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草原(相关资料)(3)
《草原》的教案
![《草原》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1200b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b.png)
《草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草原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了解著名草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重要草原动植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能够描绘草原的特点和景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能够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草原美丽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草原的概念和特点:a. 草原的定义和分类;b. 草原的地理分布和范围;c. 草原的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草原生态系统:a. 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b. 草原动植物的特点和适应性;c. 草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和重要作用。
3. 著名草原地区的介绍:a. 亚洲草原:蒙古草原、哈萨克斯坦草原等;b. 欧洲草原:欧洲大草原、罗曼尼亚草原等;c. 澳洲草原:澳大利亚草原、新西兰草原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2. 情景模拟:设计草原生态系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植物角色,体验草原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
3. 图文结合:使用多媒体和教材上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草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4. 组织实践: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草原地区,观察和记录草原的动植物,体验草原的风土人情。
5. 教师讲解:简明扼要地介绍草原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向学生传授草原地理知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草原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和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草原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介绍草原的概念、分类和地理分布等基本知识。
3. 特点分析(15分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草原的特点,如植被类型、气候特点等。
草原 说课稿
![草原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4624e2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b.png)
草原说课稿引言概述:草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草木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草原的漂亮和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本文将从草原的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保护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草原的地理特征1.1 草原的分布范围:草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
1.2 草原的气候条件:草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但相对湿度较高,气温变化较大,日照充足。
1.3 草原的土壤特点:草原的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适合草木的生长,并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
二、草原的生物多样性2.1 草原的植被类型:草原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包括高大的禾草、矮小的短命草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2.2 草原的动物种类:草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如牛羊、鹿类和狼类,以及各种鸟类和昆虫。
2.3 草原的生物适应性:草原的植物和动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忍受干旱和寒冷的气候条件,同时也能抵御风沙和火灾的侵袭。
三、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3.1 草原的水源涵养功能:草原的植被能够有效地保持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维护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3.2 草原的碳汇功能:草原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缓解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3.3 草原的生态平衡维护功能:草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生态平衡,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草原的保护措施4.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草原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
4.2 推广科学种植和放牧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和放牧方式,提高草原的可持续利用率,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
4.3 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参预: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草原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预草原保护活动。
结论:草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暑假自学课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暑假自学课](https://img.taocdn.com/s3/m/9a41c04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4.png)
第1课草原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并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抄写下来。
4.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5.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学会运用。
一、课文内容解读。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二、相关资料。
奶茶:奶茶原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至今最少已有千年历史。
自元朝起传遍世界各地,目前在中国、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奶豆腐:又叫奶干,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
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
形状类似普通豆腐,但不是豆腐。
因像豆腐而得名。
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
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
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
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鄂温克: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精选
![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572705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9.png)
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草原》一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老舍先生在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草原美景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哪些内容。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学到的优美词句。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仿写。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草原2. 主要内容:(1)课文生字词(2)课文主要内容(3)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仿写一段话。
2. 答案:(1)略(2)例: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草原主要内容
![草原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dec202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6.png)
草原主要内容引言草原是指地表植被以草为主的广阔地区,在世界上广泛分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草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草原的主要内容,包括草原的定义、类型、特点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等。
定义和分类草原是指地表植被以草本为主的生态区域,通常由矮草、长草和根系发达的草本植物组成。
根据气候条件和植被特点,草原可以分为干草原、湿草原和高寒草原等不同类型。
•干草原:位于气候干燥地区的草原,通常降水量较少,草本植物适应干旱条件。
例如,蒙古草原就是干草原的典型代表。
•湿草原:位于气候湿润地区的草原,降水量较多,土壤潮湿,草本植物繁盛生长。
例如,美国中西部大草原就是湿草原的典型代表。
•高寒草原:位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的草原,气温低,降水少,大部分是苔原植被和高山草甸。
例如,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就是我国的典型代表。
特点和生态功能草原具有以下特点和生态功能:1.植被丰富:草原植物种类繁多,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共同构成了草原丰富的植被景观。
2.土壤肥沃:草原植物的根系发达,有助于锁定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使土壤更加肥沃。
3.生物多样性:草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拥有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例如,北美大草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物种最丰富的草原之一。
4.气候调节:草原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能够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保持气候稳定。
5.碳储存:草原是重要的碳储存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碳元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草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环境问题,包括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1.合理利用:制定合理的草原资源利用政策,加强对草原的管理和保护,保证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2.植被恢复:通过人工增加植被覆盖和植被恢复,修复受到退化和沙化的草原地区。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2b7c3d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5.png)
《草原》说课稿《草原》说课稿1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
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
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
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
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总复习资料(1-27课)(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总复习资料(1-27课)(7页)](https://img.taocdn.com/s3/m/75bc9b19af1ffc4ffe47acf2.png)
第一单元1.《草原》《草原》一文记叙了(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从而表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丁香结》《丁香结》一文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要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人生感悟。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抒发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西湖(忽雨忽晴的变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奇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花之歌》《花之歌》借清新的花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儿(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
诗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蕴含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哲思,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草原》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原》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0698a8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0.png)
《草原》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草原》这篇课文;(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原景观和民族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草原资源的意识;(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草原》的朗读和理解;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3. 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原景观和民族文化的探讨;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草原》这篇课文;(2)学生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原景观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原景观和民族文化的理解;(2)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草原的特点和重要性。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草原》;(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和短语;(2)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交流。
4. 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原景观和民族文化的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草原景观;(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草原景观的特点和民族文化;(3)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草原》,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2. 学生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段话;3. 学生思考一下,如何保护草原资源,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草原》小学五年级语文
![《草原》小学五年级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d604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b.png)
草原简介草原是指广袤无垠的草地,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地区。
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草原不仅是动植物的家园,也是人类独特的生产生活场所。
本文将介绍草原的特点、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草原的关系。
草原的特点草原一般位于内陆地区,呈现广阔的草地景观,其特点如下:1.植被:草原的主要植被为草本植物,草原上的植物一般较矮小,适应干旱和寒冷的气候条件。
2.气候:草原气候一般干燥,降水较少,特别是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温差较大。
3.动植物资源:草原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宝库,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在草原上生息。
草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草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物种的繁衍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1.保护土壤:草原的植被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2.控制气候:草原植被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调节气候变化。
3.维持水循环:草原植被具有保水功能,能够吸收雨水并储存,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经济价值草原对人类的经济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1.畜牧业: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场所,提供了丰富的牧草资源,支撑了草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
2.旅游业: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旅游业成为草原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3.草原资源的开发:草原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油气等,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类与草原的关系保护草原的重要性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合理利用: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草原资源的经济价值,但同时也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草原保护:人类应该积极参与草原保护活动,保护草原的植被、动物和土壤,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
人类活动对草原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1.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
2.过度开发:过度开发草原资源,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可能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草原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草原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6b286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1.png)
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词语。
1.会写“毯、玻”等9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课件。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播放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天堂》。
(出示课件2)设计意图: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草原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草原)对,是草原。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草原》这一课。
(板书:草原)(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辽阔的大草原。
3.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春华秋实》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2)写作背景。
六十多年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可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理解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出示课件4、5)翠色欲流: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出来似的。
欲流,快要流出来。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5b082d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5.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精读课文《草原》,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和《语文园地四》的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但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教学难点: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草原》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口语交际和写作的素材:学生生活中的心爱之物。
3.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草原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草原》。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草原》,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接着,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心爱之物,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心爱之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语文6年级部编版草原课件
![语文6年级部编版草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c680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3.png)
语文6年级部编版草原课件导言本篇文档是针对语文六年级部编版草原课件的编写,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课件涵盖了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草原课文内容,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草原的特点、文化和草原生活。
一、草原简介草原是大面积以草为主要植被的自然景观,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我国的草原分布广泛,涵盖了广大的地域,北方的内蒙古、新疆以及西藏等地都有著名的草原地带。
1. 草原的地理特点•广阔的面积:草原通常面积巨大,草原的辽阔视野给人以宽广的感受。
•气候条件:草原地区通常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植被的种类,主要以草类植物为主。
•物种多样性:尽管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但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例如,游牧民族常常养殖牛羊等家畜,草原的动物种类也较为繁多。
2. 草原文化•游牧生活:草原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他们过着以放牧为生的生活。
他们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大草原上,形成独特的草原文化。
•蒙古包:草原上的居民通常居住在特殊的帐篷——蒙古包(也称为“包子”。
这种帐篷的搭建结构独特,能适应草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二、草原的美1. 草原的四季变化草原的四季变化十分明显,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
春天,草原上的鲜花盛开,给人以希望和生机的感觉。
夏天,碧绿的草原延绵无垠,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觉。
秋天,草原的颜色逐渐变为金黄色,在阳光的映照下,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冬天,草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给人以纯洁和安静的感觉。
2. 草原的生物多样性草原是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家园,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如羚羊、黄牛、马等。
同时,草原上还分布着多种植物,如牧草、野花等。
三、草原生活的故事1. 草原上的孩子草原上的孩子成长在这片自然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城市里的孩子有所不同。
他们通常与家长一起放牧,学习如何照料牛羊。
他们在草原上奔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d93e8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5.png)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问题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草原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引导学生关注草原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草原相关资料、图片;(2)草原生态问题案例;(3)保护草原的相关政策法规。
2. 学生准备:(1)预习有关草原的知识;(2)收集草原相关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美景;(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草原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3. 课堂讨论:(1)探讨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如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2)分析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方法,如科学养殖、生态修复等。
4. 案例分析:(1)呈现草原生态问题案例,如我国草原退化现状;(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草原的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问题,培养保护草原的意识;(2)谈论保护草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列举自己能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的实际行动;2. 调查身边人对待草原保护的态度,了解社会对草原保护的关注程度;六、教学延伸:1. 开展草原生态环境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的魅力和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草原复习资料
![草原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97af8d9b9f3f90f76c61b83.png)
1、草原复习资料作家介绍:老舍,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的胸怀。
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课后练习:1、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内蒙古草原的空气清鲜,天空晴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翠色欲流。
蒙古族同胞非常热情好客,他们住蒙古包,吃手抓羊肉和奶豆腐,喝奶茶,能歌善舞。
)2、体会重点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作者将草原比作一幅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让人赏心悦目。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用拟人的手法更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襟带,就像彩虹,这样比喻形似且神似。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六年级《草原》知识点归纳总结
![六年级《草原》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851b2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e.png)
六年级《草原》知识点归纳总结在草原上,广阔的土地,茂密的牧草和美丽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草原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有一些特别的地理特征和动植物物种。
以下是六年级《草原》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草原的定义和特征草原是指植被主要由野生草本植物组成的地区。
其特征包括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牧草、低矮的植被、多样的动植物物种等。
草原通常位于风力较强、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
二、草原的地理分布草原分布广泛,包括世界各大洲的不同地区。
著名的草原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边缘草原、南美洲的巴西南部草原、北美洲的大草原、欧亚大陆的大青草原等。
三、草原的生态环境1. 气候条件:草原地区由于降水相对较少,通常具有干旱和寒冷的气候条件。
这些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草原地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2. 土壤特征:草原的土壤通常肥沃,富含养分,有利于牧草的生长。
草原上的土壤还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适合植物的根系生长。
3. 牧草资源:草原地区生长着丰富的牧草,例如羊草、狼尾草、针茅等。
这些牧草为当地的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
四、草原的动植物资源1. 植物物种:草原上生长着多种野生草本植物,例如芦苇、马鞭草、高丛雀稗等。
这些植物为当地的食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 动物物种:草原上栖息着众多的动物物种,例如羚羊、斑马、狼、鹰等。
其中一些动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草原的特殊环境中生存繁衍。
五、草原的地理意义和保护措施1. 地理意义:草原对于维护气候平衡、保护水源、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草原还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和旅游景点,对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也有积极意义。
2.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应加强草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控制过度放牧等行为也是草原保护的重要措施。
六、我对草原的感受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我曾有幸在研学活动中亲身体验了草原的美丽和宁静。
草原课文ppt课件五下
![草原课文ppt课件五下](https://img.taocdn.com/s3/m/ee2285b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a.png)
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01意义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良性循环,保障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永续 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绿色 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完 善政策法规等。
草原上的民族舞蹈
总结词
草原上的民族舞蹈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是人们庆祝丰收、欢庆节日、表达情 感的重要方式。
详细描述
草原上的民族舞蹈形式多样,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感强烈。常见的舞蹈有“圈舞 ”、“踏歌”等,人们在舞蹈中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
04
草原上的旅游资源
实践案例
介绍国内外草原可持续发 展的成功案例,如某地区 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推广有机农业等。
草原的未来展望
面临的挑战
前景展望
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等对 草原生态系统的压力持续加大。
展望未来草原生态系统的美好前景, 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 性丰富等。
展望方向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 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 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探索草原可 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05
草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草原的退化与保护
退化原因
过度放牧、采矿、城市化等人为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遭 受破坏,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加剧。
保护措施
实施禁牧、轮牧制度,限制放牧数量,推广草畜平衡理念 ;加强草原执法监管,打击非法采矿、砍伐等行为;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加强草原生态教育。
案例分析
02
草原上的动植物
草原上的植物
六年级上册草原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草原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a4450c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6.png)
六年级上册草原课堂笔记一、地理知识草原是指植被以草为主的广阔平原地带,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类型。
草原分布广泛,包括草原气候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等。
我国拥有广袤的草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
二、草原生态系统1. 植被草原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包括禾本科、豆科、百合科等多种草本植物。
草原植物的特点是根系发达、叶片狭长、适应干旱、寒冷等极端环境条件。
2. 动物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丰富的动物群落,包括草食动物、食肉动物、鸟类和昆虫等。
草食动物主要以草为食,如羊、牛、马等。
食肉动物则以草食动物为食,如狼、狐狸、猞猁等。
草原还是候鸟的栖息地,每年春秋季节都会有大量的候鸟迁徙经过草原地区。
三、草原文化草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民族保留了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
草原文化以牧民生活为主题,展现了草原上奔放自由的民族精神和豪情壮丽的景色。
1. 游牧生活草原民族主要以养殖业为生,过着游牧生活。
他们以牛、羊为主要的家畜,根据季节的不同,迁徙到不同的草原地区放牧。
游牧生活让他们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
2. 民俗风情草原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舞蹈和音乐。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如蒙古袍、帽子等,哈萨克族则以装饰华丽的刺绣袍为特色。
他们的舞蹈和音乐多是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草原旅游草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草原旅游可以欣赏广袤的草原美景,体验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1. 草原露营在草原上露营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清晨,可以听到牛羊的悠扬叫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夜晚,则可以仰望星空,聆听草原上的民歌,领略文化之美。
2. 骑马探险草原上的马匹是草原民族的重要伙伴,骑马探险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可以驰骋在宽广的草原上,感受草原奔放的气息,体验牧民的生活方式。
五、草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六年级草原课文笔记
![六年级草原课文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2f8aa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3.png)
六年级草原课文笔记一、背景介绍草原是我国北方地区广袤而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蒙古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六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关于草原的课文,通过描述草原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加了解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二、草原的特点草原是一个辽阔而平坦的地形,通常没有高山和河流,而是被茂密的草原植被所覆盖。
在夏季,草原的草木茂盛,郁郁葱葱;而到了秋季,草原的色彩会逐渐转变为金黄色,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在草原上,还分布着许多湖泊和沼泽地,这些水源为草原上的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
三、草原上的动植物世界草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在草原上,我们可以看到快乐的牛羊在草地上嬉戏,它们是草原上常见的牲畜。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物,如骆驼、马和麋鹿等,它们适应了草原的环境,并且给人们带来很多快乐和希望。
草原还是各类野生动物的家园。
在草原的深处,藏着狼、狐狸、野兔等这些灵动而聪明的动物。
不仅如此,草原上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草木,如牧草、蒿草、野花等,它们为动物们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
四、草原上的人们草原上的人们以游牧和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蒙古包中,这是一种圆顶而且非常结实的帐篷。
蒙古包里面有家庭的一切生活用品,装饰着独特的蒙古族图案。
人们常常骑着马匹在草原上驰骋,操练着各种技巧。
马匹对于草原上的人们来说意义重大,它们不仅可以用来代步,还是他们进行狩猎、对抗敌人的重要伙伴。
草原上的人们还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他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意为“娱乐”),人们在这个节日中唱歌、跳舞、进行赛马、摔跤等,共同欢庆丰收和美好的生活。
五、草原的意义和保护草原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草原上的植被可以减少风蚀、保护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而且,草原上的草木还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缓解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和环境破坏,草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草原的教案反思范文
![草原的教案反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ef667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6.png)
草原的教案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学会观察和描述草原植物的生长特点、动物的生存方式。
(3)了解草原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草原相关资料。
(2)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增强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 草原植物的生长特点、动物的生存方式。
3. 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草原植物的生长特点、动物的生存方式。
(3)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2. 教学难点:(1)草原植物的生长特点、动物的生存方式。
(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主动获取草原相关知识。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美景。
(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哪些了解?草原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如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草原植物的生长特点、动物的生存方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4. 探究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草原,记录草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草原。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绘制一幅草原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有关草原教案七篇
![有关草原教案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794a0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d.png)
有关草原教案七篇草原教案篇1教学准备:CD音乐、CD机、练功服教学目的:了解蒙古族人的性格,习俗,生活环境,以及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进而掌握该民族舞蹈,达到自如展示教学难点: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教学过程: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6、强调基本位置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10、学生单独展示教学内容:硬肩、提压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马手、小马步、吸跳步、骑马步作业: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草原教案篇2一、说教材《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__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__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__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草原
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
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
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
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位置: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
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大草原上。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
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
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
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
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
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
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
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
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锡林郭勒大草原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
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
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乌兰察布大草原乌兰察布大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四周,交通十分便利。
有许多大型度假村和旅游中心,其中格根塔拉是我区规模最大的草原旅游点。
鄂尔多斯大草原鄂尔多斯大草原属半荒漠草原,响沙湾是游人滑沙、乘骆驼游沙漠的好地方。
这里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墓而驰名。
鄂尔多斯歌舞者衣着装饰华丽,这里的祭祀活动礼仪隆重,元代宫廷“诈马宴”非常独特。
阿拉善大草原阿拉善大草原为荒漠草原,中国最著名的“骆驼
之乡”。
在这里可乘骆驼深入沙漠,探访额济纳胡杨绿洲和神秘的“黑城子”,品尝烤驼峰、烤全羊。
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煤、铁、稀土等,适合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工业发展。
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
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