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

合集下载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

(二)“都、全、尽、净”在句中的位置
范围副词在句中的位置问题,实际上是探讨范围副词在所修饰的成分前面还是后面。
(14)今天学生都去参观了。(《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15)他把练习里的错字都改正过来了。(同上)
(16)所有的老师都说你很聪明。(同上)
当动词前没有其他修饰成分时,范围副词“都”直接放在动词前面,没有其他插入成分。
此外,表总括性的范围副词“统统”“一律”“一概”“全”与“都”连用时,多数情况下
放在“都”前,并且表总括性的范围副词可以互相替换。谓语前出现能愿动词以及表示情态、程度
(17)班里的人都没去。/班里的人没都去。
(18)他们不都去。/他们都不去。(《现代汉语八百词》)
“都”与否定词“没”“不”连用时,都既可以前置于否定词也可以后置,但是二者所表达
的含义不同。“都没去”表示的是全部否定,即“一个人也没有去”,“没都去”表示的是部分否
定,即“班里的人部分去了”。“不都去”“都不去”异同同上。
全;都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都、全、尽、净”的含义基本相同,根据汉语经济性原则,表示相同意
义的四个词可以在语言系统中共存,必然有其不同之处。下文将对其进行表里值三方面分析,探究
其超越词典意义的具体用法。
一、“都、全、尽、净”的句法分布
关于范围副词“都、全、尽、净”的句法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马真(1983)探讨了“都/全”
(5)他讲的话我全记下来了。
(6)作业全错了。
(7)疯大爷晃晃悠悠,要摔七百五十个跟头,水全洒出去啦!
例句中“全”修饰了动词性短语“记下来”“撒出去”以及形容词“错”等谓词性成分,未见
“全”修饰名词及代词的情况。
(8)我们班里尽是男生。

副词 古代汉语 通论

副词 古代汉语 通论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1)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史记· 廉颇蔺相
如列传》
2.表示“递相” (1)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
也。《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3.表示“共相” (1)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
《汉书· 史丹传》
4.指代及物动词的宾语。 第一,指代第一人称我(我们)。 (1)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
(2)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
国策· 赵策》
试比较下面三例:
( 1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 · 隐公
元年》
( 2 )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 · 隐公元年》
( 3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 · 梁惠王上》
八、指代性副词“相”、“见” 1.表示“互相”
表示。 (1)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沈括《梦溪笔谈》 4.表示动作行为最后发生。 “卒”、“终”、“竟”等。 (1)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史记· 老庄申 韩列传》 (2)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柳宗元《黔之 驴》 (3)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王秦。 《史记· 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 “方”、“适”、“正”、“会”等。 (1)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方
勺· 清溪寇匭》
(2)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
《世说新语· 政事》
(3)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 陈涉世家》 (4)此时鲁仲连适游赵。《战国策· 赵策》
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开始,用时间副词“始”
策· 魏策》
(2)孔子退而修《诗》、《书》、《礼》、
《乐》、弟子弥众。《史记· 孔子世家》

“都”类总括副词的语法化动因与演化规律

“都”类总括副词的语法化动因与演化规律

72第27卷 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62018年6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n.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6-0072-04“都”类总括副词的语法化动因与演化规律王 敏(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 巴彦淖尔015000;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30)摘 要:汉语“都”类总括副词在历史上出现了新旧更替现象,“都”由名词、动词演变为总括副词,除了语义和句法的动因之外,系统的制约也是促使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类推和泛化也导致了其他新兴的程度副词大量产生。

其演变发展规律有三条:层次叠置原则、渐变性原则、单向性原则。

关键词:总括副词;语法化;动因;规律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Grammaticalization Motivation and Evolution Law of"du" Omnibus AdverbsWANG M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tao University,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015000;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Abstract: Chinese "du" omnibus adverbs have changed from nouns and verbs to omnibus adverbs, a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in history. In addition to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motivations, the system's constraints are also the main factors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 Analogies and generalizations also lead to the p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other emerging adverbs of degree.There are three rules of it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of hierarchy, the principle of gradual change, and the principle of unidirection.Key words: omnibus adverb; grammaticalization; motivation; pattern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02-23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巴彦淖尔方言词汇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NJSY16326)王敏(1981—),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回顾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回顾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回顾
现代汉语副词是指表示附加性、方式、程度等意义的一类词语,是汉语基本词类之一。

副词在汉语中地位重要,具有丰富的语法和语义功能,是汉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法组成
部分。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而是一个功能分化的过程。

在《论语》
和《孟子》中,有很多表示附加性、方式、程度和否定等意义的副词,比如“必”,“终”,“乃”,“不”,“甚”,“颇”等。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很重要的使用。

随着汉语的发展,副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从语法角度来看,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整个句子。

从语义角度来看,副词可以表示附加性、方式、程度、时间、
频率、否定等意义。

因此,副词不仅在汉语中起到了丰富的语法和语义作用,而且在语用层面上起到了很
重要的桥梁作用。

副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精确、明确、生动。

总之,现代汉语副词的研究从历史文化角度和语言学角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在今后的汉语教育和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副词的研究,深入挖掘其语言学价值,为提高汉
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做出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理解。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副词

副词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并:一起)
《项脊轩志》:凡再变。
(凡:总共)
(二)范圍副詞
3、表范圍有限: 但、徒、特、第(弟)、直、獨、僅
(二)範圍副詞—— 但
古今意义的区别: 現漢中的“但”是轉折連詞; 古漢中的“但”主要是表示範 圍副詞,用來限制範圍,是“只”、 “僅僅”的意思。現代漢語中的 “不但”、“但願如此”“但求無 悔”等詞語中還保留“但”的古代 用法。
(三)時間副詞—— 曾
現漢:“曾”是時間副詞,表示過 去的時間,“曾經”的意思。如: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 孟尝君列传》) 古漢:“曾”除了這一用法外,主 要是用為表示情態的副詞,用來加強否 定語氣,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例如: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詩經· 衛風· 河廣》)
曾不容:竟然容不下。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孟子·許行》)
(五)否定副詞 微
“微”表示一般性否定,可譯 作“不”、“不是”。如: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
微禹,吾其魚乎!
(《左傳· 昭公元年》)
是日,微樊噲奔入營誚讓項羽, 沛公事幾殆!
(《史記· 樊酈滕灌列傳》)
(六)表敬副詞
表敬副词:用来表示对人尊敬的 副词。一般不好对译,可灵活进 行翻译。可分为两类: 1、尊人的:請、幸、謹、敬 2、自謙的:竊(窃)、忝、猥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注解: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 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五)否定副詞

“未”與“未嘗”不同:“未”表 示還沒有實現,包含將來實現的可能性; “未嘗”只是簡單地否定過去,也許現 在已經實現。如: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 (《史記·孫臏》) 臣未嘗聞也。 (《戰國策·魏策四》)

词类二 副词之程度、范围分析

词类二 副词之程度、范围分析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础上 加深、加重 这类副词一般用在形容词 或者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而 起修饰作用。有“更、加、愈、 益、弥、滋”等词,意思相当 于“更加、越”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 闻者彰。荀子《劝学》
邻国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孟子 梁惠王上》
二、古代汉语副词 (一)概念与内涵 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者某种性 质状态进行修饰限制的一类词。 它可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 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可能 性、情态等意义。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句子 的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动 词或形容词)或整个句子(句 首状语)所以传统上又称为 “状字”。
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划为实词范 畴,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其 往往是由动词、形容词、名词、 代词等虚化而来,并且副词表 示的意义比动词、形容词、名 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传统上把 其归入虚词范畴。
“凡”副词用法 1、凡是(用于句首,对一种规律 的总结)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 次之。《孙子兵法 谋攻》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名之善者 也。韩愈《送孟东野序》
2、总共(用于数词前,表示总 的计数)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陈胜王,凡六月。《史记 陈涉 世家》
稍:情态副词——程度副词 1、逐渐地、渐渐地,情态副词(唐 宋前)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 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 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江淹《恨赋》 2、稍微,程度副词(唐宋后)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归有光《项脊 轩志》
颇:程度副词 1、很、非常,言其程度高 李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韩 愈《张中丞传后叙》 2、稍微、略微,言其程度低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 尤深者观蛟龙。王充《论衡》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柳 宗元《愚溪诗序》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最、至、极、绝——最高度⏹大——十分⏹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尤、特——特别、非常⏹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讨论:⏹1、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其实汉代偶有使用:⏹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二)表程度不深、轻微⏹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先秦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

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

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汉语总括副词大多来源于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是由动词引申为形容词再虚化为副词。

本文考察了皆、尽、毕、俱、具、都、总、全等8个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总括副词,探究总括副词用法的来源方式及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

从整个汉语发展中分析汉语总括副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标签:总括副词来源发展总括副词属于范围副词,表示范围涉及对象或方面无一例外,总括句中已经提到的主体或被判断、说明的对象。

总括副词在汉语历史中变化显著,更替现象频繁,成员词汇产生的时代有早有晚。

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成员的地位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就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作以简要的概述。

一、总括副词的来源杨荣祥(2001)认为:“很多副词都是由动词或形容词发展演变而成的。

”通过对一些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总括副词的考察,我们发现汉语总括副词除极少数来源于假借义外,大多数直接来源于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是由动词引申为形容词再虚化为副词。

(一)来源于动词1.皆王力(1987)认为,“皆、偕”本为一词,后来加以区别,动词作“偕”,副词作“皆”。

《说文解字》:“皆,俱词也。

”所谓“俱词”,即表示总括的虚词。

①“皆”是历史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总括副词,同时它出现的时间也较早,人们能够确定的最早出现时间是战国时期。

②“皆”来源于一个不及物动词,表示“普遍”“在一起”,这两种词义的动词性都较弱,适合由主要动词变为次要动词(作状语);同时,甲骨文像“人人自相比次以合一”形,在语义上含有“动作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共同承担”之义,这又为其表“总括”提供了语义条件。

例如:(1)降福孔皆。

(《毛诗》)③(2)与子偕行。

(《毛诗》)(3)人皆有兄弟。

(《论语》)2.俱《说文解字》:“皆也”,与“皆”互训。

本义为动词“走到一起、协同”,由此引申出副词“全部”义。

例如:(4)而心不屑与之俱。

(《庄子》)(5)兄弟俱适也。

(《墨子》)(6)父母俱存。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是和“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和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

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这种用法频率较低。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

副词(一)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主要有“最、绝、极、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愈”等;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主要有“少、略、微、稍、颇”。

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二)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表示范围小的有“但、徒、特、第、直、仅”。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乐府诗集·木兰诗)不可,直不百步耳,就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三)时间副词“行、垂、且、将”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方、正、适、会”等表示正在进行;“既、已、业、尝、曾”等表示已经过去;“长、常、雅、素、俄、暂、姑、”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

(四)情态副词方式:俱、并、间、微、窃、故、固;速度:暂、遽、猝、立、即、旋、稍、渐;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五)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与弗:都就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就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在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就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这就是与“不”的用法显著不同的。

例如:功成而弗居。

(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弗”字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例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2、毋(无)与勿:都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就是“不要”或“别”。

这就是与“不、弗”的重要区别。

例如: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有时“毋”与“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总括范围副词“都”与“一概”的行知言三域及相关问题

总括范围副词“都”与“一概”的行知言三域及相关问题


概” 句不 出现在 行域 , 而出现在 言域和知域 , 它的主要 语 旨用意是 用来指令 、 规定、 宣告、 许诺 、 价等。 因此“ 评 一
概” 的主观性 高于“ 。据此理论基础 对“ 字句和“ 都” 都” 一概 ” 句的 句法结构不 同、 有何 规律 等相 关问题进行合 互换
理 解释 。
调言谈主体 “ 对事态 的影 响, 我” 是一种言语行 为,
属 于 言 域 。从 上 面 的例 子 可 以看 出 , 个 概 念 域 三
的出现” 新言态的出现”3, 和“ l 这样 的区分清 晰而 J 实用 。我们认 为 , 汉语 副 词也 存在 这 三域 的用 法 , 笔 者从三域角度对“ 与“ 都” 一概” 进行考察 , 出二者 找 对三 域不 同的选 择倾 向性 及 语 用 功 能 , 而解 决 上 从
面提 出 的相关 问 题 ( 文 的语 料 主要 来 自北 大语 料 本
“ 都能够出现 , 都” 那么“ 对三域的选择有没有倾 都” 向性 ? 下面 我们从 几个 方 面来讨 论 一下 。 1 知域 与 言 域 内 “ ” 句 子 语 用 功 能 的不 . 都 对 作为 首先来看看 知域 内“ ” 都 的情况 , 以例 ( ) 2 a为 例: 他们可能都看电影去了。本句 “ 的语义功能 都” 是对“ 他们 ” 所存在的个体进行加合 , 』起到的是语
Ma" 01 l2 1 .
总括范围副词“ 与“ 都” 一概" 的行知言三域及相关问题
王 丽香
( 浙江大学 语言与认知 中心 , 浙江 杭州 30 2 ; 10 8 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02 ) 103
摘要: 从行 、 言三域 角度 对“ ” 一概 ” 行分 析 , 知、 都 与“ 进 认为 “ ” 都 句倾 向 于出现在 行域 , 主要 用来 陈述 客观 事物。

通论·语法·副词

通论·语法·副词

例如: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史· 项羽本纪》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同上)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同上) ④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 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 冯谖客孟 尝君》 ⑤此皆古之良马也。 《荀子· 性恶》
以上“即、必、非、乃、皆”都是副词, 它们用在判断句中名词性谓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作谓语)的前面起修饰作用,或加强判断语气,或 表示肯定的范围,或表示否定性的判断。
④上计轩辕,下至於兹,为十表,本纪十二, 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几百三十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至於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白居易《舆元九书》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 “凡”的意义有二: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 的归纳,则表示“凡是”、“大凡”(如例③);用 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 当於“总共、共”(如例④)。 "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於大都、大致。
又如“向”,作动词时有接近的意义,后面可 以接表示时间的宾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陶潜《岁暮和张常侍》 当表示接近意义的动词“向”出现在动词或者形容 词等谓语前时,便虚化为副词,表示将近的意思。 例: 清明前夜炊饭……以向满为限。
贾思勰《齐民要术》
(驾着仙鹤飞上银河,乘着鸾鸟升上高天。一忽儿 游历了万里,小小一别世上就过了千年。)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④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列子· 天瑞》 ⑤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史记· 高祖本纪》 ⑥楚左尹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 项羽本纪》 (五)表示最终时间,有终、卒等。例如: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②管仲卒受下卿之礼而还。《史记· 周本纪》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一、副词的性质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程度副词1.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如: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予病少愈,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庄子·徐无鬼》)2.稍。

现代汉语中的“稍”是程度副词,含义是“稍微、略微”;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如: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史记·项羽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3.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

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如前一例;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后一例。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范围副词可以分为表总括和表限定两种。

总括副词有“皆、尽、举、悉、毕、咸、具、凡、都、共、率”等;限定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其中,“凡”有二义:用在句子前面表规律性的归纳,表“凡是、大凡”;用在数词前面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表“总共”。

1、但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

如: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徒、特、第(弟)、直、独这几个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常作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使用,是“只”、“仅”的意思。

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用例及特点

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用例及特点

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用例及特点作者:周广干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5期摘要:在汉语发展史上,中古汉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汉语各要素在中古时期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就总括副词来看,中古汉语除沿用先秦汉语常用副词之外,总括副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成员的增加;二是复合总括副词的大量使用。

中古汉语双音总括副词主要以同义并列构词为主,大多数双音词成为中古汉语的特定词汇,到了中古晚期或近代汉语中不再使用。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仅收录其中的一小部分,失收词条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补。

关键词:总括副词;双音词;中古汉语;《汉语大词典》一、中古汉语总括副词的研究现状副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词,数量较多,使用灵活。

针对副词的研究历来也受到学界的重视。

关于副词的定义、副词内部的再分类、副词的虚实归属、副词的专书断代专门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总体来看,汉语副词的相关问题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

尽管如此,随着研究视角的更新、研究理论的拓展,副词研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些问题尚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总结。

从断代研究情况来看,中古汉语副词研究已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既有相关事实的挖掘,也有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在材料方面也有新的拓展,除了中土传世文献外,该时期的译经文献备受关注。

范围副词是副词内部的一个次类。

根据副词的语义和功能,范围副词一般又分为总括类和限定类,其中,总括类范围副词可称为总括副词。

在上古汉语中,总括副词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很少能见到双音词或连用的情况。

随着汉语词汇复音化在中古汉语时期的急剧发展,总括副词在这一时期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复音化趋向。

本文所讨论的双音总括副词,限于由两个并列语素构成的、表“全、都”义的总括副词。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重点考察中古时期双音总括副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并对《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1]失收词条等情况进行商补。

就中古汉语总括副词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是中古虚词语法专著、中古词汇考释汇释类论著、通论性古汉语专著或古汉语虚词词典等涉及部分内容。

试论古汉语中的“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

试论古汉语中的“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

试论古汉语中的“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文章从语义与语法功能、语义指向和演成情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指出这类副词在语义上具有兼容性,兼表总括与动作、时间的一致性,句法上修饰限制肯定式动词谓语,其语义指向比较复杂,由含有[总括][共同]语义成分的动词或形容词虚化而来。

标签:“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语义功能语法功能语义指向虚化总括范围副词,是指对与某一动作行为或性状发生关系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进行总括的副词。

根据其语义、语法功能的异同,我们可以把古汉语中的总括范围副词分为三类:1.表共同:俱、皆、偕、并、並、兼、共、齐、通、同、胥、相。

这一小类在表总括的基础上强调主客体同时或一起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侧重于动作、时间的一致性。

2.表全部:皆、具、俱、并、並、兼、共、齐、通、咸、毕、尽、悉、备、举、遍、率、一、都、全、金、胥、凡。

这一小类表示主、客体全部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或全部具有某一性状,侧重于主客体的整体性。

3.表归总:凡、合、总、要。

这一小类侧重表示总括后的结果如何,尤其侧重数量的统计。

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的语义与语法功能、语义指向和演成情况,以便使我们对这类副词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加深对古汉语中总括范围副词的了解。

一、语义、语法功能(一)“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的语义功能“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既有总括范围副词的共性:表总括;也有自身的特性:表主客体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的状态,即同时或一起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

根据语义侧重点的不同,又可分为表一起(俱、皆、偕、并、並、共、通、齐、同、胥、相)和表同时(兼、并、並)两类,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一起”类总括范围副词表示不同主、客体一起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强调动作的一致性。

A.表示不同主体一起发出某一动作行为,多数“共同”类副词都表示这一意义。

如:俱、皆、偕、共、同、通、齐、并、並、胥、相等这些副词大都可以出现在“主+(与+宾)+副+v”这一结构中,而“通、齐、胥”一般不用于该格式。

试论古汉语中的“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

试论古汉语中的“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

试论古汉语中的“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作者:张亚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从语义与语法功能、语义指向和演成情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指出这类副词在语义上具有兼容性,兼表总括与动作、时间的一致性,句法上修饰限制肯定式动词谓语,其语义指向比较复杂,由含有[总括][共同]语义成分的动词或形容词虚化而来。

关键词:“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语义功能语法功能语义指向虚化总括范围副词,是指对与某一动作行为或性状发生关系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进行总括的副词。

根据其语义、语法功能的异同,我们可以把古汉语中的总括范围副词分为三类:1.表共同:俱、皆、偕、并、並、兼、共、齐、通、同、胥、相。

这一小类在表总括的基础上强调主客体同时或一起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侧重于动作、时间的一致性。

2.表全部:皆、具、俱、并、並、兼、共、齐、通、咸、毕、尽、悉、备、举、遍、率、一、都、全、金、胥、凡。

这一小类表示主、客体全部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或全部具有某一性状,侧重于主客体的整体性。

3.表归总:凡、合、总、要。

这一小类侧重表示总括后的结果如何,尤其侧重数量的统计。

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的语义与语法功能、语义指向和演成情况,以便使我们对这类副词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加深对古汉语中总括范围副词的了解。

一、语义、语法功能(一)“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的语义功能“共同”类总括范围副词既有总括范围副词的共性:表总括;也有自身的特性:表主客体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的状态,即同时或一起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

根据语义侧重点的不同,又可分为表一起(俱、皆、偕、并、並、共、通、齐、同、胥、相)和表同时(兼、并、並)两类,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一起”类总括范围副词表示不同主、客体一起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强调动作的一致性。

A.表示不同主体一起发出某一动作行为,多数“共同”类副词都表示这一意义。

古代汉语总括范围副词语义义源浅探

古代汉语总括范围副词语义义源浅探

古代汉语总括范围副词语义义源浅探
宋云凤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古代汉语中的总括范围副词是副词中一个特别的小类,它的语义不是指向谓语,而是指向与谓语有关的相关项.总括范围副词的来源很广泛,每个词都有它自己的语义义源.
【总页数】1页(P74)
【作者】宋云凤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研究 [J], 王丹
2.限量限定范围副词语义来源浅探 [J], 邓慧爱
3.总括范围副词同义连用形式研究 [J], 林春香
4.《孟子》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 [J], 李玉娇
5.《史记》表总括的范围副词使用状况考察 [J], 陈海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摘要:汉语总括副词大多来源于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是由动词引申为形容词再虚化为副词。

本文考察了皆、尽、毕、俱、具、都、总、全等8个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总括副词,探究总括副词用法的来源方式及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

从整个汉语发展中分析汉语总括副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关键词:总括副词来源发展总括副词属于范围副词,表示范围涉及对象或方面无一例外,总括句中已经提到的主体或被判断、说明的对象。

总括副词在汉语历史中变化显著,更替现象频繁,成员词汇产生的时代有早有晚。

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成员的地位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就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作以简要的概述。

一、总括副词的来源杨荣祥(2001)认为:“很多副词都是由动词或形容词发展演变而成的。

”通过对一些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总括副词的考察,我们发现汉语总括副词除极少数来源于假借义外,大多数直接来源于动词或形容词,还有一些是由动词引申为形容词再虚化为副词。

(一)来源于动词1.皆王力(1987)认为,“皆、偕”本为一词,后来加以区别,动词作“偕”,副词作“皆”。

《说文解字》:“皆,俱词也。

”所谓“俱词”,即表示总括的虚词。

①“皆”是历史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总括副词,同时它出现的时间也较早,人们能够确定的最早出现时间是战国时期。

②“皆”来源于一个不及物动词,表示“普遍”“在一起”,这两种词义的动词性都较弱,适合由主要动词变为次要动词(作状语);同时,甲骨文像“人人自相比次以合一”形,在语义上含有“动作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共同承担”之义,这又为其表“总括”提供了语义条件。

例如:(1)降福孔皆。

(《毛诗》)③(2)与子偕行。

(《毛诗》)(3)人皆有兄弟。

(《论语》)2.俱《说文解字》:“皆也”,与“皆”互训。

本义为动词“走到一起、协同”,由此引申出副词“全部”义。

例如:(4)而心不屑与之俱。

(《庄子》)(5)兄弟俱适也。

(《墨子》)(6)父母俱存。

(《孟子》)3.并《说文解字》:“相从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合也,兼也。

”并,甲骨文字训为“两者相俱”之义。

可见,本义是“协同、并列”义,是伴随的动词,进一步动词意义虚化,表示“全体”。

例如:(7)则欲自并乎汤武。

(《荀子》)(8)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

(《左传》)(9)朕卜并吉。

(《尚书》)4.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行胫相交也――,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G缚不直伸者,曰了戾。

”总括副词“了”是从“完结”义动词虚化而来。

但是“了”作为范围副词只是中古比较盛行。

(10)我所教了不可得。

(《后汉书》)(11)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白居易《风雪中作》)5.咸甲文为“大斧砍人头”形,王延林(1987)认为“咸”本义为“杀尽”。

由此引申出动词“完结、完了”义和形容词“普遍”义,又引申出副词“全部”义。

何乐士(1994)认为“咸”本来就是副词,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如果联系汉语总括副词的来源,显然把“咸”看成来源于“完备、完结”义的动词更为合理。

④例如:(12)克咸厥功。

(《毛诗》)(13)小大之臣,咸怀忠良。

(《尚书》)6.毕《说文解字》:“毕,田网也。

”本义为名词,“捕捉鸟兽用的长柄网”义,由此引申出动词义“用毕捕捉”,含有“完结”义。

然后又引申出动词“完毕”义,由“完毕”引申为副词“全部”义。

例如:(14)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15)债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16)儒墨毕起。

(《庄子》)7.都“都”本义为名词“有宗庙的城市”,由此引申出名词“大城市”义,引申出动词“聚集”义,“聚集”即有总括之义,于是引申出副词“全部”义。

例如:(17)而水以都居。

(《管子》)(18)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汉书》)(19)叫前后所做斧,都不可用。

(《作斧教》)8.共《说文解字》:“共,同也。

”意思是“两手共举同样之物”,通过字形形体会意为“共同”义。

例如:(20)与朋友共。

(《论语》)(21)可与共学。

(《论语》)(2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9.总本为动词“聚合”义,由此引申出动词“总括”义,然后又引申出副词“全部”义。

例如:(23)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

(《荀子》)(24)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三国》)(25)暂游双树下,遥见两枝芳。

向日俱翻影,迎风并散香。

戏蝶扶丹萼,游蜂入紫房。

人今总摘取,各著一边厢。

(《游仙窟》)10.周《广雅》:“遍也。

”《广韵》:“匝也,至也,备也,遍也。

”作动词表示“周遍、遍及”。

例如:(26)以此周行天下。

(《庄子》)(27)孔子、舜之次也,生无尺土,周流应聘,削迹绝根。

(《论衡》)11.胜《说文解字》:“胜,任也”。

作?哟视小俺械!钡囊馑迹?虚化为副词,表示“完全”的意思。

例如:(28)以为能胜其任也。

(《孟子》)(29)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

(《墨子》)12.胥《尔雅》:“胥,相也。

”用作副词,表示互相,后转化为表示总括全部。

例如:(30)君子乐胥。

(《毛诗》)(31)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毛诗》)13.通作动词表示“共用”“互通”。

例如:(32)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

(《毛诗》)(33)于是诏诸尚书通议。

(《后汉书》)(34)货殖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史记》)14.兼兼,作为动词表示“兼具”之义,后虚化为表“全部、全都”的总括范围副词。

例如:(35)兼三标而两之,故六。

(《周易》)(36)兼服天下之心。

(《荀子》)(37)万物可兼知。

(《商君书》)15.率?哟省奥省彼?带宾语多为复数,由于后面宾语的影响而产生“总括”用法。

(38)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想不忘,率由茵章。

(《诗经》)(二)来源于形容词1.全本为“纯玉”,形容词“完整、整个”义,引申为副词“全部”。

例如:(3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40)若此言之,颜回不当早夭,盗跖不当全活也。

(《论衡》)(41)率士皆王士,安知全高尚。

(萧衍《直石头诗》)2.一和“率”总括副词用法的产生一样,“一”演变为总括副词是受到后面中心语的影响,当“一”的中心语为“国、家”时,由于它们是集体名词,引申为“整个,全部”义。

⑤后来人们通过引申,使“一”具有了“完全、全”之义。

例如:(42)一国之人皆若狂,赐(子贡)未知其乐也。

(《国语》)(43)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吕氏春秋》)(44)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资治通鉴》)3.悉《说文解字》:“悉,详尽也。

”引申为尽其所有,表示完全。

例如:(45)百篇以上,记事详悉。

(《论衡》)(46)尔众悉听朕言。

(《尚书》)(47)王命众悉至于庭。

(《尚书》)4.均(钧)作形容词表示“公平”“均匀”。

例如:(48)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庄子》)(49)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何也?(《孟子》)(50)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

(《商君书》)(三)动词引申为形容词后虚化为副词1.具《说文解字》:“具,共置也。

”引申为形容词“完备”,又虚化为副词“全部”。

例如:(51)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玉书。

(《书》)⑥(52)其功大着,其乐备,其治辩着其礼具。

(《礼记》)(53)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尚书》)2.备“备”有“完备、齐备”义,引申为“周遍”“周至”义,意义虚化表示“全体,无例外”。

例如:(54)礼仪既备,钟鼓既戒。

(《毛诗》)(55)桓公义高诸臣,德备百姓。

(《晏子春秋》)(56)百神以其备降兮,九疑兵其并迎。

(《楚辞》)3.遍(?蹋?本义应为“走遍”,泛化为“普遍、到处”之义,虚化为“全体”义。

例如:(57)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庄子》)(58)尧舜之仁,不遍爱人。

(《孟子》)(59)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

(《墨子》)4.尽本为“空”“空无”义,引申为动词表示“完了、完结”,⑦再引申出形容词“完全”义,由形容词“完全”义而又引申出副词“全部”义。

例如:(60)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荀子》)(61)货尽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

(《管子》)(62)问其与食者,尽富贵也。

(《孟子》)5.举本义为举起双手,引申为形容词表示整个、全部。

例如:(63)今曰举曰钧,则为有为人矣。

(《孟子》)(64)举世皆浊我独清。

(《楚辞》)(65)君举不信群臣乎。

(《左传》)(四)通过假借而来通过假借方式而来的总括副词只有“凡”一个。

《说文解字》:“凡,最括也。

”“凡”甲骨文作是“”的初文,在甲骨文中用为“犯”、用为“判断”、用为“巡祝”等义;后假借为总括义的“凡”,别造“”字。

“凡”用为总括范围副词最早可见于西周金文中。

⑧例如:(66)一酒或(又)即舀用田二,又臣一夫,凡用即舀田七田、人五夫,舀觅匡三十株。

(金文?舀鼎)表1:总括副词的来源来源(25)动词(15)形容词(4)动词-形容词(5)假借(1)词例皆、俱、并(?恪?K)、咸、毕、都、共、总、了、胜、胥、通、兼、周、率全、一、悉、均具、备、遍、尽、举凡总括副词来源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动词,一条是形容词,然后在特定的句法位置得到虚化进而演变为总括副词。

二、汉语“都”类总括副词系统的历史演变(一)先秦时期的“都”类总括副词早在先秦时期,我们就发现了成熟的总括副词用例,如:皆、尽、咸、俱、毕、具等。

表2:先秦时期“都”类总括副词的出现次数及比例皆尽咸俱毕具总计周14 1 30 1 3 9 58春秋2228 269 69 72 53 6 2697总计2242 270 99 73 56 15 2755比例81.4% 9.8% 3.6% 2.6% 2.0% 0.5% 100%从上表和我们考察的先秦语料中可知,先秦时期“都”类总括副词具有如下特点:1.从出现频率上看,先秦文献中最主要的“都”类总括副词是“皆”“尽”和“咸”,它们约占有总括副词出现总量的94%,其中周以“咸”为最多,春秋时期以“皆”为最多。

2.从句法功能上看,“皆”“尽”“咸”“俱”可以修饰谓词,也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具”“毕”只能修饰动词。

1.修饰动词。

例如:(67)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

(《韩非子》)(68)以言而当,以战而胜,王能宝之。

诸侯尽服。

(《龟策列传》)(69)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史记》)(70)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

(《淮阴侯列传》)(71)赤泉侯人马俱惊。

(《项羽本纪》)(72)行过夷门,见仪且,具告所以欲以死秦军状。

(《魏公子列传》)(73)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淮南子》)2.修饰形容词。

例如:(74)万物皆盛,而不与其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