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涝、台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制度目标1. 提高自然灾害预警和预测能力,及时发现和预警灾害事件,减少灾害损失。
2. 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科学评估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
3. 强化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4.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实现全面、准确、及时的灾害信息发布。
5.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制度内容1. 自然灾害预警和预测管理1.1 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包括地震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实时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1.2 制定自然灾害预警和预测标准,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提前发现灾害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1.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享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管理2.1 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灾害类型、灾害概率、灾害强度等指标,科学评估灾害风险。
2.2 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和应急预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不同灾害类型的防灾措施和应急预案。
2.3 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的监测和更新,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修订防灾措施和应急预案。
3.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管理3.1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2 制定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包括组织机构、指挥体系、救援资源调度等内容。
3.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水平。
3.4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4. 自然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管理4.1 建立自然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灾害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发布。
学校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自然灾害预防工作,提高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学校自然灾害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自然灾害预防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2. 学校自然灾害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部门、各班级应明确责任,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三、预防措施1. 安全教育(1)加强自然灾害防范知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2)结合地方实际,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师生自救互救能力。
2. 安全隐患排查(1)定期对校舍、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巡查,确保校园周边安全。
3. 自然灾害预警(1)密切关注气象、水利、地震等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2)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师生,做好应对准备。
4. 应急预案(1)制定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职责分工等。
(2)定期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 应急物资储备(1)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手电筒、帐篷等。
(2)定期检查应急物资,确保物资完好、有效。
6. 应急演练(1)定期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演练结束后,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
四、责任追究1. 对因自然灾害导致师生伤亡、财产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2. 对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延误救援等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3.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学校自然灾害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本地区、本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不一致,以法律法规为准。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伤害,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职责分工、预防措施等内容。
二、目标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伤害,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
通过科学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数据分析,准确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综合性原则: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预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灾后恢复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3.预防为主原则: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管理、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等手段,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伤害。
4.科技支撑原则: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组织架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组织架构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层级设立自然灾害预防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国家级的预防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协调各地方的预防工作。
地方层级设立自然灾害预防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预防工作,包括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建设、应急救援等。
五、职责分工1.中央层级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部门负责以下工作:a)制定国家级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b)协调各地方的预防工作,推动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c)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d)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的自然灾害预防能力。
2.地方层级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机构负责以下工作:a)制定本地区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b)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公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c)推动防治工程的建设,包括加固房屋、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等,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d)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包括灾害事故的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e)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突发性、破坏性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为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的、范围、原则、组织架构和具体措施等内容。
二、目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范围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
四、原则1. 综合预防原则: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全面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2. 防灾减灾优先原则:优先考虑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3. 综合施策原则: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预,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4. 预警预报原则: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提前预警,及时采取措施。
5. 救灾恢复原则:及时组织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五、组织架构1.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和统一实施全国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并协调各地区的预防工作。
2. 地方政府:负责组织本地区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制定本地区的预防计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3. 相关部门:包括国土资源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负责提供相关数据和技术支持,参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
4. 专业机构:负责开展自然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5. 社会公众:作为自然灾害的主体,应积极参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增强自我防灾意识和能力。
六、具体措施1. 预防措施:a. 地质调查和评估,确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
b. 建立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预警和预报的准确性。
c. 加强水文监测和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对洪水的监测和防范能力。
d.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提高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山火等。
灾害的发生常常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社会的影响,各国都建立了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二、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规划、预测、预警、防御和救援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三、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灾害预测与预警灾害预测与预警是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气象、地震、水文等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预测灾害的发生,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灾害防御规划灾害防御规划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御规划。
规划中包括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如防洪堤、抗震建筑等,以及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3. 灾害应急救援灾害应急救援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灾害应急救援包括人员的组织调度、物资的储备和分配、伤员的救治等。
4. 灾后恢复与重建灾后恢复与重建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进行重建和恢复工作,包括基础设施的修复、居民住房的重建、农田的恢复等。
同时,还要加强灾后心理疏导和社会援助,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四、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机构和责任分工1. 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国家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和政策,协调各地区的防灾工作,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
2. 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的自然灾害防御规划,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措施,组织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3. 相关部门和机构相关部门和机构负责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参与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工作。
学校防灾减灾管理制度(4篇)
学校防灾减灾管理制度是指学校为了确保学生、教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置,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以下将就学校防灾减灾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灾害预防、应急处理、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以及与外界合作的机制等。
一、灾害预防1.制定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学校应配备相应的灾害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建立灾害信息收集和传递体系,定期进行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2.加强校园安全检查和管理:学校应设立安全管理部门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校园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如消防设施是否完善、电线电缆是否老化等。
3.加强设施维护和保养:学校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校园内的各项设施,如电梯、消防设备、供水设备等,确保其安全可靠。
二、应急处理1.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确保各单位和个人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2.建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学校应建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工作和资源调配,及时发布紧急通知和指导。
3.准备应急物资和设备:学校应储备一定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急救药品、灾害处置工具等,以备灾害发生时使用。
4.做好应急疏散和救援工作:学校应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明确各个场所和区域的疏散路线和集合点,组织演练,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疏散和救援。
三、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1.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学校应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教授防灾知识和技能。
2.组织模拟演练:学校应定期组织各类防灾演练,如地震演练、火灾逃生演练等,提高教职工和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能力。
3.建立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登记簿:学校应建立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登记簿,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紧急联系人、健康状况等,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联系和救助。
四、与外界合作的机制1.与相关机构合作:学校应与地方政府、消防、卫生等相关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应急救援工作。
防震减灾管理制度范文(3篇)
防震减灾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生命线工程和有可能因地震破坏造成有害物质泄露的单位及人员密集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第六条市、区(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监督与管理。
计划、规划、建设、公安、民政、卫生、交通、水利、经济、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第八条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市)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灾害预防第九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当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第十一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二)省以上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论;(三)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确认书。
第十二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
煤矿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煤矿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制度的目的为了保障煤矿矿井安全,预防和减少矿井事故的发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煤矿矿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灾害预防管理工作。
三、制定程序本制度由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和安全生产负责人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政策规定,结合煤炭生产实际情况制定。
四、制度名称煤矿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五、制度内容(一)目标:为减少煤矿矿井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生产安全,预防各种形式的灾害。
(二)职责: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负责人、监控人员以及矿工本人,均有责任遵守本管理制度,实施各项灾害预防管理措施。
(三)内容:1.煤矿矿井生产前必须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时必须立即进行整改,并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煤炭开采。
2.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必须按照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进行处理。
3.增加矿井安全设备,如安全网、防护栏杆等,尽量减少矿井人员发生误伤或事故。
4.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5.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禁止在工作区抽烟等。
(四)执行程序:负责执行本管理制度的相关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工作。
(五)责任追究:对于任何一起煤矿灾害事故,相关责任人必须承担责任。
六、法律法规参考企业在制定本制度时,应当参考以下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政策规定:1.《劳动合同法》2.《劳动法》3.《劳动保障监察条例》4.《行政管理法》5.《煤矿安全法》6.《安全生产法》7.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以上法律法规与公司内部政策规定均为企业制定本煤矿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重要参考。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四篇)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摘要:矿井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灾害隐患,为了保证矿工的安全,预防矿井灾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是一套针对矿井灾害的风险评估、控制和监测的集体规范和流程,旨在降低矿井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
本文将从煤矿井灾害、金属矿井灾害、煤田地质灾害的预防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出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关键词:矿井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煤矿井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煤矿井灾害是矿井工作中最常见和最危险的灾害类型,主要包括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爆炸和顶板事故。
为了预防这些灾害的发生,煤矿井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矿井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矿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人员的层级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
2. 煤与瓦斯突出防范制度:制定煤与瓦斯突出的预警和防范措施,提前预测和控制煤与瓦斯的突出风险。
3. 煤与瓦斯爆炸防范制度:制定煤与瓦斯爆炸的防范措施,包括通风系统、瓦斯抽放和控制、电气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4. 顶板事故防范制度:制定顶板事故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强化地质勘探和顶板管理。
5. 矿井应急救援制度:建立矿井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相关设施,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
二、金属矿井灾害预防管理制度金属矿井灾害相对于煤矿井灾害来说,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主要包括金属矿井瓦斯和粉尘爆炸、矿山塌陷和水害等。
为了预防这些灾害的发生,金属矿井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金属矿井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金属矿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人员的层级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
2. 瓦斯与粉尘爆炸防范制度:制定瓦斯与粉尘爆炸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包括通风系统、瓦斯抽放和控制、防尘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3. 矿山塌陷防范制度:制定矿山塌陷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包括岩层控制、支护和监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防止重大灾害安全管理制度(四篇)
防止重大灾害安全管理制度重大灾害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原因而发生的,具有较大规模和严重危害的灾害事件,如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等。
为了保障公众安全,防止重大灾害的发生,建立和完善一套安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下面,我将从预防、应急和恢复三个方面,提出一套综合性的防止重大灾害安全管理制度,并详细阐述其内容。
一、预防措施1. 排查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全面排查可能存在的重大灾害隐患,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电气设备的安全、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危险废物的处理等,及时消除或修复隐患。
2. 建设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包括地震、洪水、风险等各类监测设备,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预警信号,并对可能的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公民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应对灾害的能力。
开展定期的防灾演习,提高公民自救自护能力。
4. 加强技术管理推广和应用新的防灾技术和装备,如建筑结构抗震、火灾防控设备等。
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5. 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建筑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等,明确重大灾害防控的责任、义务和处罚措施。
二、应急措施1. 建立应急预案根据各类灾害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预警发布、疏散转移、救援救助、物资储备和应急通信等内容,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
2. 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和单位的应急处理能力。
演练内容应涵盖不同类型的灾害情景,考验各方的反应和协同配合能力。
3. 加强预警和信息发布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向公众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和应急措施。
提供灾害实时信息和救援进展,方便公众了解灾情并做出正确决策。
4. 强化协同应对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机制,形成应急合力。
5. 健全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食品、水源、药品、医疗器械、救灾装备等,保障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的需要。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5篇)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做好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杜绝重大地质灾害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办法》、《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安全监察实施细则》、《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等有关要求,制定本体系。
第二条严格执行“有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防治地质灾害原则,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为目的,抓好技术指导监督和现场管理两大环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本公司川丰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落实责任,保证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正常进行,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条由总工程师为领导,科和其它相关单位具体负责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工作。
二、基本任务第四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规程、规定、指令。
第五条加强矿井防治地质灾害基础工作,做好矿井水情、地质灾害的观察、分析和预报,及时提供各种水文地质资料,满足矿井生产安全需要。
第六条抓好水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进行月度、季度、年度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分责任定期落实。
第七条根据矿井年度生产接续情况,安排各类补勘工程和防治地质灾害工程计划。
第八条落实具体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的实施,监督检查各类防治地质灾害工程施工质量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岗位职责第九条矿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总责。
第十条总工程师是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责任体系的具体领导者,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修改和实施防治地质灾害总体规划,审批防治地质灾害施工措施。
第十一条副矿长对分管的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责具体的防治地质灾害工程的组织和落实。
第十二条安监科科长对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负安全监督检查责任。
第十三条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和分管副总经理做好防治地质灾害技术措施的审批和实施。
第十四条地质测量科负责全矿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水文地质分析、水情水患预测预报和探放水工程设计。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现象。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的伤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一套完善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背景自然灾害频发且破坏力巨大,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社会的影响,各国纷纷建立了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了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灾后重建机制等,旨在提前预警、快速响应和有效恢复。
三、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内容1.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是指通过监测、分析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预警机制包括了灾害监测设备的建设、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的研究、预警信息的发布等。
2. 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措施救援和保护受灾群众的一系列行动。
应急响应机制包括了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物资储备和调配等。
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是指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风险评估与管理包括了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灾害风险地图的制作、灾害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等。
4. 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机制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机制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进行重建和恢复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灾后重建机制包括了受灾地区的评估和规划、灾后重建资金的筹措和分配、重建工程的实施等。
四、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预和配合。
政府应加大对自然灾害预防工作的投入,提高灾害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预防管理制度。
公众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
五、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效果,可以通过对自然灾害发生先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范本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加强对矿井主要灾害的预防管理,保障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制度涉及到矿井灾害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内容,适用于所有矿井。
二、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的责任主体1. 矿长:负责矿井主要灾害预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2.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本部门的主要灾害预防工作,并报告上级。
4. 所有矿井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制度要求,履行主要灾害预防的职责。
三、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1. 灾害监测(1)矿井主要灾害的监测工作应全天候、全方位开展,确保实时监测。
(2)矿井主要灾害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监测数据应及时上传到监测系统,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2. 灾害预警(1)根据监测数据,矿井主要灾害预警及时报警,确保工作人员及时撤离危险区域。
(2)矿井主要灾害预警应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灾害报告(1)一旦发生矿井主要灾害,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报告内容应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影响,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
4. 应急处置(1)矿井主要灾害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开展救援工作。
(2)应急处置工作应按照预案进行,确保救援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四、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的监督检查1. 矿长和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矿井主要灾害预防工作进行检查。
2. 检查内容包括灾害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预警系统的正常性和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3.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并向上级报告。
五、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的奖惩措施1. 对于主动参与灾害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于工作中存在违反预防管理制度、造成重大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相应惩处,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现象。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建立了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制。
二、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基本要素1. 法律法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基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应制定并完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权力,确保自然灾害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组织机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
该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测、预警和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3. 预警系统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洪水等多个方面的预警机制。
预警系统应能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4. 预防措施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明确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制定并实施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防自救意识等。
5. 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应建立科学、准确的灾害监测和评估体系。
通过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为灾害预防和救援提供科学依据。
三、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1. 预防计划制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应制定自然灾害预防计划。
预防计划应包括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防灾设施建设、应急救援等内容,确保各项预防工作的有序进行。
2. 预警发布根据预警系统的信息,预警机构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内容,以便公众和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防灾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3篇)
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为加强我矿主要灾害的预防和管理,控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1条根据我矿实际,确定火灾、水灾、煤尘爆炸、瓦斯爆炸事故、顶板事故、提升运输、职业危害事故等为我矿主要灾害。
第2条矿每年在制定《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时,要把矿井主要灾害预防措施纳入《计划》内容。
在每季开始前____日,矿总工程师根据矿井自然条件和采掘工程的变动情况,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3条矿井每月____日前,应由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矿井隐患排查工作,分A、B、C三级建立台帐,制定隐患治理措施,组织落实。
A、B级隐患按程序上报。
第4条矿井各种安全技术措施不得违反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的规定。
安全监察部门负责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按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应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酿成事故的,从严处理。
第二章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管理第5条每年必须对矿井进行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工作,并按瓦斯鉴定结果对矿井瓦斯进行管理。
第6条矿井每月初对瓦斯管理重点区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瓦斯管理重点区必须制定专门防治措施,并严格按措施执行。
第7条矿井总回风巷或一翼回风巷中瓦斯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____%时,必须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第8条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____%或二氧化碳浓度超过____%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并由通风部门立即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第9条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____%时,必须停止用电钻打眼;爆破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____%时,严禁爆破。
第10条矿井必须从采掘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聚。
第11条矿井必须有因停电和检修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或通风系统遭到破坏以后恢复通风、排除瓦斯和送电的安全措施。
第12条发生瓦斯积聚现象或瓦斯超限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当瓦斯涌出异常系由通风系统或通风参数变动引起时,应首先考虑去除诱发异常的事件,以恢复正常;无效果时,应考虑换用大功率局部通风机、调压、堵漏等措施。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各国都建立了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二、制度目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三、制度内容1. 预测与监测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完善的预测与监测体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监测。
例如,利用地震仪、气象卫星等设备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预警与预报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的预警与预报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
3. 防灾减灾措施制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修建防洪堤坝、加固建筑物、开展植树造林等。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要求建筑物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提高抗震能力。
4. 应急救援制度要求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包括组建专业的救援队伍、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等。
例如,在发生地震或洪水等自然灾害时,要及时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灾后救援和灾民安置工作。
5. 教育与宣传制度要求加强自然灾害预防的教育与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例如,通过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自然灾害预防知识。
四、制度实施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救援队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科研机构要加强技术研发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提升。
救援队伍要加强训练和装备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公众要积极参与自然灾害预防工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制度评估与改进为了确保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定期进行评估与改进。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制度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学校防范自然灾害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范体系,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学校成立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国家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校设施布局,提高学校抗灾能力。
4. 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普及自然灾害防范知识,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2. 设立自然灾害防范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学校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3. 各部门、各班级成立自然灾害防范小组,负责本部门、本班级的防灾减灾工作。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普及自然灾害防范知识,提高师生防灾减灾意识。
2. 完善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职责分工和救援措施。
3. 加强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抗灾能力。
4. 定期开展演练。
组织师生定期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5. 加强物资储备。
储备必要的防灾减灾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帐篷、急救药品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发放。
6. 加强值班值守。
在自然灾害高发期,加强值班值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五、应急处置1. 灾害发生时,学校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各部门、各班级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迅速行动,组织师生有序疏散,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3. 学校自然灾害防范办公室负责协调各部门、各班级的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各类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山火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建立一套完善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二、目的和背景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国家、地区和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制度的背景是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预防管理制度。
三、管理体制1. 中央政府层面中央政府应当建立自然灾害预防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自然灾害预防政策、法规和标准,统筹协调各地区的预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等。
2. 地方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应当建立自然灾害预防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自然灾害预防计划和措施,组织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灾能力。
3. 企事业单位层面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指定专门的责任人负责灾害预防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加强设备和设施的维护,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预防措施1. 灾害风险评估制定灾害风险评估标准和方法,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科学评估,确定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范围,为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监测、预测、预警和发布等环节,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3.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升制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设计标准,加强抗震、防洪、防风等措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保护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五、应急处置1. 应急预案制定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
防范自然灾害工作制度
防范自然灾害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自然灾害防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防范、科技支撑的原则,全面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范能力。
第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的领导,将自然灾害防范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全面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二、预防措施第五条自然资源、水利、气象、地震等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为自然灾害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自然灾害防范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防范目标和任务。
第七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御寒、抗震等能力。
第八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九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自然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一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自然灾害防范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自然灾害防范水平。
三、应急响应第十二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指挥、协调等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接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自然灾害风险。
第十四条自然灾害发生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救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五条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为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制度的概念、重要性、内容、实施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概念1.1 制度的定义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是指政府或者相关机构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而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
1.2 制度的目的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3 制度的特点制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2.1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 维护社会稳定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破坏往往会引起社会动荡,建立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2.3 促进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巨大,建立制度可以降低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发展。
三、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内容3.1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3.2 防灾减灾措施制定并实施各类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固建造、疏散演练等。
3.3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灾害事件。
四、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4.1 政府主导政府是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发挥其领导作用,组织协调各方力量。
4.2 社会参预社会各界应积极参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共同维护社会安全。
4.3 国际合作自然灾害是跨国界的,国际合作也是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份。
五、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监督5.1 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5.2 评估与改进定期对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燎原煤业有限公司灾害预防管理制度编制单位:技术科编 制 日 期:2012年 月 日审 批 意 见审批单位及人员签字编制人: 月 日技术通防科: 月 日安全矿长: 月 日生产矿长: 月 日总工程师: 月 日为了有效防上和减少矿井各类灾害事故发生,保证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的贯彻落实,特定本管理制度.一、矿井水灾预防管理制度1、领导小组:组 长:于友亮成员:王洪鑫、王秀琪、王洪强2、每旬计划、布置和检查防治水措施的执行情况,加强井下防治水的管路、水泵设备等情况的日常检查工作,对检查存在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落实处理。
3、队内建立、建全防治水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资料、图纸,坚持对水文地质灾害情况及时分析、预报。
4、对于有突水预兆的掘进面,必须制定专项措施,坚特“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5、必须查清矿区及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透情况,掌握矿区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的资料,建立防水、排水系统。
A.在井口附近修防洪提或修排水洪沟。
B.经常组织人员查看采空区在地面有无裂缝或塌陷区,如有及时进行填塞,填塞工作必须有完全措施。
C.排到地面的矿井水必须妥善处理,避免再渗入井下。
D.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必须派专人检查矿区及附近地面有无裂缝、老窖陷落等现象。
发现漏水情况,必须及时处理。
6、加强井下防治水管理A.河槽下采煤要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按规定留设保安煤柱。
B.接近老塘、水淹井巷、含水层或含水断层等时,要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C.井下水仓的总容量不得小于24小时矿井正常用水量;定期清理水仓,保证其有效容积;井下主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小时排出矿井24小时的正常涌水量;排到地面的水避免倒渗入井下。
D.工作面的积水及时排到水仓。
E.井下发现透水预兆,如巷道挂红、挂汗、空气骤然变冷、有水叫声等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胁的人员,并尽可能带走设备。
F.禁止开采煤层露头的防水煤柱。
G.与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必须留防水煤柱,矿井以断层分界时,必须在断层两侧留有防水隔离煤柱。
严禁在各种防水隔离煤柱中开采。
H.井巷出水地点的位置及水量,有积水的井巷及采空区的积水范围标高、积水量必须绘到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二、矿井火灾预防管理制度1、领导小组:组 长:高安群成员:王自豪、彭国文、刘晋晋2、加强对电器设备、电缆、皮带、溜子的检查,消除电器失爆和摩擦起火等外因火源,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
3、每月对井上下防灭火器材、工具、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整改存在的隐患。
火灾事故预防4、尽量加快工作面的回采速度,工作面回采结束后,要立即组织人力及时拆除,以便按时封闭;建造密闭墙要符合质量标准,密闭墙建造完成后必须进行喷浆防漏风处理,工作面两道密闭墙内要进行注浆充填。
5、加强采空区的防火管理,必要时应进行取样分析,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6、按《作业规程》要求,严格控制顶、底煤的丢失,及时清理工作面浮煤;工作面遇较大断层时,也应取样化验分析。
7、合理布置采煤工作面,尽量减少采空区的残留煤柱和三角煤柱条块。
8、及时清理溜子机头、皮带机头等运煤系统的浮煤,各皮带运输巷的消防水管及“三通”要齐全、完好。
9、加强煤层自燃的早期预测预报工作。
10、井下严禁明火和吸烟。
11、正确选择、安装和维护电器设备,保证线路完好,防止短路、过负荷,以免发生故障产生火花。
12、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烧焊应制订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报矿长批准。
13、井下硐室不得存放煤油、汽油、变压器油,井下使用的棉纱布头、润滑油,必须放在盖严的铁筒内。
14、井下防火门要定期检查,确保使用时方便、可靠。
15、皮带火灾预防规定:①井下皮带必须使用经检验合格的阻燃皮带;皮带机的烟雾、超温等传感器应每隔15天拿到地面试验一次,装设自动洒水装置,并建立皮带机停机后的巡回检查制度;②机头、机尾、皮带内外必须严格检查,积煤、浮矸、杂物等必须及时清理。
③皮带巷应按规定设灭火器,各皮带必须设有消防水管,水管的接头部位使用不燃性垫圈,并做到每隔50米设一“三通”,且每处配备20米长的消防软管,由皮带使用单位负责保管,要经常检查“三通”、阀门灵活性,保证随时能够使用。
④上齐各种保护,并且每天试验一遍,严格执行“四不开机”规定。
⑤烧焊要有专门措施。
⑥液力偶合器严禁使用可燃性传动介质,并装有易熔塞和防爆片。
水灾事故预防三、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事故的预防管理制度1、队成立“煤与瓦斯突出”灾害事故的预防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 长:王涛成员:纪虎、路秋磊、张新杰2、认真学习煤与瓦斯突出知识并贯彻。
3、接班时间必须认真检查工作地点有无煤与瓦斯突出征兆。
4、当发生突发性预兆或发生突出事故后,现场人员应迅速戴上自救器。
5、采面机巷人员迅速撤离采面,迎着风流撤离灾区。
6、采面回风巷道的人员迅速从回风巷撤离现场,然后再利用进风巷迎着风流撤离灾区。
7、在掘进工作面的工作人员迅速向外撤至防突反风门之外,关好防突风门后,继续撤离。
8、当在撤离过程中,如果出路被堵或距离新鲜风流太远或者自救器发生故障时,应首先进入避难硐室避难或利用压风自救系统进行自救,等待救护队援救。
矿井灾害预防管理制度9、采掘工作面必须有正规的通风系统,严禁采用不符合规定的串联通风和老塘通风。
工作面回采前,上下两道联络巷必须封闭。
加强各通风设施的质量管理及日常的使用管理,确保各作业地点瓦斯不超限,防止并及时处理瓦斯积聚现象。
10、强化局部通风管理,确保迎头风量。
所有掘进头必须实现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严格控制局扇无计划停电停风,杜绝循环风。
11、严格瓦斯检查制度。
开启局扇前,必须检查瓦斯;放炮时必须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制度,并严格履行班组长、放炮员和瓦检员、跟班队长签字手续。
12、加强盲巷管理。
临时停风巷道要设置栅栏和禁止通行牌,长期不用巷道或瓦斯、二氧化碳超过3%的地点应立即封闭;封闭时,不得将带电设备、电缆封在盲巷内。
13、巷道贯通前,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编制贯通安全措施。
贯通时加强对巷道迎头的通风和瓦检工作;贯通后要及时调整通风系统,保证风量及风向的稳定。
14、强化瓦斯监测装置的管理。
监测装置到位,正常使用;加强监测装置的维修、校验工作,保障正常运行。
15、加强明火管理。
搞好机电设备防爆,防止撞击和摩擦产生火花。
16、从严瓦斯排放分级管理及措施的审批制度。
排放措施中必须明确通风科长(或分管副科长)、矿辅助救护队队长负责现场指挥,瓦检员参加排放。
当瓦斯浓度超过3%,批准的措施必须由矿总工程师或通风副总工程师负责组织贯彻,并应推行“三通法”实施排放;整个过程中,要切实控制好排放的全负压风流混合处的瓦斯浓度不超过1%。
17、落实采、掘工作面的综合防尘措施,通风部门要有专人监督检查,做到每旬不少于1次,并严格按标准进行粉尘测定工作。
18、坚持上分层工作面“逢采必注,不注不采”的原则,保证注水钻孔深度,切实做好上分层回采工作面的煤层注水工作。
19、落实防尘装备、设施(如爆破喷雾、架间喷雾、各转载点喷雾)的使用管理工作。
20、严格执行湿式打眼、放炮使用水炮泥、炮前炮后洒水及冲洗巷帮的防尘措施。
21、综采、综掘工作面正常使用煤机或综掘机的内、外喷雾设施,做到“先开水后开机,先停机后停水”。
22、各主要运输大巷、矿总回风巷、各进回风石门及各采掘工作面严格按巷道冲洗职责范围划分规定进行冲洗。
23、消除引爆火源:①井下严禁明火;②防止瓦斯和其他火灾;③严格电器管理,防止电气火花;④消除放炮火焰;⑤避免摩擦火花。
四、矿井职业危害预防管理制度1、队成立“矿井职业危害预防”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 长:亓刚成员:庄为民、徐正兴、安连龙2、各单位应管好、使用好本单位的防尘设施,如防尘水幕、转载点喷雾、放炮喷雾、扒装喷雾、架间喷雾、放炮使用水炮泥、煤机内外喷雾、综掘机内外喷雾等。
3、各单位按《矿局部通风及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和矿巷道冲洗职责范围划分等有关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冲洗本单位区域内所有巷道及清扫巷道内各种设备上的粉尘。
4、技术通防科按规定对采煤工作面实施煤层注水工作。
5、技术通防科应密切注意防尘科技的新发展,持续改进防尘装备,进一步降低粉尘的发生率。
6、作业人员搞好个体防护,佩戴防尘口罩。
五、矿井顶板管理制度1、队成立“矿井顶板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 长:袁利成员:王慎涛、万会勇、赵培刚2、各采掘区队主管队长对所回采或施工地点的顶板管理负主要责任,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指挥安全生产,并督促本区队其它干部加强顶板管理工作;对矿有关部门下达的顶板管理措施落实整改不及时、顶板管理不力,而造成顶板事故的,追究其领导责任。
3、采掘区队技术员、有关职能科室对顶板管理负技术责任。
矿配备相应的技术力量,确定岗位责任,积极推广顶板支护新技术,确定经济合理、技术安全的顶板支护方法,在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过老巷断层及其它特殊情况时,要及时编制补充技术安全措施。
4、矿地质部门要加强对采掘工作面的地质预报工作,在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提供相应技术资料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为生产当好参谋。
5、安检处和技术科对本矿的顶板管理工作、安全技术措施落实等负监督检查责任。
有关人员要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的规定,认真检查督促顶板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不安全不生产。
6、每旬技术科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回采、掘进工作面及其它地段进行一次顶板专项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各单位对检查出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单位要给予处罚。
7、技术科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对采掘作业规程进行一次复审。
在采掘工作面出现特殊情况时,及时督促区队技术员编写技术安全措施,并组织有关部门会审,及时贯彻实施。
8、要加强对采掘工作面的矿压观测工作。
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及管理制度,配备观测人员,观测资料要存档保管;在观测数据显示异常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分析,查找原因,并作出相应对策,以确保支护安全。
9、在巷道开工、贯通及施工巷道交岔点时,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联锁加固;巷道改变支护形式时,必须按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