思考之后的结果是,肯定了保守思想的理念,并且以其社会观念为中心对美国现实进行批判。

这部影片是这次思考和对美国进行现实批判的影射,影片本身也用电影独特的手法对美国现实给予批判。

说到对现实的批判就不能不说一说美利坚合众国现实的中心价值理念和生活中的主力军。

和普通的观念不一样,反叛与不理智从来没有成为美国民众生活中的主要思想。

在美国生活中的主力军往往是具有保守思想的上流人士和富有信仰的基督教徒。

但是在1980年到1990年对于美国现实的批判运动中,创新思想对从1960年开始的潮流文化和现实中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批判。

只有深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才可以深入并且明确地了解《阿甘正传》对美国民众,特别是美国上层社会的深刻影响。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把阿甘这一角色设定为智力低下的低能儿,大概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由于美国的反智观念。

反智这一观念来源于当代文化反思活动,经常用讽刺的手段对美国现实中的不足进行批判,反对所谓的理性思想,并且批判理智人才提出的想法和做事的方法。

电影分析《阿甘正传》

电影分析《阿甘正传》

电影分析—《阿甘正传》电影《阿甘正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展现,电影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生理残疾者——阿甘,通过自身一系列的人生经历再现了美国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阿甘非智慧化形象体现了“美国精神”的回归,同时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揭露。

本文通过对电影的多个方面分析,尝试着分析其背后的隐喻象征的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文化内涵。

《阿甘正传》是一部以轻松形式来表现严肃主题的电影,一部严肃与轻松完美结合的影片。

一、历史背景分析影片的历史背景是4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

反对种族歧视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和平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政治暗杀、白宫丑闻此起彼伏,性解放、摇滚乐、吸毒等嬉皮文化在战后一代中流行,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受到怀疑和冲击。

二、主题分析《阿甘正传》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一个颇具煽动性的励志传奇,是一条穿越时空重温历史的隧道。

曲折的爱情故事励志传奇故事展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3k党、猫王、黑人入学、肯尼迪总统遇刺、越南战争、反战集会、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约翰•列侬等。

3k党05:25猫王10:30黑人入校22:30肯尼迪总统遇刺30:55越南战争49:00反战集会01:05:20水门事件01:24:00乒乓外交01:14:00约翰•列侬01:14:25三、叙事技巧分析《阿甘正传》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对传统现实主义倾向一定程度的回归和认同,同时又有着不同于古典现实主义的独特之处,它的诗情气韵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理解恰好是一种诗性人生态度的表现,这主要是从电影的叙事技巧方面体现出来的。

首先在《阿甘正传》开篇,影片就采用了回忆式的叙事技巧,利用交叉蒙太奇的方法构造出了这部影片。

因为影片大部分故事的展现是通过阿甘的回忆做为插入来实现的,从而叙事距离得以有效生成。

影片通过对这种叙述方式的采用,让故事自行展现,在作者与故事之间造成一种叙事的距离,有利于作平静、淡泊的铺陈、描叙;另一方面,被追忆的往事由于与主人公状态的时间距离也造成了一种叙事距离,这使追怀、反思的情调得以形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阿甘正传》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在其娱乐化效果的掩盖下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内涵。

当时的美国保守主义利用该影片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表达他们对于美国近代史传统的解释,并确定他们在1994年国会大选中的政治基础。

尽管该片拍摄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美国保守派发声,但美国保守主义者却巧妙利用《阿甘正传》的表述线索编织了一个“保守主义神话”和一种表达普遍美国价值观的语言。

纵观对《阿甘正传》的解读,影评居多,却很少有人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分析该影片,指出《阿甘正传》中所蕴含的美国保守主义观点,同时分析美国保守主义是如何巧妙利用这部电影向民众传达其意识形态,由此引出美国电影与保守主义的关系。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保守主义的契合点在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把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

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关于家庭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和种族性别的主张在《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似乎有所体现,下面将从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和传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分析《阿甘正传》与当时美国保守派主张的契合点。

家庭价值观念。

《阿甘正传》提倡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生活也十分艰辛,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传统家庭破裂的突出问题,以及传统家庭的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该部电影表现了对美国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对传统家庭价值观进行了引申与呼唤。

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将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

1992年5月17日,乔治·布什在圣母大学就双亲家庭的破碎发表演说;两天后,丹·奎尔在加州共同体俱乐部就同一主题再次发表讲话。

浅析《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人物形象

浅析《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人物形象

浅析《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人物形象时代的缩影人格的升华——浅析《阿甘正传》中“阿甘”的人物形象影片《阿甘正传》是一部以轻松形式来表现严肃主题的电影,一部高雅与通俗、庄重与诙谐、严肃与轻松、含蓄与直露完美结合的影片。

电影讲诉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生理残疾者——阿甘,通过自身一系列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再现了美国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阿甘非智慧化形象体现了“美国精神”的回归,同时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揭露。

一、“美国精神”的象征从智商只有75分、身体有点残障的儿童,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捕虾大亨,到跑遍美国……影片通过阿甘的人生故事,生动的用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美国从五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早期三十五年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阿甘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凝结了许多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

在片中阿甘看似“超常”,但作为他性格内核的诚实守信、善良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表征了数百年来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公认的“美国精神”。

阿甘不仅已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影片角色,成为“美国人”的隐喻,他也同样超越了一个普通的“个人”而成为今日美国人心目中“美国精神”的象征。

在阿甘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

二、社会现实的揭露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

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相形见绌。

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揭露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的关注。

智商只有75的阿甘几乎代表了美国当时社会所缺失的说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

他用最简单的是非标准来评判一切,用他最纯朴的价值观来衡量所有。

但是,这些却无法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具有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是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一个赤裸裸的揭露与讽刺。

生命无常态 ——浅谈电影《阿甘正传》

生命无常态 ——浅谈电影《阿甘正传》

影片以空中飘荡的白色羽毛开篇,暗喻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1】因此本片与生命这一厚重主题有了密不可分的交集。

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的一生,透过他的生活遭遇与人生经历,折射出生命的无常这一主题。

一、非线性叙事结构的运用。

《阿甘正传》一片的叙事结构应该从两个层面分析,在大背景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阿甘坐在公交站台等车去找珍妮,找到珍妮后发生的事情直到影片结束;然而影片大量运用插叙,阿甘在等车过程中以和路人谈话的形式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

这种多层叙事结构的运用把阿甘的一生讲述的栩栩如生、豪不乏味冗长,并且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仿佛阿甘在对屏幕外的人们讲述他的一生。

在大量的插叙里面,出现了很多有关美国政治圈的事情,比如美国最早的恐怖组织之一3K党、与种族隔离有关的小石城事件、多位总体被刺、水门事件、越南战争等等,这些时政性的东西插入其中为影片另开一笔,加强了故事内容的多元化,消除了观众的观影疲劳,同时值得关注的是6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状。

在那种混乱的时代,出现了阿甘这样乐观善良勇敢诚实的人,因此彼此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美国人所向往的精神取向。

二、声画关系的巧妙运用。

说到影片的视听语言笔者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入手,本片声画关系的运用相当朴实,没有玩弄技巧的痕迹。

首先是片中的音乐,《阿甘正传》以美国式的对白和真实的场景取胜,音乐在其中似乎并不占主导地位,但无论是来自收音机,还是来自电视,无论是角色随口哼唱,还是从舞会上传来,若有若无的音乐总是萦绕在四周,促生着人们因故事情节而产生的种种不同的情绪。

随着影片从一个历史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历史阶段,音乐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闲适的音乐,痛苦的音乐,兴奋的音乐;50年代的音乐,60年代的音乐,70年代的音乐。

【2】故事的核心部分也是音乐,伴随我们成长的是音乐,使我们不断想起老朋友、老地方、老事情的音乐。

电影《阿甘正传》的赏析

电影《阿甘正传》的赏析

跑过的驿站,浮萍的思念——评电影《阿甘正传》的主题意蕴一片羽毛飘过阿拉巴马州的上空,寻找自己的驿站,在生命的机遇中落在了福斯特.甘的脚下。

电影长镜头的运用,和谐的场景,真诚的独白开始了奔跑且富有诗意的人生旅程。

整部影片采取主人公独白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当时历史下的美国,利用小人物的成长历程折射出美国社会史。

写实的镜头,多种蒙太奇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这部影片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演真情的流露,情感的抒发,得到观众的共鸣。

这部影片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巴士站台,通过巴士以与等待的人来切换不同的场景,进而展开导演叙述的故事。

通过这些不同乘客的场景串联,观众感觉到了关联性蒙太奇的魅力,重复蒙太奇巴士驶过来的镜头反复出现,强调了导演要表达的现实,同时也对观众是一种无形的暗示。

影片同时采用两个线索叙述故事,其一是主人公阿甘从智商低能儿艰难求学到上大学并取得很多荣誉到参军再到参加越南战争,由于表现突出退伍,再到后来的捕虾业的成功以与长达三年长跑的一生。

再者就是珍妮为了求得名誉和出名狠心离开阿甘吃尽苦头自己去漂泊闯荡最后回归本性的一生。

两条线索虽然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但镜头的叙事是无界限的,通过导演的镜头转换,使其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一种相互关联的场景,交叉剪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联想的氛围和想象的无限空间。

坚定布巴的理想。

列兵阿甘参加了越南战争,为越南共和国与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一场战争。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

战争总是残酷的,当阿甘一次次穿梭于死亡线上奋不顾身的场景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时候,不仅是对战争的一种抵触,也是彰显人物真善美的一面,布巴“捕虾”的愿望就在这次的战争中留给了阿甘。

在白宫内阿甘接到了退役书,在拉巴特湾,他买下渔船,继续着布巴的理想,“珍妮号”捕虾船在飓风中幸存,阿甘和丹中尉开创了巴布的理想并坚定的发扬光大。

这是一种信念的坚守、情谊的坚守更是对人性美的坚定。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阿甘正传》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在其娱乐化效果的掩盖下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内涵。

当时的美国保守主义利用该影片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表达他们对于美国近代史传统的解释,并确定他们在1994年国会大选中的政治基础。

尽管该片拍摄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美国保守派发声,但美国保守主义者却巧妙利用《阿甘正传》的表述线索编织了一个“保守主义神话”和一种表达普遍美国价值观的语言。

纵观对《阿甘正传》的解读,影评居多,却很少有人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分析该影片,指出《阿甘正传》中所蕴含的美国保守主义观点,同时分析美国保守主义是如何巧妙利用这部电影向民众传达其意识形态,由此引出美国电影与保守主义的关系。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保守主义的契合点在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把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

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关于家庭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和种族性别的主张在《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似乎有所体现,下面将从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和传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分析《阿甘正传》与当时美国保守派主张的契合点。

家庭价值观念。

《阿甘正传》提倡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生活也十分艰辛,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传统家庭破裂的突出问题,以及传统家庭的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该部电影表现了对美国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对传统家庭价值观进行了引申与呼唤。

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将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

1992年5月17日,乔治·布什在圣母大学就双亲家庭的破碎发表演说;两天后,丹·奎尔在加州共同体俱乐部就同一主题再次发表讲话。

《阿甘正传》意识形态解读

《阿甘正传》意识形态解读

《阿甘正传》意识形态解读题目《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解读首先,这么一部世界闻名的经典之作,就不需要再喋喋不休的说它有多成功和它取得了多少的大奖以及它众所周知的电影情节什么的。

影片中最突出和成功的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的运用,所以这里重点要说的是《阿甘正传》里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

关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的电影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和《电影力》的左倾政治取向,引起了电影理论和批评的改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影响了西方电影批评理论。

1969年,他发表的《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强调指出,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

1970年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电影基本装置的意识形态效果》和让·路易·柯莫里的《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意识形态电影理论的确立。

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无论就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以至电影的基本装置而言,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意识形态批评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

意识形态批评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



“意 识 形 态 国 家 机 器 "
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 国家机器理论 的影响下 ,出 现 了不同的电影理论表述和批判实践 。当代 电影理论意 识形态批评 的确立可以以一篇论文为开端 ,即法 国重要 的电影刊物 《电影手册》编辑部集体撰写的长篇论文 : 《约翰 ·福 特的(少年林肯 )》闭。在这篇论文中 ,意识形态 批评改变了反映论式的 、对 电影文本 的历史背景或时代 特征 的分析传统 ,不仅关心文本 的“内容”,即它讲 述了 怎样 的故事 ,也关心故事背后 隐藏 的意 义和文 本的“形 式 ”,即如何讲述 。意识形态批评理论 家对电影“没有”讲 述 的 内容 十 分关 注 ,瞩 目于 文本 那 些意 味 深长 的空 白 。
影片《阿甘正传》呈现 了许多不可能 的和解 ,种族 和 解就是其 中之一 。影片 中的故事发生在 20世纪 50—80 年代的 3O年间 ,但是它所尝试处理 的历史脉络却更 为 久远。阿甘告诉我们他的名字福雷斯特的来源可 以追溯 到美 国内战时期 的英雄 内森 ·贝德福德 ·福雷斯特—— 三 K党的创始人 。妈妈之所 以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为了 让人们记住人们有时候会做一些不近情理的事情”。五 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非常活跃 ,但是在影片当中却没 有展现 ,唯一出现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强行迫使阿拉巴马 大学取消种族隔离政策 的著名历史场景 。作为智商只有 75的阿甘 ,他无法理解种族主义 ,因而为超越 了种族 主 义提供 了“可信 ”的依据 。在这一事件 中本来很重要的因 素是阿拉 巴马州 的州长乔治 ·华莱士试 图堵住校 门 ,宣 读他捍卫种族主义 、“白人 的纯洁”的宣言,但影片中华莱 士 的声音被消去了,通过高科技被嵌入 的阿甘茫然不知 所 以的 目击着这一场景 ,并捡拾起进入阿拉巴马大学的 一 名黑人学生 的笔记本还给了她。这-dvJ ̄的举动却暗 示 出他在种族问题 中扮演着调 解人 的角色——他是 从 围 观 的 白人 种 族 主义 者 中站 出来 帮 助那 个 黑 人姑 娘 的 。

意识形态分析《阿甘正传》

意识形态分析《阿甘正传》

意识形态分析《阿⽢正传》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分析----以《阿⽢正传》为例意识形态批评是电影⽂化批评视野的重要⼀维。

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兴起于⼆⼗世纪六⼗年代的后结构主义时期,1969年发表的《约翰福特的〈青年林肯〉》第⼀次通过影⽚与美国意识形态的关系去审视好莱坞经典电影,成为了意识形态批评的经典⽂本, ⼀种新的批评⽅法渐渐开始受到⼈们的重视。

意识形态和电影的结合⾸先由这样的事实表现出来,就是观众的需要和经济回应成为了⼀件事,电影要取得利润必须得到⼤多数⼈的认可,要符合⼤众要求的主流意识形态。

《阿⽢正传》在影⽚中,带着美国南⽅⼝⾳、智⼒有障碍的阿⽢凝视着充满野性的珍妮,;⽽阿⽢这个“傻⼦”却⼏乎代表了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畏,重情轻财,这样的⼈物品格正是那个年代所追求的,好莱坞电影就做到这⼀点,每⼀部电影符合社会的主流形态。

影⽚创作者将意识形态灌输到每个观众之重。

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信条的指引下,⽢最终闯出了⼀⽚属于⾃⼰的天空。

在他的⽣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

他告发了⽔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下了功劳。

当下,全世界都在消费美国物质的和意识形态的产品,⼈们不仅在趣味标准上被迅速美国化,对铺天盖地的美国⽂化⼯业所传播的形象和意识形态内容产⽣了依赖性,甚⾄许多弱势民族⾛向了以好莱坞所制造和厘定的形象为标准来看待与审视⾃⼰。

罗斯福执政时期,好莱坞电影更成为推销美国形象和民主意识、进⾏政治宣传的重要⼯具。

在近⼀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好莱坞形成了独具的思想和⽂化特⾊,这种特⾊的最显著的表现即是其与美国社会和政治的运作密不可分,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电影因此被称作是“装在铁盒⼦⾥的⼤使”。

《阿⽢正传》也未曾跳出既定的⽂化范式与思维惯性的窠⾅,该⽚以“中美乒乓外交”这⼀历史事件为背景巧作⽂章,⽚中⼈物阿⽢对记者⼏次提及的“中国很穷,中国⼈⼀⽆所有”、“中国⼈没有信仰”,其背后⽆不具有显⽽易见的意识形态⽬电影中意识形态的运作⽅式是在强化美国本⾝意识形态之前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宣泄。

深层次解读阿甘(阿甘正传)影评

深层次解读阿甘(阿甘正传)影评

深层次解读阿甘(阿甘正传)影评阿甘哲学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其隐藏在主人公行为下的哲学,让我们暂且称其为“Gumpism(阿甘哲学)”吧。

仔细思考一下阿甘哲学的本质,你会惊奇地发现阿甘哲学和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是道教老子提倡的“无为”思想。

任凭周围的世界如何变化,阿甘总是我行我素。

他从来不是事件的发起者,只是像风中的羽毛一样响应着那些事件,始终保持着自己思想的纯净和无忧无虑。

而那些尝试去改变,与历史进程作斗争的人都最终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阿甘的处世态度,就是一种被动的、自愿的、随波逐流的态度。

无为思想之所以在本片中得到推崇,是因为理性--这种做任何事都必须有理由的原则的集合--被证明是容易犯错误的。

拿布巴为例,在临死的时候,布巴问阿甘“为什么”,阿甘只是简单地回了句“你要死了”,英文原文更简单,就是“u died”。

这种回答拒绝了给布巴的死提供任何解释,而事实上阿甘完全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给予布巴越战起因的深层次的解释,他不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在布巴只有几秒钟的存活时间的状况下,一切解释都是多余和毫无意义的。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越战本身就是一场错误的战争,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解释它为什么发生。

片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遇刺事件,本片同样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因为数十年来美国人一直未能弄清肯尼迪遇刺的真相,所以影片里如果给出任何解释都将会是很愚蠢的。

阿甘在理性(rational)和合理性(reasonable)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阿甘哲学中另外一个比较“东方”的思想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情的好与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人的特质之间可以存在好与坏的转化,阿甘天生智商低,但这点在他进入军队里就转化成了优势。

珍妮天生丽质,后来却只能沦为脱衣俱乐部的唱歌小姐。

阿甘正传核心思想

阿甘正传核心思想

阿甘正传核心思想
1、《阿甘正传》作者温斯顿灵活运用与人物性格相适应的语言策略,从用法、句法及语用层面上独具匠心,充分而生动地展示小说主人公。

2、“傻癫”的心理风格和率真的个性色彩,结合以常人苦心孤诣往往都难以企及的“人生辉煌”,巨大的反差成就了作品令人拍案叫绝的喜剧和讽刺效果。

小说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批判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实现了人物语言与心理风格的统一、文本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题合,体现出作品特有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

3、《阿甘正传》的这一根本性人生观启发我做出这样的思考:虽然大多数人都有梦想,但是往往只有少数人会用一生坚持不懈的付出行动去努力实现它,所以最后成功的总是少数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阿甘正传》的意识形态解读首先,这么一部世界闻名的经典之作,就不需要再喋喋不休的说它有多成功和它取得了多少的大奖以及它众所周知的电影情节什么的。

影片中最突出和成功的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的运用,所以这里重点要说的是《阿甘正传》里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

关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依据的电影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和《电影力》的左倾政治取向,引起了电影理论和批评的改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影响了西方电影批评理论。

1969年,他发表的《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强调指出,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
构,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

1970年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电影基本装置的意识形态效果》和让·路易·柯莫里的《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意识形态电影理论的确立。

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强调,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无论就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以至电影的基本装置而言,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电影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也再生产这种意识形态。

《阿甘正传》意识形态的解读
影片主人公阿甘是一个智商只有75被人称作“傻瓜”的美国青年,然而他正直、善良,创造了许多常人无法实现的奇迹。

他的生活经历贯穿了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

该片不仅提及了这段时间里著名的历史事件,而且以阿甘的独有经历带给观众心灵上的慰藉。

同时,影片体现了鲜明的美国社会意识形态,也展现了意识形态的运用对电影成功的巨大作用和对观众的有效影响。

一、种族和解
该片对种族问题的关注是花了大笔墨的,可以说阿甘在影片中充当了种族之间的调解者。

影片有多处明显体现种族问题的地方,这里就截取两处作为例子。

一是阿拉巴马大学校长乔治.华盛顿拒绝两名黑人学生人校学习,当时肯尼迪派出国民警卫队与之对峙,乔治.华盛顿才勉强退让。

该片把阿甘嵌入到了这个历史事件当中,阿甘从众多围观的白人中走出来,很自然地把黑人女学生掉在地上的书捡起来还给她。

影片虽然只是给主人公设置了这样一个微小的动作,但传达出的意义是深远的。

二是阿甘和黑人布巴之间的友情。

布巴总是不停地和阿甘说他捕虾的梦想,而阿甘在叙述中也总是说布巴是他的“最好的好朋友”。

丹中尉有一次问他俩是否是双胞胎,阿甘和布巴相互对视片刻,很认真地回答他们没有亲戚关系。

发问者的有
意调侃,回答者的严肃认真,让人深思。

还有退役后的阿甘为了完布巴的遗愿,把所有积蓄都投入了捕虾业。

捕虾成功后,他将一半的收入分给了布巴一家,改变了他们的阶级地位。

阿甘在捕虾失败之时曾去一所黑人浸礼教祈祷,成功后的他将部分财富捐赠给这所黑人浸礼教。

影片在这一情节的设置让白人和黑人之间又多了条联系的纽带,而无疑阿甘就是影片中的这条闪光的纽带。

二、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阿甘正传》不仅是一部励志片更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价值变迁的回顾和总结,它倡导一种传统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回归。


1、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阿甘虽然智商不高,生活在单亲家庭,但是母亲对他正确的教育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阿甘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是母亲的骄傲,当得知母亲生病之后,正在捕虾的阿甘一头扎进水中,迫不及待地回到母亲身边。

同样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珍妮,从小忍受父亲的酗酒,猥亵,导致珍妮反叛的性格与最后的沦落。

最后当阿甘也和珍妮结婚组成家庭,使她终于回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家庭生活。

即使是影片最后小阿甘也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

由此看来该片关注了美国单亲家庭问题,倡导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2、保持宗教信仰
影片多处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得救后的丹中尉成为失去双腿的残疾人,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埋怨阿甘从战争中救出自己。

他经常问阿甘:“你找到你的上帝了吗?”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人在信仰上出了差错。

最后在暴风雨过后,丹中尉终于平静下来,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衷心地感谢阿甘的救命之恩,用阿甘的话讲就是“他已经达到了和神的和谐。

”阿甘去教堂祈祷捕虾顺利,并捐助黑人浸礼教等等情节都表明该片倡导美国民众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三、妇女解放
即使影片抹去了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痕迹,只是单纯的阐述阿甘和珍妮彼此交错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不能够阻挡观众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珍妮是从小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而后反叛主流、吸毒的迷途者,她代表了反抗社会和不公平待遇的社会底层妇女。

小时候要躲避不幸的家庭生活,长大后为成名、做民谣歌手、反战等等,珍妮始终在不断地抗争着。

尽管珍妮不停地抗争,但却没有阻止自己走向堕落和毁灭。

虽然影片给了珍妮一个美好的结局,与最爱她的阿甘结婚组成家庭,但是这看似美好的归宿下,折射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的任重而道远。

四、跑步前进的人生
小时候的阿甘腿脚不灵便,需要带着脚撑走路,每次受到欺负时,珍妮都要他快跑。

第一次的快跑,不仅使阿甘摆脱了同学的欺负,还使他打破了脚撑的束缚,自由地奔跑。

从此之后跑步成了阿甘的特长,他进了橄榄球队从而顺利进入大学并毕业;他因为跑得快而在战场上幸免于难还救了多名战友成为战斗英雄;他跑遍了整个美国而成为许多人在精神上的崇拜对象。

因为从未停止过奔跑,阿甘成就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影片想要通过阿甘的奔跑,告诉观众跑步前进的人生将是精彩不断的,你不会预料到下一个路口会是什么景色。

就像阿甘母亲说的那样“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颗将是什么味道”。

结语
利用电影来传达某种意识形态的做法由来已久,《阿甘正传》以它独特的取材以及巧妙的意识形态运用传达出种族和解、社会价值观的回归等方面的意识形态,使得这部影片做到了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从而叫好又叫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