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中篇第八章 风温(冬温)讲课教案
温病学——风温
曹炳章:“扼要处全在胸痛、得汤则吐数句。”
温病学教研室
4、肺热腑实
[证候]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 黄腻或黄滑,脉滑,脉右寸实大。 [辨证要点] 痰热阻肺,肺失肃降:痰喘 阳明腑实热结: [病机]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温病学教研室
[治法及方药]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注意本证的鉴别:
A.身热面赤,渴欲凉饮,易与阳明经证混淆。 鉴别点:无黄燥苔 B.大便秘结,胸下疼痛,易与阳明腑实证混淆。 鉴别点:无腹部症状、无神昏谵语 C.部位在胸膈,要与热郁胸膈鉴别。 热郁胸膈发热不甚,心烦懊恼,无胸痛 D.部位在胸膈,要与热灼胸膈鉴别。 热灼胸膈发热较甚,胸膈灼热如焚。
温病学教研室
[4]注意事项: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区别:
1)透表力量不等:
银翘散——解表散邪之力较强,“辛凉平剂”;
桑菊饮——以轻清凉泄为主, “辛凉轻剂”。
2)适应证有所侧重:
银翘散——风热犯肺,以卫气受郁为主; 偏于表热较重
桑菊饮——风热犯肺,以肺气失宣为主。
温病学教研室
2、邪热壅肺
[证候] 身热,汗出,咳喘,胸闷胸痛,
1)表邪未解者,一般慎用;
2)里热未盛,病非阳明实热者禁用。
温病学教研室
8、阳明热结
[证候]
日哺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 便下稀水,腹满硬痛,舌苔黄燥或焦黄、 灰黄而燥,脉沉实。 肠道热结,传导失职 软坚攻下泄热 肠腑热结。 调胃承气汤
温病学教研室
[辨证要点] [病机]
[治疗及方药]
温病学教研室
(2)注意事项:
1、初起大忌辛温消散,劫夺阴津。
风温
第八章风温导学学习目的风温是中篇的重要章节之一,应全面掌握。
从发病的特点分析,它是新感温病的代表,从疾病的性质来说,它是温热型疾病的代表病种,通过本章学习,对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能够把握风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及证治,故学好这篇,则春温、暑温、秋燥、冬温等就能迎刃而解,为临床辨治风温所属的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学习要点1.明确风温病的概念,初起以肺卫表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2.重点掌握学习本病的病因与发病,以及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这一病机传变规律。
3.重点掌握本病以肺经为病变中心,故临床表现多见肺经或由肺传及相关藏腑病变的辨证治疗。
4.了解有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两季为多见,其发于冬季的又称为冬温。
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但这里所说的风温系热病误用汗法后的一种坏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晋代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提到的风温则是感受寒邪后发病过程中又感受风邪所形成的一种热病。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把葳蕤汤作为治疗《伤寒论》所述风温的主方。
宋代医家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提出风温的病因是先伤于风,复伤于热,主要症状是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法重点在少阴厥阴,并认为不可发汗,汗出则出现谵语。
到清代,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明确提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不仅明确了风温是感受时令之邪所致的春季新感温病,而且还阐明了其病机特点、传变趋势以及治疗原则。
其后,陈平伯著有关于风温的第一部专著《外感温病篇》,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治做了系统的论述。
他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指出了本病的发生季节合初起的临床特点。
《温病学》讲义-风温
3)风温犯肺,逆传心包,因传变迅速, 而使卫气营血的层次模糊,很快出现昏 谵等热入心包之证。 3.出现上述三种传变规律的原因: 1)邪之轻重。 2)正气强 弱。 3)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四季可见,冬春为多。 2.发病急骤,初起即见肺卫证候。 3.病变过程中容易出现病邪在肺的证候表 现,多卫气营血顺传,体质较差的或病邪较 盛者易内陷心营。 4.实验室辅助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治疗: 风寒:辛温解表 风温:辛凉解表
2)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与风温病的病因均为风热病 邪,初起病变部位都在上焦肺卫,其临床 表现均见表热证。
但风热感冒病情多较轻浅,其初起证 候多以肺卫失宣,清窍不利为主,全身症 状不重,一般多见头痛,鼻塞,咳嗽,咽 痛,发热不甚,微恶风等。病程较短,数 日即愈,很少发生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病位:初起邪在肺卫,全程以肺为病变
中心; 2、病势:风为阳邪,善行数变;
热为阳邪,变证最速;
四.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清泄肺热(总则) 1.初起邪在肺卫——辛凉解表。 2.邪传气分——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3.内陷心包——清心开窍。 4.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阴液未复——甘寒清 养肺胃之阴。
(三)病机传变图:
风热病邪
肺卫 邪热壅肺
气分 肺热腑实
顺
肺热移肠
逆
传
肺热发疹
传
热炽阳明
热结肠腑
胃热阴伤
营血分 热入心包
热入营血
(四)感邪与传变:
1.风温病邪自口、鼻而入。
2.三种传变规律:
1)温邪上受,客于肺系,见鼻、咽等肺 系部位症状明显,相当于上感症状。这是 风温轻症,多在表卫即愈。
温病学中篇共72页
伤寒
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无汗, 口不渴,舌不红,脉 浮紧浮缓 表闭 辛温发汗(麻黄汤) 开泄腠理驱邪外出
14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透邪)。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
桑菊饮《温病条辨》
15
银翘散
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内因+外因
4
风热病邪
二、风温病机演变
邪热壅肺
口鼻、皮毛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结 肺有热结
肺热发疹
肺卫
气
胃
阳明热盛
大肠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心包 (营血)
内闭外脱
死亡
5
三、诊断
1、诊断依据 ⑴季节 ⑵临床特点 ⑶部分病例出现热陷心包证 ⑷西医诊断为肺炎、流感等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
性疾病者。 ⑸血常规及胸片
6
2、鉴别诊断
风温
发病季节 初起发热
临床特征
冬春
表热 里传气分肺痰热为主
春温
冬春 里热为主 闭窍动风和动血
风热感冒 冬春
表热
很少里传
麻疹
冬春
表热 典型卡它症和发疹
肺痈
无季节性 表热
咳吐腥臭脓血
7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肺经证候:风温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初起 肺卫证;继则肺热证;后期肺胃阴伤证。
19
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温在卫宜辛 凉透达疏泄肺卫风热之邪。辛凉轻透之法属于汗 法的范畴,与伤寒辛温解表显然有别,其用意非 在发汗,而在凉解透达,疏通腠理,调和营卫, 逐邪外出。即使佐以辛温之味,也是微辛而已, 取其辛散之意。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一)辨舌苔 1、白苔:观察其厚、薄、润、燥。主要有
第九章 暑温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夏末秋初,有明显的季节性。 2、本病起病多急骤,初起较少卫分过程,
发病即见高热、汗多、烦渴、脉洪等暑入气 分、里热炽盛的症状。即叶天士说的“夏暑 发自阳明”。
3、病程传变迅速,变化较多,可有化火、 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极易产生津气欲脱、 暑热闭窍、化火动风、伤络动血等严重变化。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第八章 风 温
第八章风温目的要求1.掌握风温的定义;风温的诊断要点;风温常见证候的症状、治法与方药。
2.熟悉风温的病因病理;风温的鉴别诊断;风温总的治疗原则。
3.了解本病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医学关系。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基本内容Δ定义: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Δ特点: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侯,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现。
Δ季节: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冬两季,其发于冬季的又称为冬温。
Δ文献: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但其所指系热病误汗后的坏证。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引《小品方》之萎蕤汤作为治疗《伤寒论》所述风温的主方。
宋代医家庞安常对风温的病因、病变部位、症状、治法提出了新的看法。
他在《伤寒总病论》中说:“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
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
治法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
清代叶天士则明确提出:“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
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明确了风温为春季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新感温病,阐明了其病机特点、传变趋向及治疗原则。
嗣后,陈平伯撰有风温专著《外感温病篇》,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系统的论述。
提出:“风温为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温均易形成风热病邪。
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即指明了本病的发生季节和初起的临床特点。
此外,吴鞠通、吴坤安、王孟英等,都在叶氏等理论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风温的因、证、脉、治作了阐述和补充。
Δ现代医学中的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或冬春季节的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病因内因:正气不足,肺卫不固(素禀不足,正气虚弱,卫外不固者,或因起居不慎、寒温失调)。
温病学课程设计
温病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伤寒论》及其扩展为基础,介绍温病学的概念、理论、临床应用及
研究方法。
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温病学的特点和特色,掌握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机病理;理解温病临床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渊源;
2.掌握温病学的分类、病机病理等基本理论;
3.了解温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4.能够熟练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三、课程内容
1.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渊源
(1)温病学的概念和定义;
(2)温病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2.温病学的分类、病机病理等基本理论
(1)四温和里、中、外、闭的病机;
(2)温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3)温病的病因病机。
3.温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1)四温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
(2)温病的诊疗规律;
(3)温病的治则治法;
(4)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学科交叉等综合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二)参考书目
《温病方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病证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合并的方式,其中闭卷考试占60%;实践操作占40%。
实践操作考核内容包括病历分析、临床症状辨析、方案设计及现场诊断等环节。
1-风温讲稿2016 中医临床护理学讲稿
热病病证风温P1 热病病证——温病学的范畴,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等。
以发热为主症。
外感六淫、湿邪疫毒。
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春温:冬令感受外邪,邪伏化热,至春季伏邪由内而发,或因新感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的急性热病。
暑温:感受暑热病邪。
伏暑:暑湿之邪引起而于秋冬季节发病。
清叶天士《温热论》,主张卫气营血辨证、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主张三焦辨证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5min热邪的范围很广,可以侵犯各个脏腑经络,又称为“气病”。
不能用脏腑辨证。
可以根据热邪侵犯的深浅进行辨证,在体表——卫;入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深入血脉,血中津液损伤——营;深入血脉,耗血、动血——血;——卫气营血辨证“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第一道防线,口鼻、皮毛。
卫气营: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血并称结合三焦辨证,辨别热邪所在的部位和脏腑。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脑、头面部;中焦:膈下脐上的上腹部,脾胃、肝胆;下焦:脐以下,大、小肠、肾、膀胱、女子胞P3 风温的概念新感温病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又称“娇脏”。
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损伤肺的功能的表现。
1、主气,司呼吸:呼吸困难、胸闷、咳嗽、气喘、少气懒言、声低气怯、呼吸无力、肢倦无力。
2、主宣发、肃降:宣呼吸不畅、恶寒无汗、痰饮或水肿,咳喘,胸闷咳痰春天自然界气温上升,风多,存在风热邪气。
冬天气候变暖,应寒反温,也存在风热邪气,它导致的病变也是风温,因为发生在冬天,所以另立“冬温”这个名称,区别只在于季节的不同。
实际上是发生于不同季节的同一个病。
风邪特点:善行数变,变幻无常,发展迅速。
风邪为阳邪,易侵袭阳位。
P4-5 历史沿革首见伤寒论:发汗发多了,身上发烫,叫做风温,这个实际上是指伤寒病误汗,误治后而出现的坏证。
不是现在讲的风温的概念。
温病学——风温ppt课件
❖ 肺热移肠证,无腹部硬满疼痛,故与热结肠腑之 热结旁流不同。
肺热移肠下利,为邪有出路,不可收涩止利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38
7、阳明热盛
❖ [证候] 壮热汗多,面赤心烦,渴喜凉饮, 苔黄而燥,脉洪大有力。
❖ [辨证要点] 胃经气分热炽: 胃阴耗伤:
❖ [病机] 胃经热盛,津液耗伤。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银翘散 桑菊饮
华岫云:“辛凉开肺便是汗剂, 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也。”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20
❖ (1)若风热犯肺,以卫气受郁,开合 失司为主,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口微渴等,用银翘散。
❖ (2)若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以肺气失 宣为主,证见咳嗽为主,选桑菊饮。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21
➢ 身灼热、烦渴、苔黄,甚 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 热证
➢ 病情重,变化快
肺卫
气分或营分
后期
易出现肺胃阴伤
易出现肝肾阴伤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14
2、与风热感冒鉴别:
❖ 共同点:病因都是风热病邪,初起病变部位都在 肺卫,表现为表热证。
❖ 鉴别点:
风热感冒病情多轻浅,初起以发热较轻、微 恶风、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咳嗽、咽痛等 肺卫失宣、清窍不利症状为主,病程短,一般不 发生传变。
39
❖ [治法及方药] 辛寒清气,甘寒救阴 白虎汤
张锡纯:石膏为阴中阳药(寒泄中寓辛透)
❖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 “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者不可” ❖ “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
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风温 教案
授课时间
2016年10月19日(2学时)
2016年10月25日(2学时)
学时
4
授课题目:第八章风温
目的要求:
1.掌握风温的传变规律,治疗原则,病变过程中的证候类型,治疗方法。
2.熟悉风温的致病原因、发生机理和初期证候特点。
3.了解历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及现代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
1.风温病的病证特点。
1西南医科大学教案首页教研室经典教研室教师姓名徐全壹课程名称温病学专业层次中西医结合本科年级2014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授课时间2016年10月19日2学时2016年10月25日2学时学时4授课题目
西南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教研室经典教研室教师姓名徐全壹
课程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温病学
专业层次
中西医结合本科
年级
2014
授课方式
2.风温病的病因和传变规律。
3.风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
4.风温病初期,热入气分阶段,热入心包阶段,病变后期的辨证施治。
教具课件:多媒体课件与图表
课外作业:
1.风温是如何形成的?初期有哪些表现?如何治疗?
2.试述风温邪热在气阶段的辨证论治。
3.肺热腑实与肺热移肠同为肺与大肠同病证为什么临床表现一个便秘一个下利?
4.试述风温逆传心包的病机和证治。
5.风温后期为什么易伤肺胃之阴?请述其证候表现和治法方药。
6.胃热阴伤与余邪未尽肺胃阴伤病机治疗有何不同?
课后回忆(经验教训、效果估计或反应,存在问题……)
系主任
2016年8月22日
西南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一、概述。(约10分钟)
二、风温的病因与发病因素。(约20分钟)
风温讲课PPT课件
建议在课后复习课件内容,以便更 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建议在课后填写反馈问卷,以便我 们更好地改进课件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风温过高或过低都会 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 影响
风温过高可能导致中 暑、热射病等疾病
风温过低可能导致感 冒、流感等疾病
风温的变化还会影响 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 疫功能
风温的适宜范围一般 为20-25摄氏度
风温预防与控制
风温的定义和症状 风温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风温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戴口罩等 风温的控制方法:如隔离治疗、药物治疗、疫苗注射等
字体大小:根据课件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字体大 小,如标题字体可以大一些,正文字体可以小一些
字体颜色:根据课件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字体颜 色,如标题字体可以鲜艳一些,正文字体可以柔和一些
字体间距:根据课件内容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字体间 距,如标题字体可以紧凑一些,正文字体可以宽松一些
课件制作
使用鼠标 或键盘控 制幻灯片 结束,如 点击鼠标 右键或按 End键
使用效果评估
课件内容:是否全面、准 确、易懂
课件设计:是否美观、清 晰、易于操作
学习效果:是否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反馈:教师对课件的 评价和使用感受
使用建议与反馈
建议在课前预习课件内容,以便更 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建议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老师或 同学请教
等元素
幻灯片制作
幻灯片设计:选择合适的模板和配色,确保视觉效果 内容组织:合理安排内容,确保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图片和图表:使用高质量的图片和图表,增强视觉效果和信息传递 动画和过渡:适当使用动画和过渡效果,增强演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动画效果添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风温(冬温)
定义: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肺 卫表热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 证候,后期多表现为肺胃阴伤的一种急性外 感热病。
2
• 发病季节:春季、冬季 • 初发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
渴、苔薄白、脉浮数等为主要症状。 • 病位特征:初起在表,在肺卫;始终以肺
20
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温在卫宜辛 凉透达疏泄肺卫风热之邪。辛凉轻透之法属于汗 法的范畴,与伤寒辛温解表显然有别,其用意非 在发汗,而在凉解透达,疏通腠理,调和营卫, 逐邪外出。即使佐以辛温之味,也是微辛而已, 取其辛散之意。
21
桑菊饮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4. 注意病邪兼夹:寒包火,夹湿等
9
(二)治则治法
1、治则 清泄肺热
2、治法 邪在肺卫:辛凉轻透 邪传气分:清解气分 邪热壅肺:清热宣肺 阳明热盛:辛寒清气 阳明腑实:苦寒攻下 逆传心包:清心开窍 后期热衰阴伤:甘寒清养
10
(三)治疗禁忌
1、辛温发汗。 2、初起不可过用寒凉。
11
五、常见证型诊治
大肠
热结肠腑 肠热下利
心包 (营血)
内闭外脱
死亡
6
三、诊断
1、诊断依据 ⑴季节 ⑵临床特点 ⑶部分病例出现热陷心包证 ⑷西医诊断为肺炎、流感等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
性疾病者。 ⑸血常规及胸片
7
2、鉴别诊断
风温
发病季节 初起发热
临床特征
冬春
表热 里传气分肺痰热为主
春温
冬春 里热为主 闭窍动风和动血
风热感冒 冬春
表热
很少里传
麻疹
冬春
表热 典型卡它症和发疹
肺痈
无季节性 表热
咳吐腥臭脓血
8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肺经证候:风温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初起 肺卫证;继则肺热证;后期肺胃阴伤证。
2. 肺经与相关脏腑病变:肺热移胃;肺热移肠;热 迫大肠;肺热入营窜络。
3. 证候传变:肺卫传肺藏、胃、肠腑;入心包;正 气外脱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 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 初入营,加玄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 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 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22
方 病机主证作
剂
用
辛凉 桑 肺气郁闭 轻剂 菊 咳重
邪热壅肺,宣降失常-咳喘气急,或胸闷 胸痛——麻黄得石膏,不在发汗而在宣肺 定喘,石膏得麻黄则入上焦清泄肺热,杏 仁宣开肺气助麻膏之力,共凑宣透肺热之 功。
26
邪入气分
(三)肺热腑实 【证候与病机】痰涎壅盛,喘促不宁,潮热便
秘,舌苔黄腻或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
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透热出表,
白粳米
邪重非其力
量大
不举
23
(二) 邪热壅肺
邪入气分
【证候与病机】身热,汗出,烦渴,咳喘,
或咯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
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24
病机关键:热壅于肺 辨证要点:身热,咳喘气急(是邪热壅肺特 有表现),或胸痛,痰黄,或带血。
25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13
病机关键:风热袭表,郁遏肺卫(郁)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 舌尖边红,苔薄,脉浮数。
14
风温与伤寒初起鉴别
风温
温邪 发热重恶寒轻,少汗, 口微渴,咽痛,舌尖 边红脉浮数 表郁不通 辛凉轻透(银翘散) 凉解透达,疏通腠理, 调和营卫,逐邪外出
伤寒
寒邪 发热重恶寒轻,无汗, 口不渴,舌不红,脉 浮紧浮缓 表闭 辛温发汗(麻黄汤) 开泄腠理驱邪外出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邪尚在肺,初用 辛凉轻剂,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 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19
吴瑭: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 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 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 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又说: 汗为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温病最善伤 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
• (一)邪袭肺卫 • (二)邪热壅肺 • (三)肺热腑实 • (四)肺热移肠 • (五)肺热发疹
• (六)热炽阳明 • (七)热结肠腑 • (八)胃热阴伤 • (九)热入心包 • (十)余邪未尽,
肺胃阴伤
12
(一)邪袭肺卫
【证候与病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 或少汗,咳嗽,口微渴,咽红或痛,舌尖边 红,苔薄白,脉浮数。
15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透邪)。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
桑菊饮《温病条辨》
16
银翘散
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 ,香气大出, 即取服,勿过煮。肺药轻清,过煮则 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 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 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 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门类间有用辛凉法者, 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 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 证矣。
饮 辛凉轻透清 肃肺气
辛凉 银 卫气郁闭 平剂 翘 热重
散 辛透凉泄
辛凉 白 阳明经热 重剂 虎 四大
汤 辛透寒泄清 透气分邪热
透邪 力度
轻
介于 二者 之间
重
组成及剂量
方解
杏仁连翘薄荷桑叶 解表力弱, 菊花桔梗生甘草芦 力在肃肺止
根
咳
用量小
银花连翘桔梗竹叶 辛透凉泄, 生甘草荆芥穗淡豆 力在透邪 豉牛蒡子鲜芦根薄 荷
病变为中心。 • 传变特点:初期邪在肺卫风热表证;中期
邪入气分或逆陷心包;后期肺胃阴伤。
3
西医参考:肺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如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急性支气管 炎、流行性感冒等,属于风温
邪热壅肺
口鼻、皮毛
痰热结胸 肺
痰热阻结 肺有热结
肺热发疹
肺卫
气
胃
阳明热盛
17
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 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 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 甘。…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 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18
关于温病忌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