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英语诗歌翻译鉴赏剖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wet
with dewy tears
(C.C. Kwock and Vincent McHugh 译)
(2) 意义上的忠实 (从诗的意象上来看)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传达了 原作的意义,更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有例如 下:
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 曾经翻译过多本中国古体诗。《唐诗300 首》是其最杰出的作品。 古铮昆也是通过翻译《毛泽东诗歌 选集》将中国诗歌介绍给外国读者。 还有包括Arthur Waley, Herbert Giles在内的国外翻译家们也致力于中西 方诗歌的交流。
诗歌翻译的几项原则
• 1.忠实性原则
此外,根据诗行的长短、即音步的多少,可分为8种音步: 一音步(monometer),二音步(dimeter),三音步 (trimeter),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 (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 七音步 (heptameter)和八音步(octameter)。 如果一首诗用了抑扬格,每行诗句一个音步,就称为一步抑扬 格(lambic monometer),如课本312页的例1.如果一首诗用 了扬抑格,每行诗句两个音步,就称为两步扬抑格。如课本313 页的例2. 汉语诗词的格律主要限于古体诗词,有五言诗、七言诗和各 种词牌,如《水调歌头》、《清平乐》等。
(1) 诗歌翻译的第一步在于“达意”。 其重点在于“字字传神”
以下是一首唐诗名字的三种不同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标题 翻译的比较来揭示意美的实现方式。 《枫桥夜泊》英译为: 1)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2)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原文标题可分成三个点:枫桥、夜、泊。分别是地点, 时间和行为。在翻译成英语时,根据英语读者的认知习惯, 时间一般放在地点后面。三个译文都将“枫桥”译成 “Maple Bridge”。而“泊”一词的译法却大相径庭。 “moor”一般用来指小船停泊靠岸,而“anchor”则是指 大轮船抛锚靠岸。“mooring”是进行时,“anchored” 是完成时,因而前者是动态描写,仿佛诗人的小船正缓缓向 岸边驶来,后者是静态描写,远不及“mooring”形象逼真, 更能传达原诗的意义。
诗歌翻译应遵从意义优先抑或形式优先?——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为例谈翻译原则和策略
诗歌翻译唐遵从意义优 先抑或形式旒先?
一
以古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 为倒谈翻译愿赠和簟略
重诗 中文化负 载词 汇英译 样操 作? 竟可 以化 到何等 程度 既可 以不伤 害原 究 情 况 的考察 分 析 。 发现 在 实现 此类 翻译 时 , 文 意 . 原 又能够 准确 向 目的语读 者传 达原文情 感?让 意义 的再 现优于形 式 的再现 . 原文 的隐含意义 在 我们 看一看 李 白《 干行 》 关诗 句的 翻译 。 长 相 这首 译文 中应 或者转化 为非 隐含 意义 。 者用 目的语 诗 连用 了两 个典 故 : 柱信 和望 夫台 。现将 含有 或 抱 系统 中具有 相 同隐含意 义的词 汇代替 这 两个 典故 的诗句 摘 录如 下 : 十五始 展 眉 , 同尘与 灰 。 愿 关键 词 : 化 异 化 文 化 归 语 言 和 文 化 密 不 可 分 语 言 属 于 文 化 的 范 常存抱 柱信 . 岂上 望夫 台 。 “ 抱柱 信 ” 出《 子 . 跖 篇》 尾生 与女 子 语 庄 盗 : 畴 . 是 “ 化传 承 与获 得 的 必 由之 路【’所 以 又 文 1, 1 I 语言 与文化 之 间存 在相 互 渗透 、互属 互有 的关 期 于梁 下 , 女子不 来 , 至不 去 。 水 尾生 抱梁柱而 死 刘 义庆 于《 明录 》 幽 中记 载道 :武 昌北 山上 有 “ 系 词 汇是语言构 成 的基本 单 位 , 而 自然是 文 旧 故 望 夫石 . 如人 立 , 状 俗传 云 。 者有 贞妇 , 古 其夫 从 化反 映和传 递 的基 本单位 。 饯送 此 山 , 望夫 而 死 , 为石 , 立 化 因以名 由此 .廖 七一教 授 把 文化 负 载词 汇定 义 为 役 远征 , “ 志 某 种文 化 中 特 有 事物 的词 、词 组 和 习 语 山川 ” 标 典故 的使 用 描 绘 出 十五 岁 的妻子 对丈 夫 [ 它广泛 的分 布于各 种文体 作品 当 中, 2 1 ” 但本 文 深 厚的眷恋 使用 什 么翻译 策略才 不会影 响译 文 仅针对 中文古诗进 行分析 。 对原 文 的情 感传达 ? 福 莱切 ( J B Fe h r在 翻译 时没 有 将 W. . . lt e) c 翻译是 一种在 语 际间传递信 息 的活动 处 身 这种活动 中的译者 面临着 两种语 言 . 意味着译 这两个 典故译 出 . 之 以意译 的方式 表达 : 这 换 者还需要 面对这两 种语 言隶属 的不 同文化系统 。 抱 柱信— — M oht te U da ;望 夫 vt t o h et et r i h 因此 . 把译 者定 位成 “ 化 中介 者[ 毫 不 夸 张 。 台——g z d r go r 。 文 3 1 ” aeaoi nmyl d n o 面对 文化 间差异之 时 . 译者 要 么在译 文中保 留原 “ 抱柱信 ” 的喻 意在 于用 生命守候 承诺 . 莱 福 切 直接译 出了该 喻意 . 成功 的把典故 的隐含意 义 语文化 , 即异化 ; 么 由译 语文 化取代 原语文 化 , 要 这 叫归 化。异化 与归 化之争 由来 已久 , 到现在 实 转 化为非隐 含意义 . 这是 归 化翻译策 略 的典 型应 际也未 能分清孰轻 孰重 西方译 学认 为 , 持异化 用 : 望夫 台是 居 高远 眺 守 望 夫君 之地 。 处使 用 此 策略 翻译观 的译 者 目的在 于保 护 和保 存 弱势 文 隐含 着女主 人公 的爱人 即将 别离 的可能 。 福莱 切 望 之 但 登 之 化: 而倡 导归化策 略 的译 者 目的则 在 于遵守 自己 仅 仅 取 了“ 夫 ” 意 . “ 高 ” 意 的略 去使 望夫 ” 失去 了原文 隐 含的 “ 望归来 ” 盼 的意义 。 也 所处社会 的既有文 化约束 于什么 时候采用 这 “ 对 两种 翻译策 略 中的一种 . 许森 古普塔 的观点有 许担 心无法传 递原 文 中妻子 对丈夫 的深切爱 意 . 也 望” 使 定启发性 。 他认 为 , 如果原 文 “ 接近所 谓的原叙 福莱 切对 “ 字作 了修 饰 . 这个动 作带上 了爱 守望 ” 之意 的表达 . 译者 述或 中心 文本 [ 即体 现某 一 文 化 的根本 信 仰 . 慕之情 。但 是 因为 缺乏 “ 4 1 ” 望夫 台 ” 一词 的翻译 没有 完全 传 达 出原 文 信 则文 化就要 求 “ 最大 限 度 的直译 ’ 。反 之 , 译者 对 “ 但 便有较 大翻译 自由。意 即 : 翻译与 民族核心 价 息 。福莱切 试 图用 归化 法 翻译 这两个 典故 , 却 在 值观有关 的著作 时 . 译者应 当着力保 留原文承 载 只成 功 了一 半 . 一半 的失败 在 于将 原文蕴含 的 另 的文 化 , 如果 翻译 其 它作 品 , 者则 有较 大 自 文 化转化成 直 白表 述 时形成 的欠额 翻译 。 而 译 以 下是 庞 德 ( zaP u d 对 相关 诗 句 的 翻 E r o n ) 由度 . 可以在 目的语 文 化和原语 文化 之间 自由裁 量 么 。 那 在翻译古 诗 中文化 负载词汇 时 , 译者 应 译 : 当选用归化 策略还 是异化 策略 为上 ? Atf te tp e c w ig e i d m i e n I so p d so l ,I d s e y f n r d s t e mi g e t o r , oe e n o e e u t o b n l d wi y u s F r v r a d fr v r h 典故之译 文学作 品免不 了使用 典故 。 故 的翻译难在 a d fr v r W h ho l l he lo —ut 典 n o e e . y s u d Ic i t k o ? mb o 寥寥数语便 蕴涵深 刻 的文化玄机 。 译者 在采用 归 庞德对 典故 “ 柱信 ” 了零 翻译 处理 . 抱 作 仅保 化/ 化 策 略 处 理 这 种 行 文 手 法 时 .具 体 可 以 怎 留 了该诗句 中的“ 异 常存 ” 并将 之与 “ 同尘与灰 ” . 愿
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三,诗歌的翻译应尽量保留原诗中重要的意 象,因为诗人通常是用意象来表示他的深层意 义的,如把rose (玫瑰)译为“牡丹”,必 然会破坏原诗的意境。 美国庞德把中国诗歌译成英语时,改变了 原诗中大量的意象,有人因此有人说,他的译 诗与其说是中国诗歌的英译,还不如说是优秀 的英语诗歌。但是他无心插柳,想不到竟因此 创立了英语的意象派诗歌,这是另外一回事。
就形式而言,诗歌的翻译方法有四种:形式翻译(formal translation), 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扩张性翻译(expansive (或 free) translation),模仿性翻译(imitative translation)。 一、形式翻 译。形式翻译追求的译诗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译者追求的是 对原诗的形式(包括音韵)的绝对忠实,认为译诗应该像镜子一样,精 确地“反映”原诗,因此,译诗中应努力避免外来成分(包括社会、哲 学、历史、文化成分)的介入。 形式翻译通常是极端的直译,如 “附录 一”中《月夜》的第一、二个译本和《题庐山仙人洞照》的第一个译本。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译出来的诗往往不合译入语的语法, 不合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习惯,通常不应提倡,但是偶尔这种译法也能译 出脍炙人口的诗来,如前面第二章里引用过的FORTY LOVE(中年夫妇的 爱)的诗本。再如下面这首著名的诗也是用这种方法译自日语:2) old pond frog jump in water noise
一般认为,诗歌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是,诗必须译成 诗的形式,不能译成散文,否则就不能称为翻译。 “附录一”中《月夜》的第五个译本与其说是翻译, 不如说是编译或释义。 其次,诗歌翻译应以行为基本单位,并应尽量保留 原来的标点,通常不能随意合并或分拆诗行,这对 保留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翻译 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少见。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鲁迅提出来的“三美论”指“意美、音美、形美”,即“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
鲁迅强调翻译要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三美之中,意美第一,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在英译诗词和日常翻译教学中,译者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中的一个美、两个美或者三个美,使译文对仗工整、形式简洁、形神合一、赏心悦目,从而触动读者心灵,留下美不胜收的难忘印象。
CH.01 意美意境美“意美”指翻译时要将源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及其高深意境和艺术魂魄尽可能巧妙、贴切、到位地用目的语传神般再现。
“意美”是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也是翻译现代诗歌时首先要注意的方面,以给读者真切触动和启悟。
中国诗词用语凝练、含蓄、简约,音韵和谐;“意美”丰富,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与他国文化不同,中国诗词在结构和对仗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对偶、押韵方面更是独步天下,使之在韵律方面妙不可言,不可方物,简简单单十几个字就能勾画出一个唯美唯真境界,蕴含丰富的想象与韵味。
交汇相融、相映相照的“三美”客观上给翻译增添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翻译时,尽可能达到“形似”“神似”兼备,尽可能传达原诗意境、神韵和美感,举例分析如下。
例1:十里春风不如你。
直译:Ten miles of spring breeze is not as good as you;或Tenli spring breeze is inferior to you.这句诗文的两个直译显得生硬,平淡如水,毫无美感,就是一种明显的“翻译腔”,无法打动读者。
此诗句的意思是:春天十里地的风景都比不上你在我心中的美好。
中文的这个“十里”,其实是虚指,非实指。
“十里春风”指“斑斓多彩、芬芳满溢、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
若用英语直白译出这个“十里春风”,会显得非常僵硬。
我们可以对原诗句进行语言重组,提炼出其核心内涵,使译文“信、达、雅”: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fine view in spring﹙你比任何春天的景致都要美好﹚.或:Spring can’t cover the mind of missing you.﹙春天掩盖不了我对你的思念﹚或:Shall I compare you to a spring day.﹙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我应否把你和春天比美?﹚或:No matter how beautiful the spring is, you are a million times better.﹙春光再美好,也不及你的万分之一﹚或:Any beautiful scenery in spring pales in comparison to you.﹙与你相比,再美好的春色也显得暗淡无光﹚或:Your smile is just like spring breeze kissing my face.﹙你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般温柔﹚。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
文本类型理论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
根据这一理论,诗歌属于表达功能的文本,重点在于原语和原语作者,翻译时应尽量复制原文的美学特征和作者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理论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解决诗歌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的选择等。
通过研究文本类型理论,可以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期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二、文本类型理论概述文本类型理论,作为一种研究文本分类和功能的理论框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尤利乌斯克罗嫩贝格(Julius Krollenberg)首次提出。
该理论主张,文本可以根据其语言特征、内容、目的和交际情境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尤其是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性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如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
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客观、逻辑性强。
表达性文本:这类文本强调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表达,如个人日记、诗歌等。
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形式多样。
指令性文本:其目的是指导或影响读者的行为,如说明书、广告等。
语言直接、明确,具有说服力。
操作文本:这类文本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如电子邮件、短信等。
语言简洁、实用。
诗歌翻译是翻译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表达性的文本,其语言充满隐喻、象征和节奏感,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充分理解原诗的文本类型特征,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形式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节奏和分行等特征。
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再现。
译者需深刻理解原诗的情感内涵和意境,力求在目标语言中达到情感和意境的共鸣。
翻译标准和原则
B. “我听到那消息以后,”辟果提先生说,“瞒了她差不多一年。我们当时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屋顶上有蔷薇花……”
分析:上面两种译文哪一种好呢?首先我们来分析原作。这段话出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 )。为了说明辟果提(Peggotty)没有文化,说话不规范,作者使用了拼写错误(如arter,实为after)、句法错误(主谓不一致,如we was,规范的说法应是we were;形容词最高级形式错误,如the beautifullest,规范说法是the most beautiful)、用词搭配错误(如heard on it)等。第一种译文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使用了带有方言性质的词语如“俺”、“挺背”等,不规范的用语如“说不出的最漂亮”来处理,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而第二种译文用的是规范语言,虽然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但却没有体现原文的风格。
忠实有时还涉及文化问题。到底是应该忠实于译出语的文化还是译入语的文化?出于翻译不同的目的,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则。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俗语: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A.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B.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此外画面感还可以体现在人物对白之中做翻译的应该都有感受英文对白中的东西不外乎就是saidansweredaskedreppliedpuzzled这几个而且用得最多的往往是第一个翻来覆去老是说明明是问句也是说一说到底
如何学会翻译古代诗歌
如何学会翻译古代诗歌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分类教材典例阐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
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
春风又使江南岸的树木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重”,意为“以……为重”。
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用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
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6.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答案(1)“暗”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显得一片昏暗”。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互文性理论如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阐述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的体现和影响,接着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精度。
通过对具体诗歌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揭示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以期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是许多引语的汇集,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本的交互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诗歌文本不仅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和结构,还要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互文关系,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韵味。
互文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关系,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文化交流和审美享受。
互文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译者在语言的互文性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古诗英译的三美原则
译文用几乎与原词等同的字数,以意象
的叠加堆砌重新构建了原诗中秋思的意 境美。可看作比较成功的一个译例。 关于音美和形美,我们再来欣赏许渊冲 先生所译刘禹锡的《竹枝词》:
道是无晴还有晴 杨柳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
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例译文采用抑扬格六音步,形式工巧,又采用 aabb韵式,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和音美。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古诗词翻译的“三美”原则。但 应该注意,音、形、意“三美”并非鼎足三分。在 三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主张首先考虑保存原 诗的意美,其次保存音美,再次是形美。 古诗词翻译,除了要努力传递原诗词本身的音美、 形美和意美外,还有几点需要译者特别留意:
第六章 古诗词英译
【译论专题】
古诗词英译的三美原则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
表达的最高形式。表达那些思维呢?无 外乎抒情、言志和叙事。就其本质而言, 诗歌是抒情的。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 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一首豪迈雄 壮的诗, 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诗之根本为诗,就是因为它有区别于其他语 言表现形式的语言特征。比如它有谐美的音 韵、严整的格律,以及某些规定的形式。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这似乎成了译界的 一种共识。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 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诗歌翻译, 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 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持相对意见的被称为“散体派”。这一派主 张采用自由体或白描手法译诗。大家耳熟能 详的一位便是吕淑湘先生,他在《中诗英译 比录》序中指出:“以诗体译诗之弊,约有 三端。一曰趁韵……二曰颠倒词序以求协 律……三曰增删及更易原诗意义。” 诗体翻 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 弊丛生。”所以吕先生主张以散文体译诗。
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
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作者:宣菡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
在我国有很多优秀作品都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古代的诗词作品、小说等。
因此在对诗歌进行外宣翻译的时候应该要把握一定的语言特征,实现更好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诗歌翻译外宣翻译语言特征引言翻译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将我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地传播,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学体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译者们在对于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对等的现象。
与此同时,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同时要明确外宣翻译的本质是要实现宣传和推广,是要让中国的文化能够走出过门,走向世界。
一、诗歌的外宣翻译(一)诗歌的外宣翻译我国的对外宣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党和政府执政智慧的体现。
对外宣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各种政治事件的对外宣传、文学的对外宣传等,不管是什么内容,对外宣传的质量与翻译水平有很大关系。
外宣翻译是我国的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进行传播的基础,中国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和语言交际的活动,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另一种语言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文学作品的外宣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采用直译的方式,则会使得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导致语言表达比较呆板,也很难使得外国人理解我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一)诗歌外宣翻译的原则第一,准确性。
诗歌的外宣翻译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一种手段。
中国诗歌外宣翻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也会对我国外交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诗歌外宣翻译过程中加强翻译的准确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第1篇示例:诗歌翻译是一门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诗人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翻译方法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翻译方法1. 精细阅读原作:在开始翻译之前,诗人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并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意象、象征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作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2. 保持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尽量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3. 注重词语选择:诗歌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后的诗歌与原作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意义。
4. 注重语法和结构:诗歌的语法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至关重要,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5. 保持忠实于原作: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偏差,但译者仍需尽可能保持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在保持忠实的前提下,诗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魅力。
1. 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和特点,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训练:除了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诗歌翻译的能力,掌握诗歌翻译的技巧。
3. 诗歌赏析: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翻译练习外,还应该进行诗歌赏析。
通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4. 合作交流: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
英文诗歌翻译方法(赏析)
英文诗歌翻译方法(赏析)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形式对应和文本等值是翻译前及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和执行的规则。
微奈和达贝尔内给出了翻译五个解析步骤:(1)确定翻译单位(“词汇单位”和“思维单位”的组合);(2)审视原文(评估描述性、情感性和知识性内容);(3)重组信息中的元语语境;(4)评估文本的阻碍;(5)译成并修订译文。
诗歌翻译中的“形式对应”即是母语与目标语言文本体裁均为诗歌,如此能够保留文本的美感;诗歌翻译中的“文本等值”即“忠实原文”,这在诗歌翻译中是最难达成的。
我们必须认真对目标文本悉心解析,充分关注目标文本中出现的“描述性、情感性和知识性内容”,同时对文本中修辞的认读和翻译力度的拿捏在诗歌翻译中尤为重要,不然译文会意蕴全无。
The Poet Is Dead诗人,你的心跳已走远节选自William Everson 纪念诗人Robinson Jeffers长诗翻译:涂瑞志Snow on the headland,The strangely beautifulOblique concurrence,The strangely beautifulSetting of death.The great tongueDries in the mouth. I told you.The voiceless throatCools silence. And the sea-granite eyes.Washed the sibilant watersThat stretched lips kiss peace.The poet is dead.Nor will ever again hear the sea lionsGrunt in the kelp at Point Lobos.Nor look to the south when the grunion Run the Pacific, and the plunging Shearwaters, insatiable,Stun themselves in the sea.孤岛上的雪是晦涩芜杂的故事是凄美永生的场景前无古人的言辞在口腔的河床干涸我曾告知你一切你呜咽的歌喉冰冷了沉默海水浸泡过的目光冲刷窃窃私语的水饥渴的双唇亲吻万丈的宁静诗人,你的心跳差不多走远你再也无法听到海狮在灰狼角海藻丛中的嘟哝也无法面朝南方目送银汉鱼在太平洋的游走和翻腾在海洋上空剪嘴鸥群被贪得无厌击昏这首诗歌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记叙性的作品,文本中更多的是描叙性的语言,同时辅以叙事的。
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eak.
(辜正
坤 译)
可编辑ppt
13
三、扩张性翻译(expansive translation)。这 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翻译方法,最典型的是庞德 的汉诗英译本。庞德因为自己不懂汉语,只好 根据别人的解释把中国古诗译成英语。他的译 诗不仅改掉了大量原诗的意象,而且还增加了 许多译者自己对原诗的阐释,所以他的翻译已 经不是翻译,而是创作了。“附录一”里《月 夜》的第五个译本,即Hawkes的译本,也可 归入此类翻译。这种翻译方法背离了翻译的根 本宗旨,通常也不宜提倡。
可编辑ppt
17
在决定了翻译的基本方法以后,在翻译的过程中,还 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 个问题。 首先,译者必须决定诗歌的具体形式,如应 该采用格律诗还是自由诗的形式,采用何种押韵方式 等。这些都取决于原诗的形式、意境、押韵方式和译 入语有具体情况,很难一概而论。如“附录一”中 《春望》和第三个译本的形式就是译者根据原诗的意 境所作的、有点“冒险”的选择。同样,《西风颂》 的几个汉语译本的押韵方式也是译者根据具体情况作 出的选择。再如,苏格兰诗人Robert Burns的名 诗 A Red, Red Rose的两个译本中,郭沫若的译本和陈 美月的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千秋:
可编辑ppt
14
四、模仿性翻译。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译者借用原诗的 形式或思想,用译入语进行的再创作,因此也不是严 格意义上的翻译方法,前面引用的《鲁拜集》的片断 即属此类。 从这里介绍的四种翻译方法可以看出,人 们通常采用的是阐释性的翻译方法。但有时候译者也 常常采用介乎形式性翻译和阐释性二者之间翻译方法, 即在尽可能直译的基础上对译诗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或者在基本用采阐释性 翻译的基本上,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和音韵节奏特 征。换言之,有些译诗看上去更像前者,有些则更像 后者。例如:下面李白的《静夜思》的两个译本中, 许渊冲的译本显然更直译些,更接近形式性翻译,而 王守义和诺弗尔的译本则比较偏重阐释: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
刍议格律诗英译里的三美翻译原则一、引言诗歌是摹刻诗人所处的时代、寄寓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怀、具有一定体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千百年来,格律诗一直是我国诗坛主流的诗歌样式,内蕴语法、语音、语词三大体系。
语法体系即形式系统,涵盖字数、行数、句式、篇式等要素;语音体系即音韵体系,包括押韵、平仄、节奏等维度;语词体系即意境结构,以意象为主兼有形式与音韵。
格律诗在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皆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从形式上看,句式工整、语词对仗;从音韵上看,平仄相间、节奏和谐;从意境上看,平淡深远、耐人寻味,所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此外,格律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凝练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含蓄端庄的民族气质,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而汉语格律诗的英译工作任重道远。
二、译诗之桎,三美启之与其他体裁的诗歌相比,汉语格律诗因其形式、音韵和意境三方面的特殊性而更难翻译。
在形式上,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层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在音韵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和押韵方式截然不同;在意境上,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会让译者产生不同的联想和观感。
针对汉语格律诗在形、音、意方面的特殊性,我国汉诗英译第一人许渊冲先生创造性地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移植到翻译理论中来,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即形美、音美和意美。
形美,即译诗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美,即譯诗复现原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意美,即译诗再现原诗的神韵美和意境美。
三、三美翻译原则的内在逻辑和实现方式(一)内在逻辑总述三美翻译原则的三要素为形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那么这三美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笔者认为,若以人体为喻,形若骨,音似血,意如魂。
若论实现,形式之美,字行句篇;音韵之美,抑扬相间,用韵奏节;意境之美,物象为先,音形修列。
(二)形式美形式如人体骨骼,限定了格律诗写作的框架结构,在有限的篇式和句式里,格律诗的表达在结构上大多对仗工整,内容上简洁凝练,这就是格律诗的形式美,三美翻译原则中的形式美亦然。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将古代中国的诗歌和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的过程,旨在保留和传达原诗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等。
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
这包括原诗的韵律、对仗、用典等方面。
例如,在翻译唐诗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本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声韵的规律。
在传达原诗意思的也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美感。
翻译者应当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传达这种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仅仅翻译成一首普通的抒情诗。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称时,不能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妖魔鬼怪,而应当根据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进行翻译。
在翻译批评方面,应当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于翻译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者的背景和局限性等因素。
同时也要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不要过于苛刻地追求完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研究。
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而这种思想在叠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强调“三美论”,即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认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主张保留原诗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
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的音乐。
汉语热也带动着汉语古诗的英译潮流。
对比英文歌曲的翻译,汉语古诗需遵循三原则:即忠实性原则、创作性原则和“三美”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译者可选择诗歌翻译的常见的翻译形式——形式翻译、阐释翻译、扩展性翻译和模仿性翻译形式进行翻译。
诗歌翻译要保留原诗的特色及内涵,尽可能的传达给读者原诗的美学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从英文歌曲的汉译,探讨汉语古诗的英译方法及原则。
标签:英文歌曲;中国古诗;翻译方法當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式。
英文歌曲作为一种通俗音乐,得到许多人的喜爱。
音乐,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英文歌曲反映了英美等国家的文化面貌。
1英文歌曲翻译在翻译英文歌曲之前,要从整体上把握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即充分了解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
要尽量忠于原曲的创作风格、句式结构和创作手法,即歌曲翻译的忠实性。
这是英文歌词翻译的最基本的原则;其次,应尽量按照原曲的词序、语序及音域特点进行翻译,使译曲形式和内容与原曲保持一致,即歌曲翻译的自然性;再者,译者可通过多种翻译手法,如直译、意译或直译意译结合的手法进行翻译。
通过歌词、旋律、语速、语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创作出优美的译文,给听众以美的视觉盛宴,即翻译的优雅性.在翻译汉语诗歌时,译者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及“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和形美。
2.1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是歌曲翻译的最基本的原则,同时也是诗歌翻译及所有翻译的最基本原则。
忠实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忠实。
即译入语采用与源语相似的方式再现源语所传达的信息。
在翻译中力求的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选词、结构、修辞等方面的相似。
但在翻译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影响什么。
二是意义上的忠实。
即要求译入语文本内容和精神上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在表情达意上没有偏离源语文本。
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表达原作的意义,更要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
诗歌翻译技巧
诗歌翻译技巧摘要: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和汉译英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
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以多代少的特点,但并不冗余;汉语词汇则主观概括,词约义富,以少替多的特点,但并不短缺.其二,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语篇易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语篇易短。
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
认识这两种显著的差异可以英汉互译促进英语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诗歌、翻译、特点、技巧正文:翻译要讲究信、达、雅三点,当然诗歌翻译也不例外,在原则上要遵循严复先生的信、达、雅,而且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适应性原则在诗歌的翻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积极的作用。
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中。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调动目标语言的一切手段来尽力再现原文的语言特点。
(一)英语诗歌的特点(1)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押韵是诗体与其它文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押韵是语言中相同音素的重复和组合所造成的共鸣和呼应.英文诗常用的韵有①头韵(alliteration),即词首音素的连续重复,与汉语的”双声”相似(如Thomas Gray 的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一句,plowman与plods,weary 与way都形成头韵);②谐元音/腹韵(assonance),即词中重读元音的重复(如sweet与sleep, cradle与grave);③尾韵(rhyme),即词尾相同音素的重复.诗歌除了音韵美外,其有规律的轻重抑扬变化连同韵式的变化,一同构成了诗的节奏美。
英语格律诗分为诗节(stanza),诗节又分为诗行,每一诗行又分为几个音步(foot).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数个非重读音节有规律地排列构成,常见的有抑扬格五音步,扬抑格四音步,抑扬格七音步以及扬抑抑格两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等。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
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本文概述《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脉络、现状以及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诗歌翻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实践,从古代的译经事业到近现代的诗歌翻译活动,展现了中国诗歌翻译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诗歌翻译的现状,包括翻译方法、翻译质量、翻译理论等方面的进步与不足,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文章关注了近年来在翻译主体性、翻译美学、翻译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新理论如何为中国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总结了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与现状,展望了未来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促进中国诗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推动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中国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样,从古代的《诗经》《楚辞》到近现代的现代诗,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将中国诗歌翻译成外文,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中国诗歌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随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中国的诗歌开始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外传之旅。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诗歌翻译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诗歌翻译的特点在于其注重意境的传达和韵律的保持。
意境是中国诗歌的灵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并尽可能地将其传达给译文读者。
同时,中国诗歌的韵律也是其独特之处,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诗的韵律美,使译文在形式上也尽可能接近原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og jump in water noise
精品
现代汉诗的英译也有同样的情 况: 4)
七 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 照 毛 泽 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第十四章 汉英 诗歌的对译 7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 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 峰。 The Fairy Cave evening/ color/ vast dar k blue/see/ strong/ pine tree disorder/ cloud/ fly/ ferry/ still/ with easy nature/ birth/ one/ i mmortal/ cave limitless/ wind/ light/ at/ dang er/peak这种翻译方法通常不宜提倡。
精品
第四,诗歌不是“看”的,而是“读”的,因此诗的 语言必须具有音韵美,应该能够上口,它的文字能让 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听得懂。英语的诗歌是这样,汉语 的诗歌也是这样。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古代 诗词是这样,郭沫若、徐志摩、舒婷、北岛等人的现 代诗也是这样。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要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译者过多地拘泥于译诗 的文学性,忘记了译诗必须上口这一基本原则,译出 来的诗读不出,听不懂。
精品
如《月夜》的第二个译本将原诗的八行译为十行, 《春望》的第二个译本把八行诗译成十六行,第三个 译本不但增加了诗行,而且还在字的排列上打乱了原 诗工整的形式,用“破碎”的形式表达了“国破山河 在”的意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的尝试。英诗汉译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也许和汉语文字的精悍凝炼有 关。但是,由于汉英句法的差异,在词序上作一些调 整是可以接受的。如“附录一”中雪莱的《西风颂》 王佐良的译本就把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和第二节的第一 句对调了一下;江枫的译本则把第三节第一行中的 wintry beds(有翅的种子)提前到了第二节的第二 行。
精品
再如《鲁拜集》(Rubaiyat)的英译本中有如 一节:
The ball no question makes of Ayes and Noes, But Here or There as strikes the Player goes; And He that toss’d you down into the Field, He knows about it all—He knows—
精品
一般认为,诗歌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是,诗必须译成 诗的形式,不能译成散文,否则就不能称为翻译。 “附录一”中《月夜》的第五个译本与其说是翻译, 不如说是编译或释义。
其次,诗歌翻译应以行为基本单位,并应尽量保留 原来的标点,通常不能随意合并或分拆诗行,这对 保留原诗的风格和韵味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翻译 实践中,诗行的增减并不少见。
HE KNOWS!
(Edward Fitzgerald 译)
精品
这节诗的波斯语原文描写的是中世纪波斯 的一种马球游戏,Fitzgerald 将这个意象改 为足球运动,后来黄克孙把它改成了围棋:
眼看乾坤一局棋,
满枰黑白子离离。
铿然一声成何劫,
惟有苍苍妙手知。
精品
毫无疑问,汉语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 与意象两个方面与原诗已相距十万八千 里。黄克孙把这种翻译方法称为“衍 译”(derivative translation),但问题 是,这个威士忌的瓶子里装的已经是茅 台了,其酒固然香醇,但是瓶上的标签 恐怕必须换掉了。换言之,它已经是借 用别人思想的一种创作,而不是翻译 了。
精品
第三,诗歌的翻译应尽量保留原诗中重要的意 象,因为诗人通常是用意象来表示他的深层意 义的,如把rose (玫瑰)译为“牡丹”,必 然会破坏原诗的意境。
美国庞德把中国诗歌译成英语时,改变了 原诗中大量的意象,有人因此有人说,他的译 诗与其说是中国诗歌的英译,还不如说是优秀 的英语诗歌。但是他无心插柳,想不到竟因此 创立了英语的意象派诗歌,这是另外一回事。
精品
这种现象甚至在名家的译作里也时有所见。例如《西风颂》 第一节第一行中的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王佐 良和江枫分别译为“你把秋气猛吹”和“秋之实体的气息” 就明显不如施颖洲的“你秋天的生命”来得自然妥贴;本诗 第三节第一行中的winged seeds江译的“有翅的种子”和 施译的“带翅的种子”,听起来有点生硬别扭,不容易理解, 不如王译的“让种子长翅腾空”符合汉语的习惯;再如,本 诗第二节第一行的几个很普通的颜色词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江译的“蔫黄,魆黑,苍白, 潮红”和施译的“黄的、黑的、苍白的、瘵红的”也远不如 王译的“黄绿红黑紫”简明易懂,朗朗上口。 总之,译诗 应该有诗的形式,诗的韵律,在忠实原诗的意义的基础上, 充分反映原诗的美学追求;同时,译诗应该朗朗上口,明白 易懂,不然就违背了诗歌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