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道德发展的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a.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b.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a.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b.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理由 水 阶 关心 对海因茨行 平 段 焦点 为的态度 “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掉,你将会有很大 前 1 的麻烦。你将会因不花钱挽救她的生命而 习 服从 赞成 受到谴责,而且你与药剂师都将因为你妻 俗 子的死而接受调查” 避免 水 惩罚 “你不该偷,因为如果你这样作,你将被 平 抓住并送进监狱。即使你跑掉了,你也将 反对 ( 不得安宁,每时每刻都担心被警察抓到。” 关 “如果你被抓到,你可以把药还回去,这 心 2 样就不会收到过多的刑罚。如果你从监狱 个 赞成 出来后还能拥有妻子,那么短期服刑对你 人 获得 不算什么。” 利 报答 “如果他偷了药,可能也不会被判刑很长 益) 愉快 时间,但他的妻子可能在他出狱之前就死 反对 掉了,所以偷药对他没什么好处。即使他
反对
“不能因为一个人感到绝望就允 许他去偷。动机是好的,但好的 动机不能说明手段正当。”
“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人类生 命的尊严必须无条件地优先得到 考虑。”
赞成
3.基本观点 (1)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10岁以前大都 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 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入第三种水平;只 有少数成年人能达到第三种水平。 (2)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 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 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 等有关。 (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 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 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2.基本特征 (1)表现为道德行为。 (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和 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3.两者的关系 (1)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因而离不开社会。 (2)道德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 德的发展则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二、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知):对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 意义的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人 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 3.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 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表现 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 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三)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涵义 二、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一)观察学习 (注意——保持——再现——激发) (二)榜样和示范 1.教师和家长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传递给学 生有两种途径,一条是言语教诲。另一条是 向儿童展示自己的行为实践。 2.榜样应该具有的五个条件 3. 行为示范的几种形式
(三)强化的作用 1.直接强化:对学习者进行奖惩。 2.替代强化:对榜样进行奖惩。 3.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自己设立 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一)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三)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对简单重复的行为习惯要创设重复这种 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2.通过模仿培养的行为要给予良好的榜样。 3.在进行有意练习时,就要明确联系的目 的意义,并要通过奖励给予反馈。 4.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二节 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 1.对偶故事: (1)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 做事,打碎一盘玻璃杯;另一个小孩为了 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2)一个孩子是帮助爸爸倒墨水而打翻了 瓶子;另一个是因为玩弄墨水瓶在桌布上 弄上了几滴墨水迹。
2.基本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 阶段 (1)他律期:就是受外界支配的时期,大约 5-8岁。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的 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 果来判断对错。 (2)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 年级,八九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 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
依据违背了合作精神而定义 道德错误 既应赔偿,也要让他经受受 害者同样的命运
同伴的侵犯性应受到受害者 方面报复性行为的惩罚 儿童应服从规则,因大家都 关心其他人的权力
(二)柯尔伯格的研究 1.两难故事:海因茨太太患癌症,一种可 治药物只有某店有卖,原价是200美元,药 店老板现提高到2000美元,海因茨先生凑 了1000美元仍不行,海先生在绝望中只好 去偷药,救了太太的命。问题:海先生是 对还是错?该不该去偷?该不该判罪?他 是不是好丈夫?药店老板对不对?如果生 病人不是他的太太,海先生会不会去偷? 从法律看,从道德看,是对?是错?法、 理如何安排?
的妻子死了,他也用不着责备自己,因为 是她自己得了绝症,而不是他的过错。”
水 阶 关心焦点 对海因茨行 平段 为的态度
习 成为一个 俗 好男孩或 水 好女孩, 平 3 考虑助人 ( 与取悦他 关 人,随大 流 心 维 关心法律 护 与秩序, 社 基于社会 会 4 所期望的 秩 对家庭成 序 员的责任 ) 感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水平 阶 关心焦点 段 把法律规 则看成是 契约,其 目的是保 护他人的 意志或权 力 强调对生 命的尊严 和人类自 由的尊敬
对海因 茨行为 的态度 赞成
理由
后习 5 俗水 平 (关 心普 遍原 则或 便准) 6
“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在 这种情况下把药拿走并不是很正 确,但这样做应该得到辩护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 1.道德动机:是道德品质的深层心理结构。 当处于核心地位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 稳定的、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力 时,它们就构成道德动机。 2.道德行为方式:在道德动机的驱使下, 将某些必要的行为技能和习惯构成一定的行 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被称之为道德行为方 式。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1.概念: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 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 判断。 2.特点 3.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1)从他律到自律:即从重复别人,特别是 重复教师和家长的道德评价,逐步学会独立 进行道德评价。 (2)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中小学生对自 己的道德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
第十一章
道德品质的形成
本章要点
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 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一节 道德品质概述
一、定义 (一)道德: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 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品质 1.定义:即品德,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 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第三节 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学生的道德概念表现 为三种水平) 1.具体的道德概念:道德概念与具体的道德 行为或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起来。 2.知识性的道德概念:作为一种知识来理解, 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不能知道自己 的言行。 3.内化了的道德概念:形成了概括化的道德 概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成为进行 道德评价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理由
“如果你偷药,没人会认为不好,但是如 果你不偷,你的家人将会认为你是一个 没有人性的丈夫。如果你让你的妻子死 掉,你将永远没脸见任何人。” “不仅仅药剂师会认为你是个罪犯,任何 人都会这样想。你偷药以后,会觉得给 你和你的家庭都带来了耻辱,这将使你 没有脸再见人。” “如果你有点责任感的话,你就不会因为 害怕做能够挽救你妻子性命的事(偷 药),从而不会让你妻子白白死掉。如 果你不能履行对她的责任而导致她的死 亡,你将永远有一种犯罪感。” “你处于绝望之中,因此,当你偷药时,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是, 当你被惩罚并被送进监狱之后,你就会 知道自己做错了。你将会因为自己不诚 实和破坏法律而感到罪恶。”
(三)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尽管复杂,但从 心理学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 一是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 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二是品德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活动的关系系 统,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三是品德的心 理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 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一)道德意志的表现 1.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 2.以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3.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 4.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二)培养道德意志的措施 1.使儿童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 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 2.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道德意志。创设 困难情境,组织行为练习。 3.培养儿童抗诱惑的能力。
(3)从对效果的评价到对行为动机的 评价 (4)从片面到全面 (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 道德原则来进行评价
(三)提高道德认识的措施 1.在道德教育中,要注意将抽象的道理与 具体事例相结合。 2.可以通过提供榜样的形式促进儿童道德 认识的发展。 3.可以运用强化的手段促进儿童道德认识 的发展。 4.运用分析道德两难推理事例的形式提高 儿童的道德认识。 5.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做到言行 一致。
他律期 简单的、绝对的道德观点 (行为是对的或错的)
自律期 意识到有关规则的不同观点
对规则的概念是不可改变的
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 而定的
对规则的看法是灵活的
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去评 定错误
根据要禁止或惩罚的事来定 义道德错误 惩罚应强调偿还,不需要 “符合犯罪情况”
在同伴中的侵犯性应受外部 权威的惩罚 儿童应服从,因为是那些有 权威者制定的规则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社会的道德规范内 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1.道德信念——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 则,人们坚信它的正确性。 2.道德信念的表现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 1.开端:可以有多种开端 2.基本条件: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实践, 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在道德实践中 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道德情感的类型 1.直觉的道德情感(直觉的情绪体验) 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 联系的情绪体验) (1)由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所引起的情感体验 (2)由想象某些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而激起 的情感体验 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 绪体验)
(二)丰富道德情感的措施 1.注意将儿童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 结合起来。 2.充分利用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的榜 样,引起儿童在道德情感上的共鸣,扩大他 们道德时间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 3.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概括和深化。 4.通过同理心训练的方式促进道德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