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供参考)

合集下载

化学九年级上3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3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3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了三个单元的知识点,分别是“物质的分子构造与性质”、“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

下面将按照这三个单元依次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子构造与性质1. 原子与分子: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最小的粒子是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分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2. 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稳定结构,其中最常见的是共价键,即两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来互相结合。

3.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分子内部原子的种类、数量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比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力的强度以及分子的极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如沸点、溶解性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指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等。

元素通过原子的质子数来区分,每一个不同的质子数对应一个元素。

2. 元素符号:为了便于书写、表示和记忆,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独特的元素符号,由元素英文名或拉丁名的第一个或几个字母组成,比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纯物质,比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往往与组成化合物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有关。

三、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改变。

化学反应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反应物在左边,产物在右边,中间用箭头相连。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反应条件。

3.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吸收能量,如融化、蒸发等;放热反应则是指反应过程释放能量,如燃烧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如物态变化、溶解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如燃烧、腐蚀等。

3.能量与物质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转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发生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反应条件等。

3.平衡反应与反应速率-平衡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反应。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四、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性质-酸:味酸、导电、腐蚀金属、变红蓝花色指示剂等。

-碱:味苦、导电、具有刺激性气味等。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通常为:酸+碱→盐+水。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五、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性质-密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熔点低、良好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2.非金属的性质-密度小、易脆、导电性差、不良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通常会生成离子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等。

六、物质的保存与转化1.物质的保存定律-物质的质量在封闭系统中,在物质发生变化过程中总是保持不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形象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O、Si、Al、Fe。

②空气中前四种气体:N₂、O₂、稀有气体、CO₂。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H⁺、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如OH⁻、Cl⁻)。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电荷数是1时,1省略不写。

离子带1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

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离子的带电情况,也表示离子是由什么元素形成的。

如:Mg²⁺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是由镁元素形成的。

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原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分为强离子和弱离子。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氧气(O₂)、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等。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如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由Na₂和Cl₂构成,硫酸铜(CuSO₂)由Cu²₂和SO₂²₂构成。

2. 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之间有间隔,间隔大小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氢原子除外,它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 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3. 电子排布: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1.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0℃6,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原子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结构模型图2、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3、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一」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KClO3、KCl、Na2CO、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上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笔记

九上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笔记一、化学式与化合价1. 化学式(1)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纯净物都有一定的组成,都可用一个确定的化学式来表示其组成。

有些物质的组成比较复杂,为准确表达这种物质的组成,人们就引入了化学式。

化学式不仅表示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还表示这些元素在物质中所含的份数。

(2)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 表示一种物质;b.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3)注意事项①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纯净物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物质永远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理消失。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③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化学式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纯净物中分子个数的数量。

2. 化合价(1)化合价的含义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且正负号在前、数值在后。

如硫元素在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S$。

(3)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牢记常见元素化合价。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1.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计算时首先要确定相对分子质量,然后确定各元素的质量比。

解题关键找准隐含在题中的两个关系:一个是某种物质或元素的原子个数,另一个是有关物质组成的式量关系。

解题时要注意计算格式规范: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总和;某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某元素的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计算时要把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注意统一单位,同时注意解题格式规范,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题目中的数据保持一致。

如:求2个铁原子、3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5个氮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

2.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计算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先确定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确定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后将各数值相加即可求出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混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先分别求出组成该混合物的各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然后再把它们的数值相加即可求出混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

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

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
新学期既是连续学习新知识的调整期,也是补缺补差的
挽救期和牢固提高的特别时期。

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了
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分子
1、看法: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相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色: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③:分子间有缝隙 (物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原子
1、看法: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相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②:原子也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注: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由原子构成,其他物质都能够为由
分子构成
2、特色:与分子相同
总结:
1、分子和原子不比较大小
2、分子和原子的差异:①看法不相同
②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够再分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①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不用然构成分子,它能够直接构成物质)
② 特色相同
③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若分子不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若分子发生改变则为物理
变化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相同种分子构成
的物质叫混杂物
小编为大家供应的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
了吗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检验(1)【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①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实验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

③应用于检验氧气的存在: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装的是氧气。

【特别注意】氧气是不可以燃烧的。

讨论:现桌上有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如何区别?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现象关于氧气性质的几个实验如下所示:物质的颜色、状态燃烧现象反应表达式注意事项木炭(黑色固体)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燃烧;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氧气→二氧化碳夹木炭的坩埚钳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硫(淡黄色固体)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氧气→二氧化硫硫的用量不能太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镁(白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镁+氧气→氧化镁铁(银白色固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产生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在集气瓶底部预先装有少量的水或者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使集气瓶炸裂石蜡比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产生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由以上实验得出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2)氧气具有氧化性,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3)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更剧烈。

即氧气具有助燃性。

(4)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如铁、铝。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电子:- 带负电,存在于原子的外围,按能量级分层排布。

4. 元素:- 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6. 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同位素:-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定义:-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2. 离子键:- 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3. 共价键:- 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偏电性分子。

5. 非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均匀分布,分子无偏电性。

6.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海”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反应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6. 酸碱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 由单一类型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4. 氧化物:- 只含有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5. 酸碱盐:- 根据其离子种类,可分为酸、碱和盐。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一」(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二」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三」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包括密度、硬度、酸碱性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1.按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天然物质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等,如石油、木材、铁矿石等;人工合成物质是通过人工手段制备的,如塑料、合成纤维等。

2.按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金属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3.按物质的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排列有序;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相对有序;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间距较大,无序运动。

4.按物质的状态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状态的改变,如溶解、融化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性质1.密度: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单位是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可以用于区分物质,密度大的物质通常比密度小的物质更重。

2.硬度:硬度是物质抵抗外力的能力。

常用硬度尺度是莫氏硬度,以从1到10的数字表示物质的硬度,其中10表示最硬的物质,如金刚石。

3.酸碱性:物质可以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

酸性物质会溶于水产生氢离子(H+),如盐酸(HCl);碱性物质会溶于水产生氢氧根离子(OH-),如氢氧化钠(NaOH);中性物质既不产生氢离子也不产生氢氧根离子,如水(H2O)。

4.燃烧性:物质的燃烧性是指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特性。

可燃物质会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热和光,如木材、石油等;不可燃物质不能在氧气中燃烧,如金属、石蜡等。

5.溶解性:溶解性是指物质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性好的物质能够充分溶解于溶剂中,如食盐;溶解性差的物质不能很好地溶解于溶剂中,如石蜡。

三、物质的变化和应用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供参考)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供参考)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考点一] (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映: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化学方程式:2H 2O通电2H 2↑+ O 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E.查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转变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二、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3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通电2H 2↑+O 2↑3、氢气一、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的地方);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式:用氢气吹香皂泡,假设香皂泡上升,那么密度比空气小 二、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点燃2H 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必然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需验纯。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一、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需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依照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假设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假设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二、物质分类的步骤点燃通电通电 电解水口诀:①依照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依照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依照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课题2 分子和原子[考点一]、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一、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二、由原子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考点一] (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化学方程式:2H 2O通电2H 2↑+ O 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3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通电2H 2↑+O 2↑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点燃2H 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课题2 分子和原子点燃通电通电电解水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①某某分子由某某原子和原子某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个分子某某由几个原子某某和几个原某某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考点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3 水的净化[考点一]、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考点二]、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1、沉淀(吸附沉淀):试剂:明矾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 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3、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蒸馏的装置:见书图3-21和3-22各种静化方法除去的杂质的种类[考点三]、硬水与软水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例:开水2.鉴别方法:可以用肥皂水鉴别,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课题4 爱护水资源一、水资源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考点一]、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

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考点二]、水污染 A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氢气(H 2)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2H 2O 点燃前,要检验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因此当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

应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化铜△铜 + 水 化学方程式:H 2 + CuOCu + H 2O 氢气“早出晚归”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 2、C 、CO )3、氢能源 三大优点: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点燃△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混合物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纯净物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质氧化物 H 2O CuO CO 2酸 HCl H 2SO 4 HNO 3无机化合物 碱 NaOH Ca(OH)2 KOH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第一节 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101kPa 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

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实验现象】①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8:1。

②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①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 2O2H 2↑+O 2↑;②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物质的分类第二节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物质混合物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酸、碱、盐、有机物盐 NaCl CuSO 4 Na CO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