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解释

内容摘要:本文从空间经济学中心—边缘—外围的分析角度,建立一个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同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异质性跨区域合作的理论框架,结合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事实,对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和逻辑上一致的解释,特别是对上海重返我国经济舞台中心地位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再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上海空间

一、引言

上海,历来是全国的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我们回顾30年来关于上海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不同时期的角色和地位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还是从战略需要出发,上海都无时不在承负着超越自身发展,引领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从引领长三角的经济腾飞,到同广大中西部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可以说,不论是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每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上海的身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克服自身发展的局限,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引领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承负着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重责,上海的彷徨和保守曾经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当时走在全国前列的珠三角,中心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王于渐等,2007);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卸下历史重负的上海迅速引入了大量外资和世界级企业的进驻,并以其溢出效应激活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能,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进一步增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统筹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国内区域合作中,上海排头兵和中心地位无疑将更加突出和重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海30年来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关系的演变轨迹及其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历程既充分表明上海需要在更强国家色彩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改革中建设“四个中心”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此,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发,寻找上海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变化轨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在下一轮改革中上海将扮演的角色,以更加积极参与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本文将基于一个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地讨论作为区域经济核心的上海对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地位变迁的基本逻辑。同时,鉴于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和2005年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等政策选择带来影响的重要性,我们梳理的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对主要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关系、经济影响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深入改革开放过程中上海的着眼点和动力源。本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于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以及要素流动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藤田昌久等,1999),从而得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对口支援、国家发展战略先试先行搭建的政策与制度合作平台有利于各地方政府在获得上海扶持的同时,引入呼吁机制,促进长三角、中西部地方政府向上海学习,提高区域经济运作效率(图2)。

图2 上海同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

三、上海与长三角:重返经济舞台中心

(一)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改革为各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的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考虑到单纯的行政分权必然导致对资源的分割,从而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起阻碍作用。中央政府在推出分权改革一系列措施的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也多次提出要积极“横向联合”,进行区域经济协作,以打破“条块分割”所带来的弊端。在这一背景下,1982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10个城市,后来扩大到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到1986年安徽省、江西省和福建省分别加入,概念扩大到五省一市。但是尽管动作频频,上海经济区的组织机构却没有超越地方行政壁垒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地区之间的协作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市场或沟通机制,因此区域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无从谈起,加上随着经济区不断扩大协调更加困难,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相反,珠三角地区却通过吸引大量的港澳台资本在改革开放初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虽然上海、江苏和浙江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却开始逐渐下降。

表1 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年份gdp

(亿元)gdp占全国

比重(%)财政总收入

(亿元)财政总收入

占全国比重(%)

全国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全国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

1978 3645.2 272.81 249.24 123.72 7.48 6.84 3.39 1132.26 190.67

61.09 27.45 16.84 5.40 2.42

1980 4545.6 311.89 319.80 179.92 6.86 7.04 3.96 1159.93 198.85

62.45 31.13 17.14 5.38 2.68

1985 9040.7 466.75 651.82 429.16 5.16 7.21 4.75 2004.82 263.86

89.00 58.25 13.16 4.44 2.91

1990 18718.3 781.66 1416.50 904.69 4.18 7.57 4.83 2937.10 284.36 136.20 101.59 9.68 4.64 3.46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统计年鉴汇总。

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看,上海的衰落拖累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尽管浙江和江苏都有不俗的经济增长的表现,1978—1991年,浙江和江苏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2.15%和10.32%,但是由于上海这一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7.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4%)近2个百分点,以致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二省一市总体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8.4%,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同期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年均13.9%,要低4.5个百分点。计划经济时代所拥有的工业优势,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在同珠三角的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

(二)1990—2005:以浦东大开发为起点的一体化浪潮

表2 1990—2005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年份gdp

(亿元)gdp占全国比重

(%)财政总收入

(亿元)财政总收入

占全国比重(%)

全国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全国上海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