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bfa25a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f.png)
第14卷第4期2022年7月高校辅导员学刊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D O I:10.13585/j.c n k i.g x f d y x k.2022.04.005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张斯特(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摘 要: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在发展历程中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进程㊁文化属性和价值功能㊂在中国革命㊁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青年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分别以 英勇救国” 义务奉献” 友爱互助” 两个同行”为主线开展志愿服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㊁展现了青春风貌㊂梳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总结凝练经验启示,对于推动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㊂关键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22)04002505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㊁独特的文化㊁独特的国情”㊂[1]376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进程㊁文化属性㊁价值功能㊂在历史进程上,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并非一蹴而就,从建党初期已有发端,伴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探索中发展壮大;在文化属性上,青年志愿服务精神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以溯源,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体现着鲜明的本土特色;在价值功能上,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融入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㊁发扬良好精神文明风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㊂一直以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根植于中国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围绕党在革命㊁建设㊁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㊂一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 英勇救国”为主线的青年志愿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反对帝国主义㊁封建主义㊁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㊁人民解放的重任㊂在党的指引下,中国青年首先觉醒起来,主动将自己的人生奋斗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寻求改造中国的现实途径,以救国㊁救民㊁改造中国”为己任,以自发行动唤起全民族追求真理㊁追求进步的觉醒㊂这一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是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表现为青年群体自觉走在革命实践的前列,围绕帮助劳苦大众争取翻身解放的目标进行的积极探索,展现出英勇奉献精神㊂毛主席曾指出,青年是 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㊂[2]565坚定不移跟党走,踊跃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宣传革命思想㊁挽救民族危亡就是革命战争年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具体诠释㊂中国青年救国图存,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听党话㊁跟党走,自觉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参与 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参加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投身 打日本,救中国”的抗日战争,为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㊁抛洒热血,不怕牺牲;中国青年救民启智,任劳任怨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跟着党深入农村办夜校,义务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自愿帮助政府进行户口调查㊁土地情况登记,帮助农民下田劳作,关心群众疾苦,为党和党的革命事业赢得民心;中国青年改造中国,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挺身而出,在生与死㊁苦与乐㊁得与失的考验面前自发选择民族与人民,在思想启蒙和救亡作者简介:张斯特(1993-),女,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㊂图存中自觉担起时代责任,成为改造中国的开路先锋㊂纵观这一阶段青年的志愿服务精神,爱憎分明,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表达为对无产阶级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和剥削阶级的仇恨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集中体现为中国青年的自我觉醒与自我牺牲㊂他们坚定不移跟党走,为支持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革命斗争而勇敢忘我地投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忘我奋斗的鲜活映照㊂这一时期虽然尚未萌发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但是青年表现出的 自动自发㊁自愿自觉”高度契合着志愿服务精神,为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滋养的土壤㊂二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 义务奉献”为主线的青年志愿服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㊂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群体在工业㊁农业㊁文化各条战线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忘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成为生产建设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㊂ 义务奉献”成为这一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的主线,而这一阶段涌现的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也成为影响一代代青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活印记㊂中国青年带着 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的青春斗志投身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大潮,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与人民群众的贫苦生活,不计报酬地奉献着力量㊂他们自发组成青年突击队㊁青年节约队㊁青年志愿垦荒队㊁青年扫盲队 志愿服务活动在 青”字头队伍中蓬勃开展㊂1953年北京展览馆建筑工地18名青年团员自发组成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示范带动了各战线成立青年突击队的热潮,在国家重点领域的 急㊁难㊁险㊁重㊁新”任务中发挥 尖刀”与 钢枪”的作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长春建筑工程公司青年最先组织起业余的义务劳动性质的生产组织 青年节约队,开展修旧利废活动,随后在全国普遍开展;1955年在毛主席的首肯下,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随后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加入开发边疆㊁建设边疆的大部队㊂一年内全国共有20多万青年先后向荒山㊁荒地㊁荒原进军, 艰苦奋斗㊁勇于开拓㊁顾全大局㊁无私奉献”的中国志愿垦荒精神在此生根;在扫盲运动中,大批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深入农村,为广大农民义务授课辅导,担任民校㊁记工学习班㊁识字小组的教员和辅导员㊂无论是农业生产㊁工业建设,还是文化传播,只要党有号召,中国青年就迸发出无限的奉献热情㊂ 把青春献给祖国” 一切为社会主义” 成为当时流行于一代青年群体中的时尚话语㊂[3]这一时期涌现的 雷锋精神”,使青年志愿服务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它将义务奉献㊁助人为乐与党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精神元素㊂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最为迅速㊁最为热烈的响应,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㊂同年7㊁8月,共青团中央召开团的宣传工作座谈会,对于学习雷锋活动进行了重点讨论,并且具体提出了学习雷锋的无产阶级立场㊁共产主义风格㊁助人为乐精神㊁生活工作作风㊁学习毛主席著作等5个方面㊂[4]250广大青年向雷锋同志学习,不仅学习他高尚的思想品德,也学习他的革命热情,尤其是他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更深刻地诠释了志愿服务㊂可以说, 学雷锋”活动是新中国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行动,也是当代共青团历史上的一次持续性最长㊁涉及面最广㊁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直至今日 学雷锋㊁做好事”仍然是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的鲜活样本, 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在各行各业奉献拼搏,也成为一代代青年投身志愿服务的崇高追求㊂三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 友爱互助”为主线的青年志愿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新的社会文明㊁新的社会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强烈㊂在党的带领下,中国青年积极融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以 友爱互助”为志愿服务的主线,鼓励劳动创造,积极推动关心关爱,倡导社会文明新风,为时代发展建功立业㊂这一时期,中国青年大胆创新,在组织形式㊁思路方法等方面对新时期的志愿服务进行了创造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性探索㊂青年志愿服务告别了传统恩赐式的慈善活动㊁自发参与式的学雷锋活动,活动逐步组织化㊁体系化㊁规范化㊂1983年北京市宣武区青年志愿服务总队在大栅栏街道探索创造 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开启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探索历程;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 义务包户服务小组”诞生,这是我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开启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历史; 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义工法人社团 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开创了中国内地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的先河;1999年‘广东省青年志愿者服务条例“颁布,迈出了我国志愿服务地方立法的第一步 各地方有益的创新尝试,为国家层面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㊂1994年共青团中央推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志愿服务组织,它充分传达了党和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倡导,也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其中㊂此后各具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遍地开花,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阵地依托,有效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实现了从零散自发向组织动员的重要转变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将地方层面和机构层面进行的自发式活动上升为全国性事业,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㊂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 志愿者”不再仅仅是一种身份,也日渐发展成为深受广大青年推崇的一种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一大批影响广泛㊁特色突出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蓬勃开展㊂共青团带领青年开拓创新,在1993年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实施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首推项目 青年志愿者行动”㊂该行动覆盖广泛,影响深远,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领域不断扩大㊁队伍日益壮大,带动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在奉献人民㊁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㊂从最开始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㊁大中专学生 三下乡”活动,到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㊁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项目等,不仅充分展现了青年志愿服务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也生动诠释着中国社会文明发展㊁人民友爱互助的魅力㊂其中,由共青团中央设计㊁牵头启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共青团支持国家中西部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实现了青年志愿服务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紧密联动㊂自2003年启动实施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规模在实践中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累计招募派遣37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2000多个县(市㊁区㊁旗)基层服务,[5]引导一批批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受锻炼㊁长才干㊁做贡献㊂青年学生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为西部落后地区带去新的知识理念和技术技能,解决当地发展难题,同时在志愿服务中体验成长,锤炼意志品格,提升志愿情怀,坚定理想信念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感召下,青年志愿服务迈出了 走出去”的步伐㊂2001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㊁共青团中央以国际志愿者年为契机,发起成立 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协调开展内容丰富㊁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向世界各国充分展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形象;2002年共青团中央㊁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选派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开展服务㊂此后,我国每年坚持向亚㊁非㊁拉等多个国家派遣优秀青年志愿者,开展文化㊁医疗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服务受援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㊂中国青年志愿者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青春热情,描绘着青年志愿服务的中国色彩㊂同时,青年志愿服务在国内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化参与,在历次大型赛事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着重要作用㊂在北京奥运会㊁上海世博会等各类大型赛事中,有近千万青年志愿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仅在汶川地震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就有561.2万人通过各级共青团组织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直接和间接参与了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各地共有491.4万名,[6]青年志愿者伸出援手,让灾区人民感受到友爱和温暖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青年志愿服务稳步发展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㊂同时,青年志愿服务围绕扶贫济困的主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作出贡献;围绕经济建设大局,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组织动员青年力量,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围绕深入实践的主题,为广大青年提供锻炼成才的舞台,体现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着党一直以来 以人为本” 在实践中育人”的优良传统㊂四㊁新时代以 两个同行”为主线的青年志愿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志愿者事业要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㊁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7]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㊂青年志愿服务的体系逐步形成,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㊁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㊂2016年中央宣传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㊁管理规范㊁服务完善㊁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8]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进入组织化㊁规范化㊁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㊂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能够对散在的㊁个体的志愿服务行为进行有效整合,其规范化发展能够促进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进而外化为高尚的社会行为习惯,引领良好社会风尚㊂同时能够有效扩大活动的影响力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㊁提升文化的感召力,使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㊂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数量已经达到2.22亿人,全国志愿服务团体总数126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总数924万个㊂依托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力量资源坚持下沉基层一线,主动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围绕教育㊁文化㊁健康㊁养老等领域,培育了一批满足群众需求的㊁质量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依托科协科技馆体系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机构,开展科普知识讲解㊁科普剧排演㊁科技文化宣传进社区等科技志愿服务;医疗类志愿者协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低收入人群免费医疗㊁急救知识社会宣传等常态化医疗志愿服务;广泛开展 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 百姓春晚”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充满感染力㊁亲和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㊁传播中国声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到千家万户,强化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 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家的明确定位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㊂同时,志愿服务的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㊂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2016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2017年国务院颁布‘志愿服务条例“,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法治化的新阶段,同时为青年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轨道㊂服务制度更明确㊁服务平台更灵活㊁评估机制更完善,助推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更规范㊁更专业㊁更多元化,促进志愿者㊁志愿服务组织更有保障,使志愿服务工作 人人可为㊁处处可为㊁时时可为㊁事事可为”更为可能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成为抗疫一线的重要突击力量㊂2020年以来,有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㊁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9]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㊂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 90后”党员回信,肯定广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 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㊂[10]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青年一代 不怕苦㊁不畏难㊁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㊂[11]在疫情大考面前,广大青年志愿者把青春之小我融入祖国与人民之大我中,听党指挥,展现了良好大局意识;守望相助,展现了高尚道德品行;逆行而上,展现了强烈责任担当㊂青年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是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㊂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除了传播温暖㊁奉献爱心的传统价值功能外,与强国时代青年履行历史使命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承担起指方向㊁聚民心㊁育新人㊁兴风尚的时代责任,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㊁越来越积极的作用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㊁比较别人的路㊁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㊁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㊁把得准”㊂[12]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既是新时代我国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带领中国青年不懈奋斗的经验凝结㊂梳理这段历史,我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青年志愿服务始终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㊁广大青年自觉参与的㊁有着鲜明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的㊁与西方义工有着显著区别的一项伟大实践㊂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从幼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饱含着宝贵的实践经验㊂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何时何地,都站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这始终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实践要求与行动指南;二是始终坚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始终以真情暖人心,帮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解决实际困难,让党的方针政策切实落地, 从群众中来”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有力保障, 到群众中去”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光荣使命;三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彰显着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引导青年争当正能量的倡导者㊁新风尚的践行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四是始终坚持发挥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始终信任㊁依靠青年,党以自身的奋斗目标激励感染青年,凝聚一代代青年在志愿服务事业中接续奋斗,激活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引导中国青年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㊂参考文献:[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0.[3] 胡献忠.新中国70年党的青年工作变迁逻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2).[4] 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5] 践行志愿精神贡献智慧力量[N].人民日报,2021-08-22.[6] 全国491万名志愿者参与抗震救灾[N].中国青年报,2008-06-10.[7] 一项历史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19-01-20.[8] 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6-07-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E D/O L].(2022-04-21)[2022-04-21].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2022-04/21/c o n t e n t_5686435.h t m.[10] 彰显蓬勃力量绽放绚丽之花[N].人民日报,2020-03-18.[11]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aY o u t hV o l u n t e e r S e r v i c ea n d I t sR e v e l a t i o n sZ h a n g S i t e(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f o r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N o r t h e a s t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C h a n g c h u n,J i l i n,13002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h i n a y o u t hv o l u n t e e r s e r v i c eh a sd i s p l a y e d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t h e c o u r s e o f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w i t h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 a t t r i b u t e sa n dv a l u e f u n c t i o n s.R e v o l v i n g a r o u n dt h eP a r t y’s c e n t r a l t a s k s,C h i n a y o u t h v o l u n t e e r s e r v i c e h a sm a d e i t s d u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t h e c o u n t r y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t h e m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 S a v e t h e n a t i o n”a t t h e t i m e o f r e v o l u t i o n, S h o wd e d i c a t i o n”a t t h e t i m e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o v ea n dh e l p e a c ho t h e r”a tt h et i m eo fr e f o r m a n d S e r v et h ec o u n t r y’st w o c e n t e n a r yg o a l s,s e r v e t h ec o u n t r y’ss o c i a l i s t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i nt h en e w p e r i o d.T h i s p a p e rs u m su p C h i n a’s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y o u t hv o l u n t e e r s e r v i c e f o r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f u r t h e r i n g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h e n e w e r a.K e y w o r d s:C h i n a y o u t hv o l u n t e e r s e r v i c e;c o u r s e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e x p e r i e n c e(责任编辑:乐程)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历程和经验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历程和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cec1b3d964bcf84b9d57bc2.png)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是我国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相关性,志愿者活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类载体平台和方式方法对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教育,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
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流传到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形成了既与国际志愿服务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宗旨,即“通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①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主体方面,二者都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和对象,都能发挥提高青年整体素质的作用;在作用方面,二者都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归宿方面,二者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都是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2.志愿服务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相应要求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观念、新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应运而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由理论走向实践、在空间上由校园走向社会、在方法上由说教走向体验、在载体上由单一走向多元,切实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志愿者社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中央16号文件指出:“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
![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9181d7755acfa1c7aa00ccdf.png)
如前所述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社 会 服 务 、社 区 服 务 也 纳 入 全 面 计 划控 制 内容 ,
收 稿 日期 : 2 1— 6 2 000—2 作者简介:谭建光 ( 9 0 16 ~),男 ,广 东江 门人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教授 ,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青少 年发展与志愿服务 。
显 的成效 。20 年 ,胡 锦涛 同志指 出 , “ 区要 建 00 社
立 两支 队伍 :一支 是社 区工 作者 队伍 ,一支 是社 区
志 愿者 队伍 。 ” 各级 民政 部 门 、社 区机构 积极 贯
国家 ,2 世纪 初传 入 中国 ,最 突 出的例 子是早 期上 0 海 女 青 年基 督 教 会 开 展 的服 务活 动 。现 代 中 国 , 沿海地 区 的上海 、广州 、香港 、青 岛 大连等 陆续
全社 会 的志愿服 务发展热 潮 。国 家民政 部在 筹划 、
推 动 社 区 志 愿 服 务 方 面 开 展 大 量 的 工 作 ,取 得 明
中国志愿服 务的发展历程
中外 历史 上都 有邻 里互 助 的传统 ,但 是 ,现 代
意义 的志愿 服 务诞生 于 l 世纪 工业 社会 时期 的欧美 8
化服 务 。 ” 特 别是 民政 部所 属 的 中国社 会 工作 协
间组 织开 展 志愿 服 务遇 到重 重 困难 ,未 能 良性 发 展 。解 放 后 ,出于政 治斗 争 的考虑 ,以 “ 为人 民服
务”、 “ 学雷锋 做好 事 ”代 替了慈 善公益 、志 愿服
务 ,形成特 殊 的社会 服 务模式 。改 革开 放后 ,再次
第一节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1)
![第一节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1)](https://img.taocdn.com/s3/m/ddcc00d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7.png)
第一节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1)第一节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
英国成立“慈善组织会社”以期综合协调各种慈善组织活动。
从欧洲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们,为反抗宗教迫害等种种在新环境下面临的困难,互相帮助,逐渐养成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
怀有慈善之心的各阶层人士成为了最初的志愿服务人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关于“爱”的阐释和表述是诸子百家不变的主题,其中尽显志愿服务的理念雏形。
儒家的仁爱观、义利观体现了“行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意涵,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宗旨相一致。
勤劳勇敢的中华子孙深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也用行动践行助人为乐的美德。
志愿服务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参照中华文明网关于中国志愿服务历程的梳理1,整合近几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动态,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已然建设成一项日趋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社会事业,成为社会流行的新风尚。
一、萌芽启动阶段——1963年至1993年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这是新中国的志愿服务雏形。
上世纪80年代末,位于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深圳等一些南部城市,借鉴港澳等地,成立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义工组织”,将大陆情况与港澳模式互相取长补短,打开了我国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1989年3月18日,我国第一家志愿者协会——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在天津市和平区成立,之后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做法经民政部推广到了全国范围内。
1990年4月23日,在共青团深圳市委发起下,一批志愿为社会提供义工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主要是青少年)组成社会团体——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深圳“市义工联”)。
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团体。
1991年7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下设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社区志愿者的建设,成立中国最大的志愿者门户中国社区志愿者网站,搭建中国志愿服务支持平台,为志愿服务发展募集社会资源。
志愿服务历史
![志愿服务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c1b29fe9ec3d5bbfd0a7452.png)
特点:
• 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
•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 活动的切入点。
趋势:
• • • • • 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2 国内志愿服务历史
• 2.1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 2.2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 2.3中国志愿服务的类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840年后,中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人 们民主参与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社会公益 事业的发展。西方式的社会公益首先在大 陆通商口岸城市、香港乃至东北的俄罗斯 人社区中发展起来。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 我国的志愿性服务事业继续发展,更多 地为政治性活动。 • 1955年,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成立。 在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影响下,辽 宁、黑龙江、河北、山东等16个省市在 短时间内都成立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志 愿垦荒队员迅速发展到20多万名。 “共 青城” 成立。 • “绝对自愿、不要国家投资” 原则。
1国外志愿服务历史
• 1.1国外志愿服务的发端及演进 • 1.2西方志愿服务内容 • 1.3国外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国外志愿服务的发端及演进
• 国际志愿服务的历史已近百年,它起源 于最初的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 儿等与战争相关的救助活动,如今已经 发展成为涵盖环境保护、维护和平、经 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多领域的综合服务。 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具有规范化和自觉 性的全民活动,在服务水平及服务内涵 上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草根”志愿服务蕴涵的影响力异常强 劲 • “草根”志愿服务组织来自民间基层,由个人(或 其他组织)自发创建的纯民间志愿服务组织。 • 1988年10月,王行娟女士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女 性知识分子自发成立了一个民间的妇女研究组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妇女研究所,1995年更名 为北京市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1999年, 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大约有志愿者100人 • 北京地球村,它是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的环保志 愿服务组织,于1996年成立,它围绕环境保护 开展了许多志愿服务,1998年至2000年期间, 地球村成为全国环境基金会的首届民间组织联络 站,2001年受联合国委托成为中国NGO信息联 络站。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be126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1.png)
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综述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志愿服务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和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志愿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和问题。
一、志愿服务的定义和意义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集体自愿无偿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
它是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志愿服务可以涉及各个领域,例如教育、环境保护、健康等,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关注志愿服务,成立了第一个志愿者组织。
在此之后,志愿服务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各地纷纷成立了志愿者组织。
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促进了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三、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是保证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类型多样,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
这些组织通过制定志愿服务计划、培训志愿者、监督和评估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四、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包括个人志愿者和团队志愿者。
个人志愿者是指独立自主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志愿服务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其中。
团队志愿者是由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志愿者团队,他们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五、志愿服务的影响与效果评估志愿服务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的形成。
从个人层面来看,志愿服务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价值感。
评估志愿服务的效果是保证志愿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六、志愿服务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志愿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0f1a15a3b3567ec102d8ac4.png)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
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
)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
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
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
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
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浅谈国内外志愿者的发展
![浅谈国内外志愿者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632a4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e.png)
浅谈国内外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志愿者这一概念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看到,并能够感受到志愿事业的无处不在;陌生的是一说到对于志愿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现状及发展,则是知之甚少。
来到**团委实习的这一个多月里,我被分配到了**团委的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虽说只有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但我充分抓住了这良好时机,利用资源优势和自己的努力去充分的了解志愿者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将来,特别是国外的志愿者事业的发展概况,并和国内志愿者发展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受益非浅。
所谓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认为志愿工作只是为了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
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
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
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因此,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
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的志愿者事业虽然在短短几十年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志愿服务的观念并没有真真正正的深入人心,很多时候还是完成任务,流于形式,诚然,并不是说每一个国内的志愿人士都是这样,但毕竟存在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事说明了我们的志愿服务在观念上有待改进,要主动、积极地投身志愿者事业,义无返顾,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奉献,为社会服务,就要真正地明白志愿事业的意义所在,这方面就需要政府,各个志愿者组织团体,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志愿文化和志愿氛围,那么志愿工作的主要价值意义又体现在何处呢?简言之,可以概括为三方面:首先是对社会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06ccb97e53a580216fcfe82.png)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
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
)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
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
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
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
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志愿服务历史
![志愿服务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c1b29fe9ec3d5bbfd0a7452.png)
1、萌芽阶段
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
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英国为了协 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 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而 为了反抗宗教迫害从欧洲来到北美 大陆的移民们,为了克服面临的困 难,相互之间互相帮助,逐渐养成 了志愿帮助别人的群体精神。
2、扩展阶段
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欧 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 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社会福 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 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 也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 投身于有关的各项服务工作之中。 于是,志愿服务逐渐也受到了政府 的重视和鼓励。
1840年后,中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人 们民主参与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社会公益 事业的发展。西方式的社会公益首先在大 陆通商口岸城市、香港乃至东北的俄罗斯 人社区中发展起来。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 我国的志愿性服务事业继续发展,更多 地为政治性活动。 • 1955年,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成立。 在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影响下,辽 宁、黑龙江、河北、山东等16个省市在 短时间内都成立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志 愿垦荒队员迅速发展到20多万名。 “共 青城” 成立。 • “绝对自愿、不要国家投资” 原则。
特点:
• 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
•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 活动的切入点。
趋势:
• • • • • 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2 国内志愿服务历史
• 2.1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 2.2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 2.3中国志愿服务的类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92275ea8956bec0975e38d.png)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
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
)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
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
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
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
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ea0a83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9.png)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志愿服务开始蓬勃发展。
最早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社会团体和学校组织开展了一些志愿活动,主要以植树造林、义务劳动等形式为主。
这些早期的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为后来的志愿服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大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无数志愿者自发组织进入灾区进行救援工作,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爱心。
这次地震事件也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政府开始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志愿服务从自发到系统化发展。
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志愿服务项目涉及教育、环保、医疗、扶贫等各个领域。
志愿服务不再局限于个人行为,更多地向社会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一些大型公益组织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成为志愿服务领域的翘楚。
2016年,中国政府提出“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全过程服务”的志愿服务发展理念,明确了志愿服务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志愿服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慈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态度。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志愿服务活动日益多样化。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至此,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得以概括,从早期的萌芽发展到如今的蓬勃繁荣,志愿服务走过的路虽不算漫长,却充满奋斗与坚持。
关于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调查报告+终
![关于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调查报告+终](https://img.taocdn.com/s3/m/12d89656168884868762d6f4.png)
关于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的调查报告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志愿服务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志愿者活动以及志愿精神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志愿服务起源于欧洲国家,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兴起了志愿服务活动。
当时,我国第一个志愿服务团体――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在深圳诞生。
从此,我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志愿者活动是与中国传统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从6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发展到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和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等,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
而在志愿者群体中,大学生是主体和中坚力量。
他们无私的奉献,在一系列重大活动中挥洒青春,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特点越发清晰。
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各种青年志愿者协会相继成立,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始终奉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理念,为志愿者活动队伍增添了一股新鲜血液。
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推进社会进步、促进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用显著。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弘扬主导思想,巩固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德育发展。
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引导个体政治方向;引导主体客体化,实现客体主体化;夯实道德素质基础,提升个体修养;激发精神动力,调动个体积极性。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历史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4ef3e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c.png)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历史1.引言1.1 概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指中国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一项社会行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动和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年轻人开始自发组织起来,通过自愿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起初,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主要集中在教育、环境保护、灾害救援等领域,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力量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支持,为自然环境的保护尽心尽力,并在灾难面前迅速响应,积极投身灾害救助工作。
这些青年志愿者不仅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了爱心和关怀,还为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渐从简单的个体行为发展为更加系统和规模化的组织行动。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和支持青年志愿者的参与,设立了各种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培训和管理支持,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条件。
当前,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长为一个庞大而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不仅关注社会问题,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发展历程。
它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青年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历史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通过概述整个文章的内容,引导读者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文章结构的介绍可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同时也有助于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中国农村志愿服务类型、发展历程和主体构成
![中国农村志愿服务类型、发展历程和主体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d7e5a6d7915f804d2a16c122.png)
中国农村志愿服务类型、发展历程和主体构成作者:谭建光来源:《社会治理》 2021年第3期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摘要】农村志愿服务是促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志愿服务先后经历了酝酿阶段、探索阶段、嵌入阶段、内生阶段和推广阶段。
参与农村志愿服务的包括农民志愿者、农民工志愿者,乡村干部志愿者、大学生下乡志愿者、城乡居民结对志愿者、社会组织入村志愿者等。
与此同时,构成了农村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农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乡村治理志愿服务、扶贫助困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文化习俗志愿服务、美丽乡村志愿服务等多种志愿服务类型。
本文通过对以上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阶段、主体力量构成以及不同志愿服务类型的分析、研究、总结,以期引发对农村志愿服务的更多研究与重视,促进乡村振兴与有效治理。
【关键词】农村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平原到山区”的过程。
伴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志愿服务也逐渐发展壮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更加重视和发展农村志愿服务,促进乡村治理和民生改善,为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①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从2020年再次启动“农村志愿服务发展专题调查研究”:一是通过“社志会”公众号发放和回收问卷;二是通过高校学生回乡调查分析;三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专题研究文章。
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数据资料、调研资料和文献资料,撰写本文进行综合分析,提供参考交流。
一、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同时,农村志愿服务在不断酝酿、不断探索中诞生并逐步发展,形成另一条发展路径。
弘扬志愿精神 文明实践树新风团课
![弘扬志愿精神 文明实践树新风团课](https://img.taocdn.com/s3/m/7d547e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e.png)
弘扬志愿精神文明实践树新风团课第一节:背景和意义1.1志愿精神的重要性志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弘扬志愿精神,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2文明实践的意义文明实践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1.3树立新风的重要性树立新风意味着要通过良好的行为举止、文明的交往方式和积极的社会参与来营造和传承社会风尚。
树立新风是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
第二节: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和发展历程2.1志愿服务的内涵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组织不求回报、自愿参与、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所开展的一种自愿公益活动。
它是一种无偿奉献的行为,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和责任担当。
2.2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我国志愿服务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文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3.1文明实践的主要内容文明实践活动包括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文明用语、礼仪文明、公共秩序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文明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3.2文明实践活动的形式文明实践活动可以以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文明建设等形式开展。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四节:团课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4.1团课活动的重要性团课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和社会形象。
4.2团课活动的作用通过开展团课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历史
![志愿服务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99e40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f.png)
志愿服务历史志愿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人类在远古时期生活在野外,为了自身生存和群体生存,人们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合作和互助。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慢慢地认识到了相互帮助和倾诉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公民责任和社会行为形式。
古代的志愿服务主要以家族、部落为单位进行,人们通过共同合作建设家园、保护部落安全等方式来实现志愿服务的目的。
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倡的仁爱、礼义等思想也对志愿服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演变,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国际上,志愿服务的概念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与认可。
志愿者们参与到教育、环保、社会福利、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活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些社会组织和社区团体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公民责任和社会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
通过志愿服务,人们可以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和幸福指数。
总的来说,志愿服务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
它不仅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激励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谐共处而努力拼搏。
希望未来,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为社会的发展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ef516b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9.png)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学生实践教育的一部分。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会经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那么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生志愿服务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200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条例》正式颁布,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法律层面得到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现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程。
许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各界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支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资源。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一般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志愿服务。
校内志愿服务主要包括学业辅导、校园环境保护、社团活动组织等,主要服务对象是校园内的师生和社区居民。
校外志愿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宣传、扶贫帮困、环保公益等,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和弱势群体。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方面,更是丰富多彩。
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帮助学弟学妹适应校园生活,参与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等活动,参与公益演讲、爱心募捐等公益活动,甚至可以参加国际志愿服务项目。
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现实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支持和引导,很多服务项目都是“形式主义”,难以产生实际的社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
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
)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
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
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
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
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
如今,近半个世纪已过,雷锋精神依然常青不衰。
雷锋精神的精髓——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所在。
2000年3月5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今天的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
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初步形成了由全国协会、35个省级协会、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
1998年8月,团中央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
1995年开始进行了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工作。
现在,由24000多个街道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0多万支志愿者服务队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已见雏型。
与此同时,青年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评估、表彰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青年志愿服务的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1999年8月,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国内第一部省级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今年湖北省也制定了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1997年底,江泽民同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2000年1月16日,他又在优秀青年志愿者来信上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文如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
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508页《青年志愿者是十分高尚的事业》一文)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作为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项重要的道德实践载体,被正式写入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近几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
目前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项目有: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志愿服务活动、可可西里珍稀动物保护、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服务项目等等。
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此展开。
1994年1月,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实施。
截至2001年3月,全国“一助一”结对已达250多万对。
1994年12月5日,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全国各省级协会随后逐步
建立,构建起组织管理网络。
1995年,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创建工作开始试点。
目前,全国已建成多种模式的服务站24000多个。
1996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试点,1998年全面实施;迄今累计选派了10015名志愿者到中西部207个贫困县,从事每期半年到两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志愿服务。
1997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
1998年8月,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
1999年6月,“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实施。
1999年9月,广东省通过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此后,南京市和山东省也先后通过青年志愿者立法,为全国的志愿服务立法奠定了基础。
2000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
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
2000年5月,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全面实施,“一助一”结对服务、服务站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教育科技文化“三进巷”等工作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自1994年起,各地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APEC上海会议、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等国内国际大型赛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同时,青年志愿者在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3月,注册志愿者制度实施,以青年为主体包括许多中老年人在内的志愿者积极报名注册。
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共青团中央和外经贸部共同发起成
立“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国际志愿者年期间全国的志愿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