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颜色变化的生理学基础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素的卟啉环
叶绿素分子头部的金属卟啉环中心均为Mg2+。 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可被H + 取
代而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可形 成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被破坏,故常 用此法制做植物的原色标本。
(三)叶绿素的光学性质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 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
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目录
实验一 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4学时 实验二 小蓝子法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4学时 实验三 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4学时 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植物
实验一 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 (TTC法、染料染色法)
[实验步骤]
一、氯化三苯四氮唑法(TTC法) 1、原理
凡是生活细胞,就有新陈代谢。渗入生活细胞的无色的TTC能被脱氢辅酶(NADH2或NADPH2)上 的氢还原成红色产物(TTF),肉眼可辨。 2、材料:玉米、小麦(吸胀种子) 3、方法:100粒种子,沿中心线纵切为二,做如下处理: 100半粒
4、叶绿素提取液荧光现象观察
➢ 取试管3: ➢ 从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观
察; ➢ 再在透射光方向观察叶绿
体色素溶液的颜色; ➢ 记录叶绿素体色素溶液颜
色有何不同 ,分析原因。
5、铜代叶绿素反应
向试管4中逐滴加入浓盐酸,并不断摇匀,至颜色变化, 观察并记录现象;
向变色后的叶绿素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铜,并在酒精灯上 缓缓加热,观察并记录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
花变色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花变色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在大自然的花卉世界中,有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花朵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花朵背后的科学原理。
花朵颜色的变化
花朵的颜色是由花瓣内色素所决定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花朵的颜色是由花瓣细胞中的色素决定的。
这些色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反射其他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我们看到的颜色。
酸碱性环境的影响
花朵的颜色变化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酸碱性环境的改变。
酸碱性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花瓣细胞内色素的结构和吸收特性,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
一些花朵在酸性环境下会呈现红色或者蓝色,而在碱性环境下会呈现紫色或者绿色。
光线和温度的作用
除了酸碱性环境的影响,光线和温度也是影响花朵颜色变化的重要因素。
强光或者紫外线会破坏花瓣细胞内的色素结构,导致颜色变淡或者改变。
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花朵内部的生化反应,进而改变色素的吸收特性。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除了环境因素,还有一些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花朵颜色的变化。
比如化学物质的影响,有些化学物质有可能影响花朵内部色素的结构,从而改变花朵的颜色。
此外,氧化还原反应等生化过程也会对花朵颜色产生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花朵颜色变化的科学原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花朵颜色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花朵的生长发育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魅力。
愿我们在探索花朵背后科学原理的过程中,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某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考试试卷(47)
某农业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10分,每题5分)1. 成熟的筛管中没有细胞核,但含有液泡和核糖体。
()[扬州大学2019研]答案:错误解析:2. 衰老的最早信号表现在叶绿体的解体上,但衰老并不是叶绿体启动的。
()[扬州大学2019研]答案:正确解析:2、名词解释(55分,每题5分)1. 光稳态平衡答案:光稳态平衡指在某种光照条件下光敏色素的Pr和Pfr相对含量具有一定比值的现象。
解析:空2. 生长调节剂[华中农业大学2018研]答案: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包括从微生物发酵中提取的)、具有类似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生长调节剂包括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生长延缓剂。
解析:空3. 细胞表面受体答案:细胞表面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也称膜受体。
通常由与配基相互作用的细胞外结构域、将受体固定在细胞膜上的跨膜结构域和起传递信号作用的胞内结构域3部分构成。
细胞表面受体通常是跨膜蛋白质,大多数信号分子不能过膜,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经跨膜信号转换将胞外信号传至胞内。
解析:空4. 硝化作用答案:硝化作用是指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使土壤中的氨或铵盐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解析:空5. 渗透调节[华中农业大学2018研]答案:渗透调节是指通过在细胞溶液中加入或去除溶质从而达到细胞内渗透势与其外界环境的势能相平衡的过程。
包括增加溶质,降低细胞渗透势的减渗现象;也包括减少溶质,增加细胞渗透势的增渗现象。
解析:空6. 水培法答案:水培法也称溶液培养法、无土栽培法,是在含有植物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并具有适宜pH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解析:空7. signal transduction答案:signal transduction的中文名称是信号转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叶绿体色素的定量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整理课件
2、测定光密度
以96%乙醇为空白,比色测定3份样品的光密度;
波长665nm、649nm和470nm
B126室:分光光度计 型号:22PC
整理课件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功能键
显示屏
样品室
整理课件
波长调节旋钮
整理课件
测定溶液加到 比色杯的2/3初
空白对准光路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光 谱有差异。在使用不同溶剂提取色素时, 计算公式有所不同。
本实验以 96%乙醇为例。
整理课件
96%乙醇提取
已知叶绿素a、b的96%乙醇提取液在红光 区的最大吸收峰:a=665nm;b=649nm
根据有色物质的加和性,建立方程组: D665=Kaλ665 Ca+ Kbλ665 Cb D649=Kaλ649 Ca+ Kbλ649 Cb
Ka645= 16.75 Kb645= 45.60
整理课件
植物生理学实验
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 D663 = 82.04Ca+9.27Cb D645 = 16.75Ca+45.60Cb
解方程组得:
Ca (mg/L)= 12.72D663 – 2.59D645 Cb (mg/L)= 22.88D645 – 4.67D663 Ca与C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T): CT (mg/L)= Ca + C整b理课=件20.29D645 + 8.05D663
Enter 输入键,接受当前的状 态或进行测定;
Mode 功能键,按该键显示不 同的功能菜单;
2、测定
叶子变色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和掌握叶子变色的原理,探究环境因素对叶子颜色变化的影响,加深对植物生理学中色素代谢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子中的主要色素包括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
其中,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其含量在春夏季节较高,使得叶子呈现出绿色。
随着季节的变化,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其他色素逐渐显现出来,导致叶子颜色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叶子颜色的变化,分析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进一步揭示叶子变色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常绿树、落叶树各一棵2. 实验工具:剪刀、放大镜、透明容器、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3. 实验试剂:蒸馏水、pH试纸、氮、磷、钾等无机盐溶液四、实验步骤1. 观察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记录初始状态。
2. 分别对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以下实验:(1)温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如20℃、25℃、3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2)湿度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如50%、60%、70%),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光照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如全光照、半光照、遮光),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4)氮、磷、钾实验:将实验植物分别施用不同浓度的氮、磷、钾溶液,观察并记录叶子颜色变化。
3. 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总结影响叶子变色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实验:在20℃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25℃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30℃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温度对叶子变色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2. 湿度实验:在50%湿度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6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70%湿度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说明湿度对叶子变色也有一定影响,高湿度有利于红色素的合成。
3. 光照实验:在全光照条件下,实验植物的叶子颜色变化不明显;在半光照条件下,叶子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在遮光条件下,叶子颜色变为红色。
科技人员发现了增加红叶石楠变红的原理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三:科技人员还对红叶石楠的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控制红色素合成的基因在红叶石楠体内的表达 量较低。通过提高该基因的表达量,可以增加红色素的合成 ,从而使红叶石楠的颜色更加鲜艳。这一发现为今后通过基 因工程技术来改良红叶石楠提供了新的思路。
• 参考文献四:除了基因和光照时间外,科技人员还发现温度 和湿度对红叶石楠的颜色变化有一定影响。在实验中,他们 发现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能够促进红色素的合成,进而 使红叶石楠的颜色更加鲜艳。这一发现为今后通过调控环境 因素来改变红叶石楠的颜色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基因的确认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一些关键基因在红叶石楠变红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这些基因可以控制色素的合成和分布,进而影响红叶石楠的颜色。
色素合成的增加
色素合成的路径
科技人员揭示了红叶石楠变红过程中 色素合成的路径。这些色素主要包括 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它们在植物体 内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合成。
研究材料
首次运用红叶石楠作为研究对象 ,具有新颖性。
研究方法
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 法,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研究意义
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植物的研究提供 参考,推动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CHAPTER 03
研究结果
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基因表达的差异
科技人员发现,红叶石楠在颜色变化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 的改变。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植物色素的合成和调控。
可以为红叶石楠等观赏植物的栽培和养护提供理论指导, 提高其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
对于培育新的观赏植物品种和优化现有品种也有着重要的 意义。
CHAPTER 02
研究方法
样本采集与处理
植物生理学-第十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细胞分化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全能性
(一)细胞分化的内部调控机理 1、通过极性控制分化 极性是分化产生的第一步,极性的存
在使形态学上端分化出芽,下端分化出根。 极性产生的原因: 受精卵的第一次不均等分裂 IAA在茎中的极性传导
2、通过激素控制分化 IAA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CTK促 进分化出芽。 3、通过基因调控分化 如开花基因活化,可导致成花。 (二)外界条件对细胞分化的调节 1、糖浓度
4、种子寿命
种子寿命(seed longevity):从种子 成熟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顽拗性种子:不耐脱水和低温,寿 命很短,如:热带的 可可、芒果种子
正常性种子:耐脱水和低温,寿命 较长,如:水稻、花生
种子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 有关。
二、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足够的水分 吸水是种子萌发的第一步:
不同作物种子萌发时需要温度高 低不同,与其原产地密切相关。
4、光 — 有的种子萌发需光
需光种子:光下才能萌发的种子, 如莴苣、烟草、杂草种子
需暗种子:光抑制种子萌发,如 茄子、番茄、瓜类种子
对光不敏感种子:有光无光都可
三、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种子吸水
种子的吸水分为三个阶段:
急剧吸水阶段 — 吸胀性吸水 吸水停顿阶段 胚根出现 大量吸水阶段 — 渗透性吸水
2、种子生活力 种子生活力(seed viability):指种子 能够萌发的潜在能力或种胚具有的生命力。
鉴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
(1)利用组织还原能力(TTC染色法)
TTC
2H 脱氢E
氧化态 无色
三苯甲瓒
还原态 红色2、利用原生质来自着色能力 —(染料染 色法)活种子的原生质膜有选择透性,不选 择吸收染料,原生质(胚)不着色。
植物提取颜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提取颜色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使用层析法分离植物中的色素。
3. 了解不同植物色素的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植物中的色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呈蓝绿色和黄绿色;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别呈橙黄色和黄色。
这些色素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提取植物中的色素,并利用层析法将其分离,观察不同植物色素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菠菜、紫罗兰、牵牛花、万寿菊等植物叶片。
2. 仪器:研钵、研杵、滤纸、层析柱、滴管、剪刀、量筒、烧杯、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植物色素提取(1)将植物叶片洗净、晾干,用剪刀剪成小段。
(2)将剪好的叶片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和适量丙酮。
(3)用研杵充分研磨,使叶片与溶剂充分混合。
(4)将研磨后的混合物倒入滤纸中,过滤得到色素溶液。
2. 植物色素分离(1)取一张滤纸,将其剪成比层析柱直径略小的圆片。
(2)将圆片放入层析柱中,使其紧贴柱壁。
(3)将提取到的色素溶液用滴管滴入层析柱,控制液面高度。
(4)待色素溶液滴入层析柱后,加入适量的层析液,观察色素分离情况。
3. 观察与记录(1)观察层析柱中色素带的分布,记录各色素带的颜色和位置。
(2)分析不同植物色素的特性,总结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菠菜叶片: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紫罗兰叶片:花青素(红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牵牛花叶片:花青素(蓝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万寿菊叶片: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2.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中含有不同的色素,这些色素在层析柱中分离出的位置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高级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1、共振传递:一个色素分子吸收光能被激发后,其中高能电子的振动会引起附近另一个分子中某个电子的振动(共振)。
2、激子传递:激子通常是指非金属晶体中由电子激发的量子,它能转移能量,但不能转移电荷。
在由相同分子组成的聚光色素系统中,其中一个色素分子受光激发后,高能电子在返回原来轨道时也能释放出激子,此激子同样能使相邻色素分子激发,即把激发能传递给相邻色素分子。
激发的电子可以相同的方式再放出激子,依次传递激发能。
3、受体:狭义概念: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天然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配基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广义概念:是指能够接受任何刺激(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刺激等),并能产生一定细胞反应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均称为受体。
4、它感作用:植物群生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对环境生长因素,如光照、水肥的竞争和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有机化学物质,影响周围植物称为它感作用,也成为相生相克或异株克生作用。
5、它感化合物:也称克生物质,它感作用中把生物体产生的、能影响其它植物生长、健康、行为或群系关系的所有非营养物质统称为它感化合物。
6、量子产额:吸收一个光量子后所所释放的O2的分子数或固定CO2的分子数,或光化学产物数。
7、花熟状态:当植物营养生长达到一定程度,即体内一些特殊物质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即产生对开花诱导条件能够发生反应状态,即为花熟状态。
8、光周期诱导:一定适宜的日照条件(光周期)诱导花熟状态的植物启动开花反应的现象。
9、光周期反应:植物能够接受一定适宜的日照条件(光周期)后体内进行花反应的生理现象。
10、开花:成花反应完成(叶原基转向花原茎),植物开花的现象。
11、临界夜长: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开花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照植物能够开花的最大暗期长度。
12、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长度。
13、根系提水作用:是指土壤表层干旱的条件下,当植物蒸腾作用降低时,处于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根系吸收水分,并通过输导组织运至浅层根系进而释放到周围干燥土壤中的现象。
植物生理学 植物的生长生理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生长生理植物的生长生理一、植物生长和形态发生的细胞基础1.细胞的生长分化规律细胞周期:从亲代细胞分裂结束到子代细胞分裂结束的时期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生长的控制细胞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核质遗传基因的控制,因为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数量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受细胞壁以及周围细胞作用力的影响;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2.细胞分化的控制因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理细胞分化的分子基础是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别。
同一植物体中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因为它们都是由同一受精卵分裂而来的,而且其中的每一个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有可能发育成与母体相似的植株。
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内的基因不是同时表达的,而往往只表达基因库中的极小部分。
这就是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顺序表达。
细胞的基因是如何有选择性地进行表达,合成特定蛋白质的,即基因是如何调控的,这是细胞分化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相同基因的细胞而有着不同蛋白质产物的表达,即为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控制因素:(1)极性是细胞分化的前提极性是指细胞(也可指器官和植株)内的一端与另一端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 细胞质浓度的不一,细胞器数量的多少,核位置的偏向等方面。
极性的建立会引发不均等分裂,使两个子细胞的大小和内含物不等,由此引起分裂细胞的分化。
(2)植物激素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植物激素可以诱导细胞分化。
3.细胞全能性与组织培养技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个细胞都携带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具有发育成完整植物的潜力。
组织培养:指在无菌条件下,在培养基中离体分离培养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其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组织培养的概念与分类植物组织培养是指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培养发育再生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用于离体培养的各种植物材料称为外植体。
根据外植体的类型,又可将组织培养分为:器官培养、组织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
石蕊变色原理
石蕊变色原理
石蕊变色原理是指石蕊植物花朵在开放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石蕊花朵最初呈现淡黄色或白色,然后逐渐变为紫色或蓝色。
这种颜色变化是由花朵中的花青素分子的反应引起的。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色素,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
在石蕊花朵中,花青素的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从而导致颜色的变化。
具体来说,花青素分子的结构会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变化,这使得它们能够吸收更多的紫外线和蓝光,从而呈现出紫色或蓝色。
在花朵开放的早期阶段,花青素的浓度较低,因此花朵呈现淡黄色或白色。
随着花青素浓度的增加,花朵逐渐变为紫色或蓝色。
这种颜色变化能够吸引昆虫等传粉者,从而增加花朵的授粉成功率。
需要注意的是,石蕊花朵的颜色变化并非由温度或光照等外部条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花朵内部的化学反应所控制。
因此,即使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石蕊花朵的颜色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可能不同。
总之,石蕊花朵颜色的变化是由花青素分子在酸性环境中的结构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能够吸引传粉者,增加花朵的授粉成功率。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生物化学过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到植物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代谢反应等方面,对于揭示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生理过程中的变化和机制,并为改善农业生产、保护植物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首先,我们会介绍实验的背景和目标;其次,将详细阐述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所需材料和设备以及实验设计;然后,给出实验步骤,并说明如何进行样本处理、观察测量以及控制变量与数据收集;接下来,在结果与讨论部分,我们将展示并解读实验结果,并分析所得数据;最后,通过总结主要发现、评估实验贡献以及提出可改进之处建议,我们将给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关于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指导,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实验的目标、设计和步骤,并具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掌握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注意:以上内容为普通文本格式,不包含任何网址链接。
2. 实验准备2.1 材料和设备在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 植物样本: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并确保样本鲜活、健康。
- 培养基: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MS培养基或Hoagland培养基等,并准备好所需的量。
- 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促进植物生长,在实验室中可使用温室或生长箱来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 实验室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天平、移液器、试管架等常见实验室设备,以及pH计和电导仪等特定于植物实验的设备。
2.2 实验设计在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之前,应先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以下是一些实验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实验目标: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假设,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法。
- 处理组与对照组: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不同处理组并设置相应的对照组,以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的生命过程、生理机制、代谢调节等方面的学科,是植物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它既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又是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中,主要涉及气体交换、水分运输、营养分代谢、激素作用、环境适应以及生长和发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阐述植物生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气体交换植物通过气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光合作用的速率,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都会影响气孔的开启和关闭。
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植物会进行调节,使其气孔开启大小和数量进行变化。
二、水分运输植物的水分运动主要是通过根系吸水以及叶片蒸腾作用来完成的。
根系吸收水分主要依赖于根系的结构和毛细作用,而叶片蒸腾作用则依赖于气孔的开启和关闭以及气温、湿度和气体浓度等环境因素。
植物通过调节这些环境因素来适应干旱、高盐、低温等不同环境条件。
三、营养分代谢植物的营养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这些物质是植物进行生长、代谢和修复的重要物质。
糖类是植物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也可以转化为植物的骨架。
植物的蛋白质则主要用于构建细胞结构和参与各种代谢和生长活动。
植物的脂类则主要在种子中储存,并可以被转化为能量。
四、激素作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主要受到植物生长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等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
这些激素可以影响植物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包括幼苗的萌发、花序的形成、根系的发育和水分运输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五、环境适应植物能够通过调节身体结构和生理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长阶段。
比如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根系可能会长出更多的侧根,以吸收更多的水分;水稻在淹水逆境下会通过生长空气根来吸收氧气。
植物还可以调节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长阶段。
六、生长和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主要涉及到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细胞扩张等方面。
正常的生长过程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和适宜的营养物质供应。
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件第七章植物生长生理
• 极性是分化的前提。 • 胚的发育:
受精卵
胚芽
胚根
胚柄
• 根毛发育
根表皮细胞分化。
表皮细胞 气孔发育——叶表皮细胞分化
根毛
不均等分裂导致许多组织或器官发生
• 图 7 - 11 拟南芥幼苗的胚胎发育图
图 7-12 墨角藻受精卵极性建立的过程
A 未极化的合子, B 极性尚未稳定的合子, C 极化的合 子, D 胚胎
图 7 - 23 种子萌发过程 IAA 、 GA 等植物激素的 变化
• 4.4 生长大周期
• 1 、植物生长动力学( growth kinetics )—— S
型曲线
生长停滞期
生长总量
生
对数生长期 ( 直线生长期 )
长
生长滞后期 (缓慢生 长)
生长速率
生长时间
• 植物生长大周期 (grand period of growth): 植物整体、器官或组织在一生中,生长 表现出 “慢一快一慢”的基本规律,总 体表现为 S 型曲线(生长速率表现为抛 物线)的生长过程称植物生长大周期。
图 7-18 胚根突破种皮 和种子萌发及 ABA 对 萌发的抑制
• 4.2 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 、水 : 种皮变软——胚根突破种皮
,
•
氧气透入——胚的呼吸上升
,
•
凝胶变溶胶——酶活性提高
,
•
大分子水解为可溶性小分子 ,
• 2 、温度
• 萌发温度三基点:最低、最适和最高。 发芽最适温度是指种子发芽率最高、发 芽时间最短的温度。
野生型
cuc1/cuc2
16-cell
WUS 表 达
诱导表达
Late heart
光敏色素名词解释植物生理学
光敏色素名词解释植物生理学1.引言1.1 概述光敏色素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特殊分子,具有对光信号的感受和传导能力。
它们能够接收光能并转化成化学或电信号,从而在生物体内触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光敏色素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植物作为自养生物,需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光敏色素起到了捕捉和转化光能的关键作用。
通过吸收光的能量,光敏色素能够激发植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同类型的光敏色素对不同波长的光有选择性吸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植物对红光和蓝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除了参与光合作用,光敏色素还在植物的其他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它们能够调控植物的开花时间和方向,影响叶片的展开和折叠,调节植物对环境的感知和适应等。
光敏色素通过与其他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连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响应。
在植物生理学领域,对光敏色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光敏色素的结构和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光感知和光信号转导机制。
同时,对光敏色素的研究也为开展光合作用的应用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对于植物科学家和农业专家来说,光敏色素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课题。
总之,光敏色素在植物生理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们作为光感受器,可以感知和传导光信号,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
对光敏色素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植物的光感知机制,也有助于开展植物生理学的应用研究。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使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文章的章节和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部分的一种可能描述: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将介绍光敏色素及其在植物生理学中的重要性的背景信息。
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整篇文章的章节安排和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及实验实验类型:探索、综合或验证实验项目名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皂化反应。
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3.取代反应。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2+可依次被H+和Cu2+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H+取代Mg2+, Cu2+ (Zn2+)取代H+。
4.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透射光下呈绿色,反射光下呈红色。
5.光谱分析。
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三、主要仪器设备1.天平(万分之一)、可扫描分光光度计(UV-1240)、离心机2.研具、各种容(量)器、酒精灯等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1.定性分析a)称取鲜叶3-5g,并逐步加入乙醇15ml,磨成匀浆取匀浆过滤,并倒入三角瓶中,同时观察荧光现象。
b)取三角瓶中约1ml溶液于小试管。
加KOH数片剧烈摇均,加石油醚1ml和HO 1ml分层后观察。
2c)取代反应:加醋酸约1ml,取1/2加醋酸铜粉加热。
观察颜色变化。
2.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测定:a) 取皂化反应的上层黄色石油醚溶液→稀释(470nm OD 0.5-1) b) 取下层绿色溶液(留1/3),反复用石油醚粹取,直到无类胡萝卜素,离心得叶绿素(盐)→稀释(663nm OD 0.5-1)c) 两者在400-700nm 处扫描光谱,分别测定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收峰3. 叶绿素定量分析:鲜叶0.1g ,加1.9mlH 2O ,磨成匀浆,取2份0.2ml 加95%酒精4.8ml,摇匀,8000转离心5min,上清液在645,652,663测定OD ,计算Chla,Chlb 和Chl 总量的值。
植物生理学知识整理汇总
第一章名词共质体: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不包括液泡)。
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如此移动下去,移动速度较慢。
质外体: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原生质的部分移动,这种方式速度快。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皮层细胞中的离子不断通过内皮层进入中柱,于是中柱细胞内离子浓度升高,水势降低,便向皮层吸收水分。
这种由于水势剃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叫做根压。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水势:在植物生理学上,水势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
就是说,水溶液的化学势与同温、同压、同一系统中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体积所得的商,称为水势。
内聚力学说:水分延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叶片因蒸腾失水而导管或管胞吸水,使导管或管胞的水柱产生张力,由于水分了内聚力大于水柱张力,保证水柱的连续性而使水分不断上升。
这种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蒸腾速率:蒸腾速率是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一般用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量的克数表示(g· m-2·h-1)。
解释现象:1植物受水淹反而出现萎蔫:植物受水淹后,发生涝害,导致根系对水分的吸收速率下降,气孔关闭,蒸腾作用降低,叶片发生萎焉现象。
2 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在外界溶液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胞内的水分会向细胞外渗透,因为失水导致原生质层收缩,细胞壁收缩,而细胞壁的伸缩性要小于原生质层,所以质壁分离产生了这种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现象。
3 盛夏中午植物不宜浇水:因为在炎热的夏天,植物要通过蒸腾作用来散热,其实也就是蒸发自身内部水分的形式将热量带出植物体外,而如果这个时候,给植物浇水,植物就会因为吸收大量的水后,发生吐水现象,堵塞了叶片的气孔,而气孔就是植物蒸腾作用用来输送水分的唯一窗口,因为气孔被堵塞,植物因不能进行蒸腾作用,不能散热而致使内部紊乱,酶活性失调,最后死亡。
花朵颜色变化的实验教学设计
花朵颜色变化的实验教学设计1. 实验背景花朵颜色变化实验是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生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观察花朵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植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
2. 实验目标- 理解花朵颜色变化的原因。
- 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
-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实验材料与设备- 花朵样本(如玫瑰、郁金香等)。
- 染色剂(如品红、碘酒等)。
- 显微镜和显微镜片。
- 实验试剂(如盐酸、酒精等)。
- 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等)。
- 计时器。
4. 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 选取新鲜的花朵样本,确保花朵颜色鲜艳。
- 将花朵分为若干份,每份包含花瓣、花萼和花蕊。
步骤2:观察花朵颜色- 学生观察花朵的原始颜色,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 使用显微镜观察花朵的细胞结构,特别是花瓣和花萼的细胞。
步骤3:染色实验- 将染色剂滴在花朵样本上,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 记录实验过程中花朵颜色的变化,并在实验表格中填写数据。
步骤4:数据分析-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花朵颜色变化的原因。
-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对花朵颜色变化的影响。
步骤5: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花朵颜色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5. 实验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材料的新鲜度,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染色剂和其他实验试剂接触到皮肤和眼睛。
-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解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参与度。
6. 实验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总结,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验参与度,综合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以上是花朵颜色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理学原理,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及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和意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的叶绿体色素中进行的,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组成、性质及测定对于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很有帮助。
因此,测定叶绿素含量便成为研究光合作用与氮代谢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作物育种、科学施肥、看叶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二、实验原理植物叶绿体色素是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
它一般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这些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色素分离的方法有多种,纸层析是最简便的一种。
当溶剂(有机推动剂)不断从纸上流过时,由于混合物(叶绿素提取液)中各种成分在固定相(滤纸纤维素所吸附的水分)和流动相(有机推动剂)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
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
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
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
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氢离子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
去镁叶绿素遇铜则成为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D,并根据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
Ca=12.7D663–2.69D645(3)Cb=22.9D645–4.68D663(4)Ck=4.7D440-0.27Ca+b三、实验材料和器材1、实验材料菠菜或白菜叶片2、器材:722型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量筒、研钵、剪刀、漏斗、滤纸、移液管(1mL)、试管及试管架、洗耳球、酒精灯、电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颜色变化的生理学基础
颜色赋予了这个世界生机和气息,使我们感受到了色彩的明亮和绚丽,使我们的视觉不再是苍白,我们都知道植物是动物们的衣食父母,是自然的调色板,春的翠绿、夏的浓郁,秋的黄冬的白都是植物给予的。
植物可以合成多种色素,受了这样的启发,科学家们根据提取出来的色素分子鉴定和分析,合成了各种合成色素,给原来缤纷的世界添加更多的情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植物色素合成及分解的生理学基础。
可是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呢,为什么我们的肉眼可以感知这些色彩呢,这是因为人们的肉眼可以感受一部分光谱系光线即可见光,而物体可以吸收这些光,则物体就呈现他们吸收光线的互补色。
太阳光是地球接收到的唯一自然光源,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的时候本来是有很宽的光谱系,但是人肉眼只能感知其中可见光那一部分的光波,可跟据波长的依次减短分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是构成世界五彩缤纷的基础,不同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在一起还可以构成更加丰富的色彩。
一件物体若吸收了所有的光线那他则呈现黑色;若他对任何光线都没有吸收能力,则会反射出所有的光波,呈现出白色;若它吸收了其中某部分的光线,则呈现出该部分光线的互补色。
同样的,植物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也是因为植物体内存在一类被称为色素的物质,特具有可以吸收太阳光的能力,因而折射出不同的互补色。
春的青翠,夏的浓绿,秋的枯黄冬的苍凉,皆是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随着植物生长的气候、阳光、土壤等状况的改变,使植物体内的色素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或某些色素重新合成,某些色素大量降解,而对太阳光有了不同的吸收情况,植物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
色素是有机分子,根据溶解性质不一样可分为水溶性与脂溶性两类,尽管自然界的植物有四十多万种,颜色绚丽多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变化都是由植物体内的“三大法宝”——卟啉类、类萝卜素类、花青素类而引起的。
卟啉类是植物呈现绿色的基础,在植物体内最大的卟啉类色素是叶绿素,叶绿素可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类。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大的卟啉环,居于环中央的是一个镁原子,这样的结构是一个庞大的共轭系统,因而可以吸收太阳光,而呈现颜色。
根据分子组成不同,空间结构不同,所以对光波有着不一样的吸收谱系,叶绿素主要吸收区有两个:一个为波长640~660nm的红光区,另一个为波长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而对橙光,黄光和绿光只有很弱的吸收带,尤其是绿光,所以叶绿素的溶液呈现绿色。
叶绿素a和b吸收光谱几乎相同只有微小的不同。
类胡萝卜素是调节叶颜色的基础。
类胡萝卜素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胡萝卜素呈现橙黄色,叶黄素呈现黄色。
胡萝卜素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衍生物,他们都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所以共轭双键的存在决定了他们对太阳光吸收的能力,从而呈现他们吸收光谱的互补色。
花青素顾名思意是决定花颜色的基础。
花青素是类黄酮类物质,它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位置不同,前者可以溶解于细胞液中,储存在液泡中,而后者主要存在叶绿体中。
花青素化学性质较活泼,它B环上的羟基和甲氧基数目、芳香酸对主要骨架的酯化、液泡中的pH、和不同金属离子的螯和都会使花青素的吸收光谱发生移动而呈现不同颜色,甚至日光的强弱也会使花青素发生变构,从而产生不同颜色,所以注定花会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无论是叶子,还是花果,他们呈现的颜色都不是一种色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色素的综合表现。
叶子呈现的颜色主要是绿色的叶绿素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的量比例决定。
高等植物所含各种色素的数量与植物的种类、叶片的老嫩,生育期及季节有关。
正常情况下,两色素的分子比例为3:1,但是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片衰老时,类胡萝卜素分子结构比叶
绿素的稳定,叶绿素较易被破坏或降解,数量减少,所以这时叶片就会枯黄。
而至于其他颜色的叶片,则是花青素做出了贡献,因为秋天降温,体内积累了较多的糖分以适应寒冷,这个时候由于原料充沛就会形成较多的花青素就会呈现红色。
花的颜色变化比较复杂,有的同类植物却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也有同一株植物早晚开出的花朵颜色不尽相同。
但无论什么情况,花的颜色都是由植物中的花青素决定的。
花青素性质活泼,可以和植物体内的金属离子结合,或者受植物细胞液的酸碱度影响,而产生各种美丽的颜色。
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实验,如果把红色的牵牛花泡在碱性的肥皂水中,红色的牵牛花就会很快变成蓝色;如再把它泡到酸性的醋中,它又会马上变成红色。
同一种类植物开出不同颜色花的原因,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同花中,它们细胞液中的酸碱度不同,就使花青素产生了不同颜色。
植物果实的颜色也是千变万化,如苹果为例,初结时,呈绿色;长大后,光照的一面常呈红色;成熟时出现黄色;而最后腐烂时,则呈褐色。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又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在作怪。
果实初结时,需要大量糖类化合物,因为叶绿素有合成糖类化合物的本领,所以果实中叶绿素占主要优势,这就是果实初结时大都呈绿色的道理。
逐渐生长时,植物自身会放出催熟激素——乙烯,来促进植物成熟。
乙烯除催熟外,还能促使果实合成更多的类胡萝卜素,较强的太阳光也能帮助类胡萝卜素合成,因此,太阳光照的一面果实往往会变红。
最后,叶绿素停止合成,呈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占了主要成分,果实就马上变黄色了。
至于水果最后都会变成褐色、黑色,是因为果实中含有一种叫多元酚的物质,它在氧化酶催化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褐色和黑色的醌类化合物。
这就是果实由黄变褐的原因。
随着季节,温度,盐度,酸碱度的改变植物体内的色素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植物随季节,外部生长环境变化叶片、花朵、果实颜色发生变化的生理学基础,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三种色素的合成及分解呢?
光: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及降解的主要因素。
原脱植基叶叶绿素必须经过光照后才能合成叶绿素,若没有光照,就只能停留在原脱植基叶叶绿素这个阶段,这个时候类胡萝卜素就会更占优势而使叶片显现黄色,甚至光线过弱也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而温度之所以影响色素的形成,是因为一切生命物质的形成过程都需要酶催化,而酶活性严格地受到温度的影响,所有的没都需要合宜的温度范围,所以当冬天来临时几乎原来色彩缤纷的世界因为色素的不能正常合成而变得荒凉起来。
矿质元素对色素的合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色素分子都会有辅助集团,而这些辅助小分子一般都是金属离子,所以当植物体内缺乏必需元素时,植物一样会发生枯黄等不健康现象。
有些酶的辅酶也是金属离子,所以矿质元素不仅是色素的直接原料,还是催化他们合成的酶系统必须的辅助集团。
PH一般对色素合成过程的影响没有其他因素明显,但是酸碱度的变化会影响不稳定色素分子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如左旋变成右旋)会影响色素分子对太阳光的吸收谱系的变化或吸收能力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色素数量的比例变化,从而改变他们的综合作用,是植物的颜色发生变化。
这些外界条件之所以可以改变色素的形成过程,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改变了色素形成所需酶系统的组成或活性。
植物体内也是靠信号转导系统来调节基因表达的情况。
外界环境变化的信号依从从膜—质—核的路线来影响基因的闭合或重新表达,从而改变了酶系统的构成,致使一些色素的大量表达,或其他色素的抑制表达甚至分解。
一切的外界环境变化都需要通过基因表达才可以真正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植物的颜色变化。
通过了解植物颜色变化的生理学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或者人为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来改变植物体内色素分子的组成,是植物呈现我们喜欢的色彩,或者使植物的果实
色香味俱全,让这个世界更加的五光十色,美丽绚烂。