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第一章》

合集下载

老子第一章阅读感悟

老子第一章阅读感悟

老子第一章阅读感悟人生苦短,岁月如梭。

在这繁忙的都市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困惑。

然而,在阅读《老子》第一章后,我豁然开朗,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老子》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作为开篇,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道,是古代哲学家们探索人生和宇宙的核心概念。

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是一种无法准确描述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代人时常追求的完美和绝对真理。

然而,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我们无法用言语和概念来准确地把握它。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并不需要一定有确切的答案,我们更应该通过思考和体验去感悟其中的道理。

在阅读《老子》的第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道”的存在。

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人生的指引。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追求物质和名利的过程中,总是感到空虚和迷茫。

而当我开始放下执念,静下心来,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老子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我们追求的名与利,与我们的内心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联系。

只有当我们超越物质欲望,回归内心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阅读《老子》第一章,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常常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感到愤怒和不满。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接受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化解困难。

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平衡和内心的安宁。

通过阅读《老子》第一章,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是一种无法准确描述的存在。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接受事物的本来面貌,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老子》第一章给予了我许多启示。

它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并指引我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7篇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1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

《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

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

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第一章最精辟心得感悟大全2《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老子》全文-拼音版全文

《老子》全文-拼音版全文

《老子》【第dì一yī章zhānɡ】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第dì二èr 章zhānɡ】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wù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盈yí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后hòu 相xiānɡ随suí。

《老子》一章文言文翻译

《老子》一章文言文翻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文言文翻译:道是可以被表达的,但那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是可以被称呼的,但那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的状态是宇宙的起始,有名的是万物的根源。

因此,保持无欲的心态,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保持有欲的心态,可以观察到道的界限。

这两者,虽然同出一源但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玄妙。

玄妙之极,是所有奥妙的总门。

在这句话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和“名”这两个概念。

他认为,道是可以被表达的,但那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因为道是变化无常的,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

同样,名是可以被称呼的,但那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因为名只是对事物的一种标识,无法完全概括事物的本质。

老子接着指出,无名的状态是宇宙的起始,有名的是万物的根源。

这里的“无名”和“有名”是对立统一的,无名代表着宇宙的原始状态,有名则代表着万物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应该保持无欲的心态,以观其妙,即通过观察宇宙的原始状态,领悟道的奥妙。

而“常有欲,以观其徼”则意味着,在万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保持有欲的心态,以观其徼,即通过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领悟道的界限。

这里的“欲”并非指贪婪的欲望,而是指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老子认为,无名和有名这两者虽然同出一源,但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玄妙。

这里的“玄”指的是深奥、神秘,而“玄之又玄”则意味着更深奥、更神秘。

这种深奥、神秘的状态,是所有奥妙的总门。

总之,老子第一章强调了道的无常性和变化性,提出了无名和有名这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并教导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保持无欲和有欲的心态,以观其妙和观其徼,从而领悟道的奥妙和界限。

这一章节为《老子》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第一章

《老子》第一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5篇范文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5篇范文

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5篇范文道德经第一章的读后感500字1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

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

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精选5篇)

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精选5篇)

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精选5篇)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及感悟精选篇1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

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

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

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

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

读后感·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

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公元前6世纪华夏社会,先秦思想家老子,所总结并形成的国祚之根本理论,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道家学说 Thoughts,中国有“百家争鸣,儒家为先”的说法,但一般历史学家认为,先秦的集大成者是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

老子思想以道德和仁政为主,强调“自然而然”,其《道德经》之内容,不但是阐述了其原则性观念,而且还深刻反映老子追求淡泊、和谐、安定和安宁的心态。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門。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译文:大道可以言传,但不是完全可以言传的。

有名无名,是天地之始,用名有名,就是万物之源。

所以,常无欲,以慕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二者,同出而异名,称之为玄,那玄等离玄再玄,众妙之门。

老子思想传承了自古无罪的天道,思维自然,行事仁义,去除偏激苛求,保正和谐。

其精妙之处在于对人生、道德观念的正确把握,无限深邃,沉稳而质朴,实质上浇灌着华夏文明的生机,巍然屹立在思想的世界文化殿堂。

老子清晰地揭示了天道自然的客观规律,表明宇宙万物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协调运行,其取名为道,可类比于现代节能技术里的“恒量”,倡导人们要紧密贴近自然,按照自然法则行事,以回归原始的本性生活。

老子说,“君子尊贤而容众,以道制欲,以威御不肖,从美抑坏,忘言以待之”,用道德规范来抑制人的贪欲,以悬空的责任来把握人的聪明智慧,使人们能够学会遵守自然中运行的客观规律,实现“顺其自然”去服从大道,实践“道行天下”去伟大幸福。

老子思想以其独特的。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便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

初读这一章,只觉得玄之又玄,难以捉摸。

但当我放下书,静下心来,仔细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仿佛在这看似晦涩的语句中,找到了一些关于生活的真谛。

就拿我前段时间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来说吧。

一开始,我觉得骑自行车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不就是两个轮子,脚一蹬,掌握好平衡就走呗。

可当我真正骑上那辆自行车,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小心翼翼地坐在车座上,双手紧紧握住车把,脚刚一离地,车子就开始左摇右晃,仿佛在跟我作对。

我心里那个紧张啊,生怕自己摔个狗啃泥。

这时候,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车子。

这时候,我想起了“道可道,非常道”。

我意识到,骑自行车这件事情,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的,那些所谓的“技巧”和“方法”,真正实践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别人能跟我说的,能教我的,都不是真正的“道”,只有我自己亲身去体验,去摸索,才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道”。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不再去想那些别人告诉我的技巧,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车子的反应。

我试着轻轻地蹬脚踏板,感受车子的速度和平衡。

当车子开始往左边倾斜的时候,我就稍微把车把往右扭一点;当车子要往右边倒的时候,我就赶紧往左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无数次地摔倒。

每次摔倒,我都疼得龇牙咧嘴,心里也有过放弃的念头。

但是一想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学骑自行车,我就又咬咬牙,站起来继续。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能骑出一小段距离了。

虽然还是摇摇晃晃的,但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我开始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那种一点点掌握新技能的成就感。

这时候,我又想到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我还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它对我来说是“无名”的,是一种未知的、神秘的存在。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道德经,又称《老子》或《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典籍。

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的言辞,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作,简洁而富有哲理,下面是我对这章的感悟和体会分享。

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和“名”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一切存在的源头,是无形无物的本体。

而“名”则是有形有质的外在现象,是对事物的定义和分类。

老子强调,只有去除了名与形的执著,才能接触到真正的道。

对于这一思想,我深有感触。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各种标签和定义所束缚,过分追求名与形的表象,而忽略了事物背后的本质。

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心神不宁。

当我们学会舍弃这些执著,并以内心的宁静去感受事物的本源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的真实和美好。

“道”是一种内在力量,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中。

只有当我们与道合一,与自然共融,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我们常常被外在的诱惑和压力所困扰,迷失了自我。

然而,只有回归内心,寻求与道的和谐,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坚定和真正的快乐。

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成功和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内心的品质和道德的价值。

然而,当我们在道德中寻求真善美,追求心灵的升华时,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思想对我影响深远。

它教会了我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不被表面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

它告诉我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与自然共融,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同时,它也提醒我要用道德价值观来引导我的行为和决策,努力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一章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它教会了我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坚守道德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的嘈杂中,我们需要时刻回归内心,与道相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快乐。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欣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欣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之解读和欣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确是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界的高人。

他是在2500多年前,落后的信息时代,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独立观察思考自然、宇宙,和人世间的战争、权利、物欲,试图总结其中的因果关系,所悟出的“道”,这样高深的精神哲学理论。

大致意思是,世间万物有着深奥的道理,而且不是平常你所看到听到的。

意思是你平常看到的理解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世界万物存在着密切的因果轮回关系,普通人无法知晓。

平常可以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也不是你想象或的那样子。

意思是,人的思维不是天生形成的逻辑关系,而是认识高度不同,所看的理解的也完全不同。

只有人的大脑完全在虚无状态的时候,才是天地交融的开始。

意思是,你只有一张白纸,毫无杂念的时候,才是开悟的时候。

一旦悟出哲理,你就是人上人,凌驾于全世界。

说明学道悟道是最高智慧。

因此只有放弃一切欲望,有思想高度的时候,你才会冷静思考,细察其中的奥妙。

说明清心寡欲,是进入最高思考的基础。

如果被日常欲望杂念困扰,你只看到及其表面的现实,并不懂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世界大道理,和无欲望状态,其实是关联的,如出一辙。

也可以说就是玄学,玄妙而玄妙,,他是所有高人进修的必进之门。

全文完整释译如下:世间万物有着深奥的道理,而且不是平常你所看到听到的。

平常可以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也不是你想象或的那样子。

只有人的大脑完全在虚无状态的时候,才是天地交融的开始。

一旦悟出哲理,你就是人上人,凌驾于全世界。

因此只有放弃一切欲望,有思想高度的时候,你才会冷静思考,细察其中的奥妙。

如果被日常欲望杂念困扰,你只看到及其表面的现实,并不懂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世界大道理,和无欲望状态,尽管提法不同,其实是关联的,如出一辙。

也可以说就是玄学,玄妙而玄妙,他是所有高人进修的必进之门。

《老子》1-10章拼音注解

《老子》1-10章拼音注解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 观qí其j iǎo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 玄z hī之yòu又x uán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 善z hī之wéi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 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老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

老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

老子第一篇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全书共分为六十六篇,每篇的篇幅较短,但内涵十分深远。

本文将针对《道德经》中的第一篇进行原文解析。

第一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本篇的开篇即表明了道是难以用言语来准确描述的。

老子指出,虽然无法用言语来真实地描绘道,但我们可以运用名字、符号等来区分万物。

这里的“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把握的,道超越了言语和感官的范畴。

而“名可名,非常名”则是指一切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质,人们通过命名和称谓来区分不同事物。

接下来,老子提出了道的起源和万物的母体。

他认为道没有名字,是无名无形的,而天地之始即起源于道。

而世间万物则是通过道的名字和性质而产生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存在的根本性,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和源泉。

老子随后提到了对待欲望的态度。

他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无欲无求的人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之处,而有欲望的人则能感知到道的局限和表现。

老子认为,只有放下欲望、保持心境平静的人才能对道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老子引用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强调。

玄指的是深奥、超越言语的道,而众妙则指代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其与道的关系。

通过这句话,老子呼唤人们要超越有限的言语和认识,以开启通往深刻真理的道路。

总结:第一篇《道德经》从开篇就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法准确描述的特性。

通过对道与名字、道与万物的关系、对待欲望的态度等方面的论述,老子深入阐述了他对道的理解和观点。

这篇文章给人以思考和启发,教人们放下欲望,超越有限的言语和认知,去追求更深刻的真理。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50字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50字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
第一章感悟:《道德经》之深邃智慧
老子之书,深沉如海,包罗万象。

首章即引领读者窥探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世界。

我欲通过对此章的解读,提炼老子智慧之精华,提升自我对道德、自然、修身养性的理解。

老子在第一章开篇即强调:“道可道,非常道。

”此言指出,我们所言之道并非恒久不变之道,而是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

这种难以言传的特质,正是我对此书的第一个感悟:道之难述,却值得追求。

再观老子所言:“名可名,非常名。

”我领悟到,世间之名皆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

如同大山在远处看来宏伟壮观,但近观却有诸多细节和变化。

名之有限,而实之无穷,是我对老子的第二个感悟。

老子在第一章最后一句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深感,无与有皆是宇宙之根本,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无中生有,有归无,这是我对老子的第三个感悟。

综上所述,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是:道之难述,名之有限,无与有之互生。

我希望通过深入研读老子之书,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哲学思想,提升自我对道德、自然、修身养性的认识。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50字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50字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50字
自从古代以来,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道德经》就一直是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对象。

第一章,短短50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1.概述《道德经》第一章的主题
《道德经》第一章主题为“道”,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

道,意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作者老子通过描述道的特点,试图让读者领悟到宇宙间的奥秘。

2.解释道家的哲学观念
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意味着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道并非永恒的道,能够命名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

这表明道家认为真实的事物和道理是无法用言语和名字来完全表述的。

3.分析第一章中的关键字句
“无”和“有”是第一章中的两个关键概念。

老子认为,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这种观念揭示了道家对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认识。

4.阐述道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观念来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学会放弃过多的欲望和执着,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和谐。

5.总结文章要点
《道德经》第一章为我们揭示了道家的哲学观念,让我们认识到宇宙万物
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通过理解道家的思想,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心灵的升华。

道德经第一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一章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一章心得体会《道德经》开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短短几句话,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每次研读都能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句就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第一个“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实质,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准确表述的存在。

而第二个“道”则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这意味着真正的“道”是超越了语言和文字所能描绘的范畴。

我们平日里所谈论的道理、规则,或许只是“道”的一部分表象,而非其本质。

同样,“名可名,非常名”也在告诉我们,事物的名称只是一种标识,无法完全涵盖其真正的内涵和特性。

就像我们给一个人起名字,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不能完全展现这个人的全部特质和灵魂。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名称和定义,而应该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提到了“无名”和“有名”的概念。

天地初始之时,是一片混沌,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定义,这就是“无名”的状态。

而当万物逐渐产生和发展,有了各种具体的形态和特征,我们便赋予它们名称,这就是“有名”。

这让我想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开始可能是懵懂无知的,没有清晰的概念和分类。

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深化,我们开始给各种事物贴上标签,进行分类和定义。

然而,我们不能被这些名称所束缚,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变化和多样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无欲”并非是指没有任何欲望,而是指一种没有私心杂念、心境平和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洞察到事物的微妙之处,感受到世界的神奇和美好。

而“有欲”则是带着目的和期望去观察,这样可以了解事物的边界和范围,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在这两种状态之间灵活切换。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初读时,只觉得云里雾里,完全摸不着头脑。

但当我静下心来,细细琢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竟也咂摸出一些滋味来。

就拿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这件事儿来说吧。

那时候,我看着别的小伙伴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风驰电掣,心里那个羡慕哟!于是,死缠烂打让爸妈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新车到手,那叫一个兴奋,立马就想骑上去威风一把。

可这自行车就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刚一上去,它就东倒西歪。

我心里那个急呀,这“道”咋就这么难呢?这能学会骑车的“道”,难道不是个平常能说清楚的“道”?后来我才明白,别人能轻松驾驭自行车的方法,对我来说不一定管用,我得自己去摸索属于我自己的“道”。

一开始,我爸在后面扶着车,我就拼命地蹬。

可他一松手,我“哐当”就摔地上了,摔得我屁股生疼。

这一摔,把我的积极性都摔没了大半。

我就纳了闷了,这小小的自行车咋就这么难驯服呢?但我这人吧,还就有股子倔劲儿,不学会誓不罢休。

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有空,我就推着车出去练。

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点门道。

我发现,想要保持平衡,就得眼睛往前看,不能盯着脚下;身子要坐正,不能歪来歪去;龙头要把稳,不能晃悠。

这“无”,就像是我刚开始学车时啥技巧都没有,一片茫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但也正是因为啥都没有,我才有心思去感受车子的脾气,去观察怎么才能让它听我的话。

而“有”呢,就是我慢慢掌握的那些小技巧,比如怎么刹车、怎么拐弯。

经过无数次的摔倒和爬起,我终于能骑着车在院子里转上几圈了。

那一刻,心里那个美呀,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再回过头来看这《道德经》的第一章,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道”这东西,不是靠嘴巴说说就能明白的,得自己去实践、去体会。

就像学车,别人告诉你再多的技巧,都不如自己亲身去感受来得真切。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体会分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开篇的第一章,短短几行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每一次研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思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句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道”,那种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和本质,是无法用我们平常的言语和概念来完全准确描述的。

我们所能够表达出来的“道”,只是它的一个局部、一个表象,而非其全貌和真谛。

这就好像我们试图用语言去描绘一幅极其宏大、细腻且充满变化的画卷,语言显得如此苍白和有限。

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让我思考到了事物的起源和发展。

在天地初始之时,一切都是混沌未名的,没有具体的形态和名称。

但随着演化和发展,万物逐渐有了各自的特征和名称,从而得以区分和认知。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名称和形态上,而应该去探寻其背后那个无名的、本质的起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当我们内心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杂念时,能够以一种纯净、空灵的心态去观察和领悟世界的奇妙之处。

这种状态下,我们更容易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事物的本真。

而当我们带着欲望去观察时,则更多地会关注到事物的边界、极限和具体的功效。

这并不是说欲望是不好的,而是提醒我们要意识到自己观察事物的心态和出发点,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事物。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说的“无欲”和“有欲”,其实都源自于我们的内心,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

这种看似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实在是玄之又玄,也正是探索世间众多奇妙现象和真理的关键入口。

在现实生活中,这第一章的智慧给了我很多指引。

比如在工作中,当我们过于追求名利和成果(有欲)时,可能会忽略工作本身的乐趣和意义,导致压力过大、身心疲惫。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便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

初读这一章,只觉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再结合生活中的点滴,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就拿我最近一次爬山的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去征服附近的一座小山。

这座山不算高,但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我来说,也颇具挑战性。

一开始,我满怀激情,脚步轻快,心里想着尽快到达山顶,享受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时候的我,心中充满了“欲”,想要快点看到山顶的风景,想要证明自己能够征服这座山。

我沿着山路奋力向上爬,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可是,我根本无暇欣赏这些美景,一心只想着快点到达山顶。

我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就在我累得气喘吁吁,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停下了脚步,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

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身边的景色其实很美。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草丛中的野花五颜六色,散发出阵阵清香。

我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心中的烦躁和疲惫渐渐消散。

这一刻,我没有了想要尽快到达山顶的欲望,而是沉浸在当下的美景之中。

我突然明白了,“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含义。

当我们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追求,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美好和奇妙。

休息片刻后,我继续向上爬。

不过这一次,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慢慢地往上走。

我发现,山上的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充满了趣味。

我还看到了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跳跃,那灵活的身姿让人惊叹不已。

终于,我到达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但与此同时,我也明白,如果我一路上只是为了到达山顶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那么这次爬山的乐趣将会大打折扣。

道德经 第一章 读后感

道德经 第一章 读后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天地规律可以总结和阐述,但是阐述和总结形成的规律,不是本体一的道,而是一加我的道,是我的视角理解下的道。

我理解的道即是加上我的主观的道,是一生二以后的道。

已经不是客观的本体本源道了。

所以说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因为每个“说”,都包含了说的人的主观。

常道,是永恒的,客观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包含了主观和客观的内容。

名可名非常名:大道规律也可以有很多的象来进行命名,但是这个名一旦出现和.确定,也只是千百万种命名里的一种而已,任何一种名只是道的某一个视角的呈现,是一种局部,无法代表整体,但是通过局部可以反应整体。

这个整体的道也需要通过指向局部,用各种名来具体的呈现和传达。

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

有和无,是一种名。

动和静,是一种名。

补和泄,是一种名。

虚和实,是一种名。

体和用,是一种名。

阴和阳,是一种名。

这些所有的名,都可以把它装到阴和阳的关系里面。

物质有形,是一种阴的有。

功用无形,是一种阳的无。

阳生阴长,阳以化气,阴以成形。

阳(无)是万物变化的起始动能,阴(有)是变化后的结果呈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第一章》
*导读:《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
《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帛书本进行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为通行本《老子第一章》之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此句解法颇多,笔者仅举影响较大的两例:其一,第一个道为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道理,第二个道意为言说,第三个道乃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常,帛书本为恒,通行本为避汉武帝刘恒讳而改为常(此说法亦是被大多数《老子》研究者所接受的,笔者亦如是),恒解为永恒,且恒变恒动。

程颐言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不动而恒常存在的理是会穷尽,唯有动则终而复始,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

故,句意为,习常可以言说之道,并不是老子所言的永恒的、恒变恒动之道。

其二,第一、三个道均为老子哲学之专有名词,是老子所言
道,第二个道仍为言说,意思是,老子所言之道一旦被言说
出来就不再是其所说的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

笔者认为,此两种解读意均在强调老子所言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他们认为,因为道是无限的,语言是有限的,人无法言尽其全部,而只言局部又会损坏其全部。

笔者认为,此种解读是只看到了言说的缺陷而强调道不可说,却未思及老子之所以这样说之理。

笔者认为,一方面,老子如大多数学者一样看到了言说的表达方式的有限性,以有限的语言去诠释无限的道就是以有限去限定无限,这明显是有缺陷的,但是老子却认为有缺陷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错误的方式,它只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表达方式,所以,其所言之道也就是具有相对性的道。

另一方面,老子认识到其自身对道的认识并非完全的,这与道本身特性是相关的,如道之形体就是很难把握的,《老子》中仅以恍兮惚兮、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等去描述道之形;但,作为规律性的道和发挥创生万物之功用的道又是可以认识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的事物相反相成之规律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道的创生功用也是可以认识的。

道本身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和不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给老子完全认
识道造成一定阻碍。

因此,综上两方面而言,笔者认为,老子意在强调,首先,道是可以言说的;其次,其自身所言之道并非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绝对正确之道。

因此,笔者认为此句应解读为,道(老子所言之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是一旦言说出来就又不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了。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理解
此句时,不能仅从句意上去理解,而应从老子所以这样言之理去理解,即,道是可言的,但不可尽言。

名可名,非常名,此句本应为,名可名,非恒名,常字乃避讳使然。

笔者以为,第一、三个名均指道之名称概念,第二个名乃命名、表达之意。

根据上文所说的老子言至此的意图来看,笔者认为此句理解应与上句同,道的名称是可以命名的,但是一旦命名了就又不完全是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的名称了,强调道之名可名而不可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句的断句方式以以下两种居多,一为以无断句,如,宋人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清人俞樾,今人陈鼓应等;一为以无名、有名断句,如严遵、王弼、朱谦之、任继愈等。

王安石认为,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故曰万物之母;陈鼓应认为,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王弼则言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无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任继愈亦指出,无名、有名为《老子》专用概念,如道常无名(三十三章),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道隐无名(四十一章),与无名相对应;始制有名(三十二章)与有名相对应。

笔者认为,此句宜以无名、有名断句。

首先,笔者同意此两者乃《老子》专用概念,文本中亦可佐证。

其次,如果以无断句,将会与《老子》的其他章节产生矛盾,如《老子》中第二十五章
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见道乃先于天地而存在的,那么天地之始时并非无,所以以无来描述天地之始的状况是有误的。

最后,笔者认为,无名乃指道之本体。

此处的天地笔者认为乃与下句中的万物互指,二者相互对应,始即开端、元始。

同理,有名即可理解为道创生万物之功用,此时道是运动流行的。

母是指道乃孕育万物之根。

因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均是围绕着道而言的,一言道之体,一言道之用。

整个句意为:道之本体乃万物之元始;道之创生万物之功用乃孕育万物之根。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徼。

首先,此处的两个常帛书本上均作恒。

笔者认为,此处之常不同于本章开头之常,此常乃原文既有,解为,时常、经常。

《列子天瑞篇》就有,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其常字即以时常解。

其次,此句断句方式亦有两种,一为以无断句,如,王安石、苏辙、俞樾、陈鼓应等;一为以无欲、有欲断句,如,王弼等。

除了断句之外,还需关注的是,此处的妙、徼之意。

妙,微之极来解。

徼一读jio,意为,边际,归终,如王弼注,徼,归终也,指万物的边际;一读yāo邀,意为,求或求取,引申为用,指万物之用;三作皦解,皦古同皎,洁白、明亮之意,如荀悦云,皦者,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皦也
笔者以无欲、有欲断句,以jio,意为,边际,归终,来解徼。

首先,根据帛书本中此句为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因也字的存在,故能简明分句;其次,此句是承接
上句中的道之本体和功用来讲的。

欲乃从物而起,无具体事物之左右亦会无欲念之心、目的之心的生起,即无欲。

有具体事物之左右方有欲念之心、目的之心的生起,即有欲。

其妙之其指上句中道之本体,其妙也就是指道之本体无可感无可把握的奥妙;其徼之其指道发挥创生万物之功用,其徼也就是指道创生万物之功用的边际。

故,此句笔者解读为,所以时常处在无目的的状态去观道之本体之奥妙,时常处于有目的的状态去观道创生之用的显现。

笔者还认为,老子讲此,意在引导我们,我们欲观任一物之本体及任一物之具体功用之边际,均应分以有欲和无欲各自观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前人多以上文中的无和有来指称此处的两者,如,王安石言,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

世之学者,常以无为精,以有为粗,不知二者皆出于道,故云同谓之玄。

王弼则以始与母来释此两者,始与母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

笔者则认为,此两者指的妙与徼,即,道之本体之无可感无可把握的奥妙及道创生万物之功用时的边际。

此两者同出于道,但又是从不同角度对道的描述,故名称概念(名)有所不同,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苏辙认为,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与之类似的有,陈鼓应以幽昧深远解玄,笔者与之同。

笔者认为同谓之玄,即从妙、徼相同的方面来说,二者均是幽昧深远的,所以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笔者认为,玄之又玄,幽昧深远而又幽
昧深远,此处乃代指道。

妙、徼均为道的不同角度来讲,其相同点即幽昧深远,幽昧深远到幽昧深远即是道之特点,在此指代道。

众妙即指一切奥妙,即万物之妙。

笔者认为入门方为真正进入一空间或一状态,进而可以探知物体的真如状况,门也就象征着开始。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就可以理解为,理解道是理解一切奥妙的开始。

参考书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6.
2.严遵(著),王德有(注).《老子指归译注》【M】.商务印书馆,2004.
3.王弼(注),楼宇烈(校).《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08.
4.任继愈.《老子绎读》【M】.商务印书馆,2009
本文作者: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0级哲学班王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