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回顾与展望
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回顾和展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章程。
上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外经贸改革、发展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涉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和贡献,为全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全市外贸总额从1978年的30.2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829.73亿美元,增长了90多倍,占全国的13%。
吸收外资始终位于中国对外开放前列,从1980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迅达电梯开始,到2007年底,共实际利用外资746.8亿美元,占全国的9.8%。
外资企业交纳税金从1990年的3.90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399.55亿元,占全市29.1%;就业人数从1992年的16.52万人扩大到2007年的290.01万人,占全市的31.9%;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14%提高到2007年的66.02%。
全市对外投资总额从1995年的1746.7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6.49亿美元,年均增长37.41%,占全国的3.4%。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从1985年的1292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3.47亿美元,年均增长33.42%,占全国的8.7%。
一、上海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绩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外经贸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提升、提供就业机会、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外贸进出口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运行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30年来,上海外经贸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发展之路。
2007年,上海外贸出口1439.3亿美元,进口1390.4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47.6倍和1045.4倍。
外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30年来,上海外贸进出口年均增幅为17.4%,进口、出口年均增幅分别为27.3%和14.9%。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30年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上世纪90年代末,浦东新区被定位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现代化新城区,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创造了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繁华新区。
第一大跨越——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990年代末起,浦东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特别是陆续引进了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IBM、通用电气等,形成了一个新的“外商城”。
随着大规模的人口和资金的流入,浦东经济逐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4年,浦东的GDP超过了全国第二大城市广州。
到2018年,浦东年均GDP已达约1.5万亿人民币,排名全国前列。
第二大跨越——城市化迈出重要步伐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浦东逐渐迈出了城市化的重要步伐。
这里的建筑层出不穷,新建的上海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环球金融中心等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城市规划。
同时,城市交通网络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和升级,包括地铁、公交等方面的建设,缓解了日益增长的车流和人流。
第三大跨越——外交方面的突破浦东新区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1999年,浦东召开了第20届国际贸易仲裁研修班,这是国际贸易与仲裁方面的重要大型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浦东就是寻找改革开放新路径的重要起点。
”第四个里程碑——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浦东也是上海市科技中心,拥有多个科研机构和创业孵化器。
众所周知,杭州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源地,但浦东的企业和园区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科技城、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园区已成功孵化出大量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成果。
第五大跨越——生态环境取得实质性进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普及,浦东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实质性进步。
2009年至2019年,浦东陆续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生态环保荣誉奖项,如全国绿化示范区、全国生态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
同时,浦东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站,极大地改善了环境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2]
感受巨变礼赞辉煌----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述评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这过去的30年,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
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这场改革运动的成就,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和领导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
中国当代的这场伟大改革已获得成功!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幸运。
一、改革前后两重天——为什么要改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处于什么状态呢?先看城里人。
工人是领导阶级,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厂的工人,转正后的工资一律是二级工的标准——42.5元,这还是多少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托人说情才能够谋到的一份工作。
当时没有自谋生路的可能,因为私有制或个体所有制被严格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
马路上是绝对没有摊贩的,打零工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工厂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基本上都拿二级工的工资。
收入分配是极其平等的,可又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贡献多的人事实上被懒人“剥削”了。
物资供应越来越差,凭证、凭票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就是没有货。
百货商店橱窗里的东西都是陈列品,都是非卖品。
售货员靠聊天打发日子。
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青年人结婚时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那时生活苦,没有人会想着去赚钱,现在人们一天到晚忙赚钱。
论上海走向现代化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论上海走向现代化的三次历史性跨越严爱云滔滔浦江水,潮起又潮落,她阅尽了上海走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
进入新世纪,上海,这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正日益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从苏州河畔的灯声桨影,到黄浦江上的百舸竞流,华夏雨露的滋润、欧风美雨的吹熏,使得她在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中逐步发展、壮大。
2002年2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向世人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按照工业化时代现代化的标准,目前上海已经实现了传统现代化的目标;到2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中,上海将于2015年率先迈入现代化。
上海的现代化之旅,历经了旧中国马车式的推进、建国后火车式的发展,直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后的飞机式猛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其间虽然发生过两度严重挫折,几乎使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但从总体上说,这种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一、第一次历史性跨越,以上海解放为转折,以旧上海改造成为人民的新上海、胜利完成三大改造为标志,为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除了制度障碍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历史原因,上海曾是全中国市政建设现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
早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有煤气路灯,70年代开始有电话,一度通火车,80年代开始有电灯、自来水。
到20世纪,汽车、公共汽车,有轨、无轨电车,有线、无线电台,均领先一步推广使用。
除了外商船舶修理厂、航运公司在开埠不久便落户上海外,中国政府或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和交通企业也出现很早。
至于报纸、新型出版业、电报、电话、无线电等传递信息的行业,上海也都在全国独领时尚,出现时间早而数量多。
上海昔日的辉煌到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信息、文化中心为一体,不光是人口,上海综合经济实力也在中国城市中居于首位,被称为中国特大城市或超大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范文5篇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1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非常有意思:无论是浦东本身,还是区域内重点开发的区域,名称都有过一定变化,展现了浦东发展过程中不断顺应时代变化的改革和转型。
开发开放之初,为了凸显“新区”特色,中央决定在浦东设立四个功能板块,分别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
全国第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一系列“挂牌”和“命名”,让“开发开放”在浦东有了真实“触感”。
经过30年的变迁,金桥出口加工区已经升级成为了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片区域也变身成为金桥综合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现在有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个概念;此外,外高桥保税区是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最核心的区域部分,陆家嘴、金桥、张江的部分区域后来也被纳入了扩区部分。
各种称呼确实有些让人费解,其实就像在实验室里进行着不同的试验,样本和成果自然有不同的叫法。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和转型,浦东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最牛90后”,发展规模常常要使用倍数计算。
2005年,浦东开发开放15年间,地区GDP年均增长19.2%,2004年达到1790亿元,约为1990年的30倍,整体经济实力相当于15年前整个上海市。
到了2019年末,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734亿元,人均GDP3.32万美元,相比15年前又有了飞跃。
除了原来的几大开发区域,临港、世博、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更多区域,也都跟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步入发展快车道。
然而浦东的目标着眼于更远。
2019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重磅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浦东,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奋力打造新时代彰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实践范例。
围绕实现这样的目标,浦东正在全力推进“五大倍增行动”,努力实现产业能级倍增、项目投资倍增、功能优势倍增、土地效益倍增、服务效能倍增。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小论文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小论文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
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从过去的北京向上海转移。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接下来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
一、地理位置上海坐落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
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上海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地区之一。
作为国际海港,上海连接了世界各大洲,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
二、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特别是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以及世博会的举办过程中,上海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首位,贡献了相当大的经济增长。
三、产业结构上海的产业结构比较多样化,并且具有高度的现代化特征。
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行业在上海发展迅猛,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同时,上海也有着较为完善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和商务咨询等方面。
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为上海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四、对外开放上海一直以来都注重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
自1990年起,上海陆续建立了一批开发区和自贸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进驻。
同时,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拥有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渠道,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综上所述,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势头、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以及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正不断巩固和加强其在国内外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会继续展现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中流砥柱。
浦东30年巨变的感想
浦东30年巨变的感想
浦东作为上海的一个重要地区,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回顾这三十年,我深深感受到了浦东的蓬勃发展和繁荣。
刚刚过去的三十年中,浦东从一片农田荒地逐渐崛起为国际化的
现代都市,这是一场令人瞩目的奇迹。
新的摩天大楼、高端购物中心、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浦东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浦
东的经济增长,使得许多国际企业选择在浦东设立办公室或总部,进
一步推动了区域的发展。
浦东30年的巨变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同时也在城市规划
上做出了巨大改变。
现在,浦东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充满
了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建筑。
建设长江国际金融岛和陆家嘴金融区,
让浦东成为了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浦东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代化的医疗
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等,让人们在这里
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还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了许多美丽的公园和绿地,为人们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这三十年中,浦东的巨变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它展示
了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
浦东的
成功也鼓舞着更多地区追求发展的梦想。
总的来说,浦东30年的巨变让我深受感动。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
国的崛起,也为很多人提供了机会和希望。
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
的发展成果,为浦东的未来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我家乡的变化谈起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变化大如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上海的变化可谓是极大的。
上海以她那“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闻名,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三十年上海的变化。
衣,上海人的穿衣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十年前,大街上的颜色永远是那么的单调,黑,灰,白,蓝,绿,款式也只有那么几种,劳动衣,套袖,衬衫加外套。
永远都是那么单调。
于是,上海人的智慧就慢慢显现出来,假领子,假袖口,用最少的布料,穿出最体面的风格,今天白衬衫,明天格子领,后天换棕色,几乎一天一个样。
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上海人用自己的智慧打造着属于自己的体面。
后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凭借她那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走在了时尚前沿。
衣服的款式多了,颜色多了。
马路上,男士们穿着西装,袖口还飘着标签,以此作为时尚。
当然,不久之后就没人留标签了,因为看上去很土。
女士们也多了很多选择,裙子,长筒裤,高跟鞋。
烫起了头发,擦上了蜜丝佛陀,欧莱雅。
爱美之心又逐渐萌发。
到如今,各式奇装异服,各种奇异发型让人目不暇接。
男人的衣服越来越正式,女人的衣服布料越来越少。
露脐装,迷你裙,一步裙,女士们真是越来越开放,当然,男人们就会大饱眼福。
其实最能发现穿衣风格改变的地方是泳池,男士的平角裤变成了子弹裤,女士的连身泳衣变成了两件套,又变成了比基尼,思想的开放使人们的穿衣风格也越来越不同,越来越前卫。
食,上海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几乎件件与吃都有关系。
上海本帮菜在近三十年中发展迅速,正是改革开放的到来给上海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人对吃都特别有研究。
几乎每一个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是饕客。
上海的美食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由于临海的原因,海鲜就是餐桌上的常客,各式海草,海藻都被上海人吃出了别样的风味。
咸的,鲜的,甜的,辣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
其次,上海也会吸收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美食,经过改变口味,做出带有上海特色的美食。
浦东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浦东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30年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风起云涌,党中央全面研判国际国内大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
浦东是改革开放的一线,金融更是一线的排头兵。
伴随着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浦东开发开放,金融作为代表和缩影,见证着浦东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历程和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30年来,浦东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X年的1.27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从开发开放初期的11亿元增加到X年的逾4000亿元,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国内生产总值、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
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等一系列“全国第一”。
核心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承载了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30年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30年来,浦东新区一路走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五大跨越”,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浦东是如何实现了这“五大跨越”。
浦东实现了经济跨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新区在30年的发展中,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1990年浦东GDP只有20.8亿元,而到了2019年已经达到了1252.13亿元,是1990年的60.1倍。
浦东已经成为上海市的经济增长极,对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点地区。
30年来,浦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速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领军企业,为上海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浦东实现了城市建设跨越。
浦东新区自开发以来,不断推进城市建设,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浦东陆续建成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浦东还加快推进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在生态环境方面,浦东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建设了一批公园绿地,改善了空气质量,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浦东实现了科技创新跨越。
近年来,浦东新区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真正的生产力转化。
浦东聚集了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
浦东已经成为了上海和整个中国的科技创新高地,成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为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四,浦东实现了开放发展跨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一直以来在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浦东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也正日益成为了国际化。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欣颖国贸一班 1011081129思修论文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1840年开埠之初,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
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
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
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
也成就了最初的繁荣!无海驻足,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
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
二、三十年代,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
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
解放后,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师傅、技术支援全国更是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
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与确立
了上 海 的快 速 发 展 — — 从 贸 易 港 口到 航 运 中 心 ,再 从 工 业 基
1 上 海成 为经 济 中 心 的 必然 上 海 能 从 海 边 的 一 个 小 县 城 一 跃 而 成 为 中 国 乃 至 远 东 的
阶段 。 然 后 详 细介 绍 了 1 9世 纪 末 到 2 0世 纪初 和 改 革 开放 后 上 海发 展 成 为 中 国乃 至 世 界 经 济 中心 的 历 程 。 最后 对 上 海
今 后 的 发 展提 出 了一 些 建议 。
关键词 :上海;经济中心;发展
中 图 分 类 号 :F 1 2 9 文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1 6 0 2( 2 0 1 5 )1 7— 0 0 5 0— 0 2
不可分的联系。当时 的社 会条件下 ,生产要 素 、货 币资金等 可 以在上海和 国际间 自由流动 而不受任何 地域 限制 ,国 际资 本都通过上海流人 中国 ,国 内资本 从全 国各 地汇 聚上海 ,皆 因上海 有着相对 于国内其它地方 更好 的投 资环 境以及高额 回
报 。上 海 不 仅 集 聚 了近 代 中 国大 部 分 的资 本 和 工 商 业 , 同 时
带头作用 、推动作用和辐射 作用更是 对整个城 市 的发 展提供
2 0 1 5年 9月
西 部 皮 革
经 济 与社 会
上 海 经 济 中 心 地 位 的 形 成 与 确 立
王 鑫 彤
( 辽 宁理工 学 院 ,辽 宁 锦 州 1 2 1 0 0 0 )
摘 要 :首 先介 绍 了上 海成 为 经 济 中 心得 天 独 厚 的 优 势 ,并 在 分 析 其 优 势 的 基 础 上 总 结 了上 海 发 展 的 两 个 重 要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有感心得体会作文(通用15篇)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有感心得体会作文(通用15篇)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有感作文篇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社区,居住的家园有多么美丽和可爱吗?还有你们知道我们家园的悠久历史吗?如果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的上海是可爱的,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听我来介绍一下吧: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
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选择今天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于是逐渐出现一座城市取代青龙镇,成为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
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
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设立行政县,到明朝已成为国家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厂。
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隧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
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
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
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
我们的潍坊街道是美丽的,每一个街道都干净整洁,处处鸟语花香,而且,20__-6-21日又召开了潍坊社区20__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大会,让我来介绍介绍吧!6月12日下午,潍坊社区20__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大会在上海期货大厦二楼会场内隆重召开。
来自社区文明单位、共建单位代表,两新组织党组织代表、社区志愿者代表、各居民区代表以及“十佳”集体(个人)代表等共35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会议由社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常务副主任王延进主持,会上,对20__年度10个市级文明小区、10个区级文明小区、7个市区级文明单位、3个区级文明大厦以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100个“十佳”个人和集体进行了表彰。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上海经济的发展成绩突出。
上海从改革开放的起点开始,就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经济从滞涨到高速增长、从国质向世质的转变,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中国绝无仅有的城市。
本文从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角度出发,分析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海在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世纪80年代,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商港,经济中心地位得以确立。
20世纪30年代之前,上海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大都市。
然而,上海在解放后的初期,随着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的推行,经济发展进入了滞涨阶段。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上海市也积极响应,开始了快速的转型升级,经济逐渐向世界领先水平发展。
三、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提升。
在中国的城市体系中,上海是最具代表性的先进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近年来,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得到发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渐壮大。
具体来说,上海在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处于全国的领导地位。
上海外贸始终占据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和银行间外汇市场试点落户于上海。
此外,上海的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上海已经建成了中国最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和保险业也在持续发展。
四、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上海面临的挑战在于以往一手太多,经济发展的动力需要进一步强化。
首先,上海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档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链的完整度,培育新的增长点。
其次,上海应该发挥制度创新的优势,增强特色金融服务功能,从而推动上海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思想心得体会
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思想心得体会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的岁月造就的是现代化的世界城市标杆,金融、科技、经贸的脉搏汇聚地。
然而,30年前,我们对浦东的印象就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蜿蜒的黄浦江把上海分割成了浦东、浦西两块,浦西一直是繁华的都市,而浦东则是阡陌农田。
就在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此浦东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x年,浦东开发开放15年间,地区GDP年均增长19.2%,x年达到1790亿元,约为1990年的30倍,整体经济实力相当于15年前整个上海市。
到了x年末,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734亿元,人均GDP3.32万美元,相比15年前又有了飞跃。
除了原来的几大开发区域,临港、世博、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更多区域,也都跟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今天中国乃至世界的心目中,浦东已被当成现代上海的代名词。
走进浦东的第一站“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每一个人首先都会惊叹于这里天际线的高度,金茂大厦420.5米,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上海中心632米,这是魔都的海拔之最,也是中国第一高楼。
浦东开发开放走过而立之年,在制度创新、金融、航运、贸易等领域,不断创造出上海第一、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肩负着重。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作为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突出特点以及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历来是华东地区的交通要冲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人口约2400万。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全球各主要城市都有较为便利的交通网络,是中国内陆地区与外部市场的桥梁。
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服务业,使上海的地位更加突出。
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那个时候,上海便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商人。
上海的开埠,使其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20世纪初,上海成为商业和金融中心,繁荣的景象为其奠定了后来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又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
上海的突出特点让其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首先,上海拥有一流的金融体系。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其次,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外商投资地区。
世界500强企业云集于此,为上海带来了大量的外资。
此外,上海还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这些特点使得上海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涌入的热土。
上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
首先,上海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功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率先探索了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次,上海是全国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情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全国的经济走势。
此外,上海还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许多先进的政策和管理经验都源自上海。
然而,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上海发展过快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巨大。
交通拥堵、房地产泡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上海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高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30年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启动建设。
经过了30年的发展,浦东已经实现了“五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浦东实现了空间跨越。
当初,浦东只是一个沼泽地,地势低洼,交通闭塞。
经过了30年的发展,浦东已经成为了上海的现代化新区,拥有了先进的交通网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尤其是浦东国际机场的建成,大大缩短了上海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距离,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的枢纽机场。
浦东实现了经济跨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浦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丰富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经济体系。
浦东自贸区的设立更是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加便利化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目前,浦东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GDP持续快速增长,人均收入稳步提高。
浦东实现了科技跨越。
浦东通过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
浦东科技创新园区、张江高科技园等一系列科创基地的建设,为浦东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浦东也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科技创业企业。
第四,浦东实现了城市跨越。
从一个农村地区到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浦东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
浦东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公园绿地和生态保护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浦东实现了人居跨越。
从过去简陋的农舍到现在的高品质住宅区,浦东的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浦东也重视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浦东定居。
经过了30年的发展,浦东实现了空间、经济、科技、城市和人居五大跨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重要发展引擎,浦东取得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
未来,浦东还将继续发展,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放后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及特征
解放后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及特征解放后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及特征上海城市的发展与转型始终是贯穿上海开埠以来100多年的一条主线。
特别是上海解放以来60年间所呈现的发展转型,时间短、转型幅度大,充分印证了城市经过“发展――转型――再发展”的演进过程。
从曾经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到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的要求,除旧布新、调整改造,使国民经济走出困境,上海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城市转型由此开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海在国家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等方针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和科技,建成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完成了从消费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变。
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口岸功能,“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再到“四个中心”,上海城市发展进入到第二轮转型期。
上海为推动城市功能从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重大转变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指明了方向。
正是60年来在发展中推动转型,在转型中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拓展了经济建设的空间、改变了城市形态的布局、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功能、促进了城市社会的进步。
本文力图在解放以后60年的历史时段中,以上海城市的结构、功能演变为主线,以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特色的重大实践为重点,梳理和检视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的历史脉络,总结出可供今后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规律性内容,为更好地推动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一、上海城市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在解放后的60年间,上海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从最初的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到推进“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建设,再到加快“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总体来看可划分为:改造中发展(1949年至1952年)、建设中发展(1953年至1977年)和转型中发展(1978年至2008年)3个阶段。
这3个阶段都有发展的成就和转型的特征,只是在第3个阶段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转型特征和发展成就更为显著。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谢欣颖国贸一班1011081129思修论文XX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1840年XX开埠之初,XX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XX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
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XX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
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
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
也成就了XX最初的繁荣!XX无海驻足XX,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XX 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XX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
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XX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
二、三十年代,XX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
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孙XX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蒋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
解放后,XX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XX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XX师傅、XX技术支援全国更是XX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XX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XX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XX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解释内容摘要:本文从空间经济学中心—边缘—外围的分析角度,建立一个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同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异质性跨区域合作的理论框架,结合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事实,对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和逻辑上一致的解释,特别是对上海重返我国经济舞台中心地位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再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上海空间一、引言上海,历来是全国的上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我们回顾30年来关于上海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不同时期的角色和地位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还是从战略需要出发,上海都无时不在承负着超越自身发展,引领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从引领长三角的经济腾飞,到同广大中西部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可以说,不论是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每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上海的身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克服自身发展的局限,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引领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承负着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重责,上海的彷徨和保守曾经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当时走在全国前列的珠三角,中心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王于渐等,2007);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卸下历史重负的上海迅速引入了大量外资和世界级企业的进驻,并以其溢出效应激活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能,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进一步增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统筹发展。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国内区域合作中,上海排头兵和中心地位无疑将更加突出和重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上海30年来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关系的演变轨迹及其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历程既充分表明上海需要在更强国家色彩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改革中建设“四个中心”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此,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发,寻找上海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变化轨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在下一轮改革中上海将扮演的角色,以更加积极参与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
本文将基于一个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地讨论作为区域经济核心的上海对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地位变迁的基本逻辑。
同时,鉴于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和2005年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等政策选择带来影响的重要性,我们梳理的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对主要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关系、经济影响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深入改革开放过程中上海的着眼点和动力源。
本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于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以及要素流动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藤田昌久等,1999),从而得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对口支援、国家发展战略先试先行搭建的政策与制度合作平台有利于各地方政府在获得上海扶持的同时,引入呼吁机制,促进长三角、中西部地方政府向上海学习,提高区域经济运作效率(图2)。
图2 上海同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三、上海与长三角:重返经济舞台中心(一)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改革为各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但是,考虑到单纯的行政分权必然导致对资源的分割,从而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起阻碍作用。
中央政府在推出分权改革一系列措施的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也多次提出要积极“横向联合”,进行区域经济协作,以打破“条块分割”所带来的弊端。
在这一背景下,1982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主要包括上海,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等10个城市,后来扩大到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
到1986年安徽省、江西省和福建省分别加入,概念扩大到五省一市。
但是尽管动作频频,上海经济区的组织机构却没有超越地方行政壁垒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地区之间的协作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市场或沟通机制,因此区域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无从谈起,加上随着经济区不断扩大协调更加困难,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相反,珠三角地区却通过吸引大量的港澳台资本在改革开放初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虽然上海、江苏和浙江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却开始逐渐下降。
表1 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年份gdp(亿元)gdp占全国比重(%)财政总收入(亿元)财政总收入占全国比重(%)全国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全国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1978 3645.2 272.81 249.24 123.72 7.48 6.84 3.39 1132.26 190.6761.09 27.45 16.84 5.40 2.421980 4545.6 311.89 319.80 179.92 6.86 7.04 3.96 1159.93 198.8562.45 31.13 17.14 5.38 2.681985 9040.7 466.75 651.82 429.16 5.16 7.21 4.75 2004.82 263.8689.00 58.25 13.16 4.44 2.911990 18718.3 781.66 1416.50 904.69 4.18 7.57 4.83 2937.10 284.36 136.20 101.59 9.68 4.64 3.46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统计年鉴汇总。
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看,上海的衰落拖累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尽管浙江和江苏都有不俗的经济增长的表现,1978—1991年,浙江和江苏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2.15%和10.32%,但是由于上海这一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7.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4%)近2个百分点,以致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二省一市总体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8.4%,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同期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年均13.9%,要低4.5个百分点。
计划经济时代所拥有的工业优势,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在同珠三角的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
(二)1990—2005:以浦东大开发为起点的一体化浪潮表2 1990—2005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年份gdp(亿元)gdp占全国比重(%)财政总收入(亿元)财政总收入占全国比重(%)全国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全国上海江苏浙江上海江苏浙江1992 26937.3 1114.32 2136.02 1365.06 4.14 7.93 5.07 3483.37 340.13 152.31 118.36 9.76 4.37 3.401995 59810.5 2499.43 5155.25 3557.55 4.18 8.62 5.95 6242.20 702.46 350.08 248.5 11.25 5.61 3.982000 98000.5 4771.17 8553.69 6141.03 4.87 8.73 6.27 13395.23 1752.70 865.00 658.42 13.08 6.46 4.922005 183956.1 9154.18 18305.66 13437.85 4.98 9.95 7.30 31649.29 4095.81 3124.83 2115.36 12.94 9.87 6.682006 211808.0 10297.00 21645.08 15742.51 4.86 10.22 7.43 38760.20 4798.9 3935.87 2567.66 12.38 10.15 6.622007 246619 12001.16 25560.1 18638 4.87 10.36 7.56 51304.03 2102.63 5591.3 3239.89 14.25 10.90 6.32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统计年鉴汇总。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在总结了前10年有关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突破口,浦东浦西联动,加速上海改革开放步伐的战略思路,这一思路得到中央决策层的肯定,进而引发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次浪潮。
自1990年以来,国家对上海的定位也逐渐明确。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以上海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浦东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2004年,在上述三个中心之上,又加上了“航运中心”,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上海市的发展目标并不断得到强化,2007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
]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
以此为起点,国家具体明确了长三角的规划范围[ 即以上海为经济中心,以沪宁杭为主题,北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部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以及处于杭州湾移动的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2003年台州加入)。
]。
同年贯穿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高速公路开工,江苏提出“坚决支持,主动服务,接受辐射,促进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谋求加强联合发展;1996年,国家继“沿海战略”以后,提出“长江发展战略”,以上海浦东大开发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高速发展;2003年政府开始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在南京举行的“15+1”峰会发布了一体化宣言并联合签署了《关于以筹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整个长三角开始走向寻找往日辉煌的“回归”之路,并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王于渐等,2007)。
(三)2005年以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新阶段200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三个着力、四个结合、十项任务”的要求,浦东由此成为首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开始进行以体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二次创业”。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以推进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三是以推进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为重点,着力深化社会领域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
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而言,这不仅标志着上海将继续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同时也意味着上海将在推进区域共同市场建设、长三角地区加强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长三角地区经济协作发展跨入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个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